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汝城县少数民族

汝城县少数民族

2018-11-05 5页 doc 16KB 7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7713

暂无简介

举报
汝城县少数民族汝城县少数民族 汝城是一个多民族的县份,境内居住有汉、瑶、畲、侗、壮、苗、土家、傈傈、彝、回、布依、黎、白、京、维吾尔、青族等27个民族。少数民族中最多人口的为瑶族,占总人口的15.27%,其次为畲族,占总人口的0.24%。 穿戴 男性:穿对襟衫,布纽扣,白头布裤,大裤脚,较短仅至小腿肚。大多用黑棉布和士林兰棉布等制作衣裤。夏季热天,穿龙头白布和白细布衬衫。衣服均为单衣领。腰系妇女手工纺织的花布带,宽约5厘米,长1.5-1.8米,间以青、白、红等五色线织成,且花带的两端均编些装饰花纹。另用花带子腰间系花荷包,大多为女友定...
汝城县少数民族
汝城县少数民族 汝城是一个多民族的县份,境内居住有汉、瑶、畲、侗、壮、苗、土家、傈傈、彝、回、布依、黎、白、京、维吾尔、青族等27个民族。少数民族中最多人口的为瑶族,占总人口的15.27%,其次为畲族,占总人口的0.24%。 穿戴 男性:穿对襟衫,布纽扣,白头布裤,大裤脚,较短仅至小腿肚。大多用黑棉布和士林兰棉布等制作衣裤。夏季热天,穿龙头白布和白细布衬衫。衣服均为单衣领。腰系妇女手工纺织的花布带,宽约5厘米,长1.5-1.8米,间以青、白、红等五色线织成,且花带的两端均编些装饰花纹。另用花带子腰间系花荷包,大多为女友定情的信物,腰带打双开活结,脚穿双鼻布鞋,延寿一带地方为双梁翘脑双鼻布鞋,盈洞等地有的双鼻鞋则不翘脑。冬天穿手工缝织的白布长布袜。雨天穿木底铁钉的木屐鞋,又叫双梁木板鞋。上山穿草鞋。大多数人还系白手帕,长约2米,干活时圈在头上,背东西时缠绕在腰间,以利于着力。也有头戴礼帽,男穿长衫马褂,戴耳环的男子。女性:头梳高盘髻,横插银(铜)簪,也有直插簪的,一年四季裹绣花边的黑布头帕,冬天则戴绣花的暖帽。耳戴银(玉石)圆形耳环,一环套入耳中,环中套银制大耳环,延寿一带地方女性则喜戴大钩的秤钩耳环。身穿大襟布衫,系银钮扣或布纽扣,衫长及膝盖部位,穿白布裤头大裤脚的布裤,其裤较短,仅至小腿肚。身系布制围身帕,系银扣子和银链子,有的仅扣银毫子。女性不缠脚,小腿缠红布裹脚,大多用红兰两色棉布作成为内兰外红的绑带,长0.9-1.2米,绕缠在小腿上,以防被虫蛇等咬伤或被刺伤。盈洞等地有些女性则包脚纶布,不缠裹脚。女性穿绣花边的鸟嘴鞋,有传统的定型的图案花纹。盈洞等地还有单嘴鞋和双嘴鞋之分,且双嘴鞋更美观些,有时在家则穿翘脑布鞋,雨天穿铁钉木屐板鞋,上山穿草鞋。大多数女性喜戴银手镯或玉石手镯,戴银戒指或金戒指。90年代,延寿、小垣、岭秀、盈洞等地仍然有少数老年人喜穿瑶民服饰。 住居 明清以前,大多数瑶民住木板吊脚楼,由树条和木板筑成,上盖杉树皮避风雨。吊脚楼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猪牛等。一般一家住一所通楼。中间用木板或泥石作隔墙。吊楼的楼梁有放单不放双的习惯。住房内不垒大灶,不设姻囱。瑶民大多住在山上,食尽一山则移居另一山,搬迁较频繁。民国时期有些人还住传统的吊脚楼。90年代,虽然绝大多数瑶民均住上了砖木结构的楼房,有的富户还盖了钢筋水泥结构楼房,但仍有极个别贫困的深山独户人家住吊脚楼。 婚姻 县内瑶民有五服以外同姓可以结婚的习惯。明、清以前很少与汉族人通婚。 男到女家)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双方用树叶女子大多出嫁,也有个别招郎( 吹口哨,上山对山歌,用以加深了解。对歌对赢者为情投意合人选。之后,女的要赠送自己绣的花荷包给男子,男子则送戒指等礼品给女子,叫作"交手记",双方恋爱基本成熟,再托媒人到女家求婚。女子出嫁前三晚,有哭嫁的习惯,大多由相处较好的女友作陪,用手巾蒙面,以哭嫁方式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男家要送礼钱、礼肉等给女家。女子出嫁时,头盖红巾,要由父亲或兄弟背上花轿,表示尊贵和珍惜,由亲友送行,送嫁人不得留宿,男家则要请吹鼓手去接亲。女子到男家后,由接嫁娘接进男家拜堂,首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及长辈亲友,然后夫妻互拜。一般只由男子跪拜,新娘站在旁边陪拜。男子拜堂的衣着等全由女家准备,由唱礼先生唱赞词恭贺。拜堂后,迎新娘入洞房,由男方母亲端一碗糖水茶给新娘喝,喝了会听婆婆的话。瑶民有闹洞房、听洞房的习惯。盈洞等地在迎娶之日,在男家门口摆一张台,摆上3碗酒和3杯茶,供一个猪头,且插尖刀一把,烧香烛迎亲,并由师爷念唱,杀雄鸡接新娘人门,叫"斩煞"。另外,个别招郎的,有的男到女家要改姓,子女既可跟父姓,也可跟母姓。待女方父母去世后,男方可把妻子儿女带回男家。 刺绣 明、清以前,瑶族妇女要绣花荷包和腰带给自已的情人或丈夫,素有爱好刺绣的习惯。所绣花纹的图案基本是定型的,所用丝线的颜色有严格的搭配,刺绣的线条无弧线,且角度只有45度,90度,l80度等3种。绣花时,不画图案,从反面绣,不看正面,所绣花纹图案精工雅致,不乏精品。1987年, 延寿乡有背兜、胸兜、童帽、童鞋等7件刺绣作品送中国美术馆展出,受到好评。80年代,还有些瑶族老年妇女刺绣头帕、圈帕、花鞋等自穿自用。 语言 瑶民来源复杂,各姓各宗均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即不象汝城方言,也不是客家话,大多保留有该族宗支过山瑶和八排瑶的语言特征。80年代,延寿、岭秀、盈洞和三江口等地,仍有个别老年人说一些瑶族语言。有独特的数字说法, 豆老",贰叫"贝老",叁叫"人老",拾叫"合老"等。有独特的姓氏称谓,壹叫" 李姓叫"独子",陈姓叫"隘口",谢姓叫"落子",邹姓叫"皱面",黄姓叫"八月豆子不落叶",吕姓叫"串子"等。有独特的人身称呼,祖父叫"阿公",祖母叫"阿甲",父亲叫"阿巴",母亲叫"阿则"等。水叫"温",火叫""吃饭叫"仰"或"糖",饮酒叫"丢"或"合"等。瑶民的语言中,有的掺杂着部分汉族的语言和词汇。 节日 瑶民的节日较多,有些节日往往与生活、生产和宗教活动联系较密切,且有大节日和小节日之分。大节日主要有盘王节、封鸟节、清明节、尝新节、鬼节和春节等。每月均有小节日。其中尤以盆王节最为隆重,各宗支都举行仪式,均备有丰厚供品祭奠祖先,祈求其护佑今人。尝新节也较为隆重,有的准备丰盛的食物供狗吃饱。每月初一和十五,各户要摊派肉、米、酒、香烛、纸钱等祭奠神皇老爷。农历四月初八"敬田公",要作糍粑供田公和麻雀,祈求保佑农业丰收。六月初六牛王菩萨生日,家家要烧香点烛敬牛王。七月十五为鬼节,要用各色纸做成衣、裤、鞋、帽、钱包等烧化,祭祀祖宗先人,让其在冥中享用。民国时,文明有一个牛王庙(今文明老医院内),供人们祭奠。 宗教 县内瑶民一般只信道教,不信佛教。瑶民的每一个祠堂(或一家私厅)设有神坛,设神位,供奉着一块木制彩绘红纸书写的神主牌,上书"本音会稽郡地一脉宗亲"字样,神位上有已故之人的姓名。一般神坛上并排供奉着观音老母雕像,传说是观音菩萨会救苦救难。若有瑶民去逝,要设灵牌放在神坛前左下边,满月后请道士作道场引死者上神台。民国时期,延寿、东岭、小垣、盈洞、岭秀等地均有道士活动。瑶民还有"打幡"(小登科)、"渡身"(大登科)等宗教活动, 小垣镇走马村道士陈名辉,曾在民国时每逢初一、十五举行过"打幡"活动,由师爷念太阳经,时达七日七夜。瑶民病了,不请医生治病,而请巫师治疗。90年代,个别村户还保留有神堂壁画,保持着瑶民传统的宗教信仰形式,极个别人在瑶民丧葬时请道士作道场,为死者设神位。此外,瑶民生日拜寿时,要摆个猪头作供品等。 丧葬 如有瑶民去世,要在死者口中放一枚银(铜)币叫"含口钱",要请道上作道场超渡,选定出殡时日;清理死者生前用物,在其身边垫钱放物,死后享用。在出殡前,饭前要祭奠死者灵魂,祈求其保佑生者平安等。要设灵屋和灵牌,请道士安神位,点一个月的香火供奉。出殡时,要请道士念咒开路,吹牛角等。满月后,还要请道士作道场,送死者上神台,用纸钱垫成12级阶梯(闰年则为13级),上盖红布,用活公鸡给死者引路。 禁忌 瑶民禁吃狗肉,也不准打狗和杀狗,狗死后要埋葬,说吃了狗肉会瞎眼、跛脚等传说。若瑶民吃了狗肉,要请道士消灾祛难。90年代,仍有少数瑶民不吃狗肉,尤以7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瑶民还忌穿草鞋进屋,忌把柴火倒着烧,忌翻动或搬动神龛等。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本文档为【汝城县少数民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