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舒婷散文创作论

2017-11-27 32页 doc 62KB 6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舒婷散文创作论舒婷散文创作论 摘 要 中 国 新 诗史 上 , “ 朦 胧诗 人 ”舒 婷 ,不 可 略过。 在 散 文创 作 中, 她 继续 延 续辉 煌 , 凭 借《真水无香》获得“2007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予的“2007 年度散文家称号” 。但得奖 后,却让大多数人感到惊讶,由此产生疑问。 诗人转向散文创作?她确实从诗歌文体转向 了散文文体,本文从转向的原因入手,立足于文本本体,对其散文做一次全面的研究。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舒婷散文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和对本文的研究目的、 意义和方法做 一个描述。 第 一 章 笔者 从...
舒婷散文创作论
舒婷散文创作论 摘 要 中 国 新 诗史 上 , “ 朦 胧诗 人 ”舒 婷 ,不 可 略过。 在 散 文创 作 中, 她 继续 延 续辉 煌 , 凭 借《真水无香》获得“2007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予的“2007 年度散文家称号” 。但得奖 后,却让大多数人感到惊讶,由此产生疑问。 诗人转向散文创作?她确实从诗歌文体转向 了散文文体,本文从转向的原因入手,立足于文本本体,对其散文做一次全面的研究。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舒婷散文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和对本文的研究目的、 意义和做 一个描述。 第 一 章 笔者 从 时代 背 景因 素 和个 人 因素 探寻 舒婷 转 向 的原 因 。 “ 朦 胧诗 ” 的批 判 使 舒 婷与诗歌的关系变得紧张, “第三代 ” 诗人的崛起使她面临创作的压力, 开始做出调整。 “诗 衰文盛”的创作环境逼迫她转向散文创作。作为女性,对女性妻子母亲多重角儿的承担, 加上童年的阴影, 她更愿意选择家庭生活, 散 文这一自由文体成为她文学与生活心态的折 衷。 第二章主要论述舒婷散文与女性写作之间的关系。 舒婷作为一位女性作家, 她的散文 凸显女性主体意识,对当代社会男权社会有着 清醒认识。她始终不承认是女权主义者,但 她批判男性中心思维和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 同时她又是一个极为自省的作家, 她对 “女 性写作” 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这三个方 面 构成了其散文在 “女性散文” 中的独特之处。 舒婷的散文不仅仅只关注女性, 她的散文中还散发出一股股强烈的家园情结。 从寻根 的失落、 异国他乡的思家和固守鼓浪屿三个层面来探讨舒婷散文中的家园意识。 鼓浪屿的 固守是舒婷心灵家园的建构,是对圆融的闽南文化的认同,是一次精神扎根。 最后从诗化特征、 幽默风格和文体实验三个维度捕捉其散文的艺术追求。 舒婷对语言 始终有着自己的追求,散文语言追求陌生化、 音乐性,善于意境的营造有着“诗化特征” 。 舒 婷 把幽 默 中的 讽 刺与 抒情 结 合起 来 ,形 成独特 的 “抒 情 性幽 默 ” 。 为追 求 自由 的 达 , 进行文体实验, 对“跨文体”写作做了尝试。 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之一,把散文创作作为重心,对于作家来说可能是一次新 的尝试, 但是从文学史的眼光来看,舒婷的转向更能看清楚朦胧诗的意义和散文对于 舒婷的意义。 本希望通过以上研究,能给予舒婷散文一个比较公允的评价。 关键 词: 转向;女性主体意识;女性写作;家 园情结;艺术追求 IAbstract As one of Misty Poetry representatives poet , Shu Ting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In prose writing, she continue to follow the brilliant virtue ,she wo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Media Awards ”in 2007 ,wasgranted “the title of essayist ”. Yet most people only know that she is a poet, few people know that she wrote prose. Did she start to turn prose writing? I believe most people feel surprised. I will study the steering , based on the body of the text, expect to do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its proseIn the introductory part, i will summarize Research Overview of Shuting ’s prose and make a description of the purpose, meaning and methods of this studyThe first chapter, i will explore reasons why Shu Ting turn to writing prose from external factors and personal factors. Shuting was consumed talent during the "Misty Poetry" controversyWhen the rising of the poet"The third generation", she faces the pressure of creation of pomes , began to make adjustments. When she married a man, she became to be a wife, and a mother .With the change of identity ,she fac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life and poetry writing, due to the shadow of childhood, She more willing to choose family life, free prose style became her literature and life mentality compromiseIn the second chapter ,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u ting ‘ s prose and Women Writing. Shu Ting as a female writer, her prose is full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has a clear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patriarchal. She refused to recognize herself as a feminist, but her criticism of male-centered thinking and patriarchal society of women repressed. At the same time she is a very introspective writer .She reflects on the problems in the "female writing". These three aspects of the prose is unique in “Female Prose ”Shu Ting not only just focus on women, did also show a Unit of strong home complex. Quanzhou is her home, but she loss the root.When she lived in Berlin for a year, and she mourned Gulangyu. Gulangyu is her hometown, but also her spiritual home. To build a spirit of habitat,she shows the image of Gulangyu ,which is beautiful and harmonyFinally, i will try to capture the artistic pursuit of its prose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etic, lyrical humor, stylistic experiment.Shu Tingalways has its own pursuit of Chinese Language in her Poetry Writing. In her prose II, she pursue "Poetic Features ” through the way of strange language, music and artistic realm. Shu Ting combine to ironic and lyrical humor and take shape a unique "lyrical humor. She try to do a cross-stylistic writing .That is the pursuit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style test for herAs one of the chief commander of the Misty prose, writing prose as hers center of writing, may be a new attempt for the writer, bu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iterary history, we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shuting ’s prose. Based on the above study, can be given the Shuting ’s prose a fair evaluation Key Words: Steering ;Feminine consciousness ;Feminine writing ;Home complex ; Artistic pursuitIII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 目 录I 引 言. 1 第一章 转向散文创作的言说5 第一节 转向的外在因素5 第二节 转向的个人因素9 第二章 舒婷散文与女性写作 12 第一节 女性主体意识的凸显. 12 第二节 对男权社会的批判14 第三节 对女性写作的反思16 第三章 舒婷散文与家园情结. 19 第一节 泉州:寻根之地 19 第二节 柏林:异国他乡 21 第三节 鼓浪屿:精神栖息地. 22 第四章 舒婷散文的艺术追求 30 第一节 诗化散文 30 第二节 幽默风格 32 第三节 文体实验 34 结 语36 参考文献 37 附 录39 后 记40 I引 言 舒婷作为举世闻名 的诗人,除了写诗歌,同时也进行散文创作,但自《最后的挽歌》 一诗发表后, 鲜有诗歌作品问世, 创作重心转 向散文。1986 年以前, 她只是散文舞台上的 客串, 文章零星发表在 《榕树丛刊》 、 《文学自 由谈》 、 《读书》 、 《当代作家评论》 、 《文汇报》 等报刊杂志上。1986 年结集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心烟》 ,而后开始转向。1997 年后主要 创作散文(截止到 2011 年 5 月) ,共出版八本 散文集。分别是《心烟》 、 《硬骨凌霄》 、 《秋 天 的 情绪 》 、 《 你丢 失了 什么 》 、 《 露珠 里的 “诗想 ” 》 、 《柏 林 ?? 根不 发光 的羽 毛 》 、 《今 夜 你有好心情》 、 《真水无香》 。本文主要以上述散文集作为研究对象。 笔者对舒婷散文创作进行研究之时, 对舒婷散文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 所搜 集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舒婷的访谈、传记和回忆性文章。访谈: 《关于“封笔” “歇笔”及其他 ??答张 昌 华 几个 问 题》 、 《 答 某文 学院 问》 《 诗文 家人生 十 问》 。 传记 :刘 登 翰《 舒婷 评传 》 。回 忆 性的文章包括孙绍振的《舒婷性格的注解》 , 耿国彪的《拒绝鲜花的舒婷》 、张星的《那株 诗意的木棉》和作家北北的《记忆中的一个岛 ??关于舒婷》 。 二 、 书 的序 言、 获 奖发 言 稿。 序 言: 《 你丢 失了 什 么 》的 序言 《 沦陷 于 文学 》 , 《柏林 ?? 一根 不 发光 的 羽毛 》的 代 序《 试 一试 拼盘》 。 散文 集 《真 水 无香 》荣 获 “华 语 文学 传 媒大奖” “2007 年度散文家”称号时的获奖演讲《棉布时代的散文书写》 。 三、 国内对舒婷散文创作的评论。 1980~2000 年: 谢大光 《舒婷、 唐敏散文近作印象》 , 孙绍振 《写在历史想象中的中心和边缘 ??舒婷诗和散文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 《抒情 和幽默的统一:评舒婷的复调幽默散文》 ,盛 英《议舒婷诗文》 ,黄绮冰《小议舒婷的散文 集 你丢 失了 什么 〉 》 赵 武平 《舒 婷: 一根 沉重的 羽 毛》 ,徐 洁《 舒婷 散文 :女 性角 色形 象 的 复 归 与重 建》 。2000~至今 : 杜 昆《 知 识分子 的 荣 与衰 :论 舒 婷才 创 作转 型 》和 《 论舒 婷的接受误区和创作转型》 。林凯的硕士毕业 论文《论舒婷创作主体精神的姿态转变》 、尚 冬雪的硕士毕业论文《朦胧诗人的散文创作》 也对舒婷的散文创作有所涉及。此外,王庆 生 主 编《 中 国当 代 文学 》修 订 本( 下 卷) ,张振 金 《中 国 当代 散 文史 》刘 思 谦、 郭 力和 杨 ?著合著的《女性生命潮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研究》对舒婷散文有过点评。 这些资料是研究舒婷散文的宝贵资源,对本文 的研究有很大帮助。访谈、传记为研究 舒婷散文创作的心路历程和舒婷对散文的认识提供了一条真实可靠的路径。 尤其 是张昌华 的访谈, 涉及到舒婷自己对转向问题的剖析和对时代环境的认识, 这是本文研究创作转向1问题的立足点和探寻其心理变化的重要依据。 1988 年, 舒婷的散文集仅有薄薄的一本, 少有 人注意到她的散文创作。 谢大光最早对 舒婷的散文进行了评论。他论述的是舒婷的《 “神启” 》 、 《源源本本》和《小泥匠哥哥》三 篇文章。 谢从散文写作技巧角度, 作出点评。 认为这几篇近作 “完全没有特别的生活场景, 完全没有动人心弦的抒情, 而将平淡零散的生活细节粘节起来, 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入思 ? 考” 。 由情入理, 情理结合是这几篇文章的特色。 时隔近十年, 当代著名 评论家孙绍振先 生同一年发表两篇文章, 评论舒婷的散文创作。 他对舒婷的诗与散文大有重新定位的意味。 认为舒婷能够成名于文坛, 是诗人才华与历史机遇的结合。 散文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缘于 散文处于历史边缘, 但并非舒婷散文成就逊于诗歌。 他在此文中写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 她的散文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幽默,也许可以把它命名为“抒情性幽默” 。此文发表不久, ? 他再次发表文章强调舒婷散文形成 “复调幽默散文风格” 。 从美学上肯 定舒婷在幽默散文 上作出的贡献。黄绮冰主要评论的是《你丢失 了什么》这本散文集,他从语言、叙述手法 ? 和风格三个角度, 把这本 散文集的特点归纳为 “隐蔽性、 叙述性、 随意性 、 趣味性” 。同 年 12 月,他从散文语言的审美角度把舒婷散 文的特征归为“鲜活美、灵秀美、模糊美” 。 1999 年, 盛英的文章中把舒婷诗歌和散文放在 一起论述。 她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舒婷 散文。第一,提到舒婷创作转向。第二指出舒 婷散文的自传性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 容:一是自己身世、家族的介绍,二是为自己 创作的诗歌作传,三是包括自己的交友、外 出等的记录, 充分体现舒婷散文的真实性。 第三, 提出了舒婷散文中建立的自我女性形象。 第四,论述舒婷散文艺术特色是“生命、语言 和诗性的综合” ?。徐洁的文章提出舒婷散 文具有女性散文特征, 但其散文中的女性形象有复归传统女性形象的趋向, 认为舒婷有必 要在散文中对女性形象进行重建。 赵武平一文点评的是舒婷主要写德国生活的散文集 《柏 林:一根不发光的羽毛》 (舒婷曾于 1996 年 5 月到 1997 年 4 月年应德国外交部下属机构 科学文学交流中心邀请, 在柏林生活写作一年) 。 对于这本散文集中赵从自己的感受出发, 认为舒婷写得最动情是家书, 写得最好是读书。 同时对舒婷在这本散文集中的文体创 新 “ 跨文 体 ”写 作 给予 了充 分 肯定 。 张振 金主编 《 中国 当 代散 文 史》 ,对 舒 婷的 散 文进 行 了点评。该书指 出,舒婷散文“明丽、凌厉, 富有理性精神” ?。林凯和尚冬雪的硕士毕 ? 谢大光. 舒 婷、 唐敏 散文 近作 印象[J]. 福 建文 学,1988 3? 孙绍 振. 在 历史 机遇 的中 心和 边缘 ?? 舒婷 的诗 和散 文在 当代 文学 史 上 的地 位[J]. 当 代作 家评 论,1998 3? 孙绍 振. 抒 情和 幽默 的统 一: 评舒 婷的 复调 幽默 散文[J]文 艺报, 19989? 黄绮 冰. 鲜 活美 ?灵 秀美 ?模 糊美 ?? 舒婷 散文 略谈[J]. 写作, 199812? 盛英. 漫议 舒婷 诗文[J]. 天 津师 范大 学学 报, 19995? 张振 金编. 中国 当代 散文 史[M]. 人民 文学 出版 社, 2003:304 2业论文对舒婷的散文进行了论述。 前者从诗歌与散文风格的比较中探寻舒婷主体姿态的转 变 轨 迹。 林 凯认 为 舒婷 的散 文 是“ 低 姿态 写作” , 主要 从 语言 的 变化 和题 材 的变 化 两个 方 面来论述。后者主要从“朦胧诗”这个群体的散文创作切入,首次论述舒婷散文的结构。 从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承担角度论述舒婷创作转型的是杜昆。在《知识分子荣与衰》中他认 为舒婷的转向散文创作是顺应了消费时代的社会大潮, 但是同时这种转向也是作为知识分 子的舒婷放弃社会启蒙和缺乏理想的溃逃和无奈之举。 同时, 他在 另一篇文中提出舒婷的 创作转型与读者对其诗歌的接受有关,把舒婷的创作转型研究扩大到读者的影响上来。 纵观以上研究成果,对于舒婷散文的研究,大 多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上,没有潜入文 本内部,大部分关注其写作技巧、语言、风格 ,如谢大光、黄绮冰。有些研究者部分论述 重点仍然是其诗歌创作如盛英。 对于舒婷创作转向问题少有研究者关注, 即使关注也是粗 犷式的放在朦胧诗人散文创作的背景下论述, 没有看到舒婷作为个体的独特性, 更没有将 舒婷的散文创作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活动给予足够的关注。 本文试从以上研究资料的基础 上, 对舒婷从诗歌转向散文创作 的原因, 舒婷 散文与女性写作的关系以及表现的家园情结 和舒婷散文的艺术追求四个方面对舒婷散文创作做一次全面的探究。 “朦胧诗人”舒婷经过二十年的诗歌创作后, 把创作重心转向散文,这本就是一个重 要的文学现象,她的转向不仅有其社会背景因 素的影响,还有创作心理的变化,了解其心 理变化能更好的理解其散文创作的意义。其次 ,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中的唯一一位女性,她 独 特 的女 性 身份 对 散文 创作 有 着深 刻 的影 响,散 文 中表 现 出了 “ 女性 意识 ” ,对 男 权意 识 的批判和对“女性写作”的反思,使她的散文 在“女性散文”创作中有独特之处。散文集 《真水无香》这 本散文集首次对“鼓浪屿”进 行了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家园情结,是一次 精神扎根,同时舒婷凭借这本散文集获得“2007 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予的“2007 年 度散文家”称号。这说明其散文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有研究的价值。 本论文所运用的是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以 女性和文化的视角,采用文本细读的方 法, 立足文本本体, 对舒婷的散文创作行进系统研究。 第一章主要采取心理学与文学描述、 历史分析的方法, 叙述其创作转向的时代背景对诗人的影响以及个体心理的深层动机, 救 赎是其走上创作的目的, 创作心理的转变是其转换文体的内在动机; 第二 章主要是以女性 视 角 ,探 讨 舒婷 散 文中 的“ 女 性意 识 ” , 对男权 社 会的 批 判、 和 对“ 女性 写 作” 的 反思 , 认识舒婷的散文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女性散 文”中独特之处。第三章从舒婷散文中对寻 根的失落、 故乡的失去和柏林的思考来理解鼓浪屿对于舒婷的意义。 鼓浪屿由于独特的地 理位置和历史,使它成为一个最中国又最外国 ,最传统又最现代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对3舒 婷 散文 创 作产 生 巨大 的影 响 ,它 是 舒婷 努力建 构 的“ 精 神栖 息 地” 。第 四 章力 图 在对 舒 婷散文的艺术特征做一个描述, 最终形成一个对舒婷散文的整体论述。 最后结语期望在上 述论述的基础上能够对舒婷散文做 一个整体和客观的评价。4第一 章 转向 散文 创作 的言 说 舒婷于 1979 年在《榕树丛刊》第一辑发表第一篇散文《随笔三则》 。据舒婷回忆,这 篇文章是来自她在闽西插队时的一篇日记。 如果仅从创作时间上来看, 舒婷的散文创作几 乎与诗歌同步,但此后舒婷只偶尔写散文,创作重心主要在诗歌。但在 1997 年以后,舒 婷几乎没有公开发表过诗歌, 并基本上承认自己的创作重心已转向散文。 她在接受德国文 化交流中心邀请赴德写作之前,曾发表文章总结自己的创作历程。 1970?1990 年:写诗 ,偶尔客 串散文。1990 ?1996 年:写散文 随笔,只 敢于无声 处想 ? 想诗。1996 ? :与诗 似乎难以 破镜重圆 ,散文随 笔好 像也非白头 偕老的归 宿。 尽 管 她 没 有 明 确 表 示 是 否 会 继 续 进 行 诗 歌 创 作 , 但 是 已 经 看 出 她 对 诗 歌 创 作 渐 行 渐 ? 远。而同时散文的创作已明显开始占主导地位, “它们(散文)竟成了重心” 。 德国归来后,舒婷发表题为《最后的挽歌》的 长诗。这首诗无论是从诗题还是内容都 流露出一种告别诗歌的气息。此诗发表后,引 起了文学界的关注,很多人揣测《最后的挽 歌》 是舒婷的封笔之作。 对此, 一向低调不喜 接受媒体采访的舒婷, 接受了张昌华的采访, 对是否从此离开诗坛转向散文创作进行回应。 采访中, 舒婷没 有直接回答是否放弃诗歌创 作。她说: “完成这个‘小结’ ( 《最后的挽歌》 )我的气力耗尽,我想应 该有相当长的时间 休整、缓解或者说重新寻找。这也符合我的写 作规律。有可能就此离去不再返回,告别诗 ? 坛或许成真,绝唱却未必是。 ” 但此后舒婷几乎没有公开发表过诗歌作品,却先后又出版 了 4 本散文集, 并凭借散文集 《真水无香》 获得 “2007 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授予的 “2007 年度散文家”称号。综合上述,舒婷的创作重 心已转向了散文。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笔 者 把 舒婷 创 作重 心 转向 散文 简 称为 “ 转向 ” 。本 章 试从 外 在因 素 、创 作主 体 的个 人 因素 来 阐述 其“转向”的原因。 第一节 转 向的外 在因素 任何一个文学现象的发生, 与当时的历史背景、 社会环境都分不开。 笔者将主要从 “朦 胧 诗 ”批 评 的压 力 、 “ 第三 代 诗人 ” 对舒 婷的挑 战 ,和 “ 诗衰 文 盛” 创作 环 境三 个 外在 因 ? 舒婷. 沦陷 于文 学, 你 丢失 了什 么[M]. 吉林 人民 出版 社, 1996:3? 舒婷. 沦陷 于文 学, 你 丢失 了什 么[M]. 吉林 人民 出版 社, 1996:2 ? 舒婷. 露珠 里的 “诗 想”[M]浙江 文艺 出版 社, 1998:227 5素阐述对舒婷转向的影响。 一、 “ 朦胧诗”论 争的压力 在 中 国 新诗 的 历史 上 , “ 朦 胧诗 ” 无疑 具 有开拓 意 义 ,对 中 国新 诗 的确 立 无疑 作 出 了 有 效 的探 索 。 “ 朦 胧诗 ”曾 以 表达 个 人的 生存意 义 和肯 定 人对 自 由精 神的 追 求风 靡 了整 个 诗 坛 。 “ 朦 胧诗 ” 在论 争中 成 名, 舒 婷也 是在论 争 中被 推 到全 国 读者 的面 前 ,同 时 也因 为 论争,舒婷被调入福建作协成为专 业作家。大 部分人只看到舒婷的幸运,却忽视她受到的 心理冲击。面对当时的政治环境,论争的激烈 ,作为一个充满热情和敏感的诗人她承受着 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使她在得到读诗歌界的承认后开始选择对创作作出调整。 1978 年 12 月 23 日《今天》的创刊号上刊登 舒婷的《致橡树》 、北岛的《回答》等诗 歌 。 《今 天 》的 创 办者 和诗 人 ,带 着 强烈 的革新 意 识和 完 全不 同 于当 时主 流 诗歌 界 认同 的 诗歌作品,给当时的诗坛带来极大震撼。1979 年,诗歌界的主流刊物《诗刊》 ,转载北岛 的《回答》 ,继而转载舒婷的《致橡树》 。但是 这并没有使他们得到主流诗歌界的认同 ,而 是掀起了论争的序幕。 首先是老诗人公刘在 1979 年《星星》复刊号 上发表文章《新的课题 ?? 从顾城同志 的几首诗谈起》并添加编者按,提出如何对待类似顾城这类青年,希望能够能给予引导。 1980 年 4 月,广西南宁召开“全国诗歌讨论 会” ,北岛、顾城、舒婷等的作品成为了会议 上 的 论争 焦 点。 谢 冕、 孙绍 振 等发 言 主张 宽容这 些 新诗 的 探索 者 。 “ 但我 却 主张 听 听、 看 ? 看、想想,不要急于‘采取行动’ ” 。 1980 年《诗刊》第八期,刊登章明发表的《令人气 闷 的 “朦 胧 ” 》 一 文, 把那 些 “写 得 十分 晦涩、 怪 癖, 叫 人读 了 几遍 也得 不 到一 个 明确 的 ? 印象,似懂 非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 的诗称为“朦胧体” 。尽管他的文章是 以杜运燮的 《秋》 和李小雨的 《夜》 为例, 但 从此 “朦胧诗” 成为指代类似诗歌的代名词。 如果说上述的论争还是针对“朦胧诗人”这个 群体而言,而“朦胧诗”讨论 的另一个 中心福建,主要是围绕舒婷进行讨论。论争的 确给舒婷带来的声誉,并且因此把舒婷调入 到福建省文联工作。 舒婷的诗歌在福建的青年当中早已流传开来, 福建主流文艺界也有所 ? 关注。 《厦门日报》就刊登过整版文章,对舒婷诗歌展开的批评。 1980 年《福建文学》 , 以舒婷诗歌为例,展开长达一年的新诗讨论。 孙绍振 发表《恢复新诗根本的艺术传统 ?? 舒 婷 的创 作 给我 们 的启 示》 、 刘登 翰 《一 股不可 遏 制的 新 诗潮 ?? 从 舒婷 的 创作 和 争论 谈 ? 谢冕. 在新 的崛 起面 前. 见 姚家 华编 朦胧 诗论 争集[C]. 学苑 出版 社, 1989:12 ? 章明. 令人 气闷 的“ 朦胧 ”. 见 姚家 华编 朦胧 诗论 争集[C]. 学苑 出版 社, 1989:28 ? 见孙 绍振 张 国栋. 孙 绍振 访谈 :我 与朦 胧诗 “ 论争” (上 )[J]. 当代 文学 研究 资料 与信 息.20122 6起 》 等文 章 支持 舒 婷的 创作 。 据孙 绍 振回 忆当时 反 对的 声 音很 激 烈。 “但 是 ,批 判 派很 激 ? 烈。 一位持批判态度的 (会写一点民歌的) , 讲话比较尖酸, 把舒婷弄哭了。 ” 这种哭泣舒 婷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舒婷在文章中回忆自己面对批评产生的心理压力。 1980 年本省 刊物借我 的作品展 开新诗讨 论, 我的 名字 像踢烂的足 球在双方 队员的脚 边盘 来盘去从观 众中间抛 出的不仅 是掌声 、嘘声 ,也有烂 果皮和臭鸡 蛋。这 年春节 ,恶性毁 谤击 中猝不 及防 的我,大 年初一我 整整哭了 一天,有 位老 朋友陪我在 渡口坐到 深夜。海 微语着, ? 柔波起伏。 我说:在 它的覆盖 下是多么 宁静、多 么轻 松呀。 “朦胧诗”的论争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当 时很多批评者思想比较僵化,加之政治 高压还没有完全解除, “文革”期间的“上纲” “上线”还对人有挥之不去的影响,所以在 论争当中,诗人的创作受到很大的外在压力。舒婷的上述回忆中不仅仅是对批评的生气, 甚 至 隐约 流 露出 悲 观厌 世的 想 法。 “ 朦胧 诗”的 支 持和 反 对的 声 音始 终与 诗 人的 创 作关 系 密 切 。从 《 致橡 树》 、 《祖 国啊 我 亲爱 的 祖国 》 《 流 水线 》 无一 幸免 。 舒婷 发表 《 会唱 歌 的 鸢 尾 花》 , 再次 遭 到批 判, 对 此她 感 到疲 惫。她 始 终处 在 中心 与 漩涡 当中 , 写诗 是 出于 自 我的需要,发表也是无意识的行为,面对如此 的聚焦,她选择搁笔,暂时离开诗坛。这种 沉 默 ,既 是 对当 时 过多 争议 的 回避 , 也是 一次积 蓄 力量 和 重新 选 择的 思考 。 “对 我 自己 来 说,一个人的生活有了重大变化和转折,他的 感情和经验也进入了新的领域,用以表现感 情和经验的艺术作品面临岔口,沉默既是积蓄 力量、沉淀思想,在抛物线之后还有个选择 ? 新方位的问题。 ” 这种冷静的自省使她认识到自己与诗歌创作的紧张关系,需要找到一种 新的文体来缓和,三年中,没有公开发 表诗歌 ,创作了一些回忆性散文,零星发表在刊物 上。 二、 “ 第三代诗人 ”的挑战 1980 年 12 月, 《今天》 作为民刊被迫停刊和终 止一切活动, 围绕在 《今天》 周边的诗 人群也宣布解散。1983 年前后发动的 “清除精神污染” 中对 “崛起” 论 者进行了批判。 此 后, “朦胧诗”势头锐减。 “第三代诗人”或称 “新生代”以审判的姿态向舒婷、北岛等人 亮出了手术刀。1985 年左右, 有人提出了 “北 岛、 舒婷的时代已经 Pass!”。1986 年 10 月, 《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推出“1986 年现代诗群体大展” 。 “在这个诗歌集市上, ? 见孙 绍振 张 国栋. 孙 绍振 访谈 :我 与朦 胧诗 “ 论争” (上 )[J]. 当代 文学 研究 资料 与信 息.20122 ? 舒婷. 以忧 伤的 明亮 透彻 沉默, 心烟[M]. 上海 文艺 出版 社,1988:161? 舒婷. 以忧 伤的 明亮 透彻 沉默, 心烟[M]. 上海 文艺 出版 社,1988:166 7? 陈列了朦胧诗之后 由一百多位诗人组成的六十余家自称的 “诗派” 。 ” 这次大展可以说是 “第 三代”公开亮相,大有宣称“朦胧诗”的时代已经过去的趋势。 “第三代” 认为朦胧诗 “没能体现出改革开放 时期更为复杂多变的现代人躁动不安的 ? 灵魂。 ” 舒婷停笔三年, 重返诗坛后感受到 “第三代” 的汹涌来袭。 “这两年, 朦胧诗刚刚 ? 绣球在手, 不防一阵骚乱, 又是两手空空。 第三 代的出现是对朦胧诗鼎盛时期的反动。 ” 面 对这一挑战, 她在诗歌中也开始由当初理想浪漫主义明显地转向现代主义, 但是并没有受 到 很 多的 关 注。 “ 事实 上, 她 并不 具 备处 理现代 复 杂生 活 的诗 歌 素养 、学 识 和眼 光 。尽 管 从诗歌技巧来讲,她后来远比先前显得圆熟, 由于没有了思想和深沉情愫的支撑,其作品 ? 难免不滑向苍白、乏味和平庸的境界。 ” 毕竟舒婷作为知青一代,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 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靠先天的敏感力和有限的阅读与有着良好教育背景和中西文学给养的 “第三代”相比,显得捉襟见肘不足为奇。在 “第三代诗人”集体亮相的时机,结集出版 散文集,转向散文创作变得明朗。由此可见, 她的转向多少都有受到“第三代诗人”挑战 的压力。 三、 “ 诗衰文盛” 的创作环境 “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国家把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到 1992 年市场经济的全面开展, 文学与政治的关 系明显疏离。 中国在经济转型中, 进入一个 消费时代。文学成为了一种消费,大众的消费 成为引导文学的风向标。诗歌这一文体在消 费文化中遭到了放逐。舒婷也感叹诗歌变成了一种迂腐和矫情的表现。 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 读者的阅读趣味发生转变, 长期处在政治文化环境中的中国人, 面对经济快速发展, 在生活的匆忙和疲惫中需要的是调剂生活和贴近生活的奇闻异事, 或 是给人以知识和启迪,散文的短小、真挚感情 的特征都使它成为了广大读者的选择。读者 期待视野的变化与文化产业的变革相互促进, 使散文形成热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众对散文的需求也不同, 而不同知识背景的作家加入使得散文出现了各种流派, 大散文、 女性散文、小女人散、报人散文。 “大散文” 是 1992 年《美文》创刊时,作为主编的贾平 凹提出,他将倡导和“实践大散文”作为《美 文》杂志的宗旨,由此,大散文作为当代但 ? 闻的一面旗帜被举起,并很快成为 90 年代“ 散文热”的重要标志。? 洪子 诚 著. 中国 当代 文学 史 修 订版 [M]. 北京 大学 出版 社, 2007:240? 温儒 敏 赵祖 谟 主编. 中 国现 当代 文学 专题 研究[M]. 北 京大 学出 版社, 2002:259? 舒婷. 不要 玩熟 我们 手中 的鸟, 心烟[M]. 上 海文 艺出 版社,1988:172? 程光 炜. 中国 当代 诗歌 史[M]. 中国 人民 大学 出版 社, 2003:266? 王庆 生主 编 中国 当代 文学 (下 卷) 修订 本[M]. 华中 师范 大 学出 版社, 1999:422 8综上所述,散文由于自身文体的优势,顺应时 代的发展,加上各路创作者的加入和各 种散文思潮的形成,90 年代散文形成热潮, 已 成事实。 而诗歌的没落与散文兴盛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使得诗歌的落寞更为明 显, “散文化”的语境更为清晰。 “ 诗 衰 文盛 ” 的创 作 环境 对 诗人 的 诗歌 创作 形成 逼 迫 和引 诱 。丹 纳 说: “ 群众 思 想 和 ? 社会风气的压力, 给艺术家定下一条发展的路, 不是压制艺术家, 就是逼他改弦易辙。 ” 面 对 张 昌华 提 问为 什 么关 于转 向 散文 创 作时 ,舒婷 有 这么 一 段话 : “现 实非 常 清楚 : 诗的 时 代已全面消逝,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散文化的语境。物欲、商品、感官、一次性消费,正在 ? 引诱和逼迫人们放弃理想化的‘诗意的栖息’而转向平淡琐屑的‘日常’生活。 ” 这段表 述 , 从某 种 意义 上 来说 ,舒 婷 承认 , 诗歌 时代的 逝 去、 “ 散文 化 ”语 境是 促 使她 “ 创作 转 向”的因素 之一。作为诗人面临着发表诗歌失 去了读者,诗歌刊物变少,诗歌发表的园地 减少的局面。而散文的写作反而可以争取读者。舒婷说“不知何时,邮箱里诗歌刊物的约 ? 稿渐渐稀少,杂志、报纸的随笔约稿跟发大水似的。 ” 面对友人向她的约稿,无论从友情 还是现实的境况考虑, 都要进行散文创作。 如 《硬骨凌霄》 的写作是应李辉的约稿。 同时, 迫于生计影响的她也要发表文章。在《寒窑古 今》中调侃自己要拿文章换银子花,在《你 给我下海去! 》中,写想买电脑动员全家节衣 缩食,儿子最后不满她的,要她下海去。 第二节 转 向的个 人因素 无论什么样的外在因素都 需要通过内在因素起作用, 所以作为创作主体的 作家内心的 变化才是“创作转向”的根本因素。作为女性 诗人,女性身份转变和童年的心理创伤使她 心理发生变化。舒婷对散文文体特征的把握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 女性身份的变 化舒 婷 对 自我 女 性身 份 的变 化 中, 使 她的 生 活与 诗 歌 创作 出 现矛 盾 ,也 就 是说 她 面 临 的不再是人与社会的分离,而是自我与内心世界的分离。 首先在 1981 年写完《会唱歌的鸢尾花》时, 准备停笔一段时间,这既是她受到外在 的压力的调整,更是女性身份的无奈。歇笔,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因为女性孕育 带来的生理痛楚,不 得不中断诗歌创作。成为 母亲后,她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女性作家面 临着妻子、 母亲多重身份的承担。 当代女性在 走出家庭接受社会男女平等从事社会工作和 ? [ 法] 丹纳. 傅 雷译 艺术 哲学[M], 人民 文学 出版 社, 1963:35? 舒婷. 露珠 里的 “诗 想”[M]. 浙 江文 艺出 版社, 1998:222-223 ? 舒婷. 千 字功 夫. 露 珠里 的“ 诗想 ”[M]. 浙江 文艺 出版 社, 1998:1879获取同等报酬的同时, 而传统社会所赋予给女性的家庭责任并没有随之解除, 由此使女性 必然面对着家庭与事业之间的矛盾,以及妻子 、母亲和社会身份的多重压力。身为女性的 舒 婷 面临 这 样的 尴 尬困 境。 “ 那天 我 一手 抱着孩 子 ,一 手 拎着 保 温瓶 ,给 生 病住 院 的婆 婆 送饭。忽然想到家中待洗的衣服和狼藉的饭桌,炽日之下,竟冷丁打了个寒战。这种往两 ? 边扯的日子首先被牺牲的是我无辜的儿子。 ” 诗歌的创作与现实生活 中重负,在争抢着时 间和精力,更是形成了一种心理困顿。舒婷的 童年是在家庭的分崩离析中度过的,对于破 碎家庭童年记忆对她造成很大的影响, 她的失眠和多愁善感, 都是破碎家庭带来的沉重记 忆。尽管外婆很疼爱她,但母亲因为忧郁成疾 ,过早地离开人世,对她的打击非常大。基 于内心的缺失心理,她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够完 整和美好,儿子能享受到母亲的温暖。这样 的心理与她追求诗歌的理想发生矛盾, 她的内心在两边撕扯。 这也是她在转向中一度既写 诗 又 为文 , 到最 后 写散 文这 样 一个 过 程的 犹豫和 徘 徊。 “ 既然 肉 身的 承重 超 过了 翅 膀, 我 ? 清醒地选择了尘世。 ” 最终 作出了倾向家庭生活的选择,创作心理发生了显著变化,外在 的表现就是从诗歌转向了散文这一文体。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舒婷散文创作进行研究, 也不能因此否认舒婷散文的成绩。 她在 评论筱敏的散文时说: “睁着眼做白日梦是女性作家的疗伤方式, 使她们摆脱厨房和拖把, ? 灵魂自由出走的秘径,是她们亲近神祗,谛听天籁在前生和来世的回音。 ” 这段话可以看 作同样身为女性作家的舒婷自身为摆脱现实生活不堪重负而把散文创作当做救赎的方式。 对 于 舒婷 而 言, “ 我真 正的 精 神支 柱 唯有 文学, 唯 此坚 强 的内 核 ,我 的躯 体 才不 至 于在 庸 ? 常生活的蚕食下支离破碎。 ” 所以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只不过是用不同的载体表达不同 的心理感受罢了。 二、 对散文文体特 征的把握 从 诗 歌 到 散 文 这 一 载 体 的 转 变 , 固 然 是 受 到 了 外 在 时 代 环 境 的 影 响 和 个 人 感 受 的 变 化,但也可以写小说。为什么一定是散文?要 回答这个问题,从舒婷对散文文 体特征的把 握中可以看出端倪。 ? “诗歌尽可能的抽象。散文家无法不具体。 ” “或许散文确实更宽广、更自由、更接 近凡世,从目所及的烽火台,抬脚触地的警戒 线,到家家户户窗扉上的夜灯。它是我们社 ? 舒婷. 语言 为舵 露珠 里的 “诗 想”[M]. 浙江 文艺 出版 社, 1998:205-206? 同上? 舒婷. 露珠 里的 “诗 想”[M]. 浙 江文 艺出 版社, 1998:183? 舒婷. 露珠 里的 “诗 想”[M]. 浙 江文 艺出 版社, 1998:229? 舒婷. 沦陷 于文 学, 你 丢失 了什 么[M]. 吉林 人民 出版 社, 1996:3 10? 会生活的排洪口,更是人类品质的一面旗帜。 ” 诗歌对生活的提炼要求比散文更高,这是 不争的事实。上 述话语是舒婷对散文的内容和 品质的理解。散文是最为自由的文体,无论 是何种题材和内容都可以囊括其中,既可以表现现实生活的细节又可以达到生命的向度, 这使舒婷在表现现实生活的细节和精神高度时容易选择散文这一文体。 舒婷曾把 “散文随笔比作是老朋友的家, 顺路 推门进去小坐, 不必打招呼, 意到兴尽, ? 转身就可以离开,下次有空再来” 。 这样精辟的比喻,是舒婷对散文的抒写自然,语言的 随性而谈的特点的把握。 舒婷写了几篇短文后, 发现诗歌中已经板结了的语言在散文中 “得 到了松绑” 。 ? 舒婷说“散文就是我的自传,可能琐碎些,但我保证绝对货真价 实” 。 从中可以看到 舒婷对真实的要求,对于自我境遇的描写,对于自己情感的抒发,需要真实的告诉读者。 而散文要求真实。无论是内容还是情感,散文都是真实度最高的文体。 综上所述,舒婷的“创作转向”既是社会历史 背景下的产物,又是作家女性身份改变 的选择,而散文的文体特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舒婷. 露珠 里的 “诗 想”[M]. 浙 江文 艺出 版社, 1998:183? 舒婷. 今夜 你有 好心 情[M]. 花城 出版 社, 2003:217? 舒婷. 沦陷 于文 学, 你 丢失 了什 么[M]. 吉林 人民 出版 社, 1996:3 11第二 章 舒婷 散文 与女 性写 作 “女性散文”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散文热潮的 一支分流,随着国外女性思想 的传播, 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在散文写作中以女性的视角和立场来抒写女性的经历、经验和苦难。 如果说《致橡树》还是舒婷女性身份的天然表 达的话 ,那么在散文中她已经是自觉的以一 种女性视角和立场来关注女性。她的散文因为充满“女性意识”成为当代“女性散文”创 作中的一员。有文学史认为舒婷散文在当代女性散文中表现出“明丽、凌厉,富有理性精 神”的特点。笔者认为这一评价十分恰当。舒婷的散文中表现出对女性性别身份的认同, 凸显女性的主体意识, 又对女性现实困境有着清醒的认识, 面对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表 现出批判的锋芒和力度,但同时她对“女性写 作”中强调日常生活、凸显性别特征的写作 和把对女性困境置于男性对立面的创作持谨慎甚至是否定态度。 这种看似矛盾的女性思想 恰恰是舒婷散 文的魅力所在。 第一节 女 性主体 意识的 凸显 舒婷的散文与她的好友唐敏不同,唐敏更注重 写出女性的困难和美丽,如《女孩子的 花 》 ,因 为 女性 生 来就 要受 苦 ,所 以 宁愿 不要她 来 到这 个 世 界 。 舒婷 的目 光 落在 “ 女性 主 体意识” 。 “所谓 ‘女性主体意识' 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作用和价值的 自觉意识。具体地说,就是女性能够自觉地意 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 义务,并清醒地认识自身的特点,能以独特的 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己 ? 的价值和需求。 ”舒婷在散文中对“外婆 ??母亲 ??我”三代 女性命运描写, 展现了“我”作为人的 选择权利。 “外婆 ” 是舒婷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 女性之一。外婆始终是舒婷的守护神。刚出 生,母亲因为参加土改,把“我”寄养在奶妈 家差点没命,是“外婆用英国的老牌克宁奶 粉 把 我救 活 ” 。 而 反右 斗争 中 ,父 亲 流放 ,是外 婆 照顾 我 ,使 我 在最 困难 的 年代 还 有白 米 饭吃。 外婆一辈子勤劳朴实, 生养 11 个子女, 成
/
本文档为【舒婷散文创作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