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喜福会论文初稿论

2017-09-18 9页 doc 23KB 1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喜福会论文初稿论喜福会论文初稿论 论《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专业:英语教育 学号:09331330 学生姓名:黄水红 指导老师:胡文萍 摘要 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的矛盾冲突融合进行了分析。小说中的中国母亲和美国化的女儿们的矛盾冲突正是两种文化的冲突。本作品讨论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兼容这一社会历史过程,透析了中美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关键字:《喜福会》;母女关系:东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引言 《喜福会》叙述的是四个华裔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们的故事。女儿们对母亲们的教导不以为然,她们认为母亲们...
喜福会论文初稿论
喜福会论文初稿论 论《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专业:英语教育 学号:09331330 学生姓名:黄水红 指导老师:胡文萍 摘要 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的矛盾冲突融合进行了分析。小说中的中国母亲和美国化的女儿们的矛盾冲突正是两种文化的冲突。本作品讨论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兼容这一社会历史过程,透析了中美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关键字:《喜福会》;母女关系:东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引言 《喜福会》叙述的是四个华裔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们的故事。女儿们对母亲们的教导不以为然,她们认为母亲们的劝告都是对自己的私生活的干涉。她们不了解母亲们的亲身经历。母亲们在来到美国之前都是历经磨难,都曾有过着难以想象的生活。在几位母亲们看来,女儿们都沉迷在了美国的文化当中,没有继承她们骨子里那种为了生存而奋斗的精神,同时,她们为女儿们的失败的婚姻而感到痛心。矛盾已经为阻碍母女之间的沟通。事实上,所有这些矛盾都是源于双方成长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导致。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了问,甚至有时候会产生隔 [2]阂和冲突。但是,由于爱的牵引,加之母亲的执着和女儿的努力,母女之间最终能够相互理 [3]解、越过鸿沟,从不理解走向理解,从对抗走向接受。更重要的是,它为中美文化之间的融合架起了一座相互理解、交流、沟通的桥梁。 一、 中西文化的一些方面的差异 1、社会关系的差异 (1)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家庭结构 中国人重视家庭,血缘关系、亲情观念强。家庭结构比较复杂,几代同堂是中国传统的幸福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子女年幼时依赖父母,成年后则对父母负有赡养的义务。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美国式的家庭主要由父母和未成年的孩子构成,家庭结构比较简单。子女与父母之间没有太多的依赖性。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一般也不会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疏远。 2、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 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3、 生活礼仪的差异 (1)赞美与批评 西方人喜欢赞扬别人,被赞扬者总是坦然接受。而中国人受到表扬时总是给予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西方人对别人的批评总是直截了当,中国人批评别人用婉转、含蓄等间接的方式进行。中西方文化还可以通过别的方面看出来。 (2)劝告和建议 在中国,对别人的婚姻和家庭状况表示关心是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而言,婚姻是私生活,别人不应干涉。如果一个中国人得知其一位美国朋友到了婚嫁年龄而没有结婚,关心地说“You reach the age of marriage and you should find a partner.”(你到了结婚的年龄,应该找个女朋友。)这句关心和建议的话反而使这位朋友很不高兴。因为在他看来,这种建议干涉了自己的私事。 二、母女间的矛盾影射出的中美文化冲突 1.《喜福会》中母女之间的冲突 由于母女两代人出生和生长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喜福会》中,冲突是贯穿始终的。母亲们是在东方文化的背景下长大的,念念不忘从小受到的东方传统教育。她们认为尊老爱幼,母慈子孝,子女听从父母的训导是天经地义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既代表着家长对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又意味着家长与子女相互依赖的关系。但美国的文化更多的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鼓励个人奋斗,自我实现和独立意识,她们不愿完全接受母亲的告诫、指导和示范,所以母亲们的做法并不能让出生和成长在美国的女儿们所理解。女儿们最初对母亲们以及中国文化带有极大的偏见。她们认为美国文化要远远优于中国文化。在她们眼中,她们的母亲就象征着落后与无知。她们为母亲在百货店工作感到羞耻,为母亲拿她们作为炫耀的资本感到生气。她们很明显是融入到了美国的主流文化中。龚琳达和薇弗莱母女间的冲突是最为突出的。母亲希望通过女儿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女儿的成功为全家人带来荣誉。而女儿偏偏深信“我就是我自己”,拒绝母亲的介入。因此在发现薇弗莱具有超人的象棋天赋之后,“母亲决定,我不必再为家里做饭烧菜了,文斯顿和文森特义不容辞,应该顶我的缺。为了我能安心琢磨棋艺,父母对我可谓百依百顺。一次我抱怨与我同卧室的两个哥哥太吵, [4]结果,他们马上被移到临街的那间起居室”。许露丝、丽娜?圣克莱尔都嫁给了美国人,她 们的母亲称为“外国人”。她们崇拜美国人及他们的文化,因此愿意为她们的丈夫奉献一切。薇弗莱认为在自己的婚礼上母亲的要求使她很丢面子,“女儿不耐烦母亲们的汉语交谈,而当母亲们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向她们解释,或阐释某种意图时,女儿们则耻笑她们蹩脚的英语,认 [5]为她们的脑子不大灵活,母亲们认为是快乐和幸福的,在女儿眼中却不一定”。 另一方面,《喜福会》中母亲们也不能理解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的一些行为。对女儿们的行为与中国的文化完全不同而感到不解, 莹映不能理解丽娜和丈夫之间的AA制,他们各自承担各自的日常生活的开销,如果想买自己的日用品就得自己掏钱。这在西方国家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尤其是在美国,但是在中国文化观念当中是很难接受的。在中国,夫妻之间是不会分得这么清楚的,他们必须共同来承担这个家庭的一切责任。当精美跟母亲争吵时,素云用汉语说:“世上从来只有两种女儿,听话的和不听话的。在我家里,只允许听话的女儿住进来。”[6]。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孩子必须毫无理由地听从父母的意见。因此当精美使母亲生气时,她们之间的矛盾也突出来了。 三、母女间的相互理解反映出中美文化某种程度的相容 1.母女相互理解 母女之间天然的情感纽带最终还是跨越了一切鸿沟和障碍。女儿们在经历了中美文化夹缝中的种种尴尬之后,在经历了为人妻为人母的沧桑人生之后,纷纷转头回望自己的母亲,从母亲的苦难故事中汲取了无限的力量。吴精美最终理解了“中国母亲从来不在女儿面前夸奖女儿”的中国式的含蓄的爱,知道了母亲送她玉坠金项链这个“命根子”的意义,最后决定回上海与失散多年的同母异父的姐姐们相认,以慰母亲在天之灵。许露丝,这位缺乏主见的姑娘,尽管平时常把母亲的话当作耳边风,但在婚姻遭到失败之时,还是发现“美国人的想法也有严重的缺陷,因为有多种选择,很容易弄糊涂,搞不好就选错”,并悟出了“她和泰德的处境便是这样”,不再对自己的美国丈夫束手无策,在离婚纠纷中显示出自己的独立自强,维护了自己的自尊和权利。薇弗莱尽管认为母亲拿她“炫耀”,爱“虚荣”,但还是从母亲那儿学到了“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抑制力”,即“说话占上风,得到别人尊重,最终又成了对弈中克敌制胜的策略”,看到了自己同母亲对峙的愚蠢。丽娜圣克莱尔在被母亲“痛苦的尖角”“戳痛”以后,终于恢复了老虎(她和母亲都属虎)的本性,敢于坚强面对一直俯视自己的白人丈夫。 《喜福会》中的母女们,尽管不同,尽管冲突,彼此间的深爱却是不容质疑的。也正是这种爱,使“美国”女儿们能够正视她们一直以来所排斥的中国式母亲的爱与关怀,从而在自身达到了一种和谐,而这种和谐也正体现了中美两种文化在她们身上的兼容。正如故事中的许安梅所言:“也许正是因为她是我生的,而且是个女儿身,我是我母亲生的,也是个女儿身。我们就像台阶一样,一级一级的,不管是上还是下,都是一个方向。”小说结尾,吴精美在从未见过面的姐姐那里,看到了母亲的影子,意识到自己与她们割不断的血缘纽带。“母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文化传统通过母亲得以延伸,历史和记忆通过母亲得以重建。”女儿们通过对母亲的继承与延续实现了她们正确对待文化冲突的态度,也通过包容母亲那带有屈辱与苦难的过去更加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母亲 , 四、中西文化的交流、理解与融合 1.母女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由于母爱,《喜福会》中的女儿们开始理解并感激她们的母亲们,开始跟母亲们有文化上的交流。虽然她们之间没有直接特殊的对话和讨论。母亲们抓住一切机会来给女儿们灌输中国的文化。当薇弗莱把“太原”理解成“台湾”时,琳达马上纠正她的错误道:“我是中国太 [10]原人,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她不希望女儿把中国的地名弄混。有一次薇弗莱说她班上的男孩子都说中国人最苦了,琳达说:“中国人最能干了,中国人会做生意,还有中医和国画, 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美国人才懒惰呢。中国人肯吃苦。”琳达这样说的目的是不让女儿在美国同学面前失去自信。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她女儿,中国人并不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低贱、卑微。在她们眼里,移民的中国人的后代跟美国人一样优秀。 母亲们也逐渐在接受着美国文化。她们脱掉从中国带来的旗袍,穿上美国式样的衬衫和长裤,说着被女儿嘲笑的蹩脚英语,习惯了美国每个周末的宗教活动。琳达从开始因为女儿和美国男友私奔,愤怒之下脱下鞋子打女儿和女婿,到后来接受女儿的美国男友瑞奇,并认真地教瑞奇怎样吃螃蟹。尽管瑞奇去琳达家做客时做出了许多与中国文化不相符的行为:送一瓶昂贵的葡萄酒,用筷子夹菜把汤汁滴到白衬衫上,对龚琳达表面上谦虚实则等待别人赞扬的话语的误解,告别时对未来岳父母直呼其名等等。吴精美是这四位华裔女儿中的代表人物,她与母亲的故事是全书华裔母女关系的一个典型。她的故事是相对完整的,她的父亲告诉她,母亲如何被迫把她的姐姐遗弃在逃难的路上,以及多方查找未果后所经受的精神磨难,还告诉她母亲的名字素云和她的名字精美的美好含义。 2.中西文化的趋于融合 《喜福会》承认中美文化差异,不回避冲突,最可喜的是它坚信不同文化最终融合是可能 [11]且必然的通过日常的谈话,母亲们在逐渐地给女儿们灌输着中国情结。还通过讲述母亲的故事和对母亲过去的追寻,吴精美对母亲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真正理解了母亲和母亲对她的希望,最终达到对母亲的认同和接受。对母亲的真正理解意味着文化隔膜的消融。当精美与她的姐姐在上海机场紧紧拥抱在一起,呼唤着“妈妈,妈妈”时,东西方文化完全交融在一起。龚琳达抛开文化差异接受瑞奇,实际上也是对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的尊重和宽容。 五、正确地对待东西文化 小说《喜福会》中,所描述的母女之间的矛盾和误解是不同文化文化背景和生长环境引起的。庆幸的是,通过艰辛的努力,母亲和女儿在故事结束时开始相互理解,彼此交流,这种比喻暗示了转型期的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文化关系从冲突走向融合。母女之间矛盾的最终和解象征着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必然趋向。只要有爱,完全不同的文化之间尽管有着不可避免的冲撞,也未尝不可以共存和兼容;只要有爱,人与人之间,尽管有隔阂,误解和矛盾,也未尝不可以相互包容。谭恩美通过描绘人与人之间最平常却又非比寻常的关系——母女关系,使这两种截然不同却各具魅力的文化跨越了历史的鸿沟,从不理解走向理解,从对抗走向接受 至于我们中国的文化,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许多挑战。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学习来自其他国家的新技术和先进文化是必要的,但同时中国的文化应该得到保护。事实说明,不同文化间的交往,需要互相尊重和理解。爱和真诚永远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连接世界的纽带,是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同心声。 参考文献: [1] 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严映薇,译,杭州:浙江文 艺出版社,1999( [2]关晶.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J].长春大学学报.2005(5):67-69. [3]刘昀.母女情深——论《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与母女关系主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15-19. [4]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 [5] 谭岸青.论谭恩美小说中华裔女儿的声音[J].名作欣赏,2005(7):10-12. [6] 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 [7]李雪梅.母女冲突:两种文化的冲突[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100-103. [8]程爱民,论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 内涵[J](南京师大学 报(2001(7) [9]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J](国外文学, 2001(3)(J].河海大学学报,2003(1):74-76. [10]程爱民.论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J].南京师大学报,2001(4) [11]彭桃英.中美文化的隔阂、冲突与融合——解读《喜福会》
/
本文档为【喜福会论文初稿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