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入行论第六课思考题

2019-04-13 5页 doc 16KB 2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入行论第六课思考题入菩萨行论第六课问题 一、作者写立誓句的原因是什么: 1、表示一种誓言,具有智慧的人中间不会退转。 2、为了造论不出任何违缘,善始善终、圆满结束(如果下了极大的决心,就不会出现其他的违缘)。 (P85 第二段) 二、作者在颂词中用“依教略宣说”,对我们有何启发: 1、这部论典是以“依教”的方式、依靠经论中所说的意义来造的,并不是寂天菩萨的个人臆造,也不是他选出一些词句编造的。 2、寂天菩萨作为印度“二大稀有”之一的大成就者,还要依靠教典,这就教诫我们后学者: 1)造任何一个论典、给别人讲经说法,或自己著书辩论,...
入行论第六课思考题
入菩萨行论第六课问 一、作者写立誓句的原因是什么: 1、示一种誓言,具有智慧的人中间不会退转。 2、为了造论不出任何违缘,善始善终、圆满结束(如果下了极大的决心,就不会出现其他的违缘)。 (P85 第二段) 二、作者在颂词中用“依教略宣说”,对我们有何启发: 1、这部论典是以“依教”的方式、依靠经论中所说的意义来造的,并不是寂天菩萨的个人臆造,也不是他选出一些词句编造的。 2、寂天菩萨作为印度“二大稀有”之一的大成就者,还要依靠教典,这就教诫我们后学者: 1)造任何一个论典、给别人讲经说法,或自己著书辩论,千万不能离开佛陀的教义,如果离开的话,仅凭自己的想象胡言乱语造成文字,实际上对众生的利益不大 (P86最后一段—P87 第二段) 2)而大家自己学习论典,或者造任何书籍,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据——佛教的依据。因为我们毕竟是佛教徒,佛教徒写书,可以引用一些世间典故、谚语,但最究竟的观点,若以其他宗教的观点或世间古籍来作教证,恐怕是不合理的。 (P87 第三段)三、既然《入菩萨行论》的内容在经论中已有,那我们直接学习经论就行了,寂天菩萨造论是否多此一举?为什么? 所谓“多此一举”的这种过失并不存在,造这部论不仅没有过失,而且有相当的必要。 (P89 第二段) 1、造论典非常有必要,因为佛经是针对不同众生宣讲的,里面很多道理不一定合在一起,这一章和那一章的法要,分别针对了不同根基的众生,所以佛经的内容不一定有次第。而这部论典是将经论中杂乱无章的内容理顺成井井有条、零零散散的内容汇集一处,并将许多典籍的内容概括起来进行阐述。 (P88 第二段) 2、《入菩萨行论》既是汇集论,也是次第论,还是解隐论和实修论。佛在经里讲得那么广,我们末法众生的寿命有限、智慧有限,根本没有精力将浩如烟海的佛经一一翻阅。所以,寂天菩萨将大乘经论的所有精华汇集于一处,撰写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可以让后学者只学一个论典就全部通达大乘的教义。 (P88 第四段至P89第一段) 四、大乘佛子有哪三种学处?每一学处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三种学处及各自的侧重点: 1、严禁恶行戒,指菩萨在任何时候身口意都不造恶业;侧重于“不造恶业”。 2、摄集善法戒,指身口意如何转为功德、善法;侧重于“唯造善业”。 3、饶益有情戒,指发了菩提心的人怎样真正利益众生;侧重于“造善业的方式”。 (P86 第三段)五、寂天菩萨说:“这部论的内容经论中已有,我的诗韵也不善巧,所以造论的动机不敢说利他。”他是真的无利他心,还是另有密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1、寂天菩萨这样的大成就者没有利他心是不可能的,这样的谦虚之词可以看出作者无有我慢。寂天菩萨之所以如此谦虚,就是为了摧毁世人的我慢,虽然他的智慧、境界等各方面非常了不起,但在众生面前并没有如是显露。 2、我们学习佛法有两大障碍,其中之一就是我慢。我慢的山坡上留不住功德的水,相续中如果蔓延我慢,从此以后,就看不到别人的功德,对自己的学问也会有满足之感。 (P98 第五段)六、什么是修行?怎样将修行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什么是修行: 1、在印度梵语中,串习和修行是一个意思,所谓的修行,就是把闻思的道理一直在心里相续 入菩萨行论第六课问题中串习。 (P96 第二段) 2、修行有两种,观察修和安住修。我们每天听课、辅导就是一种观察修。 (P96 第三段) 3、修行从表面上看不出来,自己才知道修了没有。 如果心没有专注,纵然天天在黑洞或屋子里闭关,但一直胡思乱想,肯定不是修行;另一个人将门窗全部紧闭,在家里金刚跏趺坐,但心中一直打妄想,也肯定不是修行。 (P97 第二段)怎样将修行融入日常生活: 1、早上修菩提心也好、平时修信心、观释迦牟尼佛也好,相续中不要有其他杂念,心里一直想“我要利益众生”,或者“一切众生皆当过我的父母,别人怎么害我,都要修忍辱”,这种接连不断的心态就是修行。 2、不管在哪个场合,我们都可以修行。即便是平时坐车,也可以用耳机听上师的课,表面上你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实际上是在修行。 3、一个人若对佛法有很大的信心,虽然他很忙,但仍然边走路边听佛法,这也是一种修行。 (P97 第二段) 七、为什么说过于傲慢和过于谦虚都是修道的障碍? 1、我慢的山坡上留不住功德的水,相续中如果蔓延我慢,从此以后,就看不到别人的功德,对自己的学问也会有满足之感。(P98 第五段)如果自以为是,不愿意和别人交流,那么学下来也没有多大的利益。 (P99 第一段) 2、过于脆弱,自己看不起自己,也叫做自轻凌懒惰,是学佛的另一种障碍。“我不能学,学了以后可能不懂吧”,这种心态是不合理的。(P99 第二段)有些人明明自己的水平不错,但如果让他们辅导,“我不能辅导,我不行”,好像没有一点勇气,这种谦虚实际上也是修道的障碍。 (P100 第二段) 3、所以,讲经说法、弘法利生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过于谦虚,也不能过于傲慢。 (P101 第四段) 八、请写出本论的必要等四法: 1、《入菩萨行论》所说的内容:趋入菩萨律仪法(基道果里面的基) 2 、造此论的必要:依靠学习这部论典,可以通达菩萨的所有学处(基道果里面的道、果) 3、关联:如何通达此论典:必须依靠本论的文字、内容,还有自己的串习和闻思。这些相互之间都是有关联的; 4、必要之必要(最究竟的目的):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完全通达其中的密意,最终获得大乘的胜果。 (P102 第四段)
/
本文档为【入行论第六课思考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