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doc】从武昌到上海:诗人锡金抗战时期的文学历程

【doc】从武昌到上海:诗人锡金抗战时期的文学历程

2017-09-02 31页 doc 53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9139

暂无简介

举报
【doc】从武昌到上海:诗人锡金抗战时期的文学历程【doc】从武昌到上海:诗人锡金抗战时期的文学历程 从武昌到上海:诗人锡金抗战时期的文学历 程 从武昌到上海: 诗人锡金抗战时期的文学历程 黄凡中蒋於缉 (1.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0257—0246(2007)02—0088—09 1934年暑期,蒋锡金从正风文学院毕业,开始了他曲折的人生历程.虽然,此前他曾发表过一 些诗作,但对怎样开始自己的人生道路,还没有明确的想法.他一面听从家里的安排找工作...
【doc】从武昌到上海:诗人锡金抗战时期的文学历程
【doc】从武昌到上海:诗人锡金抗战时期的文学历程 从武昌到上海:诗人锡金抗战时期的文学历 程 从武昌到上海: 诗人锡金抗战时期的文学历程 黄凡中蒋於缉 (1.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0257—0246(2007)02—0088—09 1934年暑期,蒋锡金从正风文学院毕业,开始了他曲折的人生历程.虽然,此前他曾发表过一 些诗作,但对怎样开始自己的人生道路,还没有明确的想法.他一面听从家里的安排找工作,一面抓 紧时间读书,学习. 到了年底,锡金在父亲的安排下来到湖北武昌做了一名小职员.当时,父亲的朋友贾士毅在湖北 省任财政厅厅长,他给锡金找了一个湖北省"农业合作委员会"放贷干事的差事.从1934年12月 上班,到1935年七八月离开,锡金总共在湖北省"农业合作委员会"工作了大半年的时间.在这段 时间里,由于工作的原因锡金走遍了湖北省的咸宁,孝感,浠水,罗田等县,还顺路去过鄂城和黄 冈.生活视野的扩大,使他写下了一些"因生活直感而发"的诗作,不再像以前那样用概念加技巧 来写诗了.在湖北农村,他看到城市和乡村的巨大差别,也看到了国民党为"剿共"修建的一些碉 堡和一些被烧毁的房屋.在与老乡的闲谈中,他了解到国民党"剿共"时的残酷,以及 国民党是如 何把大屠杀后的尸体与焚烧后的废墟拍成照片的事情,还了解到自己所发放的"贷款"实际上并不 能救助那些穷人,只是在为那些富农,中农服务,因为"贷款"需要抵押,而广大穷人——那些贫 穷与孤寡的人是无法抵押的,自然被排除在"贷款"之外.锡金逐渐为这严酷的现实震惊了,不仅 深恨国民党当局的卑劣,还天真地想要是自己能碰到山上的"匪"——游击队,该有多好,可以把 自己带来的钱款送给他们,自己也可以跟着他们同去. 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锡金来说,在"农村合作委员会"的工作不仅使他开阔了眼界,认识了社 会,还使他得到了实际的历练.由于放贷干事的工作并不多,锡金常常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于是他就 把大部分精力放到了读书和写作上.因在《申报?自由谈》和《宇宙风》等刊物上发表文章,以及 与他人合办《当代诗刊》,使锡金已经小有名气了,因而"以文会友"就成了他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他先后结识了写象征诗的邵冠华,宜兴老乡——诗人沙蕾和写穆时英式小说的李任子,以及 后来任《扫荡画报》和《战斗画报》主编的宋一痕等人.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谈诗,谈文学,有时也 在一起喝茶聊天,后来,汉口《华中日报》副刊的主编刘浪邀请锡金,李任子,在副刊上办了一个 每周一期的《文艺周刊》.当时,武汉的情况十分复杂,很多报纸的背后都有某种政治势力支持,而 锡金他们并不知晓《华中日报》的政治背景,只是觉得有一个阵地,可以督促自己多练习写些东西, 就同意与对方合作了.《文艺周刊》大约共办了十期左右,就因《华中日报》的停 刊而结束了.这次 合作办《文艺周刊》虽然时间较短,却是锡金步入"武汉文坛",渐渐成为"知名人士"的开端. 1935年下半年,因各派系之间的权力争夺,贾士毅兼任的"农村合作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被 作者简介:黄凡中(1952一)男,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蒋於缉(1954一),女,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 从武昌到上海:诗人锡金抗战时期的文学历程 撤销,改由湖北省建设厅厅长刘寿朋兼任,而锡金是由贾士毅安排进入农村委员会的,自然会受到排 挤,于是,锡金便辞职离开了. 回到上海后,锡金在家里住T--l~t个月.平时没有什么事情好做,每天写写稿子,但很少发表, 更多的时间还是"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到了11月,锡金又应贾士毅之约到湖北财政厅任职.这次 是在财政厅第一科做办事员.从1935年11月到1938年二三月离开,锡金共在财政厅工作了约两年 半的时间.锡金先在宿舍里住了一段时间,结识了几个宜兴的"同乡",虽然和他们志趣并不完全相 投,却也相安无事.1936年春天,实行省政府合署办公,锡金等几个人便迁到附近的一个楼上合住. 1937年春,附近的小金龙巷有一栋新住宅落成,全部租给了财政厅会计室的宜兴"同事",锡金也租 到了两间房.起初,锡金的家人曾来武昌同住,后因武昌生活条件较差,加之战事的临近,便回上海 去了.在这段时间里,锡金觉得十分苦闷,上班没有多少兴趣,与"同乡"们在一起,"同乡"们只 是"花天酒地".他不甘这样沉落,就仍旧自己读书,看报纸.由于所接触书籍的内容 都很新,就更 加深了他的空虚和苦闷,于是,渐渐养成了"以书相伴,以酒消愁和动笔写作"的习惯.后来,宜 兴"同乡"们纷纷搬离了小金龙巷,又有一些文化界的朋友,如艾青,黄白薇,叶以群,梁文若等 搬过来居住.抗战爆发后,萧军,萧红来到武汉,经人介绍与锡金相识,锡金见他们无处可去,便借 给他们一间屋子住;后来,端木蕻良也来到武汉,找不到住处也搬了过来,锡金让他与自己同住一 间,不久,梁白波也要搬来,端木便与两萧同住在一间房里.而此时,锡金已与冯乃超结识成为好 友,便搬到汉口与冯乃超,孔罗荪同住了. 从1935年冬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这前后不足两年的时间里,锡金参与了当时武汉的许多 文艺活动和工作.1935年冬,锡金与表兄蒋有林相约,分头在武昌和宜兴两地编辑,出版《中国新 诗》月刊.宜兴方面负责的有蒋有林,朱征华,严辰等人,武昌方面负责的有锡金,叶平林和伍禾 等.《中国新诗》办了大约半年多的时间就停刊了,但邀请锡金写稿的地方却渐渐多起来.当时,武 汉的国民党各派系的报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民党湖北省党部(被称为"地方实力派")办 的《文艺》月刊和《江汉思潮》月刊;2.国民党汉口市党部办《武汉日报》(直属于南京"中宣 部",是"C?C"系统,即"中统")的副刊;3.军委政训处(属于"复兴社",即"军统")办的 《扫荡报》的两种副刊;4.东北军办的《大光报》的几种副刊;此外,还有《时代日报》,据说是无 政府主义者办的,其副刊办得较活泼.先是《扫荡报》的蒋铭,钟期森,卓球,请锡金为《扫荡报》 副刊写稿,宋一痕要求锡金为他编的《扫荡画报》写稿,还常常为锡金,沙蕾等人举办游园会之类 的活动;后来,武汉大学的陈源(西滢教授)夫妇,托人邀请锡金到家里做客,纵谈一些文艺问题, 女作家苏雪林也多次约锡金去玩儿,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的胡绍轩,魏绍微等人,则要锡金给他们的 《江汉思潮》写稿,《武汉日报》的副刊《鹦鹉洲》也派人来约稿……这"形形色色"的人物,差不 多要把锡金"包围"起来了.面对这些,锡金在理智上十分清醒,他从心里厌恶这些人,于是就写 了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来应付对方,对于"自己所珍视的诗,则矜而不与".这样一来,锡金的 写作就渐渐复杂起来了,从写诗到写散文,小品,再到影评,剧评,几乎遍地开花. 在这段时间里,有两个人对锡金成长和写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一,是夏特伦.夏特伦是 浙江大学的学生,曾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捕,被营救出狱后继任了锡金所辞去的职位.夏特伦在抽屉里 发现锡金毁弃的一些诗稿,就托人请锡金出来见面,两人很快成了好友.夏特伦认为锡金很有"写 作才能",但"方向上不对",对其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批评.当时,邵冠华和沙蕾都鼓励锡金写一些 "山林气味"的诗,并劝他编一部自己的诗集,先行出版再说.听了他们的话,锡金准备把自己的旧 作编成一本《铜棺集》,既表示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过去的"埋葬".后来,在夏特伦的批评和帮 助下,他放弃了这一想法.由于锡金与夏特伦在思想和生活上的认识十分接近,因而在两人结识之 后,锡金所写的稿子大多是经过夏特伦看过后才拿出去发表的.有些稿件或是经过二人讨论,或是交 换过意见,再由锡金或夏特伦执笔写出的,有的稿件索性署上两个人的名字.因而,发表在《扫荡 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文学研究 报》与《大公报》上的许多文字,都是锡金和夏特伦两人合作的结晶.其二,是冯乃超.锡金最初 结识冯乃超是在1936年春.当时,冯乃超改名冯子韬在民政厅上班.他的办公室正好与锡金的办公 室是对门,两个人就很快熟识起来了.锡金很为对方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和正义感所倾倒,并很 快成为冯乃超的好朋友.他们在一起谈文学,谈人生,谈艺术.从冯乃超那里,锡金知道了很多关于 创造社,左联的事.他们还一起到武昌横街头的旧书店搜寻旧书……如果说夏特伦是锡金年龄相仿的 朋友的话,那么,冯乃超则是锡金长一辈的朋友,是思想的导师和革命的引路人.在与冯乃超相识以 后,锡金的思想和写作都有了极大的进步与提高.应汉I:I《大光报》副刊《紫线》主编孔罗荪的约 请,锡金与冯乃超等人在《大光报》上另办了一个副刊——《文艺周》,一直出到抗战爆发,《大光 报》停刊为止.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以冯乃超为核心,以孔罗荪,夏特伦和锡金等为骨干的一股进 步文艺力量,在"两个口号"论争和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等问题上,一直积极主动地配合党的中心 工作.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锡金等人迅速地投入到抗战的洪 流之中.他们组织宣传队走上街头宣传抗日,还先后到徐家棚,刘公堤等工人,农民聚集的地方进行 宣传,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还到工人家庭中做访问,"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对抗战的想 法".此时的抗日民众团体很多,也很复杂.《武汉日报》发起组织了"武汉文艺界抗敌协会",《扫 荡报》召集成立了"武汉文化界抗敌工作团".这两个组织,锡金等人都参加了.他们发现前一个组 织是"复兴会"抓的,控制得非常严,不允许锡金等人参与实际工作;后一个组织相对松了一点, 冯乃超,孔罗荪,锡金和夏特伦都当选为执行委员,还让他们具体负责"出版组","宣传组"的工 作.不久,"八一三"上海抗战的枪声打响,鉴于上海及各地的报刊均不能到达武汉,锡金等人便计 划办刊物以应急需.最初,《扫荡报》的一批人曾支持锡金等人办刊物,但很快就对所承诺的出版经 费食了言,锡金等人只好另想办法.在当时,办刊物十分困难,不仅要得到国民党市党部的批准,印 刷所也完全被他们所控制,所以锡金等人虽筹到了七十几元钱,还是一筹莫展.此时,《扫荡报》要 自己办一个《战斗画报》,由宋一痕主编.为了扩大规模,宋一痕想请锡金,冯乃超,翦伯赞与一个 姓张的人担任文字编辑.锡金和冯乃超商议后表示同意,准备利用这一机会使自己要办的刊物顺利出 世.根据当时武汉的实际情况,锡金等人决定:1.把自己所办的刊物定名为《战斗》,出旬刊;2. 就用《战斗画报》刊头的《战斗》二字作为旬刊的刊头字,以便给人造成一种误解,认为"这两个 刊物是一家的".为了更合情理,锡金还特意请《文艺》月刊的主编胡绍轩,带他们到国民党湖北省 党部登记,领取了登记证.当时,办理登记还需要有一个发行地点,为此,锡金等人又 凑了一些钱, 在武昌的胡林翼路租了一处面街并带三间楼房的房子.他们利用面街的一间开了"战斗书店",作为 《战斗旬刊》的发行处;后面的三间楼房,则交给夏特伦的一些流亡到武汉的朋友居住.《战斗旬刊》 于1937年9月18日在武昌创刊,主编是孔罗荪;"战斗书店"由河南人李乡朴出面做经理,实际是 由夏特伦掌管.《战斗旬刊》出版后,受到各界的广泛欢迎,很快销售一空."战斗书店"一面经售 由生活书店供给的图书,一面在发行《战斗旬刊》的同时,销售延安出版的《解放》杂志.在当时 的武汉三镇,敢于经销《解放》杂志的仅有"战斗书店"一家,自然很快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 他们不仅查抄过"战斗书店",还利用种种渠道来制造"麻烦".尽管如此《战斗旬刊》,还是一直 坚持到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之后.那时,锡金和孔罗荪等人因参与"文协" 的机关刊物——《抗战文艺》的筹备工作,无暇旁顾,只好主动将《战斗旬刊》停刊了.《战斗旬 刊》虽只存在不到一年,仅仅出版了二十几期,确是抗战初期武汉第一个冲破国民党封锁的刊物, 其历史地位和功绩是不可忽视的. 在创办《战斗旬刊》之后不久,穆木天来到武汉,住在武昌城东的一个叫"海月庵"的小胡同 里.一天,冯乃超带着穆木天来找锡金,要他们把武汉的诗歌活动搞起来.锡金与穆木天是在1936 年春,"中国诗人协会"成立会上相识的,这次是他们的又一次合作.锡金和穆木天先组织了一个诗 从武昌到上海-诗人锡金抗战时期的文学历程 歌J蟹淡会,在"海月庵"穆木天家集会.不久,大家有意办一个诗刊,锡金为诗刊取名为《时调》, 取其"时代的调子"之意.《时调》半月刊由穆木天和锡金任主编,由叶平林出面任发行人.锡金出 面邀集了一些武汉当地的诗歌作者,还有一些来往经过武汉的外地诗歌作者,如柯仲平,严辰,柳 倩,宋寒衣,王亚平等以及一些音乐工作者和美术工作者.尽管他们的身份各异,主张也并不相同, 却为了抗战走到一起来了.《时调》于1937年11月1日在武昌创刊.伟特为刊物题写了刊头字,梁 白波画了封面,郭沫若还特意题了词(后来因无钱制版,未用).刊物终于办起来了,大家都非常高 兴,冯乃超还拿起多年不动的笔,为《时调》的创刊号写了一首《宣言》,来代替刊物的发刊词,后 来,冯乃超又为《时调》写过关于诗歌问题的短论.《时调》在武汉的诗歌爱好者中产生了十分积极 的反响,也受到了好评,茅盾还曾在《文艺阵地》上发表署名文章,向读者介绍《时调》,认为"该 刊是一个战斗的单位,其特点是作品短小精悍".此后,《时调》的影响日彰,不仅经常被人选载, 甚至还有人用木板印刷在街头零售.到了1937年底,《时调》在发行上遇到了一些困难,经过艰难 的挣扎,终于在出了第五期之后,被迫停刊.尽管《时调》停刊了,但是,时调社的活动并未结束. 作为后"中国诗歌会"诗群之一的"时调社",曾发起召开"通俗文艺座谈会",探讨诗歌通俗化和 朗诵诗运动的问题.锡金,高兰,王莹等还在"美的冰室"举办了"诗歌宴会",席间朗诵了瞿秋白 翻译的普希金的长诗《茨冈》.后来,锡金等人还编辑,出版了《诗歌综合丛刊》.到了1938年5月 以后,因战事的原因,很多人陆续离开了武汉,时调社便自行解散了. 1937年l2月9Et是"一二?九"运动两周年纪念.武汉青年举行了纪念"一二?九"的大游 行,锡金也准备参加"游行大会".第二天,正当锡金准备与同事张鹤暄一起上街时,有一个中年男 子走过来打招呼,说:"好容易追上你,跟我走吧,罗隆基先生请你吃饭."看情形不对,锡金便说: "你找错人了!"谁知对方还有几个人,已经把锡金围了起来……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后,锡金被关押 在军人监狱后院的"湖北省反省院",后经亲友们多方努力,才使他在当天傍晚被放了出来.经过这 次变故,锡金自然无法在财政厅呆下去,被开了缺.贾士毅又安排他到枣阳县去做会计主任,锡金没 有到任.从此,锡金的公务员生涯就结束了.到了年底,湖北省政府又一次精简,冯乃超也在被精简 之列.加之,因时局的紧张,很多人都离开了武汉,还有一些人把家眷送走了.冯乃超和孔罗荪的家 属也去了重庆.为了便于工作,锡金和冯乃超就搬到汉口三教街九号与孔罗荪同住.他们三个人每El 奔忙,除了办《战斗旬刊》和《时调》之外,还要做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筹备工 作.他们奔走于印刷所,咖啡店和酒店之间,即使夜间回来住一宿,三个人还要商量一些工作上的有 关事宜.一天,冯乃超对锡金说:"你老是这样孤军作战是无力的,应该加入组织……我可以做你的 入党介绍人."听了冯乃超的话,锡金兴奋异常,多年来自己一直在寻找共产党,没有想到共产党就 在自己身边,竟然是自己相识多年的最亲近的朋友!冯乃超还征求了锡金对夏特伦,孔罗荪的意见, 决定也吸收他们入党.锡金认真读了《共产党宣言》,冯乃超还向他VI述了一些党的章程和纲领,锡 金向组织提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入党介绍人是冯乃超和何伟.1938年2月,锡金接到通知知道自 己被批准入党了,同时被批准入党的还有夏特伦. 入党后,锡金被编入吴奚如领导的"文艺中心小组"过组织生活.他们每周都要到大和街的 "八路军驻汉办事处"去开会.那时,"文艺中心小组"由六个人组成,其中,搞文学的有锡金和吴 奚如,搞音乐的有沙梅和林路,搞电影,戏剧的有金山和陈波儿,吴奚如任小组长.在小组的组织生 活中,除学习时事和文件之外,还常常交流一些工作情况与意见,也策划,安排一些有关的活动.在 小组六个人中,锡金与陈波儿比较谈得来,时常在一起交流意见.三个月之后,候补期满,吴奚如就 宣布锡金转成正式党员了.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汉VI成立.发起人包括文艺界各方 面代表共97人,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选举了郭沫若,茅盾,冯乃超,胡 风,丁玲等45人为理事,老舍为总务主任,主持文协的Et常工作.为了办好"文协"的机关刊物 92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文学研究 《抗战文艺》,还组成了由各方作家代表组成的编委会.其中,既有进步作家,落后作家,也有国民 党的王平陵,甚至还有被捕后写过"悔过书"的姚蓬子.锡金也被列入了由33人组成 的编委会.因 锡金入党的事并未公开,很多人都以为他是无党派人士,所以,老舍就提出最好由锡金来主持,筹备 《抗战文艺》的出版.1938年5月4日《抗战文艺》创刊后,实际上是由锡金,楼适夷和姚蓬子三人 主编的.当时,楼适夷出狱后组织关系尚未恢复;姚蓬子是"自首分子",显然代表国民党;而锡金 则是不公开的党员.因此,在编辑最初十六期的《抗战文艺》时,实际上是锡金在起主要作用.遇 到了争执,锡金便回到"文艺中心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或是向冯乃超请示;遇到沙雁,华林等国 民党人投来的内容反动的稿子,锡金便请王平陵喝茶,席间"顺便"请他看看稿子.由于有了王平 陵的意见,退稿就不成问题了.这样,在编辑《抗战文艺》的过程中,锡金巧妙地利用了自己的独 特"身份",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工作,为抗战,也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1938年4月,在徐州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取得了击毙日寇万余人的大捷.这是国民党 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重大胜利,严重地挫败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狠狠打击了敌 人的气焰,振奋了全民族的抗战信念,坚定了人民必胜的信心.接到捷报,武汉人民欢声雷动,于4 月7日举行了盛大的火炬游行来庆祝胜利.为了庆祝胜利,也为了鼓舞人民的斗志,锡金等人集体创 作了《台儿庄》.《台儿庄》是一部三幕话剧,表现了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奋起抗日的伟大精神, 讴歌了中国军民奋勇杀敌,不畏牺牲的英雄行为,同时也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本性.原定由王 莹,楼适夷写第一幕,锡金,孔罗荪写第二幕,舒群,罗烽写第三幕.后来因楼适夷患病 住院,王莹 正忙于拍摄电影《最后一滴血》,改由锡金写第一幕,孔罗荪写第二幕,罗烽写第三幕,每幕均经过 王莹,舒群,楼适夷,锡金,罗烽,孔罗荪等人的集体讨论,并逐句修改定稿,还专门约请贺绿汀为 剧本谱写了主题歌《胜利进行曲》.剧本发表后受到了较广泛的好评,茅盾曾高度评价了《台儿庄》 的创作,指出:虽然这里没有特别地写一个典型,但大多数人物是写得好的.码头工人小路,王大 海,曹老练,日兵丙,甲,中村联队长等,都是有个性或是不失为类型的. 在这段时间里,茅盾曾秘密从香港来到武汉.冯乃超带着锡金一起去交通旅馆和茅盾见了面,并 邀集楼适夷,叶以群,孔罗荪等一起与茅公在他们三教街的住处开了一次会.在会上,茅盾提出要办 一 个"打阵地战"的文艺月刊,还共同商定了办刊物的指导方针,决定刊物的名字就叫《文艺阵 地》.原定《文艺阵地》在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武汉分设一些通讯站,考虑到当时的抗战形 势,武汉肯定无法守住,所以决定把《文艺阵地》的编辑和出版工作放在广州,由茅盾在香港主编. 台儿庄"胜利"后,武汉紧张的空气一下子松弛了下来,很多到外地的人又回到了武汉,不久 "徐州突围",又使武汉的气氛渐渐紧张起来,许多人刚刚从重庆赶回来,就立即又返回了重庆.到 了1938年6月,Et寇进攻武汉,"武汉保卫战"爆发.当时有人约锡金一起离开武汉,锡金没有同 意,他认为自己应该在武汉坚持到最后,还设想可以组织一个"十人团"——由十个单身而力壮的 青年文艺工作者留守,在日寇重重包围之下的武汉坚持宣传抗日,直至最后突围.锡金的想法得到了 党小组的赞同,很多同志都表示愿意参加,老舍表示"自己年龄较大,在与国民党军队交涉时稳重 些",愿意做锡金等人的团长.这个计划后来因参加的人陆续走开而作罢.到了8月,武汉沦陷在 即.有人来找锡金,动员他参加桐柏山区的游击战争,锡金表示还是留在武汉坚持斗争.这时,楼适 夷来找锡金要他同自己去广州办《大地》月刊,说:"如临时无适当的地方可去,还是到广州好了." 王鲁彦也劝锡金早一点离开武汉,并告诉他"胡愈之现在正在活动搞一个小组,都是三厅第六处的 那些人,你都认识的,我决定去参加了,我看你也参加吧".锡金征得了党小组同意,准备与胡愈之 等人一起出发,谁知又出了变故,对方又不同意锡金随行了.于是,经党小组研究,决定锡金还是去 广州协助楼适夷办《大地》月刊.锡金先把组织关系转到了广州,在接到家里寄来的路费之后,他 和叶君健乘8月12日火车离开了武汉. 在武汉生活的三年多的时间里,锡金在思想和政治上迅速地走向了成熟.他已不再是那个刚刚走 从武昌到上海:诗人锡金抗战时期的文学历程 出校园,走上社会的青年,不再是少谙世事的"毛头小伙",经过生活的磨炼,他开阔了眼界,了解 了社会和人生,也对国民党政权的反动,腐朽本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通过读书和与进步的朋友的接 触,又使他受到了教育与启迪.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组织宣传队,创办刊物, 为民族解放事业,为革命,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并参加了共产党.尽管锡金身上仍存在着这样,那 样的弱点,还滋长了一些个人英雄主义情绪,但是他毕竟迅速地成长起来了.锡金所选择的生活道路 实际上是一代热血青年,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所作出的共同选择. 1938年8月24日,锡金与叶君健到达了广州.一路上,由于敌机轰炸,火车走走停停,旅途异 常艰难.来到广州后,锡金很快找到了楼适夷,但却因一直没有经费,筹办《大地》的计划只好作 罢.锡金到东山找云广英接上了组织关系,以后就参加了施征军,李育中等人的支部活动.他还参加 了广州的中国诗坛社和《救亡日报》的活动.中国诗坛社是华南诗歌爱好者的群众组织,其实是 "中国诗歌会广州分会"的继续,共有社员200余人.中国诗坛社的成分较为复杂,但主要的领导力 量是进步的.锡金应邀参与了中国诗坛社的活动,并编辑了一期改版的《中国诗坛》,还参加了《救 亡日报》主办的文艺通讯总站的工作.他和周钢鸣,司马文森等人一起,为各县的通讯员改稿,复 信,提意见.此间,锡金虽找到了吃饭和住宿的地方,也有了要做的工作,却身无分文.茅盾和冯乃 超都曾来信要他离开广州,都因没路费而无法成行.直到广州沦陷前夕,锡金,楼适夷,郭少卿,施 征军等才离开广州,几经辗转绕道来到了香港. 到达香港后,锡金住到了九龙茅盾的家里.他本打算在香港留下来,做一些工作,就与茅盾,楼 适夷商量如何着手去做.茅盾认为香港的文化界主要是掌握在"第三种人"手里,进步文化界是很 孤立的,还是回上海为好.当时考虑锡金回上海,一是可以写一些反映敌占区斗争 作品,来为抗战服 务;二是生活上可以得到家里的接济,较有着落;三是楼适夷曾与一个华侨资本家协商,打算办一个 专销南洋的《大路画报》,需要锡金在上海帮助筹划,组织稿件.于是,就这样决定了.锡金把在广 州写成的剧本《横山镇》交给茅盾,由他在《文艺阵地》发表,锡金就从"生活书店"预领了稿费 作为旅费,乘船回到上海. 1938年11月11日,锡金回到了上海.当时的上海已被日寇占领,只有上海的租界没有沦陷, 史称"孤岛"时期.回到上海后,锡金便积极投身到宣传抗日的文艺工作之中.他先是与楼适夷, 钱君匐,叶君健合办了专销南洋的《大路画报》.一方面,抗战急需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而南洋的 华侨人数众多,具有极高的爱国热忱,但是面向南洋华侨宣传抗战的刊物却多是中文的,英文的刊物 还不多见;另一方面,上海被占领后大量的机械设备(也包括印刷设备)或被毁坏,或被运走,要 找到能印刷画报的设备更加困难.锡金想方设法,终于找到了一家胶版的印刷所,才使《大路画报》 (英文名"自由中国")于1939年2月正式出版了.画报由楼适夷,马耳(叶君健),钱君匐,锡金 四人主编,具体分工是:楼适夷在香港负责发稿,叶君健负责把稿件译成英文,钱君匐负责搞美术编 辑,锡金负责中文的编辑.至于办刊的费用,则由郭少卿处支付.由于《大路画报》是在上海编印, 装订之后运到南洋发行的,所以上海很少有人看到.《大路画报》共出四期,据说在南洋的销路不 错,很受欢迎,但因那个出资金的华侨无意继续经营,只好停刊了. 回上海之前,茅盾曾告诉锡金"找到王任叔同志就可以找到党".当锡金到《申报》去找他时, 王任叔已离开了,锡金便失去了与组织联系的机会.又过了一段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锡金居然遇 到了王任叔.王任叔告诉锡金:"早知道你回来了,大家都在找你."就这样,锡金终于与组织接上 了关系.锡金被安排参加由戴平万,蒋天佐,林淡秋,王任叔,石灵等人组成的"文艺中C,,lb组" 的活动.1939年春,在"文委"的领导下,由王任叔定期召开一个"推动'孤岛'文艺工作的中心 座谈会",每周一次,在霞飞路(今名淮海路——引者注)的大三元茶室以茶会的形式,讨论"孤 岛"文艺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研究推进工作的方法.参加者有王任叔,戴平万,林淡秋,蒋天 佐,钟望阳和锡金等六人.其中,王任叔负责给世界书局主编文学丛书,并参与《鲁迅风》的工作; 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文学研究 戴平万负责协助陈望道编辑《新中国文艺丛刊》,兼管光明书局《光明文学丛书》的事;蒋天佐负责 文艺理论方面的工作;林淡秋主要负责翻译工作;钟望阳和锡金分别负责儿童文学和诗歌.后来.戴 平万与林珏(唐景阳)和锡金组成一个党小组,由戴平万任党小组长,每周在锡金家开党组会.为 了,使"孤岛"文艺工作重新开展起来,"文艺中心小组"决定由锡金和石灵负责诗歌方面的工作.他 们联络了一些当时在上海的诗歌爱好者,包括许幸之,关露,白署,戴何勿(萧岱),朱维基,路易 士,吕绍光,列车等十余人,组织了一个"上海诗歌座谈会".由于上海的情况极为复 杂,敌,伪, 顽的活动十分猖獗,要找一个可以容纳二十几个人开会的场所极为不易.后经许幸之介绍,他们选定 了"瘦西湖茶室"为活动地点.由于"瘦西湖茶室"的三楼并不开放,他们便每周在三楼举行"茶 会座谈",并出版了《诗人丛刊》的第一本诗集《我歌唱》.《我歌唱》是以白曙的《奈何桥》居首, 以关露的《我歌唱》殿后的创作合集,中间收入三首拜伦的译诗和两篇评论,封面是由钱君勾画的. 诗集出版后不久,就发生了座谈会中的一个成员参加伪政权的变故,于是,"上海诗歌座谈会"的活 动停止了. 过了些时候,"文艺中心小组"要求锡金把诗歌座谈会的活动恢复起来.在恢复活动之前,锡金 等人便把队伍中心整顿了一次,根据前一段时间的活动情况,对每个人都进行了一番考察,正式确定 了会员的人数(有些人此时已离开上海,也有些人如路易士,吕绍光之流,不再通知他们开会的时 间与地点.这种做法当时称为"切断关系"——笔者注)并成立一个由五人组成的核心小组,具体 策划并处理一些日常事务.锡金等人还决定办一个定期的《行列》诗歌半月刊,由朱维基,沈孟先 出任主编,而实际上是由锡金在主持工作.于是,"上海诗歌座谈会"便又有了一个名字——"行列 社".《行列》半月刊于1940年1月28日创刊,至同年4月12日终刊,共出版六期.尽管《行列》 的出版时间不长,篇幅也不大,"但它刊载的作品鼓舞了人民反抗斗争的信心,给予了人民胜利的希 望",是上海"孤岛"时期具有较大影响的刊物. 《行列》停刊后,"行列社"依然存在,并继续坚持活动."行列社"的主要活动依然是每周定 期开会,会议的地点最初定在萨波赛路(今名淡水路——笔者注)平安里朱维基的家,后因会员太 多只好另找开会的场所.他们借过"莘莘夜中学"的教室开会,也借过"光霁"的教室和社员 范晋的家作为开会的场所.最初每次会议的内容主要是朗读社员们的诗作,经过集体评议,修改,再 在《行列》上发表,也讨论一些外界投来的诗稿.社员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大家在一起的目的只 是对诗歌的兴趣和探讨.大约每周可以提出二十来首,半月有三四十首之多,尽管这些有近一半无法 刊出,大家的依然兴趣十足.有时,社中产生的诗稿很多,便通过关系介绍到其他报刊上发表.除了 讨论诗歌创作之外,"行列社"还讨论国内外的重要时事和社会现象,"大家感到学习政治对诗歌创 作的重要作用",有许多人都阅读了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小册子和苏联着作的译本,锡金等人还特意召 开几次会,来讨论和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疑难问题《行列》在上海逐渐发生了影响.,"行列社"的名 字也日益为世人所知晓,要求加入的人也越来越多,社里所规定的新成员必须经两名社员介绍,核心 小组核准的要求,已无法满足要求加入者的请求.为了不增加社里的"压力"——活动场地容纳不 了,将会造成活动困难,锡金便出面劝说那些慕名而来的文学青年,请他们谅解,主张他们可以另成 立一个团体,与"行列社"发生联系.锡金还亲自为他们的团体取了名字——"竖琴社";有些文学 青年不理解,他们要成立"行列社"的分社,锡金没有同意,告诉他们这样做不好,在 当时"孤岛" 的情况下,不仅不利于活动的便利,还容易互相牵连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竖琴社"成立后,锡金还 被邀请去讲过一二次话,解答他们提出的关于诗歌创作的问题. "行列社"还举行过一些公开的诗歌朗诵活动.一次是在世界基督教女青年会的礼堂举行的.对 这次活动,基督教女青年会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不仅未要礼堂的租金,还提供了很多帮助.锡金他们 也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事先印制了精美的节目单和入场券,并在节目单上印上"请准时入座"字样, 对于要朗诵的诗歌也认真地进行了排练.因这是上海第一次出现的新事物,所以来参加人很多,把礼 从武昌到上海:诗人锡金抗战时期的文学历程 堂挤得满满的,观众对朗诵的每一首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另一次是在上海四大百货之一的"新新 公司"的"玻璃电台"举行的."玻璃电台"设在"新新公司"三楼,在一个很大的餐厅中间,建 造r一个完全用玻璃隔成的房间,既与餐厅隔绝不受干扰,播音者又可以面向听众讲话,歌唱,表 演,他们的形象在餐厅的每一个座位都看得清楚.在"玻璃电台"搞诗歌朗诵活动,也是一个大胆 而富于创造的设想.为了扩大"行列社"的影响,鼓舞"孤岛"民众的斗志,锡金他们还特意约请 了一些演员,如,"电影明星"蓝兰,话剧演员陈致通(陈述)等参加,在上海引起了轰动.在举行 了几次朗诵活动之后,"行列社"积累了一些资金,就决定办一个"诗歌书店".他们原计划出版三 四套丛书,其中,一套是翻译的丛书,一套是创作的丛书,一套是理论的丛书,一套是 古典诗歌研究 的丛书.在具体安排上,第一套《诗歌翻译丛书》共两册,一册是英国诗人w?奥登的《在战时》, 由朱维基翻译;一册是西班牙内战歌谣集《而西班牙歌唱了》,由芳信翻译.第二套《诗歌创作丛 书》共编三种,白莽的《孩儿塔》,辛劳的《深冬集》和锡金的《黄昏星》.但由于种种原因,直至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仅出版了《在战时》,《而西班牙歌唱了》和《黄昏星》三种."行列社"的 活动,从1939年春的"上海诗歌座谈会"开始,直到1945年5月结束,整整在上海坚持了六年,是 当时坚持最久的团体之一. 接编《文艺新潮》月刊,是锡金在上海"孤岛"时期所作的又一件重要工作.《文艺新潮》月 刊是上海"孤岛"时期一个进步刊物,它创办于1938年10月16日.由于文节(钱君匐),林之材 (李楚才)编辑,野马文艺研究会发行.因钱君匐的关系,从1939年3月出版的一卷六期起,锡金 就开始为《文艺新潮》写稿.《文艺新潮》表面上打着"纯文学"的招牌,而实际上具有"统一战 线"式的性质.在刊物的首页登载了一张"特约撰稿人名单",从这多达50余人的名单中,可以看 到既有上海的,也有内地的;既有开明书店系统的夏丐尊,丰子恺等人,也有"第三种人"施蜇存, 戴望舒等人;既有《大公报》系统的沈从文,孙毓棠等人,也有共产党人王任叔,戴平万等人,还 有被视为无政府主义者的巴金,索非等人……真可谓阵营庞杂.《文艺新潮》创刊时,正值鲁迅逝世 二周年即将到来.为了纪念鲁迅,刊物特意提前一个月出了纪念特辑,虽然稿件不 多,内容也嫌单 薄,但在当时上海十分严酷的形势下,却起到了"树起战旗"的作用,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锡金 的参与编务是从帮助钱君匐组稿开始的.当时《文艺新潮》的稿源十分紧张,尽管刊物的"特约撰 稿人"有50多人,但实际上有五分之一以上不在本地,远水解不了近渴;要办刊维持下去并且办 好,必须改变原有的方针,以组织和开发本地稿源为主,外来稿源为辅.而锡金此时正参与党的 "文艺中心小组"的活动,与当时的作者们接触较多,了解他们在写些什么,如果约稿可以"手到擒 来";况且"文艺通讯员运动"的开展产生了大量的稿件,也正好开辟一个发表稿件的新园地;加 上,锡金当时正协助楼适夷在上海编《文艺阵地》,手中的稿子不少,可以在两个刊物间适当调剂, 因此,锡金便答应了对方的要求.从一卷九期起,锡金在《文艺新潮》上开辟了一个《文艺通讯》 专栏,主要刊载文艺通讯员的稿子,每一期都要发上三五篇,有时还要配上一些短论和专论,实际上 是为"文艺通讯员运动"开辟了一个园地.后来,因锡金被调去"江抗"("江南抗日义勇军"的简 称,即新四军第三,第五支队——笔者注),《文艺新潮》便停刊了.《文艺新潮》在上海"孤岛" 坚持了23个月——从1938年到1940年,跨了3个年头,是出版最长的"左翼"刊物. 锡金还协助楼适夷编辑《文艺阵地》,支持王任叔编辑《鲁迅风》,并为该刊撰稿.1938年春, 上海地下党为培养青年业余文艺爱好者,发起了"文艺通讯"运动.文艺通讯是一种报刊文体,既 注重通讯的时效性,真实性,又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和文学性.文艺通讯的范畴很广, 凡见闻杂录,风 土游记等等都可以写成.发起这一运动,既可以团结广大爱好文学的青年,引导他们读书学习,提高 文学修养和战斗意识,也可以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鼓舞民众的抗日热情,坚定人民必胜的信 念.为此,地下党决定由锡金,戴平万,黄峰(邱韵铎)三人创办一个专门发表"文艺通讯"的刊 物——《文艺新闻》周刊.为了不引起租界"工部局"的注意,决定由刚刚回到上海的锡金化名 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文学研究 "蒋策"去登记.为了掩人耳目,锡金在九江路附近天马书店,潮锋出版社等几家和租的一间"写字 间"里放了一张床,算是"住"了下来,以应付"工部局"的检查;当检查的风声一过,他便''搬 走"不知去向了.《文艺新闻》于1939年l0月1日创刊,主要报道文艺界的消息,作家,艺术家的 情况以及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孤岛"错综复杂,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文艺新闻》每周 一 期,一共出了十期.第四期以后,锡金因工作需要离开,刊物由戴平万,黄峰继续办下去,直至停 刊.作为"孤岛"地下党的刊物,《文艺新闻》及时地向人们传达了内地和抗日根据地的文艺信息和 动态,为上海人民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抗日热情和勇气.后来,因《文 艺新闻》披露了某些文人已堕落为"汉奸"的事实,而被租界当局查禁.锡金的身份 也因此"暴 露",遂离开了上海. 1940年8月,锡金接到通知,说"江抗"在常熟,苏州一带开辟了根据地,派他去写一些报道. 锡金就化装成一个基督徒,随着交通员经过昆山,来到了常熟——"江抗"的根据地.这个根据地 面积不大,是游击区,半径大约二三十里左右.由于地处江南,根据地内河网纵横,地形复杂;根据 地周围敌,伪,顽的势力犬牙交错,斗争异常艰苦.锡金在"江南社"做记者,在常熟根据地停留 了三个多月,主要任务是写一部长篇文学——《江南漫记》."江南社"是新华社在"苏,常, 太地区"的一个支社.社长是曹白,副社长是吴保康.锡金随部队到处活动,曾采访过李建模,薛 惠民,任天石等开创根据地的同志,也访问过很多农民,战士,老人和妇女,足迹遍及东唐市,白 茹,吴市,横泾,董浜等地,还曾随着侦察班进入敌占区的镇市,随地方人士参加过"苏州县人民 政权"的成立大会……锡金把自己所看到,所采访到的事情写成稿件,交给《大众报》发表.后来, 锡金随"江南社"的船队活动."江南社"有大小七八只船,组成了一个船队.他们在船上印刷—— 先是油印,后是铅印的报纸,也在船上生活.船上不仅装载着印刷的设备,纸张,还装载着他们的生 活必需品,甚至还有整整一大船的书籍(包括《鲁迅全集》,《世界文库》,《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大 部头书籍,共几千册)——他们的精神食粮.常熟根据地给锡金留下了深刻,难以忘怀的印象,锡 金除了写他的《江南漫记》(离开常熟根据地前,锡金已写了八九章,约十万字,但未能完稿.锡金 把原稿和采访笔记交给了组织——笔者注),还为《大众报》和《江南》半月刊写 稿,为《大众报》 编过几期《文艺》专辑,为《江南》编过"纪念鲁迅逝世四周年"特辑.此外,锡金还在上海发表 了十二篇描写常熟根据地生活的作品(结集时取名《江南草长》,是《江南漫记》的续编——笔者 注).不久,锡金因病被送回上海治疗,他在"江抗"的战斗生活便结束了. 锡金于11月11日回到了上海.锡金一边治病,一边继续从事进步的文艺工作.1942年9月,锡 金在朋友的介绍下,以"蒋福俦"的名字,到位于白克路(今凤阳路——笔者注)的建承中学任教, 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 很多人都把建承中学看成是"桥梁学校"——到根据地(解放区)的桥梁,在当时进步学生中 大有名气.锡金在建承中学主要担任的课程是国文.1945年5月12日,日寇截获了一批从浙东根据 地寄来上海建承中学的信件,发现那些已到根据地的学生,催促未去的学生快去,还提及蒋福俦 (锡金)与其他一些抗日同学的名字,于是认定建承中学是地下党的一个秘密地点,立即到学校逮捕 蒋福俦(锡金)和那些抗日的学生.所幸的是,他在家里赶写《星象》的稿子而未去学校.一个叫 吕宏贞的女学生看到形势不妙,就连忙跑来给锡金报信.锡金立刻离开了家,找了一个原来"行列 社"(上海诗歌座谈会)成员——诸敏的家躲了起来.几天后,把半部《星象》的稿子卖掉,筹足了 路费,便离开了生活,战斗多年的上海. 责任编辑:王卓
/
本文档为【【doc】从武昌到上海:诗人锡金抗战时期的文学历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