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潘年英的文学创作

2018-03-31 4页 doc 16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886

暂无简介

举报
论潘年英的文学创作论潘年英的文学创作 摘要 潘年英身为一个作家型学者~我们不但要关注其人类学思想~更要看到他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在写作方面~他有自己的创作特点和风格:语言简洁、朴实,内容真实、充满情感与现实性,他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侗族文化,基本基调是一种淡淡的忧伤 关键词:潘年英 侗族文化 作家型学者 中图分类号:IXX年英也不例外~他把他体验和遇到过的生活~以及对旧日生活的回忆诉诸笔尖~成为他创作的主要源泉。他的创作有对童年和故乡的美好追忆,有对他所生活的各个地方的怀念,也有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批判。正是这些追忆、怀念和批判使他...
论潘年英的文学创作
论潘年英的文学创作 摘要 潘年英身为一个作家型学者~我们不但要关注其人类学思想~更要看到他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在写作方面~他有自己的创作特点和风格:语言简洁、朴实,真实、充满情感与现实性,他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侗族文化,基本基调是一种淡淡的忧伤 关键词:潘年英 侗族文化 作家型学者 中图分类号:IXX年英也不例外~他把他体验和遇到过的生活~以及对旧日生活的回忆诉诸笔尖~成为他创作的主要源泉。他的创作有对童年和故乡的美好追忆,有对他所生活的各个地方的怀念,也有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批判。正是这些追忆、怀念和批判使他硕果累累 潘年英1990年正式投身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上海文学》、《民族文学》、《青年文学》、《山花》、《花溪》、《天涯》 等刊。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4年当选为贵州省作协理事~获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1995年至今~任中国侗族文学学会副会长。1996年获贵州省政府茅台文学奖。部分作品被译成法文和英文。主要结集出版的著作有:《我的雪天》,1993,~《民族?民俗?民间》,1994,~《百年高坡――黔中苗族的真实生活》,1997,~《扶贫手记》,1997,~《寂寞 银河》,1998,~《边地行迹》,1999,~《故乡信札》,XX年的大学生活更使他广泛接触了中外文学名著。中国古典文学较为简洁~白话也好~文言也好~该空白的地方一定留下空白~但是很有重点~真正达到“形散而神不散”。此外~古代汉语经长期的运用和发展~具有许多现代汉语不可比的长处~比如凝练~含蓄~古朴~省俭。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利用中~潘年英看到了这些优势。他的作品语言就表现出少浮辞、不渲染、质朴、净洁的艺术特点。他的作品无处不向我们展示出一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在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夸张、反语、双关、比喻等修辞手法。这就使他的语言去掉了一切枝蔓芜杂。细细读来似乎只剩下了语言的原汁原味。这种简到不能再简的语言只能用“交待”二字来概括。潘年英似乎总是用一种独特的交待~详细认真地交待这~交待那~交待来交待去~文章就结束了。丝毫没有长篇累牍的文字~甚至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小说长句很少~多是通俗易懂的短句~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好看、好读~可以让读者一气读完。他的散文风格也是这样。他的《陪王铭铭教授游雷山记》就是用非常简朴的语言“交待”了他和好友――北大的王铭铭教授同游雷山的经过 其次~从内容上看~真实、有情感、有现实性。他写东西是投入了感情的。他在用整个的思想写。这样在感动自 己之余~也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他的作品写实的成份很大~至少占70%以上。很多创作都是源于有一种现实在压迫他~使他必须要表达。他的一篇非常感人的散文《弟弟来了~弟弟又走了》就是发生在他弟弟身上的一个真实故事。这篇散文在西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一些满怀热情去外地打工的西部打工仔心中引起共鸣。因为我们的没有保证他们的基本利益~因而这也不是发生在他弟弟身上的一个单独现象~而是非常普遍的。他的作品有这么多读者~就在于他关怀这些现象~非常具有现实性。现实“压迫”他写作~所有的写作都是他内心的思考 确实~潘年英的创作非常具有代表性~反映的是一代人、是整个今天的现实。他妹妹的命运也是所有姐妹的命运,他弟弟的命运就是所有兄弟的命运,他父亲的命运也是那一代人父亲的命运。在这一点上~他不是简简单单写一个人~而是为一个地方立言,为一种文化立言,为一个民族立言。在这个层面上~他对整个文明、社会、制度的反思使他的作品在人的精神层面上经得起时间地检验 第三~他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侗族文化。几乎他写的每一个字~都能让我们看到他所受到的侗族文化的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受着侗族文化魅力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何士光曾这样评价潘年英:“在我看来~潘年英有着极其浓厚的生活根底~这个生活根底还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化气 质~那就是说~他是侗族人~他对他那个民族有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深深的热爱~也有深深的忧虑~还有一些思考和希望~这一切在他身上都非常投入~我觉得正是这种深深的植根于民族深处的文化习性~会造就一个作家。” 我们具体分析潘年英的作品~会深切地感受到其侗族文化特质是一以贯之的。潘年英的作品笔触一直没有离开过故土~没有离开过家园~没有离开过那美丽的侗族文化。那种深沉的对于故乡田园风情的怀恋~令人陶醉。他的“三本系列”就是作家以生活多年的故乡――盘杠村~这一古老的侗族村寨的人事为选材基点~从时间流变的不同视角~来观察和思考故乡美丽淳朴的历史和衰变的现实。他对待作品中的人、物、事~既不是像鲁迅写阿,那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不像《祝福》那样提示其悲剧命运~而是拨开压在他身上的层层阴云~发掘侗家的苦难、坚强、执着、乐观、自由 《小黄往事》和《银花》中的“银花”的命运是众多侗族人的命运。《巨洞的故事》、《占里来去》反映了无数个侗族村寨在现代文化冲击下的传统文化走向衰落和消亡的命运。法国汉学家安妮?居里安,Annie Curien,曾经这样评价潘年英的小说:“我觉得《落日回家》这篇小说是一个文化的比喻和象征~大概也可以说是侗族文化的比喻和象征……” 第四~他的文学作品的基调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这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的小说按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农村题材的。在这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回忆。他在故乡生活17年。从那儿走出来~对他来说~那里的生活是一个永远的回忆。他在对这种生活的回忆中写作。《木楼人家》就是一种想象性的回忆式存在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跟他去了贵州~去了盘村~他们看不到他书中所描述的美丽景致~也听不到动人的歌声。在那儿既没有他所说的月亮光光~你也无法在脑海中想象出那么美丽、那么别致的风光。它们只存在于他的脑海中~成为其中一道永远无法消逝的亮丽的风景线。这是因为~在他脑海里~有一个文化基础的存在。没有这个文化基础~他和别人一样无法想象。他就是在这基础上进行想象~进而在这想象的基础上寄托他的理想。因而他的这个理想不是一个虚构的理想~而是有现实性的。至少在他的印象中有那些生活的片断~他把这些片断组合起来~就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完整的图像。可以说~这些完整的图像实际上是他现实生活的延伸。而现实只能在他的理想和头脑中得到延伸~因而在处理这种题材的小说中~他想美化它~但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使他的作品难免留下淡淡的忧伤。这样~随着他所陶醉的侗乡风情的生活方式在日渐淡化~潘年英的文章似是一曲褪了色的侗乡文化的挽歌。充满悲观和忧伤 在他的作品中~他每次描写到很美的景致时~总会笔锋突转~说“当然~现在是看不到了”。短短的十几年~他能看到的森林、小河、田里的鱼都不见了,朴实的老人、大嫂、孩子~他们都不在了,有特色的民族服装也鲜有人穿了……一切民族的美好东西都在慢慢消失。这种东西的消失最终结果将会导致更深层次的文化的消失。这是作者感到最为伤感的 总之~作为作家的潘年英~他是通过小说和散文创作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的~在创作过程中感知生活~然后描述生活。一句话~他在生活中创作~在创作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何士光:《期待新的穿透和冲击》 [2] 潘年英:《伤心篱笆?序言》 作者简介:谢美英~女~1978―~湖南益阳人~文学博士~教师~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工作单位:宜宾学院。
/
本文档为【论潘年英的文学创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