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化石材料

2019-07-19 19页 doc 48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化石材料一、 铅锌(铜)矿石 1、 颜色 2、 构造 3、 结构 4、 主要矿石矿物组成 5、 脉石矿物组成 6、 矿物含量 7、 矿石类型定名 8、 鉴定出不要求的难坚定特征 二、 钼矿石 1、 颜色 2、 构造 3、 结构 3、主要矿石矿物组成 4、脉石矿物组成 5、矿物含量 6、矿石类型定名 7、鉴定出不要求的难坚定特征 三、腕足类 腕足动物门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多数分布在浅海。体外具背腹两壳,很像软体动物,故以前将其归为拟软体动物门,但这两类动物差异极大。腕足类的背壳小、腹壳大,腹壳后端常具一肉质柄,以固着外物。背腹二壳内面各...
化石材料
一、 铅锌(铜)矿石 1、 颜色 2、 构造 3、 结构 4、 主要矿石矿物组成 5、 脉石矿物组成 6、 矿物含量 7、 矿石类型定名 8、 鉴定出不要求的难坚定特征 二、 钼矿石 1、 颜色 2、 构造 3、 结构 3、主要矿石矿物组成 4、脉石矿物组成 5、矿物含量 6、矿石类型定名 7、鉴定出不要求的难坚定特征 三、腕足类 腕足动物门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多数分布在浅海。体外具背腹两壳,很像软体动物,故以前将其归为拟软体动物门,但这两类动物差异极大。腕足类的背壳小、腹壳大,腹壳后端常具一肉质柄,以固着外物。背腹二壳内面各具一片外套膜。体腔发达,充满体腔液;开管式循环,血液即体腔液。总担具有摄食、呼吸功能,也是幼体孵化袋。雌雄异体。现存300多种,已描述的化石种在30000种以上。下寒武纪出现,奥陶纪至二叠纪最繁盛,中生代时大为减少,到新生代时大部分绝灭。可分为2纲:无铰纲Ecardines背腹两壳几乎相等,壳多为几丁质,二壳由闭壳肌连在一起,有肛门,如海豆芽Lingula anatina、大海豆芽L. murphiana;有铰纲Testicardines背壳小,腹壳大,多为钙质;二壳由齿和槽绞合,无肛门,如酿酱贝Terebratella coreanina[1]  2分类编辑 腕足动物是最古老的动物类群之一,最早出现于 5亿年以前古生代的寒武纪、志留纪和泥盆纪达到高峰,以后便衰落下来。 腕足动物门分为两个纲:①无铰纲,壳内后部无铰合装置,壳质为磷酸盐和几丁质,无腕骨,消化管终于肛门向外开口,幼虫期长,消化管、触手冠和成体肌肉(至少大部分)在动物附着以前就已出现,幼虫不经变态或外套倒转;②具铰纲,壳内后部有铰合构造,壳质为碳酸钙,有腕骨,消化管终于盲囊,开口于体腔内,幼虫期短,附着后即行变态,外套发生倒转、前移。幼虫附着后才出现消化管、触手冠和成体肌肉。 在胚胎发育上,腕足类与苔藓动物相似,另外,两类动物都有触手冠,因此可以说它们有较近的类缘关系,很可能都是由同一祖先──原始环节动物演化而来。 腕足动物主要根据两壳瓣铰合构造的有无,分为低等的无铰纲(Inarticulata)和高等的有铰纲(Articulata)。 有铰纲 已描述的腕足动物,估计约有3000个属(其中无铰纲约150属),3万个种,大多生活于古生代,现生种只有300个,分属于74个属。 无铰纲(Inarticulata)腹茎纲(Gastrocaulia) 舌形贝目Lingulida 乳房贝目Acrotretida 小圆货贝目Obolellida 神父贝目Paterinida 有铰纲(Articulata)尾茎纲(pygocaulia) 正形贝目(Orthida) 正形贝目 五房贝目(Pentamerida) 纽月贝目(Strophomendia) 长身贝目(Productia) 小嘴贝目(Rhynchonellida) 无洞贝目(Atrypida) 石燕贝目(Spiriferida) 石燕贝目 穿孔贝目(Terebratulida) 腕足类动物有介壳两枚,大小相等或不等,掩盖背腹两面,是其特点;介壳的形状和饰纹以及内部器官的构造,是鉴定腕足纲属、种的主要依据。身体柔软,左右对称。头顶有突出部,上生许多触手,称“腕足”。消化道呈U字形弯曲,常缺肛门。具体腔和后肾。海产。在地质时代种类很多,寒武纪即已出现,晚古生代达于全盛,中生代开始衰退,现代残遗的已很少。我国沿海常见的有酸酱贝和海豆芽,均为活化石。腕足纲化石是主要的化石之一。 海豆芽 酸酱贝(Terebratella coreanica)与真正双壳贝的差别是两壳一大一小,如上中便是一种深海酸酱贝的大壳。另外大壳端有一孔,活体内生肉质伸出附着于海床,如上右的那个孔非常明显。 海豆芽(Linguta)古生物学上又称“舌形贝”。腕足纲的一属。贝体长舌形,背腹两壳瓣都稍稍隆凸,壳面光滑。寒武纪开始出现,至现代仍未绝灭。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海豆芽学名壳长约40毫米,宽约20毫米;柄长约60毫米。 3形态构造编辑 包裹体躯的外壳由腹壳和背壳组成。腹壳一般大于背壳。腹壳与动物固着有关,背壳与触手冠有关。壳光滑,但通常有生长线、放射沟、刺等装饰构造。壳内有若干肌痕。背腹两壳或以动物体的柔软组织粘合一起,或借两壳的齿槽装置铰合在一起。背壳内面有一钙质腕骨,用以 腕足动物门 支持触手冠。肉茎系由两壳后端或由肉茎孔伸出的圆柱形构造,是腕足动物露出体外的唯一器官,固着在腹壳上。肉茎伸出的一端或有肉茎孔的一端为前端,相应的一端为后端,有腕骨的一面为腹面,故背壳又叫茎壳(见图)。 腕足动物门 体躯呈袋状,仅占两壳所裹内腔的后1/3,其余2/3由外套占据。外套系体壁的叶状延伸,外表面分泌背腹两壳,并把两壳连系在一起,内表面分泌腕骨用以支持触手冠,触手冠位于外套腔内,由腕骨支架,分化程度较高。体壁由表皮、结缔组织、肌纤维、神经网和腹膜构成。真体腔分前腔、中腔和后腔。除后肾开口外,体腔为封闭系统。但当2壳开启时,外套腔与海水相通。消化管由口、食道、胃、肠组 腕足动物门 成,或终于肛门向外开口,或终于盲囊而开口于体腔,有一对消化腺。神经系统由一较小的食道上神经节和一较大的食道下神经节构成。循环系统由背血管和若干膨大的心囊组成后肾2对,兼有排泄及生殖导管两种功能。除体壁肌纤维外,还有发达的闭壳肌、开壳肌和调节肉茎活动的肌束。腕足动物虽有雌雄同体的种类,但绝大多数为雌雄异体。少数种类有育卵习性,但绝大多数行体外受精。 腕足类(Brachiopoda,Spirobranchia)属拟软体动物门,也可作为触手动物门的一纲,但现在多作为独立的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属原口动物,真体腔类,如酸浆贝、海豆芽等。身体背腹各有一枚贝壳,腹壳比背壳稍大一些,呈深凹形。有时用腹壳直接附着在其他物体上,或通过腹壳后端的孔,从背腹壳之间伸出肉质柄附着在岩石或其他动物体上,或插入泥中生活。 目录 1简介 2语源 3特征 4分类 5与双壳类对比 6形态 7习性 8发展 1简介编辑 身体的主要部分(内脏囊)为背腹两片外套膜包裹,外套膜上有刚毛。围着口的总担(总担子)很发达,而成为复杂的腕,其上生有触手,里面有腕骨,消化道短,弯曲成V字形。有的无肛门(有关节类)。消化道和体壁之间的空隙是真体腔,由着生在消化道上的肠系膜,分成左右两部分,还有两片横隔把体腔又分为前、中、后三部分。生殖腺发达,位于体腔壁上。有肾管一对,兼做生殖腺输出管。神经系统属表皮性的,不发达,脑和食道下神经节由国口神经环连系。海豆芽类有平衡器,酸浆贝类的幼虫有眼。胃的后方血管膨大,属开管系统。雌雄异体。卵裂不属螺旋型。体腔囊由原肠壁游离的中胚层细胞集合而成。幼虫近似星虫类。贝壳的构造和化学成分与软体动物的完全不同。从暖海的浅滩到深海海底都有分布。繁盛于古生代,随着时代的推移而逐渐衰退。可作标准化石。[1]  腕足类 lamp shell 亦作brachiopod。 2语源编辑 腕足动物的学名brachiopod源于古希腊语,由“手臂”(βραχ?ων)与“足”(πο??)两部份组成。 3特征编辑 介壳两枚,大小相等或不等,掩盖背腹两面;介壳的形状和饰纹以及内部器官的构造,是鉴定腕足纲属、种的依据;身体柔软、左右对称;头顶有突出部;上生许多触手,称为“腕足”;消化道呈U字形弯曲,常缺少肛门;具有体腔和后肾。 4分类编辑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海产底栖无脊椎动物。外形似双壳类软体动物,但腕足类的壳分背壳和腹壳,双壳类是左右两片壳。下壳通常较大,在后端背侧有一喙状突及一圆形开孔,其形状使人联想起古罗马的灯,故英文原名意为「灯贝」。内部结构与贝类的区别更显著。分布于海洋。现存种类不多,约80属,300种。以前曾很繁盛,化石约有30,000种,约从5亿7千万年前的寒武纪演化至今。 5与双壳类对比编辑 乍看起来很像双壳类,但和它并没有多大关系它们壳的大小和曲线都不相同。腕足类的铰合部喙,以肉柄固着。腕足类现在比较稀少,但在5亿年至4.5亿年前,它们远比双壳类常见。 6形态编辑 体型多小,长宽最多2.5公分,有的仅1公分左右,有些化石种类可宽约38公分(15吋),最大的现存种类长约10公分(4吋)。化石种较现存种类形态变异大,一般体呈舌状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刺,或覆有板状结构和嵴。多淡黄或白色,但有的具红条纹或斑点;有的粉红、褐色或深灰色。双壳之间有或无齿及槽(铰),无铰类的壳以肌肉相连(如海豆芽属〔Lingula〕),海豆芽肉质的柄自两壳间伸出,能屈曲及运动,用以挖穴及将身体固定於穴内,无铰类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肠及肛门。消化道周围围以肝,外套腔内有总担。体内有肌肉帮助开壳及使身体侧向移动。有铰类的壳后端渐尖,如喙状,分3层,外层为角质层。腹壳较大。铰可宽可窄。以坚韧、纤维质的柄附著於物体表面,有的种类以腹壳的喙状突起胶著生活,其外形似鳞片或牡蛎。许多有铰类於喙与铰合线间有一平或弯的壳,称为后转板,腹后转板中线处有三角形的三角孔,柄由此伸出。铰合齿有两种类型。有铰类的躯体由体壁横分为后部的内脏腔(充满体腔液)及前部的外套腔(充满海水)。消化道U字形,分口、胃及肠,无肛门,废物从口排出。肝脏围绕胃脏,生殖线4对。排泄器官为原肾。神经系统有两个神经节。外套膜缘有刚毛,外套腔内有总担,呈环形,上有纤毛,用以激起水流并使之进入口内。体内有多组肌肉,用以开壳、闭壳及运动。 7习性编辑 除3属外,均为雌雄异体。卵和精子通过口两侧的原肾排入外套腔。体外受精。少数属的幼体在雌体孵育囊(由外套膜褶迭形成)中发育。卵发育为自由生活的幼虫,然后固著於海底。有铰类的幼体自由生活期只有数天,而无铰类的幼体期可长达一个月或6周。腕足类於日本、澳大利亚南部、新西兰周围海域常见。约60%的腕足类生活在不超过180公尺(600呎)左右的大陆棚浅水中,35%生活在超过180公尺深的水中,少数生活在超过6,000公尺(约20,000呎)深海。海豆芽生活在潮间带到约42公尺(138呎)深处。大多数腕足类以肉柄固著於细砾、石块下方或其他硬物上。喜静水和安全的环境。海豆芽生活在泥沙中,附著在洞穴的底部。腕足动物摄食方式是把壳张开,马蹄形的总担上的触手纤毛摆动,引入带有食物颗粒的水流。总担沟上的纤毛把沾在黏液中的食物带到口中。食物为小型生物和有机物质。有铰类无肛门,可能部分依赖溶解的营养物。海豆芽取食时,前端伸到泥面上。其刚毛排成3根管︰两侧为进水水流,中间为出水水流。腕足类动物除可用于确定地质年代外,无甚经济价值。 腕足类:章鱼(5张) 8发展编辑 腕足类于寒武纪早期就已经出现,一度十分繁盛,已知出现过2,500多属,35,000多种。现存80属,约300种。酸酱贝目出现於泥盆纪早期,今为占优势的类群(300多目)。腕足类一般分为两纲︰1.无铰纲(Inarticulata)。壳由几丁质-磷酸盐构成,无铰齿,壳肌复杂,柄起自腹部外套膜生出;有肛门。⑴海豆芽目(Lingulida);⑵Acrotretida目;⑶Obolellida目;⑷Paterinida目。2.有铰纲(Articulata)。两壳间以齿及槽绞合;壳含钙质;肌肉系统不如无铰类复杂;幼体的柄自后区形成;无肛门。⑴Kutorginida目;⑵Orthida目;⑶Strophomenida目;⑷Pentamerida目;⑸Rhynchonellida目;⑹Spiriferida目;⑺酸酱贝目(Terebratulida)。 四、 双壳类 1简介编辑 为软体动物门的一个纲,约有2万种。体具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故称双壳类(Bivalvia);头部消失,称无头类(Acephala);足呈斧状,称斧足类(Pelecypoda);瓣状鳃,故称瓣鳃类。 2分布历史编辑 双壳类因具有大小完全相等的两壳而得名,两壳左右对称,每一壳无对称面.因此可和腕足类区别。双壳类是无脊椎动物中生活领域最广的门类之一,约有2万种,分布很广,由赤道到两极,,由潮间带至5800米的深海,由咸化海至淡水湖泊都有分布,其生活时代: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初,地史上有四个繁盛期:O(奥陶纪)__S(志留纪)早期。 D(泥盆纪)淡水型出现, 海生的继续繁盛.。中生代为取代期,海生的取代腕足类的地位。始新世至现代,为本类的全盛期。其生活环境:生活在水中,大部分海产,少数在淡水,极少数为寄生(内寄蛤ntovalva、恋蛤Peregrinamor等),主要以底栖爬行或固着生活,以海藻或浮游生物为食。一般运动缓慢,有的潜居泥沙中,有的固着生活,也有的凿石或凿木而栖,少数营寄生生活。 毛蚶 3用途编辑 多数可食用,如蚶、牡蛎、青蛤、河蚬、蛤仔等;有的只食其闭壳肌,如扇贝的闭壳肌干制品称干贝,江瑶的闭壳肌称江瑶柱。不少种类的壳可入药,有的可育珠,如淡水产的三角帆蚌、海产的珍珠贝等。有的为工业品原料,有的可作肥料、烧石灰等。 牡蛎(3张) 4主要特征编辑 贝壳一对,一般左右对称,也有不对称的(不等蛤Anomia 及牡蛎Ostrea等)。壳的形态为分类的重要依据、贝壳中央特别突出的一部分,略向前方倾斜,称为壳顶(umbo),这是壳中最老的部分。壳顶所在处,为壳的前方。相反的一端为后方。以壳顶为中心,有同心环状排列的生长线,有的种类有自壳顶向腹缘有放射的肋或沟。壳顶前方常有一小凹陷称小月面,壳顶后的为盾而、壳的背缘较厚,于此处常有齿和齿槽,左右壳的齿及齿槽相互吻合,构成绞合部(hinge)。绞合齿的数目和排列不一,为鉴定双壳类种类的主要特征。绞合齿中正对壳顶的为主齿,其前的齿称前侧齿,其后为后侧齿。在绞合部连结两壳的背缘有一角质的、具弹性的韧带(ligament),其作用可使二壳张开。壳自背至腹为其高度,自前至后为其长度,两壳左右最宽处为其宽度。 一些种类(贻贝、蚶、扇贝等)在足的腹中线稍后处有一孔,称为足丝孔,通人足丝囊内,其上皮细胞的分泌物遇水即变硬成贝壳素的丝状物,集合成足丝(byssus),用以固着外物。 口为上下二唇间的横缝,唇多为三角形,具纤毛,可摄食。胃肠间有晶杆(crystalline style),细长棒状。胃中有胃盾(gastric shield),有保护胃的作用。 鳃在原始种类(湾锦蛤Nucula)为盾状;有的为丝状或瓣状;有的鳃瓣互相愈合,且退化,形成一有孔的隔膜,为隔鳃(孔螂类Poromyacea),已无呼吸作用。 心脏为一心室二心目构成,开管式循环;排泄器官为一对肾;神经节有脑、足、脏3对(湾锦蛤类尚有侧神经节),感官不发达、多数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牡蛎),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及面盘幼虫、淡水蚌有特有的钩介幼虫。 5取食方式编辑 双壳纲动物的取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沉积取食(depositfeeding);另一种是过滤取食(filter feeding),这两种取食方式都与鳃的结构与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过滤取食的种类。原始的种类如湾锦蛤、云母蛤、乌雷蛤(Malletia)等,它们生活在软质海底,是沉积取食的动物,在其身体后端具有一对很小的双栉鳃。鳃的两侧各有一行三角形鳃丝,鳃丝上布满纤毛,靠鳃及垂唇表面纤毛的摆动造成水由身体的前端流入体内,经过鳃之后再由身体的后端流出体外(湾锦蛤),或水由身体的腹缘流入,从后端流出(其他原鳃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穴居、身机侧扁、背腹轴加长、相应的口向中、背部移动、出现发达的唇须及唇瓣位于口的两侧。取食时唇须延伸,伸出壳外到达底部沉积物上,由唇须上的粘液粘着食物颗粒,再由唇须上的纤毛作用将食物颗粒送到口及唇瓣,唇瓣的内侧也具有嵴及纤毛沟,可以进行食物的筛选,小的食物被纤毛沟送入口,大的颗粒被排到外套腔中,再被水流带到体外,如此完成取食作用。少数原鳃类开始出现了过滤取食,现存的瓣鳃类也都是这种取食方式。水是由身体的后端腹缘流入,经过鳃由身体后端背缘流出,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成为滤食器官,鳃丝上的纤毛成了传递食物的结构。鳃做为滤食结构的主要变化是鳃丝的延长,褶叠及鳃丝数量的极大增加从而扩大了鳃的面积,便于滤食食物。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鳃丝由原始的三角形向两侧延伸,继续延伸的结果,鳃丝由中部向上折回,回折处的下缘表面出现凹陷,由于许多鳃丝排列成一直线,所以整个鳃腹缘的回折凹陷前后相联形成子食物沟。随着鳃丝的进一步伸长曲折,致使鳃丝成W形。其中与鳃轴相连的两支为下行支(descending limb),游离向上回折的两支为上行支(ascendinglimb)。结果身体两侧的每个双栉鳃由于鳃丝的延长及回折变成了两个瓣鳃。这样就构成了4个宽大的过滤表面。在鳃丝延伸与回折的同时,前后鳃丝之间出现了纤毛结构,称为丝间联结(interfilamentaljunctions),以后又在上行支与下行支之间出现了瓣间联结(interlamellar junctions),鳃丝的表面也伸出长短不等的纤毛。这种鳃统称为丝鳃,牡蛎、贻贝的鳃即为这种结构,蚶的鳃丝仅延伸并未回折也称为丝鳃。在更复杂的种类两个上行支末端不再游离而与外套膜相连接,同时丝间联结与瓣间联结均以血管代替,鳃的表面成网格状,这种结构的鳃称瓣鳃,河蚌、心蛤(Cardita)等均为这种鳃。取食是由于外套膜及鳃表面纤毛的打动,引起水由入水管或后端腹缘流入外套腔,再由鳃丝表面的纤毛打动引起水再由鳃丝间进入上行支与下行支之间的鳃腔内,然后再经出水管流出。水流经过鳃时,不仅完成了呼吸作用,同时水流中携带的浮游生物、悬浮的颗粒等有机物由于纤毛作用而积累在鳃的表面,鳃丝上侧前纤毛的打动对食物进行初步的筛选过滤,较小的食物颗粒由前纤毛的摆动传送到鳃丝腹缘的食物沟中,继之由食物沟内再送入到口及垂唇;垂唇上也有沟与嵴,因此也有筛选功能,较大的食物颗粒由垂唇或鳃腹缘排到外套腔中,再通过闭壳肌周期性的自发收缩使壳张开时而排出体外。鳃腔表面没有纤毛,食物颗粒并不进入其中。所以瓣鳃类的鳃具有4个宽大的纤毛面以过滤及筛选食物,实际上只要有1/5鳃丝表面就够满足呼吸功能的需要,这点足以说明瓣鳃类的鳃主要的功能还是做为滤食器官,其次才是呼吸器官。从原鳃类发展起来的另一支为隔鳃类(Septibranchia),它的鳃已经退化,在鳃的部位形成了一对穿孔的肌肉质隔板(muscular septa)。由于肌肉的收缩使隔板上下运动使水由入水孔进入外套腔经隔板孔进入鳃上腔最后经出水孔流出。小型的甲壳类、多毛类等动物随水流进入外套腔,再经过垂唇将食物送入口中,隔鳃类属于肉食性或腐食种种类,例如海螂(Poromya)。 6生殖与发育编辑 绝大多数的双壳类动物为雌雄异体,生殖系统结构简单,仅有一对生殖腺,围绕在肠道周围,原鳃类及丝鳃类没有生殖导管,生殖细胞通过围心腔及肾脏排到体外。瓣鳃类具有独立的、很短的生殖管,在靠近外肾孔处开口到出水腔中。也有的种生殖孔与肾孔开口在共同的乳突上。少数种类为雌雄同体,例如扇贝、船蛆、淡水球蚬(Sphaerium)等,其生殖腺位于身体中部、闭壳肌的周围。双壳纲动物不行交配,海产种类卵在海水中受精。水温的改变,潮汐运动及异性生殖细胞的被排放都可以诱导排卵。受精卵经螺旋卵裂,发育成自由生活的担轮幼虫及面盘幼虫。面盘幼虫两侧对称。壳与壳腺最初都是单个的背板,以后外套膜的生长由两侧向腹缘延伸,才形成两枚壳。壳中央外套膜褶皱形成韧带及绞合齿,面盘幼虫经过一定时期的游泳取食之后,或经过很短时间突然脱去面盘,固着在适当的基底上变态成成体。一些淡水种类及极少数海产种类卵在鳃腔中受精与发育。例如河蚌、球蚬等,卵在外鳃瓣的鳃腔中发育。它没有担轮幼虫及面盘幼虫,而有一钩介幼虫(glochidium)所代替。河蚌的钧介幼虫长0.5~5mm长,具有双壳,壳的游离端具有钩与齿,壳内有足的原基,末端有粘着的足丝,当它在鳃腔中发育成熟后,由鳃水管排出,沉入水底,当遇到适当的寄主鱼,如鳑鲏鱼(Rhodeus sinensis)等,利用壳上的钩与齿或附着足附着在鱼鳃或皮肤上,寄主的被附着部位因受刺激而迅速分泌粘液形成包囊,幼虫在其中营寄生生活,发育10~30天之后,幼虫特征消失,成体特征形成,破囊而出,沉入水底,开始成体生活。钩介幼虫对寄主的选择或有专一性,也有的种并不严格,因种而异。约需5年左右,幼体性成熟。[1]  7分类编辑 瓣鳃纲约有2万种,依绞合齿的形态、闭壳肌发育程度和鳃的结构等,分为三个目。 列齿目 列齿目(Taxodonta) 绞合齿多同形,排成一列;闭壳肌2个,均发达。盾鳃或丝鳃。代表动物有: 湾锦蛤(Nucula)壳小而厚,卵圆形;盾鳃小,鳃丝完全横列。我国黄渤海有分布。云母蛤(Yoldia)壳前方常开口,鳃丝直,不反折,黄渤海数十米深海底泥沙中有之。 蚶(Arca)壳厚,膨胀,壳面有粗的放射肋,鳃丝常反折。如毛蚶(A. subcrenata)、泥蚶(A. granosa)、魁蚶(A. inflataa)等为习见食用贝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异柱目 异柱目(Anisomyaria) 前闭壳肌很小或消失,后闭壳肌发达;绞合齿一般退化或成小结节状,或无绞合齿、鳃丝间以纤毛盘或结缔组织相连接。代表动物有: 贻贝(Mytilus edulis)壳略呈三角形,壳顶尖,腹线平直。具足丝。其肉体干制品称淡菜,味鲜美。贻贝已大量进行人工养殖。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壳呈扇状,放射肋明显,壳的前耳大于后耳。其后闭壳肌干制品称干贝.为海味中的上品。珍珠贝(Pteria)左右壳大小不等,无绞会齿,为生产珍珠的母贝。 马氏珍珠贝( P. martensii)为世界著名的生产珍珠的母贝,我国广东、海南有分布。 江瑶(Pinna)为大型种类,两壳等大,壳质脆,三角形。其闭壳肌的干制品称江瑶柱,为海味中的珍品。广东海南、西沙群岛等地有分布。 牡蛎(Ostrea)左壳大,略凹,固着外物,右壳小平。无绞合齿;壳面有放射肋和鳞片层。为海产贝类中主要养殖种类,我国沿海有20多种。密鳞牡蛎(O. denselamellosa)壳近圆形,鳞片层较密,全国沿海均有分布。增帽牡蛎(O. cucullata)壳小,三角形,为东南沿海重要养殖种类。 真瓣鳃目 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 铰合齿少或无,前后闭壳肌均发达,大小相等;鳃丝和鳃小瓣间以血管相连接;出水孔和入水孔常形成水管。无齿蚌为淡水产,壳卵圆形,无绞合齿。我国有50多种。代表动物有: 珠蚌(Unio)壳厚、长圆形。圆顶珠蚌(U. douglasiae)左右壳有拟主齿二,左壳侧齿二,右壳一,我国分布广、壳可入药。 帆蚌(Hyriopsis)壳背缘向上伸出一很大的三角形帆状翼。三角帆蚌(H. cumingii)为淡水育珠的优良品种,已进行人工养殖,分布于华北各地。 蚬(Corbicula)壳呈球形,绞合部主齿发达。河蚬(C. fluminea)壳近三角形,全国分布,肉可食用。竹蛏(Solen)壳长形,薄,双壳合抱似竹筒状,足发达,为食用的佳品。 砗磲(Tridacna)贝壳极大,重厚,库氏砗磲(T. cookiana)壳巨大,长超过lm,重200kg以上,为双壳类中最大的种类,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海南及西沙有分布。 文蛤(Mertrix mertrix)壳近三角形,壳质厚,表面光滑具花纹,肉可食,壳可作面油容器。青蛤(Cyclina sinensis)壳薄,近圆形,生活于浅泥滩,为食用蛤,肉鲜美。 海笋(Martesia)壳质薄,背缘反折在壳顶上;绞合部无齿。凿石而居,危害海港岩石建筑,我国沿海分布的吉村马特海笋(M. yoshimurai)繁殖力强,危害甚大。有的海笋(M. striata)穴居木材中。 船蛆(Teredo)体呈蠕虫状,壳小而薄,球形,仅包住身体的前端一小部分,钻木而栖。船蛆繁殖力强,生长迅速,对沿海码头、木桩、木船等木建筑破坏严重。裂铠船蛆(T. manni)在我国沿海各地均有发现。
/
本文档为【化石材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