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专家答疑经济生活

2018-11-08 50页 doc 110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768

暂无简介

举报
专家答疑经济生活专家答疑经济生活 《经济生活》与《经济常识》相比,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的调整,主 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的容量有所减少;二是知识的难度有所降低;三是 将经济发展的一些新的理论成果编入教材。总体看,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教 学内容少了。但相对于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而言,新教材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 从我们的教学实践看,要高质量完成教学内容,课时是比较紧张的。 我们认为造成课时紧张的原因多方面的。教材内容比较丰富,信息含量大, 涉及的经济问题多,这是原因之一;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无论在学习内容、学 习方法、认识能力等方面都面临着...
专家答疑经济生活
专家答疑经济生活 《经济生活》与《经济常识》相比,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的调整,主 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的容量有所减少;二是知识的难度有所降低;三是 将经济发展的一些新的理论成果编入教材。总体看,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教 学内容少了。但相对于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而言,新教材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 从我们的教学实践看,要高质量完成教学内容,课时是比较紧张的。 我们认为造成课时紧张的原因多方面的。教材内容比较丰富,信息含量大, 涉及的经济问题多,这是原因之一;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无论在学习内容、学 习方法、认识能力等方面都面临着迈上新台阶的问题,适应高中学习需要一个过 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学的进度,这是原因之二;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 念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不仅看教师如何教,更要看学生如何学,强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发展问题,因此,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问 题教学等教学方法,提倡学生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这种新的教学 和学习方式的运用会占用一定的课时,因为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交流的时间, 所以会放慢教学进度,这是原因之三。由于教师已经习惯于旧教材的教学内容和 教学要求,而对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理解和把握还需要一定的过 程,教师在教学时总感到知识讲得不到位,所以,实际教学内容往往超过教学要 求的深度和宽度,这也会造成课时紧张,这是原因之四;高考是绕不开的标杆, 教师担心降低教学要求会影响将来的高考,这也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总之, 多种因素会导致新高一的教师在教学中感到课时比较紧张。 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的矛盾,我们建议教师在备课时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理解课改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我们认为教学观念直接影响教师对教 学内容的处理。如果我们一味强调经济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强调要让学生掌握多 1 少、多少经济学知识,担心将来高考怎么办,那么,无论怎么看,新教材的知识 与旧教材相比都会觉得有些“浅”,在教学中会不自觉的增加教学的难度,势必 导致已经不富余的课时更加紧张。 其次,要把握好课程。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学的依 据。因此,老师们要“吃透”课标精神,在课标指导下处理教材。要正确理解教 材的作用。教材是只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课标的要 求,对这种资源进行处理。在教学中可以做到有重有轻、有繁有简、有难有易、 有紧有松、有高有低等等的处理,而要避免“一刀切”,从而缓解课时压力。这 里的关键在于把握好课标。有些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这也不敢少,那也不敢丢, 恨不得教材所有东西都要学生掌握,这一方面反映了教师对工作负责的一种态 度,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教师依据课标处理教材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控制好教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新课程一个重要理念是引导 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经验出发,探讨生活现象背后的一些道理,从而正确理解 我们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认识能力。实现这一理念,必然在教学资源上需要进行 适当的扩展。问题是要控制好教学资源,如果资源数量过大,会导致课时比较紧 张。我们的建议是:一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扩 展了很多教学资源,但对教材内的资源却没的很好的利用。二是要提高资源的利 用率。教学资源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使用到位,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建议老 师们用好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大家一定要意识到,丰富教学资源不仅是个量的概 念,更应是个质的概念。往往我们有这样的教学体验,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把一 个理论问题说明了。所以,资源的选择要注重质量。 第四,教学方法得当,防止教学形式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 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期实现课程目标是教学的必然追 求。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一些形式化的东西,传统教学方法 不都是落后的。要处理好传统方法与新方法的关系。要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 依据设计教学方法,而不是单纯追求课堂教学形式上的一种“热闹”,一种“创 新”。还是要坚持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学习,提高效率,从而降低课时压力。 以上是解决课时紧张问题的一些原则性建议,具体到教学内容每一章节的处 理,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一些办法,不断总结经验。我们相信,经过一定 2 的教学实践,随着教师对课标及教学内容的把握不断深化,课时紧张的问题会在 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在旧教材《经济常识》中涉及比较多,而新教材并未过多涉及的知识。 我们按旧教材的顺序列举一些主要内容,供老师们参考。 关于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使用 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新教材删除了;货币基本职能以外的三种职能略讲;价值规律 的概念新教材没有表述,而价值规律作用新教材的表述与旧教材传统的表述不 同。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内容删除了;关于 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性问题为推进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代替; 关于评价所有制结构的标准问题删除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国情的内容简 化了;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简化了;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大大简化了。 关于市场经济的内容: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内容变化比较大,在新教材中以 “市场秩序”的内容所代替;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删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基本特征在文字上做了大量压缩。 关于企业的内容:企业的作用简化了;股份制的性质问题删除了;国有大中 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的内容删减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容删减了;国有企业 经济者的地位删除了;企业竞争相关内容文字量大大压缩了。 关于劳动者的内容: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中,劳动者义务的内容大大 压缩了,突出了保护劳动者权利;劳动合同制的内容大量压缩;社会保障制度内 容大幅删减了。 关于产业的内容:三大产业内容大幅度压缩、删减,在新教材中,这部分内 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经济发展战略中有所涉及,但比较概括。 关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内容:国民收入的概念、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等内容删除 3 了;财政预算的内容简化了;税收的作用删减了;有关税种,删除了营业税、消 费税、企业所得税等内容,财政与税收整合为一课,文字量大大减少了。 关于金融的内容:银行的产生、金融体系、央行及其职能、专业银行、政策 性银行等内容都删除了,只保留了商业银行的内容;银行的作用删除了。 关于投资理财的内容:储蓄的作用改写,并在文字上大量压缩;股票价格删 除。 关于消费的内容:商品服务市场、市场交易原则内容删除;消费者权益内容 删除。 关于对外开放的内容: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新特点的内容删除;国际贸易中的 不等价交换问题做了改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内容删除;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的内容删减;对外贸易的内容基本删除,代之以对外 开放的发展战略。 以上是旧教材讲的比较多,新教材涉及比较少的知识内容。还有一些细微知 识的变化,在此就省略了,老师们在备课时可以再仔细阅读教材,进行分辨。 新教材增加了一些新的,我们在这里按新教材内容的顺序,列 举出比较重要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关于商品价格的内容:在商品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中,增加了不同商 品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不同的内容,主要有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的有关知识。 关于消费的内容:增加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等消费类型的知 识;消费结构的相关知识;消费心理的有关知识;正确消费观的内容有较大的改 写。 关于劳动者的内容:增加了劳动与就业的相关知识。 关于分配的内容:增加了社会公平的内容,以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如何处 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的知识。 关于市场经济的内容:市场秩序的内容重新改写。 关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全部是新增内 4 容,这部分内容是将我国经济发展新的理论成果引入教材,老师们要根据十七大 精神来理解这部分内容,并处理好教材。 关于对外开放的内容:主要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开放型 经济水平的相关内容。 以上所列举的内容是新教材涉及的一些新的知识点。主要的新内容都是近年 来的新的理论成果。备课涉及到这一部分内容时,请老师们研究一下“十七”大 文件,对理解教材会有帮助的。 最后要说明的是,老师们还要关注一下选修课《经济学常识》的内容,可以 浏览一下,了解选修课的内容,对《经济生活》的教学也有帮助。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好就好在它触及到这样一些根本认识:什么是 学科课程?什么是基础教育的学科课程?什么是教材体系?什么是基础教育的 教材体系?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理论体系?什么是理论教育?什么是常识教 育?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我看来,惟有澄清了这些根本认识,才能对所谓“逻 辑线索的问题”给予较为确切的把握。 首先,“经济生活”作为基础教育学科课程,它的建构方式不同于高校学科 课程,更不同于学术领域的学科理论。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以学科理论的 逻辑为主导,而是以课程特有的逻辑为主导建构起来的。换言之,它的“体系” 根本上不是学科意义上的整合,而是课程意义上的整合。勿庸讳言,这对于所谓 “模块”式的建构更具有挑战性。所以,应该说,就课程建构的方法论而言,无 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其“理论体系”的“逻辑思路”, 5 都不是课程建构的框架基础。 其次,不把学科替“理论体系”的“逻辑思路”作为课程建构的框架基础, 不等于课程不承载理论教育的使命。应该说,理论教育的目标设置与实施,始终 是课程的核心价值。唯其如此,如果在基础教育学科课程的框架中讲“理论”, 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西方经济学。这是课程性质所决定的。 对此,就有必要澄清三对不同概念的内涵:理论常识的教学与理论体系的教学是 不同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同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不同的;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同理论 体系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具体讲:一是要理解,中学理论常识的教学,更注重 基本观点的表达和思想观念的形成,可以依托于特定的课程形式进行。二是要认 可,理论教学、特别是初级理论教学的课程体系与理论体系本身的整合方式是不 同的,它必然要考虑与特定的、既定的课程体系的关联,宜采取形散神聚的方式 进行。三是要懂得,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同理论体系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概念。请 看,在科学理论的表达方式上,列宁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不同于列宁, 邓小平又不同于毛泽东。当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 系时,并不意味着强调它是具有一个固定模式的体系,完全可以划分不同的层次, 采取多种呈现方式。 再次,就常识部分来看,教材的确接纳了西方经济学的某些比较生活化的陈 述方式,但这决不意味着采纳了西方经济学的“逻辑线索”或“逻辑思路”。对 此,需要澄清的是,讲市场经济的那些常识性内容,并不存在、也不必追究哪些 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哪些属于西方经济学的问题,原本没有必要质疑其 “逻辑的统一、自洽”。 第四,我以为,用思想政治观点来统领、统筹知识点,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的根本原则,也是确立教材逻辑框架的根本原则。换言之,以观点(主题) 统领课程架构,可能正是模块式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即所谓“凸显观点,关注过 程”的思路。它不仅是统筹教材内容的编写思路,而且是支撑教材架构的“逻辑 思路”。这里,所谓“观点”,作为目标设置的要求,不能仅仅归结为学科理论观 点,而应凸显其引领正确价值导向的意义,即思想政治观点。教学固然要寻求学 科专业知识的支撑,但它必须服从于思想政治观点的目标设置。所谓“过程”, 作为目标实施的要求,不能仅仅视为理论逻辑的演示过程,而应更关注学习主体 6 亲历亲为的思维和操作过程。这一过程的设计,要顾及学科的学术规范,更取决 于思想政治的价值判断;达成基本观点的途径,不违背理论逻辑的演绎和推导, 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动和引导。所以,这是一种以“能力发展为主导”而不是以“学 科体系为主导”的组织形式。 最后,如何实现生活主题、学科知识与价值观三者的结合,是包括“经济生 活”在内的每个模块建构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基于上述认识,提供下面图示,表 达我对“经济生活”教材建构思路的理解,供参考。 +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好就好在它同样触及到了对新教材编写思路的一些 根本认识。 首先,如果说“新教材提倡贴近生活,问题在于贴近谁的生活”,那么我们 可以明确地回答,当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讲,立足学生现实 的生活关切,以生活主题为基础、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大体反映了当前课程整合 的价值取向。 7 其次,具体就“经济生活”而言,怎样才能解决“又想讲理论、又想讲政策、还想讲生活”的问题呢。我个人认为,一是从目标设置的要求来看,固然要区分 哪些是领导者、理论工作者考虑的问题、必备的知识,哪些是大多数学生应该考 虑的问题、必备的知识。但对于教学来说,不能把问题仅仅归结为“讲什么”“不 讲什么”,更重要的是把握“要求什么”“不要求什么”。比如,对抽象的理论观 点和一般结论的阐述,不必“深挖洞”,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对辨识经 济现象的过程与方法,则宜多加关照,不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此,就 要力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学生在经济生活中怎样做人、为人,如何处事、办 事,更多地提供相关的道理和有用的知识;力求把大道理的灌输与具体知识的传 授有机地、自然地结合起来,把形成观念的过程寓于传授知识的过程之中。二是 从目标实施的操作来看,有必要根本改变以往教“经济学”或“经济常识”的程 式,改变教材那种“见物不见人”的面孔,力求把学生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凸显 出来(无论是现在或将来),以他们在经济生活中应该或可能充当的角色(如消 费者、劳动者、经营者、投资者、纳税人、管理者等)为基点。既要合乎其认识 经济现象的生活逻辑和实际需要向他们提供必要的知识(如企业、产业、财政和 税收、银行等),使他们感到“开卷有益、学之管用”,又能实时结合生活中常见 的经济现象和行为,从中引申相关的道德意义和经济学原理,最终达成思想政治 观点的教学目标。 显然,这既不是“居民和企业这样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如何决策”的微观经济学的架构,也不是“整个国民经济如何运行”的宏观经济学的架构。就此 而言,我们又不能不回到对课程建构方式的认知了。根据此前的说明,至少可以 明确这样两点:一是必须承认,“无论是侧重理论的政治经济学传统写法、西方 经济学的微观+宏观写法,还是一般经济读物的理财手册,都不能单独完成其任 务。”二是应该确认,我们的课程有其独到的建构方式,并不必定要归依“无论 是侧重理论的政治经济学传统写法、西方经济学的微观+宏观写法,还是一般经 济读物的理财手册”之体。至于如何面对“个人生活与国家经济运行的问题”, 我以为,这实际上已不是课程建构方式的问题了,而是教材叙述方式的问题。如 果从叙述方式上观察教材特点,的确,我们不否认,一个是国家的经济建设,一 个是个体的经济生活,围绕这两个主体展开的叙述,在教材中是贯穿始终的。但 8 是,如果着眼于全书的逻辑框架,其实问题并不在于“如果要整合二者那么以哪 个为本?”,而在于如何把握教材由微观到宏观、由个人经济生活到国家经济建 设这样一种由近及远的基本脉络。应该说,就叙述方式而言,只要基于这个基本 脉络,“是站在整个经济运行的角度谈个人的经济决策;还是站在个人生活的角 度把国家经济作为一种背景”,两者都讲得通。 对新教材的使用,我们在每册教材的“致同学们”中都提供了有关体 例规范的说明。其中,正文是表达学习主体内容的文字,包括宋体字,也包括穿 插其间引导思维活动的仿宋体字,即“蓝色虚线标识的活动框”。宋体字部分, 对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事实、基本结论作规范性表述,承载着教学内容目 标设置与评价的基本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仿宋体字部分,即所谓“活动框”, 包括事例、数据、现象描述等常识性素材的运用,对内容目标的实施亦极具重要 的作用。 就其意义而言。一是它本身就是内容目标的有机构成,是完整地实施教学和 评价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二是它注重提供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运用资料的 方法和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解释各自想法的机会,是实施过程性目标的主要 载体。三是活动框的设计贯穿于展开教学内容的全程,是所谓“内容活动化、活 动内容化”的设计方略。可见,用这两种字体所表达的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所 区别,但在目标实施上是密切相关、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的,是承载研究性学习 进程的主要环节。这反映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追求:既致力于基础性知识的给 予,更着力于引导学生体验形成知识的过程,以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就其使用而言。有关事例、数据、现象描述等素材本身并不是测评的对象, 教师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很大的自主空间。例如,凡属常识性素材,教师们感到意 9 犹未尽者,可以自行补充;随着实践发展有新的数据可替代教材中采用的数据者, 可以自行更新。但为支持相应观点而引申、提炼、发掘的意义及引导的过程,则 作为讲点,一般是不能省略、也是不宜变更的要求。 我考虑,所谓淡化定义的“度”,一是指适用的程度;二是指适用的 范围。我想,就其标准而言,一是要视教学的对像而定,二是要视学习的阶段而 定,三是要视课程的目标而定。其中,有的着眼于学术规范,不便定义;有的着 眼于目标设置,不必定义;有的着眼于目标实施,不宜定义。就其运用而言,至 少有这样几点可供参考:一是能否清楚地表达基本问题;二是能否与相关学科的 规范相符合;三是能否以恰当方式引导正确的思维;四是能否为解释基本观点提 供有效支持;五是能否有针对性地阐述具体问题。 总之,无论怎样确认定义的“度”,其恰当与否、成效如何,取决于能否用 以把握住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取决于能否背下它的定义。在教学 和评价中,衡量其是否准确的标尺不是对某一固定表述的套用或“再现”,而是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在具体的情境中表达确切。这一点应该是明确的。 《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教学内容比较多这是使用新教材的老师们 的普遍反映问题。由于商品的知识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对理解劳动价值论 十分重要,所以,在旧教材中,商品的知识讲的比较多,分析的也比较深刻,为 理解货币理论及价值规律奠定了知识基础。而新教材第一课把教学内容的重心放 在了货币上,商品的内容相对弱化。在第一课第一框中,商品的知识比较简单, 其作用是为学习货币知识“搭桥铺路”,扫清障碍。对此,老师们很不适应,总 觉得不把商品讲清楚,就讲不了货币。这样一来,由于要讲清商品问题,课时就 远远超出课程设计的要求了。 处理第一课第一框教学内容问题,我们有两个想法,提出来供老师们参考。 第一个想法是,就某个知识点的教学,不一定在一节课中完全解决,可以在教学 过程中,通过不同内容的教学进行渗透,多次深化,逐步完成对这一知识点的理 10 解。也就是说,某些知识点的教学是循序渐进式的,不断深化的。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教师们对教材各章节的内容有所了解,知道在什么章节可以深化某一知识点 的理解,统筹安排教学,这要就可以缓解某一知识点的教学课时比较紧张的问题。 我们以商品问题为例。在第一课第一框中,因为教学的重心是讲货币,所以关于 商品问题讲的比较简单,教材出现了商品的概念和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而商品 的两个基本属性还是以问题的背景材料的形式出现的,这与旧教材相比显然简单 了许多。(旧教材是把商品作为一个框题来讲的)但是,老师们不适应,总想把 商品的知识讲“清楚”,比如商品价值问题,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问题等,这 就势必造成第一框教学内容的增加,课时当然不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不 跳出旧的思路,这个问题是不好解决的。但如果换一个思路,请老师们看一看第 二课的内容,第二课讲影响价格的因素时,讲到价值决定价格。这个内容其实就 是对第一课商品价值问题认识的一次深化,第一课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认识不 深的问题,在这里可以进行深化。再看第五课中讲到企业经营与发展中,企业竞 争涉及的产品质量、品牌等问题,实际是对商品使用价值认识的一种深化。如果 老师们能够了解教材各部分内容,某些知识点的教学就会以多次渗透、分散到不 同的教学内容去,这样既可以缓解某一教学内容在课时上的压力,又可以深化对 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把握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老师们不妨可以一试。不 过,就商品知识的教学来说,总的想法是不必在理论上过多的拓展。 第二个想法是,遵循课改理念,教学要贴近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我们 还以商品的教学为例。旧教材讲商品是从商品产生入手的。这就涉及人类经济发 展的历史,要讲商品的产生、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老师们也会感到只有这样才 能讲清楚商品问题。从学科角度看,这是没有错误的,这种讲法体现了历史与逻 辑的统一。但问题是,我们给中学生讲商品问题是否一定从历史的起点开始?是 否一定回首数千年的历史才能说清楚什么商品?从今天学生的生活出发,从直接 的生活体验出发就不能说明什么是商品吗?当然不是。新教材在此恰恰突破原有 的思想定式,商品问题就是从人们日常生活讲起,并直接过度到货币问题。这样 一种变换,使教学内容得到简化,知识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如果老师们能认同这 样的认识,关于商品的教学问题就会变得简单一些了,课时问题也会得到缓解。 我们认为上述两个想法对于处理第一课第一框的教学问题是有帮助的。至于 11 教学内容的具体把握,我们建议教学内容的深度不要超出教材,关于商品的知识, 只要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可以体悟出商品有两个基本属性就可以了。就是 说,在教学的这个阶段,对商品的认识能够满足货币问题的教学需要就可以了, 教学的重心要放在货币上。在课时安排上,面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安排。 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好,可以用两个课时,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弱,就一定控 制好教学内容,不要过深,同时可以考虑增加半个课时,即在过度到第二框题时, 用一点时间处理第一框教学遗留的问题。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因为这部分知识 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其中,讲授法是 可供选择的重要方法。我们不能否定讲授法的价值。精彩的讲授可以帮助学生有 效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习的效率。 关于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处理是一个比较灵活的问题。这里面有几 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探究活动一定要扣住课标、扣住教材。这是因为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所进 行的探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所以,探究的问题不应当偏离教学 的主要目标,要提高活动的目的性。这里最常见的问题是探究过程中,由于问题 设置不严谨,或探究过程中派生一些新问题而导致探究活动与教学目标发生偏 离。这时,老师要把握探究的大方向,使探究活动能够向预期目标发展。至于课 堂探究中生成的新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存疑,在恰当的时间解决。 二是探究的问题应是有意义的问题,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果提出一个问 题,可以简单地得到结论,这样的问题就缺少思维的力度,其探究的价值也就大 为降低。所以,老师们在问题情景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上,一定要认真研究,从 而使提出的问题具有探究的意义,能引起较为深刻的思维活动。当然,一定要注 意的是,我们提出的问题应当是学生以现有的知识可以回答,或以现有的能力可 以思考的问题。例如:讲企业发展问题时,为什么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 何提高创新能力?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可以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分析的。 三是探究活动的数量,也就是密度问题。一节课安排探究活动应根据教学内 容和学生的情况来确定。一节课中没有探究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可能比较单一, 12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不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但探究活动过多,可能会导致对问 题探究的深度不够,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所以,探究活动应该有一个限度。我 们认为,一节课中的探究活动应当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安排2-3个探究活 动为好。每一个探究活动又可以通过一组问题,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这里还要 强调的是,不能为探究而探究,因为探究本身不是目的。探究是为了获得知识, 发展能力。因此,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一定是来自教学内容的需要,而不是单纯追 求探究活动的数量。 四是注意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有不同的作用(功能)。有些探究活动是为了引 起问题,有的探究活动是为了得出一般性结论,有的探究活动是为了运用一般性 知识分析具体问题。老师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探究活动的不同功能,根据教学的 需要,将不同的探究活动进行组合,通过不同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和学习的效果。 总之,探究活动的安排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少而精,充分发挥好每一个探究 活动的功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与结果不尽统一,是课程实验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表现为: 课堂的教学形式发生明显变化,教学的过程性明显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明显发 挥,但学生相应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提高或变化不大。不会考试、 害怕考试、成绩不高是大多数学生的现状;怀疑教法、担心高考是教师们存在的 普遍担忧。 这一问题的产生或许与我们对过程性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有关。例如,把过 程性教学理仅仅解为外显的、物化的形式和活动,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课教学更 应关注学生思维的活动,是思维的展开、思维的体操、思维的培养、思维的锻炼, 是通过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探究活动中,把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当作发力点和最终目标应该是我们的 追求。多做启发性和思辨性的活动,学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明确课堂教 学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为过程而过程,必须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必须讲究教 13 学效益,这一点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始终不能含糊。 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面向学 生的全体性。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单一的活动形式,往往会出现偏向 少数活跃学生或尖子学生的倾向,一些同学可能会成为活动的看客,因此要通过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实现面向学生的全体性,如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要有 层次性、多面性,使不同智力水平和体验经历的学生都能投入思考、发表见解、 展现自我;另外,组织各种各样的小组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方式,因为在课 堂教学活动的形式中,无论是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主题式还是其它的形式, 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小组来实现,在小组内可以各有分工、可以互帮互学、可以组 内交流;小组间也可以有交流和竞赛,这样可以为每个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和表 现的机会,从而共同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进步。 ? (1)《经济生活》关于价值的表述没有大的变化,从定义上看,仍然 沿用了“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P5蓝色虚线框内:蓝色虚线框内也是正文);从关系上看,也涉及了价值和价值量的关系、价格与 价值的关系、价值量与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个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P13-14)。这部分知识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也是学生把握上的易混易错点,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讲准基 本概念、理清概念间的关系、配合一定的计算题来突破以上难点。 例如,2008年北京文综高考的33题: 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了25%,其它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A.0.75元 C.0.85元 D.1.25元 14 解析: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 影响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因此,假设2006年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商品的数量 为1,其价值总量为1元/件*1件=1元,那么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5%后,该商品的价值是X元,就有X元/件*1*(1+25%)=1元,通过计算可得,X=0.80元,B项正确。 (2)关于价值规律,新教材重点涉及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 律的作用则散见于各处,如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部分(P16:调节…提高…促 使…);公司的经营与发展(P39)市场配置资源(P78)等部分,因此就不能再沿用过去对价值规律作用归纳的刺激、调节、分化三方面作用,也不必将新的内 容再还原为过去的表述,还是从新教材出发。 关于等价交换原则的贯彻教材从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运用文字和演示图两 种方式给以说明和表述(P14),我认为讲到这个程度就达到基本要求了。 这当然取决于价值的定义。我们的教材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把“价值”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按照这个定义,纸币当然没有价值(它 凝结的劳动与它代表的价值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故教材称之为“价值符号”; 但金融学教材以及宏观经济学教材对货币的价值还有另一个定义:即把 “货币价值”定义为购买力,用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衡量,按照这个说法,纸币当然有价 值。 各个省的考试命题不同,建议根据海南的命题要求去补充外汇的材料, 其实教师用书已经有大量这方面的材料。此外,我觉得可以给学生简单地讲讲这 些问题:外汇的种类;一个国家的货币成为外汇的条件;外汇外汇储备的数量多 少取决于哪些因素。 15 在数学上,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实就是计算加权平均数,任何一 本统计学教材都会讲这些。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原则。把原则性要求内 化为精神,更是原则贯彻实施过程中人们一直追求的东西,因为这样能够使原则 得到更好的实施贯彻。 可以通过举些例子让学生明白,例如可以举经济、国营企业阻碍 企业效率提高以及创新积极性的例子;可以举平均主义观念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 例子。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就是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历史。 这里的分配政策是指国民收入在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如何分配,它 主要是指税种的多少以及税率的高低。 16 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 节企业的偷漏税”与计算公式无关。增值税具备上述特征不是由增值税的计算公 式决定的,而是由增值税本身的性质以及征收方式决定的,因为增值税只对增值 额而不是营业额、产值或销售额征税,故可以避免重复征税;因为增值税征收通 常采用税收抵扣制度(税收抵扣制度并不决定计算公式),故可以防止前一经营 环节企业的偷漏税。 许多朋友有一样本领是在下所不具备的,那就是对社会潮流、气候的 变化非常敏感。这几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兴起,许多老师马上就忙着痛批“GDP 崇拜症”,倡导“绿色GDP”。当然,这也是学科的特点要求诸位不能不这么做, 但是,总让自己的大脑随着潮流变却又可能经常使自己不容易真正弄清楚一些知 识上的问题,结果常常弄得自己是人云亦云,面对学生胡乱批一通GDP。 在这一节里头,在下的目的是希望诸位能够真正懂得GDP的核算原则,知道哪些东西该计入GDP,下两节再具体介绍一些GDP的核算方法,使大家从技术上明了GDP是怎么核算出来的;当然,我也会对GDP这个指标进行一番点评,使诸位能够对GDP这个指标的优缺点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科学的了解。 在经济学的教科书中,GDP核算又叫国民收入核算,对国民收入核算贡献最 大的经济学家是库兹涅滋,他老人家凭借着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的贡献得过诺贝 尔经济学奖。这句话恐怕会给不少30岁以上的老师带来麻烦,因为这些朋友一 般已经对“国民收入”这个概念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理解。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国 民收入”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民收入就是指GDP(其全名是国内生产总值)或GNP(其全名是国民生产总值),狭义的国民收入则到下一节再 说。必须强调的是,这里说的国民收入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都与诸位以前理 解的那个国民收入相去甚远。那个长期占据着许多老师大脑的国民收入是指物质 资料生产部门创造的净价值。 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与诸位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宏观经济形势好,单位就 可能给大家普遍加薪、过年时多发点水果;如果宏观经济形势不好,就别说加薪, 不裁人、不减薪都已经阿弥陀佛了。那么,如何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变化进 17 行监控?各国政府最主要的做法之一就是监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产出(或总收 入)的变化状况(就整个社会而言,总收入恒等于总产出),今天各国的统计部 门都喜欢用GDP来衡量、反映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总产出(或总收入),透过 总产出的变化来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势,道理且容我后面再说。 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一个季度、一个月)所生 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额。估计诸位及诸位的学生都会背这个定义, 可是要彻底弄懂它,还真是不太容易。不要急,我们一步步来。从上面的定义里 头,我们可以得出核算、统计GDP的几条基本原则。 第一,GDP既核算“产品”(goods)的价值,也核算“服务”(services)的价值。所谓产品是指如苹果、电视机一类的有形的东西;而服务是指那些无形的 东西,例如,诸位兢兢业业地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就是一项价值极高的“服 务”;又例如,人民警察在大街上不辞辛苦地巡逻就是在向我们提供安全服务。 我想,现在你应该能够明白现代经济学的国民收入指标与传统的国民收入指标的 差别在哪儿了。您耳熟能详的那个传统的国民收入指标只核算产品的价值,而不 核算服务的价值,这是由于传统的“国民收入”所依托的理论体系认为只有物质 资料生产部门才创造价值,而服务部门是不创造价值的,因为按照这个理论,价 值必须要凝结在某个有形的东西上,而无形的服务是没法子凝结价值的,所以传 统的理论也就认为只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才创造价值。而以GDP与GNP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国民收入(不管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则认为服务部门也一样是创造价 值的,道理就免了,我只提一个问题:如果有人说人民教师的教学劳动是不创造 价值的,您内心的感觉怎么样? 第二,GDP只核算“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值。之所以只核算最终产品与服 务的价值,是为了避免重复核算。另一个诸位以前耳熟能详的概念——社会总产 品或社会总产值之所以后来停止使用,就是由于重复计算问题。打个比方,某年 “菜园子”张青收获了价值1000元的小麦,卖给李逵磨面粉,面粉的价值是1200元;李逵又把这些面粉卖给武大郎做烧饼,烧饼的价值是1400元。如果按照社会总产值的统计方法,则张青、李逵、武大郎的产值总和为3600元(1000+1200+1400),这种核算方法的弊端就是小麦的价值被两次重复计算,而面粉的附加 值(200元)被重复计算了一次(显然,产品在社会分工的链条上被加工的次数 18 越多,则被重复计算的次数也就越多),如果剔除这些明显不合理的重复计算, 你会发现这个数字变成了1400元,这正好是烧饼的价值。GDP这个概念的好处就是只核算烧饼这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避免了重复计算。 可是,要弄清楚什么是“最终”产品与服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与“最 终”相对的概念叫“中间”,中间产品是要继续加工、组装成另一种产品的,在 上面的例子中,小麦、面粉就是中间产品,而烧饼是不需要继续加工、组装成另 一种产品的,所以就叫它最终产品。到此为止,你会觉得最终产品这个概念并不 难懂,以为我纯粹在故弄玄虚。那你就不妨试一试下面几个小问题。 问题1. 某年“菜园子”张青收获了价值1000元的小麦,鲁智深生产了一个价值100元的磨盘,李逵从二位好汉手中买回价值1000元的小麦与价值100 元的磨盘,生产出价值1200元的面粉;李逵又把这些面粉卖给武大郎做烧饼, 烧饼的价值是1400元。请问:这里的GDP是多少?答:1500元,因为鲁智深生产的价值100元的磨盘也是最终产品,再加上另一种最终产品——烧饼的价值 1400元,所以最终产品的总和是1500元。磨盘虽然是生产面粉的重要投入,但 是它并不需要继续加工、组装成另一种产品,而是加工、组装所用的工具,所以, 新生产的资本品也是最终产品。至此,您可要记住:最终产品包括了资本品与消 费品,而不要以为最终产品都是消费品。 问题2. 某年“菜园子”张青收获了价值1000元的小麦,卖给李逵磨面粉,面粉的价值是1200元;李逵又把这些面粉卖给武大郎做烧饼,武大郎当年只购 买了800元面粉,这些面粉生产出来的烧饼价值1000元;剩余的400元面粉留待明年才能卖出。请问:当年的GDP是多少?千万不要以为就是那1000元烧饼的价值,而依然是1400元,即既包括烧饼的价值1000元,也包括剩余面粉的价值400元。你可能会问:剩余的400元面粉明明是中间产品,为什么在这里中间 产品的价值也计入当年的GDP?的确,这400元面粉是明年生产烧饼的中间产品, 但是在当年它并没有变成面粉,因此,合理的做法就是把它暂时也视为最终产品。 那么这些剩余的面粉是消费品还是资本品呢?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这些将来才能 售出的“中间产品”被视为资本品,被称作“存货”,以存货的名义计入当年的GDP。 问题3. 某年“菜园子”张青从市场买回一些优质小麦,然后张青把这些小 19 麦交给他的夫人扈三娘,由扈三娘把这些面粉磨成面粉,再做成烧饼,给一家老 小自己享用。请问,这里的最终产品是谁?小麦!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最终产品 是烧饼,因为在GDP核算中,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区分是就市场交易环节而言 的,凡是退出市场、进入了消费者家庭的东西统统叫最终产品,哪怕它们也许在 家里还需要继续加工。 因此,综上所述,可以这么说,最终产品是指在某个时期内不需要继续在市 场上加工、组装成其他产品的产品。 到此为止,诸位应该知道“总产出”究竟是指什么意思。不少老师以为自己 平时在报纸、电视及经济学专业文献所接触的“总产出”概念就是那个在自己脑 子里根深蒂固的“社会总产品(或总产值)”,其实大谬不然,那个社会总产品是 把中间环节与最终环节的产出统统加在一起,而现代经济学所说的“总产出”则 只计算最终环节的产出;那个“社会总产品”只核算有形的最终产出,而“总产 出”还包括无形的最终服务。但愿诸位以后不要把“总产出”与“社会总产品(或 社会总产值)”混为一谈。 第三,GDP只核算“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这里有道题目是 我经常拿来考学生的:2006年某收藏家委托拍卖行成功地将一件宋朝的古董以 3000万元的价格拍卖出去,拍卖行收取1%的佣金,而收藏家当年收购这件古董 的价格为2000万元。请问这桩拍卖直接为2006年的GDP带来的价值是多少?这件古董当然是最终产品,但是它的成交价并不能计入当期的GDP,它为收藏家带来的那部分买卖价格差(3000万元-2000万元)也不能计入当期的GDP,因为该古董不是在当期生产的,而是在宋朝的某年生产的,它是宋朝某年的GDP。在这桩拍卖中,当期新创造的“产出”只有拍卖行提供的服务——30万元的佣金。换句话说,陈年旧货一类的二手交易额是不能计入当期GDP的,因为陈年旧货不是当期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把陈年旧货的交易价格列入GDP,就会出现重复计算。这就是诸位需要明了的一个GDP核算原则:在哪一期生产就计入哪一期的 GDP。这个原则意味着两点:(1)在某一期交易过去生产的东西而形成的交易额 是不能计入该期GDP的,因为它是过去生产的;(2)该期生产出来的东西如果要到下一期甚至以后才能卖出去,它依然以存货的名义计入该期的GDP,而不是下一期的GDP,因为它是该期生产的。 20 如果你是一个以追求GDP为己任、不负责任的、有政绩狂的地方官员,你能 够从这条核算原则中悟出一些歪道吗?既然在哪一期生产就计入哪一期的GDP, 而不管在什么时期卖出去,那么,要增加GDP,就不妨多做一点无用功。比方说 多生产一些也许将来卖不出去、社会不需要的产品,多盖一些卖不出去的楼,多 修一些将来没几台车跑的路,至于由此引来的诸多麻烦,那就留给下一任领导来 处理。如果事情真的走到了这一步,也就实在悲哀得很了。 第四,GDP一般只核算“进入市场交易”的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 值。这个原则意味着绝大部分用于自给自足的产品与服务是不计入GDP的,比方说,老师们下班后做家务、照看自己小孩的服务并不计入GDP;我住在乡下的父母养的鸡鸭也不会计入GDP,因为这些鸡鸭从来不会向市场出售,而是留给他们 的宝贝孙子回乡下时吃的。如果你要问为什么自给自足的产品与服务不计入 GDP,这并没有什么特别高深的理由,就是因为统计部门很难准确统计这些产品 及服务的数量。要统计GDP,显然必须得知道两样东西,一是产品与服务的数量, 二是产品与服务的价格。就用于自给自足的东西来说,价格倒是不成问题——可 以参照市场同类产品与服务的价格,就是产品与服务的数量太难估计了,统计部 门要弄清楚我父母一年养的鸡鸭大体有几只、诸位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有多 少,可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就是基于这些度量上的困难,统计部门只好把自 给自足的东西排除在GDP的核算之外。 这个原则其实是一个挺滑稽的原则。如果你给自己家做家务,你的劳动不能 计入GDP,可是你家请的钟点工的劳动要计入GDP,还给它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家政服务行业。我的一位朋友在下面当县长,成天为GDP而苦恼,我开玩笑说:要增加GDP还不容易,你只需要发布一道命令,要求全县每家每户都只能 替别人家干家务、并互相发工资就行了。张三每天去李四家干三小时家务,李四 则每天去张三家干三小时家务,互相给对方每个月发900元的工资,这种做法对大家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益处,反而白白地多跑了一些路,可是,这样一来,大家 的劳动居然都计入了GDP,而且还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家政服务产业。不过,你说 这样创造出来的GDP有意义吗!顺便说一下,如果把家务劳动也计入GDP,女同胞创造的GDP可就不像一般人说的那么小了。 在表达这个核算原则时,我用了一个词——“一般”,这是因为有些自给自 21 足的东西也可能计入GDP。例如,在美国,住宅提供的服务是要计入GDP的(如果你租别人的房子住,你付的租金就是住宅服务的价值),如果你住的房屋是自 有的,它所提供的服务一样也要被计入GDP,当然,自有房屋的服务价值可以参 照市场租金来计算。其实,住自有房屋就是自己给自己付租金。 第五,GDP只核算进入“公开”市场交易的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 值。并不是凡进入市场交易的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就一定计入GDP,地下经济活动尽管构成了市场交易的一个很大的份额,但是并不计入GDP,如那些非法生产和交易的东西就被排除在GDP之外。据说,美国每年的地下经济活动的 交易额几乎相当于当年GDP的三分之一。据我所知,我们国家有个别地区如果你 光从官方报告的GDP数字看,似乎很穷,可是那里的人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穷,原 因无他——造假太厉害。 第六,GDP是按照地理区域原则进行统计核算的。如果我要求你统计去年“中 国”创造的国民收入,你初一听,似乎觉得不难,但一到实际操作时,你就会发 现问题可大了,你也许立马会问:这个“中国”到底是指什么?如果是指中国“人” (含自然人与法人),那么你统计出来的东西就是GNP;如果是指中国这块美丽的国土,那么你统计出来的东西就是GDP。可以这么说,GDP是按照区域原则进行统计的,而GNP是按照居民的国籍一类的东西统计的。 这样一来,GDP与GNP的关系也就比较容易弄明白了,一家中国企业在美国 生产的衣服,应该计入美国的GDP,计入中国的GNP;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广东 生产的饮料,应该计入中国的GDP,计入美国的GNP。因此,某国的GNP=某国的GDP-外国的生产要素在某国创造的价值+某国的生产要素在外国创造的价 值。看了这个式子,你会发现,如果一个国家完全对外封闭,没有任何生产要素 的流进与流出,则这个国家的GDP与GNP正好相等。可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同 地区、不同国家的经济相互融合的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诸位试想一想, 在这么一个经济一体化时代,哪个核算指标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宏观经济形势?把一块土地上全部的收入创造活动进行加总显然能够更准确 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形势,这就是后来各国的统计部门都喜欢用 GDP指标的原因,美国在1991年采用GDP指标,我们国家在1994年左右采用GDP核算指标。 22 说到这里,我还想就一些重点问题警示您:(1)GDP与(广义的)国民收入是指同一个东西;(2)GDP所度量的总产出并不同于社会总产品。(3)GDP包括 了服务部门创造的产出价值。 每一位老师都知道竞争比垄断要好。今天的中国经济学界也在热烈地 讨论着“好市场经济”与“坏市场经济”这个话题,大家基本认可好市场经济应 该是竞争性的,而坏市场经济是垄断性的。在下一节中,我们还会特别地告诉你: 那只能够使个人利益追求有助于社会经济繁荣、社会财富增加的“看不见的手” 其实就是竞争性市场经济。真的该感谢竞争,十年前我只能用手抄的办法把图书 馆里重要文章、书籍的关键思想一大段、一大段地抄写下来,既辛苦又浪费时间, 原因无他——复印费太高,一张A4的纸居然要三毛五,而那时我的工资实在太 可怜。今天在我工作的这所学校,复印同样大小的纸只需要7-8分钱。复印价 格之所以如此大幅度地下降并不是学校或政府干预的结果,也不是那些复印店的 老板大发善心的结果,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今天我们学校里面及周围的复印店多如 牛毛,而十年前这儿里里外外只有两家复印店,是激烈的竞争使得它们不得不把 市场价格降低,并且服务态度还比过去好得多——不但几乎看不到冷若冰霜的面 孔,而且居然愿意上门取书、复印好以后又送货上门。我相信,作为一个生活在 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转轨时代里的人们,每个人都能够轻而易举地从自己的生 活经历中举出大量受益于市场竞争的活生生的案例。 经济学在分析市场的时候,最常见的做法不是像过去的高中经济学教材那样 把市场分为有形的市场与无形的市场,而是根据竞争与垄断程度的不同对市场结 构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应该是我们透视市场结构的基本视角。在编写《经济生活》 教材时我曾经想把有关市场结构的知识明确纳入进来,后来经过反复思考权衡还 是放弃了,但是我依然认为对于生活在市场化时代的人来说,掌握有关竞争与垄 断的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尽管“竞争与垄断”这两个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频率非常的高,但是许多人对竞争与垄断的确切含义则是一知半解。 根据竞争(垄断)程度的不同,经济学将市场分为四种基本的结构:完全竞 23 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及寡头市场,其中后面两种市场合起来又叫不 完全竞争市场。您先别对这些有点古怪的名词发怵,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您记住我反反复复说过的一个意思:不管多么古怪的经济学概念与原理,说的其 实就是阁下身边的事情。 您现在首先要动点心思的倒是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竞争(垄断),不要想到竞争就只想到硝烟弥漫的商战,经济学对竞争与垄断的定义及判断有一个非常科学 的标准:就看单个的个体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或操纵能力究竟如何。鉴于诸位对 产品市场更加熟悉,我后面的解释基本上就以产品市场为主,而较少涉及生产要 素市场。 任何市场都是由买方与卖方组成的,产品市场就是厂商与消费者相互较量的场所。当任何单个的买方及卖方都没有一丝一毫的能力来影响市场价格时,这就 是完全竞争市场。个体不能对现有的市场价格发生任何影响,意味着这些个体在 整个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重是微不足道的,他无法通过变动自己的产量或购买量 来影响市场价格,试想一想,菜市场上卖蔬菜的大嫂如果今天家里有急事,不能 来卖菜,请问整个菜市场的蔬菜价格会因为这位大嫂的供给减少而上涨吗?如果 天天大鱼大肉的你今天决定多买点蔬菜回来刮刮油水,请问整个菜市场的蔬菜价 格会因为你的需求上升而价格上涨吗?你的答案恐怕只有一个:不会,因为在这 个市场上个体的市场力量可以忽略不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 买方与卖方的数量都是极其众多的,使得不管从买方还是卖方来看,任何单个的 “人”都对市场价格无能为力。 既然个体没有任何能力影响市场价格,那么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产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力量来决定的呢?当然,完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就是在本书第 三、第四节大家见过的那两条曲线——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的交点来决 定的。作为个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现有的价格,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是 多少,大家就按照这个价格进行买卖,换句话说,大家都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而非决定者、影响者。说到这里,大家也许发现这个完全竞争市场反而没有任何 “竞”与“争”的味道,大家相安无事,整个市场风平浪静,与大家平时生活中 对“竞争”的理解(如在大家的理解中“竞争”就是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各施奇 招、你争我夺)大相径庭,不过,诸位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竞争发展到 24 极至,又有谁能够影响市场价格。所以,还是拜托您先牢记一个东西:度量竞争 的标尺就是看个体对价格的影响能力大小,影响力越小,竞争程度就越高。 完全竞争市场的另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从长期看厂商可以完全自由地 进入与退出市场,即市场上不存在任何进入与退出的门槛、障碍,大家可以自由 自在地在这个市场上进进出出。关于进入障碍问题留待后面讲垄断的时候再说, 这里只说一说退出障碍问题。在我国许多半死不活的企业本来早该退出市场,之 所以退不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又例如, 在我国许多公立学校里,一些上课年年排最后的老师一直无法辞退,出现这种“请 神容易送神难”的局面就是因为缺乏退出机制。这些例子均表明我国的产品及劳 动力市场均存在严重的退出障碍,有退出障碍的地方就很难说有充分的竞争了, 例如,诸位作为业务竞争能力很强的老师本来这些课堂都应该由你们来占领,可 是在一个存在劳动力退出障碍的市场中,还得乖乖地让出几个课堂给那些误人子 弟的老师。 其实,说到这里,您应该发现,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几乎不存 在,基本上是经济学家的大脑构造出来的理想世界,那个菜市场的例子也只能说 它比较接近这个理想市场而已。如果说完全竞争市场是一个极端,那么市场的另 一个极端就是垄断市场。您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不把这个极端叫完全垄断市场, 我也觉得奇怪,不过经济学都是把这个与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对立的极端叫“垄断 市场”,您也就入乡随俗。其实,叫什么名字并不是最要紧的,因为这毕竟只是 一个语言学里头的命名问题,要紧的是知道这个名词所指的是什么,知道这个名 词的“所指”究竟有些什么样的本质特征。 垄断市场存在三种可能的情形,一是卖方垄断,即独此一家,别无分店,这 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说明的一种垄断类型,大家平时所说的垄断一般就是针对卖 方垄断而言的;二是买方垄断,即产品或生产要素只有一个买主,如我国过去的 农民只能把粮食卖给国家;三是双边垄断,即买方与卖方都是唯一的,例如,美 国的NBA就是一个典型,球员这边组建了球员工会,而雇主那边(即资方)则有以大卫?斯特恩为首的NBA联盟,在这里,球员的劳动力只能卖给NBA联盟,而 NBA联盟事实上也只能与球员工会进行谈判。下面就专门说一说产品市场上的卖 方垄断,为了读着舒服点,以后就也简称垄断,反正你知道这是在谈产品市场上 25 的卖方垄断就行了。 垄断市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特征,一就是前面说过的要求“独此一家、别 无分店”,但不能凭借这一条就认定某个市场是垄断的,例如,广东的地铁公司 就只有一家,可没有谁能够说它是一个市场垄断者,因为就地铁公司提供的城市 交通服务而言,它的竞争对手可多了,有公共汽车、的士、私家车、摩托车、自 行车,甚至连我们这双健康的腿也是它的竞争对手。因此,作为垄断市场,还必 须具备另一个条件:该厂商卖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替代品。如果严格按照这两条, 当然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的样板,不过接近这些标准的例子倒是容易找。 垄断就意味着根本不存在竞争对手,所以垄断厂商对价格的操纵、影响能力 也就非常强,高价格一向是垄断市场的标志性特征,如果不相信,您主要找人问 问过去的电信市场就行了,在中国电信独家垄断市场时,我花3800元初装费装 了一部电话,居然还是沾了教师节的光,而手机这种东西在那时居然需要上万的 入网费,而今天则普遍得以至本人每次到一个新班级上课时都要宣布一个铁律: 上课响手机、用手机者请出。垄断厂商之所以没有竞争对手,关键就在于这个市 场存在非常高的进入障碍,使得竞争对手不得入其内。 下面略为介绍几种最主要的进入障碍。我经常怂恿女同胞不要买钻石类饰 品,因为这些许多女教师喜欢戴的钻石差不多就是一个垄断市场,全世界80% 的钻石矿产资源由著名的德贝尔公司控制着;大家对北京故宫提高门票的意见非 常大,也与故宫独此一家有关,因为我们没有法子制造若干个故宫来相互竞争。 这些旅游、采矿等行业非常容易出现的垄断通常与自然资源的独占有关,这往往 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垄断。自来水、电力、固定电话业务这些行业也是极容易形成 垄断的,这些行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最主要的就是铺设输水、输电的线路及设 备等一类的固定投入,如果用户越多,每个用户分摊的固定成本就越少。从节约 成本、提高效率的角度看,这些行业的企业规模也就应该非常大。经济学把这种 垄断称之为“自然垄断”。 不过,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垄断都不是什么自然而然的东西,往往与人为的因 素有关,政府常常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法规而赋予某些企业以垄断地位,例如政 府搞特许经营权,典型的有烟草专卖局、食盐专卖制度;又例如某些地方政府搞 地方保护主义,像只允许销售本地的啤酒;还有一种特殊的与法律因素有关的垄 26 断——由知识产权制度(如专利保护制度)形成的垄断。导致上述这些垄断的障 碍通通可以归结为政策法律障碍。如果您只要对生活稍加观察,一定还能找出不 少其他的进入障碍。 人们喜欢谈论反垄断,可是怎么个反法就大有文章可作。对于人为的垄断,经济学家们的基本态度是应该恢复竞争,或通过取消进入障碍,鼓励竞争对手的 进入(如我国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过去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行业),或通过把现有 的垄断企业拆分成若干家,让它们相互竞争(如美国对贝尔电话公司的拆分,一 分为八,有如中国拆分中国电信)。不过,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形成的人为垄 断,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应该另当别论,尽管给创新者以市场垄断权会有损消费 者的福利,但是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没有这种垄断制度,就不足以激励大家 积极投身于创新活动。不过,为了尽可能减少社会的福利损失,对创新的保护期 限不应该太长。而对于自然垄断,经济学家的基本态度也是主张维持垄断局面, 然后由政府对垄断企业的定价、生产、服务质量等进行严格的监管。 如果说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是两个极端,那么现实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市场则是既有垄断的成分,又有竞争的成分。垄断竞争市场,不要以为这种市场是 垄断的因素多于竞争的因素,恰恰相反。垄断竞争市场非常类似于完全竞争市场, 一是这些市场上买方与卖方都是为数不少,二是从长期看进入与退出市场是高度 自由的,正是这两条使得单个买方或卖方的价格影响力非常有限。而在这个市场 上单个的企业多多少少具有一定的价格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来自于各家企业卖的 同类产品是有差异。例如,虽然都是卖空调的,有些企业的空调可以卖个相对好 的价钱,可能就是因为它们的空调质量好,或者外形设计漂亮,也可能是功能更 多,或者服务态度好。在这个市场上让消费者觉得你的产品与众不同是企业最基 本的生存之道。 寡头市场,顾名思义,就是少数几家大企业占有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或产量。这种市场类型,诸位其实并不少见,世界饮料行业就是两寡头的天下——可口可 乐与百事可乐;世界胶卷工业也是两寡头的天下——柯达与富士;美国的汽车产 量一直是三寡头的天下——通用、福特、克莱斯勒。这是一个思考起来让你觉得 兴趣无穷的市场,不妨举个例子,许多既要忙着教书又要忙着家务的女老师一定 见过这种事情:某家大超市或商场贴出大幅广告——保证本店销售的音响是本市 27 最低价,若发现有比本店的价格更低的,本店一定奉还差价,并支付差价20% 的赔偿。大家想一想,这个广告是打给谁看的?某商家打这个广告的目的是什 么? 善良的消费者一向认为这个广告是作给消费者看的,是为了吸引消费者,是 商家搞的降价促销活动,以为是商家想搞什么跳楼价。善良的、可爱的消费者, 你们上当了,错了。其实,这个商家的广告是打给它的同行看的。这个把戏的全 部奥秘如下: 为了让你理解得更加清晰,不妨假设本市就两家卖音响的,一家叫“疯狂”, 另一家叫“超级声音”,广告是“疯狂”做的,是作给“超级声音”看的。大家 想一想,假设你是“超级声音”的老总,你会如何给自己商场的音响定价呢?你 会不会把价格定得比“疯狂”高——当然不会,这对你来说明显没有好处,等于 把顾客往对手那里赶;现在多用点心思想一想,你会不会把价格定得比“疯狂” 低(难点就在这里)——绝对不能把价格定得低于对手(为什么?),因为如果 “超级声音”的价格比“疯狂”低,消费者反而应该去买“疯狂”的音响,这样 就可以除了退回差价外,还赚得一笔“疯狂”的赔偿金。因此,“超级声音”的 最佳选择就是把价格定得与“疯狂”一样。“疯狂”的老总的大脑可一点也不疯 狂,他当然知道“超级声音”会采取跟随“疯狂”的价格策略,于是,对于“疯 狂”来说,就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定一个高价,要么定一个低价。聪明的“疯狂” 的老总当然选择定一个高价,于是整个市场的最终格局就是:“疯狂”定一个高 价,“超级声音”也随之定一个高价,双方就这样勾结起来共同操纵了市场价格, 而且这种勾结是非常稳固的,不用担心对手私自、单方面撕毁价格协议——因为 将这份承诺告知天下的消费者就等于是请消费者对寡头的行为进行监督,谁私自 降价,消费者就会以通过跑到对手那儿要赔偿金的方式将这家企业的违约行为告 知对手。我以后会专门写这么一本《生活中的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知识对生活 中许多类似的有趣例子进行分析,这里就只是举这么一个小小的例子,让你的神 经兴奋、兴奋。透过这个例子,我不得不告诉您寡头市场的最大特征:各家寡头 之间的决策、行为是直接相互影响、相互钳制的(例如,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 商的决策、行为是借助于市场价格而间接地影响其他厂商),每家寡头在决策时 必须考虑对手们的反应(又如,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决策并不需要考虑对 28 手的反应,只需要考虑市场价格的高低)。 在谈到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时,一件经常被提及的事情是公共物品的存 在会使市场的运行失灵。从公共物品的角度分析市场失灵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学的 ABC,现在也被写入了高中教材,但是我发现不少高中生及老师并没有准确地理 解公共物品这个概念,老以为公共物品就是公有物品。 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概念是私人物品,而与公有物品相对应的概念是私有物 品,这是两组内涵相差甚远的概念,可惜的是不少人总是把它们混淆起来。一件 物品是公有还是私有,这是从所有权的归属来区分的;而一件物品究竟是公共物 品还是私人物品,则由该物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 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标准就两条,一是看该物品的消费是否具有竞争 性;二是看该物品的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比方说,我陈老师身上穿的夹克衣服 就是典型的私人物品(注意:我不是在说这件衣服是私有物品),因为它具备两 个非常基本的特征——竞争性与排他性。假设你非常喜欢我身上穿的这件夹克, 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我在穿这件夹克的时候,你能够同时也穿这件夹克吗?你 会立马告诉我:当然不行!衣服的这个特征就典型地反映了衣服在消费上具有竞 争性,即当一个人消费该物品的时候就妨碍其他人同时消费该物品。大家也不妨 从下面这个角度来理解“消费的竞争性”,如果你也来消费我身上的这件衣服, 大家想一想会怎么样?我看大家都没法好好穿衣,如果把时间段放长一点,问题 只能这么解决:咱们两个轮流穿这件衣服。总之,如果增加别人来消费我的这件 衣服,就必定会使我付出一定数量的成本、代价——例如必须减少我穿这件衣服 的次数,于是我们就可以给“消费的竞争性”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每增加一个 人消费同一物品所带来的成本增加量远远大于零。 现在大家又想一想另一个问题,假设你很想穿我身上的这件夹克,却又不想 花钱,你想想这事儿行不行得通?当然像我这种本来就不富裕、而且也不太乐意 经常“学雷锋”的人自然不会免费把衣服送给你穿,除非你花钱把我的衣服买下 来,或者请我喝顿酒以作为衣服的租金;我告诉你:如果你想免费穿上我这件唯 一体面的夹克衣服,这是门都没有的事(当然,你不能采取偷盗、抢劫一类的非 29 法手段)。我作为衣服的主人(或所有者)能够轻而易举地阻止像你这种想吃“免 费午餐”的消费者,衣服的这个特点就典型地反映了衣服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 也就是说,要排斥别人免费享受该物品的成本非常低。 经济学家就把像衣服这种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的东西叫做私人物品。而国防、治安、路灯则是经济学家经常提及的典型的公共物品,因为与衣服 不同,这些东西在消费上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我们不妨以路灯来说 一说什么是“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如果你和我在大街并行,同一盏路灯的光芒既同时照亮了我,也同时照亮了你,还可以同时照亮其他人,而不像衣服那样,我在穿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穿上 它。也就是说,路灯这种服务类物品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当一个人消费该物品 时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同一物品的消费,简单一点说就是,该物品可以同时容纳 很多人来消费、享受,这就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经济学家喜欢这样来表述 “非竞争性”——每增加一个消费者所带来的成本增加量为零或极小。大家不妨 想一想,军队及警察提供的国防、治安服务也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竞争性”,因 为军队及警察可以同时保护很多人,或者说,他们作为保平安“守夜人”在为一 个人保平安的时候,也可以同时替许许多多的其他人保平安,即多增加一个保护 对象并不会给这些“守夜人”带来额外的负担、成本。 现在假设在某条马路上由于没有路灯、很黑暗,许多人在晚上行走的时候提心吊胆(如担心碰上不法分子、担心摔交),于是,很擅长发现“商机”的你决 心注册一个“启明”路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为行人提供照明服务,并适当收取 一定的照明服务费。坦率地说,作为像我这样眼神不好、力气又弱小的人来说, 在我的内心里还是很愿意为您提供的路灯服务支付一个比较高的服务费,我相信 绝大多数人也愿意为您提供的路灯服务支付或高或低的价格,毕竟有了路灯以 后,大家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可是,我相信你的路灯公司会收不抵支,甚至 血本无归,因为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如果你真的把路灯公司开起来了,我 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免费享受贵公司提供的照明服务,比方说,我可以从马路的旁 边绕着走,这样既可以“沾光”,又可以避免向你付费,用经济学家常用的话语 来说,这里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搭便车就是指以免费的方式享受服务)。 路灯的这个特点就典型地反映了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即服务提供者 30 或物品的所有者试图阻止别人搭便车的代价或成本极其高昂(大家不妨把这件事 情与“我要阻止你免费穿我的衣服是何等的容易”这一事实进行一下比较)。至 于人们搭国防、治安服务的“便车”就更加容易了,例如,假设某个人想在某个 社区建立一个私人机构,向居民提供巡逻等治安服务,并向居民收取适当的费用。 精明的社区成员稍加分析就一定会发现:不交费的人与交费的人享受的治安服务 是一样多的,因为巡逻队一建立起来,不法分子就会望风而逃,于是,巡逻队在 保护了交费者的同时也保护了不交费者,因为这家私人巡逻队总不能这么对不法 分子说:这几位居民没有向本机构交费,所以本机构不保护他(如果他这么做就 与黑社会无异)。 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具有严重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这是公共物品通常总是由政府来提供的基本理由。严重的“非竞争性”意味着不应该以收费的 方式提供公共物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既然“非竞争性”意味着每增加一个 人享受、消费公共物品不会给社会带来额外的成本负担,因此,从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这个角度来说,公共物品就应该允许尽可能多的人来消费,如果实行收费制 度,就会把一部分消费者排除在外,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这个角度说,“非 竞争性”其实就是指公共物品不应该排他;可是如果不允许收费,私人就没有任 何积极性提供公共物品。严重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即便允许对所提供的公共物 品实行收费,私人也客观上无法收费,因为消费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搭便车,所以 即便允许收费,私人也没有积极性在市场上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从这个角度说, “非排他性”其实就是说公共物品不可能排他或无法排他。 私人横竖都没有积极性在市场上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须臾离不开公共物品。解开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以税 收的办法筹集公共物品的生产资金。向居民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最基本的职能之 一,哪怕是主张“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的极端自由主义者,一般也 认可必须由政府负责提供国防、治安、司法及路灯等基本的、典型的公共服务。 政府的职能再限制、再压缩,负责提供基本公共物品的职能是不会被清除出去的。 上面在分析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时,都是举一些极端的、经典的例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物品既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的特性,又具有一定的私 人物品的特性,关键是看哪一边的成分更多一点。或者这么说也可以,物品的公 31 共性与私人性是有强弱程度之别的。例如,公共汽车在容量范围内是非竞争性的, 一旦乘客多到车箱容不下,就不是非竞争性的了;又例如,我的讲课服务在教室 的容量范围内也是非竞争性的,一旦听众多到教室容不下,就不是非竞争性的了 (当然,我的讲课不会受欢迎到这个地步)。 有许多公共物品具有这么一个特征:尽管具有很强的非竞争性,但是排他的成本并不是高得无法接受。例如,我刚才举的公共汽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尽 管具有很强的非竞争性,但比较容易排他,只要设一个进入的门口,并找个人看 着就行了;我的讲课服务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主要在教室门口安排一个人检查 听课证件就行了。此外,俱乐部、桥梁、高速公路都是属于此类事例。经济学家 就把这类具有很强的非竞争性、且较容易排他的公共物品叫俱乐部产品。由于俱 乐部产品排他较容易,搭便车问题不是特别严重,因此,私人有积极性在市场上 以收费的方式提供这些产品。而政府为了克服自己资金不足的困难,也愿意、鼓 励、开放私人参与俱乐部产品的生产,并收取一定的费用。政府的这种做法虽然 有助于调动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公共服务建设的积极性,但是可能会导致一种低效 率:由于实行收费会把一部分消费者排除在外,从而会降低俱乐部产品的利用率 (不妨想一想非竞争性是鼓励尽可能多的消费者来享受公共物品的)。可是,如 果为了提高利用率而不允许收费或收费太低,加之政府的供给能力又不足,则消 费者要面临另一种低效率:俱乐部产品的供给不足。这种矛盾与冲突就需要决策 者去好好权衡了,其实,经济学的精髓就是研究在相互冲突的目标中如何进行权 衡比较。就大部分的现实而言,放弃一点资源利用率以保证有足够的供给似乎更 符合社会的利益。 现在该说一说另一个问题了:即公共物品不等于公有物品,私人物品不等于私有物品。举个例子吧。例如,我办公室的这把凳子显然是私人产品,但它是我 们学校的公有财产,而且是国有的;你们家的私家花园显然是贵府的私有财产, 却是比较典型的公共物品(它可以同时容纳很多人消费,而且排他成本较高—— 即便你们家搞了个围墙不让外人随便欣赏贵府的私家花园,但我可以爬在外面大 树上,或在外面搭个梯子欣赏你们家的花园美景,你有奈我何!)。 当然,许多人把公共物品等同于公有物品,私人物品等同于私有物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情有可原的,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把“公有与公共”、“私 32 有与私人”混着用,例如,“公有财产”也可以称呼为公共财产;一件属于某个 人的私有物品也经常被呼为某个“私人”的物品。二是在完备的市场经济社会里, 公共物品大多是由政府提供的,而私人物品大多是由私人企业提供的,这个事实 也使得一部分人把公共物品等同于公有物品、私人物品等同于私有物品。 我之所以花这么多文字解释什么究竟是公共物品,而且特别强调公共物品并 不等于公有物品,也是希望大家在学习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时不要想当然,不要望 文生义。 综合探究安排在每个之后,由呈现基本观点的课文和以辨析素材为主体的活动设计组成。在教材的整体设计中,综合探究是其重要的有机构成, 是教学中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部分。我们之所以这样看,不仅在于它本身就具 有目标设置的意义,更在于它具有展现相关单元中主要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 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重要功用。因此,它在教材的整体构架中充当着不 可替代的角色。 新课程《思想政治》的综合探究既是对该单元知识的总结,又是该单元知识 的应用和拓展,既考察学生掌握既有知识的能力,又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它体现了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主体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理念,能够 有效地把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体验探究问题的过 程,培养与发展学生对问题现象进行探究的基本素养,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 生活的现象、事件及问题的主动、积极、科学探究的习惯;使学生在获得理论观 点,发展了自己的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我们必须 高度重视。 《思想政治》每个必修模块的每个单元后面,都设有“综合探究”,如果每 个学生都参与探究,时间、空间都成问题,师生都疲于应付,质量也都堪忧。其 出路就是: (1)要求各学科备科组在开学前集体备课,提交综合探究活动的计划和方 33 案给学校,学校统筹安排,尽量把相近学科的活动合并安排。 (2)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中所设的活 动。如把活动分拆或合并;或分组承担,集中展示等。 把握综合探究中的素材部分,大体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事例、数据和现象描述等素材。我们看重的是运用这些素材引 申、提炼、发掘出的意义,即支持相关观点的功用。用什么、如何用、用多少, 可由教师灵活处置,其本身并不具有目标设置的意义,不应当作考评的要求。 第二种情况是有关论点的集合,有课文里涉及到的,也有课文里没有涉及的。 在这里,重要的是运用它们说明、分析特定问题,也是作为论证素材而提供的。 因此,既无需全部采用,更不必一一阐述,如何使用、如何要求,要依循有关问 题的设定。 总之,无论面对什么素材,我们把握教学与评价的要求,都要着眼于特定问 题的探究,关注其支持相应观点的意义、视角或思路,而不是其自身的知识性或 理论意义方面的要求。 此次编写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一个基本设计思路就是:以课程标准为 依据、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向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炼课程目标 意义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有关思维活动和行为表现方面的探究过程设计,着力引 导学生亲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过程”,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 简言之,这是一种“‘基于情境+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础上凸显过程探究” 的设计思路。为此,我们追求从有富有意义的情境出发,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 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经历问题后,不知不觉地来 到抽象概念、原理的门口,然后脱离具体情景在抽象层面上活化、内化知识,使 生涩的概念、原理真正走进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政治的力量撞击心灵。 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好比助推器,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判断、选择,反 思、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抓住各类知识的内在联系,独立思 34 考、大胆求索,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培养了问题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促进了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因此课堂教学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新理念,转 变教学方式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但是转变的过程不是非此即彼、走极端的 过程,而是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不能因为强调生活化,而变成 生活现象的浮光掠影;不能因为强调活动化,而变成满堂问、满堂动的放任;不 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放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转变教学方式,从生活现象出发,但一定要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进行提炼, 做理论分析,寻找背后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才能滋生出相应的能力;转变教学 方式,教学内容要活动化,但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一定要与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 高紧密结合,活动的安排要以核心知识为中心,围绕知识的落实和理论的提升展 开,脱离知识的、为活动而活动的表面形式,是无效的教学活动;转变教学方式,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放弃,活动目标的确定、 任务的分配、进程的安排、形式的选择、结果的要求„„等等诸多环节,都关系 着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参与上述环节的设计,才能减少活动的盲目 性,同时活动设计的过程也是渗透和体现教师教学思想和个人风格的过程,扮演 好设计者的角色是体现教师个人智慧的重要方面。教学活动的具体进程也不是游 离于教师之外的单纯学生活动,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有效方法;提出富有启发性的、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 对一些偏离主题的观点、看法有针对性地给予正确的引导;,调节和疏 导学生因争执而发生的矛盾;,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35 和积极性;上,协助和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具体操作中的困难等等。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辩证地把握教学原则,优化和整合教学方 式,才是有效的教学。 在人类的教育实践中,历来包含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一是通过系统 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二是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让学 习者“体验”到知识使用的乐趣,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我们把与前者 相应的教育称之为“传授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接受性学习” 的活,那么,我们把与后者相适应的教育称之为“体验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 学习方式称之为“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 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 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 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 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囿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学生不能主动发现问题和思考 问题,老师往往给出所谓的定论作为问题的参考答案,研究性学习往往没有发挥 真正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要发挥真正的作用,首先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必须加 以转变,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现代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 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 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 36 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因此,教师 教学的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 地学习,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其次,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免脱离实际的好高骛远。 例如从选题上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从 研究过程中看,学生要学会寻求相关人员在研究方式、制定研究计划等的帮助; 从研究途径上看,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渠道;从评价方式上看,要能 够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研究行为和结果进行充分的肯定,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再研究的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由 于这种形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只能在教学中少而精地 设计一些研究课题,通常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安排一到两个课题,有计划地安排 好、做到位,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教材的设计,体现了以“学习过程为主导”的追求。探究活动的设计反映了 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既致力于提供基础性知识,更着力于引导学生体验形成知 识的过程。综合探究的功用,在于展现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提高综合 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对探究活动的把握上,要明确两点: 一, 探究活动是组成教材内容的正文,因此其中涉及的知识内容是考试 评价的内容,所以其中的知识内容不能遗漏。 二, 一个框题中设置几个探究活动,并不要求课堂教学中都以活动的方 式开展,教师在具体的操作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选 37 择,选择围绕重点知识展开的、选择适合学生特点开展的,其他不 以活动方式完成的探究,要将其中的知识点提炼出来,让学生掌握。 不是所有结论的产生过程都需要体验、不是所有教材的内容都需要、 都通过探究,从实际出发才是合理的选择。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学生的生活为教育的起点,贴近学 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但确实我们要面对学生生活经验缺乏的问题,也为教 学内容的生活化带来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学生 加以引导。 比如引导和要求学生关注社会,要看新闻类节目,通过电视了解社会;至少 有一本时事类杂志,并采用读时事、讲时事、评时事等方法,充分利用手中的杂 志;每学期布置几项社会调查的作业(我家的账本、我们社区的文化活动、我家 附近菜市场的蔬菜价格、我身边的人大代表„„)。也可以将学科教学和学校的 整体德育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加学校德育基地的活动。除了直接 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外,教师也要在课堂上通过间接的渠道多反映社会生活 与所学内容的联系,教学以生活为起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去 发现和寻找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般地说,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是辅助作用,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的教,而教学手段的选择也一定要从本地、本学校的实际出发,动态的 教学内容呈现固然可以发挥其多变、传递信息多样的特点,但是其他教学手段也 38 能为所学的教学内容服务。例如经典的图片、鲜活的数据、学生表演的小品、学 生构建的图形、外请代表的报告或讲演„„都是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的教学资源 和手段,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学手段的选择需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而要发挥出 其应用的作用需要教师的创造和智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可见,新课改突出强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开展活动性的、合 作的、探究式的学习,这为课程实施尤其是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提供了足够的空 间和可能性。 然而,在课改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片面理解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义与作用,把自主变成自流,有的课堂 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学习方式自己选,喜欢怎么 读就怎么读,课堂乱哄哄,有了活动但缺乏真正的体验。 二是在摒弃“满堂灌”的做法之后,换成了“满堂问”,问题缺乏启发性, 缺乏思考深度,不少教师在运用“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组织 学生开展活动的时候,忽视课程内容、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不顾学习目 标的实现和学习内容的特点,不加区别地一律把“探究”“讨论”“互动”派上 用场,割裂了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之间的联系,出现了形式主义的倾向,同时也 出现了课程实施中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弱化了教师指导作用的倾向,影 响了课程实施的实际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上述问题之所以出现,关键还在于有的教师对于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变 革缺乏深刻的理解与精神实质的把握,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根据所要实 现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学任务去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贴 标签式、形式化地运用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诸如此类的学习方式。其实,人 类的学习方式有许多,各类学习方式无优劣之分,它们之间可以互为补充。儿童 的学习方式应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运用什么学习方式是根据不同的学习目 39 标与要求而定的,而且在学习中经常是综合运用的。比如,经验性的课堂常常侧 重于自主探究、实践体验;而对于学术性较强的课程,接受式仍然是主要的学习 方式,尤其是有意义的接受能够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确存在着预设与实施中的矛盾,不仅是时间 上的矛盾,也有内容上的矛盾,如,学生会提出许多预先设计不到而教师现场又 不能回避的问题。我的体会是,这正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正是展现并锻炼教学智 慧的过程。首先,预设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合理的、规范的、即教学内容的 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时间的安排是符合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也要有应对 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和教学准备。如果在实施中碰到了不能完 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可以留待课下完成,或者下节课完成。如,在我上的“民主 决策”这一节课中,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我就控制住时间,把课上最需要的内容让学生表达了之后就打住进入下一个环 节。有的学生还有想法,就课下再与他交流或者让他写出来交作业。 其实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最大的困惑是教学内容在预设时就完成不了。这 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要求,研究教材内容的处理。切忌把我们原先自 己在教学中已经很熟知的并认为很重要的内容给学生再补充进来。如,国体或政 体的相关知识,如果教学中展开一些,就会影响整个教学进程,我认为稍做解释 即可,选修课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到学习选修课时在讲。 新课程强调基于案例、基于情境、基于问题进行教学,实际上就是 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化要求。古今中外,启发式教学是具有共性的要求。所以,如 何坚持启发式教学,那就是设置具体情境、提出相关问题、选择典型案例等展开 教学。一般情况下,以“问题串”的形式进行教学,也是比较有效的。即把教材 上的相关知识内容,设计成问题系列进行教学。教材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探究 性问题,我们还可以做更多的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展开教学。 40 我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拓展了教 材中给出的几个镜头,我对学生说:让我们把镜头往前推,推到辛亥革命之后, 用你们学过的历史知识,再查找一些相关资料,了解那时的中国是什么情况,那 时中国政党的情况是怎样的。既然是作业,学生就要做准备。他们以组为单位, 分年代找历史资料,主要查找辛亥革命之后20年代、30年代、40年代直至建国 前后社会的变革,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了解当时政党的情况。他们找了许多历史 资料,我再和他们一起进行筛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交流的结果是,学生 从势力的发展中明白了:一、政党是民主制度的产物,也是民主制度的内容;二、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政党,但在历史发展中分分合合,40年代后只有十机 个政党,在国民党的打压下最后只有几个了,学生们由此也明白了当时的闻一多 事件、李公仆事件的背景,又从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中明白了当时共产党的 主张和做法。这样,才体会到了什么是民心所向,理解了什么是历史的选择。经 过这样一个系列的学习探究,比较研究,这一教学内容不仅丰富了、实在了,更 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了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当然, 可以此内容再直接引入下一节课的内容,再启发学生思考:即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既然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那就应该为人民执好政,怎样才能够执好政呢? 同学们可以帮助共产党想想,提些建议。下节课我们再共同讨论。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问题或情境的设置,要有针对性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 趣。 这确实是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由于各科都在 要求组织学生活动,因此学生便有了新的疲劳,这需要在整个课程改革中进行调 整。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有实效的大型活动不要太多,一学期有1—2次就可以; 课堂上的活动要加以选择和进行数量上的限制,教材一节课中可能设计了几个活 动框,但并不是要求都要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完成,教师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进 行选择。另外,不管是一个学期内的比较大的教学活动,还是课堂上的小的教学 活动,实效性的产生都仰仗于精心的设计。 41 42
/
本文档为【专家答疑经济生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