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隆兴阁掌中剧团廖昭堂布袋戏研习营

2017-10-18 17页 doc 37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隆兴阁掌中剧团廖昭堂布袋戏研习营隆兴阁掌中剧团廖昭堂布袋戏研习营 隆興閣掌中劇團【廖昭堂】布袋戲研習營 聯絡電話,,05,6962-357 手機, 0919-001-020 聯絡人,廖素貞 Email: f3139@pktv.tinp.net.tw 一口說出千古事,十指能操百萬兵,戲劇是人生的縮影,也是歷史文化的結晶,它能反映時代,表現人性,引導人生趨向真、善、美的方向,透過掌中藝術之美,以及良好的研習課程安排,即可產生啟發思考與陶冶性情的效果,又能調劑課業、減輕工作壓力,並可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舒展身心,將生活藝術化,達到娛樂效果,提昇全民藝術素養...
隆兴阁掌中剧团廖昭堂布袋戏研习营
隆兴阁掌中剧团廖昭堂布袋戏研习营 隆興閣掌中劇團【廖昭堂】布袋戲研習營 聯絡電話,,05,6962-357 手機, 0919-001-020 聯絡人,廖素貞 Email: f3139@pktv.tinp.net.tw 一口說出千古事,十指能操百萬兵,戲劇是人生的縮影,也是歷史文化的結晶,它能反映時代,現人性,引導人生趨向真、善、美的方向,透過掌中藝術之美,以及良好的研習課程安排,即可產生啟發思考與陶冶性情的效果,又能調劑課業、減輕工作壓力,並可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舒展身心,將生活藝術化,達到娛樂效果,提昇全民藝術素養。讓民眾對傳統藝術、本土文化,有更多的認識、更多的欣賞空間,營造多采多姿的休閒生活品質。 課程 課程大綱, ,認識與了解布袋戲的源流,及百年來台灣布袋戲的演變史。 ,示範、教導,生、旦、淨、末、丑,五種基本角色的聲音、身段及分辨。 ,講解布袋戲的結構與組成,內容有, 1.木偶的尺寸、頭盔,帽子,、服飾、兵器、身體各部位,及製作過程。 2.舞台。 3.配樂。 4.燈光的運用。 5.道具。 ,布袋戲各種特技的示範、講解。,古典到現代,。 如何用語言,口白,說出劇情。 如何用語言,口白,表達感情。 如何用語言,口白,吸引觀眾入戲。 ,如何編劇。 如何演出一場好看的布袋戲。 ※ 註,每堂課都有互動及現場教導。 課程教案 戲劇【行神】, 無樂不成戲,音樂是所有戲劇的引路場。 風入松的由來,與戲劇行神,祖師爺,田都元帥有密切關係, 台灣的布袋戲與傀儡戲、皮影戲都有一相同的祖師爺,名叫,「田都元帥」,每年農曆六月十一日是祂的聖誕日。又叫老郎神、相公爺。造型是一童子形相,禿頭笑臉。 出身與來源,民間有很多種傳說,但都言自唐代,由於漢代以前,早已流行傀儡戲、布袋戲、皮影戲,所以以唐代的說法,勢難成立。 相傳在戰國時代,燕軍攻打齊國,連破七十二座城池,只剩即墨與莒城,莒城守將田單用火牛陣驚走燕兵。即墨城守將由田都元帥堅守,當時燕兵將城團團圍住,眼看城池即將不保,突然天色大變,昏天暗地,雷雨交加,數日不息。田都靈機一動,心生一計,利用活動稻草人,身穿盔甲,站在城墻上,燕兵觀看城上兵馬森森,蜂矢飛射,不能傷害,驚訝失色,以為天兵神將,乃急急退走,此乃傀儡戲的起源傳說。 數十年後,經秦朝,轉入漢朝。漢武帝時代,一位相爺的女兒夢見和神人交合,懷有身孕,因怕醜聞傳出,不但宰相名譽掃地,亦不見饒於父親,於是逃出相府,流落民間。一日來到荒郊田野,便生下孩子,又不便撫養,乃用草料蓋在孩子身上,棄子而去,初生嬰兒在無人照顧之下,奄奄一息,幸而有螃蟹出現,吐沫其嘴,幾天後,有一郭姓農夫路過看見,驚訝奇跡,乃撿回撫養,由於生得禿額闊嘴,乃取名郭禿。可惜郭禿從小就不會講話,小時做牧童,替人放牛,一日,偶入松林,因見涼風吹入林中,松竹聲音響叫的美妙,乃製作絃琴、笛子等樂器,編成風入松林的音調,即是古樂「風入松」。 雖然創作了不少樂曲,但都找不到,出,音樂的寄託與表現,直到十八歲那年,偶見田都遺留下來的稻草人,靈機一閃,呵呵大笑,竟然開口會說話,後乃將稻草人與樂曲結合,形成中國戲劇的元始胚胎,元祖,。 相爺的女兒歷經二十年歲月,依然眷念拋棄的兒子,屢經多次的查訪,終於找到郭禿,並將此情告知相爺,當時相爺已老邁,欣得孫兒,又高興此孫懷有音樂跟戲劇的絕藝,乃稟奏漢武帝,郭禿終以詼諧藝人寵幸宮廷。 傀儡戲慢慢融和人物模仿劇,並孕育出另一「伶戲」劇種,而以田都元帥來稱呼郭禿,似乎具有雙重的紀念意義。 北管布袋戲的行神是西秦王爺,福路派, 課程教案 布袋戲沿革與源流, 在我們台灣地方,布袋戲又稱掌中戲,掌中戲就是布袋戲,這個名詞的由來有四種說法, ,一,由於木偶的衣服用布縫製而成,人手插入其內,猶如托弄布袋。 ,二,這種戲的原始形態,是一種籃布袋的小木偶戲。「就是所謂的一人班,其舞台為二至 三尺見方寬,台底到地面用一幅籃布,四面圍住」。 ,三,「訛音」,俗名叫「被褡戲」。 ,四,傳說三百年前明朝時,福建泉州有一位秀才,名叫,梁炳麟,亦有云孫巧仁,,經綸滿腹,博學多才,屢赴應試,均不及第。有一天科期又屆,經劉姓好友之邀,逐一同赴京趕考。半途借宿九鯉湖仙公廟,見仙公廟人來人往,善男信女,進進出出。經打聽之下,都謂仙公很靈感,有求必應。遂擇日齋戒,焚香禮拜,祈求仙公庇佑,此次應試能順利得中,拜畢。當晚,梁生夢見一位白髮老公公,執筆在其手掌中寫下,「功名在掌中」五字。梁生醒後,自喜今科必能高中,金榜題名。豈知考試完後,放榜揭曉,依然名落孫山。而那位劉姓友人,沒有夢見白髮老公公,但卻榜上有名。於是梁生懊惱萬分,悵然而歸。一日發現村內人家有藝師來操演傀儡戲,深受歡迎。梁生靈機一動,即別出心裁,自製木偶,擎於掌上演弄,久之由熟生巧。再自編劇情、朗誦其平生所作詩文,一方面炫耀其才華,一方面藉以諷刺考官無目。風頭一出,遠近馳名,爭相聘請,演出接踵而來。不數年間, 名揚八閩,至此始悟九鯉湖仙公所夢示「功名歸掌中」之謎。掌中戲之名亦由此而來。 布袋戲是由手掌玩弄木偶,再經由聲音表達而形成出來的一個人間小世界。 最早是由古代宗教引發出來的。先是靜止木偶,如作法用的紙人、土偶、草人,再演變成動態的傀儡戲、皮影戲、布袋戲。 傀儡戲在宋代最流行,據考查共有五種, (一) 懸絲傀儡。(二) 杖頭傀儡。(三) 藥發傀儡。(四) 肉傀儡。(五) 水傀儡。 布袋戲分佈很廣,但真正有規模的組織,則在福建、台灣一帶。唐宋時期,福建泉州、漳州、潮州等地,因為地近海洋,是中國的大貿易港,民生富庶,市鎮繁榮,禮樂鼎盛。雕刻、刺繡、漆繪都很著名。再加上優雅的南管、潮樂,促式了此戲具備的行頭、戲台及音樂的完美架構。演出型態也由最早的一人班,演變成大型戲劇。分為前、後場。前場有三位操弄木偶的師父,後場有四、五位奏樂先生。舞台也變為寬高五、六尺的木雕戲台,生、旦、淨、末、丑木偶樣樣齊備,劇情豐富。文戲、武戲、神鬼、魔、妖鬥法,變化多端,堪與「伶戲」相比。 布袋戲在台灣的演變與改革 (一) 戲台, 木雕小戲台,方形,前後有四根龍柱。其前方柱子掛上一富對聯,晝寫「千里路途三五步,百萬軍兵六七人」。或「一口說出千古事,十指能操百萬兵」之類的文詞。四根子外圍有一對獅子座或蓮花座,三面前方設矮欄扞,稱作「勾欄」。寬約四尺半、高亦四尺半,結構簡單,俗稱「四角棚」。後來雕刻越來越精緻,模仿一般廟宇,有殿堂、閣樓、龍鳳飛簷,雕梁畫棟,所以稱「彩樓」。 戲台的側有兩塊遮飾屏,又叫劇目屏。底座雕刻一些故事人物、藻草,叫「鬼仔坪」,是木偶跳弄的地方。坪上左右兩邊各有出、入門,叫出將、入相。中間掛著兩塊布稱「交 關屏」,又叫「小人籬」。演師可以從此處,觀看台前木偶及觀眾。,註, 木偶,高約六~八寸左右,頭約雞蛋大小。 音樂,以潮調、南管、北管等三種。 劇情,以民間小說,古書戲,為主。 有根源的戲班,往往有自家的名劇,叫「籠底戲」。 題材都是公堂、愛情、科名、神仙或歷史劇。 主演者須有相當的文學基礎,台詞務求文雅、俚俗。 燈光,花生油燈,後來改用電土燈。 其他,以木屐踐踏木板,碰碰聲響,配合武打動作。 ,二,抗戰時期, 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中日暴發戰爭,日本殖民政府,推行「皇民化運動」,禁止演出傳統的布袋戲,直到民國三十年,經由地方文化,關心人士陳情,日本政府才答應允許演出,但演變改革為, 戲台,彩繪布景取代雕刻的彩樓。 木偶,高約一尺二,全部改為日本人造型。 音樂,傳統樂器,鑼、鼓、絃、吹,全部不準使用,改用唱片,放日本音樂。 劇情,全部以日本民間小說為題材。 燈光,電土燈。 影響,經由皇民化運動,傳統布袋戲古典的風格藝術逐漸消失,而孕育出另一種形態「劍 俠戲」、「金光戲」。 ,三,光復時期,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各類劇團又再度活躍,但又因發生二二八政治事件,政府實施戒嚴令,局勢呈緊張狀態,對野台戲嚴格管制,有實力的布袋戲團紛紛走進室內,戲院,發展,又造成了另一波的改革。 戲台,仍是彩繪布景。 木偶,高約一尺四寸以上。頭如拳大,甚至更大。造型怪異,用油漆、夜光漆彩繪臉譜。 註,螢光木偶。 劇情,劍俠戲、金光戲,有編劇、導演產生,編排連本戲,沒完沒了。 音樂,各種流行歌、樂曲。 燈光,電燈、水銀燈,各種彩幻燈。 武打氣氛,火藥炮、電音效果。 ,四,現代電視布袋戲。 戲台,仍以彩繪為主。 木偶,高約一尺六 一尺八 二尺 二尺二。基本以電視木偶為準。 劇情,仍以金光戲加科幻。 音樂,各種CD片、MD、電腦特效。 錄音團出現。 頭盔、服飾、兵器、雜具 ,一,頭盔 冠、盔、帽、巾總稱為「頭盔」,形式很多,大至分為硬盔跟軟巾兩種。硬盔係牽粉線於盔帽上,成圖樣後貼上金箔,再綴上絨球、珠子,軟巾則於綢緞繡好圖樣,黏於剪裁好之硬紙板,燙平摺成帽式後,再盤上金蔥,鑲綴珠玉,配以絨球。 ,二,服飾 布袋戲服如一般傳統大戲的裝扮,在戲劇性服飾上大都仿造明制,間而參考漢、唐、宋、元之服飾,其後又有清朝服。為了配合手掌之舞動,其形狀略呈方形,無論在做工、質料、裝飾、服色上皆極考究,縫針、刺繡、盤金或綴珠,一針一線皆嚴謹認真。 ,三,兵器 兵器為武戲不可缺少之道具,其作用可使武戲看來逼真緊湊、熱鬧好看、且能櫬托武將之威武氣慨。 ,四,雜具 為配合劇情和加強戲劇效果,布袋戲備有不少雜具,種類繁多、小巧可愛,其中以桌、椅最為常見,用途也最廣,除桌、椅本身之功用外,尚可當門、牆、船、舟、車、機關…..等,且依擺法之不同,又可象徵山丘、橋樑、高台、斷崖…..。 此外尚有文房四寶、茶壺、茶杯、燭台、飛刀、飛劍、扇子、刑具、包袱、金光布…..。金光布也有多種用途,可代表金光、快速身影、火燄、水、劍光…等。 布袋戲與後場配樂 無樂不成戲,戲由樂生,音樂是所有戲劇的引路場。 所謂三分前七分,就是後場的唱比前場的說多。 早期的傳統布袋戲分為南管布袋戲、北管布袋戲、潮調布袋戲。 ,一,南管布袋戲, 明朝末年,清兵大破南京城,京城宮人、樂師流落江南一帶,其曲調屬於絃樂曲,彈彈唱唱。所用樂器最初有琵琶、洞簫、橫笛、二絃,胡琴,、三絃、拍板叫「上四管」。後來慢慢加入金革樂器,叫「下四管」。有響盞、四塊、雙鐘、玉噯、餅鼓、叫鑼等,統合起來稱十音。 南管彈詞曲調近似崑曲,詞白皆出自文人之筆,專唱兒女脂粉,文詞典雅,音節繁複,細語纏綿,吐字緊慢,指頭操弄木偶,配合音節台步,宛然如生,演技精湛,師父出口成章,嚴然是大學問家,受到社會相當的禮遇,身價高。出門作戲要用轎子邀請。可惜格調高,只有文人雅士喜歡,長期無法為下層社會所接受,又帶一種所謂的「下南腔」,非一般人所能瞭解。後來慢慢各地再引進通俗戲曲,融合南管再加以改良,熱鬧又富變化,深受觀眾的喜愛,就是後來所謂的北管,亂彈,。 ※班名為飛龍、飛鳳、飛虎….. ,二,北管布袋戲, 北管布袋戲是由南管布袋戲演變而來,劇情也都以沿襲南管而來,除了唱腔不同以外,其他也都以仿效南管為準則。 於清代嘉慶年間,開始盛行,其曲調雜合大陸北方各地的腔調,與南管迴異,故稱北管,又叫「亂彈」。其唱詞、唸白,帶有閩南腔的官話。 樂器雜合鑼、鼓方面的打擊樂器,喧嘩熱鬧,適合射箭、翻踢、跳樓、打鬥等武技,劇情又偏向怪力亂神,嘯聚山林,劫奪法場,行俠仗義,鏟奸除惡,適合當時的民風。因而遠勝南管。跳窗是當時北管的招牌戲。 北管布袋戲,後來又分出兩種,福路跟西皮兩派。差別在西皮派使用吊鬼,京胡,。福路派使用椰穀絃,胡琴,。 ※班名及管名,園、軒、社、樓、堂,西皮,。 ,三,潮調布袋戲, 潮調布袋戲屬於高腔調,又名「正宮調」,俗稱師公調,旋律悠揚悅耳,音韻悵情,節奏快慢分明,由緩和變急促,重複多次。 其形態保留漢代以來的傀儡喪音,以及濃厚的古民俗曲調。木偶的舞姿優雅細膩,字字斟酌,句句妙辭,兩、三個木偶往往可演上五、六個小時。 所用樂器與南管差不多。 台灣布袋戲的發展與衍變 台灣布袋戲傳自中國,最晚在十九世紀中葉,清嘉慶、道光年間,,台灣已有閩南布袋戲的傳入,迄今將近兩百年的歷史,但是以今天兩地布袋戲的表演藝術文化而言,相對於中國的布袋戲,在近兩百年的台灣布袋戲發展中,不但在表演技藝上有許多截然不同的改變和創新的發展,在戲曲音樂、演出形態、戲劇情節的審美趣味,也已經完全不同於中國的布袋戲。 台灣早期布袋戲的演出形態,沿襲中國福建原有的演出模式,包括舞台、戲曲音樂、表演技巧、劇本、語言及口白…..等,但是隨著台灣社會的逐漸繁榮和經濟、文化、政治的特殊背景,以及許多優秀藝人的創意改革,台灣布袋戲逐漸衍生出具有濃厚本土特色的藝術形象與觀賞趣味,而且還在不斷的改變當中。台灣布袋戲不但創造出獨特的藝術文化, 許多藝人也創造出個人的表演藝術風格,開創門派而人才輩出。十九世紀末葉是中國布袋戲技藝發展的顛峰期,也是台灣布袋戲開始發展形成之時。十八世紀中葉之後,布袋戲初傳台灣,在表演藝術上僅能做到吸收閩南布袋戲的藝術形式而已,在演出方式和內容上,本地藝人仍在吸收階段當中,談不上有何各別特色,這一段時期的發展可稱之為「籠底戲時期」。意思是說這個時期的台灣布袋戲,是放在戲箱裡頭,台灣話稱做「籠底」,,隨著「唐山過台灣」,又代代相傳下來的,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台灣的布袋戲本土化的開始,因為布袋戲的普遍,原有的戲劇故事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看戲的須求,布袋戲藝人開始套用當時台灣所有最流行得的北管亂彈戲作為布袋戲的演出本,這個時期的布袋戲,有更多的征戰武戲,劇情也緊湊熱鬧,戲曲音樂高亢激昂,符合絕大多數台灣人的欣賞品味,「北管布袋戲時期」的發展過程中,本地藝人又為征戰、武鬥劇情,創造、加進了許多武打的招式和配合音樂節奏的身段動作,例如跳窗、翻滾、對打、跳台…..等。戲偶的表演上,更創造出許許多多擬人戲表演的身段動作,口白也更加本土話、俗語話,尤其是中南部地區的布袋戲藝人在身段動作、口白、語言和戲曲音樂和演出的劇情內容上的發展,比起台北地區的藝人更具創造力和發展雄心。在「北管布袋戲時期」,台灣布袋戲找到的新的發展方向了,發展腳步也快速了起來,到後來,在除了援用北管戲曲音樂之外,並能自由擷取其他戲曲的特點,在傳統基礎上不斷求變,也使得布袋戲較能掌握觀眾心理而有良好的發展環境。演出的內容多是改編自中國章回小說,演義小說的戲齣,這種演出方式,基本上是要靠藝人自己對的布袋戲表演藝術的領悟力和個人在藝術文學涵養的發揮。而藝人稱這種小說改編的布袋戲叫做「古冊戲」或「小說戲」,這種以章回小說為演出本的布袋戲,又分幾種不同的形式,內容:以歷史章回小說改編的稱為「歷史戲」,例如三國演義、隨唐演義、東周列國誌…等,以俠義章回小說改編的稱為「劍俠戲」。例如七俠五義、蕭保堂白連劍、七子十三生、五美六俠、怪俠紅黑巾…..等,而以清官辦案為主的稱為「公案戲」,如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等。不過小說戲其實在情節內容上有許多的性質,如包公案雖然是公案戲,但內容上又包括了「劍俠戲」、「家庭劇」、「愛情戲」,同時包括部份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因此一般布袋戲藝人將小說戲分成這許多類別,主要是就演出當時的內容而言,並無特別固定的演出模式,因為每個藝人的藝術表現手法各不相同,無論是劍俠戲或歷史戲、家庭戲、公案戲,均各有所擅長。 台灣布袋戲演出史,從「籠底戲」進入到開創改編章回小說演戲的時代,實際上也開啟了台灣布袋戲藝人從沿用先輩戲到自創演出故事的階段,布袋戲演出劇本除了以章回小說為本之外,開始產生自己編寫演出故事題材的布袋戲了,而自編的布袋戲演出本,除了編寫或改編中國傳說故事之外,把台灣歷史或台灣民間傳說故事編寫成布袋戲演出本也開始產生,並且頗得到各地觀眾的喜愛,特別的是,在這個發展階段也開始出現了一些具有反抗意識或台灣主體意識非常明顯的布袋戲演本,例如「鴨母王魂斷六腳溝尾寮」、「台灣四大 俠」、「鄭克武復台灣」「鳳山虎尤守己」…..等。,鴨母王朱一貴就是南明靖王其人,率反清台民據守鹿耳門鳳凰城抗清,。這一些布袋戲演出本,皆出自布袋戲藝人或市井小說書家的創作,就演出形式而言,與一般的歷史劇或劍俠布袋戲並無不同。台灣布袋戲在這個「小說戲」階段的演出發展過程當中,逐漸捨去大部分的戲曲唱腔,而以故事情節和武打、套招的表現為觀眾欣賞的重點。因為太多的唱腔和身段動作有時還會讓觀眾嫌「拖棚」,拖戲,,只有在主要人物出場或情緒轉換時才用唱腔和身段動作,而戲曲部份也只保留了鑼鼓點和曲排音樂,因為是這樣的發展,台灣布袋戲在改編、自創演出本時,可以不必太留意於戲曲唱詞的編寫,而只要用心於劇情的處理以及人物角色的塑造即可,布袋戲藝人的創作自由度大幅提升,這也是台灣布袋戲與其他傳統戲曲在表演上,較為明顯不同的地方。「小說戲」或「劍俠戲」階段的布袋戲一直盛行到四?年代,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殖民政府推行「皇民化運動」,全面禁止傳統戲劇的演出,台灣布袋戲的發展另起蹊徑。 台灣布袋戲發展至以改編自章回小說為主要演出題材之時,已經完全奠定有別於閩南布袋戲的表演風格和藝術特色,不但全台各地的布袋戲藝人創造出個人的表演風格,甚至台灣南北各地較優異的藝人也已經開始開山立派、建立出布袋戲的藝術流派且人才輩出,有的是在演出的念白和內容上、有的在武打、或是愛情戲、或是三小戲、或大花戲…..,各有所長,而別具特色。以小說布袋戲盛行的階段而言,在台灣南部布袋戲界有所謂的「五大柱」:一岱,即虎尾五洲園開山祖黃海岱,擅長公案戲和詩詞口白,二祥,西螺新興閣的鐘任祥,擅演劍俠戲,三仙,台南關廟玉泉閣的開山祖,人稱「仙仔師」的黃添泉,精於武打戲,四田,台南麻豆錦花閣的「田仔師」胡金柱,擅長笑科戲,五崇,屏東東港復興社的盧崇義,擅於風情戲,愛情戲,。 台灣布袋戲在二十世紀初,開始創造出具有濃厚本土特色的藝術形象與觀賞趣味以來,其衍變發展之大、影響之廣,超乎台灣其他劇種。布袋戲班幾乎遍佈全台各地,成為最受歡迎的劇種,而這時候的台灣正是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之下,台灣社會的經濟成長力及社會的安定,超出過去的任何時期,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是促使台灣戲劇蓬勃發展的主因,對布袋戲而言,真正發展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色而人才輩出也正是這個時期。二次大戰,日本帝國主義,為強化殖民地人民的大東亞共榮心態,強迫推行「皇民化運動」,在戲劇活動上則是強制演出「皇民劇」,日本幕府時期的武士道劇情,,全台僅有七個布袋戲班被准許演出,組合為「移動藝能奉公會」,做為勞軍演出及政治宣傳的劇隊。「皇民劇」的舞台、燈光、唱片、寫實立體佈景、木偶造型改變、武士道劇情和砍殺對招方式等,對後來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有很大程度的影響。二次大戰結束之初,民間演戲活動恢復盛況,但是一九四七年台灣發生「二二八抗暴事件」,初掌台灣的中國統治者,對台灣人民聚會感到強烈的害怕,尤其是演戲聚眾更讓統治者敏感。為此,統治者以不准私人聚會為理由,禁止露天的搭台演戲達一年以上,除了部分藝人被迫放棄演戲之外,有實力的藝人們只得 轉入戲院以賣門票的方式繼續演戲營生。在戲院的商業性演出,賣座的多寡決定戲班的生存,而布袋戲傳統的戲台小、戲偶更小,在進入戲院之後,為吸收更多的觀眾,於是開始加大戲台、改變舞台形式、增加立體佈景、加大改變戲偶造型,以期讓站得遠的觀眾也能看得清楚,這些戲劇形式的改變,正是來自日本殖民政府的「皇民化運動」時期的改革經驗。而改變最大的是在進入商業劇場之後,競爭性更強,為緊緊拉住觀眾,首先就是從劇情上著手,每天的連續劇情緊緊相扣,每天都有新的刺激、緊張、懸疑…..的劇情。布袋戲發展到此階段,傳統的劇情和章回小說的內容已經不敷使用了,開始有人自編故事劇情,劇情不外乎「恩、怨、情、仇」,而以「東南派、西北派」「少林、武當」…..兩派的對峙為主軸,一反一正的武林鬥爭、江湖恩怨,兩方仇殺永無止境,每天戲都演到快要有結果的時候,就在「結果如何,請看明天」的口白之下結束演出,觀眾每天都被等待「明天揭曉」的心情所吸引而欲罷不能,還是每天進場看戲。這便是近代台灣所發展出來的「金光布袋戲」。所謂金光布袋戲就是用五彩佈來表示劇中人物武功的厲害,特異功能或口中會吐劍光,飛劍殺人,重要角色的功夫都鍊到了「金剛不壞之身」。在六?年代電視還未興起之前,台灣各地的大小鄉鎮幾乎都有專為這種布袋戲演出的戲院。,在當時藝人也曾經被迫演出表演反攻大陸,打敗共黨的「反攻抗俄劇」,至八?年代還可見到反攻抗俄的夢囈在布袋戲比賽當中出現,。 這種布袋戲的表演手法,所能夠抓住觀眾完全是靠劇情中的恩、怨、情、仇、懸疑、衝突等複雜故事以及主演者本身個人的語言能力,讓觀眾看的不亦悅乎,百看不厭,就是俗語說的「做戲悾、看戲憨」。然而在一九七?年電視布袋戲的興起,內台布袋戲受到很大的衝擊才慢慢的沒落,終至銷聲匿跡於戲院內,而走出野台。,內台布袋戲盛行的時候,因為演出上須要大量的演員,因此再創造出另一個台灣布袋戲的奇蹟---將近有七、八百團的布袋戲班,一直到「大家樂」盛行的時代突破一千團的布袋戲班,。 布袋戲團走出野台,恢復最原始廟會的演出形態。台灣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繁榮,台灣人開始有錢有閒請布袋戲演出來酬神、謝神,但酬神也僅止於形式上而已,其真正意義是「酬神、娛人」,娛樂大眾。可惜在八?年代出現了「錄音團」、「外省仔場」。 所謂「錄音團」,就是在廟口、野台的演出當中,使用一般簡便形的戲車,把舞台佈景及所有演出的戲偶、道具、擴音機全部集中設置於小貨車之內,。這種演出方式,既不必搭台,行走、收拾都很方便,演出是以播放事先已經錄好的布袋戲錄音帶為主,演員只須負責戲偶跟著錄音帶的劇情走就可以。,或則是以用「對嘴」的方式,欺騙觀眾以為是現場口白演出。, 所謂「外省仔場」,興起一九八五年前後,台灣「大家樂」全民賭博浪潮之時,中彩金者的演戲酬神行為,直接促成戲班林立和外台戲脫衣舞的盛行,台灣布袋戲班於一兩年內增加一倍以上,至少達一千團,也多是沒有正式職業演出登記執照的戲班。這種簡便的演 出形式,是播放布袋戲錄音帶的演出,演員不必很內行,一般只要清楚劇情的發展,知道什麼時候該拿什麼戲偶,什麼時候出場、什麼時候該下來,簡單的偶戲對打,不同戲偶角色的上台走路的大概樣子,最重要的是會說幾句好話,知道今天是什麼廟,什麼神明誕辰,什麼人出的錢謝戲,懂得這些也就是說差不多了。這種演出被內行人叫做「外省仔場」。一方面自我消遣,一方面也有嘲諷看戲觀眾的意思,這種戲也看,一定是個不會看戲的外省仔,是個聽不懂台語的人, 古典布袋戲的角色頗多,依一般角色分類,按戲中人物的年齡、身份、鋼行大 課程教案 致可分類如下, ,一,生,一般常見的男性,可依年齡的大小再細分角色, 花童 十歲以下的男童 花童生仔 十歲到十八歲的男孩 文生或武生 青年男性 鬚文 中年男性,通常是三十歲以上 黲文 比鬚文年紀大,鬍鬚黑白摻半 春公 六十歲以上鬍鬚全白的老人 白闊 七、八十歲的老人,身份地位較春公為低 ,二,旦,所有女性的角色,依年齡、遭遇和個性劃分, 結鬃旦 年紀最小的女童,其中有結鬃旦和雙結鬃旦的變化 齊眉旦 十七、八歲少女,髮型為前額有瀏海 青衣旦 十七、八歲少女,額頭上有貼片 梅蘭芳旦 仿梅蘭芳復古頭造型的少女 圓眉旦 中年已婚的婦女 開面旦 中年守寡的婦女 黲旦 頭髮黑白摻半的中年人 白髮旦 老婦人 嫻旦 年幼的婢女 毒旦 陰險毒辣、心機重重者 散髮旦 落魄逃難潦倒者 赤腳卻旦 較卻老旦年輕,心術不正、喜搬弄是非者 卻老旦 中年之三姑六婆,歷經人事滄桑,舉止誇張者 下女旦 與大頭旦、憨童旦、闊嘴旦同為下女、村姑或媒婆之類的滑稽人物 花面旦 面醜或番女之旦 女扮旦 女扮男裝者 ,三,淨,指花臉,性格上有某些偏執之人,如粗豪富血性者或陰鷙之人 黑花 孔武有力、行事端正的武將之類。依年齡分為黑花仔、黑大花、白鬚黑大花等 紅花 赤膽中心,勇敢正直之人,比黑花還穩重。依年齡又分為紅花仔、紅大花、白鬚紅 大花等 青花 奸逆邪惡之人,依年齡可分為青花仔、青大花、白鬚青大花等 紅關 介於生淨間的人,多屬剛烈忠貞之人,有紅關仔、紅關、白鬚紅關等 白奸 圓眼奸臣 文奸 細眼奸臣 斜目 眼睛圓滾,倒吊眉,鼻唇擠成一團,多為懦弱糊塗的官吏 北仔 分為金、銀、紅、白、黑、青、黃七類,金為財神的化身,餘者大多為綠林人物。 ,四,末,早期戲曲開場時簡介劇情的人稱之為末。在劇中扮演老人的角色亦稱末角,生、 旦、淨、丑中皆有末角,例如公末是只年長的男性老者。 黲文 比鬚文年紀大,鬍鬚黑白摻半 春公 六十歲以上鬍鬚全白的老人 白闊 七、八十歲的老人,身份地位較春公為低 ,五,丑,與淨同為性格上有些偏差之人,只是以滑稽的方式呈現 小笑 舉足輕薄,常鬧笑話者 笑生 紈褲子弟,多奸人之後 三花笑 亦淨亦丑,白鼻樑者,較笑生為醜之反派人物 紅鬚笑 介於生丑之間,屬正派機智之人 長鬚笑 師爺帳房之流 紅猴 可演正反派的人物,程咬金一角由紅猴飾之,另可扮演反賊之家將等 七丑 切嘴、臭頭、殺手頭、人相、黑賊仔、憨童、大頭為布袋戲特定的角色,大都充 當奴僕、店小二、嘍囉之類,另有街頭慶紅賊仔、凹目人相等皆屬此類,亦有人 將此類角色歸類為雜類 ,六,雜,神仙、鬼怪、動物偶頭等皆屬之,如七爺、八爺、海龍王、孫悟空、沙僧等, 另有一些專用的偶頭,如包公、關公、南極仙翁、張天師等等。 生、旦、淨、末、丑 ,四句白, 一、【生】,文生, ,武生, 二、【旦】 1、十年寒窗萬卷書 1、戰似跤龍戰 1、二八深閨女 得中一甲天下知 開弓馬上賢 紅顏苦相思 萬歲階前賜御酒 彈打飛禽鳥 婚姻未曾配 後宮娘娘簪花枝 英雄出少年 才子對佳人 2、勤讀詩書白玉深 2、經書讀萬卷 2、日落西山紅 高山流水笑知音 武藝十八般 烏雲漸過東 汗馬不及文章貴 非是誇大口 關門繡房坐 改換門楣萬人欽 智勇兩雙全 針線是女工 三、【淨】 四、【末】老英雄 1、百萬如狼膽氣粗 1、兩賓皆白桃花容 將管人馬皆屬孤 眼明如鏡力無窮 中原此次不投降 件件拳棒無恍惚 起點軍兵奪帝都 人人稱吾老英雄 2、把守山中自稱王 百萬軍兵吾敢擋 王子公孫對此過 也要獻錢買路通 五、【丑】 1、富家公子樂消遙 2、白紙白皰皰 人家美女個個嬌 寫字花搞搞 若是與我同做伴 讀書真甘苦 風流做鬼也甘願 做官好七桃 ,若有美女來共床 每月十五慶元宵,
/
本文档为【隆兴阁掌中剧团廖昭堂布袋戏研习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