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傅璇琮_王应麟著作集成_总序

傅璇琮_王应麟著作集成_总序

2013-01-24 12页 pdf 393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9099

暂无简介

举报
傅璇琮_王应麟著作集成_总序 文献与考辨 编者按:王应麟为南宋大儒,著述宏富,影响深远,然其著作一直未得到全面深入的整 理,不便学界使用,亦不利于王应麟研究的开展。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与王应麟 祖籍地浙江宁波鄞州区合作成立王应麟研究基地,自 2008 年起,邀约多位学者共同整理王 应麟著作,合为《王应麟著作集成》(以下简称《集成》) ,年内将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诚如 傅璇琮先生在《集成》总序中所说:“这确也为我们现当代高等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之合作、 沟通,提供值得研究之显例。”兹将傅璇琮先生为《集成》所撰总序及各书整理者所撰前言先 行发表(《...
傅璇琮_王应麟著作集成_总序
文献与考辨 编者按:王应麟为南宋大儒,著述宏富,影响深远,然其著作一直未得到全面深入的整 理,不便学界使用,亦不利于王应麟研究的开展。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与王应麟 祖籍地浙江宁波鄞州区合作成立王应麟研究基地,自 2008 年起,邀约多位学者共同整理王 应麟著作,合为《王应麟著作集成》(以下简称《集成》) ,年内将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诚如 傅璇琮先生在《集成》总序中所说:“这确也为我们现当代高等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之合作、 沟通,提供值得研究之显例。”兹将傅璇琮先生为《集成》所撰总序及各书整理者所撰前言先 行发(《困学纪闻》、《玉海》因点校工作尚在进行,暂付阙如) ,以飨读者。 《王应麟著作集成》总序 傅璇琮 (清华大学中文系) 王应麟博学多才,著作宏富,其学术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清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八于《困学纪闻》提要,称“应麟博洽多闻,在宋代罕其伦比”,实际则不仅仅 是宋代,在我国学术发展史上,王应麟堪称第一流学者。如梁启超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即称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为清代考证学先导”。 《宋史》卷四八王应麟本传,详细著录其著作之书名、卷数,共 23 种,695 卷;后清人张大昌为其所 作之年谱,又补录 8 种,49 卷,则共为 31 种,744 卷。个人著作如此丰多,在中国古代文献学史上,当 亦为首列。不过元明时期,其著作甚多佚失。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则较为完整辑集其所存之著, 今据该书所辑,列为:《周易郑康成注》1 卷、《诗考》1 卷、《诗地理考》6 卷、《通鉴地理通释》14 卷、《汉 制考》4 卷、《汉艺文志考证》10 卷、《通鉴答问》5 卷、《六经天文编》2 卷、《困学纪闻》20 卷、《玉海》 200 卷、《词学指南》4 卷、《小学绀珠》10 卷、《姓氏急就篇》2 卷、《四明文献集》5 卷,共 14 种,284 卷。 这 14 种,涵括经、史、子、集四部,又涉及天文地理、典章、文献目录等,王应麟视野开阔,博学多 识,确可称为通儒。 应当说,博大精深,构成了王应麟学术体系的鲜明特色。其最著名的两书,《玉海》200 卷,大型类 书,囊括天文、律历等 21 门,元人李桓称其“网罗天下之见闻,包括古今之故实”(元刻《玉海》序);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赞誉“其贯串奥博,唐宋诸大类书未有能过之者”。《困学纪闻》,于经、史、 子、集各类皆有所考订、评论,对后世极有影响,如前所引梁启超所云“为清代考证学先导”。而当代 学者对王氏其余著作也已有研究,极有学术意义。如《周易郑康成注》、《诗考》,是现存世最早的辑佚 著作,清人奉为辑佚学的鼻祖。王应麟搜寻诸书,辑录郑玄之《周易注》,为易学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四库全书》即列于经部《易》类之首位,也是整个《四库全书》的第一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 “能于散佚之余,搜罗放失,以存汉《易》之一线”。《诗考》辑录韩、鲁、齐三家诗之异字异义,及“三百 篇”外逸诗,体例完善,是第一部“三家诗”的辑本,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辑佚本,也可以说是辑佚 工作正式起始于王应麟。 其他如《汉书艺文志考证》,可以说是第一次对《汉书·艺文志》这首部古代目录学著作进行系统 的梳理,体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目录学的意旨,也可以说是开全面疏证史志目录之先河。又 ·64· 2011 年第 4 期(第 26 卷)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4 2011(Vol. 26) 如《六经天文编》可以说是仰观天象,《诗地理考》奠定了《诗经》地理学的基础,《通鉴地理通释》是流 传至今的第一部系统论述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著作。王应麟又是一位儿童教育读物的编纂专家,他 自宋入元,晚年归居故里鄞县不仕,即着力于编著启蒙读物,如《小学绀珠》、《姓氏急就篇》及已亡佚 的《小学讽咏》、《蒙训》。又历代相传其所著之《三字经》,可以说是我国传统启蒙读物的代表作,又 有世界影响,1990 年联合国曾决定将此书列为典范性道德读物,推荐给世界儿童。 王应麟的学术著作,多着力于注疏、考辨、辑佚,善于熔文献学、考据学、目录学于一炉,但他仍大 力提倡经世致用。他能将考释与义理相互融合,如《诗地理考》不仅做材料爬梳工作,而且关乎政教 风俗,在此书序中特为提出:“因诗以求其地之所在,稽风俗之薄厚,见政化之盛衰。”《通鉴答问》卷四 《置盐铁官》乃提出重民观念:“富在民,则国亦蒙其利。”这是有关《资治通鉴》的历史评论之代表作。 清代学术也有经世致用的特点,应当说与王应麟有共同的学术追求。 王应麟为南宋庆元府鄞县人,其居籍即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他应当是浙东学派的先驱。鄞州 区政府为推进文化强区建设,颇着力于弘扬浙东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掘名贤文化,并力求将悠久绵 长、底蕴深厚的鄞州历史文化与新时代的鄞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前景融会贯通。2007、2008 年之 际,鄞州区与《光明日报》编辑部合作,组建《三字经》重修工程,后修订本《三字经》即于 2008 年上半 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会影响颇大。又因我原籍也是鄞县,2008 年春,中共鄞州区委宣传部、 区文联即与我联系,与清华大学商议,由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与鄞州区合作,在鄞州区建 立“王应麟学术研究基地”,以进一步开展王应麟学术研究,更有利于挖掘、继承优秀地域文化。2008 年 5 月,特聘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为学术顾问,与中文系系主任刘石教授共至鄞州区参与基地 的揭牌仪式,并参加首届王应麟学术研讨会。这确也为我们现当代高等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之合作、 沟通,提供值得研究之显例。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我国海峡两岸学者逐渐开展王应麟生平、思想及学术著作研究,学者研究 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但对王应麟著作的整理,却甚不足。近年来曾出版《困学纪闻》、 《通鉴地理通释》两种,但仅一般性的点校工作。“王应麟学术研究基地”即与学术界商议,一致认为: 王应麟传存于世的著作极多,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治学方法,现在通过对其学术著作进行系统、深入的 整理,当可以更加了解其考据、辑佚及史学经世致用等多方面的成就,这当能更有利于切实保护和弘 扬王应麟学术文化。于是就从 2008 年起,即与中华书局合作,建立《王应麟著作集成》项目,按照古 籍整理规范,组约有关专家学者,对现存王应麟著作,做全面、系统的点校整理。参与点校整理的学 者,确有明确共识,即系统整理王应麟著作,当更有利于探讨其丰富的学术内涵。 此次参与点校整理的专家学者,于王应麟有关著作,确有研究,其点校体例,也甚符合古籍整理规 范。对有关著作,先探索版本源流,底本选择不一定求最早刻本。如《通鉴地理通释》整理者复旦大 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傅林祥教授,就认为此书有几种元刻本,但多有缺字、误字,于是即选取《津逮 秘书》本为底本,此为明崇祯间毛晋校刊本,校勘较精,故作为底本,而以元本作为通校本,同时参用 通释所引各书原文进行他校,以订正原著文字讹误。又如《周易郑康成注》,整理者河北师范大学文 学院院长郑振峰教授,以清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刻《玉海》附刊本作为底本,通校元刻本,同时又据唐李 鼎祚《周易集解》、孔颖达《左传正义》等进行必要的订补。其他《诗考》等也有类似情况。另如《四明 文献集》,此次整理时,采用当代成果如《全宋诗》、《全宋文》加以补辑,且自己又加搜辑,有补《全宋 文》所未收者。我们希望这次对王应麟 14 种书、284 卷著作的整理,为古籍整理研究提供质量要求的 样本。 此次除整理著作外,还组约关于王应麟的当代研究专著,已有者如《王应麟学术评传》、《王 应麟年谱》等,当可于近年内成稿,另拟筹划对王应麟各书的专题研究。我们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现 有材料进行多层次而又深入的分析和概括,就更能丰富和扩展现在已有的研究领域和成果。 ·74· 傅璇琮 等:《王应麟著作集成》总序 《通鉴地理通释》 傅林祥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通鉴地理通释》(以下简称《通释》)是王应麟编纂的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开创了我国沿 革地理研究的先河。 《通释》成书于宋亡后不久的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 ,现存各版本均为 14 卷,《宋史·王应麟 传》误作 16 卷。全书内容主要由历代疆域政区、都邑、唐十道山川以及从春秋至魏晋南北朝各分裂 割据时期各政权的疆域形势四个部分组成。书名中的“通鉴”二字,与司马光《资治通鉴》(以下简称 《通鉴》)并不完全对应。王应麒在跋中说:“余闲居,观《通鉴》,将笺释其地名。举纲提要,首以州 域,次以都邑,推表山川,参以乐毅、王朴之崇论宏议,稽《左氏》、《国语》、《史记》、《战国策》、《通典》 所叙历代形势,以为兴替成败之鉴。”似乎是为笺释《通鉴》地名而作。但是将两书相关内容进行对 照,就会发现有下列问题:一是两者记载的历史长度不一致,《通释》卷一所载“神农九州岛”等,卷三 载有“宋二十三路”;二是《通释》的内容超出了《通鉴》的范围,如卷一的“星土”、卷三的历代户口数, 均超出了《通鉴》的范围。王应麟不是简单地挑选《通鉴》中的一些地名进行注释,而是选取《左传》、 《史记》、《通典》等多部史籍中的史实,通过适当的编排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最为典型的是卷五《十道 山川考》。正史《地理志》的内容是以政区沿革为主体,因而高山大川往往被人为地割裂分开,散见于 各个郡县之下,使读者不能对全国的山川大势有一个总体的印象。王应麟有感于此,不但在卷三的 “唐十道”一节中全文抄录了《唐六典》卷三所载相关内容,而且专门用卷五整卷的篇幅,以《唐六典》 卷三所载十道之方位、名山、大川、四夷为经,对相关地名一一进行注释,希望通过如此编排能使读者 对当时中国境内名山分布、大川走向以及相关地名有一个总体的印象。综上所述,《通释》书名中的 “通鉴”,并不仅仅表示《通鉴》一书,很可能是王应麟借以来表达一种贯通古今(从上古至宋代)的中 国历史之意。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一〇〇中认为:“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虽题曰‘通 鉴’,实是泛考古今地理,不专释《通鉴》。”据《宋史》记载,王应麟另著有一部《通鉴地理考》(已佚) , 篇幅为 100 卷。从书名和篇幅大小这两个角度观察,《通鉴地理考》可能是一部考证、笺释《通鉴》地 名的专著。 《通释》的学术成就对历史地理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第一,对历史上的地名变化进行了分析, 认为自然地理实体变化甚少,而各种地名变化频繁,“日月星辰之度,终古而不易;郡国山川之名,屡 变而无穷”。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许多地名,在现实中往往湮没无闻,毫无踪迹可寻。认为对于文字相 近的地名不能张冠李戴,对异地同名、一地多名的现象必须高度关注。对于那些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 地名的方位,王应麟大多进行了考证。第二,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历代疆域政区变迁大势。以秦代政区 为例,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设置《地理志》篇目,只是总括地记载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通 释》采用了《晋书·地理志》记载的秦郡数量和名称,并以小字注文说明这些郡在汉初的变化。这种 记载方式详略得当,能使读者了解中国疆域政区变化的大势。第三,本书是军事地理学研究的先驱。 宋朝立国 300 余年,它的北部、西北部始终有军事上的强大邻国,如西夏、辽、金、蒙古等。南宋长期与 金对峙,未能收复中原,后又亡于蒙古。王应麟生活在南宋中后期及元初,对此感受甚深,在《通释》 中用了许多篇幅来论述历史上分裂割据时期的军事形势,“以为兴替成败之鉴”。这部分内容,不是 ·84·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单纯的政区或地名考证,而是从战略角度记载了历代主要割据政权在军事上攻守之际的得失大势,如 “吴之亡,虽后于蜀,而其亡国之兆,已在于蜀亡之时。盖吴居东,蜀居西,东西之势相为唇齿……惜 乎昭烈才得荆州,而孙权即擒关羽。其后,魏师之入,蜀不能求救于吴,而吴亦坐视蜀之亡,徘徊于寿 春、沔中,而莫能勇于救蜀。是以蜀亡,而吴亦从之”。又如,“东南,地非褊也,兵非弱也。有一焉,进 取而有余。无人焉,自保而不足”。认为在相同地理环境下,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第四,精湛 独到的地理考据。如卷五“碣石”条,指出历史上的碣石有左右两处,右碣石即古黄河入海口,在唐代 平州石城县境;左碣石为长城起点,在唐代高丽境内。还在卷七“宁台”条下注出,先秦时燕国的王宫 也以碣石命名,称之为“碣石宫”。清初阎若璩在《潜丘札记》卷二“释地余论”条中,对王应麟的这种 考证非常赞赏,“其说可谓精矣”。 王应麟的地理考证,虽然也有错考或未能考出的,但总体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清人全祖望认 为王应麟“援引书籍奥博,难以猝得其来历”(《鲒埼亭集外编》卷二五“困学纪闻三笺序”)。王鸣盛 认为《通释》“在宋人考证书中为最有根柢者”(《十七史商榷》卷一〇〇)。《通释》的体例在史籍编纂 形式上也有所创新,并影响到后代的学者。明末清初顾祖禹编著《读史方舆纪要》时,就参考、吸收了 《通释》的体例和大部分内容。王应麟以自己杰出的考据成就,影响着清代学者的考据之学。 《汉制考》、《汉艺文志考证》 张三夕 杨 毅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制考》与《汉艺文志考证》是王应麟两部重要的汉代文献研究著作,二者虽不及《玉海》、《困 学纪闻》影响深远,却也在文献学、历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 《汉制考》成书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 ,时王应麟 58 岁。现可见《汉制考》版本皆为四卷,与 《宋史·王应麟传》、《宋史·艺文志》记载一致。《汉制考》自成书后,一直无单行本问世,其版本来 源主要有三:一是《玉海》附刻系统,《玉海》附刻 13 种,收录此书;二是《四库全书》本;三是明毛晋所 辑《津逮秘书》本、清张海鹏所辑《学津讨原》本。《汉制考》取《周礼》、《仪礼》、《礼记》、《诗》、《论 语》、《孟子》、《国语》、《公羊春秋》、《说文》注、疏中有关汉制的文献汇集成编。相较于《历代制 度详说》、《翰苑群书》、《玉堂杂记》等书,其篇幅虽较少,但关于制度的内容却包罗甚广,主要有职官、 器物、礼乐、舆地、律历、天文、居处、文字音读、姓氏等。《汉制考》虽名曰考证,其实只是对几部经典 中有关汉制的资料摘录,全书少有王应麟自己的论断。从其引书来看,《汉制考》一书最大的考证特 色是把史部考证学取材的范围,扩大到经学和小学的领域,从而将经学、史学、小学熔为一炉。宋代其 他制度类著作,如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徐筠《汉官考》、袁梦麟《汉制丛录》等,材料大部分都是来 自史著。王氏《汉制考》从经学和小学著作中来考证史部材料,也为后人治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清代考据学兴盛,从清人众多的考证学著作来看,其取资范围也更为广泛,只要是与考证内容相关的 材料,经、史、子、集都可以综合运用,不能不说是在王应麟考证学基础上的一大发展。王氏《汉制考》 于细微处加以考证,实事求是,言必有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充分肯定此书:“要其大致精核,具有 依据,较南宋末年诸人侈空谈而鲜实征者,其分量相去远矣。”但《汉制考》一书的缺憾也是显而易见 的,刘善泽先生《三礼注汉制疏证序》云:“宋王应麟为《汉制考》,徒取注疏,注疏外偶缀班、范书一二 事,或不能得其辜较,亦未暇遍搜往牒,加以旁征,抽绎之余,颇以为憾。” ·94· 傅璇琮 等:《王应麟著作集成》总序 《汉艺文志考证》成书年代不详,和《汉制考》一样,至元六年(1340) ,作为《玉海》附刻首次刊行。 至正六年(1346) ,王应麟之孙王厚孙请著名历史学家危素为《汉艺文志考证》作序。危素云:“《汉艺 文志考证》六卷”,而《宋史·王应麟传》、《宋史·艺文志》皆是 10 卷,危素又参与《宋史》之编撰,不 知是否为《说斋学稿·汉艺文志考证序》传抄之误。王应麟有多部著作,为何王厚孙请危素单独为 《汉艺文志考证》作序,其原因也不得而知。在体例上,《汉艺文志考证》不漫录《汉志》全文,而只是 将有心得处摘录为纲,分条考证,和《经典释文》体例一致。在内容上,《汉艺文志考证》一书考证有三 部分组成:序言、《汉志》中收录文献及补入的《汉志》中不著录文献,主要考证汉代文献的流传始末、 内容体式、存佚真伪。在考证方法上,《汉艺文志考证》较多地运用辑佚和校雠的方法来选择、排列这 些材料。自汉代至南宋,《艺文志》研究皆附属于《汉书》,注解甚少。至宋末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 一书,始将《艺文志》从《汉书》中抽出,单独加以考证,开创了目录学与考证学结合的先例,也开启了 后世艺文志、经籍志专题研究的先河。据傅荣贤《〈汉书·艺文志〉研究源流考》中参考多种目录统 计,王应麟以来的《汉志》专题研究成果有 25 种,《汉艺文志考证》虽极具开创意义,但后世学者对其 学术价值与理论价值评价不高也是不争事实。如孙德谦《汉书艺文志举例·序》曰:“夫自来治班者 多矣,在宋则有王伯厚、郑渔仲两家,王但详于考古,于史无裨,郑亦惟辨其编次之当否而已。”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卷二二亦批判此书“于本原之地未曾究通”、“宋以道学矫之,义理虽明而古书愈无人读 矣。王氏亦限于时风众势,一齐众咻,遂致茫然无定见”。 《汉制考》4 卷,内容多取自经典注疏,在流传过程中多为相似字、同音字上的错讹,内容阙漏较 少。相比于《汉制考》,《汉艺文志考证》篇幅有 10 卷,在刊刻过程中错误也更多一些,如清嘉庆十一 年(1806) ,合河康基田重刻本《汉制考》仅有少许文字阙漏,而《汉艺文志考证》却在“论语”类中收入 “小说”类内容,次序上也有颠倒混乱之现象。长久以来,《汉制考》与《汉艺文志考证》一直作为《玉 海》附刻存在,未有单行本,也未有点校本问世,十分不利于对王应麟学术的深入研究。此次对《汉制 考》与《汉艺文志考证》二书进行点校,以满足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研究者的需要。 二书皆以目前最为通行、校勘最精的浙江书局刻本为底本,《汉制考》除参校以庆元路儒学本、中 日合璧本、合河康基田本、四库全书本之外,还参校以津逮秘书本与学津讨原本,同时又对照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汉艺文志考证》别无他本,仅以以上 4 种玉海系统版本校勘之。至于明嘉靖、万历、 崇祯,清康熙、乾隆年间的 5 种递修本,由于内容错漏较多、制作粗糙不易阅读,故不作为参校版本。 校勘记列于每卷卷末,主要校核各个版本间的文字异同,并对一些明显的讹漏,影响阅读之处进行说 明阐释。对于原书记事的错讹,则不是此次点校的考察范围。 《姓氏急就篇》 徐 梓 罗容海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姓氏急就篇》两卷,是南宋王应麟仿效汉代史游《急就篇》和北宋欧阳修《州名急就篇》的名义 和体例,编纂的一部启蒙读本。如其书名所示,《姓氏急就篇》以排纂姓氏为主,间或胪列名物,组织 典故。全书共 2 427 个字,正文部分收录单复姓共 2 095 个。正如作者在篇末的跋文中,叙述其编纂 旨趣时所说的那样:“奇觚少学,史游所作。《颉篇》古字,姓名略记。昔欧阳子,《州名》是拟。韵属句 摹,辑为此书。希镜百帙,指掌可述。对息问董,若龟五总。姓复言重,余皆汇从。尚友得师,讽诵自 ·0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怡。稽经订传,蒙士用劝。” 继承传统启蒙教材编写的优良传统,王应麟将原本毫无关联的姓氏连缀成文,或三字、四字一句, 或五字、七字一句,句子短小,形式整齐,有韵便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姓氏急就篇》还在文字不重 复、语句形式工整的前提下,巧妙地编排文字,将一定的意思和典故贯穿其中。如开篇讲述朝代更迭: “稽尧虞,监夏商。禹启汤,武成康。周叔季,侯暴强。桓庄霸,燕荆王。战秦项,兴高光。晋代魏,齐 更梁。随吞陈,宋过唐。”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也铿锵悦耳,人们喜闻乐道,而且这七句 42 个 字,把上古直至作者当时的朝代更迭,做了高度精炼的概括。更加独特的还在于,这 42 个字,同时也 就是 42 个单姓。这样精妙的组织,“可谓人巧夺天工矣”。此外,“每句之下,各注其受氏之源,与历 代知名之士,必一一标所据之书,尤为详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在编排体例上,作者尽量将姓氏连缀得有意义,如果实在不行,王应麟就借鉴史游《急就篇》“分 别部居不杂厕”的经验,将同一类的姓氏组合在一起。全书依次涉及的类别包括家世、朝代、五经、诸 子、名臣、衣饰、金属器物、交通工具、建筑、集市、学校、堪舆、人体器官、起居器物、戏剧、亲戚、族名、化 妆、植物、药物、动物、边疆、政事、职官、山川等。除了在单姓中按门类“分别部居”以外,王应麟还通 过概括核心词,揭示了一些复姓的构造规律。如“东西南北宫门乡,郭野殷唐东西方”14 个字,就概括 了“东宫、西宫、南宫、北宫、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东乡、西乡、南乡、东郭、西郭、南郭、北郭、东野、西 野、南野、北野、北殷、北唐、东方、西方”共 23 个复姓。这样高度的概括,既精简了字数,减少了孩童 的学习负担,又揭示了众多复姓构成的规律。 元朝后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刊刻《玉海》,将《姓氏急就篇》6 卷合为上下两卷,连同《汉书艺文 志考证》、《小学绀珠》等 13 种王应麟的著作,一并附刻在《玉海》之后。这是现存《姓氏急就篇》的各 本之源。此后,明清时期曾加以递修,因版存江宁,也称为江宁藩库本。江宁版毁后,清代有合河康基 田和浙江书局先后重刻《玉海》及附著 13 种,也就有了《姓氏急就篇》的康基田本和浙局本,其中浙局 本于 1988 年被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另外,台湾大化书局于 1977 年引进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的《合 璧本玉海》,该书根据台湾地区和日本现存《玉海》的多个善本,补缀而成,是庆元路儒学刻本及递修 本一系较为完整的本子。 以上几个《姓氏急就篇》本子,都是附在《玉海》之后刊刻的,可以归为《玉海》本。在这次整理工作 中,我们以庆元路儒学元初刻本为底本,参校了浙江书局本、《合璧本玉海》后附本、清代《四库全书》本。 《小学绀珠》 赵汗青 徐 梓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小学绀珠》10 卷,是南宋王应麟根据平时读书的随笔札记整理而成,用作儿童启蒙教育的类书。 全书凡分天道、律历、地理、人伦、性理、人事、艺文、历代、圣贤、名臣(上、下)、氏族、职官、治道、制度、 器用、儆戒、动植,共 17 类。所谓“始于三才,终于万物;经以历代,纬以庶事。分别部居,用训幼童” (《小学绀珠》王应麟自序)。每一类中,收录相关资料,每条各自独立,以数字为纲统摄,如“两仪”、“三 辰”、“四大”、“五纪”、“六气”、“七政”、“八音”、“九天”、“十际”、“十二次”、“二十四气”、“二十六关”、 “三十六郡”、“七十二候”、“八十四调”、“三百六十律”以及“汤二相”、“楚三大夫”、“君子五教”、“文王 九德”、“《春秋》五十凡”、“封禅七十二君”,等等。这样一种独特的体例类书,为过去所不曾有。 ·15· 傅璇琮 等:《王应麟著作集成》总序 在《小学绀珠》的每个条目之下,先呈现具体内容,如“两仪”、“三辰”等具体所指的是什么。如 果一目有多个所指,则逐一论列,如“三关”,就逐一说明是蜀汉三关:阳平、江关、白水;义阳三关:平 靖、武阳、黄岘;上党三关:上党、壶口、石陉。在正文之外,还附有注释。这些注释或指示出处,或提出 异说,单纯就字数而论,是正文的几倍乃至十几倍,它们构成了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很高的价值。 全书共有 2 757 条,内容繁富,与王应麟的知识结构相侔:“自经史传记、诸子百家、浮屠老氏之书,以 至当代典章之因革,食货之源流,衣冠之谱系,群公先正之嘉言善行,家乘野史之各见殊闻,莫不遍览 而周知之。”(《小学绀珠》牟应龙序)但按类编排,颇便检索。 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小学绀珠》的编次有欠谨饬,很多地方似乎是未成之稿,如门类划分不够严 谨,采摭内容遗漏甚多,条目编次时有可议,注释更是体例不一。如此之类,不一而足。但正如《四库 全书总目提要》所说的那样,它“分门隶事,与诸类书略同;而毎门之中,以数为纲,以所统之目系于 下,则与诸类书迥异”,特别是它“以数目分隶故实,遂为类事者别创一格也”,明张九韶的《群书拾 唾》(又名《群书备数》)、清宫梦仁的《读书纪数略》等,可以看作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类书 发展史上,《小学绀珠》是有特殊地位和突出贡献的。 1985 年 3 月,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津逮秘书》本《小学绀珠》,内容详尽,字迹清楚,错误较少, 这次整理点校,即采用它作为底本。在整理点校工作,我们还选用了以下三种版本进行参校:一是 1977 年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影印宋元刊本《玉海》后附本;二是《和刻本类书集成》本。《和刻本类书 集成》是一批中国古代类书的日本翻刻本,由日本学者长则规矩也编选,其所据底本多是元明清刻 本。本书所用校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出版的汲古书院影印本;三是清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 全书》本,《四库全书》经四库馆臣的编辑整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明文献集》 张骁飞 (清华大学中文系) 本书是王应麟著作集成的诗文别集分项,含《四明文献集》5 卷、《深宁先生文钞摭余编》3 卷、《词 学指南》4 卷、《年谱》3 种、《补遗》1 卷,较全面地反映了王应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创作观念及学 术思想,对全面研究王应麟甚有价值。 据《宋史》本传,王应麟的诗文集有 3 种。《深宁集》100 卷(收录其平生诗文)、《玉堂类稿》23 卷、《掖垣类稿》22 卷,分别汇辑其值守学士院、任职中书省时所草内、外制,三者编定于王应麟生前, 散佚于元明时期。在本次整理之前,对王应麟诗文集的辑佚共 3 次:明郑真编《四明文献集》,收王应 麟诗文 5 卷;清叶熊刻《深宁先生文钞》,增《深宁先生文钞摭余编》3 卷;民国张寿镛刻《四明丛书》, 补《东山诗》1 首。 《四明文献集》原 60 卷,由郑真编定于元末,收录四明地区历代先贤的诗文。郑真编书时《深宁 集》等 3 书尚存,故严格地讲,其并非辑佚。《四明文献集》成书后以钞本流传,至明末陈朝辅所见仅 余 5 卷,皆王应麟诗文,以制诰之属居多。清修《四库全书》,归《四明文献集》为王应麟别集,于《提 要》中指其“一人之作冒总集之名”。据笔者查检,国家图书馆善本室另有 10 卷本清钞《四明文献 集》,辑者郑真,收董复礼、史弥远、黄震等 27 人诗文、小传,体例与 5 卷本《四明文献集》相同。两本 合而观之,或可窥其本来面目。 ·2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深宁先生文钞摭余编》以收录记、传、赞、铭等体为主,其文多辑自《延祐四明志》、《至正四明续 志》、康熙本《鄞县志》和《词学指南》,而《诗考序》、《困学纪闻序》等当辑自王应麟各学术著作。 《词学指南》元代初刻时已附《玉海》之后,但实为专书,《四库全书》即归入集部诗文评。是书全 面介绍创作“词学十二体”所应阅读的文献、应有的阅读技巧,详细指点“词学十二体”的文体演变、写 作门径、法式,又完整收录宋代历年词科中选者姓名、试题以及王应麟的试文与进卷,在文献学、文章 学、宋代词科史研究方面均有重要价值。由于《词学指南》属于集部,所载诗文被郑真、叶熊采辑,更 由于它对王应麟的诗文创作理念、技巧多有体现,因而本次整理时将其附入,以起相互参鉴之功。 《年谱》三种分由钱大昕、陈仅、张大昌编订,陈《谱》刊刻《深宁先生文钞》时附入,钱、张二《谱》 印行《王伯厚尚书集》时增补,故本次从其旧。《补遗》吸收了《全宋诗》、《全宋文》的整理成果,又新 辑《浚仪遗民自志》、《〈阆风集〉序》、《三十世四明始祖史惟则像赞》三文。 关于版本。《四明文献集》在叶熊刊刻前,以钞本流传,今存最早者为朱彝尊本,藏国家图书馆善 本部。朱钞本与四库所用鲍士恭家藏本相较,文字有异,体例亦略有不同,如四库本未收郑真所作 《王厚斋先生小传》、卷四《青词》置于《祭济王文》之后。《四明文献集》的刻本与《摭余编》一致,共 3 种:道光九年叶熊刊本、民国五年王存善铅印本和民国二十一年张寿镛《四明丛书》本。叶氏本含《四 明文献集》、《深宁先生文钞摭余编》、陈仅《王深宁先生年谱》,据其序言,所收《四明文献集》之底本 为四库所用底本。王氏本全名《王伯厚尚书集》,以江都秦氏藏清钞本《四明文献集》校叶氏刻本,又 在叶氏本之上增补钱大昕、张大昌二人所编年谱。《四明丛书》本则在王氏本的基础上增补《东山诗》 一首,所收《四明文献集》则以朱钞本校叶氏刻本,可谓虽晚出而最精。 《词学指南》与《玉海》的版本情况相同,此不多言,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有标点本。 钱大昕编《深宁先生年谱》文字简略,编年系事略有误,其最早者为干嘉时期稻香吟馆刊本,后有 嘉庆十二年刻本,道光二十年重刻嘉庆本,近代《四部丛刊》续编亦有收录,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昕 全集》有标点本。陈仅《王深宁先生年谱》据明嘉靖时《浚仪王氏家乘》编定,惜《浚仪王氏家乘》今不 可见,是谱编成后即附刻于《深宁先生文钞》,清代、民国初年有钞本流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浙东学 人年谱》即收其一种。张大昌《王深宁先生年谱》初附光绪十六年浙江书局本《玉海》之后,对钱、陈二 谱各有参补,然对王应麟生平、诗文系年颇有失考,吴洪泽主编《宋人年谱丛刊》有标点本。 本次整理,《四明丛书》晚出而最精、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浙江书局本《玉海》习见而精,故作为底 本。校本的选择则相对复杂。《四明文献集》、《摭余编》乃辑佚而成,故除用朱钞本、四库本、叶氏本 作校外,出处更早的诗文又寻其本源参校。《年谱》三种前言《浙东学人年谱》均有收录,分为清嘉庆 十二年刻本、光绪十六年刻本、民国初年钞本,故依之而校。《词学指南》用四库本作校本,其所录博 学宏词科历年试题,《宋会要辑稿》亦载,故参校之。 《诗 考》 王京州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应麟《诗考》辑录韩、鲁、齐 三家《诗》,《诗》异字异义及“三百篇”外逸诗,不仅是第一部三家 《诗》的辑本,在《诗经》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体例完善,在辑佚学史上亦有筚路蓝缕的作用。 汉代言《诗》者四家,今文《齐诗》、《鲁诗》、《韩诗》及古文《毛诗》,不仅师授不同,在解经意旨上 ·35· 傅璇琮 等:《王应麟著作集成》总序 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文、景之时,《齐诗》、《鲁诗》、《韩诗》并立为博士,汉平帝时,始立《毛氏传》博 士,古文经学后来居上,取代了今文三家《诗》的主导地位。《韩诗》至唐犹存,而《齐诗》、《鲁诗》在魏 晋时就逐渐亡佚了。王应麟有感于《毛诗》独峙,三家《诗》弗传,因辑是编,以补典籍之阙。 《诗考》分为六个专题:“韩诗”、“鲁诗”、“齐诗”、“诗异字异义”、“逸诗”、“补遗”。《韩诗》,燕韩 婴所作《内传》、《外传》之合称。《韩诗》至唐犹在,然而无习授者,至宋惟存《外传》10 卷。由于亡佚 未久,诸典籍多有引用,所辑者,指爪尚存。《鲁诗》,鲁申培公所作《诗传》;《齐诗》,齐辕固所作《诗 传》。《隋志》以为《齐诗》亡于魏代,《鲁诗》亡于西晋。由于久已亡佚,典籍罕有称引,所辑者,光影 而已。《诗》异字异义,收录汉儒诗说不明归属者,究属韩、鲁、齐何家,甚或旁出三家之外,终难考证。 “逸诗”条列篇名与诗句不见于今本《诗经》者,可见“三百篇”之外,尚多有诗篇传诵。“补遗”罗列三 家《诗》与《毛诗》之异字,虽属枝节之事,却并非无关宏旨,统列于此,以补前文所阙。 元胡一桂撰《诗集传附录纂疏》,附王应麟《诗考》于后,改题为《韩鲁齐三家诗考》,看似题意更为显 豁,实则未能囊括《诗考》之全部内容;又将一卷厘为 6 卷,各卷篇幅差异显著,更非应麟原书之旧。 元刻本《韩鲁齐三家诗考》卷末文及翁后序落款云:“景定五年甲子良月之望古涪文及翁伯学甫 序。”知王应麟辑佚三家《诗》佚文之时,必在景定五年(1264)之前。《诗考》产生之后,经元至明,影 响甚微,至于清代,影响渐大,范家相《三家诗拾遗》、阮元《三家诗补遗》、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王 先谦《诗三家义集说》无不受其沾溉,而臻于完善。《诗考》以其对辑佚学的初创之功,推动了清代三 家《诗》辑佚的高潮。在引用诸家诗说时,一一注明出处,尤属难能可贵,虽然内容略有交叉,失于刊 削,然而小疵大醇,无掩《诗考》对三家诗辑佚体例的开创与完善意义。 今以清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刻《玉海》附刊《诗考》(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8 年影印)为底 本,通校以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玉海》附刊《诗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影印,收入《中华再造善本》丛书)及元刻本《韩鲁齐三家诗考》(《中华再造善本》),并以合璧本《玉 海》附刊《诗考》(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据中、日六种善本配补影印)为参校本,同时还据《礼记·明堂 位》郑玄注及陆德明《经典释文》等典籍引文进行了必要的订补。 《诗地理考》 江合友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应麟《诗地理考》全录郑玄《诗谱》,根据《毛传》、《郑笺》、《毛诗正义》等,旁采《尔雅》、《说 文》、地志、水经以及先儒之言,凡涉及《诗经》中地理地名者,荟萃成书,不仅是《诗经》地理学的首出 之作,在《诗经》学史上具有开启学风之重要作用,而且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成为研治《诗经》及先秦 历史地理的学者常备案头的著作。 清人李超孙《诗族氏考》云:“以《诗》之为经,草木虫鱼则有疏,名物则有解,地理则有考。”其中 “地理有考”即指王应麟《诗地理考》。汉朝以降,郑玄、颜师古、孔颖达、朱熹等诸儒疏解《诗经》,于 名物地理颇极苦心,已奠定《诗经》地理学的坚实基础。但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的学问提出来,则始 自王应麟《诗地理考》。在王应麟看来,对于《诗经》地理详加推考,不单单是做材料爬梳工作,而且关 乎政教风俗。他完全认可《礼记》和《诗大序》之诗教观,所谓“声音之道与政通”,其《诗地理考序》 云:“因诗以求其地之所在,稽风俗之薄厚,见政化之盛衰,感发善心而得性情之正,匪徒辨疆域云 ·4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尔。”王应麟明确提出“诗由人心生”之说,则研治《诗经》地理,意义重大,不仅可由此理解《诗经》时 代的政教风俗、人之性情,而且可帮助后世读《诗经》者“感发善心”,从而得“性情之正”,有助于纯正 风俗、清明政治。《诗地理考》这种深契“人心性情”的地理观,后世多所呼应。虽元明两代无《诗经》 地理学专门著作出现,而至清代以后便蔚为大观,焦循《毛诗地理释》便是其中代表。 《诗地理考》凡 6 卷,卷首列总说,卷一至卷五按经文顺序逐条考证《诗经》和《毛序》中的地理名 词,郑玄《毛诗谱》关于 17 国地理之说全部采入,卷六为《诗谱》地理考,疏解《毛诗谱》中的地理名词。 对于其编集体例和方法,《四库全书总目》颇有微词,以“采录遗文,案而不断”评之。周中孚《郑堂读 书记》更讥之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采集众说”、“不置可否”确为《诗地理考》的体例特点,其材 料汇集价值更为明显,而考证成果似不突出。然而正如《四库总目》所言“得失往往并存”,汇辑异说, “征引该洽”,以供读者斟酌,择善而从,未始不是审慎而朴实的做法,而且通过材料的取舍已体现著 者之判断。如释“梁山”,未取《水经注》“□水”注“□水又东南径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之说,而 取“河水南径梁山原东”,以梁山在中原,不在北方。又释“屠”,不取朱熹《诗集传》“屠,地名,或曰即 杜也”,而引《说文》,谓在同州。凡如此类,皆潜含王应麟的学识判断,论者如非细心体味,即简单否 定其考证价值,不免有失公允。 今以清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刻《玉海》附刊《诗地理考》(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8 年影印 本)为底本,通校以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玉海》附刊《诗地理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据中国 国家图书馆藏本影印,收入《中华再造善本》丛书),并以合璧本《玉海》附刊《诗地理考》(日本京都中 文出版社据中、日六种善本配补影印)参校。 《周易郑康成注》 郑振峰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周易郑康成注》一卷,郑玄注,王应麟辑。郑玄初从第五元先受京氏《易》,又从马融受费氏 《易》,故其学出入于两家之间,其所撰《周易注》堪称两汉《易》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魏晋以后,与 王弼《周易注》并立国学,洵为显学。南朝间二注互有消长,北朝则郑注独自标举。至隋王注盛行,郑 学浸微。唐初孔颖达等奉诏撰《周易正义》,以王弼注为蓝本,仍黜郑崇王,郑注虽见于《隋志》和《旧 唐志》,并著录为 9 卷,知其书当时虽存,然而无人习授,几成绝学。宋《崇文总目》所载仅《文言》、《说 卦》、《序卦》、《杂卦》4 篇,余皆散佚;自《中兴书目》始,诸家书目遂无著录,可推知郑注亡于南北宋 之间。 王应麟笃志遗经,潜心古义,为存汉易之一线,广搜博采,从《周易正义》、《周易集解》、《毛诗正 义》、《仪礼注》、《周礼疏》、《礼记正义》、《春秋公羊传》、《春秋左传正义》、《经典释文》、《后汉书》、 《文选注》等群籍中,辑录郑注佚文,终成《周易郑康成注》一卷,使后世学者赖此睹见汉《易》之崖略, 为《易》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因事出草创,搜采未备,时有遗漏,且所辑录均不注明出处,清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搜求,并细 酌体例,惠栋《新本郑氏周易》三卷,无论在内容还是体例上都超越了王应麟所辑,然而此后四库馆臣 丁杰审校惠栋所辑,以为多羼入郑玄《易干凿度注》,又《汉书注》所云郑氏,并非康成,复刊削异同,摘 补未备,成《周易郑注后定》12 卷。清人颇具建树的工作非但没有抹杀王应麟的贡献,反而突显了 ·55· 傅璇琮 等:《王应麟著作集成》总序 《周易郑康成注》的杰出价值。《四库全书》同时收录王应麟《周易郑康成注》与惠栋《新本郑氏周 易》,认为一有发轫之功,一具完善之劳,于提要称“两存其功”,堪称公允之论。 今以清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刻《玉海》附刊《周易郑康成注》(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8 年影 印本)为底本,通校以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玉海》附刊《周易郑康成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收入《中华再造善本》丛书)参校,同时还据李鼎祚《周易集解》、孔颖达 《左传正义》等典籍引文进行了必要的订补。 《通鉴答问》 王京州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鉴答问》5 卷,王应麟撰。考其内容,始自周威烈王,终于汉元帝,帝王目下,凡遇易生疑处,摭 引《通鉴》原文,设为问答,阐解己意。由于熟谙历代掌故,故作者在引用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不仅 引列前典,还时时勾连后史。如“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条,忽插入“汉武号为好儒,不相董仲 舒,而相蔽贤窃位之公孙弘,其不逮文侯远矣”之论;又如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条,却以“后世聚敛 之臣,犹有宇文融之括羡田,吕惠卿之行手实,是不师先王,而袭暴秦也”作结,在在显示作者身怀任 意渔猎、驱遣史料的功夫。拍案论史,求全责备,似欲起古人于地下,虽未免“刻核古人”之讥,然字里行 间,不乏真知灼见。如屡引路温舒“秦有十失,其一尚存”之言,致深慨于汉法仍多残民之弊,发人深省。 笔墨铺展,如行云流水,每节均宛若单篇,圆融其说,自具首尾。《宋史· 艺文志》著录“《通鉴答问》 四卷”,“四”盖为“五”之讹,元刻本《通鉴答问》即为 5 卷,后世各本相沿未改,当以 5 卷为是。 《通鉴答问》至汉元帝戛然而止,《四库提要》以为“未成之本”,然《通鉴答问》意在示读史之法, 亦可能有意搁笔。全书共 156 条,涉及朱熹《通鉴纲目》仅 9 条,不足十五之一,四库馆臣以为“多涉 于朱子《纲目》”,亦非其实。除《四库提要》所云“汉高白帝子事,以为二家偶失刊削,孔臧元朔三年 免太常一条,疑误采《孔丛子》”纠正《通鉴》和《纲目》外,尚有两处补正:“司马公论才德”条引司马光 “聪察强毅之谓才”之言,认为犹为未尽;“霍光、金日 、上官桀”条引司马光言,谓汉武帝顾托得人, 而应麟则指责以“上官桀之庸琐,弘羊之掊克”,临大节必为夺志,则司马公言非其实。《通鉴答问》确 然时有道学之语,然与应麟他书并非不类,《诗考》王应麟自序称“诸儒说诗,壹以毛、郑为宗,未有参 考三家者。独朱文公《集传》,闳意眇指,卓然千载之上”,与《通鉴答问》推许朱熹《通鉴纲目》同一旨 趣,若合符契。未可谓《通鉴答问》为赝书,四库馆臣“或伯厚孙刻《玉海》时伪作此编,以附其祖于道 学”之疑,显属臆测,非但“无由确验其非”,以《通鉴答问》之采摭广泛(涉及众多专门领域,如音律、 礼仪、律令、历法、方术等)与体例完整(首列帝王为纲,次摭《通鉴》之文,再述问答正文) ,以及书中时 时流露出的杰出史识与过人才华,伯厚孙必不能为此,当属应麟自著无疑。 今以清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刻《玉海》附刊《通鉴答问》(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8 年影印 本)为底本,通校以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玉海》附刊《通鉴答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据中国 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收入《中华再造善本》丛书),并以合璧本《玉海》附刊《通鉴答问》(日本京都中文 出版社据中、日六种善本配补影印)为参校本,同时还据《史记·赵世家》、《庄子·人间世》等文献进 行了必要的订补。 ·6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六经天文编》 何林英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六经天文编》2 卷,宋王应麟撰。顾名思义,本书为辑录六经中有关天文记载的著作,《四库提 要》称其“虽以天文为名,而不专主于星象,凡阴阳、五行、风雨以及卦义,悉汇集之”,方为探本之论。 本书以经为纲,以天文等相关知识为目,共收条目 72 则,计《易》9 则、《书》19 则、《诗》10 则、《周 礼》16 则、《礼记》9 则、《春秋》9 则。以《易》、《书》、《诗》所载为上卷,《周礼》、《礼记》、《春秋》所载 为下卷。逐条札记,以先儒注疏为主,义有未备,则旁涉史志,尤以采录宋儒之说为多。前后征引典籍 包括:《素问》、《易通卦验》、《河洛篇》、《春秋纬文耀钩》、《干凿度》、《乡饮酒义》、《元命苞》、《参同 契》、《易纬稽览图》、《考灵曜》、《物理论》、《天文录》、《大衍历议》、《春秋正义》、《史记正义》、《运气 论》、《通典》、《尔雅疏》、《皇极经世》、《埤雅》、《楚辞补注》、《天问注》等。涉及先儒则有班固、张衡、 马融、荀 、服虔、郑玄、蔡邕、虞翻、贾逵、陆绩、董巴、王蕃、何承天、祖冲之、刘炫、孔颖达、王孝通、一 行、杜佑、陈抟、邢昺、胡瑗、邵雍、程颐、陆佃、杨时、朱震、洪兴祖、朱熹、叶适、程迥等。在广征博引的 基础上,以析疑解难为宗旨,悉汇方家之说,使义无挂漏,偶阐己意,力求疏通讲明经文,以便后学。 王应麟匠心独运地从经书、注疏以及字书中寻找史料,考证星象、阴阳、五行、风雨等天文知识,开 辟了一个崭新的史料领域,其《六经天文编》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首先,在甄别材料时,王 应麟并非盲目信任,而是加以自己的判断,如春秋“日食”一则,作者将《春秋三传》中相异的日食记录 加以模拟后,以《谷梁传》之例为宗,分析《公羊传》、《左传》记载之异,从而揭示三者之内在联系。王 应麟既没有厚此薄彼,又不是全盘接受,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今以清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刻《玉海》附刊《六经天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8 年影印 本)为底本,通校以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玉海》附刊《六经天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据中 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收入《中华再造善本》丛书)及《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六经天文编》(中华书 局 1985 年版)。 (责任编辑:苗 慧) ·75· 傅璇琮 等:《王应麟著作集成》总序
/
本文档为【傅璇琮_王应麟著作集成_总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