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评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

评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

2013-01-03 4页 pdf 185KB 9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27934

暂无简介

举报
评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 评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 》3 张光明 杨淑华 (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蚌埠市 233041)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 南京市 210039) 摘  要  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 》是一部颇具特色的翻译理论著作。它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借助模因 这个文化学概念及其隐喻功能 ,并结合运用波普尔关于知识进化的图式 ,将各时期的翻译理论和思想贯穿 起来 ,形成有机的整体 ,建立了翻译理论“发展说 ”。 关键词  模因  波普尔  传播  复制 Abstract M em es of Transla tion is a work o...
评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
评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 》3 张光明 杨淑华 (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蚌埠市 233041)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 南京市 210039) 摘  要  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 》是一部颇具特色的翻译理论著作。它的独创性现在作者借助模因 这个文化学概念及其隐喻功能 ,并结合运用波普尔关于知识进化的图式 ,将各时期的翻译理论和思想贯穿 起来 ,形成有机的整体 ,建立了翻译理论“发展说 ”。 关键词  模因  波普尔  传播  复制 Abstract M em es of Transla tion is a work on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 it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Borrowing the concep t of meme from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Popperian schema of objective knowledge evolution, the author weaves various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ogether into an evolution theo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Key W ords meme Popper dissem ination copy   安德鲁 ·切斯特曼的著作《翻译模因 论 ———翻译思想的传播 》(Memes of Transla2 tion———The Sp read of Translation Ideas)于 1997 年分别出版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美国的费 城 ,是一部极具特色的翻译理论著作。作者在 前言中说明了写本书的三个目的 :第一为了元 理论的目的 (metatheoretical purpose) ;第二为了 理论的目的 ( theoretical purpose) ;第三为了实 践的目的 (p ractical purpose)。本文也将从这三 个方面谈笔者对这部著作的理解和看法。 1 元理论目的 所谓元理论 ,简单地说就是关于理论的理 论。作者的目的是要提出翻译理论的总的思 想。他借助模因这个概念和它的隐喻功能 ,将 各个时期的翻译理论贯穿起来并构建在相互关 联的概念体系中。 基因作为个体生命特征的最小载体 ,它的 作用是使其特征代代相传 ,生生不息。受基因 这个词的启发 ,牛津大学教授 ,社会生物学家 Dawkins在其著作 The Selfish Gene中创造了 m imeme这个词 ,将它作为文化信息传播单位的 指称。具体说模因就是文化基因 ,靠模仿传播 而生存。切斯特曼借用这个词 ,并将其缩略成 meme,与 gene相似 ,用以暗示它们之间的渊源。 书中 ,切斯特曼用它指代翻译理论中的基本概 念单位 ,用超级模因 ( supermeme)指代较大的概 念单位 ,用模因池 (meme2pool)比喻翻译概念的 集合地 ( lotus)。他认为翻译的特性是传播不是 保留 ,利用模因这个词的隐喻功能突出翻译活 动的这一特性 ,因为 meme提示人们它与 gene 一样 ,承载着某种本质特征并将其传播。这是 该书第一章的内容 ,即介绍模因的由来。 第二章阐述模因的发展过程 , 依次为 Words→The Word of God→Rhetoric→Logos→ L inguistic Science →Communication → Target → Cognition。通过该章的分析 ,我们将看到切斯 特曼提供的这个模因链浓缩着翻译理论的发展 史。 词 (Words)作为第一个模因 ,代表翻译思 想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语言观是古典希 腊式的 ,即语言是对现实的反映。词作为语言 的符号其意义是恒定的、绝对的。每个民族用 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去反映相同的客观现实。 因此翻译就是词与词之间的转换。如果把原文 比作一个房屋 ,词就是砖瓦。翻译就是用另外 一些砖瓦重建一个相同的房屋 ,这些砖瓦指的 是另一语言中与原语意义相同的词。因此这个 模因的含义是 ,意义是绝对的 ,也是恒定的。 第二个模因是“上帝之语 ”( The Word of God) ,代表第二阶段。如果说第一个阶段的重 心是词 ,第二个阶段的重心就是结构。因为零 散的词是不能表达完整意义的。正是基于此 , 第 20卷 4期 2007年 11月 中国科技翻译 CH INESE SC IENCE & TECHNOLOGY TRANSLATORS JOURNAL Vol. 20. No. 4 Nov. 2007 3 收稿日期 : 2007—03—05 /57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对圣经和其他宗教文本的翻译尤其强调对语言 形式的忠实。出于对神的敬畏 ,也出于对被冠 以亵渎神的罪名的恐惧 ,这一时期的译者几乎 都是采用完全直译的手法。如果使用比喻 ,这 一阶段应比喻为“翻译就是复制 ”。由这个模 因衍生出来的概念主要有 :奈达的最小转换单 位 (m inimal transfer)和形式对等 ( formal equiva2 lence) ; 纽马克 (Newmark)的语义翻译 ( seman2 tic translation) ; V inay and Darblenet的直接翻 译 ( direct translation)等等。 第三个模因是修辞 (Rhetoric) ,代表第三阶 段。最早提出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 的翻译方法的人是哲罗姆。他认为对非宗教文 本的翻译应该更自由一些。文艺复兴时期随着 世俗文本的翻译日益增多 ,修辞成为这一时期 的主导模因 ( dom inant meme)。它体现在翻译 重心由原语转向译语 ,可以说这是那个位于原 语和译语之间的钟摆在历史上多次摆动中的第 一次摆动 ———由原语摆向译语。翻译中关注的 不再是对原语的绝对忠实 ,而是译语的可接受 性 ,如清晰性、流畅性、可读性等等 ,译者也不再 是原文的奴仆。Quintilian甚至提出了竞赛论 , 译者不是复制原著而是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 而超过原著。这一时期的翻译更像是阐释、评 论、改写甚至解释。修辞所代表的翻译思想在 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到了高峰 ,其影响深入到 17、19、20世纪 ,我们甚至可以从后现代翻译思 想中的 cannibalism看到它的痕迹。 逻各斯模因 (Logos)代表发展的第四阶段。 逻各斯 ( logos)指的是语言。翻译走进语言中 心论时期。这种思想的含义是 ,语言具有创造 力 ,使用语言即是对神灵创造行为的模仿。阐 释学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语言哲学 ,语言不是 交流的工具 ,而是表达、自我表达和创造的手 段 ,这对语言中心论思想起了直接的影响。从 翻译方法上看 ,这一时期的翻译又开始向原语 靠拢 ,尽量保留原语的陌生性、异质性和他者 性。钟摆又从译语摆向原语。逻各斯模因用不 同的方式复制自己 ,或者说从逻各斯模因中衍 生出许多新的翻译元素或新的模因。体现在本 杰明的思想中便是翻译的透明性 ,他认为译者 必须克服译入语的障碍使之不至于阻挡原语的 光明。体现在庞德思想的是翻译的创新性 ,他 认为一个译者应能够从原文中挖掘出新意义 , 此新意义连原作者都未必意识到。根茨勒将这 一思想概括为“语言能量说 ”。同样 ,该思想也 体现在韦努蒂的异化论中 ,还体现在福轲的文 本对其读者进行塑造的思想中 ,甚至体现在德 里达的原语借助翻译而获新生的思想中。 语言科学 (L inguistic science)代表模因的 又一新的发展阶段。前几个发展阶段主要涉及 宗教文本和文学文本的翻译。当现实生活需要 大量翻译技术资料、法律文件、旅游手册和广告 时 ,新的翻译思想和方法便应运而生。语言学 理论对翻译理论的影响表现为 :一是追求译文 的客观性和明确性 ;二是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对 等 ;三是注重运用真正科学的方法。“语言科 学”模因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对机器翻译的研究。 从事机器翻译研究的人不再大谈神秘的语言能 量 ,他们只关注语言使用中的规则。卡特福德 在其专著《翻译的语言学概念 》中对 shifts的研 究也是该模因的重要体现。此外 ,翻译研究中 的对比分析 ,试图找出可能存在的 invariance, 也体现这一翻译概念。概括起来 ,“语言科学 ” 模因的含义有三层 :一是对等 ;二是语言共性 ; 三是科学的精确的翻译步骤。不过目前语言学 对翻译理论的影响已从“科学对等 ”转向 ,更加 偏向社会语言学的方向。 在交际模因 ( Communication)所代表的发 展阶段 ,翻译被比喻成信息的传递。它所体现 的翻译思想不同于前面阐述的几种翻译理论的 追求 ,没有在被视为钟摆两端的原文和译文之 间摇摆 ,而是坚定地立在中间 ,把持一种平衡。 译者就是处于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个斡旋 者 ,目的是让信息顺利传播。翻译理论发展至 此已不能局限于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 究 ,因为交际是一个社会过程 ,应考虑一些社会 学因素。翻译的交际理论最初见于奈达。他曾 经从信息理论的角度研究翻译 ,使用过信道、噪 音、冗言、信息负载等概念。在威尔斯 (W ilss) 的翻译思想中 ,对译作的评价最终依据的也是 交际效度 ( communicative efficacy) ,而对 Reiss 和 Vermeer来说 ,交际效度就是交际目的的实 现程度。因此德国的翻译目的论 ( skopos)是这 一阶段的代表性理论之一。目的论认为可以根 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对原文进行不同程度的改 写。这一思想在 Holz2M¾ntt¾ri那里又有了新的 发展。译者被看作对译文全权负责的专家 ,是 文本的设计者。被设计的文本必须能够在译语 的文化土壤中扎根 ,而影响译者的因素除原作 85 中国科技翻译                      20卷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外 ,还有诸如时间、经费、读者期待、作者意图、 赞助人的意图、文本类型等等。 目标语 ( Target)这个词代表翻译理论的又 一新的发展阶段。与修辞阶段相同 ,目标语阶 段的翻译研究以译语为重心 ,优先考虑译语及 译语文化的相关因素。这是钟摆的又一次摆 动。所不同的是修辞模因强调对原文的模仿 , 目的是以此来丰富译语文化 ,而目标语模因则 包括更广泛的翻译功能而将原语置于次于译语 的地位上。目标语模因 ( target meme)最早于 20世纪 70年代出现在伊文 ·佐哈尔的翻译理 论中 ,这一思想在图里、霍尔姆斯、拉费维尔及 其他翻译理论家的翻译理论中得到发展并产生 了广泛的影响。根茨勒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追根 溯源 ,认为它来源于俄国的形式主义及列维的 文学翻译理论。目标语模因所代表的理论研究 方法常被描写为“翻译研究 ”,这批学者也因此 被称为“翻译研究派 ”。“翻译研究派 ”坚持一 种描写性的研究方法 ,提出了著名的翻译多元 系统论并在翻译的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贡 献。翻译的定义也因“翻译研究 ”理论而产生 了变化。在新的定义中 ,翻译作品指的是所有 那些在译语文化中被当作翻译接受的文本。由 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互动 ,翻 译研究派即多元系统派的学者们如 Hermans在 其题为“文学的操纵 ———文学翻译研究 ”一文 中使用了翻译就是操纵的比喻。无论持翻译对 等论的学者如何辩解 ,事实是“所有的翻译都包 含了建立在某一特定目的上的对原文的操纵 ” (Hermans, 1985)。这一思想衍生出了其他一 些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的翻译思想。 从目标语模因代表的阶段起 ,翻译研究已 开始重视翻译过程的研究。认知是切斯特曼提 供的模因链上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目标语阶 段 ,翻译被强调为人的一种行为 ,而在认知阶 段 ,翻译首先被认为是人的大脑的思维活动 ,强 调翻译就是思考。这一阶段提出的主要问题 是 : 1、译者大脑中思维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 2、 我 ,作为一名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会经历什么样 的情况 ? 3、什么是译者的自我意识或自觉性 ? 这种自觉性是否能促使译者变得自知、自明 ? 4、译者的决策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 作为模因之 一 ,认知主要体现在以下学者的研究中。如列 维 (1967)和朱姆佩尔特 ( 1961)对翻译决策过 程的研究 ;威尔斯的部分研究工作 ,尤其是他后 期的研究工作也与认知密切相关。他对翻译步 骤的分类与其说是语言学意义上的分类 ,不如 说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分类。在他的研究中 ,直 觉和创造力都受到了更多的重视。Gutt的翻译 关联理论初看具有语用学性质 ,但实际上他的 理论是属于认知领域的。他明确指出“关联理 论的领域或翻译理论的恰当位置应当研究翻译 的心智能力而非文本本身或文本的产生过程 ”。 ( Gutt, 1991) 2 理论目的 切斯特曼深受卡尔 ·波普尔哲学的影响 , 试图树立一个独特的翻译理论观点。他具体运 用波普尔关于客观知识进化的图式 ( schema) , 通过对翻译规范和翻译策略的描述性研究 ,把 各自为阵的翻译研究整合起来 ,构建一个互为 连贯、系统的翻译理论框架。 在某一特定时期 ,某一特定模因在与其它 模因的竞争中获胜 ,占据了前景地位 ,其它的退 居背景 ,这时该模因就成为这一时期的规范 ( norm)。因此在接下来的第三章中 ,作者论述 了翻译规范问题 ,这也是他对图里的规范论的 新发展。他对翻译规范作了细致的分类 ,社会 规范 ( social norm s)、道德规范 ( ethical norm s)和 技术规范 ( technical norm s)。社会规范协调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 ;道德规范指译者应该坚持“晓 畅、真实、信任和理解 ”的价值 ;而技术规范 之下又分产品规范和生产规范。产品规范 (p roduct norm s)又称期待规范 ,即译作应满足 读者对何为翻译的期待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目标文化主流的翻译传统和相应文本的形 式。遵循这样标准的译文才可能被“接受为 (真正的、恰当的和合法的 )翻译 ”。 (参见 Her2 mans, 1999: 78)生产规范 ( p rocess or p roduction norm s)制约翻译活动的实践操作 ,亦称专业规 范 ;就译者而言 ,生产规范从属于并受制于期待 规范。专业规范又可再细分为“责任规范 ”,这 是道德规范 ,即满足译文“完整 ”、“精确 ”的专 业标准 ;“交际规范 ”,这是交际标准 ,即发挥协 调翻译所涉及各方之间的沟通作用 ;“关系规 范 ”,这是语言标准 ,即译者根据具体实际决定 原文与译文之间“恰当 ”的相互关系 ,如“等值 ” 或“相似 ”只是种种关系之一。前两种规范涉 及到人类所有的交际活动 ,而第三种规范则涉 及到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 切斯特曼除了阐述这些规范本身 ,还向我 95 4期                  张光明、杨淑华 :评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们揭示 ,不同的翻译理论之所以不同 ,最根本的 原因是它们都是以某一规范为其主要倾向。书 中 ,切斯特曼对这些各自为阵的翻译研究进行 全面的梳理 ,揭示它们之间的渊源和关联 ,并按 照“发展”图式将它们纳入理论系统中。 当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自觉遵守某些规范或 某些规范被默认为翻译行为的规范时 ,这些规 范就成为翻译策略。作者在第四章从翻译规范 出发 ,讨论翻译策略问题。作者对翻译规范作 了进一步的细化 ,使它们体现为具体的翻译方 法 ,并从语言学的角度讨论语言转换中具体的 转换技巧。内容涉及翻译理论中语言学派的翻 译思想 ,如卡特福德关于 shifts的研究 ,内容具 有很强的实际指导作用。 如果一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违反某一 规范 ,其目的是要废除这个规范 ,用新的或改良 的规范代替旧的规范。在第五章中 ,切斯特曼 运用波普尔 ( Popper)关于科学知识发展过程的 图式 ( schema) : P1→TT →EE →P2来说明翻 译规范的发展过程。该图式可描述为 ,知识的 发展过程是 ,从问题的提出阶段 ( P1)到试探性 理论假说阶段 ( TT) ,到理论的检验、试错或否 证阶段 ( EE) ,到新问题的提出阶段 ( P2)。当 一个译者尝试着用新的或改良的规范来代替旧 的规范时 ,这新的规范就处于 P1→TT阶段 ,当 它们成为大多数从事翻译的人所遵循的规范并 在实践中采用与之相应的策略时 ,新规范处于 EE阶段。一旦被证伪 ,就会出现新一轮循环。 这表明理论是对未来的猜想和预测 ,像探照灯 一样照亮未来的土地 ,它们在被否证的过程中 得到发展 ,日益逼近真理。这就是波普尔式的 翻译理论观 ,一种“发展说 ”。 在讨论译者的道德规范时 ,切斯特曼从社 会、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更宽广的视野出 发 ,对责任规范作更深入的论述。最后 ,他提出 “被解放了的翻译 ”( emancipated translation)的 观点 ,意思是译者不能永远做规范的奴隶 ,他们 有权打破任何规范 ,建立新规范 ,前提是这个新 规范必须以更高的价值规范来衡量 ,换句话说 新规范应更合理 ,更有意义 ,更符合新形势。可 以看出 ,这里继续体现着波普尔的发展观。 3 实践目的 切斯特曼针对翻译界存在的理论无用的思 想 ,强调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指出 ,没有 理论指导的翻译活动是盲目的 ,理论概念是翻 译决策的基本工具。因此 ,该书的第三个目的 就是证明翻译理论无论是对翻译家 ,翻译学员 , 还是翻译教师都是有用的 ,这也就是实践的目 的。切斯特曼运用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 ,首先 从哲学的高度深刻地说明了理论与实践的关 系。世界 1为物质世界即物理学中的实体世 界 ;世界 2 为意识世界 ;世界 3为客观精神世 界。三个世界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翻译理 论属于世界 3,受世界 1和世界 2的影响 ,反过 来又影响世界 1和世界 2。 作者在第六章具体论述翻译规范与译者培 养的关系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出的培养 程序与模因的进化过程以及翻译学科的发展过 程是一致的 , 即 Words→ The Word of God → Rhetoric→Logos→L inguistic Science→Communi2 cation→Target→Cognition。这是对翻译教学的 实际指导 ,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进行了探索性 的示范。这部著作的实践目的还表现在强调理 论必须在证伪的过程中发展 ,而证伪的过程也 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过程。由任何一套翻译理 论所形成的翻译规范都是对翻译实践的具体要 求 ,缺少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 4 参考文献 1  Chesterman, Andrew. M em 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 tion Theory. Am 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 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2  Catford, John C. A L ingistic Theory of Transla tion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3  Gentzler, Edwin. Com te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 Routledge, 1993 4  Hatim, Basil and Mason, Ian. D iscourse and the Transla tor. 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5  Hermans, Theo ( ed) . The M anipula tion of L itera ture. S tudies in L iterary Translation. London: Croom Helm, 1985 6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7  Toury, Gideon. D escriptive Transla tion S tudies and B eyon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 波普尔 ,卡尔著. 查汝强 ,邱仁宗译. 科学发现的逻辑.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86 9 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 www. cp ra. com. cn / www. fli. com. cn, 2005 10 廖七一. 多元系统论. 人大复印资料 , 2004, (10) 06 中国科技翻译                      20卷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评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