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鉴定总结

鉴定总结

2012-12-28 50页 doc 604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13043

暂无简介

举报
鉴定总结 各论    第一篇 植物药类 第六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 教学目的:     掌握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和根茎在性状和显微特征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 全面掌握绵马贯众、大黄、川乌与附子、黄连、白芍、板兰根、葛根、甘草、黄芪、人参、三七、当归、柴胡、龙胆、丹参、紫草、黄芩、地黄、党参、苍术、半夏、川贝母、天麻等生药。   不论是根(如远志、三七、何首乌)或根茎(如天麻、川芎、黄连)商品均统称为“根类药材”。但在植物学上,根(Radix)及根茎(Rhizoma)是植物的两种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外形和内部构造。...
鉴定总结
各论    第一篇 植物药类 第六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 教学目的:     掌握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和根茎在性状和显微特征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 全面掌握绵马贯众、大黄、川乌与附子、黄连、白芍、板兰根、葛根、甘草、黄芪、人参、三七、当归、柴胡、龙胆、丹参、紫草、黄芩、地黄、党参、苍术、半夏、川贝母、天麻等生药。   不论是根(如远志、三七、何首乌)或根茎(如天麻、川芎、黄连)商品均统称为“根类药材”。但在植物学上,根(Radix)及根茎(Rhizoma)是植物的两种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外形和内部构造。由于很多中药同时具有根和根茎两部分,两者又互有联系,因此为便于比较,将根及根茎类中药并入一章叙述。根和根茎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植物器官,具有不同的外形和内部构造,这对药材的鉴定又是一个极有价值的依据。所以我们将根和根茎分两章分别加以介绍。   第一节 根类中药 一、概述 根类生药的概念及范畴 1、含义:根类中药包括药用为根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的药材 2、根类(Radix)生药大多采自草本被子植物。根类生药大多为草本被子植物的根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凡药用部分为根的药材均属之。 3、形态特征:就根部而言,没有节、节间和叶,一般无芽。       一、性状鉴别 根没有节、节间和叶,一般无芽。少数双子叶根具不定根,与根茎区别 【性状鉴别】 主要观察下列各要点: 按形状、小大、表面(色泽、纹理等)、质地、断面顺序描述,断面按折断现象、色泽、皮部、木部、纹理、髓部顺序描述。 药材为切片(段或块)时,色泽描述用“外皮×色”、“切面×色”,或“断面×色”。       根 的 形 状  根的形状通常为圆柱形、长圆锥形或纺锤形等。双子叶植物根一般为直根系,主根发达,侧根较小,主根常为圆柱形,如甘草、防风、牛膝等,有的肥大肉质,呈圆锥形,如桔 梗、白芷等,有的双子叶植物的不定根膨大成块根,呈纺锤形,如何首乌;少数双子叶植物 的主根不发达,为须根系,多数细长的须根簇生于根茎上,如威灵仙、龙胆等。单子叶植物 根一般为须根系,须根的前部或中部常膨大成块根,呈纺锤形,如麦冬、郁金等。     根 的 表 面    根的表面常有纹理,横纹或纵纹,有的可见皮孔,双子叶植物根外表常有栓皮,较粗 糙。单子叶植物根外表无木栓层,有的具较薄的栓化组织。根的顶端有时带有根茎或茎基, 根茎俗称“芦头”,上有茎痕,俗称“芦碗”,如人参等。 根的质地   常因品种而异,有的质重坚实,有的体轻松泡;折断时或有粉尘散落(淀粉粒),或呈纤维性、角质状等。 根的横断面 观察根的横断面,首先应注意区分双子叶植物根和单子叶植物根。一般说来:   横断面:是根类生药的性状鉴别重要依据,能够准确区别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根   双子叶    单子叶 木栓组织 多具有 无 次生构造 有放射性结构 无 内皮层环 无 明显 髓 无或不明显 明显   【显微鉴别】   根的横切面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构造,可区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根。     双子叶植物根 1.            双子叶植物根 一般构造: 最外层为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及栓内层组成。栓内层通常为数列细胞,有的比较发达,又名次生皮层。 维管束一般为无限外韧型,由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和初生木质部组成, 初生韧皮部细胞大多颓废; 形成层连续成环,或束间形成层不明显; 次生木质部占根的大部分,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或木纤维组成,射线较明显; 初生木质部位于中央,其原生木质部束呈星角状,星角的数目随科属种类而不同,有鉴定参考意义,如怀牛膝为二个角,属二原型。 双子叶植物根一般无髓;   特殊构造: 少数 根类中药的次生构造不发达,无周皮而有表皮,如龙胆;或表皮死亡脱落由微木栓化的外皮层细胞行保护作用,称为后生表皮,如细辛;或由皮层的外部细胞木栓化起保护作用,称为后生皮层,如川乌;这些根的内皮层均较明显。 少数 根有明显的髓部,如龙胆、川乌等。   双子叶植物根除上述正常构造外,还可形成异常构造,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① 具多环性同心环维管束,如怀牛膝、商陆等。其异常生长是在中央正常维管束形成后,最初由中柱外方部位细胞分裂产生薄壁组织,从中发生新的形成层环,并形成第一轮同心环维管束,以后随着外方薄壁细胞继续分裂,又相继形成第二轮、第三轮等同心环维管束,如此构成多环性同心环维管束的异常构造。原来中柱外方的表皮和皮层随根的增粗早已被崩裂而脱落。   ② 在木栓层的内方和韧皮部外侧的薄壁组织中,当根部中央正常维管束形成后,产生新的形成层,形成异常的外韧型维管束。如何首乌。   ③ 具内函韧皮部(Included Phloem),就是在次生木质部中包埋有次生韧皮部。这种异常构造是形成层活动不的结果,形成层不仅向外也可向内产生韧皮部。如茄科植物华山参等。   单子叶植物根   一般均具初生构造。   ① 最外层通常为一列表皮细胞,无木栓层,有的细胞分化为根毛,细胞外壁一般无角质层。少数根的表皮细胞进行切线分裂为多层细胞,形成根被,如百部、麦冬等。皮层宽厚,占根的大部分,内皮层及其凯氏点通常明显。   ② 中柱与皮层的界限分明,直径较小。维管束为辐射型,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呈辐射状,无形成层。髓部通常明显。   第二节 根茎类中药 一、概述 1、含义:根茎类中药系指地下茎或带有少许根部的地下茎药材,鳞茎则带有肉质鳞叶。 2、根茎类是一类变态茎,为地下茎的总称,包括根状茎、块茎、球茎及鳞茎等。 3、形态特征:有节、节间、芽。 二、鉴别要点 (一)性状鉴别要点     根茎类中药的外形与表面   根茎类中药包括根状茎、块茎、球茎及鳞茎等,根茎的形状不一,有圆柱形、纺锤形、扁球形或不规则团块状等。在表面上,与根类中药显著不同,与地上茎一样有节和节间,单子叶植物尤为明显;节上常有退化的鳞片状或膜质状小叶、叶柄基部残余物或叶痕;有时可见幼芽或芽痕;根茎上面或顶端常残存茎基或茎痕,侧面和下面有细长的不定根或根痕。鳞茎的地下茎呈扁平皿状,节间极短。蕨类植物的根茎常有鳞片或密生棕黄鳞毛。     根茎类中药的横断面   首先应注意区分双子叶植物根茎和单子叶植物根茎。一般说来,双子叶植物根茎外表常有木栓层,维管束环状排列,中央有明显的髓部。单子叶植物根茎通常可见内皮层环纹,皮层及中柱均有维管束小点散布,髓部不明显,外表无木栓层或具较薄的栓化组织。其次,应注意根茎断面组织中有无分泌物散布,如油点等。 二、显微鉴别要点 1、             双子叶植物根茎 外表常有木栓层,少数有表皮。如木栓形成层发生在皮层外方,则初生皮层仍然存在,如黄连等;有些根茎仅有栓内层细胞构成次生次层。 皮层中有根迹维束或叶迹维管束斜向通过,内皮层多不明显。中柱外方部位有的具厚壁组织,如纤维和石细胞群,常排成不连续的环。 草本植物的根茎维管束大多为无限外韧型,少数为双韧型,多呈环状排列,束间被射线分隔。 中央有髓和髓射线。 双子叶植物根茎除上述正常构造外,还可形成异常构造,常见的有下列二种类型:   ① 髓部有异常维管束,其韧皮部和木质部的位置常与外部正常维管束倒置,即韧皮部在内侧,木质部在外方,如大黄等。   ② 具内生韧皮部(Internal Phloem),就是位于木质部里端的韧皮部。有的与木质部里端密切接触,构成正常的双韧型维管束;有的在髓部的周围形成各个分离的韧皮部束。 内生韧皮部存在的位置和形成均与内函韧皮部不同,如茄科、葫芦科植物等。     2、 单子叶植物根茎   外表通常为一列表皮细胞,少数根茎皮层外部细胞木栓化,形成后生皮层,代替表皮起保护作用,如藜芦等。 皮层明显,常有叶迹维管束散在;内皮层通常可见,较粗大的根茎则不明显。 中柱中有多数维管束散布,髓部不明显。维管束大多为有限外韧型,也有周木型。 鳞茎的肉质鳞叶横切面   构造与单子叶植物的叶大体相似,表皮一般有气孔而无毛茸。 3、蕨类植物根茎 外表通常为一列表皮,表皮下面有下皮层(Hypodermis),为数列厚壁细胞, 内部为薄壁细胞组成的基本组织。 一般具网状中柱(Dictyostele),因根茎叶隙的纵向延伸和互相重叠,将维管系统分割成束,横切面观可见断续环状排列的周韧型维管束,每一维管束外围有内皮层,网状中柱的一个维管束又称分体中柱(Meristele)。分体中柱的形状、数目和排列方式是鉴定品种的重要依据。在环列的分体中柱的外方,有叶迹维管束。如绵马贯众等。 有的根茎具双韧管状中柱。木质部排成环圈,其里外两侧均有韧皮部及内皮层环,中央有髓部,如狗脊。   蕨类植物根茎的木质部无导管而有管胞,管胞大多为梯纹。在基本组织的细胞间隙中, 有的具间隙腺毛,如绵马贯众。 正常构造:   蕨类 双子叶 单子叶 表面 表皮,具下皮层 多为周皮 表皮或后生皮层 皮层 明显,有叶迹维管束 明显,有叶迹维管束 明显,有叶迹维管束 内皮层 明显 无 多明显 维管束 周韧型,双韧管状 无限外韧型 有限外韧型,周木型 髓射线 无 有 无 髓 明显 明显 不明显   狗  脊  Rhizoma Cibotii  【历史】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恭曰:此药……状如狗之脊骨…故以名之。李时珍谓:“狗脊有二种:一种根黑色,如狗脊骨;一种有金黄毛,如狗形,皆可人药。”所称金黄色者即目前所用之狗脊,黑色者为某几种蕨类之根茎,属于地区用药。 【来源】     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Cibotium barometz (L.) J. Sm. 的干燥根茎。     Cibotium 金毛狗脊属,〈希〉kibotion 箱、杯;barometz 土名(多塔尔)。J. Sm = Smith (英)     植物形态:多年生大型蕨类植物,叶大型,三回羽状分裂。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补阳药)    制剂:壮腰健肾丸  由狗脊、桑寄生、女贞子等9味药组成,功能壮腰健肾、养血、祛风湿。 【采收加工】,趁鲜切片晒干,为“生狗脊片”;或沸水蒸煮后,晒至六、七成干再切片晒干,为“熟狗脊片”。 【性状鉴别】根茎 呈不规则的长块状, 表面深棕色, 被金黄色茸毛; 断面有一圈凸起的棕黄色木质部环纹。 【成分】根茎含绵马酚;毛茸含鞣质。 【附注】   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用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L.f.) Sm.的根茎作狗脊使用。河南、陕西、山西等省除用金毛狗脊外,尚有自产自销的黑狗脊,为蕨类植物根茎,药材比金毛狗脊瘦小,易与狗脊区分。   绵马贯众(Rhizoma Dryopteris Crassirhizomae) 【历史】   贯众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均有记载,但古代所用贯众品种为多种蕨类植物。 【来源】 为鳞毛蕨科 粗茎鳞毛蕨 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 带叶柄残基的根茎。 【产地】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性状鉴别】呈稍弯曲倒圆锥形,上端钝圆或截形,下端较尖。 表面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并有弯曲的须根。 叶柄残基或根茎的断面呈棕色或深绿色,有黄白色小点(分体中柱)5~13个,排列成环。 气特殊,味初微涩,渐苦而辛。 【显微鉴别】叶柄基部横切面: ① 表皮细胞1列。 ② 厚壁细胞数列。 ③ 基本组织中有分体中柱5~13个,环列。每一分体中柱具周韧维管束,外有内皮层。 ④ 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及棕色物质。细胞间有间隙腺毛。 【成分】根茎含多种绵马酸类(filicic acids);鞣质、挥发油、树脂等。 【理化鉴别】 (1)本品乙醚提取液+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显红棕色,放置后逐渐沉淀。(检查间苯三酚衍生物) (2)叶柄基部或根茎横切片+1%香草醛溶液及盐酸,间隙腺毛显红色。   大黄(Radix et Rhizoma Rhei) 【历史】 陶弘景曰: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故有将军之号。(有很强的泻下作用) 《元史·耶律楚材传》:甲申年(公元1224年),帝(成吉思汗)至东印度(今印度河北的中亚部分),驻铁门关(今乌兹别克斯坦)……即日班师。丙戌冬(公元1226年),以下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诸将争取子女金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辄愈。 【来源】 为蓼科 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北大黄”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北大黄” 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 根及根茎 “南大黄” 【产地】掌叶大黄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地,主要为栽培,产量占大黄的大部分; 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地区,野生或栽培。 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等省,栽培或野生,产量较少。 【性状鉴别】根茎呈类圆柱形或块片状。 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去皮者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 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 横切面根茎髓部较大,有星点(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在; 根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无星点。 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具髓部维管束的异常构造。 髓部宽广,有异常维管束,外侧为木质部,内侧为韧皮部,射线呈星状射出,韧皮部中有大型粘液腔,内含红棕色物质。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大型草酸钙簇晶。 粉末:掌叶大黄粉末淡黄色。 ①     草酸钙簇晶多而大,直径21~125μm,,棱角大多短钝。 ②     淀粉粒单粒或复粒。 ③     导管多为网纹,,非木化。 【成分】 游离蒽醌衍生物:大黄酸(rhein)、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等,为大黄的抗菌成分。 结合性蒽醌衍生物:游离蒽醌类的葡萄糖苷或双蒽酮苷,系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 双蒽酮苷为番泻苷A、B、C、D、E、F(sennosid A、B、C、D、E、F)等,泻下作用强。番泻甙A、B、C、D、E、F到达大肠后经细菌或酶分解成甙元,刺激大肠,增强肠的张力减少水分吸收而导泻。 大黄A、B、C、D三种大黄泻下作用的强弱:掌叶大黄>唐古大黄>药用大黄 大黄苷(rheinoside A、B、C、D),亦为泻下成分。 鞣质类物质约5%: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d-儿茶素等,为收敛成分。 【理化鉴别】 (1)荧光试验:取本品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显 黄色至淡棕色环 , 紫外光灯下显棕色至棕红色荧光(蒽醌衍生物),不得显持久的亮蓝色荧光(与土大黄苷等的芪类化合物区别)。 (2)显色反应:本品粉末或稀醇浸出液加碱显红色(蒽醌反应)。 (3)粉末微量升华:可见黄色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粉末微量升华得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 (4)饮片 紫外光灯下 不得显持久的亮蓝紫色荧光。 TLC法: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对照;石油醚-甲酸乙酯-甲酸(15:5:1)展开;紫外灯或氨水显色。 【含量测定】 HPLC法,测定大黄素、大黄酚含量 C18柱,甲醇-0.1%磷酸液(85:15),254nm检测 总含量(0.50% 【附注】同属多种植物混为大黄:华北大黄R. franzenbachii、河套大黄R. Hetaoense、藏边大黄R. emodi、天山大黄R. wittrochii等。俗称山大黄或土大黄。药效差,毒副作用大,不宜药用。 土大黄的鉴别: (1) 土大黄根茎的横切面除藏边大黄外均无星点。 (2) 荧光鉴别:显亮蓝紫色荧光(土大黄苷反应,土大黄苷rhaponticin,为二苯乙烯苷类物质)。 这些品种在部分地区和民间使用。它们都不是正品大黄, 虽然也含有蒽醌衍生物成分,但不含双蒽酮苷番泻苷类,故泻下作用很差。   何首乌(Radix Polygoni Multiflori)     【来源】为蓼科 何首乌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块根 原植物拉丁名: Polygonum  蓼属,〈希〉polys多的+gonia 关节;multiflorum 多花的;Thunb. = C. P. Thunberg(瑞典人) 植物形态:多年生缠绕藤本,叶互生,具长柄,托叶鞘膜质,圆锥花序,块根。 【性状鉴别】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 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凹凸不平; 两端各具有一个明显的根痕,露出纤维状维管束。 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 切断皮部散列“云锦状花纹”(异常维管束), 中央形成层环明显,有的有木心。 气微,味微苦涩。 【显微鉴别】 A. 横切面 木栓层:数列细胞,充满红棕色物质,可见皮孔 韧皮部:较宽,散有异性维管束(复合维管束)均为外韧形 形成层:环状 木质部:导管较少,周围有管胞,可见少量木纤维 中心:初生木质部 内含物:簇晶,淀粉粒,存在于薄壁细胞 特征:异形复合维管束4~11个。 B. 粉末     淀粉粒:众多;单粒呈类球形、三角锥形或盔帽形;复粒由2~9分粒组成;脐点人字、星状、弧线或点状 结晶:众多,直径约80μm,偶见与类方形结晶合生 导管:具缘导管及网纹导管 【成分】含蒽醌衍生物约1.1%: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酚蒽酮(chrysophanol anthrone)等。 2,3,5,4’-四羟基芪-2-O-β-D葡萄糖苷。卵磷脂等;铁及锌含量较高。 【理化鉴别】 (1)粉末 微量升华得黄色柱状或针簇状结晶,遇碱液显红色。 (2)粉末约0.1g+10%氢氧化钠溶液10ml,煮沸3min,冷后过滤。取滤液加盐酸使成酸性,再加等量乙醚,振摇,醚层呈黄色。分取醚层4ml,另氨试液2ml,振摇,氨液层显红色。(检查蒽醌衍生物) 【附注】 注意与白首乌的区别 白首乌:为萝藦科植物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的块根,根呈长圆柱形或长纺锤形,表面土黄色,断面类白色,粉性。功效与首乌相近。但含有白薇醇(强心甙),使用时要小心。     尚偶见混乱品种或伪品:同科植物翼蓼Pteroxygonum giraldii Dammer et Diels和毛脉蓼Polygonum eillinerve(Nakai)Ohwi的块根,前者习称“红药子”,后者习称“朱砂七”,有的地区曾混作何首乌用,应注意鉴别。   朱砂七Polygonum cillinerve 的块根   翼蓼 Pteroxygonum giraldi 的块根      牛膝(Radix Achyranthis Bidentatae) 【历史】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早在宋代怀牛膝已在河南北部栽培。且《证类本草》中“怀牛膝”图即今之怀牛膝。 【来源】为苋科 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 根 【产地】主产于河南省武涉等地(为四大怀药之一),栽培。 【采收加工】晒至干后,用硫黄熏数次,将顶端切齐,晒干。 【性状鉴别】呈细长圆柱形,表面灰黄色。 质硬脆,易折断,断面角质样,可见黄白色小点(异常维管束)断续排列成数轮同心环。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 ①     木栓层为数列细胞。 ②     栓内层窄。 ③     异常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维管束外韧型,束间形成层除最外轮明显外,向内各轮均不明显;木质部有导管、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 ④     中央有正常维管束,初生木质部多为二原型。 ⑤     少数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 【成分】含皂苷,水解生成齐敦果酸。另含羟基促脱皮甾酮(ecdysterone)、牛膝甾酮(inokosterone)等。并提出了有免疫活性的肽多糖及活性寡糖。 【理化鉴别】 (1)横切面 紫外光灯(365nm)下显淡蓝色荧光。 (2)水浸液用力振摇呈持久性泡沫。 (3)粉末+ 冰醋酸及浓硫酸显紫红色。   川牛膝(Radix Cyathulae) 【来源】为苋科 川牛膝 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 根 【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微扭曲。 表面棕黄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及侧根痕,可见多数横向突起的皮孔, 顶端有时残留根茎和茎基。 质坚韧,不易折断; 切断面有多数淡黄色小点(维管束),排列成3~8轮同心环。 商陆 【来源】商陆科植物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 及垂序商陆P. Americana L.的干燥根, 全国大部分地区野生或栽培。   植物形态: 商陆: 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单叶互生;总状花序;根肥大,圆锥状,肉质。 垂序商陆:与商陆的区别在于茎枝紫红色,总状花序弯垂。 【性状鉴别】为纵切或横切的块片,外皮黄白色或淡棕色。 横切片为不规则圆形,弯曲不平。边缘皱缩,直径2~8cm,厚2~6mm, 切面浅黄棕色或黄白色,形成多个凹凸不平的同心性环纹,俗称“罗盘纹”。 气微,味甘淡,久嚼麻舌。     特征:多个凹凸不平的同心性环纹。 【成分】含三萜皂苷元:加利果酸(jaligonic acid)、去羟加利果酸(esculentic acid)、商陆皂苷元(phytolaccagenin)等。 皂苷:商陆皂苷甲、乙、丙、丁、戊、己、辛(其中甲、乙、丙、戊与垂序商陆中皂苷E、B、D、G为相同化合物)。商陆皂苷有促进小鼠白血球吞噬能力,对抗羟基脲引起的DNA转化率下降,使DNA的合成保持正常水平,是商陆扶正固本的有效成分之一。   多糖:商陆多糖-Ⅰ、Ⅱ,具有免疫调节活性、抗肿瘤。    组织胺:毒性成分。   川乌(Radix Aconiti) 【历史】   乌头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吴普谓:“乌头,形如鸟之头也。”苏颂谓:“其苗高三、四尺,茎作四棱,叶如艾,其花紫碧色作穗,其实细小如桑椹状,黑色。”李时珍谓:“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古今用药一致。 【来源】为毛茛科 乌头Aconitum carnmichaeli Debx. 母根(主根) 【产地】主产于四川、陕西省。 【采收加工】夏至到立秋采收,取母根及较小的子根,除去须根,泥土,晒干,即为生川乌。 【性状鉴别】呈圆锥形,中部多向一侧膨大, 顶端有残存的茎基, 外表棕褐色,皱缩不平,有瘤状突起的侧根及除去子根后的痕迹。 质坚实,不易折断, 横切面可见多角形的环纹(形成层)。 气微,味辛辣而麻舌。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 ①     后生皮层为黄色木栓化细胞。 ②     皮层偶可见石细胞;有时可见根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 ③     韧皮部宽广,散有筛管群。 ④     形成层呈多角形环。 ⑤     木质部导管,多单列或略呈“V”字形排列。 ⑥     髓部明显。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成分】含生物碱0.82%~1.56%,其中主要为剧毒的双酯类生物碱:中乌头碱(mesaconitine)及乌头碱(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 含乌头多糖(aconitan)。 【理化鉴别】取川乌粉末2g,加1O%碳酸钠湿润均匀,加苯冷浸过夜,滤取苯液并用2%盐酸提出苯中的生物碱,于酸水中加浓氨水使生物碱沉淀,用乙醚提取总碱,点样。吸附剂为碱性氧化铝(pH为9.5,过200目筛)加石膏及水(6∶1∶8)铺板,120~140℃活化1小时。展开剂为乙醚:石油醚(10∶1),展距 16cm。以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为对照品。 显色剂用碘蒸气熏,斑点均显棕色,应与对照品对应。   取本品粉末约0.1g加乙醇5ml,浸渍1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置水浴上蒸干,加2%醋酸lml;搅拌,滤过,滤液中加碘化汞钾试液2滴,产生黄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生物碱提取液在231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附注】   部分地区川乌为乌头的子根,其母根则作草乌应用。   草乌(Radix Aconiti Kusnezoffii)   【来源】为毛茛科 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 块根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 顶端常有残茎和少数不定根残基,有的顶端一侧有一枯萎的芽,一侧有一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茎。 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极皱缩,有纵皱纹、点状须根痕和数个瘤突状侧根(钉角)。 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 髓部较大或中空。 无臭,味辛辣、麻舌。   附子(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mvata)   【来源】 为毛茛科 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侧根(子根)的加工品 【产地】 四川、陕西省为主要栽培产区。 【采收加工】 夏至至立秋间采挖,摘取子根,除去泥土、须根,习称“泥附子”,再按大小分类,进行加工。 盐附子 选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放人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主含氯化镁)中浸泡,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晾晒,并逐渐延长晾晒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质地变硬时为止。 黑顺片 选择大、中个头的泥附子,洗净,放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浸泡,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约5cm的厚片,再用水浸漂,取出用调色液(黄糖及菜油制成)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现油面光泽时,烘至半干,再晒干。 白附片 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放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浸泡,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约3cm的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 【性状鉴别】 盐附子 呈圆锥形。 表面灰黑色,有盐霜。 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钉角)或支根痕。 横切面灰褐色,有多角形环纹(形成层),并有食盐结晶。 味咸而麻舌。   黑顺片 为不规则的纵切片,上宽下窄, 表面黑褐色,切开面暗黄色,油润光泽,略透明,并有纵向脉纹(导管)。 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 气微,味淡。 白附片 形状、气味与黑顺片相同,但无外皮,全体黄白色,半透明状。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为次生构造不发达根的构造。 ①     后生皮层为黄色木栓化细胞。 ②     皮层细胞切向延长,偶有石细胞;内皮层明显。 ③     韧皮部宽广,散有筛管群。 ④     形成层呈多角形环。 ⑤     木质部导管位于形成层内侧,多单列或略呈“V”字形排列。 ⑥     髓部明显。 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皮层有时可见根迹维管束。 【成分】  根含生物碱,其中主要为剧毒的双脂类生物碱:中乌头碱(mesaconitine)及乌头碱(aconitine C34H4ON))、次乌头碱(hypaconitine)。 附子因系加工品,原来生品中所含毒性很强的双酯类生物碱,在加工炮制的过程中易水解,失去一分子醋酸,生成毒性较小的单脂类碱苯甲酰乌头胺(benzoylaeonine)、苯甲酰中乌头胺(benzoylmesaconine)和苯甲酰次乌头胺(benzoylhypaconine)。如继续水解,又失去一分子苯甲酸,生成毒性更小的不带脂键的胺醇类碱乌头胺(aconine)、中乌头胺(mesaconine)和次乌头胺(hypaconine)。因此炮制品的附子、川乌及草乌的毒性均较生品为小。盐附子的毒性则较蒸煮过的黑顺片、白附片为大。 中乌头碱为镇痛的主要活性成分。 含强心成分:氯化棍掌碱(ooryneine chloride)及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l)。 【理化鉴别】 取黑顺片或白附片粗粉4g,加乙醚30ml与氨试液5ml,振摇20min,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加0.25mol/L硫酸溶液20ml,振摇提取,酸液在23lnm与274nm处有最大吸收。   白芍(Radix Paeoniae Alba)   【来源】 为毛莨科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根 【采收加工】刮去外皮,置沸水中煮至透心,立即捞出放入冷水中浸泡,取出晒干。 【性状鉴别】 呈圆柱形。 表面浅红棕色或类白色,光滑。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样,类白色或微红色,形成层环明显,木部有放射状纹理(微显菊花心)。 气微,味微苦而酸。 【显微鉴别】 粉末类白色。 ①     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ll~35μm,有的一个细胞含2至数个簇晶,也有含晶细胞纵列成行。 ②     木纤维长梭形。 【成分】 含芍药苷(paeoniflorin)。苯甲酸、鞣质、β—谷甾醇、挥发油等。 【理化鉴别】粉末的乙醚回流提取物加醋酐与硫酸,先显黄色,渐变成红色、紫色,最后呈绿色。   赤芍(Radix Paeoniae Rubra)   【来源】 为毛茛科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 根 【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 表面暗棕色。 质硬而脆,易折断, 断面平坦,粉白色或微红色,(菊花心明显)。 气微香,味微苦涩。 【成分】含芍药苷(paeoniflorin);及苯甲酸、鞣质。   黄连(Rhizoma Coptidis) 【来源】 为毛茛科 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 “味连” 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 “雅连” 云南黄连Coptis teeta Wall.        根茎  “云连” 【产地】味连主产于四川石柱县,湖北、陕西、甘肃等省亦产。主为栽培品,为商品黄连的主要来源。 雅连主产于四川洪雅、峨眉等省,栽培,少量野生。 云连主产于云南德钦、碧江及西藏地区,原系野生,现有栽培。 【性状鉴别】味连 多分枝,集聚成簇,形如鸡爪。 表面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及须根或须根痕,部分节间平滑,习称“过桥”,上部残留棕色鳞叶或叶柄残基。 断面皮部暗棕,木部金黄色,有放射状纹理,中央髓部红棕色。 气微,味极苦。   雅连 多单枝,“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 多单枝,较细小。折断面较平坦。 三种黄连的性状区别   形状 大小 过桥 味连 多分枝,集结成簇,形似鸡爪 小 短 雅连 多单枝,曲如蚕状 大 长 云连 多单枝,弯曲作蝎尾状 更小 不明显   【显微鉴别】 味连根茎横切面: ①     木栓层。 ②     皮层有石细胞散在,单个或成群,黄色。 ③     中柱鞘纤维束木化,或伴有石细胞。 ④     维管束外韧型,断续环列,束间形成层不明显; ⑤     髓部均为薄壁组织,无石细胞。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雅连与味连相似,但髓部有多数石细胞群。 云连的皮层、中柱鞘及髓部均无石细胞。   味连 雅连 云连   木栓层 有棕色内含物 同左 同左 皮层 石细胞单个或成群 同左 无石细胞 中柱鞘 纤维束环状,不连续,伴有石细胞 同左 无石细胞 维管束 无限外韧型,形成层环明显 同左 同左 髓部 无石细胞(或见于过桥部位) 有石细胞 无石细胞   粉末:味连黄棕色或黄色。 ①     石细胞类方形、类圆形、或近多角形,黄色,壁厚,壁孔明显。 ②     中柱鞘纤维黄色,纺锤形或梭形,壁厚。 ③     木纤维较细长。 ④     木薄壁细胞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壁稍厚,有纹孔。 ⑤     鳞叶表皮细胞绿黄色或黄棕色,细胞长方形或长多角形,壁微波状弯曲,或作连珠状增厚。 ⑥     导管为网纹或孔纹,节短。 ⑦     淀粉粒多单粒,直径2—3μm。 雅连与味连相似,但石细胞较多,金黄色,呈不规则条形或长椭圆形,长120~140μm。 【成分】三种黄连均含有多种生物碱:主要为小檗碱(berberine),呈盐酸盐存在, 其次为黄连碱(coptis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云连无)、巴马亭(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 含木兰碱(magnoflorine)、阿魏酸(ferulic acid)等。 【理化鉴别】 (1)根茎横断面 紫外光灯下显金黄色荧光,木质部尤为显著。 (2)细粉约1g+乙醇10ml,浸泡过液,取上清液1ml+稀盐酸1ml+5%没食子酸的乙醇溶液2~3滴,在水浴上蒸干,趁热加硫酸数滴,显深绿色。(检查小檗碱) (3)粉末或薄切片置载玻片上+95%乙醇1~2滴+30%硝酸1滴,加盖玻片放置片刻,镜检显黄色针状或针簇状结晶析出。(硝酸小檗碱) 含量测定 《中国药典》(2000年版)用薄层扫描法(检测波长为366nm)测定:本品含小檗碱以盐酸小檗碱计,不得少于3.6 %。 广防己 【来源】为马兜铃科 广防己的 根 【性状鉴别】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略弯曲。 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沟纹。纵剖成半圆柱者,剖面可见不规则的纵向“筋脉”,易纵向片状剥落。 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 断面粉性,有排列密集的灰棕色放射状纹理,中心髓部具一类圆形的异常构造。 气微,味苦。     防己(Radix Stephaniae Tetrandrae)   【来源】为防己科 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 根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圆柱形、半圆柱形或块片状,屈曲不直,形似猪大肠。 表面淡灰黄色,弯曲处有深陷的横沟。 断面平坦,灰白色,粉性,木部占大部分,有稀疏的放射状纹理—‘车轮纹’。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 ① 木栓层。 ② 皮层细胞切向延长,有石细胞群散在。 ③ 韧皮部束明显。 ④ 形成层成环。 ⑤ 木质导管稀少,断续排列成放射状。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并可见细小草酸钙柱晶及方晶,长约10μm。 【成分】含异喹啉生物碱类:主要为粉防已碱(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去甲基粉防己碱(汉防己乙素demethyl tetrandrine),轮环藤酚碱(cyclanoline)等。 【理化鉴别】 (1)酸水提取液用氨试液调至pH9,再用苯提取,分取苯层5ml,回收溶剂,残渣加1%钼酸铵的浓硫酸溶液数滴,显蓝紫色,渐变绿色至污绿色,放置色渐加深。(粉防己碱反应) (2)《中国药典》(2000年版)用薄层-分光光度法测定:本品在80℃干燥4h后,含汉防己碱不得少于0.70%。   北豆根   【来源】为防己科 蝙蝠葛的 根茎 【性状鉴别】呈细长圆柱形。 表面暗棕色,多有弯曲的细根,并可见突起的根痕及纵皱纹,外皮易剥落,呈淡黄色。 质韧,不易折断, 断面不整齐,纤维性,木部呈放射状排列,中心有髓。   板兰根(Radix lsatidis) 【来源】为十字花科 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  根 【性状鉴别】菘蓝根呈圆柱形, 根头部略膨大,可见轮状排列的暗绿色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 质略软而实、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金井玉栏”。 气微,味微甜而后苦涩。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 ①     木栓层为数列细胞。 ②     皮层较窄。 ③     韧皮部宽广,韧皮射线宽5~7列细胞。 ④     形成层成环。 ⑤     木质部导管周围有木纤维束,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成分】根含芥子苷、靛兰、靛玉红。 【理化鉴别】根水煎液紫外灯下显蓝色荧光。     苦参(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 【来源】为豆科 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  根 【性状鉴别】本品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长10~30cm,直径1~2cm。 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 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 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3~6mm; 断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可见同心性环纹。 气微,味极苦。 【成分】根含20多种生物碱:主要为苦参碱(matrine)及氧化苦参碱,还含羟基苦参碱、N-甲基金雀花碱、安那吉碱、膺靛叶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等; 多种黄酮成分:苦参酮等。 生物碱及黄酮类均为活性成分。 山豆根(Radix Sophorae Tonkinensis) 【来源】为豆科 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  根及根茎 【性状鉴别】本品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存茎基,基下着生根数条。 根呈长圆柱形,多有分枝,长短不等,直径0.7~1.5cm。 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突起的横向皮孔。    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 味极苦,有豆腥气。 【成分】根含20多种生物碱:主要为苦参碱(matrine)及氧化苦参碱等。 葛根(Radix Puerariae) 【来源】为豆科 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e.) Ohwi 甘葛藤P. thomsonii Benth.   根   “粉葛” 【性状鉴别】野葛根常为斜切或纵切的块片, 切面粗糙,纤维性较强,可见淀粉粒和纤维交错成层排列。 质轻松。 粉葛纤维性较弱,有的呈绵毛状。 质坚硬而重,富粉性。 【成分】含黄酮类物质:黄豆苷(daidzin)、黄豆苷元(daidzein)、葛根素(puerarin)。 甘草(Radix Glycyrrhizae) 【来源】为豆科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er、 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 flata Batal、 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  根及根茎 【产地】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以内蒙古伊盟的杭旗一带、巴盟的橙口及甘肃、宁夏的阿拉善旗一带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鉴别】 甘草 根呈圆柱形。 外皮松紧不等,红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皮孔横长, 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有粉性和裂隙,具明显的形成层环及放射状纹理—“菊花心”。 根茎表面有茎痕,横切面中央有髓。 气微,味甜而特殊。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 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其周围薄壁细胞中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 粉末:淡棕黄色。 ①            纤维成束,壁厚;晶鞘纤维较多,草酸钙方晶大至30μm。 ②            具缘纹孔导管较大,直径至160μm,稀有网纹导管。 ③            淀粉粒多为单粒。 ④            木栓细胞多角形、红棕色。 ⑤            棕色块状物。 【成分】根及根茎含三萜类化合物:甘草甜素(glycyrrhizin),主要系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的钾、钙盐,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c acid)。 黄酮类化合物:甘草苷(liquiritin)、甘草苷元(liquiritingenin)、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等。   黄芪(Radix Astragali) 【来源】为豆科 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 Hsiao 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根及根茎 【产地】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省。 【性状鉴别】呈圆柱形,极少有分枝。 表面灰黄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 质硬而韧, 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显放射状纹理及裂隙—金井玉栏、菊花心。 气微,味微甜。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 ①    木栓层细胞数列,栓内层为厚角细胞,切向延长。 ②   韧皮部有纤维束,与筛管群交替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及管状木栓组织;韧皮射线外侧弯曲,常有裂隙。 ③    形成层成环。 ④    木质部导管单个或2~3个成群,有木纤维束,木射线明显。 ⑤    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 粉末:淡黄色。 ①    韧皮纤维细长,木纤维壁厚。 ②    导管为网纹或具缘纹孔。 ③    石细胞较少,长方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状,壁甚厚。 ④    木栓细胞多角形。 ⑤    淀粉粒多为单粒。 【成分】含皂苷类:主为黄芪甲苷,并含乙苷和丙苷等; 黄酮类成分:芒柄花黄素等;黄芪多糖;多种氨基酸等。 【附注】1习用品 红芪 为豆科 多序岩黄芪 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 –Mazz. 根 呈长圆柱形,表面灰红棕色至红褐色,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并富粉性。切断面外皮红棕色,皮部黄白色,内侧可见一棕色环,木质部淡黄色,中央色较浅,可见放射纹理。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有晶纤维。   人参(Radix Ginseng) 【来源】为五加科 Panax ginseng C. A. Mey. 根及根茎 【产地】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栽培品习称“园参”。野生品产量甚少,习称“山参”。 【采收加工】新鲜人参称“水子”或“水参”。水子加工成不同规格的商品,主要有: ①生晒参:取洗净的鲜参,除去支根,晒干。如不除去支根晒干,则称“全须生晒参”。 ②红参:取洗净的鲜参,除去根茎部的不定根及支根,或仅除去细支根及须根,蒸3h后,取出晒干或烘干。 其中芦长、体长(大于8.3CM)、带有较长支根者,称“边条红参”,其它称普通“红参”。 煎下的支根及须根,用此法加工者,则称”红直须“。 ③白参(糖参):取洗净的鲜参,置沸水中烫3~7min,取出,用针将全体扎刺小孔,再浸于浓溏液中2~3次,每次10~12h,取出干燥。 野山参加工成全须生晒参。 近来研究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加工人参,可防止有效成分总皂苷的损失,提高产品质量。 【性状鉴别】人参 一般分芦、艼、体、腿、须等部。 主根称体,纺锤形,长3-15CM。直径1-2CM。 其上部的根状茎称“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 。 芦头上有许多凹窝状茎痕,习称“芦碗”。 芦头上生有不定根,习称“艼”,多为2一3支。 支根为腿,分支为3一5不等,腿生有细须根,其上有小突起,习称“珍珠点”。   生晒参 表面灰黄色,上部有断续环纹及明显纵皱纹, 体轻,质较硬, 断面淡黄白色,形成层环棕黄色,皮部有棕色点状树脂道和放射状裂隙。 气香而特异,味微苦、甘。   红参 表面红棕色、半透明。断面平坦、角质。 糖参 表面黄白色,质较重,参体和参腿上常有糖样结晶。味甜。   生晒山参 芦头细长、与主根等长或更长,称“雁脖芦”, 艼中部饱满形如枣核,习称“枣核艼”。 主根短,上端有紧密深陷的环状横纹,习称“铁线纹”。 参腿2 -3支,须根细长,清疏不乱,质韧,“珍珠点”明显。 气香浓。   饮片 生晒参多为横切或纵切片,黄白色,断面形成层环明显,可见菊花心; 红参多为斜切或纵切片,断面红棕色,角质半透明; 有人参皂甙样甘苦味。 【显微鉴别】主根横切面: ①    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内侧有栓内层细胞。 ②    韧皮部中散有树脂道,内含黄色分泌物,近形成层处有较多树脂道环列。初生韧皮部常有裂隙。 ③    形成层成环。 ④    木质部导管多成单列,径向稀疏排列; ⑤    薄壁细胞含有细小淀粉粒。栓内层、木薄壁细胞及木射线中含有草酸钙簇晶。 粉末:淡黄色(生晒参)或红棕色(红参)。 ①    树脂道碎片呈管状,内含黄色滴状或块状分泌物。 ②    草酸钙簇晶,直径20~68μm,棱角锐尖。 ③    淀粉粒众多,(红参中淀粉粒已糊化) ④    导管多网纹或梯纹。 ⑤    木栓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 【成分】 含总皂苷:约4%,称为人参皂苷(ginsenosides)。 四环三萜的达玛脂烷(dammarane)系皂苷为主要活性成分,加酸水解最后产物为人参二醇(panaxadiol),如人参皂苷Ra1、Ra2、Rb1、Rb2、Rb3、Rc、Rd等;有的水解产生人参三醇(panaxatriol),如人参皂苷Re、Rf、Rg1、Rg2、Rh1等。 五环三萜的齐墩果烷(oleanane)系皂苷,其苷元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如人参皂苷R0。 挥发油等,人参多糖等。 【附注】插接伪山参 为栽培人参插接伪制芦头的拼接品,常伪充山参。本品呈圆柱形,芦头部可见雕琢的痕迹,芦与主根连接不自然。 西洋参(Radix Quinquefolii) 【来源】为五加科 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a L. 根 【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或长纺锤形, 表面,有密集的环纹及细纵皱纹,主根下部可见支根痕。 质较坚硬,难折断,断面淡黄白色,近形成层处色较深,散有多数红棕色点状树 脂道。 气微香,味微苦后甜。 【成分】含人参皂苷类成分:已分离出17种人参皂苷,如人参皂苷R0、Rb1、Rb2、Rb3、Rc、Rd、Re、Rf、Rg1、Rg3、Rh1、Rh2、Rd、RA0等,其中Rg1含量较微。 挥发油:挥发油中鉴定出15种倍半萜类化合物(有7种与人参相同),以反式β-金合欢烯含量较高。 11种酯、一定数量的烷烃,酸和醇等。油脂中含有乙酸、庚酸、辛酸等脂肪酸。 16种以上的氨基酸,微量元素,果胶、人参三糖及具有降血糖作用的多糖A、B、C、D、E、胡萝卜苷及甾醇等。 【附注】用人参加工的伪制品 为五加科 人参 Panax ginseng C.A.Mey 根,经加工而冒充西洋参。 呈圆柱、纺缍形、颗粒状或片状,长3.9~9.2cm,直径0.9~1.5cm,头残存或已除去,无支根和须根。表面黄白色,皮粗糙,纵皱纹粗大而明显,皮孔样突起横长。质地较轻泡,折断面平理,放射状纹理不明显,皮部与木部中心多具裂隙,味淡,后稍苦。 三七(Radix Notoginseng) 【来源】为五加科 三七 Panax 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 根 【产地】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栽培。 【采收加工】种后第3~4年秋季开花前或冬季果熟后采挖。除去茎叶、泥土、剪下芦头、侧根及须根,曝晒至半干,反复搓揉,放入麻袋内撞至表面光滑。 芦头、侧根、须根晒干后,均为不同商品规格,分别称为“剪口”、“筋条”、“绒根”。 【性状鉴别】略呈纺锤形或类圆锥形, 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侧面有支根断痕。 质坚实,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 断面灰绿、黄绿或灰白色,皮部有棕色树脂道斑点。 气微,味苦而后微甜。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 ①    韧皮部有树脂道散在。 ②    木质部导管1~2列径向排列。 ③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粉末:灰黄色。 ①    淀粉粒众多, ②    导管多网纹。 ③    树脂道碎片,内含棕黄色滴状或块状分泌物。 ④    木栓细胞呈长方形或多角形,壁薄,棕色。 ⑤    草酸钙簇晶稀少,直径50~80μm,其棱角较钝。 【成分】含皂苷:总量9.75%~14.90%,主为达玛脂烷系皂苷,有人参皂苷Rb1、Rb2、Rd、Re、Rf、Rg1、Rg2及三七皂苷R1、
/
本文档为【鉴定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