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陕西渭南历史沿革

2019-04-18 5页 doc 17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陕西渭南历史沿革陕西渭南历史沿革 渭南作为县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县城在渭河南岸得名。考其沿革,更为悠久。 夏(约前21-前16世纪),传说属雍州,为有扈氏族活动区。 商(约前16-前11世纪),为骊戎国之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畿内(京城效区)。 东周(前770年-前256),春秋时属晋。秦武公十年(前688)秦伐土吉戎,在今年内渭河以北置下吉县,县治在今年内故市镇附近的故县村。次年置郑县,辖今渭河之南地。战国时,渭南先属魏,魏襄王五年(前314年)献于秦,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置骊邑...
陕西渭南历史沿革
陕西渭南历史沿革 渭南作为县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县城在渭河南岸得名。考其沿革,更为悠久。 夏(约前21-前16世纪),传说属雍州,为有扈氏族活动区。 商(约前16-前11世纪),为骊戎国之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畿内(京城效区)。 东周(前770年-前256),春秋时属晋。秦武公十年(前688)秦伐土吉戎,在今年内渭河以北置下吉县,县治在今年内故市镇附近的故县村。次年置郑县,辖今渭河之南地。战国时,渭南先属魏,魏襄王五年(前314年)献于秦,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置骊邑,辖渭河以南地区。 秦(前221-前206),渭河以南属骊邑,渭河以北属下吉。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设内史,辖骊邑、下吉等,此时,北部还设有莲勺县,据《汉书·地理志》载:“当属内史”。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进军关中,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骊邑、下吉一度属之,莲勺亦当属之。二年(前205年),汉设渭南,河上二郡。郑、骊邑属渭南郡,莲勺属河上郡,复隶内史。前197年七月,骊邑更名新丰。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内史为左右。新丰、郑、下吉属右内史,莲勺属左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 左内史为左冯翊。新丰、下吉、郑县属京兆尹,莲勺属左冯翊。新莽始建国元年到地皇四年(9年-23年),设烈郡、新丰、下吉、莲勺各县属之。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吉并入郑县,属京兆尹;莲勺属左冯翊。密寺县,当在此时并入新丰,属京兆尹。建和元年(147年),又恢复下吉县,改隶左冯翊。 魏(220年-265年),改京兆尹为郡,左冯翊为冯翊郡。新丰、郑县隶雍州京兆郡、下吉、莲勺隶雍州冯翊郡。 晋(265年-316年),新丰、郑县仍隶雍州京兆郡,下吉、莲勺仍隶雍州冯翊郡。东晋前秦苻坚甘露二年(360年)正月,割新丰、郑县地,置渭南县(县域在今老城北),隶雍州京兆郡。下吉、莲勺仍属雍州冯翊郡,后秦时,渭南、下吉隶属未变,唯据《太平寰宇记》载:“姚苌废莲勺县”。 北魏登国元年(386年),因避武帝拓拔□不讳,将下□改为夏封县,迁治于雄霸城(今巴邑镇)。太和三年(479年)复设莲勺县,废夏封入莲勺,隶雍州冯翊郡。孝昌三年(527年)改渭南县为南新丰县,并设渭南郡,治所迁至今县城东南四里明光塬上。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复设夏封县,与莲勺同隶雍州冯翊郡。废帝二年(553年),分置灵源、中源二县,改南新丰县为渭南县。灵源县遗址在今阳郭高家村,中源县址待考。三县均为雍州渭南郡。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废渭南郡、灵棂、中源入渭南县,属雍州京兆郡。同年因莲勺界内屡“群盗”,置延寿郡,郡治在夏封县,领夏封、莲勺。 隋初,置雍州,不久改为京兆郡,渭南属之。开皇三年(583年),废延寿郡。大业元年(605年),改夏封为下吉,并莲勺,属冯翊郡。大业十年(614年),将下吉县治迁到今下吉城,隶同州。《两京地理志》载,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过渭南,见塬上缺水,将县城由明光塬迁至今老城。 唐武德元年(618年),渭南改隶华州。垂拱元年(685年)华州改为太州。神龙元年(705年)又复为华州。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析渭南、庆山置鸿门县,县治在零口镇。同时设鸿州,领渭南、庆山置、鸿门、高陵、栎阳等县。大足元年(701年),废鸿州及鸿门县,渭南属雍州。开元元年(713年),渭南隶京兆府京兆郡。自武则天垂拱元年将华州改为太州后,州名几经更改,下吉县隶属未变:开元元年(713年),为华州华阴郡;天宝元年(742年),州废郡存;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华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改为大州;宝应元年(762年),复名为华州;宝历元年(825年),复为大州;乾宁四年(897年),为兴德府,光化三年(900年),为华州。 五代后梁时,渭南隶大安府;后唐、后晋、后汉一直隶京兆府;后周显德二年(956年),改隶华州。下吉县一直隶 华州。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华州为镇国军;至道三年(997年),设陕西路华州华阴郡;皇祐一年(1053年)改镇国军为镇潼军,渭南属之。熙宁六年(1073年),撤渭南,入郑县。元丰元年(1078年)恢复渭南县,隶永兴军路华州华阴郡。下吉县,一直隶华州华阴郡。 金皇统二年(1142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改镇压潼军为金安军,渭南,下吉属之。 元中统元年(1260年),改金安军为华州。至元元年(1264年),并下吉入渭南,曰并管。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路为安西路,二十三年(1286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渭南隶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华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并管”名,下吉划归渭南县,县境始跨渭水南北,隶陕西省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华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直隶西安府。 清,隶陕西省丁乾鹿道西安府。 民国初年,属陕西省关中道。十六年(1927年),撤道,由直辖县。二十八年(1939年),在大荔设置第八行政督察区,辖渭南等县。 1949年5月,渭南县解放,隶陕甘宁边区政府渭南分区。1950年5月,改为陕西省渭南分区。1956年10月,撤销分 区,由省真辖。1959年元月1日,华县、华阴、潼关并为渭南县,直属省辖。1961年9,10月间复设渭南专区和华阴、华县、潼关、渭南四县。1968年9月3日改专区为“地区”,辖渭南县,1983年10月渭南县改为县级渭南市,1995年4月渭南地改市,渭南地区改为渭南市,原县级渭南市改为临渭区,归渭南市管辖。(据《渭南县志》) 1983年,渭南县改名为县级市,是中共渭南地委、渭南地区行政公署、渭南军分区和中共渭南地委、市政府所在地,市区为南高北低,中间因沋河穿越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人称东部为老城区,西部为新城区。 据《渭南县志》讲,其城区最早是在渭河的南边,今老城区的北边,初建于苻秦甘露二年(公元360年)。因城在渭水之南而得名。到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撤销渭南县而设渭南郡及南新丰县,在今城区东南四里的明光塬上建筑县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因塬上缺水又将县城迁移至今老城区。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修筑了城池,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元帅阔廓将池向东开拓,明洪武年间又将城池四周向外开拓,关建造城门四座:东为“拱华”、西是“望秦”、南曰“通原”、北称“临渭”。每座城门上边还建有城楼。后又建花门楼。1556年华州大地震中,其城门楼全部倒塌。翌年重修。1568年,城墙用砖砌起,增建4个角楼,12个望楼。之后又相 继补修。太平军1862年4月进住渭南城区后,有半数城墙被炮火摧毁。之后又集资进行补修。1949年5月渭南解放,其城墙、门楼因倾斜裂缝,影响交通而被拆除。 渭南地处西安市以东60公里的渭河平原上,历史上渭南县城的规模与重要性远不及大荔和华县城。但由于华州城清末遭战乱被毁,再加上华县城向北沙苑地带,与北部各县的交通联系不如渭南方便,于是西安东部的经济重心逐渐由华县移到渭南地区,特别是陇海铁路修通后,关中东部及渭河以北各县的货物多由此集散,其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因而已成为关中东部的政治、交通、经济、文化中心。从50年代开始,中央、省、地、市先后建立了机械、造纸、化工、食品、服装等数十座中小型工厂,城市人口猛增,城区面积迅速扩大。1988年8月,陕西省政府决定在此设立经济开发区,属内地“特区”。此经济开发区位于渭南市区西部,南靠陇海铁路,北界渭河,地势平坦,交通方便,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在此投资建厂可享受多种优惠待遇。目前总投资近五十亿元的渭河化肥厂已竣工投产,另外还有许多项目也正在建设和商谈之中。想信不久的将来,渭南市区一定会有较大的改观。
/
本文档为【陕西渭南历史沿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