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淡而有味——司空图美学思想浅析

2017-11-15 6页 doc 19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淡而有味——司空图美学思想浅析淡而有味——司空图美学思想浅析 淡而有味——司空图美学思想浅析 夫放喷射2009-ff-8~号上旬刊 淡而有昧 —— 司空图美学思想浅析 李彦栋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司空图是晚唐时期着名的诗歌理论家,他在 审美上追求一种冲淡的境界,同时又追求"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淡而有味"是其关学思想,他开创了空灵这 一 意境.实现了中国美学史上的重大转折. 关键词:司空图关学思想"自然冲淡""淡然 有味""空灵意境" 司空图生活在暮气十足的晚唐时期,"风波一摇荡, 天地几翻覆"的时...
淡而有味——司空图美学思想浅析
淡而有味——司空图美学思想浅析 淡而有味——司空图美学思想浅析 夫放喷射2009-ff-8~号上旬刊 淡而有昧 —— 司空图美学思想浅析 李彦栋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司空图是晚唐时期着名的诗歌理论家,他在 审美上追求一种冲淡的境界,同时又追求"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淡而有味"是其关学思想,他开创了空灵这 一 意境.实现了中国美学史上的重大转折. 关键词:司空图关学思想"自然冲淡""淡然 有味""空灵意境" 司空图生活在暮气十足的晚唐时期,"风波一摇荡, 天地几翻覆"的时代特色让他饱受兵荒马乱的颠沛流离 之苦.同时仕途上的坎坷不平也使得他对追求名利丧失 了热情.在苦闷凄凉的隐居生活中,老庄淡泊超脱的精神 追求成为其最主要的精神寄托.他的诗及诗论以道为最 高境界.并崇尚道之特质——虚静,素洁,体现在诗歌理 论上即自然冲淡. 一 ,司空图崇尚"自然冲淡" 司空图的《诗品》虽列出了雄浑,冲淡,纤裱,沉着,高 古,典雅等二十四品,但并不是说司空图只是散漫地列论 几品而不主一格的.陈良运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中认为: "如此说来.'冲淡'是天地之大美,这美之本原在'雄浑' 之'道'的'大用外腓.真体内充',由'素处以默,妙机其 微'而悟得:正因为'雄浑'之'大象'是'超以象外,得其环 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所以才由'遇之匪深,即之欲 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的审美效应发生.'冲淡',是'淡 然无极',因而书与道家哲学'无'的范畴,'天下之物生于 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一章》),于失'淡然无极'之大 美'生'出了第一批十个美的儿子和女儿,《纤裱》至《豪 放》十品,正是'有可以色相见者','从物之已生出说者'. 这十品加上《雄浑》,《冲淡》,描述了诗化之道的本体和变 体之美,此其中.'纤裱','绮丽','豪放'是'色相'最显 者:'沉着','高古','典雅','劲健'是'色相'较隐者;'洗 炼','自然','含蓄'则兼或显或隐之'色相',亦或可言; 经'洗炼'之功使诸种'色相'皆臻'自然','含蓄'之美,终 不失却'淡然无极'之大美."由此可见,在陈良运看来, "冲淡"已成为二十四品之根,它与其他几品之间是一种 母体与子体的关系.笔者认为,从面上看司空图似乎是 毫无偏好,既描写了偏于壮美的雄浑,豪放,劲健等品,又 描述了偏于阴柔的典雅,绮丽,纤裱等品,还描述了偏于 超脱的自然,清奇,旷达等品,他对于二十四诗品都加以 赞美.但综观全篇,司空图还是明显有所偏好.例如"典 雅"品中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绚丽"品中的"浓尽必 枯.淡者屡深","清奇"品中的"神出古异,淡不可收",都 是要求诗歌创作应尽量淡化艺术捉摸的痕迹,做到庄子 所说的"淡然无疾而众美从之"的理想境界,即使是绚丽 的作品.也应质浓而貌淡;即使是典雅的作品,也应雅得 淡泊自然:即使是在"雄浑"这样偏于壮美之品中,淡泊之 美也是不可或缺的."雄浑"乃二十四品之首.乍看似乎是 作者特意提倡重视此阳刚之美,但实际上并不尽然.原文 对雄浑的描述为:"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 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游云,寥寥长风.超以象 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作者在这里强调的 是一种元气浑成,蓄之于中而发之于外的充实之美.它并 不是锋芒毕露的争雄.而是一种吞吐自然.毫不费力而又 力敌千钧的雄浑.这里的美不仅仅是一种雄壮之美,更有 一 种与大自然,大天地浑然一体的"反虚"之美.所以它才 会如荒荒游云般淡然辽阔,才会如寥寥长风般涵蓄清新. 所以说,"'雄浑'突出的是一个'浑'字,与自然合一的 '浑'才能达到雄",也正因此,雄浑才能与冲淡联手,才能 为崇拜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的司空图所接受. 司空图崇尚淡泊自然的诗歌风格,他以老庄之道为 理论依据,形成了其作诗和诗论的思想基调.他认为统领 万物乃至诗歌的是自然之"道",强调诗人虚静之境的修 养,已达到返璞归真的自然之态."道"乃顺应自然,太素 无色,因此,在创作风格上就会极力推崇自然淡泊之色. 在《冲淡》一品"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 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日载归.遇之匪深, 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中,"素"指道家清静无为 的境界.司空图认为只有心境淡泊,守静致虚才能与至高 境界中吸取精华,达到"与天和","与人和"的"太和"境 界.并以具体的景象表现了一种自然恬淡的意境,表达了 自己的审美追求,足见老庄之"道"对司空图影响之深,并 成为其诗论的精神支柱. 二,司空图追求"淡而有味" 司空图虽然以冲淡为最高的审美追求,但这并不意 味着他追求的冲淡之美可以冲淡到毫无滋味可言.若真 如此.哪里还会有美可言?可能正是以如此这般的出发 点.司空图提出了"韵味说",以达到淡而有味的和谐之 美.当然,这里的"味"并不等同于钟嵘建立于有迹可循基 础上的"味".而是一种味外之味,即超越酸咸等有迹之味 的另一种难以具说,难以言喻的"味".司空图的这一理论 主张同样来源于老子.《老子》中讲道:"道之出口,淡乎其 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为无为, 事无事,味无味."老子将淡与"无味"联系在一起.他所谓 的"无味"即是消去了一切形色,声迹之味;"道"之"无 味".不是没有味,而是超乎人间一切有形之物,有尽之味 的"真味","至味","大味",司空图的味外之味意同此出. 可以说.这味外之味正是冲淡之味.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味外之味"呢?司空图认为,首先 要达到韵外之致.这里的"韵"使之诗歌的语言,"致"之诗 15 2009-ff--8B号上旬刊又放贯 陆游范成大蜀中交谊 花志红 (西昌学院中文系,四川西昌615022) 摘要:范成大帅蜀期间.陆游为朝奉郎成都府路 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司参议官.两人"以文字交,不 拘礼法".其交谊为世人所称道.本文对陆游,范成大在蜀 生活期间的郊游,往来唱和诗作和爱国情怀进行了简要 的评述. 关键词:陆游范成大蜀中交往爱国情怀 陆游与范成大为南宋着名诗人,与杨万里,尤袤合称 为"南宋四大家".两人不仅以诗着称,以爱国情怀受人推 崇,而且两人的交谊也为世人所称道.尤其是在成都期 间,两人一为帅守,一为幕僚,友谊与日俱增,留下不少传 世佳作. 一 ,陆游,范成大蜀中交谊简述 陆游与范成大相知是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当 时两人同在编类圣政所任职.孝宗刚即位.乾道六年 (1170年)陆游任夔州通判人蜀,直至淳熙五年(1178年) 奉孝宗诏还l临安,其中除几次短期离开,大多住在成都. 范成大于淳熙二年(1175年)拜蜀帅命.六月七日自桂林 抵成都,就蜀帅任,淳熙四年(1177年)朝廷徵诏至离成 都.范成大帅蜀期间,陆游为朝奉郎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 官.兼四川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三九五《陆游传》云: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由此可 知.两人交往非同一般. 按时间顺序,可以将两人在蜀中的交往列举如下: 淳熙二年(1175年)冬至,铜壶阁建成,范成大作《冬 至日铜壶阁落成》,陆游为作记《铜壶阁记》. 淳熙三年(1176~z)范成大宴赏海棠屡有诗词,陆游 亦赋《锦亭》诗;陆游为范成大诗集作《范待制诗集序》;筹 歌的意态和情趣.所谓的"韵外之致"是指诗歌创作要有 比起语言描写本身有更生动,更深远的蕴涵.司空图说: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近而不 浮"是追求一种浑成之美,创造充实饱满的艺术形象."远 而不尽"使诗歌创造的艺术形象要有触动读者感情和联 想,引发读者自己体味诗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昧."近 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要求诗歌作者要虚实结合,实中 有虚,虚中有实,使读者的情感在领悟中得到升华. 其次,在诗歌的形象上必须创造出"象外之象".司空 图在《与极浦谈诗书》中提出:"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 之象,景外之景,岂谈何容易哉?…意即诗中必须先有景 和象,然后才能言及"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象外之 象"中,第一个"象"容易得到,"工与诗者能之":第二个 "象"极为难得,司空图感叹:"岂容易可谈哉."正是对此 而发,一如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记》早已说过的:"境生 于象外,故精于寡和."第一种"象"属于审美的实在境界, 第二种"象"应归属于审美的理想境界.那么怎样才能从 物象过渡到象外之象呢?这就要求诗人第一要具备一定 的艺术修养.只有"饮真茹强,蓄素守中",才可能创造出 美的境界来.第二,诗人必须深入到大自然中.让自己的 性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而这又要求诗人要"离形得似", 抓住最能传达出神韵的东西. 最后,"味诗".司空图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 今之喻多矣,而寓以为辨于昧,而后可以言诗矣."就是 说,无论是学诗,还是要得诗味,唯一的途径就是要懂得 品诗,要能辨于味,因而品诗的最根本就在于辨.而"辨" 不能拘囿于诗的外在形式,而必须从"近而不浮.远而不 尽"的诗境中去辨.那又怎样去辨呢?"乘之愈注,识之愈 真".对诗人的作品进行仔细的吟赏和反复的体会,只有 16 这样才能"目光恍然别有一境界". 三,司空图"淡而有昧"思想促成了"空灵意境"的产生 从诗境上看,空灵是一种最少障碍而又最富于召唤 性,能使欣赏者进入一种活跃的,创造性的存在.它既要 求"不着色相",又要求能够"纳万境".因为只有不着色 相,才能不为色相所限;只有纳万境,才能空阔自由.而冲 淡正是为了"不着色相",有味才能在一片空明中纵横灿 烂.司空图的空灵境界要求的不仅仅是情致与形象的融 汇无隙.更多的是超越形象之外的精神上不尽的韵味. "这种韵味由于具有生命本体关顾的深刻哲理与瞬间知 觉感性体悟的双重属性.所以才使非理性可以达到的言 外之意.味外之旨或韵外之致". 司空图是晚唐着名的诗歌理论家,他的《与李生论诗 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诗赋赞》,《二十四诗 品》等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论述诗歌意境与风格的理论 着作.他在审美上提倡一种自然冲淡的境界,但同时又将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司空图的 诗歌美学思想实现了中国美学史上的一大转折.自此,在 中国士大夫的笔下,山山水水充满着诗意与哲理,这是审 美主义的泛化,目的是构建精神虚化的乐园.或许这正是 封建社会显示苦难与郁闷的倒影与象征.总体来说,用淡 而有味来概括司空图的美学思想不会有太大的偏颇与遗 漏之处 参考文献: [1]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2]吕孝龙.冲淡与空灵.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 .1995.2. [3]诚虚子编着.《道德经》新解.济南出版社,2003. [4]诚虚子编着.《道德经》新解.济南出版社,2003.
/
本文档为【淡而有味——司空图美学思想浅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