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粒径可控的铜纳米粒子的液相还原法制备

2017-12-10 14页 doc 35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1618

暂无简介

举报
粒径可控的铜纳米粒子的液相还原法制备粒径可控的铜纳米粒子的液相还原法制备 粒径可控的铜纳米粒子的液相还原法制备 化学工程师 ChemicalEngineer2008年5月 科 研 与 开 发 文章编号:1002—1124(2008)05—0017—05 粒径可控的铜纳米粒子的 液相还原法制备 李延军,唐建国,刘继宪,王瑶 (青岛大学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实验室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在一定温度的水溶液中,采用铜离子前躯体,水合肼为还原剂,在PVP存在下,进行了粒径, 形貌可控的纯铜纳米粒子的合成,获得了粒...
粒径可控的铜纳米粒子的液相还原法制备
粒径可控的铜纳米粒子的液相还原法制备 粒径可控的铜纳米粒子的液相还原法制备 化学工程师 ChemicalEngineer2008年5月 科 研 与 开 发 文章编号:1002—1124(2008)05—0017—05 粒径可控的铜纳米粒子的 液相还原法制备 李延军,唐建国,刘继宪,王瑶 (青岛大学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实验室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在一定温度的水溶液中,采用铜离子前躯体,水合肼为还原剂,在PVP存在下,进行了粒径, 形貌可控的纯铜纳米粒子的合成,获得了粒径在7,70nm的铜纳米粒子.通过x射线衍射仪,紫外一可 见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衍射等手段对产物测试与表征,证实了上述结果. 同时证明,粒径可由奥斯瓦尔德老化过程控制,保护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粒子形貌. 关键词:纳米铜;液相还原法;奥斯特瓦尔德老化 中图分类号:TQ420.6文献标识码:A Synthesisofsize--controllableforcoppernanopartidesbyliquid--phasemethod LIYah—jun,TANGJian—guo,LIUJi—xian,WANGYao (ThePreliminaryStateKeyLabofNovelFiberandTextileMaterials,QingdaoUniversity,Qi ngdao266071,China) Abstract:Aseriesofcoppernanoparticleswithcontrollablesizerangingfrom7nmto70nmwereproduced fromcupricsulfatewithhydrazinemonohydrateasareductantandpoly(vinylpyrrolidone)(PVP)asacappinga— gentatacertaintemperatureinaaqueoussolution.X—raydiffractionpattern(XRD),UV— visspectroscopy (uV— vis),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y(TEM)aswellasselected — areaelectrondiffraction(SAED)wereusedtocharacterizetheresultingnanoparticles.ThesizeofCunanopar- ticlescanbeaffectedbyOstwaldripeningatahighertemperature.ThepresenceofPVPshowstheinfluenceon themorphologyofcoppernanoparticles. Keywords:coppernanoparticle;solutionreduction;Ostwaldripening 金属纳米粒子由于其特殊的属性,在光学,磁 学,热学,电子学,光电子学,催化,信息存储,生物 标定,传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目前 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主要有气体蒸发法,化学 气相沉积法(CVD),等离子溅射法,沉淀法,水解 法,水热法,液相还原法等J.还原法由于可以在 原子水平上组装粒子以实现对粒径和形貌的控制, 而引起广泛关注.在这一领域,尤其是液相还原法 收稿日期:2008—03—15 作者简介:李延军,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纳米金属. 导师简介:唐建国(1958一),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化学会, 化工学会会员,美国应用高分子稿件评审专家,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及多项厅局级 科研项目;以首位获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理论成果一等 奖,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理论成果三等奖1项等多项厅局 级奖励;以第一作者在国际SCI核心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 表l4篇,其中5篇同时被SCI和EI收录;多次出席国 内外学术会议并做报告. 制备贵金属纳米粒子,近年来已出现许多杰出的工 作.如Frens以柠檬酸钠为还原剂和保护剂,通过 改变柠檬酸钠的用量制备了粒径在12,41nm的一 系列金纳米颗粒;Xia利用多醇体系,通过改变金属 前驱体与PVP的比例和浓度,获得了银纳米立方单 晶,纳米棒,纳米线及纳米球;Pileni利用AOT体 系制得了铜的纳米球和纳米棒等.然而,相对于 金,银,铂,钯等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大量报道,作为 金银同系物的铜,报道的数量的确始终较少.主要 因为:(1)Cun的标准电极电势比金银的低,因此, 还原cun需要较强的还原剂,从而使得一些在合成 金银等胶体中十分成功的还原体系对铜不再适合; (2)铜纳米粒子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暴露在空气 中很快氧化,难以稳定保存,不利于后续的研究和 表征;(3)为防止氧化而引人的过量保护剂,有时会 妨碍纳米晶的生长,导致粒径,形貌分布变宽,而且 往往由于保护剂分子发生桥联使得粒子团聚. 然而Cu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分布量大, 价格低廉,而且铜纳米材料可作为高性能块体材料 李延军等:粒径可控的铜纳米粒子的液相还原法制备2008年第5期 的原料,在纳米电子学,印刷电路等领域必将发挥 巨大作用,以及在Ullmann—type反应和甲醇合成 等反应中可作为高效催化剂_8一?,因此,对它的研 究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以往的液相还原法制备铜纳米粒子的文献 中,为获得较窄的粒径分布,避免团聚,往往采用在 室温下用较强还原剂还原低浓度铜盐前驱体,所得 到的产物多为10nm以下的颗粒.本文中通过改进 的方法制备了大粒径的颗粒,并发现颗粒的大小易 受反应温度的影响;随着颗粒的生长,粒子的形状 由球形向多面体转变. 1实验部分 1.1药品 80%水合肼(A.R.天津市瑞金特化学品有限 公司);CuSO,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分子量 1lOOO),甲苯,乙二醇,均为分析纯,天津市广成化 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三次蒸馏水. 1.2纳米粒子合成 将5mL含有一定比例的PVP水溶液置于 100mL三口烧瓶,加热至60?并通人N:以除去O:, 将5mL浓度为8mmol?L一的CuSO水溶液和等体 积的过量水合肼同时滴人PVP溶液中(CuSO在整 个体系中的浓度为2.5mmol?L),控制滴加速度 为0.5mL?m.in,,维持该温度至体系变为深红色, 待不再变色后提高温度至80%,老化1h.整个过程 需在N'保护下进行.所得产物离心并用蒸馏水, 乙醇清洗数遍,根据表征需要分散于蒸馏水或乙醇 中.在密闭容器中该红色铜胶体可稳定保存数月. 1.3表征 物相分析由D/max一25o0型x射线衍射仪完 成,用cu—Ka作为辐射靶,l=0.15418nm.铜胶体 的光学性质由岛津UV一1700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 度计测量,光程1em.粒子的形状与尺寸采用JEOL JEM1200EX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JEOL JEM639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在100kV 和20kV加速电压下观察得到.'用于TEM检测的 样品用乙醇分散,滴1D于包覆碳膜的铜网上,在室温下蒸发溶剂;用于SEM的样品滴于玻璃片上,真 空干燥后喷金.电子衍射图样由TEM自带的衍射 仪得到. 2结果与讨论 2.1X射线衍射分析 在本实验中所得铜纳米粒子,经XRD测试为晶 态粒子,呈立方晶系.所有样品具有相似的衍射图 样,见图1.. 图1所得铜纳米粒子的X射线衍射图 由图1可知,在2q=43.4.,50.37.,73.99.,89. 87.和95.68.处的衍射峰分别对应面心立方铜晶相 的(111),(200),(220),(311)和(222)晶面,经计 算晶格常数为0.3614nm,与标准卡JCPDS卡(No. 04—0836)吻合.除此之外,没有CuO,Cu:O,Cu (OH):等氧化物的峰出现,说明产物是纯cu,衍射 峰的宽化与粒子粒径的减小有关. 2.2吸收光谱与形貌分析 金属胶体在紫外一可见光波段具有特征吸收 峰或宽吸收带,这是由于粒子的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激发或间带跃迁而引起的.Mie最早提出金 属胶体的导电球模型理论,它适用于尺寸小于吸收 波长的胶体粒子_j.对于球形铜纳米粒子,其特征 吸收带在570,590nm附近,且800nm处的吸收应 当较低. 图2显示了不同浓度的CuSO水溶液制得铜 粒子的吸收光谱. 渡长/rim [N2H]/[Cu]=40,[cu]=2.5mmol?L(a), 5mmol?L(b),10mmol?L(c).d是将样品a暴露于 空气中15min后的吸收光谱.' 图2不同Cu浓度下铜胶体的吸收光谱 由图2可知,其最大吸收峰在586nm处,与文 献一致.随着前驱体浓度的增加,吸收强度也有所 增加,这种表面效应的增强应是生成了更多的铜粒 子所致.吸收带峰形较窄,说明粒径分布比较均 匀.800rim处无明显吸收,说明制得的铜粒子有效 2008年第5期李延军等:粒径可控的铜纳米粒子的液相还原法制备 的防止了被氧化.曲线d是将一试样在空气中放 置15min后的谱图,虽然590nm处仍有吸收峰,但 800nm的吸收明显增强,表明颗粒表面已有氧化物 薄层形成.这一事实说明PVP作为保护剂并不能 使粒子完全钝化. 5U4004,5050055U600650700',5U洲 波长/nm 图3以甲苯(a)和乙二醇(b)为溶剂制得的 铜纳米粒子的吸收光谱 图3是更换溶剂后制得的铜纳米粒子的吸收 光谱,分别对应甲苯(图3a)和乙二醇(图3b).以 甲苯为溶剂,所得的谱图与水溶液产物相似,但最 大吸收波长出现蓝移,这是由于甲苯与水的介电常 数不同所致.图3b明显不同于图2和图3a,共有3 个吸收峰.位于614nm的吸收峰应为颗粒增大导 致的红移现象;另两个峰较弱,可能与粒子的形状 有关.理论计算表明:SPR吸收峰的数量随粒子对 称度的减小而增加,球形粒子只有1个峰,立方体 颗粒有3个峰_l.电镜检测也证实,以乙二醇为溶 剂制得的粒子可达数百纳米,且呈现出不规则形 貌,与文献结果类似_l. 图4是以PVP为保护剂,在35?水相中制得的 铜粒子的TEM表征结果. 图4【PVP]/【CuSO.】=2(a)和7(b)时, 在35?水相中制得的纳米铜的TEM结果 其中CuSO浓度为2.5mmol?L,,水合肼浓度 为0.1mol?L,,PVP单体单元与铜盐前驱体的摩 尔比例分别为2和7,反应体系用NH?HO调节 pH值至10.两组皆无团聚现象,颗粒呈球状粒径 分布较为均匀.从图4可以看出,加入较少PVP的 Cu粒子(图4a)粒径稍大,说明PVP对纳米晶的生 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保护剂的使用并不是控 制粒径的最主要因素,如果提高反应温度,即使加 入更大比例的PVP也可以获得大尺寸铜颗粒. 图5[PVP]/[CuSO.]=20,在80?水相中 回流1h制得的纳米铜的TEM表征结果 插图显示了电子衍射图样. 图5中,保持CuSO和水合肼的浓度不变,加 大PVP用量至CuSO的20倍,在60?生成铜粒子 后并在80?回流1h.显而易见,其尺寸远大于常温 下的产物,并且呈现多边形的形貌.插图显示的是 对图5中粒子的电子衍射图样,3组衍射斑分别对 应铜立方晶系的(111),(220),(311)晶面. 2.3温度的影响 在本实验中发现,温度在控制铜纳米粒子粒径 方面有重要作用.为考察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分别在20,35和60?条件下制备了铜水溶胶.在 常温下混合还原剂溶液和铜盐溶液,铜铵络离子的 蓝色立刻消失,随即变成淡黄色,显示晶核开始形 成;30min后溶液才由黄色转变成微红色,说明反应 速率较慢,生长时期较长.至颜色稳定大约需要 2h.若在60?下进行该反应,混合液在几分钟内就 变为红色.在铜纳米粒子生成之后继续保持加热 状态以使粒子熟化.图4和图5的TEM结果显示, 温度较低时获得的铜粒子粒径小于10nm,呈球状, 而高温时粒径可达60,70nm,并带有整齐的表面和 棱角.导致这种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奥斯瓦尔 德老化.温度既能影响还原反应速率(即初始成核 速率),又能影响奥斯特瓦尔德熟化的程度和速 度.高温时,还原速率的提高会导致大量晶核的 快速生成,有利于单分散体系的形成;同时,奥斯特 瓦尔德老化的进程也会大大加快,较小的颗粒溶解 并在较大颗粒表面继续生长.在电镜下观测到的 粒子数量明显少于常温下制得的同类样品,并未出 现如图4那样的密集区域.因此,通过选择不同的 反应温度和老化时间,可以对粒子尺度进行控制. 2.4溶剂的影响 采用与水相法相似的物料比和反应条件,分别 以甲苯和乙二醇为溶剂制备了铜胶体.在甲苯中, 还原和生长速率低于在水相中的速率.将含有水 合肼和Cu的甲苯溶液混合,绿色的铜盐前驱体立 刻变为蓝色,这可能是由于cu与水合肼络合所 致.在70~C下,该蓝色溶液在数分钟内转变成无 饕?I1警?0lrI|r0.一 圆 一一一一 李延军等:粒径可控的铜纳米粒子的液相还原法制备2008年第5期 色,黄色直至酒红,比同样条件下水相合成稍慢. vis谱图显示有569nm处的吸收峰,且800nm UV— 无吸收.但暴露于空气中后,铜的甲苯溶胶比水溶 胶更易氧化.TEM照片显示,虽然经历熟化过程, 但并未出现水相中那样明显的颗粒增大.对于憎 水胶体,稳定性主要靠保护剂的空间位阻效应维 持,范德华力则是破坏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随着颗 粒的增大,空间位阻将难以抵消范德华力;而水相 中胶体的稳定性主要靠静电力维持,因此,油相法 制备的铜粒子往往小于水相法得到的粒子. 乙二醇是一种极性溶剂,又是铜盐的良好溶 剂,其本身具有还原性,高温下可以合成Au,Ag,Pt, Pd等贵金属纳米结构材料?,但在70~C下不足以 还原Cu?,在本实验中乙二醇仅作为溶剂.由SEM 照片可见,粒径约为75nm,与水相中的结果相仿. 2.5保护剂的影响 无包覆层的纳米粒子表面能巨大,原子簇会自 发沉积到晶核表面以降低体系的表面能,这一过程 与奥斯特瓦尔德熟化类似,低表面能的大颗粒以消 化小颗粒为代价进一步生长.但也可使较大的粒 子发生团聚.所以,在纳米粒子的合成中总需要加 入适当的保护剂,通过降低粒子的表面能,引入空 间位阻或增加静电力的方式使胶体稳定.许多实 验已经证实吡咯烷酮单体单元上的O和N原子都 可以通过未共用电子对与Cu原子形成配位?,使 PVP长链吸附在颗粒表面.大分子链的空间位阻 效应能够有效的防止团聚的发生,因此PVP的存在 可以提高铜胶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保护剂 的包覆,颗粒表面活性点减少,阻碍了单体在纳米 晶表面的生长,使得粒径较小.在其他反应条件不 变的情况下,增加保护剂的用量会得到更小的颗粒 (图4).当温度提高时,即使保护剂的用量严重过 量,也会生成大尺寸的粒子.在高温下,保护剂可 能由于加热而从晶核表面脱附j,从而发生奥斯特 瓦尔德老化.因此,即便PVP/CuSO摩尔比高达 20,也可以通过温度控制生成大颗粒(图5). PVP是一种能有效控制面心立方金属颗粒形 状的包覆剂,通过对{100}的优先吸附,可以获得高 产量的银纳米立方单晶,五重孪晶的纳米线等】. 但在本实验中未发现有大量的铜纳米立方体,取而 代之的是一些有清晰边角的多面体粒子,而且这些 粒子的表面显然不全由{100}组成(图5).由此推 测,形状控制的机理不能仅由包覆剂的选择性吸附 阐明.晶粒的这种优先生长似乎应是受温度,反应 物浓度及比例等各种影响的动力学控制的平 衡过程.从能量的角度,面心立方金属晶粒的最佳 形状应是具有规则六角面的截顶八面体?引,为达到 这种能量最低状态需要Cu原子不仅要在{111}面, 还要在{100}面上生长.而PVP在{100}面上的选 择性吸附阻碍着这一晶面的生长.这两种因素的 竞争可能是最终导致了多面体颗粒产生的原因. 3结论 粒径范围在7—70nm的一系列铜纳米粒子可 以以水合肼为还原剂通过一步反应制备获得.实 验发现,反应温度,溶剂和保护剂的用量对合成的 铜粒子均会有明显影响.在极性溶剂中随着反应 温度的提高和老化时间的延长,Cu颗粒粒径增大; PVP的加入可避免粒子团聚和氧化,并能在一定程 度上控制粒子的形貌.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方便的 获得粒径可调的铜纳米粒子. 参考文献 [1]TheysRD,SesnovskyG.ChemistryandProcessesofColorPho- tography[J].Chem.Rev.,1997,97:83—132. [2]MaierSA,BrongersmaML,KikPG,MeltzerS,eta1.Plasmon- ics—ARoutetoNanoscaleOpticalDevices[J].Adv.Mater., 2001,13:1501—1505., [3]KamatPV.J.Photophysical,PhotochemicalandPhotocatalytic AspectsofMetalNanopartieles[J].Phys.Chem.B,2002,106: 7729—7744. [4]MalinskyMD,KellyKL,Seha~GC,eta1.ChainLengthDe- pendeneeandSensingCapabilitiesoftheLocalizedSurfacePlas- mortResonanceofSilverNanopartielesChemicallyModifiedwith AlkanethiolSelf—AssembledMonolayers[J].Am.Chem.Soc., 2001,123:1471—1482. [5]李在元,刘海英,等.纳米铜粉研究进展[J].有色矿冶,2004 20(3):40-43. [6]WileyB,SunY,MayersB,eta1.Shape—ControlledSynthesis ofMetalNanostmctures:TheCaseofSilver[J].Chem.Eur.J., 2005,11:454—463. [7]LisieekiI,PileniMP.SynthesisofCopperMetallicClustersU- singReverseMicellesasMieroreaetors[J].Am.Chem.Soc., 1993,115:3887—3896. [8]DhasNA,RajCP,G~ankenA.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PropertiesofMetallicCopperNanopartieles[.J].Chem.Ma- ter.,1998,10:1446—1452. [9]VukojeviCS,Trapp0,GrunwaldtJD,eta1.Quasi—Homoge- neousMethanolSynthesisOverHighlyActiveCopperNanoparti- cles[J].Angew.Chem.Int.EdnEns1.,2005,117:8192. (下转第24页) 童晓滨等:雷竹叶叶绿素铜钠的制备及其光谱研究2008年第5期 表1分光光度计测定数据分析 5结论 叶绿素及其衍生物——叶绿素铜钠等是一类 重要的生物无机化学品,在日用化学工业,食品工 业和医药制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制备的叶绿素铜钠盐为带金属光泽的 墨绿色粉末状物,用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 在414和630nm处有2个最大吸收峰,与文献值 一 致,其峰值变化分析推断也符合反应机理,说明 有叶绿素铜钠盐的存在,它应是叶绿素a(R=CH) 的铜钠盐与叶绿素b(R—CHO)的铜钠盐的混合 物.红外光谱分析与文献对比,说明Cu原子已 经代替了Mg原子,进一步确认了制得的产品为叶 绿素铜钠盐. 本实验工艺,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有所改进, 用此工艺制备叶绿素铜钠并联合制备A,B,C的工 艺方法在国内尚不多见.此设计实验,既能节 约试剂,又能减少污染.对竹叶资源的利用不失为 一 条新途径. 致谢:本实验工作完成过程中林燕慧,真秀丽 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江慧华给予了工作支持,在 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黄自然,蚕粪制取叶绿素类衍生物及其在医药上的应用[J]. 华南农学院,1980,1(2):145—149. [2季祥君,新编精细化工产品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6.101. [3]杨继生,等.叶绿素铜钠盐的性质制备工艺及其应用[J].广州 食品工业科技,2002,18(2). [4]王立娟,等.松针叶绿素铁钠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J].林业科 技,2004,29(2):4-4. [5]杨德全,等.地椒草制取叶绿素铜钠的研究[J].延安大学 (自科版),1998,17(4):39—43. [6]蔡成翔,等.草坪草制取叶绿素铜钠盐工艺研究[J].广西右江 民族师专,2005,18(2):45. [7]Owen.R.Fnnema,Foodchemistry,Chinalightindustrypress, 2003,552—553;556—557. [8]孟会娟,等.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制备与测试[J].现代仪器, 2005,(4):4-4—45. [9]周维纯.苏联树叶化学产品生产研究现状[J].苏联科学与技 术,1984,(6):28—33. (上接第20页) [10]ParkS,GorteRJ,VohsJM.Applicationsofheterogeneousca— talysisinthedirectoxidationofhydrocarbonsinasolid—oxide fuelcell[J].App1.Cata1.A,2000,200:55—61. [11]ManbeekGF,LipmanAJ,StocklandRA,eta1.Organosoluble CopperClustersasPrecatalystsforCarbon—HeteroelementBond — FormingReactions:MicrowaveandConventionalHeating[J]. J.ors.Chem..2005,70:244—250. [12]YanaaeA,KomiyamaH.[J].Surf.Sci.,1991,248:11—19. [13]SongY,DoomesEE,PrindleJ,eta/.InvestigationsintoSulfo— betalne—StabilizedCuNanoparticleFormation:TowardDevelop— mentofaMicrofluidicSynthesis[J].J.Phys.Chem.B,2005, 109:9330—9338. [14]ArulDhasN,PaulRajC,GedankenA.Synthesis,Characteriza- [15] [16] [17] [18] tion,andPropertiesofMetallicCopperNanoparticles[J].Chem. Mater.,1998,10:1446—1452. CushingBL,KolesnichenkoVL,OConnorCJ.RecentAd. vancesintheLiquid—PhaseSynthesesofInorganicNanoparticles [J].Chem.Rev.,2004,104,3893—3946. BonetF,Tekaia—ElhsissenK,SarathyKV.Studyofinteraction ofethyleneglycol/PVPphaseonnoblemetalpowderspreparedby polyolprocess[J].Bul1.Mater.Sci.,2000,23:165—168. BamardAS,LinXM,CurtissLA.EquilibriumMorphologyof Face—CenteredCubicGoldNanoparticles>3nmandtheShape ChangesInducedbyTemperature[J].J.Phys.Chem.B, 2005,109:24465—24472. J.W.M.Frenken.P.Stoltze.AreVicinalMetalSurfacesSta- ble[J].Phys.Rev.Lett.,1999,82:3500—3503.
/
本文档为【粒径可控的铜纳米粒子的液相还原法制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