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汉语声调特征与侦查工作中的地域性言语识别

汉语声调特征与侦查工作中的地域性言语识别

2012-11-30 5页 pdf 246KB 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431

暂无简介

举报
汉语声调特征与侦查工作中的地域性言语识别 2012 年第 2 期 No. 2,2012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2 年 4 月 Apr. 2012 汉语声调特征与侦查工作中的地域性言语识别 张相平1,季云起2 (1.华南师范大学 南海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2. 西南政法大学 刑事侦查学院,重庆 401120) 【摘 要】在与各种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新形势下,语言侦查技术在案件侦破过...
汉语声调特征与侦查工作中的地域性言语识别
2012 年第 2 期 No. 2,2012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2 年 4 月 Apr. 2012 汉语声调特征与侦查工作中的地域性言语识别 张相平1,季云起2 (1.华南师范大学 南海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2. 西南政法大学 刑事侦查学院,重庆 401120) 【摘 要】在与各种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新形势下,语言侦查技术在案件侦破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地域 性言语识别的语言文字类案件中,汉语方言语音的声调特征具有重要的价值特性:一是汉语方言语音的调类和调 值特征具有突出的差异性,二是汉语声调特征具有极强的稳固性,三是汉语方言中的连续变调具有各自特点和规 律。这三方面特性决定了汉语声调特征在地域性言语识别中具有高等次的识别价值,应得到重视和应用。 【关 键 词】声调特征 汉语方言 语言侦查 言语识别 【作者简介】张相平(1977—),女,山东日照人,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11 - 09 - 12 【中图分类号】H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5455(2012)02 - 0135 - 04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在一些违 法犯罪活动中,它也常为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成为 直接或间接的犯罪工具或手段。所以,在涉及语言 文字作案的案件中,语言与犯罪、侦查之间也都具有 密切的关系。我国在公元前 119 年(西汉)就有了 汉武帝识伪书斩少翁的笔迹鉴别实例,到东汉建安 时期的“国渊比书”形成笔迹检验破案的完整案例 ,[1]即是这种关系早期的明确记载。到了现代,进 一步发展出了独立的侦查语言学这样一门新的 学科。 在与各种犯罪作斗争的刑事科学技术领域,语 言侦查已发展成为一项新兴的、具有广阔前景的应 用技术。它在侦破语言文字类案件中行之有效的作 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侦查和司法实践所。限 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汉语声调特征在地域性言语 识别工作中的价值和应用。 一、地域性言语识别在语言侦查中的作用 对于那些借助语言为工具或手段的违法犯罪活 动,我们也要从语言的线索进行侦查,这就涉及到案 件的语言侦查技术:言语识别技术和言语鉴定技术。 所谓言语识别技术,是综合运用语言学和有关 技术科学的知识、原理和方法,系统研究各类群体言 语人的言语特点和规律,综合分析、鉴别各类文件物 证、视听资料的言语特征,并以此判断言语人的地域 属性、社会属性和发声习惯的一种应用技术 。[2]而 言语鉴定技术是运用语言学和侦查学以及相关学科 的知识、原理和方法,研究言语人言语习惯的特点和 规律,通过比对检材言语与嫌疑人样本言语的言语 特征,鉴别二者的言语习惯(包括发音习惯等)是否 同一,为证实犯罪、认定犯罪嫌疑人提供证据的一种 专门技术手段 。[3] 在语言侦查中利用言语识别技术,可以为案件 侦破确定方向、缩小范围,甚至为认定犯罪嫌疑人、 证明犯罪事实提供依据。从广义上说,言语识别技 术包括了言语识别与鉴定两个方面。为说明的方 便,本文的言语识别使用其广义概念。它主要包括 地域性言语识别、社会性言语识别、时代性言语识 别、病态言语识别、外族(国)人言语识别等。其中 的地域性言语识别,是言语识别技术中发展较早也 较为成熟的一个分支。 所谓地域性言语,是指能够表现言语人所在地 区或籍贯言语特点的言语。通常是通过不同的方言 特征表现出来,包括地域方言、地域性文字、地域性 言语内容等方面的特征。地域性言语识别是指通过 对案件言语材料的分析,判断言语人的籍贯或活动 地区的语言侦查技术。发现和分析案件言语材料所 包含的地域性言语特征,并结合案件的有关物证和 案情,刻划嫌疑人形象,从而明确侦查目标和范围, 这是地域性言语识别的基本手段。例如某匿名信案 件材料中,出现了诸如“旺秀”(“好手”之意)、“消 减掉”、“爽呆了”、“大老”(有钱的大哥大)、“走 人”、“跑路”、“牛屁”等多个方言用语,经技术人员 分析,认定其方言特征属于北方方言的东北方言 531 区。[4] 地域性言语识别的具体根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 第一,不同地区群体人使用的方言不同。地域 方言的形成,是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发生地域性 变异,从而产生的地域性语言变体。同语言一样,包 括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 第二,不同地区群体人使用的文字不同。作为 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受到地域和方言的影响,也会 发生一定的地域性变异,形成一些地域性的文字,如 方言字、方音别字、不的简化字、地区性的习俗 字等。 第三,不同地区群体人的言语内容不同。每个 人的言语内容总是与特定地区、特定环境中的人、 事、物密切相连的。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其言语中 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域性的言语内容特点。 根据侦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任何一类言语识 别,都要以了解和把握案件言语材料的言语特征为 基本依据。所以,全面而准确地发现和选取言语特 征,是实现准确而有效的言语识别的基础和关键。 在地域性言语识别中,汉语方言语音的声调特征就 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地域性言语特征。 二、声调特征在地域性 言语识别中的价值和应用 不同类别的言语特征,在言语识别中的价值并 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具有等次性的 。[5]言语特征的 价值高低,主要决定于其反映言语人某方面属性信 息的特殊程度,而这又取决于言语特征自身质的特 殊性。也就是说,言语特征的自身质的特殊性越强, 也就越能反映言语人的特殊信息,对于言语识别的 价值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作为我们母语的汉语是一种典型的声调语言, 其声调的变化可以起到单词的辨义功能,甚至具有 相应的语法功能和修辞功能。汉语的“四声别义”、 多音多义词、平仄的搭配运用等,都体现了声调无可 替代的作用,因而,声调是汉语语音重要的外显特 征。但对于这种超音段的声调,要作出技术性和科 学性的定义却是语言学界的难题。早期的定义,多 从其功能入手加以界定。实验语音学兴起以后,更 有助于得出较为准确的定义。按照目前学界较为一 致的认识,所谓声调(也叫字调) ,是指音节在发音 过程中的高低升降,是贯穿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它 能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 比较而言,在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各类言 语特征中,语音中的声调特征不但出现频率高,而且 具有很突出的差异性和极强的稳定性,在地域性言 语识别中是价值等次极高的言语特征。从这一点上 来说,与文书检验中笔迹细节特征中的笔顺特征是 相类似的。汉语声调特征的差异性和稳定性是相辅 相成的,共同构成了声调特征在言语识别技术中具 有较高等次价值的客观条件。 (一)汉语方言声调特征的差异性突出 汉语方言划分的依据是语言三要素的差别,但 语音的差别往往是主要依据,而语音要素中最重要 的就是声调的差别。在言语识别中,我们可以利用 声调特征的差异性或特殊性,对言语人的地域特征 进行分析和判断。汉语方言声调特征的差异性主要 体现在调类和调值两个方面。 1.调类的差异。调类是指声调的类别,也就是 按照单字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声调的分类。 具体而言,就是在有声调的同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把 调值相同的音节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汉语方言 中,调类数量差异很大,其多少通常与入声调的有无 密切相关。入声调消失的方言,其调类数量较少,一 般只有 3 到 4 个声调;而保留入声调的方言,则至少 有 5 个调类,多的可达到 10 个。 在地域性言语识别的实践中,技术人员通常可 以根据调类特征在方音别字上的反映来对言语人的 地域属性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所谓方音别字,是 指能够体现汉语方言语音特点的同音别字。例如, 在某案件言语材料“义不容辞的质任”一句言语中, “质”字实为“责”字的方音别字。因为在普通话中, 这两个字音无论是声、韵母还是声调差别都很大,因 而在使用中是不可能混同的。而既然此案件中言语 人的这两个字同音,那么这一语音特征尤其是声调 特征的价值也就凸显出来了。经仔细比对,发现这 两个字的古音恰好都是入声调。根据汉语语音发展 规律可知,这对方音别字所体现的,应是古音的声调 特征在现代某方言中仍有保留。进一步查阅方音资 料后知道,在吴语方言有此特征,两字的声韵相同且 均为入声调,这就为确定嫌疑人的地域提供了方向。 破案后证实,言语人是江苏吴县人,操吴语方言 。[6] 2.调值的差异。调值是指声调的实际读法,是 音节的高低、升降、曲直等变化形式和幅度,也是声 调音高特征的具体体现。需要指出的是,调值的不 631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2 期 同并非取决于绝对音高,而是取决于相对音高。绝 对音高是由发音时的频率所决定的。相对音高由发 音时的音高变化幅度及其形式所决定。同是发普通 话的阳平,女性的绝对音高要高于男性,但其变化的 幅度与上升的形式是相同的,属于同一个声调。 汉语的不同方言,有些字音虽然同属一个调类, 其调值却不一定相同,甚至相差很大。这一特征在 地域性言语识别中也有很高价值和广泛应用。如 1984 年苏州市公安局劳教收审站所收容李某一案, 审讯笔录里李某的“草屋朝南”和“我是从阳谷去 的”两句话中,“南”和“阳”两字的调值特征很突出。 李某发音的总体特征反映出其为官话方言区的人, 而官话各个次方言中声调的调类大同小异。以普通 话为参照,“南”和“阳”二字都是阳平调的字,调值 读为 35,调型为中升。李某发这两个字的音时,调 类也应是阳平,但是其调值却与普通话差异较大,大 致是 51,读为全降调。经调查,这一调值特征在官 话方言区内的河南省和山东省济南以西的一些地区 有明显表现。沿着这一侦查方向,很快破案,李某承 认自己是河南省商丘县北郊乡郑庄大队庞庄人。 又如,南方某地公安机关曾收审了四个人,这是 一个企图盗窃枪支、绑架外国驻华使馆人员作人质 而后外逃的团伙。其中只有一人拒不交代真实身 份。他自称名叫金镖,23 岁,母亲是南朝鲜人;他自 幼四处流浪,从云南外逃后到香港帮工,因无身份证 而被遣返。问其原籍,他说可能是山东、河南、湖南、 北京等地。但经调查,均未得到证实。于是办案单 位将此人的四盘预审录音磁带送交有关部门,要求 根据李某的口语特征识别其籍贯。技术人员发现其 言语中混杂了北京、东北、河南、西南、广州、上海等 不同地区的方言词语,因而难以依据词汇特征作出 识别判断。技术人员又转而从其语音特征入手进行 分析,发现其“国”字、“邮”字、“三”字读音的调值 分别与普通话的上声、阴平、阳平的调值近似,这些 声调特征便成了判断其籍贯的突破口,又结合某些 字的韵母发音特征,最后得出“被鉴别人的第一方 言是东北话”的结论。于是,办案单位不久就在东 北地区的指纹档案中查到,此人真名刘庆,辽宁省凌 源县人。[7] 上述二例就是通过调类相同而调值差异特征进 行地域性言语识别的典型案例。 (二)汉语声调特征的稳固性很强 汉语的声调特征,除了在不同方言中的差异性 或特殊性表现得颇为显著,其很强的稳固性也在地 域性言语识别中具有较高等次的价值。具体而言就 是,从小熟练掌握汉语某种方言的人,以后很难彻底 改变其言语中固有的声调特征;另一方面,以汉语为 第二语言的人,也往往难以准确地习得汉语声调的 发音特点。 在汉语各个方言区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中,声调 显然是沟通方言与普通话的重要因素,但无疑也是 普通话教学的一大难点。中央文明办和国家语委合 编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读本》[8]就明确指 出:“声调是辨别普通话与方言以及不同方言的基 本标志,是一个人的语音面貌。声调到位了,哪怕声 母、韵母的发音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语流上下的帮 助,其他方言区的人也能大致听懂你的意思,就是说 人们就承认你说的是普通话。”由此可见汉语方言 声调特征的稳固性之强。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言语人的言语习惯 中,最难彻底改掉的就是方音中的声调特征。在地 域性言语识别中,具有很强稳固性的声调特征也就 成为可供选取的很有价值的言语特征。在这里,我 们不妨把外族人或外国人所习得的汉语,看作是汉 语的另一种地域变体,仍会得到相同的结论。 在涉及非汉语母语人的案件言语材料中,声调 特征往往是首选的价值等次极高的言语特征。因而 对于这类案件的书面言语材料,往往可以首先从声 调特征上进行突破。最常见的特征表现,就是把本 来声调不同的字混用。例如,内蒙古自治区某某盟 曾经发生的一起案件,书面言语材料中出现了这样 的言语特征:“弃有此理”中的以“弃”代“岂”、“向 望着北京”中的以“望”代“往”、“打到中国 × × ×” 中的以“到”代“倒”,都是把上声调(214)的字与去 声调(51)的字相混同了;“血债要用血来换”中的以 “换”代“还”、“天空中开着五艳六色的炮花”中的 以“艳”代“颜”,都是把阳平调(35)的字与去声调 (51)的字相混同;“只剩一个孩子”中的以“剩”代 “生”、“抓鞭子”中的以“鞭”代“辫”则是平声调 (55)与去声调(51)的字互相混同了。根据声调特 征的言语识别价值,在案件言语材料中若大量出现 不同声调的字相混的现象,往往是非汉语母语人学 习和使用汉语的典型的言语特征。后来的破案结果 证实了技术的识别判断,此案就是当地的蒙古族人 作案 。[9] 无疑,在进行这类特殊的地域性言语识别案例 731 ◆语言学研究 中,声调特征常常可以作为高等次的首选言语特征。 (三)汉语方言中连续变调具有各自特征和 规律 汉语方言中的声调除了单字调具有区别特征 外,变调在各地方言中均有丰富的表现形态和规律, 对言语识别同样有着高度的参考价值。我们在利用 语言进行交际时,不是一个字音一个字音往外蹦着 说出来的,而是将连串的字音组合在一起进行连续 的发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语流音变 现象,其中变调是较为常见的。 所谓变调是指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连着念 会起一定的变化,与单念时调值不同。如普通话中 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字音的调值从 214 变成 35, “一”在上声前面则变为去声 51 调,象词语“一起”; 若在非去声前面则变为阳平 35 调,象词语“一个”、 “一张”等。除了普通话,方言中的变调呈现着各自 的特点,如西安话连读变调“只出现在阴平相连或 上声相连这两种条件下,而且也只表现为逆向异化, 即只改变前一个或两个音节的调值,最后一个音节 的调值不变”[10]。其变调情况具体为:其一,阴平相 连时,最后一个音节值不变,前面一个或多个音节读 阳平,如词语“中心”中的“中”从阴平(21 调)变为 阳平(24 调)。其二,两个上声相连时,后一个音节 不变调,前一个音节读若阴平或去声———老调读若 阴平,新派变调读若去声。而在四川彭州方言里,变 调则分为阳平、上声和去声变调[11],其中上声的变 调只出现在重叠式词语中,与西安方言里的变调情 况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目前侦查工作在言语识别方面重视单字调的地 域性特点,而对连续变调所呈现的地域差别往往利 用不够。语言学界对汉语连续变调的分析研究出现 了一些新的动态,不再限于上面提到的从字组出发 描写连调规则,如陈宝贤、李小凡提出以基字为核心 的分析模式[12],施其生从动态运行角度对连续变调 进行多层面的研究分析 [13]。连续变调的研究成果 及变调在方言中的各自特点和规律应在案件侦查中 得到重视和应用。 上文所述,主要是涉及案件书面言语的地域性 识别。在口语的声纹鉴定中,汉语声调特征具有同 等的重要性,甚至感觉更为直接和准确。一方面,可 以通过听觉检验把握言语人某些字音的调类、调型 等特征,从声调的语感上,常可对言语人作出较为准 确的判断,尤其是否外族人或外国人的识别;另一方 面,更可借助语音分析的软件和仪器,对某些音节声 调的基频、调值等特征作出较为准确的测定,进而通 过其声纹参数的比对和分析对嫌疑人进行识别。 当然,在充分重视声调特征的价值的同时,我们 在地域性言语识别实践中也要根据每个案件的具体 情况对其进行合理处理和运用。首先需要注意的 是,声调特征的应用往往只是局限在地域性言语识 别中,而在其他类别的言语识别中,其价值等次往往 很低或者并无价值。其次,在运用声调特征进行言 语识别时,不必拘泥于其群体性特征或个体性特征 之分,只要对地域性言语识别有帮助的特征都要充 分发掘和利用。最后,不同案件的言语材料中,无论 其声调特征的表现是否充分,也都要结合其他方面 的言语特征进行动态评断。 参考文献: [1] 刘进.笔迹检验鉴定结论分歧原因探析. 中国司法鉴 定,2006(4). [2] 齐晓凡.言语识别技术的发展与展望.中国司法鉴定, 2007(3). [3] 公安部政治部.言语识别与鉴定,北京:中国人民公安 大学出版社,2007:3. [4] 袁瑛.案件言语分析与鉴定.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出版社,2005:67. [5] 季华权.论言语特征的本质特点.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 学报,1995(4). [6] 公安部政治部.言语识别与鉴定.北京:中国人民公安 大学出版社,2007:108. [7] 邱大任. 侦查语言学.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社,1995:403 - 404. [8] 中央文明办和国家语委.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读 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2. [9] 公安部政治部.言语识别与鉴定.北京:中国人民公安 大学出版社,2007:174. [10] 龚群虎. 关中方言的变调和变音. 语文研究,1995 (4). [11] 杨绍林.四川彭州方言语流音变. 西华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2] 陈宝贤,李小凡.闽南方言连续变调新探.语文研究, 2008(2). [13] 施其生.汕头方言连续变调的动态运行. 中国语文, 2011(4). 【责任编辑:赵小华】 831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2 期 Coluor Adjectives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Bronze (By LIU Shu-fen) Abstract:The paper expounds colour adjectives of the West Zhou dynasty bronze that have been explained,inquires into their significance and words meaning. Some judgements are made on the controversial adjectives of colour,the number and the times of the colour adjectives of the West Zhou dynasty bronze,and their grammatical functions are also analyzed. Key words: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bronze;colour;adjective. On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in Idioms (By JIANG Cheng-sheng,LIANG Jin - xiang,LIAO Ding-zhong) Abstract:It is believed that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are universal in natural languages. They exist in linguistic structural units,of which the idiom is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the scope of the research has been expanded. Grammati- 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have been endowed more explanatory power,accounting for many linguistic phenomena.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possible mani- festations and features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viewing that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s reveals the tendencies of both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Key words:idioms;grammaticalization;lexicalization;cognitive linguistics Indirect Attribute and It's Conceptal Blending Mechanism (By CHEN Hong-yao) Abstract:Based on the sentence pattern of“S-V-A-O”,we analyzed the conditions of forming indirect attribute's semantic orientation types,gen- eralized senven types of indirect attribute semantics,and probed into the formation of indirect attribute from the angle of cognition. Key words:semantic orientation;indirect attribute;semantic structure;conceptual blending Tone Characteristics and Speech Identification in Investigation (By ZHANG Xiang-ping,JI Yun-qi)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is country,a series of new chan- ges have happened in illegal and criminal activities,among which the phenomenon of committing a crime by using language can never be neglected. In this new situation,the language detection technology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regional language recognition cases,the tone features of Chinese dialect have two valuable characteristics:the prominent difference of the tones and the pitch features of Chinese dialect,and the stability of Chi- nese tone features. The two characteristics play decisive and valuable role in Chinese tone features recognition and regional speech identification,and therefore should be given more attention and have wider application. Key words:tone characteristics;Chinese dialect;language detection;speech recognition. Tu -mu Crisis and the Changing of Day & Night Timing System for Da-tong Calendar in Ming Dynasty (By WANG Xiao-hu) Abstract:At first,Ming Dynasty used Nanjing day& night timing system in Da-tong Calendar. After the government moved to Beijing,Emperor Ying-zong changed it to Beijing time,but Emperor Jing-di changed it back.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politic background,this paper explains why Em- peror Jing-di did that. It is assumed that this is because Tu-mu Crisis happened soon after the reform of Emperor Ying-zong,and the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changed sharply. Emperor Jing-di changed the Calendar back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situation. Key words:Ming Dynasty;Da-tong Calendar;conferring calendar;day & night timing system;Tu-mu Crisis. What’s the Mainstream Scholarship’s Direction———On The Evolution of Han Learning in Late Qing Period (By Cheng Er-qi) Abstract: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Han learning in late Qing dynast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 of time,and each period has its own charac- teristics. In Daoguang period,there’re many successors of QianJia scholarship,and Han learning is still the mainstream in academia. Meanwhile,the trend of harmonization of Han and Song scholarship obviously appears. In XianTong period,the Yangtze river delta,as the center of Han learning,its aca- demics met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damage,but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Han learning expands in nationwide. In the last period,although the pro- vincial distribution shrinks,the Han learning group is enormous as before. Besides,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western learning’s spread,there arises new research subject and orientation in Han learning. Key words:Han learning in late Qing dynasty;period of time;evolution proce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usement for the Poetry Theory Published b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Modern Times (By LI De-qiang) Abstract:The amusement factor has increased its influnce for poetry.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its influnce and the promotion of“Yuanyang-hud- ie”ethos,the amusement feature among the poetries published b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becomes so strong that a great deal of traital poetry theory in- cluding“Xianglian”、“Huaji”、“Youxian”came into beings. These poetry theories published b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modern times not only em- phasized the medium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recognized the essence of poetry theory,thus it demonstrated the mutual speciality of academic elegance and creative secularization. Certainly it was the outc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b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also the poetic emergence of literator'complex in modern times. The phenomenon brought about the downward overtransmition of literary right and the deep change of literary fashion. Key words:the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poetry theory;amusement;occurrence. 951
/
本文档为【汉语声调特征与侦查工作中的地域性言语识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