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指南]福建方言研究

2017-11-24 26页 doc 52KB 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指南]福建方言研究[指南]福建方言研究 福建方言研究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如汉语的北方话、吴语、粤语、闽南话等。方言在部落语和部族语里不断产生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在民族语言里,方言的作用逐渐缩小,随着共同语影响的扩大而趋向消失。汉语言内部的大区域方言可分为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北话、闽南话和粤语等方言区。 《福建省志?方言志》“关于福建方言的分区”把福建分为七个主要方言区: 闽东方言区分布于唐代的福州,宋代的福州、福宁州,明代的福州、福宁二府;...
[指南]福建方言研究
[指南]福建方言研究 福建方言研究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如汉语的北方话、吴语、粤语、闽南话等。方言在部落语和部族语里不断产生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在民族语言里,方言的作用逐渐缩小,随着共同语影响的扩大而趋向消失。汉语言内部的大区域方言可分为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北话、闽南话和粤语等方言区。 《福建省志?方言志》“关于福建方言的分区”把福建分为七个主要方言区: 闽东方言区分布于唐代的福州,宋代的福州、福宁州,明代的福州、福宁二府;又大体按这两个府分为南北两片。南片是闽江下游流域,以福州音为代表;北片是交溪流域,以旧府城福安音较有代表性。 莆仙方言区分布在宋代的兴化军,明清的兴化府,全境为木兰溪流域,以莆田城关音为代表。又按莆田、仙游二县,分为南北两片口音。 闽南方言分布在唐代的泉州、漳州,明清的泉州、漳州二府和永春、龙岩二州。南北两片不同口音正好分布在晋江流域和九龙江流域。分别以明清的泉州、漳州两个府城的口音为代表。原龙岩州二县由于受客方言影响成为西片口音,后起的城市厦门则集南北片的特点(泉、漳口音)成为全区的代表方言。 闽北方言主要分布于唐代的建州,明清的建宁府,全境属建溪流域,以旧府城建瓯音为代表。建溪上源和崇阳溪两支流正好把闽北方言分为东西两片口音。东片以建瓯音为代表,西片以建阳音为代表。 闽赣方言区就是宋代的邵武军、明清的邵武府,属于富屯溪流域和金溪上游,以府城邵武口音为代表。其附属的过度片(将乐等县)原是南剑州及后来的延平府,属于金溪流域。 闽中方言区是原来的南剑州、延平府、沙溪贯穿其中。永安、沙县分别为南北两种不同口音 的代表。 闽客方言分布在唐代的汀州,明清的汀州府。南片口音分布在汀江流域,上杭音较有代表性,北片口音则处于沙溪上游的九龙溪两岸,宁化音较有代表性。整个区可以旧城府长汀音为代表。 此外,福建境内还有一些小区域的边界方言和方言岛,大致有以下数种:浦城县北的吴方言,戴云山区的闽方言土语群,官话方言岛,其他方言“飞地”。 一、纪 事 (一)明清方言研究 明清时期的语言学家们根据福建不同方言区的语音系统,编撰出许许多多的便于广大民众学习的方言韵。这些反映闽方言的韵书,其数量、种类可以说居全国首位。其种类多的原因,与闽方言特别复杂有着直接的关系。 反映闽东方言韵书的问世。 1. 福建方言研究始于明末。较早的一部著名方言著作便是假名于戚继光所著的《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反映的是福州话音韵系统。戚继光是明末名将,四川定远人(又说山东济中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追击倭寇,至连江。第二年任福建总兵,镇福州。在驻闽时,为了让士卒尽快学好福州话而编写此书。《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的例言中说:“是篇之理先宜熟读春花香三十六字母,次则凡一字母均以柳边求气低三句定出一类十五声,然后每声文顺口调为清浊高下平上去入各四声,则字随唇喉齿舌而得矣。”比如在春字母下,先以柳字声母与之相拼,列出陇、伦、律等字;再以边字声母与之相拼,列出枋、畚等字,直到第十五喜字声母为止。何谓“每字又顺口调成清浊下平上去入各四声”,“譬如八音第一字是公字,则调之八音曰公滚谷群滚郡握。公滚贡谷之平上去是清四声,为高;群滚群掘之平上去入是浊四声。为上也”。若要查找某字,“须要先调八字,次寻字母”。在每个字下都注明字义。 《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之后,有林碧山仿该书著《珠玉同声》,也是供人学习福州话的方 言书。林碧山是明末清初福州人,精通音韵。《珠玉同声》的编纂体例与《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基本相同,取字之法也是先调八音,次寻字母,每字下注有字义。 后来,清代的晋安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将《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与林碧山的《珠玉同声》合刻,合成一书名为《戚林八音》。《戚林八音》每页上半截为戚书,下半截为林书。朴素对照,但都大同小异。《戚林八音》对福建、广东两省影响很大。后代有不少人模仿此书撰写了一批反映各地方言的韵书。 闽东方言韵书还有:福安陈登昆和陆尚琳合著《安腔八音》、古田钟德明的《加订美全八音》、美国教会编的《福州方言辞典》等。 2.反映闽北方言韵书的问世。 建瓯林瑞材撰《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刊行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书序中说:“方言将音觅字者则莫便于闽中戚公之八音。碧翁之字义„„吾辈虽同志趋向,惜建属地异语殊。难以习学省音,今特因其音韵,仿其体格,将原谱‘春花香秋山开’三十六字母改为‘时年稼梅儿黄’三十六字母,亦用以梓里乡谈,汇成是集,俾得互参便阅不至伤於脱略,其以开字学捷径,殆亦补《尔雅》所未备欤,至三十六字母与夫一字调出上下各四声,以及十五音韵„„”可知所反映的是闽中建州一带的方音。 闽北方言韵书还有:教会罗马字辞典《建宁方言词典》等。 3.反映闽南方言韵书的问世。 泉州黄谦著《汇音妙语》,以通俗韵图的形式反映泉州一带的方音,仿《戚林八音》。此书成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今传于世。《汇音妙语》对后来一些反映闽南方音的书有较大影响。如漳州人谢秀岚所著的《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即是在改编此书的基础上写成的反映漳州音系的方言通俗韵书。《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刊行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共八卷。表现漳州音系。此书没有序例,书的封面题为《硃字十五首》。“硃字”与其书兼收文白音有关。书中文读音用 红字,白话音用黑字。但可能因为套色手续繁复,辗转翻刻以后,发生了许多混乱。 现在已知的反映漳州音的方言韵书,除上述的谢秀岚的《汇集雅俗通十五音》之外,还另有两部书,一是《渡江书十五音》,一是《增补汇音》。《增补汇音》的版本很多,但都没有注明作者。书中有序:“凡音由心生也。切音之起,肇自西域婆罗门,而类隔反纽等式自是备矣。夫声韵之学惟中州最厚,中气而中声,又无日不存于人心者也。自魏晋有李登《声类》、吕静《韵集》,是时音有五,而声未有四也。迨梁沈休文撰《四声》一卷宗,而声韵始有传诀,但地囿南北,方言各异。遐敝僻壤,难以悉通。《广韵》、《唐韵》、《集韵》,愈出而弥详,然其书浩繁,农工商贾不尽合於取资焉。唯《汇集雅俗通十五音》一书出于天地自然之声,一呼应而即得于唇齿,又切于寻常日用之事。一检阅而可藏于巾箱。昔经付梨枣,流传已广,中或有所未备者,因详加校易其错。至于解释,虽间用方言,而字画确遵字典。斯又足见海滨自有邹鲁,而曰降书文,必至大同也。是为序,时嘉庆庚辰仲秋朔。”下署名为“壶麓主人题”。由这篇序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著此书的原因、目的,也知道此书是根据《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改编的,它增补《汇集雅俗通十五音》中所不全备的又修改它有所多错的地方。主要收的是文读音的韵,称为“字祖”。删去《汇集雅俗通十五音》中只有话音而没有读书音的韵目,但这所收韵中并非全部文读音,间有白话音。“嘉庆庚辰”应是1820年,这应是此书成书刊行的时间。《增补汇音》也是将声母分为十五类:柳边求去地,颇他曾入时,莺门语出喜,又将“莫”字改为《戚林八音》中的“莺”,其余都与《汇集雅俗通十五音》相同。 《增补汇音》之后是《渡江书十五音》。《渡江书十五音》目前只见抄本,未见刻本刊行。书名见于《涵芬楼烬余书目》,注说:“为闽人方言而作”。 闽南方言韵书还有:叶开恩的《八音定诀》(漳泉腔),无名氏的《击掌知音》(泉州音)、张世珍的《潮声十五音》(潮州音)、崇川马梓丞改编的《击木知音》(全名《汇集雅俗十五音全本》,潮州音)、潮安萧云屏编的《潮语十五音》(潮州音)、澄海姚弗如改编的《潮声十七音》(潮州音)、 刘绎如改编的《潮声十八音》(潮州音)、李新魁的《新编潮汕十八音》(潮州音)等。 4.切音新字法著作的问世。 卢戆章著《一目了然初阶》。此书刊行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反映的是厦门音系,用切音新字的方法标读厦门音,标志着中国汉字改革运动的开端。 力捷三著《闽腔快字》。此书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刊行于武昌。这是清朝末年陆续出版的几部关于拼音文字的方案和著作之一。这个方案实际上是《传音快字》的“闽音谱”。这个方案的特点是以北京音的官话作为拼写。而力捷三的《闽腔快字》也就是把《传音快字》的原方案在声韵方面加以增删,来拼写福建方言的。书中凡例说:“是书以声韵制字,亦本反切而变通之,反切以两字成一音,此则以两笔切一音,间有一笔自成一音者,简捷便用无逾于此。”又说:“是书仿照蔡毅若观察,取八方弧矢之式,参以戚参军一十五字母为声,每声一笔,无可再简,又是绳尺圈点横斜曲直分为三十三韵。一声一韵两笔相配,切成一音,掇列一表於后。声韵横直相值,得四百九十五音,逐音注字,其有音无字者,空其格以待补订,加以上下平仄八字,除上声同音外,实只七音,乘得三千四百六十五音,传音语言可以取用不穷矣。”此书的特点是“传音达意以音不以字,既得其音贯串成句,其意自达”。 无名氏所著《闽腔快字千字文》,也是以拼音切音新字法记录福建方言的一部书。 5.为闽人学习官话而撰的韵书问世。 此类研究成果在清末至民国初期比较多。如:潘逢禧所撰《正音通俗表》,虽不是纯粹的方言著作,但是为闽人“正音”而作的等韵图。赞善社著《闽音千字文集字》,此书刊行于光绪八年(1882年),是义塾的课本。书中以《千字文》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为韵目,所以其字概为文读音。无名氏辑注《新刻闽音汇解千字文》,所见的光绪十年(1881年)琼水养正义塾刻本。郎兴俊著《闽省官话捷中捷》二卷,刊行于宣统三年(1911年),所见的是福州宏文阁书局石印本。王惠霖著《官音千字文直解》,此书也是一部为闽人学习当时的普通话(官话)而撰的书, 里面汇集官音,只是旁注福州十邑土音。 (二)民国方言研究 民国以后的方言研究不限于韵书的辑注,多从各个角度撰文论述。大致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有对福建方言的来源加以考证或对某方音进行考证的,如林语堂《闽粤方言之来源》(1928年),吴曾祺《闽方言考叙》(1926年),许笃仁《闽语证诂》(1934年),叶长青《闽侯方言考证》(1926年),林同《福州城语言之起源及其递变》(1933年),邱立表《闽南方言考》(1929年),黄君坦《闽中方言合于古音考》(1945年)等。 2.有从微观的角度,对具体方言中存在的具体现象加以论述的。如陈三苏《闽粤方言中形容词的衬字》(1940年),郭毓麟《福州方言小拾》(1932年),董作宾《闽音杂记之一:“唐晡”与“诸娘”》(1925年)、《闽音杂记之二:说“畲”》(1926年)、《闽音杂记之三:“语十八名”》(1926年);高名凯《福州语之语丛声母同化》(1947年)等。 3.有从宏观系统的角度或对某个方言的音系作描述,或对某方言的特质作阐述的。如叶长青《论闽音》(1926年),赵振纪《福建语言之成分》(1934年),翁国栋《闽北方言述》(1929年),陶燠民《闽音研究》(1930年),许钰《十五音研究》(1940年),罗常培《厦门音系》及《厦门音系序》(1930年),陈必恒《福州方音的特质》(1945年),周辨明《厦语音韵声调之构造与性质》及《厦语音韵声调构造与性质及其与中国音韵学上某项问题之关系》(1934年)等。 4.有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方言的。如叶国庆《闽南方音与十五音》(1929年),薛澄清《十五音与漳泉读书音》(1929年)等。 5.有从实用的角度加以研究的。如周辨明《厦语入门》(1949年),周辨明《厦语拼音“字母标音”法》等。 (三)当代方言研究 1978年以后,随着闽方言研究的逐步深入,除了出现大量的研究成果,闽方言研究也逐渐 走向国际化,也展开一些重大的学术活动。 1.首届闽方言学术研讨会于1988年3月19日至22日在福州举行。会议由福建师范大学主办。出席会议的有国内外学者32人,列席的有青年学者9人。提交会议的论文22篇。从所研究的方言种类说,有闽东方言、闽南(包括台湾、潮汕、雷州和海南)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从论文的内容说,有语音的描写、音位音交的分析、本字的考证、词汇的汇释和语法特点的描写;此外还有新旧方言志,韵书的研究和方言研究方法论,方言与地方音乐关系的探讨等。 2.第二届闽方言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8月9日至12日在汕头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香港地区和美国的闽语学者,共有正式代表60多人,列席代表8人。提交会议的论文50多篇。本届研讨会由汕头大学、汕头市社联和汕头市语言学会主办。会上宣读40多篇论文,其中以讨论闽南方言的论文居多。代表们从音系、词汇、语法等不同方面陈述近年来闽方言研究的成果。 二、成 果 (一)明清方言研究 1.假名于戚继光著《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分韵母为36类,以一首诗的36字作为韵目。“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颂金杯,孤灯光耀烧银缸。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后又注“内金同宾,梅同杯,遮同奇,实只三十三字母”。声母分为15类,也用一首诗表示:“柳边求气低,波他曾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此诗前三句15个字即代表15个声母,声调分为8类。平上去入各清浊分为上下两类,而实际只有7个声调,因为其中上下声的上下两类相同,此书编排时以36个韵母为统摄,每韵分别以15声类相配,即“字母定出十五声”。 2.林碧山仿戚书著《珠玉同声》,分韵为35类,将戚书的金、宾两韵合并。奇、遮两韵合 并,梅、杯两韵合并,将开韵分为栽、两韵,又新增一个韵。作者尽量采用声母同是“求”母的字作为韵目,但有些韵明显有“求”母字的,却又不用,并且用了几个难字。声母仍是15类,但将声母诗改为:“柳边求美女,波面鸟亦之。雅音风出边,声授恶皆知”。仍取前三句15个字为声母。声调分8类,平上去入各分清浊,上声的上下两类也相同。 3.清晋安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将《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与林碧山的《珠玉同声》合刻,合成一书名为《戚林八音》。《戚林八音》每页上半截为戚书,下半截为林书。 4.黄谦著《汇音妙语》,是以通俗韵图的形式反映泉州一带的方音。此书用“十五切音”表示15个声母:柳边求去地波他争入时英文语出喜。韵类分为50类,用“五十字母”表示:春朝飞花香欢高卿杯商东郊开居珠嘉宾莪嵯思西轩三秋箴江关丹金钩川乘兼营生基猫刀科梅京鸡毛青烧风箱三熊。声调分为平上去和四类又各分清浊,共8个声调。《汇音妙语》书中兼收文白音,在表示白话音的字旁注“土”、“土俗”、“俗”、“土解”、“解”等字。 5.谢秀岚著《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刊行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共八卷。“十五音”则是漳州音系有15个声母的缘故。作者列出“切音十五字字头”:“柳边求去地,颇他曾入时,英门语出喜。”这十五字母与黄谦的《汇音妙语》大体相同,只是将“波”改为“颇”,“争”改为“曾”,“文”改为“门”。此书的韵母分为50类,作者沿用林碧山《珠玉同声》尽量采用“求”母字为韵目的做法,非不得已,不用他母字。有些韵部收字极少。漳州音有七个声调,但谢秀岚《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凡例中有“十五字母分八音”。如“君滚棍骨群滚郡滑”、“嘉假婵骼枷假下逆”,可见谢书也是沿用在此之前的一些韵书如《戚林八音》、《汇音妙语》等将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又各分清浊而成8类的做法,其中阳上与阴上相同,实为一类。这点从上面所举例子便可看出。所不同的是,《戚林八音》、《汇音妙语》将八音并列于声母之下,而谢秀岚的《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则先将每一字母分为八音。再按每一音并列各声母,此书的编排体例仍是以韵目为统摄,下配十五声母。此种编排与此前的一些韵书有所不同,一目了然。 6.成书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增补汇音》的韵母有三十类,书中称之为“三十字祖”。此书删除了所有的鼻化韵,而实际上这些鼻化韵中保存了许多文读音。《增补汇音》处理八音缺少一音的方式也与其他方言韵书不同。一般都认为“浊上归去”,但此书作者认为漳州音是“浊去归上”,所以缺阳去,而以阴去补缺,例如君韵的八音为“君滚棍骨、群郡棍滑”,书中把“下去”全部归入“下上”,而“下去”就不另设空栏。 7.《渡江书十五音》。此书韵母分为四十三韵,把原《增补汇音》的三十字祖称“字祖三十字”,另补上十三韵,称之为“附音十三字”,合称“四十三字母”。 8.廖纶玑著《拍掌知音切音调平仄图》,简称《拍掌知音》,现有梅刊书屋刊本。廖纶玑,清人,生平不详。此书刊行年代不详。此书分声母为十五音,韵母分三十六类,声调则将平上去入各分上下两类共八声,其中上去声与下去声没有区别,实际是七个调类。全书按三十六韵分为三十六图,每图纵列十五声母。横列八声,上去声的位置上有时列与下去声同音的字,有时以“匕”为记号。有音无字的则以圈“?”表示。此书音系与《汇音妙语》比较接近,也是表现闽南话语音系统的。比较特别的是,此书韵目概用合体字表示,其中多数是一个来母字加上一个“平”字,如“平连”、“平卵”、“平里”等,若此韵没有来母字,则用一个其他声母前加一个“首”字表示,如“首巴”、“首巾”等。 9.无名氏著《击掌知音》,此书与《汇音妙语》、《拍掌知音》相近,也是反映闽南方音的韵图,此书将韵母定为二十八韵,声母字为十五类,声调分平上去入,又各分阴阳,共八类,编排体例是:横列十五个声母,纵按声调各分八格,一格之中列同韵、同声、同调之字,字下略加注释。 10.林瑞材撰《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刊行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此部韵书所反映的是闽北建州一带的方音。 11.叶开恩撰《八音定诀》,年代不详。书中定韵母为四十二类,称“字母法式”;又定声 母为十五类,称“十五音字母”。其编排体例与前方言韵书大体相同。 12.钟德明撰《加定美全八音》。钟德明,清代古田人。所见《加定美全八音》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书中定韵母为三十类,声母定为十五类,声调定为七调。此书的编排体例与前面介绍的几本方言韵书大体相同,先列韵母,再配以声类,所列的字下都有注释。此书较特别的是,在每个音的前面用罗马字标明,若无字有音的也用罗马字标明。 13.卢戆章撰《一目了然初阶》。 14.力捷三著《闽腔快字》。此书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刊行于武昌。这是清朝末年陆续出版的几部关于拼音文字的方案和著作之一。这个方案的特点是以北京音的官话作为拼写标准。而力捷三的《闽腔快字》也就是把《传音快字》的原方案在声韵方面加以增删,来拼写福建方言的。 潘逢禧,清代闽县(即今福建闽侯县)人。他的《正音通俗表》刊行于同治九年(1870年)。 15. 此书分声母21类,韵母32部,声调5类。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作者在书中指出了闽语有入声,而北音无入声。此书的体例是按韵列图,每韵列一图,横列声母,纵按声母分五栏列字。 16.赞善社著《闽音千字文集字》。此书刊行于光绪八年(1882年),是义塾的课本。 17.无名氏著《闽腔快字千字文》,刊行于光绪年间,具体年代不详,也是以拼音切音新字法记录福建方言的一部书。 18.富知园著《闽音必辨》。此书现在不传,内容如何,不得而知。但黄谦在其《汇音妙语》一书的自序中有提到富知园及这本书:“富知园先生少熟等韵之书,壮游燕辽之地,诸任既该,群音悉解,爰辑为《闽音必辨》一书,於唇喉齿舌分别然,乡里后生熟复之,可无为方言之所域矣。” 19.无名氏著《安腔八音》七卷。年代不详,所见到的是1981年根据福安陈祖蔚抄本的复印 本。韵母分为四十七韵。声母分为十七类。体例乃是以韵统声、以声配韵。 20.方羽中辑注《方音释咙》。方羽中,清代晋江人。此书年代不详。所见的是清二宜亭藏版(刻本)。全书分为十卷:读平不读仄第一,读仄不读平第二,平仄通而平为常用可读平第三,平仄通而仄为常用可读仄第四,一字易音异义不可借用第五,平仄同义可通用第六,虽同平当随韵见义第七,虽同仄当随声见义第八,同平同义第九,同仄同义第十。 21.刊行于光绪七年(1881年)由无名氏辑注的《新刻闽音汇解千字文》。凡例说:“是书以千字文为纲。取同音者逐字附之,如以小注,俾一开卷而音义晓然。”又说:“字有正音与本地土音不合,兹为便蒙起见,皆取土音之同者„„不以正音拘。”可见此书所辑录的基本是白话音。 22.郎兴俊著《闽省官话捷中捷》二卷(1911年),此书并非纯粹的方言书,而是为闽人学国语(京语)而撰的一部书,以福州话注京语。作者自序中说:“甚矣,教授国语不易也。以闽粤之人而学燕赵之话,腔口各异,音甚聱牙,苟无善法以授之,则仿佛依稀之弊在所不免„„遂取黄君敬斋之官话捷诀,注以切音及福州土话,以便学者一览而知。” 23.王惠霖著《官音千字文直解》,此书也是一部为闽人学习当时的官话而撰的书,里面汇集官音。例如先列出官话中“地、弟、娣、第、帝”等字下注福州土音“知上去”,即福州话“知”的上去声即可表示官话的“地、弟、娣、第、帝”等字。 24.龙溪蔡锡勇著《传音快字》。 25.长乐谢章铤著《说文闽音通》。 (二)民国方言研究 有对福建方言的来源加以考证或对某方音进行考证的,如: 1.林语堂撰《闽粤方言之来源》,发表于《贡献》民国十七年(1928年)第9期。 2.吴曾祺撰《闽方言考叙》,发表于《国学专刊》民国十五年(1926年)第1卷第1期。 3.许笃仁撰《闽语证诂》,发表于《三江学报》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第4期。 4.叶长青撰《闽侯方言考证》,发表于《国学专刊》民国十五年(1926年)第1卷第1期。 5.林同鉥撰《福州城语言之起源及其递变》,发表于《福建文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第2卷第11期。文章先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谈了语言的定义、起源而谈到福州语言的特色,又从民族迁移的角度谈到福州原始之语言即起源于蛇种土人,并谈到福州现行语言的分类。 6.邱立表撰《闽南方言考》,发表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85、86、87期。 7.黄君坦撰《闽中方言合于古音考》,发表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国学丛刊》第15期。 有从微观的角度,对具体方言中存在的具体现象加以论述的,如: 1.陈三苏撰《闽粤方言中形容词的衬字》,发表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西南研究》第1号。 郭毓麟撰《福州方言小拾》,发表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福建文化》第1卷第6期。 2. 3.董作宾撰《闽音杂记之一:“唐晡”与“诸娘”》、《闽音杂记之二:说“畲”》,《闽音杂记之三:“语十八名”》三篇论文,于民国十四年和十五年(1925、1926年)相继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周刊第1卷、第2卷上发表。 4.高名凯撰《福州语之语丛声母同化》,发表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燕京学报》第33期。文章主要是讨论福州话实际读音中连续变调的现象问题。较早地指出词语单独发音与语丛发音的不同。 有从宏观系统的角度或对某个方言的音系作描述,或对某方言的特质作阐述的,如: 1.甘为霖编《厦门音新字典》,民国二年(1913年)初版,台湾教会公报社1952年第2版。 2.叶长青撰《论闽音》,发表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学专刊》第1卷第2期。 3.赵振纪撰《福建语言之成分》,发表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华年周刊》第3卷第41期上。 4.翁国栋撰《闽北方言述》,民国十八年(1929年)发表于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9集第110期上。 5.陶燠民撰《闽音研究》,民国十九年(1930年)发表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卷。《闽音研究》所研究的范围限于闽县(即福州城)城内之语,且是中流社会以上所操之语。文章着眼于福州话的音系,分别对声韵调进行描述,并分析声母变化声调变调的现象,列入罗马字标音法,并将福州话与古音、国音(即当时的北京语)相比较。 6.许钰撰《十五音研究》,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发表于《南洋学报》第1卷第1期。 7.罗常培著《厦门音系》,最早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56年由科学出版社再版。此书分七章,运用现代语音学的方法细致地分析厦门音系,并以厦门音与《广韵》及方言韵书《十五音》作了相当精密的比较分析,指出了区别单音字和说话音的重要性。另收有五篇标音举例。附有多种表格,颇有实用价值。 8.陈必恒撰《福州方音的特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发表于华南文理学院《文史专刊》上。 9.周辨明撰《厦语音韵声调构造与性质及其与中国音韵学上某项问题之关系》,发表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厦门大学学报》第2卷2期;《厦语音韵声调之构造与性质》,民国二十三年由厦门大学出版。 有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方言的,如: 1.叶国庆撰《闽南方音与十五音》,民国十八年(1929年)发表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周刊第8集85、86、87期上。 2.薛澄清撰《十五音与漳泉读书音》,民国十八年(1929年)发表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周刊第8集上。 有从实用的角度加以研究的,如: 1.周辨明著《厦语入门》,20世纪30年代初期出版,此书修订本又于1949年由厦门大学书同文社再版。 2.周辨明撰《厦语拼音“字母标音”法》,收入《中英会话三用教本》一书中。 (三)当代方言研究 1.专著。 (1)张振兴著《台湾闽南方言记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出版。 (2)张振兴著《漳平方言研究》。此书共分导论、漳平永福方言的特点、漳平永福方言音系、漳平永福方言同音字表、漳平永福方言音系和北京音系比较、漳平永福方言与古音比较、漳平永福方言标音举例、漳平永福方言词汇表八章,对福建省漳平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作了可靠、详细的记录和描写。特别是词汇部分,列举漳平方言富有特色的词汇5000多条。注音释义周详,并按意义分类,颇有价值。 (3)林连通、陈章太著《永春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89年出版。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言”,第二章“语音”,第三章“同音字表”,第四章“永春语音和北京语音的比较”,第五章“分类词表”,第六章“语法特点”,第七章“标音举例”。 (4)福建省汉语方言调查组,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编写组编写的《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讨论稿)。 (5)林献璋著《福建语法序说》,1950年东京南风书局出版。 (6)林金钞著《闽南语研究》,1975年新竹竹一出版社出版;又著《闽南话探源》,1980年竹一出版社出版。 (7)王天昌著《福州语音研究》,1969年台北世界书局出版。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福建方言词(字)典。 (1)厦门大学中国语文研究所汉语方言研究室编写的《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198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2)徐金松编《中国闽南厦门音字典》,1980年台北南天书局出版。 (3)中岛干起编《闽语东山岛方言基础语汇集》(另索引一册),1977年东京亚非言语文化研究所出版。 (4)村上嘉英编《现代闽南语辞典》,1979年奈良天理大学出版。 2.论文。 论文的成果也很多,所涉及的范围、领域和角度都大大超过以往的任何时期。 进行总的论述的论文有: (1)持平撰《复杂的福建方言》,发表在《语文知识》1955年第7期。 (2)潘茂鼎、李如龙、梁玉璋、张盛裕、陈章太撰《福建汉语方言分区略说》,在《中国语文》1963年第6期发表。 (3)罗杰瑞撰《闽语里的“诒”字》、《闽语词汇的时代层次》、《闽语里的古方言字》,分别在《方言》1979年第3期、1974年第4期、1983年第3期发表;《闽语人字的本字》发表于《中国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闽语的特征》,发表于《方言》1984年第3期。 (4)赵日和撰《闽音斟疑——与李如龙等同志商榷》,在《中国语文》1980年第3期发表。 (5)邓晓华整理《福建人种的来源与福建方言的形成》,发表在《龙岩师专学报》1983年第1期。 (6)张振兴撰《闽语的分区》及《闽语的分布和人口》,分别发表于《方言》1985年第3期和1989年第1期。 (7)陈哲三撰《闽粤方言之来源及其所保存的古音古语》,发表于《幼狮月刊》1978年第2期。 (8)陈章太、李如龙撰《论闽方言的一致性》,发表于《中国语言学报》1983年第1期;《论闽方言内部的主要差异》,发表于《中国语言学报》1985年第2期。 (9)周法高撰《闽语》,1955年发表于台北《中国语文研究》。 (10)郭一舟撰《福建语的古语研究》,1953年发表于台南《南瀛文献》。 (11)丁邦新撰《闽语台语音分支时代者》,收入1983年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4本第4分;《从闽语白话音论上古四声别义的现象》,收入1985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郑骞先生八秩荣庆纪念论文集》。 (12)张琨撰的《论比较闽方言》,收入1985年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5本第3分。 (13)施其生撰《闽、吴方言持续貌形式的共同特点》,发表于《中山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14)李如龙撰《自闽方言证四等韵无-i-说》,收入《音韵学研究》第1辑;《闽方言和苗、壮、傣、藏诸语言的动词特式重选》发表于《民族语文》1984年第1期。 (15)王育德撰《福建的开发和福建话的成立》,发表于1969年《日本中国学会报》上;《福建话中的“著”的若干语法现象》,发表于《中国语学》1969年第7期上。 (16)松本一男、王育德撰《福建语的音系》,收入东京江南书院1958年出版的《中国语学事典》。 (17)松本一男撰《从声母方面看广东话和福建话》,发表于1959年第1期《中国语学》(东京)。 (18)平山久雄撰《中国语闽南闽北祖方言的声调调查》,1974年发表于《文史哲学》(东京)。 (19)中岛干起撰《福建话中的若干语音特征》、《关于福建话的声调交替》、《关于福建话的头子音》、《福建汉语方言基础语汇集》、《关于福建话中的“有”、“无”的语法范畴》,分别发表于《亚非言语文化研究》1971年第4期、1972年第5期、1973年第6期、1979年上。 (20)口靖所撰《关于福建话的否写词bo和m》发表于1977年《中国语学》(东京)。 (21)张光宇撰《闽方言古次浊声线的白读h-和s-》,发表于《中国语文》1989年第4期。 研究闽南方言的论文有: (1)王尔康撰《早期汉字改革运动与闽南方言》,发表于《中国语文》1983年第4期。 (2)黄典诚撰《闽南话》,发表于《语文知识》1954年第10-11期;《闽南方言和汉民族语的比较》,发表在1954年第5期、1955年第2期的《厦门大学学报(文史版)》;《闽南方言拼音化的传统与经验》,发表于1980年第1辑《语文现代化》;《闽南方言中的上古音残余》,发表于1982年第2期《语言研究》。 (3)李如龙撰《厦门话务员交调和轻声》,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1962年第3期;《厦门话的文白异读》,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 李如龙、陈章太撰《碗窑闽南方言岛二百多年间的变化》,发表于《中国语文》1982年 (4) 第5期。 (5)李如龙撰《闽南方言的“相”和“厮”》,发表于《方言》1989年第4期;《闽南话中的“有”和“无”》,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6)周长楫撰《厦门话文白异读构词手段和方法》、《厦门话文白异读的类型》,分别发表于《中国语文》1981年第5期和1983年第5-6期;《略论厦门话的构词手段和方法》,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福建境内闽南方言的分类》,发表于《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厦门方言同音字汇》,发表于《方言》1991年第2期;《中古全浊声母在厦门话里的读法再证》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7)黄丁华撰《闽南方言的虚字眼“阿”和“仔”》、《闽南方言的虚字眼“在、着、里”》、《闽南方言里的常用否定词》、《闽南方言里的人称代词》、《闽南方言里的指示代词》、《闽南方言里的疑问代词》,分别发表于《中国语文》1958年第1-2期、第4期。 (8)陈法今撰《闽南方言的两种比较句》、《闽南方言里的平比句》、《福建惠安话的动态助词“者、咧”》,分别发表于《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1984年第1期、1991年第5期;《闽南方言“来去”句》,发表于《语言研究》1989年第2期。 (9)林宝卿撰《厦门话的常用词尾》,发表于《中国语文》1982年第3期;《厦门话的音变》,发表于1983年《厦门大学学报(增刊)》。 (10)葛德纯撰《厦门声调与句子结构及英语教学的关系》,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1957年第2期。 (11)郑溢撰《闽南话和北方话在词汇上的差别》,发表于《语文知识》1955年第5期。 (12)子实撰《闽南话中的“仔”字》,发表于《语文知识》1956年第8期。 (13)张兆基撰《闽南话的“仔”字并不那样简单》,在《语文知识》1956年第8期上发表。 (14)陈垂民撰《闽南话和普通常用量词的比较》,在《中国语文》1958年第12期上发表。 (15)李熙泰撰《厦门方言的一种构词法》、《厦门方言的“熊”字》及《厦门方言阴平和阳平的变调》,在《方言》1981年第4期、1982年第1期及1983年第2期上发表。 (16)林连通撰《永春话单音形容词表程度的几种形式》、《永春话物量词的主要特点》、《福建永春方言的“仔”尾》、《福建永春方言词汇概说》,分别发表于《中国语文》1982年第4期、1985年第3期、1988年第2期、1991年第3期;《永春话单音节词的重叠》,发表于《中国语文通讯》1985年第6期;《福建永春方言词汇》,分别发表于《方言》1987年第4期、1988年第1期。 (17)张振兴撰《漳平(永福)方言同字汇》、《漳平(永福)方言的单字调》、《漳平(永福)方言的连续变调》、《福建省龙岩市境内闽南话与客家话的分界》及《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异读》分别在《方言》1982年第3期、1982年第4期、1983年第3期、1984年第3期、1989年第3期、1989年第4期、1990年第1期上发表。 (18)郑再发撰《闽南话古声调的音韵特征》,在《语言研究》1983年第2期上发表。 (19)黄景湖撰《大田县后路话的特殊音变》,发表于1983年《厦门大学学报(增刊)》。 (20)李荣撰《渡江书十五音序》,于《方言》1988年第1期发表。 (21)董同和撰《四个闽南方言》及《厦门方言的音韵》,收入195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 (22)张双庆撰《董同和(四个闽南方言)晋江部分订补》,发表于香港《联合书院学报》1972年第10期。 (23)江文种撰《闽南语小考》,收入东京《大东文化大学纪要文献编》(1975年)。 (24)丁南川撰《厦门方言调查》,发表于《屏东女子中学学报》1975年第1期。 (25)藤堂明保撰《闽方言和厦门话》,收入《中国语音韵论》(1957年)。 (26)吴槐撰《闽南语古音考》,1974年发表于《台湾风物》(台北);《闽南语语音之研究》,发表于1976年《台湾文献》。 (27)许成章撰《闽语的音与字问题》,1969年发表于《台湾风物》(台北)。 (28)董昭辉撰《闽南话的两条次要变调》,发表于1973年《台湾师范大学学报》。 (29)朱兆祥撰《厦门音韵的检讨》、《漳泉厦语语音的定性描述》,分别发表于新加坡《南洋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1973年第7期;《厦门声调理论的辩证》,发表于台北《国语日语语文乙刊》(1950年)。 (30)王育德撰《泉州方言的音韵体系》,收入1970年东京《明治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纪要》。 (31)古元撰《厦门话“雪文”的源头》,发表于《中国语文通讯》1984年第4期。 (32)吴仲平撰《厦门话的语法特点》,发表于《方言与普通话集刊》1958年第1期。 (33)黄幼莲撰《闽南方言“录”字小议》,发表于《中国语文》1981年第5期。 (34)毕长朴撰《闽南方言疑问句研究》,收入1983年《台湾文献》(台北)。 (35)村上嘉英撰《关于闽南方言的人称代词》,发表于1975年奈良《天理大学学报》。 研究闽东方言的论文有: (1)陈天泉、李如龙、梁玉璋撰《福州话语音演变概说》、《福州话声母类化音变的再探讨》,于《中国语文》1979年第4期、1981年第3期上发表。 (2)梁玉璋撰《福州方言的“切脚词”》、《福州方言连续音变与语义分别》、《福州方言“囝”字》,在《方言》1982年第1期、1983年第3期、1989年第3期发表;《福州方言重叠式名词》、《福州话的文白异读》、《福州话的“给”字》,分别在《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1984年第6期、1990年第4期上发表;《福州方言的语流音变》、《福州话“着”的词性与语法功能》,分别发表于《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1990年第1期。 (3)郑懿德撰《福州方言单音动词重叠式》、《福州方言“”的词性及其用法》、《福州话形容词重叠式的音变方式及其类型》,分别在《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1988年第6期、1990年第5期上发表;《福州方言的“有”字句》、《福州方言形容词重叠式》,在《方言》1985年第4期、1988年第4期上发表。 (4)冯爱珍撰《福清话名词性后缀“囝”》,在《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上发表;《福建省福清方言的语言的语音系统》、《福清方言声母与(广韵)声母比较》、《福清方言韵母与(广韵)的韵母比较》,分别在《方言》1988年第4期、1999年第2期、1990年第4期上发表。 (5)郑立仪撰《福州方言和普通话的词汇比较》、《福州音和北京音的比较》、《福州方言构词法的特点》、《福州话中保留下来的古代语词》,分别在《方言与普通话集刊》1958年第1期和1958年第4期上发表。 (6)邹光椿撰《福州方言俚谚语特征初探》,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1、2期。 (7)邵荣芬撰《明代末年福州市话的声母系统》,在《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上发表。 (8)高玉振撰《福清方言的声母连读音变》,在《中国语文》1978年第4期上发表。 (9)许鲸撰《〈戚林八音〉的研究》,1950年在《南洋学报》(新加坡)上发表。 (10)王天昌撰《福州语字音分析》、《福州话里介音的混清现象》,于1965年及1963年发表在台中《东海学报》上。 (11)兰亚秀撰《福州音系》,在《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953年第9期上发表。 研究莆仙方言的论文有: (1)戴庆厦撰《闽语仙游话的变调规律》,发表于《中国语文》1958年第10期。 (2)戴庆厦、吴启禄撰《闽语仙游的音变规律》,发表于《中国语文》1961年第1期;《闽语仙游话的文白异读》,发表于《中国语文》1962年第8-9期;《仙游话的语音》,在《方言与普通话集刊》1958年第1期上发表。 (3)李如龙撰《澳腰莆田方言岛纪略》,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上发表的。 (4)林文金撰《莆田话的名词尾“子”》、《莆田话的物量词》,分别发表于《中国语文》1957年第12期、1979年第6期;《莆田话的实词重叠形式》,发表在《方言与普通话集刊》1958年第1期上。 (5)黄景湖撰《莆田话的两字连读音变》,在《中国语文》1962年第11期上发表。 (6)林宝卿撰《莆仙方言第一人称代词的本字应是“我”》,在《中国语文》1991年第2期上发表。 研究闽西方言的论文有: (1)李如龙撰《长汀话两音节、三音节的连续变调》,在《厦门大学学报》1965年第2期上发表。 (2)饶长溶撰《福建长汀客家方言的连续变调》,在《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上发表。 (3)罗美珍撰《福建长汀客家话的连续变调》,在《语言研究》1982年第2期上发表。 (4)黄雪贞撰《永定(下洋)方言形容词的马尾》、《永定(下洋)方言语音构造的特点》,分别在《方言》1982年第3期、1983年第2-4期、1994年第1期、1985年第3期上发表。 (5)张振兴撰《福建省龙岩市境内闽南话与客家话的分界》,在《方言》1984年第3期上发表。 (6)邓晓华撰《闽西客家韵母的音韵特点及其演变》,在《语言研究》1988年第1期发表。 (7)梁玉璋撰《武平县中山镇的“军家话”》,在《方言》1990年第3期上发表。 (8)项梦冰撰《连城(新泉)话的反复问句》,在《方言》1990年第2期上发表。 研究闽北方言的论文有: (1)冯爱珍撰《福建省顺昌(城关)方言的连续变调》,在《方言》1987年第2期上发表。 (2)黄典诚撰《建瓯方言初探》,在《厦门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上发表。 (3)潘渭水撰《〈建州八音〉剖析》,在《辞书研究》1986年第5期上发表。 (4)梅祖麟、罗杰瑞撰《试论几个闽北方言中的来母S-声字》,在1971年《清华学报》(台北)上发表。 (5)罗杰瑞撰《闽北方言的第三套清塞和清塞擦音》,在《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上发表。 (6)李如龙撰《闽西北“来”的母字读S-的研究》、《建瓯话的声调》,在《中国语文》1983年第4期、1999年第2期上发表。 (7)郑张尚芳撰《浦城方言的南北分区》,在《方言》1985年第1期上发表。 (8)叶中檀撰《浦城方言中的上古音初探》,在《南京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上发表。 (9)陈章太撰《福建建瓯方言的古语词举隅》,在《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上发表。 (10)平田昌司撰《福建南平方言同音字汇》,在《方言》1988年第1期上发表。 研究闽中方言的论文有: (1)周长楫撰《永安话的-m尾问题》,在《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上发表。 (2)罗杰瑞撰《永安方言》,于1980年在《书目季刊》(台北)上发表。
/
本文档为【[指南]福建方言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