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为新月找一个坐标_1925_1926年徐志摩与_晨报副刊_

2012-09-27 4页 pdf 137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15559

暂无简介

举报
为新月找一个坐标_1925_1926年徐志摩与_晨报副刊_  2006 年 2 月 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Feb, 2006  第 28 卷第 1 期 Jou rnal of Yanan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V o l128 N o11 为新月找一个坐标 ——1925- 1926 年徐志摩与《晨报副刊》 覃宝凤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报纸和出版社往往成为文学社团的生命线。通过对1925 年10 月至1926 年10 月间徐志摩所执掌的《晨报副刊》的 考察, 这个时期的《晨报副刊》对新月派自身...
为新月找一个坐标_1925_1926年徐志摩与_晨报副刊_
 2006 年 2 月 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Feb, 2006  第 28 卷第 1 期 Jou rnal of Yanan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V o l128 N o11 为新月找一个坐标 ——1925- 1926 年徐志摩与《晨报副刊》 覃宝凤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报纸和出版社往往成为文学社团的生命线。通过对1925 年10 月至1926 年10 月间徐志摩所执掌的《晨报副刊》的 考察, 这个时期的《晨报副刊》对新月派自身的发展及其在整个文学史格局中的位置的影响是很大的, 徐志摩为二三十年代的 新月派在现代文学地图上寻找了一个坐标, 确立了它独特的位置。 关键词:《晨报副刊》; 徐志摩; 新月派 中图分类号: I206.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9975 (2006) 01—0103—04   报纸和期刊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是中国近代文 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 由文 艺杂志、副刊和文学小报形成的“公共舆论”就曾掀起 “文学救国论”等重要文学思潮, 报刊与文学的血肉联 系由此可见一斑。其中, 作为报纸附张的副刊则是我 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副刊虽然是一种 随主报发行的附张, 但它“具有相对独立的编辑形态, 包括自身独特的文体、作家群、读者和相对稳定的编 辑特色。”更重要的是, 它还具有“整体上的文化和文 艺的特色”[ 1 ] (P285) 因此, 当一份副刊与一个文学社团 联姻, 这份副刊便会成为这一文学社团文化和文艺观 念的载体, 代表这一社团参与社会交流, 发出该社团 独特的声音, 显露它异众的色彩和风格。新月派与《晨 报副刊》在1925 年10 月便获得了这种机缘, 新月派的 核心人物徐志摩执编《晨报副刊》, 使得《晨报副刊》在 后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成为新月派重要的文化传播阵 地, 新月派自此开始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崭露头角。 1925 年10 月, 徐志摩应陈博生之邀接编《晨报副 刊》。徐志摩是新月派的核心人物, 他对《晨报副刊》的 执掌无疑会给新月派的发展开辟一方舞台。从传播学 的把关人理论来讲,“大众媒介⋯⋯从社会上所能获 得的一切信息中选择它们愿意广为发布的内容。它们 对这些内容进行加工与扩大以提供给广大的传播对 象。⋯⋯在信息网络中到处都设有把关人”, 把关人对 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拥有天然的权力。[ 2 ] (P61) 作为传播 媒介之一种的报纸副刊而言, 编辑记者就是把关人, 他们按照自己的期待对来稿进行选择和加工, 以此掌 控副刊的总体风貌。新月人的文学追求和主张也正是 这样通过徐志摩这个重要的把关人在《晨报副刊》上 大放异彩。 一、“志摩报”独特的编辑原则, 为新月的升起造 境蓄势 徐志摩在接编后的第一期《晨报副刊》(1925. 10. 1)上便发文《我为什么来办我想怎么办》, 坦言其办刊 态度:“我说我办就办, 办法可得完全由我, 我爱登什 么就登什么⋯⋯我自问不是一个会投机的主笔, 迎合 群众心理, 我是不来的, 谀附言论界的权威者我是不 来的, 取媚社会的愚暗与褊浅我是不来的; 我只认识 我自己, 只知对我自己负责, 我不愿意说的话你逼我 求我我都不会说的, 我要说的话你逼我求我我都不能 不说的: 我来就是个全权的记者⋯⋯我自己是不免开 口, 并且恐怕要常开口”。从徐志摩的“宣言”来看, 他 追求的是“我爱”、“我愿”之文, 求的是对“自己”而非 “群众”(读者) 的负责, 依照的是“完全由我”的办法, 看重的是个人思想的充分自由, 他是要彻底做一个我 行我素的“把关人”。徐志摩的这种编辑思想付诸实践 后,《晨报副刊》便深深地打上了他的思想印记。 徐志摩的选稿和范围与前任孙伏园大不一 样。孙伏园曾在《谈谈日报“附张”》中谈到自己的副刊 构想:“日报附张的正当作用就是供人以娱乐, 所以文 收稿日期: 2005—11—04 作者简介: 覃宝凤 (1976—) , 女, 湖南石门人, 土家族,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4 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30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学艺术这一类的作品, 我以为是日报附张的主要部 分, 比学术思想的作品尤为重要”, 对于“中国的杂志 又如此之少, 专门杂志更少了, 日报的附张于是又须 代替一部分杂志的工作”觉得是一种沉重的包袱, 有 一种不得已的无奈。[ 3 ]与孙伏园恰恰相反, 徐志摩追 求的不是大众的趣味, 而是同仁们的志同道合, 是对 艺术单纯的信仰, 他盼望“同胞们对于艺术的信仰增 高, 兴趣加深”, 这从他最擅长的“志摩附识”中可见一 斑。徐志摩在编辑时若对某文章有所见解, 则喜欢在 该文章后附上自己的想法 (即“附识”) , 如果“附识”太 长就爽性颠倒位置, 把自己的“附识”安在文章前作 “幌子”用。因此,“志摩附识”完全是率性之笔, 最能传 达志摩旨意。在1925 年10 月8 日的《晨报副刊》上, 徐 志摩将自己的文章《悒死木死》排印在刘海粟的文章 《特拉克洛 与浪漫主义》之前, 无异于一则“志摩附 识”, 在这里, 徐志摩对德国批评家生硬的用各类主义 为作家贴标签极为反感, 认为浪漫主义大师的成就来 源于他们“重新张开了眼来看宇宙看人生, 并且张开 的确是他们自己的眼”, 盼望同胞们把“艺术、人生、解 放、自由”当作一件“毛蓑衣”“亲身贴肉的穿上身去” 直至“浑身发痒”, 直言不讳的说:“这不曾发过痒的人 ⋯⋯是一个活着的木乃伊。”由此看来, 对“艺术、人 生、解放、自由”的信仰和亲身体验, 保持灵性的勇敢 永远不灭正是徐志摩的追求, 也是他对同胞们的提倡 和盼望。他在《晨报副刊》上登什么, 说什么, 便是以此 为。难怪张奚若说他是“仅留副刊之名, 别具一副 精神去办出一份‘疯子说疯话’的志摩报”, 因而欣然 为他写稿。[ 4 ]大众的趣味、当时流行于副刊的“发表 热”、副刊的销量似乎都不能影响徐志摩的独立的编 辑原则, 他决不允许任何“实利主义的重量完全压倒 人的性灵的表现”。[ 5 ]沈从文的作品在“志摩报”上的 受宠便是一个消息。在第50 期《晨报副刊》(1925. 11) 的“文艺”一栏中, 沈从文一连发表了《市集》、《水车》 (休芸芸)、《玫瑰九妹》(休芸芸)、《更夫阿韩》(休芸 芸)、《瑞龙》、《野店》等6 篇作品, 而且, 编辑徐志摩还 特意在《市集》的正文后写了一段《志摩的欣赏》, 赞赏 《市集》是“多美丽、多生动的一幅乡村画”。当徐志摩 知道沈从文的这个作品是重复登载时, 他也敢冒办刊 之大忌, 潇洒待之:“从文, 不碍事, 算是我们副刊转载 的⋯⋯复载值得读者们再读三读乃至四读五读的作 品, 我想这也应得比乱登的办法强些。下回再要没有 好稿子, 我想我要开始印《红楼梦》了! 好在版权是不 成问题的。”[ 6 ]另外,《晨报副刊》以文艺为主的版面本 就不大, 但在“志摩报”上我们常能读到对某一问题的 讨论连载, 如有名的“闲话之争”、“苏俄仇友”问题的 笔战, 梁实秋四号连载的长篇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 浪漫的趋势》等等, 确实“我爱登什么就登什么”, 完全 独立自主。 徐志摩的这种编辑风格, 很显然削弱了副刊作为 大众传媒在商业运作中的效益, 旨趣的专一和“阳春 白雪”的艺术倾向大大削弱了副刊的综合性、娱乐性。 然而取舍总是有弊有利, 徐志摩虽然忽视报刊的综合 性、娱乐性, 但他对艺术单纯的信仰, 对胡适、梁实秋、 陈西滢、闻一多、饶孟侃、许君远、刘梦苇、钟天心、沈 从文等圈子中人的偏爱, 对自己喜欢的某一问题的深 究, 使《晨报副刊》在他手中渐渐具有了专门期刊的色 彩, 逐渐显现出比较鲜明的新月风格。组稿的圈子固 定, 使《晨报副刊》成为新月派主要的、较为固定的投 稿地盘, 这样副刊内容的风格也趋于统一和集中; 对 新月同仁们所关注的问题的偏爱, 使副刊集中版面探 讨的问题得以深入, 为传播新月派的文学理想和主张 找到了稳定的、恰当的途径。这样选择的范围窄了, 对 选定的论题的探讨却得以系统详尽, 解决问题的能力 便大大增强, 这正是孙伏园想摆脱的“学术化”的专门 杂志的功能所在。徐志摩的确是“仅留副刊之名”, 而 求张扬艺术的期刊之实, 借《晨报副刊》的一方舞台, 为新月在现代文坛的升起造境蓄势。 二、徐、闻携手《诗镌》, 促使新月派创作群的形成 《晨报副刊》虽然在徐志摩的把关下渐具期刊色 彩, 然而, 副刊终究不是专门期刊, 副刊的综合性、娱 乐性、组稿和发稿周期短、版面有限而多求短评杂感 等特点在很多方面限制了新月派文学艺术的集中传 播和专门研究, 他们必须寻求更恰当的空间。闻一多、 梁实秋等清华文学社的骨干, 都急切地盼望办一个能 发表自己的文学主张, 进而“一鸣惊人”的专门期刊。 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都曾留学英美, 这种大致相 似的文化熏染、教育背景、成长经历等内敛成的精神 气质使他们易于相互吸引, 闻一多早在1925 年8 月就 参加过徐志摩主持的新月社, 后来, 徐志摩见闻一多 归国后谋职无计, 还热心向《晨报副刊》推荐闻一多担 任编辑, 虽然后来因报社方面不同意而作罢, 但交情 却在。[ 7 ]人与人精神气质的相投与否, 交情与私谊的 深浅往往在结成一个团体中显得尤为重要, 且他们都 对诗歌痴迷, 闻一多他们的需求与徐志摩的编辑方针 也有相符之处, 于是徐志摩慨然应允在《晨报副刊》上 独辟一个专栏《诗镌》, 让闻一多来主持,“专载创作地 新诗与关于诗或诗学地批评及研究文章”, Υ 闻一多 与徐志摩的合作水到渠成, 围绕在闻一多身边的清华 文学社的一群诗才也自此入驻新月, 为新月诗派的形 成和崛起拉开了序幕。 40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诗镌》自1926 年4 月1 日始在《晨报副刊》创刊, 每周一期。《诗镌》的组稿和编辑虽然由闻一多负责, 但徐志摩仍然走到前台为它亲自打理。在创刊号上, 徐志摩发表《诗镌弁言》, 谈《诗镌》的缘起和对新诗的 看法, 旗帜鲜明地说“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的 事情做”, 并表明了大家共同的信心:“我们信诗是表 现人类创造力的一个工具⋯⋯我们信我们自身灵性 里以及周遭空气里多的是要求投胎的思想的灵魂, 我 们的责任是替他们搏造适当的躯壳, 这就是诗文与各 种美术的新与新音节的发现; 我们信完美的形体 是完美的精神唯一的表现⋯⋯”这一宣言, 既表明了 他们对诗歌艺术真诚而纯粹的信仰, 更重要的是预示 了他们在对新诗艺术的探索方向: 为诗的灵魂—— “完美的精神”寻找“新格式”和“新音节”, 找寻诗的完 美形式, 这无疑是为后来“新诗格律化”主张的出场早 早地做了一次报幕。《诗镌》共出了11 期, 于1926 年6 月10 日终刊, 发表了85 首诗歌, 16 篇论文与短译, 徐 志摩、闻一多、饶孟侃、刘梦苇、朱湘、杨子惠、胡适、邓 以蛰、孙子潜, 钟天心等二十多人为其撰稿, 在新诗创 作、新诗理论的建树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 绩。闻一多的《死水》、《黄昏》、朱湘的《采莲曲》、刘梦 苇的《最后的坚决》等今天读之依然脍炙人口的名作 便发表在这一时期, 朱湘的《新诗评》、饶孟侃的《新诗 的音节》、《新诗话》, 闻一多的《诗的格律》等关于诗歌 理论、诗歌批评的重要论文更是这一时期《诗镌》的重 要收获。因为创办《诗镌》, 新月社和清华文学社及其 他社团诗友汇合, 形成了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中坚的 新月派创作群, 并在五年后的“新月”刊系中成为基本 的创作力量, 新月派的文学实践自此由分散发展成为 集体的、有意识的努力, 尤其是闻一多等人的格律诗 探索使新诗创作逐渐走到的路子上来, 影响很 大。[ 9 ] (P252- 254) 因此,《诗镌》在新月派、乃至整个中国 新诗发展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 如果没 有徐志摩“仅留副刊之名”、追求“艺术、人生、解放、自 由”的信仰的编辑原则, 闻一多等人要借当时赫赫有 名的《晨报副刊》的一方舞台来施展自己的拳脚几乎 不可能; 如果没有徐志摩的台前打理, 台后支持, 通力 合作,《诗镌》的出现可能更晚, 更曲折, 新月派的阵容 也难以如此迅速地、稳定地扩大, 这样, 新月诗派的发 展和中国新诗在第一个十年的发展路径可能会变得 更为崎岖。在整个文学发展史上, 某些人的一次偶然 携手却会影响文学地图上某条河流的走势和宽窄, 徐 志摩和闻一多未尝不是。 三、《剧镌》的绽放与凋零, 新月派文学事业的一 次集体拓展 《诗镌》终刊后, 徐志摩又以当年办新月社的“热 心”在《晨报副刊》上为“热心戏剧的几个朋友”余上 沅、张嘉铸、赵太侔等筹划园地, 借副刊的威名“来一 次集合的宣传的努力, 给社会上一个新剧的正确的解 释, 期望引起他们对于新剧的真纯的兴趣”。一个星期 后, 6 月17 日 (1926 年) ,《诗镌》的版面借让出来,《晨 报副刊·剧镌》创刊, 虽然由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 等人负责编辑, 徐志摩照样走到台前为《剧镌》助威, 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剧刊始业》一文, 说戏剧“小之振 荡个人的性灵, 大之摇撼一民族的神魂⋯⋯戏剧在各 项艺术中是一个最不可错误的势力”, 并说这个《剧 镌》就如同他们“梦想中的花”, 盼望在短期里能努力 给这“花”找个适合的“花瓶”, 即建一个小剧院等等, 在结尾时仍在申述他对《剧镌》的支持:“我于戏是一 个嫡亲外行, ⋯⋯啊, 但是要是知道我的热心, 朋友, 我的热心⋯⋯”。但徐志摩的热心和余上沅等人的努 力仍然没有避免“梦想中的花”的凋零,《剧镌》也只出 了15 期便无可维持。《剧镌》当时的遭受冷落可以从 余上沅的一封信中感受到:“社会, 像喜马拉雅山一样 屹立不动的社会, 它何曾给我们半点同情?”[ 11 ]余上 沅他们都是留学国外学习西洋戏剧, 对国内的戏剧现 状难免隔膜, 而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中国戏剧不 可能与世界戏剧发展潮流同步, 要办新剧, 建剧院, 缺 乏现实条件。另外, 把戏剧放在副刊的舞台上, 空间的 限制使它难以放开手脚施展自我。每一期四面的副刊 版面, 不可能像专门的戏剧杂志那样登剧照、打广告, 来吸引人的注意, 没有剧院演出配合的戏剧艺术更是 纸上谈兵。而且, 好的剧本因为篇幅限制也难以在副 刊上登载, 这样必然妨碍人们欣赏剧本, 也不利于大 家对剧本艺术的探讨。脱离文本的理论往往显得空谈 而枯燥, 阅读《剧镌》的文学爱好者都难能激发起兴 趣, 更遑论追求趣味性娱乐性的一般市民了。再者, 副 刊不像专门杂志, 组稿时间短, 而戏剧创作不能来急 就章, 因此《剧镌》上闹稿慌, 临时改题的事情就难免 发生, 这必然就会影响稿件质量, 使得刊物内容、风格 不统一, 这样,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戏剧观念的系统 传达也必然大大折扣。《剧镌》这朵“花”于是终于凋 零。然而《剧镌》的试验是新月派文学艺术事业的一次 集体拓展, 它是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 环。 1926 年 10 月, 徐志摩正式辞掉《晨报副刊》主编 职务。纵观徐志摩执掌《晨报副刊》这一年间的文学活 动, 正是他使《晨报副刊》成为前期新月派的一个重要 的文化传播阵地, 新月派的文学理想, 诗歌理论, 对戏 剧艺术的探索等思想文化观念在这块阵地上得到了 50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一次较为系统集中的传达; 徐志摩就像一根纽带, 借《晨报副刊》这个支点, 联合、牢固了一大群在文学 艺术上有理想有主张敢探索的新月人, 使得新月阵容 扩大, 这对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新月的发展无疑是很 重要的。更有历史意义的是, 他大胆摆脱“副刊”的局 限, 把《晨报副刊》引向新月同仁的专门刊物的发展路 子上走。他与闻一多、余上沅等人创办了《诗镌》、《剧 镌》, 虽然延续时间不长, 但他的编辑方针和实践活动 对新月人思考刊物与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带来了经 验和启发, 使他们意识到要系统的表达自己的文学主 张, 真正深入地进行文学艺术的研究, 非得有自己专 门的刊物和出版机构不可, 后来的《诗刊》、《新月》月 刊和新月书店的兴办, 可以说都受到了徐志摩的《晨 报副刊》的直接影响。《新月》创刊, 使得新月派正式跻 身中国现代思想、言论和文艺市场, 成为现代文学第 三个“十年”期间重要的一翼, 新月派从此走到了历史 的前台。因此, 当人们众说纷纭新月派时, 徐志摩与他 的《晨报副刊》是不应该忽略的, 他们对于新月派在中 国现代文学地图上寻求自己的坐标具有开路先锋的 意义。 参考文献: [ 1 ]潘树广. 中国文学史料学: 上册 [M ]. 合肥: 黄山书社, 1992. [2 ] [美 ]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 传播学理论 [M ]. 北 京: 新华出版社, 1984. [3 ]王文彬. 中国报纸的副刊 [M ].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8. [4 ]张奚若. 副刊殃[N ]. 晨报副刊, 1925—10—05. [5 ]徐志摩. 读梁巨川先生遗集[N ]. 晨报副刊, 1925—10—12. [6 ]沈从文. 关于《市集》的声明[N ]. 晨报副刊, 1925—11—16. [7 ]徐志摩. 诗刊弁言[N ]. 晨报副刊·诗镌, 1926—04—01. [8 ]韩石山. 徐志摩传[M ]. 北京: 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4. [9 ]周晓明. 多源与多元: 从中国留学族到新月派 [M ].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0 ]徐志摩. 诗刊放假[N ]. 晨报副刊·诗镌, 1926- 06- 10. [ 11 ]余上沅. 一个半破的梦——致张嘉铸君书[N ]. 晨报副刊 ·剧镌 (第 15 号). [责任编辑 高浦棠 ] F ind ing A coord inate for Crescen tM oon ——Xu Zh im o and h isM orn ing Supplem en t from 1925 to 1926 Q IN Bao2feng (Co llege of Ch inese L itera tu re, Cen tra l Ch ina N o rm al U n iversity, 430079) Abstract: N ew spaper and pub lish ing p ress are u sua lly con sidered to be the lifeline of litera ry o rgan iza t ion s. T h is paper exp lo res how the C rescen t M oon Schoo l had developed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Xu Zh im o as w ell as how it had influenced the w ho le litera ry w o rld by co llect ing a ll the da ta of M o rn ing Supp lem en t from O ct. 1925 to O ct. 1926. T he paper fina lly com es to the conclu sion tha t Xu Zh im o had found the righ t coo rd ina te fo r C rescen t M oon from 1920s to 1930s in the m ap of the litera ry w o rld. Key words:M o rn ing Supp lem en t; Xu Zh im o; C rescen t M oon Schoo l 60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为新月找一个坐标_1925_1926年徐志摩与_晨报副刊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