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科尔沁蒙古族舞蹈的研究——以通辽市安代舞为例(可编辑)

科尔沁蒙古族舞蹈的研究——以通辽市安代舞为例(可编辑)

2017-09-25 39页 doc 64KB 20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科尔沁蒙古族舞蹈的研究——以通辽市安代舞为例(可编辑)科尔沁蒙古族舞蹈的研究——以通辽市安代舞为例(可编辑) 摘 要 本文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地区库伦旗安代舞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 文献综述法和田野调查法,在对相关的历史文献、前人的研究成果、现今著名 学者、专家及教授的专著、专业的期刊杂志等大量材料梳理、总结和归纳的基 础上,结合田野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借鉴民族学、少数民族 学、艺术学、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通辽市科尔沁地区安代舞的 产生、发展入手对其艺术特征、社会功能及对于科尔沁地区安代舞的传承与保 护进行深入探讨,力图使更多的人能够更...
科尔沁蒙古族舞蹈的研究——以通辽市安代舞为例(可编辑)
科尔沁蒙古族舞蹈的研究——以通辽市安代舞为例(可编辑) 摘 要 本文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地区库伦旗安代舞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 文献综述法和田野调查法,在对相关的历史文献、前人的研究成果、现今著名 学者、专家及教授的专著、专业的期刊杂志等大量材料梳理、总结和归纳的基 础上,结合田野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借鉴民族学、少数民族 学、艺术学、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通辽市科尔沁地区安代舞的 产生、发展入手对其艺术特征、社会功能及对于科尔沁地区安代舞的传承与保 护进行深入探讨,力图使更多的人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安代舞这一特殊的艺术形 式,对其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本文的结构呈现为“前言”、“文章主体”、 “结语”三个部分:前言分为三部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具体 、、主要概念的界定;文章正文:首先阐述了蒙古族舞蹈起源、分类、及 特点。其次,文章运用大量篇幅对通辽市科尔沁地区库伦旗安代舞的起源、特 点、发展进行了探究和思考,第三,文章在如上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尔 沁地区安代舞的社会功能。最后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科尔沁地区库伦旗 安代舞传承的重要意义。文章结语部分对现存的通辽市地区的安代舞的继承、 保护和发展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蒙古族库伦旗 安代萨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目 录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选题意义? 第二节研究方法 第三节概念界定 第二章蒙古族舞蹈 第一节蒙古族舞蹈起源 第二节蒙古族舞蹈的分类及特点第三章科尔沁安代舞第一节科 尔沁安代舞的起源? 第二节科尔沁安代舞的舞蹈的特点? 一安代舞的舞蹈的动作特点 二安代舞的舞蹈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科尔沁安代舞的发展? 第四节科尔沁安代舞现有的社会功能 一 治疗功能? 二 健身功能? 三教育功能? 第五节科尔沁安代舞的传承? 结语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声明?骤熟 鬣镒 羹鬟;嚣鬻 瓣 毒 震纛 薹 甜辨 鬻震琵 鬻 鬟警轴赣 一蹩舞 糕 鬻 垂 藩摹 瓣 器 霎 .,一,、. .‘ 瀑篱 囊漓鬟第一章前 言 第一节论文选题意义: 蒙古族始于康熙初年,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 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当时叫漠南、漠 北蒙古。清康熙三年满洲部落征服漠南现中蒙边界以南蒙古各部,建立蒙旗制 度后,称漠南为内蒙古、漠北为外蒙古,从此,内蒙古被确定并沿袭至今。民国年间,内蒙 古各盟旗曾被划属其他地区,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兴安等省。 蒙古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唱歌 和跳舞已成为蒙古人人民与生俱来的性格的一部分,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 蒙古族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蒙古族民 问舞蹈是通过模仿矫健的雄鹰,活泼的马步,来表达蒙古族人民的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情, 蒙古舞基本的风格特点是热情、彪悍、有力、节奏欢快、充满激情、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 生活气息,是对风格美的外部形态的蒙族精神化。是由草原生活 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折射 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这与他们“马背民族”的彪悍性格分不开。女子的动作多以摇动肩 膀并呈现出流动性质、手腕转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表现蒙古族姑娘性格中欢快、优美、热 情和开朗的特质。男子的舞姿挺拔豪迈,造型大胆,脚步、眼神、面部表情的有机结合形成 了视觉上的立体化,步伐轻捷、洒脱、灵活,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勇敢、刚劲、英武、 强大、有力之美。久负盛名的蒙古族舞蹈: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舞、安代、布利 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灵活,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 人民纯朴、简单、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保留节目“筷子舞”、“马刀舞”、“马舞”、”盅碗 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蒙古族舞蹈以她的热情奔放 和复杂多样的变化,以及蒙古族的地域文化的多样而成为民族舞蹈中最绚丽多彩的篇章。我 们作为草原人民的后代要认真研究和学习,使其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舞蹈艺术的独特功效。 科尔沁草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东胡、乌桓、鲜卑、 契丹、女真、蒙古、 满、汉等民族,都曾相继活动在这块土地上,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的遗迹, 为我们研究这个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变迁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和实物材料。这里也是著名的 ‘辽文化’和‘鲜卑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清代孝庄文皇后、抗英将领曾格林沁、民族英 雄嘎达梅林的故乡,以科尔沁民歌、安代舞、蒙古族说唱艺术、‘科尔沁版画’、‘乌力格尔’、 ‘数来宝’等为代表的科尔沁优秀民族文化,使科尔沁草原被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 曲艺家协会命名为‘民族歌舞之乡’、‘民族曲艺之乡’、‘民族版画之乡’和‘安代之乡’。” 科尔沁区域文化是蒙古族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代舞又是该区域文化的重要代表, 、学溉涂艾《科尔沁蒙古族说唱文学研究》何红艳《苏州大学》 “安代既是一种表演方式,又是一种文化。对于蒙古人,安代舞更是一种文化形态和生存 方式。没有骏马与奶茶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安代舞,蒙古人的生活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因而研究安代舞是了解科尔沁区域文化乃至蒙古族草原文化的~个重要的切入点,也是我作 为一个草原人;屹荣而艰巨的任务。 第二节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 田野考察是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论,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 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 查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考察。田野考察涉猎的范畴和领域相当广,举凡语言学、考古学、 民族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都可透过田野资料的收集和记录, 架构出新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田野考察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 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民族大学几位艺术系教师、在校舞蹈学院大学生、库伦旗老艺人、及 通辽市中学体育、音乐教师的实地走访,形成对现存于通辽市科尔沁地区库伦旗安代舞现状 的一个初步了解,获得所需要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二、文献综述: 在确定了选题后,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 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 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 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的文体。 本文所参考的文献按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舞蹈方面:《图说中国舞蹈史》、《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舞蹈文化与审美》、《风姿流韵 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演艺的历史》、《舞蹈艺术教育》、《中华舞蹈志.内蒙古卷》、《中国舞 蹈发展史》、《高教舞蹈综论》、《中国舞蹈大辞典》、《中国古代舞蹈审美历程》、《作为艺术的 舞蹈》、《社会文化变迁与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创新研究》、《集宁师专学报》。 、少数民族艺术方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史》、《中国民族舞蹈现状调查与研究》、《中 国民族舞蹈图画集》、《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中国民 族舞蹈精粹》、《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中国少数民族歌舞选一 蒙古族舞蹈》、《对蒙古族舞蹈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民族民间 蒙古族舞蹈》、《论蒙古族文 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蒙古族文化史》、《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论纲》、《新世纪蒙古族 舞蹈发展略述》、《走向世纪之交的中国民族舞蹈》、《安代舞与民族体育的思考》、吉林日报、 现代安代舞的社会功能调研、《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采集、保护与传播:世纪年代初期 的一项社会人类学调研》。 、民族学和民俗文化方面:《科尔沁民俗》、《民俗文库之十.蒙古族风俗志》、《蒙古民族通史 第一卷》、《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宗教心理学纲要》、《民族审美文化论》、《民族审美 心理学》、《蒙古族文化》、《民族学通论》、《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 、美学及艺术方面:《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 发展史》、《浅谈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中国美术史》、《艺术美学》、《中国艺术史舞蹈 卷》、《中国艺术简史》、《邓肯谈艺录》。 、科尔沁文化方面:《科尔沁文化史》、《科尔沁民歌》、《科尔沁旗草原》、《草原文化史论》、 通辽日报。 综述: 、图说中国舞蹈史 冯双白,王宁宁,刘晓真浙江教育出版社, 本书以图、说并重的形式讲述了中国的舞蹈史,主要包括第一章:文明诞生的纪录:第二章: 制礼作乐的创造;第三章:百戏纷呈的规模等内容。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史毛艳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本书主要研究世纪上半叶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历史演变,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 在复杂的社会文化思潮中,通过梳理.年问有关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理论与实 践,廓清其发展脉络,总结其成就得失,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走向现代化 的途径和特点;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率先总结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 学术传统,并且对当前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本书首次对世纪上半叶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历史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呈现出 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能够为今日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李廷海《中国民族舞蹈现状调查与研究》专著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 舞蹈是一门以人体动作为主要与众不同手段的艺术,但舞蹈绝不仅仅局限于人体动作本 身。同任何艺术一样,舞蹈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产物,是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在虚拟世界中的一 种浪漫行为。不同民族、不同人群、不同时代会产生不同情感、不同形态、不同美感的舞蹈。 当然,不同特点的舞蹈也会体现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美学观、不同文化心理以及不 同的生活和情感轨迹。因此,研究民族舞蹈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民族、特定的人群、 特定的社会活动以及特定的心理状态。自然,研究民族舞蹈艺术教育也不能离开变化中的社 会和发展着的文化。 该研究的主要价值就在于他将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教育研究同社会文化变迁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从社会文化的大视野看待民族舞蹈文化和民族舞蹈教育,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分析民族 舞蹈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方针和方法。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必须。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人类物质产品的极大 丰富蕴藏着对文化艺术的巨大需求。如何办好中国民族舞蹈高等教育中国民族舞蹈高等教 育应该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样的思维去主导民族舞蹈教学李廷海同志的这一研究很 值得我们关注。 、重庆市民族宗教委员会编《中国民族舞蹈图画集》专著 中英文本丁立镇绘 民族出版 社北京 、《中国民族舞蹈精粹》电子资源齐鲁音像出版社济南 、费鹤立美著《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采集、保护与传播:世纪年代初期的一项社 会人类学调研》,何国强许韶明译 云南大学出版社 昆明 本书是美国学者于年完成的舞蹈研究,由中国学者翻译的人类学著作。本书以简短 的篇幅、简明的结构,立足于大理白族地区的两大商帮,着力挖掘两大商帮的发展史,探讨 其发展历程中的社会历史背景、经营管理策略、商帮的兴衰状况等,是一个极具研究空间和 创新价值的课题。书稿收集、运用了大量的文史资料,梳理了喜洲商帮、鹤庆商帮两个商帮 的发展史,清晰展现了两大商帮的发展、传承等情况。从人类学的视角解析了中国少数民族 舞蹈的采集、保护和传播。 、李北达《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专著五洲传播出版社北京 舞蹈是人类最早发生的艺术形态之一,它来源于人类最初生活的一切活动,并深深根植 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沃土之中。人们劳动、生活、狩猎、战争、祭祀、娱乐、爱情等重要活动 都可以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现。舞蹈同时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表现,是表达美好生活愿望和 宣泄情感的需要。 、马薇马维丽著《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专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本书依据我国各少数民族生存在不同地域的原始艺术遗存如石器、彩陶、岩画、泥塑等, 首先叙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先民的原始舞蹈类型,包括生产劳动型、图腾崇拜型、生殖崇拜型、 原始宗教型、原始战争型及氏族自娱型等。本书还结合对甲骨文“舞”字之辨析,证明“中华舞 蹈”这一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包含着多民族的内容。《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是一部 反映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通史。内容包括总论、正文第一至十二章等。描述自远古的石 器时代,经夏商周等历代王朝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五十 年。时间跨度五千余年,基 本勾画出我国二多数民族舞蹈的发展脉络,形成一条自上而下的以中央王朝为纪年的历史纵线。 这条纵线又与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中央及周边地方政权的幅射面相交叉,仿佛构成了一个 纵横交汇的坐标系,较好地反映出我国多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面貌。加之该书作者在以少数 民族舞蹈史为主干的前提下,又将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舞蹈学等多 方成果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更增添了书中的知识性与史料运用的可信程序。在当前此类书 籍尚缺的情况下,该书可称得上为一力作。篇幅虽不算浩繁,但作者的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逻辑性强,且大量插图弥足珍贵,值得一读。 、额尔德木图,包满都拉《科尔沁民俗》专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呼和浩特.印 本书从物质生活民俗和社会生活民俗两方面讲述了科尔沁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包括饮食、 服饰文化、居住、家庭用具、婚姻风俗等多个方面。 、额尔德木图,孟和《科尔沁文化史》地方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 科尔沁文化史,精装,包括科尔沁文化渊源、科尔沁地区概况、各 乡镇苏木简介、宗教 文化、民问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内容。 、哲理木文化处 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科尔沁民歌》专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呼和浩特 、端木籍良《科尔沁旗草原》专著人民文化出版社北京 《科尔沁旗草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出现较早、质量上乘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一个 家族的兴衰来反映东北农村社会的变迁,而且真实地再现了东北的农村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 经济过渡而最终走向衰落的过程,在一定的程度上同时兼得了巴金的《家》和茅盾的《子夜》 的思想成就。艺术上,在小说的结构方面及对东北特有的大草原风俗人情的叙写中,显示了 作者丰富的艺术才华及深厚的潜力。 、石裕祖主编《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论纲》专著云南大学出版社昆明 本书的结集出版发行,是云南艺术学院?十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规划国家西 部项目”??“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组成员凝聚了自己心血 与智慧的成果,是课题组全体成员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 周年大庆暨云南艺术学院建 院五十周年的一份特殊礼物。本书内容包括:民族民问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璀璨的佤族传统文化;大理洱源西山地区白族民间打歌“哩格高”初探等。 、李廷海《社会文化变迁与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创新研究》博士论文 哈经雄指导 中 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 舞蹈是一门以人体动作为主要与众不同手段的艺术,但舞蹈绝不仅仅局限于人体动作本 身。同任何艺术一样,舞蹈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产物,是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在虚拟世界中的一 种浪漫行为。不同民族、不同人群、不同时代会产生不同情感、不同形态、不同美感的舞蹈。 当然,不同特点的舞蹈也会体现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美学观、不同文化心理以及不 同的生活和情感轨迹。因此,研究民族舞蹈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民族、特定的人群、 特定的社会活动以及特定的心理状态。自然,研究民族舞蹈艺术教育也不能离开变化中的社 会和发展着的文化。 该研究的主要价值就在于他将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教育研究同社 会文化变迁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从社会文化的大视野看待民族舞蹈文化和民族舞蹈教育,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分析民族 舞蹈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方针和方法。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必须。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人类物质产品的极大 丰富蕴藏着对文化艺术的巨大需求。如何办好中国民族舞蹈高等教育中国民族舞蹈高等教 育应该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样的思维去主导民族舞蹈教学李廷海同志的这一研究很 值得我们关注。 、王伯敏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专著福建美术出版社福州 《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一九九五年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六卷本,五十五章,计 万字,精装全彩铜版纸精印,附图极多,内容丰富翔实,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的民族美术专著。 专著分别论述了个小数民族美术发展的历程,每个少数民族一章,全面,系统的展示了少 数民族美术发展的曲折历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雄奇与磅礴气势,填补了我国史学研究中的 一大空白,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的民族美术史专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不仅完善了我国 在美术史研究上的学术体系,而且对于促进各民族的艺术交流和美术事业的繁荣,加强各民 族之问的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都具有深远意义。所以《中 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的编著和出版,是当前民族工作和文化建设事业上取得的又一项新成就。 《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获得了国家出版界的最高奖~国家图出奖。我们祖国是一个多民族 的伟大国家,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为中国美术史谱写了无数动人篇章。 、陈兆复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专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匕京 《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首先对中国远古文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少数民 族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等进行了简要阐述;然后从原始社会时期的周边地区美术到清代少数 民族美术的历史进行了探究。 、梁一儒宫承波著《民族审美心理学》专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内蒙古大学出版 社.重印 呼和浩特 当今世界民族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民族冲突、民族 矛盾日益引起人们的注 意,在这种情况下,对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研究日益突显其价值。而作为其中之一的民族 审美心理的研究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当前文化研究的一个焦点。“民族审美心理学”作为一个交 叉、边缘学科,作为美学、心理学和民族学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概念内涵非常丰富, 外延相当广阔,涉及到自然、社会和思维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在美学??审美心理学一一 民族审美心理学这个三级塔式结构中,它又高居于塔顶,在国内外均属新开辟的一个学科分 支。在《民族审美心理学》中指出:“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 、苏和平《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发展史》专著贵州民族出版社贵阳 本书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的美术、商周秦汉时期的少数民族美 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美术、隋唐五代时期的少数民族美术、明清时期的少数民族 美术等内容。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专著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北京 书中谈到语言学与民族学的关系,认为“民族学在研究实践中获益于语言学成果之处甚 多,其中最明显的是能随时借鉴语言学中的历史比较法及成果”,民族学上的民族分类“往往 是以语言学上的谱系分类为蓝本。只是在语言本身不足以构成民族分类的必要条件的情况下, 才考虑民族分类的其他标志”,“语言学知识和语言要素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 的”。还详细说到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诸方法。 作为一本教科书,书中介绍了“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 务”,另外专章介绍“民族社会形态”、“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文化”、“民族学与我国现代化” 等内容。 、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专著 民族出版社北京 该书共分十一章,第一章少数民族族体通论,第二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通论,第三章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通论,第四章历史上民族关系通论,第五章中国历史疆域通论,第六章各 民族共创中华通论,第七章中华民族通论,第八章历史上民族战争和少数民族人物通论,第 九章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演变通论,第十章民族与宗教通论,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少数民族 迁徙通论。 主要内容涉及中国少数民族的族源族体、产生、形成、不同形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语言文字、文化演变、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民族与宗教、中国历史上的 疆域、历史上的民族纷争和少数民族人物等问题。 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国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是缔造伟大中华的共 同主体;中国少数民族都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至今仍是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 族体发展特殊需求的民族实体。 、王迅。苏赫巴鲁《民俗文库之十.蒙古族风俗志》专著 中央民族学院北京 、蔡志纯洪用斌王龙耿等编著《蒙古族文化》专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全书分十七章共页、万字。该书的主要内容是:.意识形态方面,介绍蒙古语言与文 字的发展和演变,概述哲学、文化、史学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文化成果,评述各种历史典籍,反 映各种学术思想体系的发展和演变:.艺术方面,介绍美术、音乐、歌舞、绘画、书法、工艺品、 建筑艺术、名城、古迹,说明蒙古民问艺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生活、思想、情感、风俗 通过艺术形式的反映,表现了他们的审美观:.科学技术方面,介绍蒙医、天文,历法、兵器、科 技、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发明创造,分别叙述其发展特点。 、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专著人民出版社北京 该书以宏观的理论审视与具体的现象考察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探索在当代新的背景 之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取向,特别是如何建构民族艺术可持续发展的生 命机制,并系统梳理与辨析有关认识或理论问题。目的在于为促进民族艺术的有机发展、以 及多元文化的健康建设,提供系统而有益的理论上的参考与启迪。该书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探讨少数民族艺术如何在世纪这新的经济、文化背景下不断获得新的生长点,并进而建构 相适的生命机制; 少数民族艺术如何不断走向超越,以追求和张扬新的民族艺术个性。民族 个性始终是民族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精魂,也是形成其独特美学品质的内核。走向开放的民族 艺术在当代新的人文背景之下、以及面对新的世纪之时,应当始终在美学上高扬新的民族个 性。作者认为,民族艺术既要受到世界的影响,但又绝不能够脱离 传统的影响;既受当代新 的生活、新的文化形态的启示与摄动,同时也要传承本民族文化精神的优良基因。所以,从 整体上说,它所追求的应该是多重因素促动下的新的民族个性。该书还结合对当下具有典型 性的少数民族艺术的存在状态与变化情况的考察分析,就相关学理问题进行系统阐释。 、王景志著《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蒙古族大学出版社呼和浩特. 在中国历史上,东起大小兴安岭,西至新疆阿尔泰山的浩瀚蒙古高原,曾经是众多北方 游牧民族成长的摇篮与驰骋的舞台。他们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游牧文明,传承了草 原文化,同时也创造了独具文化特质的舞蹈艺术。千百年来,以蒙古民族为代表的中国北方 游牧民族舞蹈艺术,作为表达游牧民族文化精神和思想感情的艺术载体,草原文化生态链中 的重要环节,既是对传统游牧型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当今时代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和民族特征的草原舞蹈文化的形象诠释。唯其如此,才有了以蒙古民族皆能歌善舞,且各美 其美、美美与共之美誉。 然而,当我们站在学术层面,站在跨文化角度,探究其艺术的成因与艺术的特质,并从凝聚 其间的各种生活元素、艺术元素中发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其根在哪里,美在何处,并 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准确的定位时,便不难发现,虽然近现代以来,国内外一些号家学者,各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做了大量研究,业已取得一系列成果。但毋庸讳言,至今未见有学者对 其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探索向度、草原艺术的研究深度,将蒙古民族舞蹈这种集:匕方 游牧民族舞蹈之大成的艺术形态,用民族的话语权进行一以贯之、触类旁通的整合性的研究 与阐释。基于此,《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一书,似可从舞蹈文化的角度和舞蹈理论的层面, 填补此项研究之空白。 、冯爱云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蒙古族舞蹈》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 . 《中国民族民间蒙古族舞蹈》采用综合概括的方法,图文并茂,加强了直观感。以循序 渐进的基础训练为主,具体体现为基本动律、肩、胸背、臂、基本步伐等方面的训练。另外, 书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体育院校艺术类舞蹈专业的学习特点, 在具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 和专业性基础一,针对使用对象的特点,以基本技能、易学健身为主要目的,更便于学生及 校外读者学习掌握。同时,本教材在第七章中安排了中国民族民间蒙古族舞蹈综合组合的训 练,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习者个人的创造力,使其能够自己组织编排出富有蒙古族舞蹈特色 的舞蹈,这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蒙古族舞蹈》的特点之一。 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在成为舞台上高雅艺术的同时,又会回归到大众的身边。 无论是在公园里,还是在各个社区的活动场地上;无论是在早晨,还是在茶余饭后;无论是 年长者,还是年轻人;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我们都能越来越多地看到人们谈论舞蹈、 欣赏舞蹈、起身参与舞蹈。这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健康,更让人们的心灵受到了美的熏陶。因 此,《中国民族民问蒙古族舞蹈》的第三个特点是将中国民族民间蒙古族舞蹈与大众健身舞蹈 相结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学别人跳,变为自己创编舞蹈,带领大家一起跳,让更多 的人从舞蹈中获得健康和乐趣。 、赵铁春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专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 京 本书宏观的着眼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的探索尝试对一些规律性与共同性的教学理 念进行阐述,在注重经验的同时更注重理论总结和学术探讨。它将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上有 所建树的专家、教授、教师的主要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归纳整理,编撰成册。是一本对具体 教学有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的中国民族民问舞教学工具书。 、金秋著《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专著 民族出版社 北京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蓝凡主编王景志卷主编《中华舞蹈志.内蒙古卷》专著 学 林出版社上海 人类创造的以人体运动构成的艺术??舞蹈,可说是各种艺术品种中最平民化的艺术样 式之一。它将人类的社会生存状态和情感累积投射于举手投足之问,反映出人类社会的文化 深度和广度;而中国舞蹈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更是体现了舞蹈的这一特殊功能。 本书分为综述、志略、文物史迹、人物传记、图表几大部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分卷出版,以实际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系统记述各省直辖 市、自治区民族民间舞 蹈的历史、现状、内容形式、风格流派、衍变特色以及有关的节令风俗、信仰礼仪。各省:直 辖市、自治区的舞蹈收录不考虑相互之间的交叉和重叠问题,以期资料的翔实和地方特色 的保存。 本书第一次以志书形式系统记述了内蒙古地区民间的历史渊源、衍变风格、演出形式、 音乐伴奏、服饰道具、以及有关风俗节令、信仰礼仪、工艺美术、文献考古等史料,填补了 中国文化史料和研究的一项空白。 、王克芬著《中国舞蹈发展史》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中国舞蹈发展史》是一部阐述中国舞蹈发展史的专题学术著作。全书以章篇幅和 幅伴文插图,系统论地述了我国舞蹈艺术自原始社会至明清时期产生、发展、传承、变异的 历史轨迹,丰富而又多采地展现了中国舞蹈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成就和艺术特色。 《中国舞蹈发展史》全书引征的大量文献典籍和考古发现新成果,翔实而又清晰地凸现 了中国舞蹈艺术的精髓;增补的许多珍贵资料和失传已久的曲谱脚本,再现了这一古老艺术 的历史原貌;增添的彩色图版插页,重现了许多舞蹈艺术弥是珍视的历史瞬间。 、李乔《浅谈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新课程教育学术版》年第期 独特的蒙古文化:地理环境草原的哺育与陶冶,奠定了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基调,也成为一切 蒙古族舞蹈特色形成的大背景,古老的敕勒歌在天地相连的自由时空中,以蓝天为帐篷、以绿野 为毡毯的生活,给予了蒙古族儿女宽广的胸怀;无垠的草原、广阔的天空,更是造就了他们坦荡 豪爽的性格。生产方式蒙古族人民长期以放牧和狩猎为生产活动。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 不仅练就了强悍矫健的体魄,还使得他们和农耕民族的安土重迁、乐天知命的性格正相反,形成 了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特征,电正是这样的性格造就了他们对强悍骁勇品德的崇拜。英 雄主义作为游牧民族,自然灾害、瘟疫、猛兽的进攻、部落间的战争等各种生存挑战,塑造了蒙 古族人民奋进、勇敢、坚强的特征,电使英雄崇拜心理尤为盛行。蒙古人心中的英雄是力、勇、 义集于一身的战争中塑造出来的英雄个体,并且是人化的英雄而非神化的,这种对英雄的崇拜, 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力、勇、义相结合的道德准则及其对自然的“抵抗”。蒙古人民必胜的信心 和坚实的力量。同时也使我们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乐观精神。 、《新世纪蒙古族舞蹈发展略述》《内蒙古艺术》年期 伴随着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历程,蒙古族舞蹈从大草原的摇蓝里诞生,不断壮大并溶于 中华民族舞蹈大花园中,绽放着其独特的魅力而备受世人注目。在新的世纪里,对于过去进 行深刻总结,对于未来给予更加广阔的展望,这将对一个民族的舞蹈事业发展,无疑会起到 推波助澜的作用。蒙古族舞蹈是中华民族文艺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在民间流传甚广的宗 教查玛俗称跳鬼、萨满、安代以及其他民俗舞蹈,做为蒙古族舞蹈的溯源,一直伴随着蒙 古民族的生活从历史上沿续流传下来,为新生的蒙古族舞蹈奠定了雄厚扎实的基础。从建国 之初,蒙古族舞蹈便遵循党的文艺路线,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针, 挖掘、整理、创编了一大批有较大影响的民族民间舞蹈,奠定了蒙古族舞蹈舞台表演的基础。 《蒙古舞》、《蒙古之路》、《马刀舞》、《牧马》、《雁舞》等为蒙古族舞蹈开辟了创作上的新途 径。从此,历经 多年的沧桑巨变,蒙古族舞蹈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不仅推动了蒙古民 族文化的进步,同时也影响着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少数民族歌舞选.蒙古族舞蹈》 年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著称。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 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蒙古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有了高兴事 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 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 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在民间,几乎有酒必有 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兴。 、《走向世纪之交的中国民族舞蹈》《民族艺术》年期 世纪后半叶,是中国各个民族舞蹈艺术腾飞的时代。回顾这半个世纪我国舞蹈艺术 走过的道路,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毫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展望未来,虽然目前由于 正处于国家经济体现改革的过程,给我国艺术舞蹈的发展带来了 尚不适应的诸多困难,但是, 我们有信心依靠群策群力,渡过难关,为祖国、为人民创作和演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舞蹈作 品,以更加辉煌的成绩来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论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集宁师专学报》年期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伟大的艺术创造力。在蒙古族优秀的文化遗 产中,舞蹈占有重要地位,它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蒙古族舞蹈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蒙古族文化也造就了蒙古族舞蹈独特的个性 特点。本文从草原文化与蒙古族舞蹈、宗教与蒙古舞蹈、蒙古族舞蹈的地区差异三个方面分 析了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之间的关系,总结了蒙古族舞蹈的基本特点。 、王克芬等主编《中国舞蹈大辞典》专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书所收词条涵盖上古时代至年的中国舞蹈词语,包括舞类、舞名、术语、历制、 人物、作品、书刊、活动等等,设立古代舞蹈、近现代舞蹈、当代舞蹈、汉族民间舞蹈、少 数民族民间舞蹈等。 、《对蒙古族舞蹈发展的几点思考》《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年 期 、《舞蹈文化与审美》 于平著 中央人民出版社北京. 舞蹈是人类最早发生的文化现象之一。舞蹈是原始人类生命情调最充足的表现,舞蹈是 原始社会中拔高了的简朴生活,舞蹈随着原始人类身体的进化而发展,舞蹈又作为发达的肢 体语言团聚起人类的原始社会。 自觉地把舞蹈作为审美对象,同时有自觉地把舞蹈作为人类自我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段, 严格来说是发生在近代以来的舞蹈现象。认识作为审美对象的舞蹈,一方面需要了解自然沉 淀着历史文化的舞蹈,另一方面需要了解舞蹈审美的动作协调原理与动机展开原则。本书并 不罗列舞蹈艺术作品的形象营造与形态改革,而是通过舞蹈艺术作品的典型剖析,帮助读者 步入舞蹈审美之门。 、《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 于平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本书是高等学校美育教材系列中的一册,主要介绍了舞蹈文化的历史及其审美观点。全 书内容丰富,讲解循序渐进、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及 知识性,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舞蹈文化的发展史及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观点。本书不仅是一 本实用的教材,亦可供有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即为着提 高读者的舞蹈审美能力而向读者提倡舞蹈文化知识:其中有舞蹈如何从功利走向审美的知识, 有舞蹈如何从世俗走向典雅的知识,有舞蹈如何创造着时代艺术形象的知识,有如何识别舞 蹈形态构成特征的知识,还有如何理解舞蹈审美感知氛围的知识??相信我们的读者能通过 这部书充实自己的舞蹈文化知识,更能借此提高自己的舞蹈审美水准。 、《演艺的历史》 【英】尼尔.格兰特希望出版社广州. 数千年来,演艺一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消闲活动。显然,《演艺的历史》一书力图将世界 各地的舞台艺术尽收其中,并全面展示它的递嬗过程??从旧石器时期的面具舞蹈到盛况空 前的百老汇剧目,从古希腊的酒神节戏剧到现代耗资巨大的好莱坞电影。人类演艺的这一历 史进程群星闪耀:古希腊三杰、莎翁、莫里:芨、易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奥尼尔、布莱 赫特、卓别林、费雯丽、巴甫洛娃等,举凡重要的剧作家、舞台 设计者、导演、演员等,均 或以其杰出的传世之作,或以其精彩的舞台演绎,一一被记录在案。 全书具有时代特色、记录了演艺发展历程的大量珍贵图片,无疑是展示演艺历史全貌的 最好补充。 、《蒙古民族通史第一卷》 孟广耀撰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呼和浩特 本卷集中记述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的蒙古族及其先世的历史。其中,在绪言部 分将大漠南北的石器、铜器时代和北方民族递嬗作为蒙古族兴起前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进 行了客观性的论述。蒙古民族的形成、早期历史及蒙古汗国的历史的发展,是本卷的重点内 容。 、《舞蹈艺术教育》 杨仲华温立伟著人民出版社北京 舞蹈艺术教育在中外教育历史上,算得上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当代中国素质教育中, 它又是一门新兴学科。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这门学科以新的内涵,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提 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的这个宏大目标,这是我们在行文中始 终关注的焦点。笔者试图从人类文化的大背景着眼,以培养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落脚点,以 舞蹈艺术教育的各项功能为切入点,结合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吸收国内外众多学者、教育 家和艺术家的研究成果,经过三个寒暑的反复修改,历尽艰辛才完成了本书的写作。 、《民族宗教心理学纲要》 威廉冯特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北京. 在进化论思潮的影响下,本书作者冯特:匀图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类文化的进化过程,描 述民族心理的发展简史,揭示民族心理的发展规律。为此,作者以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把 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原始时代、图腾时代、英雄和诸神时代以及人性发展时代。 并以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资料为材料,以心理学原理为工具,对人类 文化各要素的发展历程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阐述,特别是对民族宗教的起源、 发展、本质以及宗教和其他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独特的分析和回答。 、《民族审美文化论》 梁一儒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民族审美文化论》征引中外美学史、艺术史丰富翔实的资料, 融美学、心理学、民族 学和文化学于一炉,以广阔的事业分析论证了民族审美心理的构成、形成条件、类型特征和 符号系统,对民族审美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总结。 全书共分五部分:经典作家论民族文学,民族特点、民族风格、民族审美心理、序跋选辑、 附录。 、《草原文化史论》 晓克主编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呼和浩特. 选择从历吏研究角度入手,采取史论结合、多学科互相协调的研究方法,展开对草原文 化的分析与论证,试图对草原文化研究中涉及的学术问题提出~点初步设想。包括:中国古 代草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北方草原史前文化概述、北方草原政治文化的不断创新、北方 草原民族的生活习俗等。 、《高教舞蹈综论》 于平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 本书主要包括:第一编高教舞蹈管理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迎接知识经济时代??高 教舞蹈改革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机遇;深化高教舞蹈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理论 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关于北京舞蹈 学院教学改革的若干思 考;世术形体与形体艺术??对树立一种全面的舞蹈教育观的理论思考;关于“”舞蹈办 学模式的构想;关于申请舞蹈“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若干思考;关于筹建“东方舞蹈”专业的 若干思考。第二二编高教舞蹈学术论:当代世界的舞蹈价值抉择;东方舞蹈的现代抉择;中国 古典舞深层结构的理论思考;中国舞蹈的现代选择与中国现代舞;中国现代舞与现代中国舞 ??传统舞蹈文化的失范与重建;舞蹈:从动态形象构成走向视觉心理构成一一兼谈视觉心 理研究对舞蹈创作意识的影响。第三编高教舞蹈学科论一中国舞蹈史的当代建构??兼 议舞蹈学科中舞蹈历史分支的构成;舞蹈的起源与舞蹈的缘起??关于舞蹈发生学的理论思 考;以科学实证的方法治理舞蹈的现象世界??研读《舞蹈生态学导论》三题等内容。 、《中国美术史》 李少林主编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 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许多有志艺术的学子们受惠其中。艺术 教育的课程内容也十分活跃地在传递着多样化的学术信息。 教材,作为传播知识的载体,随着时代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悄 然开始发生着变化。作为学 院教材建设的重要项目,我院美术学系的教师在湖北美术出版社的支持下,默默地做着这件 极有意义的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他们深感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表现在对知识传播载体和媒介 的关注与热情。并意识到:高等艺术教育教材编著的规范化和系统性与否,将直接作用于学 生获取知识的效能。于是,今天我们就读到了这套陆续出版的教材。它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整 体面貌,反映了当下美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作者应持有的学术态度。 教材,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出现,或纸介质、或电子版、或其他什么样式,其自身规范、 系统地传递信息的载体特性是不会改变的??让学生在严谨的学术描述与分析中,积累知识、 探究未知、启迪智性、学以致用,正所谓开卷有益。 、《艺术美学》 范梦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北京. 从美学角度分析鉴赏艺术的书,也是一本用艺术作口叩论证诠释美学原理的书。本书兼 有艺术与美学的双重性,同时兼有理论知识与艺术审美的双重性,上编『艺术美学理论』分 别介绍了艺术与美学的内涵本质、定义特性、艺术风格、美学体 系等以及二者的关系;下编 『艺术作品审美』对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十个门类,结合经典作品、运 用美学原理给予审美赏析。《艺术美学》文字流畅、图文并茂、理论性强、知识面宽,既适于 各类艺术院校作理论教材,也适于大学中文系、哲学系作美学教材,更适于师范院校、教育 院校作美育教材。 、《中国古代舞蹈审美历程》 袁禾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以中国古代文化生活为背景,以历史上优秀的舞蹈作品和出色的舞蹈才人的重要经历为 线索,以各个历史阶段舞蹈在美学风格方面的特点为框架,用深入浅出的描述方式,轻松流畅地 勾勒出中国古代舞蹈的审美历程.并透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精神: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和学术 性的有机结合:所引文献史料,凡遇难懂的文言,多译作白话叙述,并以“注”的形式给出原文.以 保证可读性和学术的严谨性。 、《邓肯谈艺录》 【美】伊莎多拉.邓肯张竟无编张本楠译湖南大学出版社长沙 . 邓肯被视为“有智之士”,她的意志与精神的力量,只是她人格中 让人看到的一面;她人格的 另一面,是理智、智慧与清醒的头脑,是支撑她反叛传统舞蹈的美学价值与哲学观念,这一面是 常常被人忽略的。 她曾如饥似渴地钻研舞蹈、音乐与哲学文献,她曾在图书馆、博物馆常年累月地苦心攻读 古典与现代艺术典籍,她曾熟读惠特曼、莎土亚、歌德、海克尔、卢梭、叔本华、尼采等众 多思想家的作品,她曾涉猎文学、史学、哲学、诗学、戏剧学等极为广泛的领域,她曾与同时代 许多最富创造才能的画家、诗人、演员、音乐家、雕塑家等交往甚密??这就是她成为理论 家的基础。 本书是邓肯有关舞蹈的论文总汇,包括其生前已经公开发表的短文与节目说明,尚未公开的散 存信笺、文章以及没来得及誊清的手稿。意外身故前,邓肯已有出版舞蹈专著的打算,并己将一 部分稿子交由编辑审阅,本书以此为基础编成。这意味着她有关舞蹈、艺术的理论文字,不会再 有大的遗漏。 很多人只把邓肯看成舞蹈家而非舞蹈理论家,认为她不可能单独写出这些论文,其实这是“小 看”了她。除了早年的一些手稿有可能是和其兄长奥古斯丁或者雷蒙德合作以外,她大部分的 文章都是其独立完成的。 、《中国艺术史舞蹈卷》史仲文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石家庄. 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在新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可以说,几乎在所有的研究领域, 都不断有新的学术成果涌现,甚至超越前贤。,与此同时,从事中国音乐史研究与教学的学术 队伍,老中青皆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薪火相传,代有接力,不断壮大,这是可喜的事放在 我们面前的这一项重要而突出的成果,是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为《中国艺术史》组 成部分的中国音乐断代史着作。其历史叙事范围,上溯年、下逮世纪上半叶,由此 构成我国第一套完整的中国音乐断代史研究成果。这套乐史丛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音乐史 领域的断代史研究,第一次具有上规模的整体性学术效应。 、《作为艺术的舞蹈》 郭勇建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南昌 、《蒙古族文化史》 马世雯著云南民族出版社 昆明 、《中国艺术简史》 杨先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简要地介绍了中国艺术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引导 读者漫步于十国艺术的 长廊之中,使其了解中国艺术的发展史,并引发其思考。在《中国艺术简史》中不但能欣赏 到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领略到一个又一个伟大艺术家的风采,而且能了解诞生这些 伟大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们的人文背景。作为普及型的入门读物,在对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 进行叙述时,不仅交代该时期人文背景、艺术思潮、艺术流派的演变,而且对该时期的代表 人物、代表作品给予重点介绍和分析,同时注重学术性。《中国艺术简史》可作为高等院校艺 术设计类相关专业学生、艺术类研究生和人文类通识课的教材使用,也可作为文教工作者和 艺术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第三节概念界定: 一、安代舞: 安代舞是源白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大草原原哲里木盟的库伦旗的一种集体舞蹈。是蒙 古族民间的传统舞蹈艺术之一,由演唱与舞蹈两个部分组合而成。据库伦史料记载约形成于 明末清初,最初是一种用来求神治病的宗教性舞蹈,后来逐渐演变为以歌伴舞的自娱性舞蹈。 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年 月日,蒙古族安代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蒙古族: 蒙古族的起源,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蒙古族属东胡族系,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 匈奴为汉朝所攻破,东湖
/
本文档为【科尔沁蒙古族舞蹈的研究——以通辽市安代舞为例(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