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修订]外国侨民进入哈尔滨的历史背景

[修订]外国侨民进入哈尔滨的历史背景

2018-03-20 13页 doc 32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修订]外国侨民进入哈尔滨的历史背景[修订]外国侨民进入哈尔滨的历史背景 外国侨民进入哈尔滨的历史背景 解放前哈尔滨市外国侨民人口数量大、国籍多,占全市总人口比重高,是哈尔滨所特有的现象,是旧中国殖民城市的鲜明色彩。 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大批俄国人源源不断地涌进我国东北,并集中进入哈尔滨。1904年日俄战争沙皇俄国战败,1905年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把沙俄独霸的哈尔滨做为商埠向世界各国开放。1907到1943年,先后有20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不包括汪伪中华民国在哈尔滨设立的“总领事馆”),其中有19个国家的领事馆是在1932年日本侵略...
[修订]外国侨民进入哈尔滨的历史背景
[修订]外国侨民进入哈尔滨的历史背景 外国侨民进入哈尔滨的历史背景 解放前哈尔滨市外国侨民人口数量大、国籍多,占全市总人口比重高,是哈尔滨所特有的现象,是旧中国殖民城市的鲜明色彩。 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大批俄国人源源不断地涌进我国东北,并集中进入哈尔滨。1904年日俄战争沙皇俄国战败,1905年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把沙俄独霸的哈尔滨做为商埠向世界各国开放。1907到1943年,先后有20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不包括汪伪中华民国在哈尔滨设立的“总领事馆”),其中有19个国家的领事馆是在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之前设立的,建立各种侨民团体组织32个,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资本家到哈尔滨经商办企业。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包括欧洲所有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阿富汗等国的几十万人涌进哈尔滨。在1922年之前的许多年份中,哈尔滨外国侨民人口数量超过总人口的二分之一以上,1912年外侨人口占总人口的62.86,。 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的日本侨民以及受日本帝国主义钳制的朝鲜侨民迅猛增加。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实行残酷的经济、政治统治,许多欧美侨民纷纷离开哈尔滨另谋生路,致使哈尔滨欧美侨民数量减少。1941年12月 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两国同日本成为交战国,1942年6月哈尔滨的英美两国侨民被迫离哈尔滨返国。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战败,哈尔滨周围及以北地区的大批日本难民流集于哈尔滨,到1946年 9月,有近10万日本人自哈尔滨被遣送回日本。 建国前外侨人口数量变动及国籍构成 一、外国侨民人口的数量变动 自1898年以来,随着经济、政治、军事形势的不断变化,哈尔滨的外国侨民数量起伏不定。 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修筑,大批俄国人涌进哈尔滨。1902年哈尔滨不包括俄国军队和铁路员工,仅俄国侨民就有12000人,1912年达43091人。随俄国侨民一起来到哈尔滨的还有犹太、波兰侨民。日本侨民1898年有8人进入哈尔滨,到1904年增至1000人。这是外国侨民进入哈尔滨的第一次高峰时期。 日俄战争之后,哈尔滨成为开放商埠,大量外国侨民进入哈尔滨,侨民的国籍从以俄国侨民为主的几个国家,增加到十几个国家,形成了外国侨民进入哈尔滨的第二次高峰期。由于缺少这一时期外侨人口的综合统计资料,对当时外国侨民的具体人数和国籍无法确定。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大批俄国资产阶级、官吏、军人以及难民逃来中国,进入东北地区的大多都集聚于哈尔滨,形成了外国侨民进入哈尔滨的第三次高峰时期。1920年哈尔滨的外侨人数从1918年的 6.3万余人,猛然增长到13.6万余人,1922年哈尔滨的外侨人口多达20万人,是哈尔滨外侨人口数量的最高年份。这些统计数都不包括短期流动的外国人口和不断进出的外国军队。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在日本侵略者的残酷统治下,许多外侨人口离开哈尔滨,但同期日本侨民却成倍增加,因此,哈尔滨的外国侨民总数并未减少。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哈尔滨的日本侨民迅猛增加,形成了外侨人口进入哈尔滨的第四次高峰时期。1943年哈尔滨的外侨人口从1938年的6.5万人猛增到近12万人。 1945年 8月,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大批投降的日本军人、战俘及其家属集中于哈尔滨。同期,哈尔滨周边及以北地区的日本难民也集中于哈尔滨。1946年哈尔滨外侨人数达13.6万余人。 随着日本侨民被遣返和其他各国侨民对哈尔滨解放后共产党新政权的不理解和抵触而离开哈尔滨,使哈尔滨的外侨人口数量从1912年有具体人数记载以来下降到最少时期,1948年末哈尔滨共有外侨人口30521人。 二、外国侨民人口的国籍构成 1898到1948年先后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侨民居留在哈尔滨。1938年之前占外侨人数比例最高的始终是俄国侨民(后来的苏联侨民和无国籍侨民)。1916?1931年,俄国侨民占外侨人口总数比重最低的年份为1916年,占77.06,,最高为1920年占96.32,。在12个统计年度中,占95,以上的5年,占80?90,的5年。其次是犹太人。犹太只是一个民族,而非独立国家,因此在统计上常常把它统计在各国侨民中去。但由于犹太人在哈尔滨很早成立了侨民组织,因此总是能经常显示出犹太人的多少。1922年之前,犹太人占哈尔滨全部外侨人口的10,以上。由于这个民族以经商为主,流动性大,随客观环境的变化,人数减少,比重下降。日本侨民逐步增多,特别是日俄战争后,日本在南满取代沙俄势力,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对我国东北的侵略阴谋,有计划地把大批日本人迁入我国东北。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了朝鲜,不仅把朝鲜国土当成它的领地,而且把朝鲜人也称为日本人。其区别是把日本人称为日本内地人,把朝鲜人称为日本半岛人。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驱使下,进入哈尔滨的朝鲜人也逐年增多。其它各国主要是欧美国家,虽然这些国家的侨民进入哈尔滨的时间较早,但由于沙俄对哈尔滨的控制,使它们难以扩 张,因此,1924年之前人数较少。1924年之后,中东铁路的一切权益被中国政府收回,沙俄在哈尔滨失去一切势力,欧美资本乘机涌入,这时欧美侨民才有了较快的增加。 1932年之后哈尔滨外国侨民构成状况开始发生变化。日本侨民自1932年起几乎是逐年直线上升,直到日本投降,1946年日侨被遣返,日侨比重才降下来。苏侨(包括无国际侨民)自1932年起占外侨人口比重逐年下降。1948年由于日侨和朝鲜侨民未作统计,因此苏侨又上升至 94.78,。对犹太侨民,在日本侵占哈尔滨之后就不再立项统计,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秉承德国法西斯的旨意,在他们的意念中犹太民族已被消灭。朝鲜侨民占外侨总数的比重,虽然没有日本侨民增长的快,但自1932年起也是逐年增长。波兰侨民比较稳定,人数始终在1000人上下。 几个主要国家侨民状况的变动 一、俄国侨民 俄国侨民早在1858年《瑷珲条约》签订之后就开始进入黑龙江。1895年之前,哈尔滨一带并无俄国侨民,但已有往来于哈尔滨一带和远东地区的俄国商人,他们高价销售俄国生产的工业品,低价收购中国的农副产品。俄商德留金为了做生易的方便而留居在哈尔滨地区,成为哈尔滨最早的俄国侨民。大量的俄国侨民是从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涌进哈尔滨的。1902年不包括俄国军队及俄国铁路员工,哈尔滨俄国居民已达12000余人。1912年达43091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俄国侨民人数猛增。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促使大批俄国资产阶级外逃,特别是1920到1922年,以帝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为首的白匪政权在西伯利亚发动的反对苏维埃新政权的复辟活动被粉碎后,乌拉尔以东地区的大批资产阶级、富农、反动军官、官僚政客,以及对苏维埃新政权尚不了解的部分群众,经西伯利亚逃入黑龙江,并大部分聚集于哈尔滨。1919年由于大批白俄逃亡来哈,哈尔滨人口骤增,市内各俄国学校开始实行二部制。为了安置大批逃亡来哈尔滨的白俄,中东铁路管理局分别于1920至1921年在偏脸子和正阳河建立了“纳哈罗夫卡”和“沃斯特罗乌莫夫”两个俄国居民区。这就是哈尔滨俄国侨民从1916年的 3.4万余人,到1922年激增至15.5万余人的直接原因。实际当时哈尔滨的俄国侨民人数远远超过上述的统计数目,因为凡统计在册者均属定居(包括短期定居)侨民,而那些流动的俄国侨民并未在统计之内。1924年之后,俄国侨民数量明显下降,一是俄国十月革命后逃来哈尔滨的大批俄国资产阶级,他们在革命的疾风暴雨打击之下,无暇选择,落荒逃入中国。由于他们同世界许多国家有着人际和资本的联系,因此他们在哈尔滨暂短停留后,则转道去其它国家。二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帝俄在哈尔滨的势力不断削弱,1920年 3月16日,帝俄在哈尔滨的代理人霍尔瓦特被赶下台;中东铁路的各种权利逐步被中国政府收回;俄国人享受的各种特权也被剥夺。俄国侨民由于失去了保护伞,因此许多长期居留在哈尔滨的俄侨也纷纷离去,到北京、上海以至北美、欧洲。 1924年 8月15日苏联驻哈总领事出示布告,令原俄国侨民愿加入苏联国籍者于两日内到总领事馆注册入籍,过期不入籍者不承认是苏联国民。当时的俄国侨民,一部分申请加入苏联国籍,从而成为苏联侨民,还有一部分对苏维埃新政权有抵触者,未申请加入苏联国籍,而成为无国籍侨民,其中少部分受形势所迫而离哈尔滨。还有少量俄国侨民加入中国国籍。1929年7月发生“中东铁路事件”,7月21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外交官员及家属63人离哈回国。1931年日本侵占哈尔滨之前,苏联和无国籍侨民基本稳定在6万人左右。 1898到1924年的俄国侨民统计资料,均未包括俄国在哈尔滨的大量驻军。从1898年12月,阿穆尔军区的 1个步兵连 250人以中东铁路护路队的名义开进哈尔滨起,进驻哈尔滨的沙俄军队不断增加。除进出哈尔滨的流动军队,沙俄常驻哈尔滨军队近万人,并且还在哈尔滨设立了庞大的军事后勤部门,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哈尔滨成为沙俄的后方军事基地。沙俄 150万军队进入我国东北,大批部队在哈尔滨集结、转运和休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哈尔滨又成为沙俄调兵遣将的后方基地,大批军队进出哈尔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哈尔滨又成为白俄反动军队的集结地和避难所。解放前哈尔滨不少街道都是依沙俄驻军而得名的,这些都是沙俄军队侵占哈尔滨的历史见证。 1932年日本侵占哈尔滨之后,苏联侨民急剧减少。1934年9月,苏联与日本,以1.4亿日元的价格把中东铁路的主权出卖给“满洲国”(日本)。1935年 3月23日,日、“满”、苏三方签订中东铁路转让协定,同时伪满洲国政府宣布中东铁路为国有铁路,并委托“满铁”接管经营,中东铁路理事会解散。同期哈尔滨苏联国营商船队关闭。自1935年4月开始原中东铁路大批苏联员工由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撤退回国。到8月21日最后一批苏联员工撤退为止,先后撤走苏联铁路员工6028人,家属14607人,共计20635人。到1935年末,苏联侨民下降至 7千余人。随着日苏关系的恶化,到1940年苏联侨民仅剩1845人。 无国籍侨民1941年之前始终在 3万人上下。在无国籍侨民中,除一部分加入中国国籍,后变成“满洲国”籍,还有少量无国 籍侨民为了迎合日本侵略者而加入日本国籍。1945年 8月18日,苏联军队进占哈尔滨,接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哈尔滨。在这一强大的政治形势影响之下,大批无国籍侨民和已加入“满洲国”籍的原俄国侨民,转而加入苏联国籍。从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到,1941年之前无国籍侨民始终在3万人上下,1946年下降为1.8万多人,1948年仅剩 2千多人。1940年苏联侨民仅1800余人,1946年增至1.1万人,1948年增至2.6万多人。实际上,无国籍侨民减少的这部分人,几乎全部转入了苏联国籍。 二、犹太侨民 1923年之前,在哈尔滨的外侨人口中,犹太侨民的数量居第二位。他们经常持有双重身份:即持有居住国国籍又是犹太人。因此在统计时,有时包括在其所持国籍人口中,有时又单独以犹太人做统计。这样,既常出现遗漏又有时互相重复。1920年之后的不少统计资料在犹太人的项目下常常标明“包括在俄国人口中”、“包括在无国籍人口中”或“不明”。所以20年代以后哈尔滨犹太人的实际数量,要比统计上的数量多。不过这个统计数基本上反映了哈尔滨犹太人数量变化的趋势。 犹太人进入哈尔滨,最早是中东铁路开筑,随俄国人而来的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随后就是来自俄国、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以及西欧国家的犹太商人。1903年,哈尔滨的犹太人成立了“犹太侨民会”,1907年创立了“犹太妇女慈善会”,1908年成立了“犹太教会”,1909年建犹太教堂,并办起犹太侨民。这段时间,虽无犹太侨民的具体统计数字,但从这些机构和组织的建立,说明当时已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侨民。最早的犹太人统计数字,是日本人在《露亚时报》上,记载了1916年哈尔滨的犹太人口为5032人。1918年 1月《远东报》载,侨哈犹太人计7500人。 沙俄时代,侨居俄国的犹太人数量很多(大多取得俄国国籍),其中多数经商并成为富有的资产阶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当时已成为俄国资产阶级的犹太人,同俄国资产阶级一起,在乌拉尔以西地区的,通过波兰逃往西欧;在乌拉尔以东地区的,经过满洲里、绥芬河逃入我国东北,大部进入哈尔滨。这就是哈尔滨的犹太人由1916年的5000多人,到1920年猛增至2万多人(有的资料记载1919,1923年哈尔滨犹太人最多时达到5.5万人)的原因。这大批犹太人来到哈尔滨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在急风暴雨的革命形势冲击下迫不得已逃来的。由于他们同世界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资本的和人际关系的密切联系,因此他们到哈尔滨之后,观察形势,稍事停留就转道去北美、西欧和世界其他各国,因而1923年之后,哈尔滨犹太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 居留哈尔滨的犹太侨民,其在业人口大部分是经商。1923年哈尔滨有犹太侨民5848人,在业人口2580人,占犹太总人口的44.12,,其中从事工商业者 1665人,占在业人口64.53,。1929年东省特别区共有犹太侨民437人,在业人口284人,占犹太总人口64.99,,其中从事工商业者217人,占在业人口76.41,。 犹太人来哈尔滨大部分是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政治上无所求。因此他们来到哈尔滨之后主要是经商和办企业,同时也为犹太人的教育、宗教信仰、社会福利事业做了许多事。在经济上他们利用资金雄厚和在世界上联系广泛的优势,开展进出口贸易,办工商企业,开设银行等等;在文化教育上,犹太人先后办过 4所中、小学校和教会学校,出版过7种刊物;在宗教活动上,除建犹太教会,还建过两座教堂(1909年建犹太人教堂,现车辆厂招待所;1918年建新犹太人教堂,现市公安局俱乐部)和犹太人祈祷所(南岗光芒街14号);还开办多项慈善福利事业,如犹太妇女慈善会、犹太免费食堂、失业赤贫救济所以及设立医院等等。犹太人的上述活动,客观上对当时哈尔滨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福利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32年日本侵占哈尔滨之后,出于对犹太民族的法西斯偏见,对犹太侨民不再立项统计。事实上直到1948年之前哈尔滨始终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侨民。 三、日本侨民 日本侨民也是最早进入哈尔滨的外国侨民之一。日本企图侵略我国东北蓄谋已久。因此,他们假借各种机会,千方百计、无孔不入地向我国东北伸展他们的势力。帝俄攫取在我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特权,日本帝国主义妒羡之情形于言表,终于导致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沙俄失败,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我国东北的支配地位。1906年日本侵略者认为应把大量的日本人做为永久居民安置在满洲,“如不出十年能向满洲移出50万国民,俄国虽以强大自恃,亦不敢擅自挑起战端”。可见,日本向我国东北输出人口早已成为他们侵略的组成部分。 因此早在1898年中东铁路开建之初,日本侨民就借机来到了哈尔滨。最初虽然来的人数不多,但从统计资料上看增长却十分迅速。最早来到哈尔滨的日本侨民是充当中东铁路的包工,接着则是他们的家属和妓女。1901年11月5日,日本人在哈尔滨创办了“松花会”(1908年 4月改为日本侨民会),到1904年日本侨民已增至1000人。日俄战争爆发后,哈尔滨日本人“松花会”收到日本驻海参崴贸易事务官电报通知,令在哈日本侨民撤退。因此,到1905年除有特殊任务的少量日本人外,绝大部分日侨都离开了哈尔滨。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挟战胜国之余威,开始对哈尔滨进行大量经济投资,大批日本侨民也随之进入哈尔滨。而此次返回的侨民已不仅仅是包工和妓女,主要是商人和企业家。据记载,1906年日商合资会社熊泽洋行在哈尔滨开办,接着 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竹内商会、松浦洋行、加藤酱油酿造公司、田中洋行、日本龙口银行、井上药房、大岛电器商店,南海洋行„„蜂拥而至。据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调查,1909年仅道里区的日本人大小商号就有94家。到1913年,日本在哈尔滨创办的较大型商行或洋行20余家。随着这些工商企业的兴办,日本侨民人数也在迅速增加。统计表上的日侨人数均属常住人口,大量的流动日侨并未统计在内。日本领事馆在统计资料的备注中注明,1918、1919年加上在哈滞留者,日本人数在7000以上。1920年的日侨人口为7133人。1919年《远东报》载:侨哈日本人增至 11000余人。可见,当时在哈的日本侨民数量,比统计表中的数字要多。 1932年日本侵占哈尔滨,日侨人数激增。对1932年哈尔滨日侨人数,各种统计资料相差悬殊。《露满蒙时报》、《大哈尔滨案内》、《哈尔滨和奉天》记载为2751人;《露亚时报》、《哈尔滨案内》记载为5582人,而且加注“2 月 5日皇军入哈以来激增”;《大哈尔滨》、《满洲国大系》、《哈尔滨特别市概观》记载为6358人;《哈尔滨市公报》、《满洲帝国年报》则记载为13795人。根据上下年份日侨人口数量状况,这里采用5582人为记载依据。 自1927年起,日本人的统计资料,总是把朝鲜侨民做为日本人的一部分进行统计。这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者1894年入侵朝鲜,1910年日本侵略者与当时的朝鲜政府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日本帝国主义者吞并了朝鲜。日本侵略者为了泯灭朝鲜人民的民族意识,把朝鲜人改称日本人。把朝鲜人的姓和名,一律改成日本人的姓和名。日本侵入中国后,为了弥补人力不足,也强制朝鲜人到中国做它们的帮凶。为了有所区分,则称日本人为日本内地人,称朝鲜人为日本半岛人。在1932,1945年这段时间,日本人在我国东北搞的人口统计资料,在日本人的项目下分成日本内地人和日本半岛人或日本朝鲜人。到40年代,干脆把朝鲜侨民不留痕迹地加进日本侨民人口中去。如1941、1942、1943年哈尔滨的日本人口数中就包括着朝鲜侨民数。但是大部分日本人口统计资料都区分为日本内地人和日本半岛人,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哈尔滨确切的日本人口数。 日本侵略者出于对中国人民实施法西斯统治的需要,大批日本人源源不断地来到哈尔滨。中东铁路苏联员工撤退完全由日本人接替;“满洲国”的一切机关团体都由日本人把持,其中不仅各层领导人是日本人,大批职员也由日本人充当;特别是日本人占领哈尔滨后,对哈尔滨实行经济统治,日本资本大量侵入,使大批中国工厂企业为日商所取代,并建立起过去不许日本人经营的水泥工业、造船业、砖瓦业、制糖、啤酒等工业。于是经商企业的日本人也大量增加。由于上述原因,“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的日本人数量增长十分迅猛。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出于战争的需要,哈尔滨的日本人数又有更大的增加,到1943年哈尔滨的日本人数已从1932年的5500余人增长到8.6万余人。 各年度哈尔滨日本人数字,并不包括日本侵略军及其特务机关的人员。早在1918年 8日,大批日本军人借干涉俄国十月革命之名开进哈尔滨,在哈尔滨设兵站、医院等。自1932年起,哈尔滨成为日本侵略军的基地。日本关东军的许多师团、旅团一直侵驻在哈尔滨地区并以哈尔滨为中心频繁调动。1938年末日本人的细菌工厂在平房建成,“七三一”部队盘据在那里。当时日本在哈尔滨侵略军队的人数无准确统计数字,但据其驻军的番号起码要在10万人以上。此外,当时日本关东军庞大的特务机关“关东军情报部”就设在哈尔滨。哈尔滨是这一间谍特务网的大本营,新京、奉天„„海拉尔等13个城市分设支部。经常在哈尔滨活动的间谍特务人数也是相当可观的。因此,1932年之后,哈尔滨的日本人实际人数,要大大超出统计表上的数字。 1945年 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进入我国东北的侵略军被缴械后集体遣返。哈尔滨以北及周围各地的日本人,特别是日本移民(30年代初,日本侵略者制定了向我国东北的“百万户移民计划”,并开始分批进行移民,到1945年约移10万户(30万人),纷纷流集于哈尔滨。1946年 4月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哈尔滨后,立即着手遣送日侨日俘回国事宜。从1946年 8月19日,遣送首批日本人2500名开始,到9月19日,共遣送日本人94563人。这时凡要求遣返的日本人,基本上均被遣送走。到1947年末哈尔滨尚有日侨3433人。 四 、其他国籍侨民 (一)波兰侨民 1898年中东铁路开建,就有相当数量的波兰人随俄国人一起来到哈尔滨。最初来的波兰人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接着一些波兰资本家和商人来哈尔滨经商办企业。日俄战争之后,哈尔滨的波兰侨民不断增加。1907年11月,波兰侨民成立了“波兰人协会 ”1924年改称“波兰侨民会”。1921年9月设立了“波兰驻哈尔滨办事处”(1931年10月改为领事馆)。1916年哈尔滨有波 兰侨民2558人。有的资料记载1923年哈尔滨的波兰侨民达7000余人 。从统计资料看解放前哈尔滨的波兰侨民大多年份都在1000人以上,1946年为1145人,1948年为887人。波兰侨民在哈尔滨兴办的商业十分发达。1930年成立了“波兰商会”,当时波兰人在哈尔滨经营的各种商店多达26家。波兰侨民为了子女教育,在哈尔滨创办了“波兰高等小学校”和“波兰私立中学校”。1942年“波兰驻哈尔滨领事馆”、“波兰侨民会”以及波兰人办的中学和小学均被日本侵略者关闭。1945年日本投降后,“波兰侨民会”和波兰侨民办的中学和小学恢复活动。 (二)朝鲜侨民。 朝鲜与我国的吉林省只一江之隔。我国的朝鲜族人口,大都居于东北三省。历史上朝鲜人和我国的朝鲜族交往频繁。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许多不甘忍受日本统治的朝鲜人纷纷流入我国东北三省。“九?一八”事变之前,朝鲜人流入我国东北三省大多是自发的,并且多流向农村或城市郊区。从统计资料看,1931年之前,哈尔滨的朝鲜侨民虽然逐年增加,但始终未超过1000人,而且这些人大都从事农业,经商者占小部分。“九?一八”事变之后,朝鲜侨民的流动受到日本统治者的控制。来中国的朝鲜人,一部分是日本侵略者在人力不足时,把朝鲜人当做“日本半岛人”派到我国东北三省做它们的帮凶,在机关或企业中当官吏和雇员。1931年之后哈尔滨朝鲜侨民增长很快,1940年达到8962人。大多是日本人有计划派进的;另一部分则是日本人做为移民,有计划迁入我国东北三省的。如1935年来滨江省移垦的朝鲜人就有11500户,共5万余人,这些移民主要在农村。1941年之前,日本人的统计资料中,把朝鲜人做为日本人的一部分加以统计,不过还区别成“日本内地人”和“日本半岛人”(或“日本朝鲜人”)。从1942年起,则不加区分地把朝鲜人归入日本人中去,令人无法掌握朝鲜侨民的具体人数。统计表中1946年朝鲜侨民为 20097人,是由于当时对中国籍朝鲜族人口和朝鲜侨民未加区分,都按朝鲜侨民统计的结果。实际上日本投降后,哈尔滨的多数朝鲜侨民已回国,剩下的人数已不足千人。 (三)德国侨民。 德国人来哈尔滨完全是为了经商。德国是欧洲经济发达的国家之一,特别是机械和电器工业居世界领先地位,并同世界各地都有商品贸易往来。中东铁路修筑,立即受到德国商人的关注。1901年德国商人与俄国商人在哈尔滨合资开办了哈盖迈耶尔?留杰尔曼啤酒厂。日俄战争之后,来哈尔滨的德国人逐渐多起来。1903,1905年间,德商相继建立斯不列颠卡酒厂、巴巴利啤酒厂、梭忌奴啤酒厂。1909年 8月德国在哈尔滨设领事馆。这时德国与哈尔滨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多。中东铁路所需电料、电器等均由德国西门子洋行供应。1912年德国西门子洋行在哈尔滨设立分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 3月中国北京政府宣告与德、奥帝国断绝外交关系,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被关闭,德国与哈尔滨的贸易关系也停止,德国商人也纷纷离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20年 7月,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恢复办公,德国商人不仅恢复了过去的商业活动,而且相继建立了一批洋行、公司,到1923年哈尔滨有较大的德国商号14家。随着德商在哈尔滨的发展,1924年建立了德国商会。这时的德国侨民迅速增加。日本人办的《露亚时报》统计,1930年哈尔滨有德国侨民 255人,而东省特别区的《特警统计年鉴》统计,1930年哈尔滨有德国侨民 431人。在当年的职业统计中,德国的在业人口中,93,的人是工商企业人员。 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之后,各国驻哈尔滨领事机构大部分被关闭,侨民团体被解散侨民人数普遍减少。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日结成法西斯反共同盟,同属“轴心国”,相互勾结和鼓吹,因此德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不仅一直存在,而且积极活动,直到日本投降,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才关闭。哈尔滨的德国侨民1932年之后又有很大增加。1932年多达600人。直到1946年尚有320人。 (四)解放前的哈尔滨,据各种统计资料累计,先后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侨民在哈尔滨居住过。除了人数较多的俄国(苏联、无国籍)、犹太、日本、波兰、朝鲜、德国侨民外,尚有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希腊、拉托维亚、捷克等国家和地区的侨民。其中,东欧侨民大多随俄国人在中东铁路修建之初进入哈尔滨的,其余国家侨民大多是日俄战争后随着哈尔滨开辟为国际商埠之后进入哈尔滨的。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侨民来哈尔滨大多数是经商办企业,各国侨民人数虽然不多,但都有自己经营的工厂或商店,因此人数比较稳定。1931年之前约一千二三百人,1932年之后,由于日本侵略者实行严格的经济和政治统治,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各国设在哈尔滨的领事馆大部分被关闭,英美两国成为日本的交战国,英美在哈尔滨的侨民1942年 6月被遣送回国,使这些国家侨民人数下降到1000人左右。
/
本文档为【[修订]外国侨民进入哈尔滨的历史背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