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廖建清 学会心理调节

2019-05-21 18页 doc 52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6588

暂无简介

举报
廖建清 学会心理调节廖建清谈“学会心理调节 促进身心健康” 中国文明网  2007-11-09   来源: 中青在线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2007年7月20日9:30-11:00,资深心理咨询专家廖建清做客中青在线,与广大网友同谈如何“学会心理调节,促进身心健康”等话题。 廖建清,资深心理咨询专家、临床心理咨询督导、心理专栏特约撰稿人、北京师范大学(产业)文教部心理咨询培训中心主任、北京莎提亚咨询中心首席咨询专家、《中国白领男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课题总负责人、“我爱我”青少年辅导热线培训主任。 >>>>点击详细 访谈实录 ...
廖建清 学会心理调节
廖建清谈“学会心理调节 促进身心健康” 中国文明网  2007-11-09   来源: 中青在线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2007年7月20日9:30-11:00,资深心理咨询专家廖建清做客中青在线,与广大网友同谈如何“学会心理调节,促进身心健康”等话题。 廖建清,资深心理咨询专家、临床心理咨询督导、心理专栏特约撰稿人、北京师范大学(产业)文教部心理咨询培训中心主任、北京莎提亚咨询中心首席咨询专家、《中国白领男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课题总负责人、“我爱我”青少年辅导热线培训主任。 >>>>点击详细 访谈实录 资深心理咨询专家 廖建清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资深心理专家廖建清做主题演讲,今天访谈题目是“学会心理调节,促进身心健康”。今天非常欢迎廖建清老师作客中青在线,和大家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交流,下面请廖建清老师打个招呼。 [廖建清]:大家好,我是北京示范大学文教部心理咨询培训中心的主任廖建清,今天讲学会心理调节,促进身心健康的话题。 [主持人]:首先,我要代网友问您一个问题,今天谈论的是学会心理调节,促进身心健康,先给我们讲讲何为心理调节,为什么进行心理调节。 [廖建清]:心理调节从心理各方面进行调整,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主要从心理各个方面来进行自我调整,实行内外和谐,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从某些心理方面达到自我调整。第一从认知,第二从内心的状况,第三是从社会的交往,心理调节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自我成长。  [主持人]:现在我想问青少年心理调节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些网友尤其关心,如果进行心理调节,有什么样的方法?  [廖建清]:心理调节有三个方面,第一生活学习技能,第二人际交往技巧,第三是自我发展的策略。学习与生活的技能更多的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学习上主要学习的动机、策略,人际交往主要是针对跟他人相处的技巧能力,以及与自己沟通的方式,自我发展主要是针对自我能力的实现,更多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培育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还有健全的人格发展。 我觉得一个人生活在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应天应人应任,主要是针对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社会相处,与自己相处的时候,应该有那些自我发展和策略,与他人相处有什么技巧,与社会适应的时候,有哪些基本技能的储备,生活技能储备和工作技能储备,这些技能应该进入社会第一天起开始储备了。简单的归纳为与自己相处的能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三个能力归纳为学习和生活的能力,自我发展的一些策略,人际交往。 [主持人]:刚才您讲了一些心理调节理论方面的内容,下面能不能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如何进行心理调节?如何克服焦虑情绪?这是生活中很受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成年的白领,感到压力很大,时时都处于焦虑的状态。 [廖建清]:从三个方面跟大家沟通一下,第一关于自我指导的训练,第二是自我情绪管理,第三是社会适应策略的自我应对方案。 第一个是关于自我指导训练,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个:自我肯定的训练来进行自我调整,我们会做一些自我心理的辅导工作,一个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声音,很多人会忽略自己内心情绪,他可能正在愤怒和委屈,但是没有把愤怒和委屈表述出来,用其它方式来表述,比如说愤怒的时候,可能会以一种非常委屈的形式外在表现。 [廖建清]:有时候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想象着对方不归纳我,被他拒绝了,被他排斥了,这种情况下必须形成自我保护情绪,这种情况给对方的态度相对比较冷漠,对方接受到的是冷漠信息,对方又会把冷漠信息反馈给我们自己,我们所接受到的是别人对我们的不接受,对我们的不认同,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可能形成了很难对别人说不,很难对别人说我现在情绪是什么状况,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通过自我调节,自我肯定来达到自我赞赏的意义。讲很多自我肯定,很多人很难做到自我肯定,实际上对自我认同,我欣赏我自己,很多人我怎么不会不爱人,其实未必,我们很多人爱自己的方式是用别人的方式来爱自己。比如今天我要使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外在形象,我们以为是爱自己,想把自己很好的外在形象呈现给大家,实际上我们爱着别人所爱的外在形象,然后投射给自己,我要这样做,我要满足别人对我的审美需求。只要我寻求自己舒适穿衣打扮的方式,就可以得到自我认同感了。 [廖建清]:自我肯定完全是自己内心感受,来倾听一下自己内心想什么,到底需要什么,只有知道需要什么,真实感受到,这时候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对方知道你在寻找什么,有时感觉到对方不再关注你,对方用他的方式交往,你感到被忽略,所以你一定会愤怒的,就会把这个愤怒传达给对方,这种情绪反映也受到了你的情绪影响,首先从爱自己,只有学会了爱自己,才能够爱别人。自我肯定是这种认同的训练,其实应该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与他人相处,还是未来适应社会的生活,都是一个很基础的,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首先是从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开始的,一个人不善于肯定自我,或者没法达到恰当的肯定自我,那么他的价值观,社会认同度一定会受到环境影响。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林黛玉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动不动就伤心落泪,那么为什么呢?她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非常在意别人对她的态度,非常在意别人对她的情绪接纳度,也许从她的飘零身世,可能是她母亲过早的离开了她,这样的身世带来一定心理缺憾,这种缺憾会带给她寻求别人对她的爱包容、接纳,她的需求一定肯定会高于普通人,就会在意别人的每一个举动、眼神,刚才说的林黛玉这种情绪反映,从各种情况反映说,是不太成熟的,不是特别健康的。 [廖建清]:原来有过一个调查研究,网络上显示大量现代青年,基本上更喜欢薛宝钗,她繁荣、善解人意,她自我肯定,她知道我的需求是什么,不需要别人评价肯定我自己,我自己肯定自己。 [廖建清]:我们有没有一些途径或者办法让自己能够恰当的来肯定自己,来认同自己,接受自己,我们就是一颗珍珠,我一定有发亮的机会。有一个具体训练办法,倾听自己的内心,可能是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第一步,因为只有真实的了解了自己,我的内心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从需要的目标来寻求自己可能失去的一些方法途径,这些方法途径是什么? [廖建清]:我们把它作为一个目标来,我需要得到你的关照,你给我的爱。 就像我们很多人在情人节上,很多女性得到她的伴侣、配偶给她的一束鲜花,她在期待,但最后因为这种期待,可能对方工作的各方面原因忽略了,最后把这种期待演变愤怒委屈,为什么呢?我当初也问过很多女性朋友,为什么不把真实内心感受,这种期待告诉你的伴侣、配偶,你说我需要得到你这个爱的表达,为什么不告诉他呢?其实可能跟我们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可能强调不喜怒于形,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对方我在想什么,这种情况下,对方要通过你的外在行为、信息来判断你内心的情感波动,那实际上非常不容易的,我必须要揣摩,揣摩会有失误,对方接收的信号和信号的发出者不一致,可能最后就会形成一些失误。 [廖建清]:关于夫妻沟通障碍,是从自我肯定来说,如何把自己内心真实感受传给对方,情人节应该是情侣美好纪念的日子,其实给很多情侣带来了麻烦,出现了沟通的障碍,对方没有接收到,没有把自己的内心期待告诉对方,对方有时候会忽略,最后就会愤怒,就会做出情绪反映,他觉得我没有做错任何事,我一直照顾家庭为什么会接受到你这种愤怒反映?  [廖建清]:信号接收者和信号发出者发生不一致,把自己真实情感传达给对方,告诉对方我在期待,告诉一个明确的信号,让对方知道你的情绪在期待什么。刚才谈到可能跟中国博学文化倾向有关系,我们文化是强调内敛含蓄,喜怒不呈现在脸上,会把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藏起来,不明确的表现出来,对方感受到情绪一定是模糊的信息,无法确认。 [廖建清]:如何使一个人自我肯定,首先是从认识自我开始,我在想什么,把自己的真实需求告诉对方,我现在需要一些给爱的表达,我现在需要得到妈妈的支持,我在前期很焦虑,有很多的心理压力,能不能妈妈停止某一些我现在不愿意接受的,把你需要的直接告诉妈妈,很多人不是,或者不擅长表达,最后会用情绪的表达,你在唠叨,他会用另外转换方式,我感觉到你在忽略我不理解我,就会做出愤怒的反映,也会试图攻击你,也会觉得你也不怎么样。 [廖建清]: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调整需要得到你对我的认同,实际上是可以做得到,从情绪认识第一步,听到自己心理想什么,其实我们没有机会倾听自己想什么。我最早之前也在想,我到底今天需要什么,实际上我们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机会让自己倾听一下,我到底需要什么,其实就会把不需要的东西从生活中慢慢排除掉。 [廖建清]:认识自我的真实需求,又如何真实需求的实现,希望有这个期待,又怎么把期待实现呢?要设立一个目标,我希望你对我有所关注,我希望我的母亲理解我,我希望我的老师能够停止对我的批评,这种情况下,我怎么把我的信息有效的传递,甚至可以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可以先做一个大目标,给自己一个具体目标,简化为具体可行动的目标,我们很多人会说,我很烦,为什么烦,什么时候烦,其实就在这里呈现出来,我为什么烦,为什么感觉到被老师忽略,为什么觉得老师给我的妈妈爸爸带来的是特别不容易受约束孩子的印象,我一直觉得受过度的约束,为什么有这种不对称的信息。 [廖建清]:其实是一个沟通问题,第二是从目标设置对称性,就是设立大目标,这个大目标,想具体来分解一下,我希望妈妈能停止对我的批评,就作为一个目标,妈妈在什么情况下会批评我,批评我的目的和意义在哪里?我应该怎么做?比如说一般回到家里,把包往地上一扔,母亲觉得刚收拾的房间很零乱了,这种情况下觉得你的行为很随意,妈妈就会指责性的语言呈现出来,你怎么会这样的行为,这时候我们应该说不希望她来指责我,应该怎么沟通呢? [廖建清]:常规情况下,孩子接收的信息是这个,孩子想不想得到母亲过多的指责,如何来肯定自己,从行为目标上来修正,设定一个我需要得到的认同,我内心先做出一个行为,具体的指标,母亲对我这个行为,她不认同,我对自己认同吗,可能不认同,要使自己认同怎么做? [家长]:把书包放好。 [廖建清]: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很多孩子觉得把书包一扔很有快感,实际上跟母亲有不同的,我知道我需要改进,但是怎么肯定自己的能够接纳自己。这种行为我是不是能够有能力让它慢慢的改正。第二个在改正的过程,我自己是不是能够把这种扔书包转化为自我奖赏办法和措施,我觉得这个对孩子来说是很具体的,母亲也可以做一些调整,尽量不使用指责性的语言,可以做一些形象指导,我告诉孩子书包这样放多次的重复,我们重复的频率一旦增加了,自然会实现质的突破,会形成行为认知。一个家庭,如果父母亲善于物品归类的,他的孩子长大以后,他的物品一定善于归类的,善于总结的,就从形象的教育导致了认知的形成。 [家长]:我现在有一个难点,我女儿床永远不叠,我刚开始跟她说不理你,说多了,还这样,我当她的面叠了很多次,还是不行,后来的时候就奖励她,也是偶尔叠,后面还是不叠,我问她,你宿舍的被子也不叠,她说我宿舍的被子都叠,回到家里就把弦放松了。 [家长]:刚才说扔书包,有一种快感,对以后的性格形成有影响的,后来说怎么去扭转,我想这种扭转的后果是有益还是无益的,扭转,就会强迫他做某一种事情,慢慢对他也是一种影响,会越走越远,这两点到底哪个好? [廖建清]:这是我们心理学界,一直在试图回答的问题,我们孩子到底哪个度是恰当的,有些是必须约束的,有些可以释放孩子的天性,这个度无法用标尺标出来,告诉他只能在这个尺度上来把握。我们在教育过程,教自己的孩子会有很多问题,可能约束过分,孩子未来会形成过度自我的控制,会在行为上非常刻板局限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空间,不具备张力,在临床大量强迫症,就来自每个人人格特质,需要满足他的条件。 [廖建清]:不受社会约束,没有任何规矩,孩子非常随意,这两个度,如何使你既然得到自己心理的释放,又能适应未来这个社会,这就是一个心理健康探索的问题,我们必须受到哪些的约束,其实是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你这种行为一定是不给他人和环境带来伤害的。 [廖建清]:刚才所讲的你的女儿不叠被子,原来探讨过一个很核心的问题,焦虑如果过度的去除,如果社会都没有焦虑,其实对一个民族来说,是缺乏危机意识的民族,不觉得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成为焦虑的目标,不再成焦虑,就缺乏内在的动机,偶尔适度焦虑是一个动力,推进你前进。考试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焦虑水平,是发挥不了正常考试的成绩,考试的时候,如果焦虑水平高于正常水平的话,也会阻碍考试的发挥,所以高与低都不是健康。 [家长]:我的女儿是一种内心焦虑。 [家长]:刚才老师说到她的行为不对他人和环境受到伤害,扔书包也是可以容忍的,因为小孩需要一定的发泄。 [家长]:我女儿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到现在都不明白。她肯定是对叠被子的事情,跟你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家长]:是小孩的一种天性,不喜欢规规矩矩的感觉。你认为规矩整洁,孩子认为不好看。这个孩子外在表现出来自己很爱干净,很整洁。在外面规规矩矩,在家里规矩挺累的。 [家长]:你的教育是有效的,这个孩子在学校是规矩的叠被子,回到家里,就寻求内心需要的,如果都没有这个机会,孩子被束缚的长大,把空间约束的长大,一定是畸形的,一定要让孩子有生长的空间。需要一个内心的能量释放的空间,需要一点点的让往外慢慢走出一点点,我们在社会人充当什么角色,我来协调这两个人,一个是父母亲我给的需要做的那个理想的,还有一个我们内心自己体验的,我需要做的,我扔书包就很舒服的。 [廖建清]:我举一个自己直接经受的例子,一个亲戚的小孩,假期的时候,在我们家里一起玩,发现那个孩子有把所有的沙发拼在一起,然后把所有被子全放沙发里,自己躲在被子最底层,把玩具散落在沙发的周围,那个孩子散落完了,躲在被子最中央了,他的外公外婆就非常生气,就把被子拽起来了,就抱到房间里去整理,要求孩子把所有恢复原位,发现那孩子哭,最后抱出来,我回来了之后,看到那个孩子,就跟他老婆讲,你把被子抱回来,让他放在客厅,他说为什么允许这样?我孩子正在失去安全感,要需求很多东西,看被子抱一大堆放在沙发周围,这个小孩把那个被子全放在一起,我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廖建清]:给我一点时间,我给他沟通一下,我说能不能也坐起来跟你一起玩,他说可以了,我说这里挺舒服的,很像小木屋,很安全的感觉,他觉得我们之间感觉特别好,我就问他,你今天去学校是不是哪个老师特别严厉,他告诉我,美术老师太严厉了,我画的一次不特别好,老师当着许多同学的面批评他,小孩就觉得批评了,第二个他在课间休息的时间,去操场草地玩,因为可能草地下过雨,很滑,学校管理员禁止他玩,也被严厉批评了,回到路上外公看到他衣服那么脏,又批评了,他说你早上上课迟到,这么多事情跟我慢慢沟通,第一从严厉的老师开始着手了解,第二个从一天的活动受到了哪些批评,孩子这时候失去了安全感,要寻找自己一个安全的模式,这个时候又离开了父母亲,原来的安全需求的模式就没有了,他就寻找自己的模式来建构,所以抱来很多被子,让自己觉得特别安全,最后跟孩子慢慢沟通,焦虑情绪得以缓解,最后把被子抱回去,被子叠好放在那里,告诉他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样自己来面对压力。孩子就问如何面对压力? [廖建清]:以后教孩子,让孩子知道老师批评,可以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得到批评?第二个,老师的批评对自己有帮助吗?回来以后自己做出一些认识,再一个可以跟家人沟通,我们更多强调教育者责任问题,刚才所强调从自我肯定训练展开这些话题的。 自我肯定第二个是,如何订立目标自我辅导,把自己目标模糊内心体验,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到底我期待他对我有所爱的表达,需要什么爱的表达,这种亲密的能力,东方和西方文化有极大的差别。 资深心理咨询专家 廖建清   [主持人]:东方文化中,好像对于越是亲密的人,越不太习惯于表达亲密感情的话,也不太习惯于赞美亲密的人,说出来,会觉得怎么这么肉麻。我个人特别观察过,在很多家庭里面,家庭成员之间说话是最随便的,甚至攻击性很强的语言互相说话,有时候亲密的朋友,如果两个人说起话来互相贬低,可能这两个人是发小,从小长大起来的朋友。这是不是一个和文化有关系的特点? [廖建清]:文化会影响一些心理运用的模式,刚才讲对待亲密人,心理距离上远近不同,导致行为不同。在我们的文化亲密的人,态度不是特别客气,不是特别赞赏和支持,可能我们的文化更多强调是一种责任,你是我的兄弟,你出现困难的时候,我做兄弟一定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你,他其实没有想到,作为兄弟姐妹,在平常生活中,情感支持也是一种很大的意义,包括配偶、父母亲子教育上,已经相当重视了,良好的亲子沟通和互动,对未来儿童发育、健康成长都有极大的意义。为什么越近的朋友越随意的态度对待对方?很多人觉得我跟你之间,我心里感觉上我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心理付出,我不需要在语言上在我的情感方面上再做出反映,我对你心理防御是理所当然的,应当接受我,也可以说是文化特有的一种方面。我觉得这种文化有它的优势所在,我们亲人之间,配偶之间,更多的不需要戴着面具生活,更放松更自然,但同时有一个巨大问题容易产生人际沟通的障碍,太随意了,忽视了我跟你之间需要的感同,需要感情收入和支出的。 [主持人]: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一般配偶之间很少互相像西方人那样赞美妻子你很漂亮,在中国传统家庭里很少见,在亲子关系中,好像中国爸妈不大愿意夸孩子,我经常听父母说你看人家小强在班上学习很好,很少父母对自己孩子说你多好。 [廖建清]:其实这是沟通的特点,父母总是孩子跟希望某一个孩子来比较,把比较的期待反馈给孩子,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原来我在你的心目中处于不接受的,不赞赏的,父母真实的想法,我希望你我期待你能够像那样,因为父母仅仅提出目标,在孩子理解,我在你心目中的评价,结果他们之间出现了一个对抗行为。 [主持人]:好像小孩最讨厌父母说谁谁又如何,你看看人家,这是很多小孩不喜欢的。 [廖建清]:我们在心理学上的一个研究,正常人对自己的评价会略高20%,我觉得自己有60分的美丽,往72分来靠拢,什么人对自己评价是最恰当的?抑郁症患者,对自己评价非常中肯,恰到好处,既不高也不低,为什么?他很冷静很理智看待自己,他很清晰,丧失了前进的动力,我知道我是这样的,他以他的目标来设定了自己一个固定的模式,所以抑郁症患者反而是最恰当的,最能真实评估自己的一个人,我们认为是健康的人,一定是高于自己真正的评估分,也有过度自卑的,对自己有一个比较低评价的表现,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 [主持人]:我亲戚的孩子,这个孩子很安静,很乖,也很聪明,不太愿意说话,比如出去玩、吃饭,对什么事情没有什么兴趣,缺乏热情,就喜欢沉浸自己的世界里,自己听音乐,喜欢上网。他的父亲好像是一个比较完美主义人,做事情要求很高,经常有一些唠叨的情况,是不是这种教育方法形成这样的情况? [廖建清]:如果一个人不跟外界发生大量的接触,同时又保持比较客观的某些举动反映,这个可以算作孩子内心孤独,或者自我封闭一些行为,他不再与外界积极的发生联系,这个孩子可能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一定会被过度要求了,过度的约束了,每当他用一个目标完成的时候,一定会有下一个目标等着他完成,而且每一个阶段都有需要他完成的任务,我们可以想象孩子在这个教育上,有可能他的父母亲完美倾向的要求,还有对孩子客观的约束,家长一些教育问题方式,会使孩子形成行为反映,最后孩子不会有层次感丰富了,用单一的模式,比如说我不爱听爸爸妈妈唠叨,就用耳机把自己塞起来,就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他能寻求一个快乐世界,比如网络,会带给他满足感,成就感,一些他在现实当中寻求不到的快乐,这个快乐哪怕是非常微弱的,他都要依赖这个快乐,网络沉迷的孩子,在现实快乐感一定是受到了损伤,如何让孩子从网络脱离开来?一定要建现实快乐的渠道,让孩子脱离网络给的快乐。 [主持人]:谈到沉迷网络的快乐,一方面青少年网瘾是被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的孩子没有达到网瘾的程度,每天相当的时间沉浸在网络中,有可能父母教育方法有不正确的地方,有很大的关系。 [廖建清]:这可能是其中一个因素,有些孩子先天心理因素,可能神经结构发展特别不平衡,可能就会导致容易情绪波动、情绪紧张,当波动和紧张的时候,寻求压力释放的空间,正好寻找到网络,网络可以摆脱他波动和紧张的,他依赖这个渠道,摆脱的过程中,没有自己及时走出来,就会成瘾了,会不断的从中体会到快乐,当他脱离的时候,有一个阶段的反映,会觉得不开心,快乐感被剥夺了,所有的动机处于不发展状态了,他不断寻求满足,可能跟心理特质有关系,跟家庭教育模式,和孩子生活事件有关系。 [廖建清]:比如某一次成绩失败导致自己挫折体验,偶然的一次在网络上的成功,打游戏的快乐感,导致了孩子去寻求比较难达到目标的,不再寻求。最后选择一个目标比较容易完成的,来满足自己的快乐,孩子会依赖于网络。第三个跟社会有关系,曾经看到一些社会学者呼吁,网络做哪些管理,救救我们的孩子。这块来说,我们在网络可以做到这一些,是不是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成人有成人的世界,孩子的上网发生率就会降低了。     [廖建清]:另外从社会支持上的,从老师的赞赏,在摆脱网络成瘾期间,有一些稍微的进步,老师的积极鼓励和奖励,让孩子知道自己在成长,这时候这种喜悦的成功体验,也会促使从网络上慢慢脱离开,还有一个最关键的自我肯定,哪一个失败事件开始的,事件不单是一次考试,考试事件也是挫折的一个体验,还有家庭发生了结构的变化比如父母亲的情感发生了一些变化,孩子接受不了变化,对安全是极大的冲击,对他来说所有生活模式有大的变化,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寻求自己的关注点,这个情况下,父母对孩子创伤性的事件,比如说父母亲原来一直非常和睦的,现在突然不和睦了,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最后就会寻求自己实现快乐的途径。 [廖建清]:比如也身体生病,这些都属于生活事件,导致了孩子寻求成瘾心理的因素,跟家庭因素有关系,跟社会因素有关系,跟生活当中某个存在的事件有关系,还有教育文化。我们成瘾是不断被我们神经机制所奖励,会依赖于这种奖励,如果我们网络游戏,有一些恰当的良好的管理模式。 [主持人]:有一些网络游戏公司,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设计恰恰是不断刺激对游戏的依赖,从社会角度上,从这个方面有所控制。 [廖建清]:应该有一个成人版,有一个非成人版,成人版有一个良好的监控机制,非成人版对心智发育有一些促进的游戏,同时又满足青少年竞技,满足孩子心理的需求,这些游戏设计都是健康的,设计一个绿色的、环保、利于身心健康的产品,提供给青少年,是相当不错的社会结构。 资深心理咨询专家 廖建清   [主持人]:今天的出发点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我发现很多问题,和我们的家长、老师,包括社会、学校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并不仅是青少年本身的事情,也关系到全社会。我想问一个问题,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作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都应该什么样的责任? [廖建清]:政府首先是重视国民心理素质发展,心理素质发展,攸关民族命运,一个民族有心理健康的素质,一定是巨大的发挥国民心理潜能,在社会科学上极大的发展,会推动社会整个生产,对民族凝聚力来说有极大的意义。从青少年谈起,政府首先是重视,然后政府建立一些相关的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职能。第二个是家庭,家庭起到先行教育的意义,孩子从落地之前,首先接触的是父母,是家庭环境,这个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全民心理健康文化教育的问题,都应该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发展是有极大的意义。 [廖建清]:神经症状的显现,大量都能找得到童年的症结,童年一些不良的亲子关系,不良的亲子互动,不良的教育方式,就会导致孩子在未来处理个人问题上的能力一些差异。从学校来说,学校的决策应该积极的,学校通过大量全面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里面可以直接呈现出来,可以从我们博学文化,可以从校园文化,在建设上来认识心理健康。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一些心理课程,培养一些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同时对任教课任老师实行心理辅导,有一些指导的培训,对改良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都是极大的。 [廖建清]:还有可以实施一些心理专门辅导室,对孩子是有意义的,能找到帮助渠道。社会更多的是社会文化引导,包括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其它相关的平面媒体,比如设置一些心理专栏。让民众、家庭都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我们需要去了解它,认识它,对我们身心是有意义的。 资深心理咨询专家 廖建清   [主持人]:有网友问:我总觉得干什么都没有意思,工作做不下去,和朋友懒得联系,和父母很少说话,整天幻想不切实际的问题。 [廖建清]:不知道网友的性别和年龄,根据提供的一些心理表现,整天感觉到生活没有意思,没有心情跟朋友联系,跟父母很少说话。我觉得心理需要调节,在生活中一定有积极的目标,生活才有意义的,为什么没有生活的目标?是不是我们觉得自己没有目标的原因,有几种可能性,他的目标原来是大量来自于别人提供的,是别人要求的,不是自己的,还有很多目标是实现不了的,这种巨大目标背景之下,最后放弃目标的寻求实现,我就没有什么目标,还有一种可能这个目标会来自于想实现自己内心其他的想法,来达到目标,这个目标是不真实的需求,通过这个目标载体实现其它的内心需要,当这个目标达到了,但是并没有满足他内心的需要。 [廖建清]:动力有内在的动机,和外在的动机,当一个人内心动机不再全在的时候,有生存的需求,有爱的需求,有自我潜能实现的需求,如果都没有的话,他一定是有可能失去了目标,也不跟朋友联系,他是不是特别擅长人际交往。从几个方面做,学会开始与朋友联系,和父母亲对话,想着今天我要干什么,只要想着现在我要做什么,因为工作上想着现在要做什么就可以了。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原因,再回答最后网友一个问题,如何克服考试焦虑的问题?请廖老师给一些方法,帮助大家。 [廖建清]:有一个自我辅导的方案,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第一先学会放松训练,要学会肌肉紧张与放松,怎么紧张,假设我先是的肌肉手部先拉紧,然后告诉自己我要放松了,这个过程在意识当中控制的,当压力的时候,肌肉就在拉紧,如果你已经具备了拉紧之后自然而然的放松能力,在面临压力的时候,肢体上已经放松了。肌肉先拉紧五到十分钟,然后放松十秒到二十秒左右,训练从头部开始到脚部,从上到下,暗示自己我要放松,在相对比较紧张的状态有帮助的作用。 [廖建清]:还有一个呼吸的方法,吸气,缓缓的吸进,缓缓的呼出,呼出的过程比吸的过程时间长一些,告诉自己放松,同时做到自我暗示,我要放松,这个对很多人能够有效的。为什么学会肌肉放松?他的肌肉会跟着发生紊乱,从躯体上得到改良,学会应对这种拮抗。在我们的压力形成的时候,如果我们已经具备了自动化的应对躯体方式,应该说压力靠近你的时候,自然而然具备防御的能力。当我在很大焦虑背景之下,我需要对自己有一些深度的放松,我们可以做对自己压力具体训练,比如说先做一个压力具体目标,把它量化了,把紧张程度、压力程度量化了,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 [廖建清]:举个例子,比如考试,什么时候考试焦虑是零,可以设定为考试结束,考试前十天,有的人甚至更早前一个月,为一个月后的考试紧张了,放在20%的刻度上,有人开始紧张,觉得我们考试怎么办?再接下来考试前一个星期,上升到30%-40%,这个时候心理就会想考试内容,会不会难考,继续焦虑困惑,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有人开始出现失眠的,考试的范围、考试的内容这些都可能成为焦虑的一个信息,这时候情况下,可能出现躯体反映,睡不着,甚至有的唉声叹气,这时候焦虑上升到60%左右,考试的路上,有人会上升80%左右,有的人走路步子不太平稳了,然后想卷子上的问题,这个时候就在想,我复习的是否充分,90%会发生在卷子没有发下来,已经坐在考场上,这时候已经发生躯体上的反映,喜欢上洗手间,出现神经系统的反应,心跳加剧,当卷子发下来的时候,看第一道题时候焦虑水平上升99%,提笔答题时候100%,因考试造成的焦虑水平,会发生这几个刻度。 [廖建清]:这几个刻度,我来想象,我们没有压力情景之下,没有考试了,先去体验它,从最低的等级开始,零开始,考试结非常轻松,第二从一个月对当前的压力不构成太大的,不再继续,先设置压力刻度表,然后来体验它,从最低的等级,采取非常舒适的坐姿,慢慢一个体验,一星期,一天,在考试前一个小时,每一个阶段都在体验,但是发现越往后体验的时候,身体的反应是越来越感觉到整个活动水平处于焦虑的状态,我们用放松的方式,体验到第一个的时候,一个月前,我告诉自己不要紧张,放松,用深呼吸的方式,也可以用肌肉放松的方式,来告诉自己我在放松,这种多次的重复之后,到真实的环境体验有可能你还会焦虑还有一些压力,但是一定会比正常环境下会提高应对的能力。我们说的焦虑,第一个是先学放松,第二个压力的情景作为一个刻度,从最不压力到压力,形成一个刻度,量化一个刻度表,甚至可以贴在桌面上,看着它,没关系的,然后就学会自我放松,自我管理了。 [主持人]:这是非常实用方法,希望网友考试的时候用一下,是有帮助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访谈即将结束,请廖老师做一些总结。 [廖建清]:今天的话题谈到心理调节,心理调节意义在于适应社会,提高人生质量,促进自我成长。如何使自己与自己的内心和谐,如何与他人共处,如何适应社会环境。自己内心十分协调,能够适应环境,能够与人际关系做到彼此协调,同时要有一定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感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廖老师,感谢网友的参与,请广大网友继续关注心理专家讲坛。本场访谈到此结束。再见!
/
本文档为【廖建清 学会心理调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