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北腿之杰—戳脚[管理资料]

2017-11-09 7页 doc 20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1808

暂无简介

举报
北腿之杰—戳脚[管理资料]北腿之杰—戳脚[管理资料] 北腿之杰——戳脚 文\张洪国 戳脚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它以手脚并用、腿法突出、内容丰富、技击性强、 攻防结合严密为特点,被武林推为“北腿”的代表,享有“北腿之杰”的美誉。 一、拳种渊源 任何一个武术流派的产生都有其历史作为背景,作为“北腿之杰”的戳脚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所谓“时世造英雄”,戳脚流派内容的丰富、完善得益于清朝(1813年)爆发的天理教(又称八卦教)农民起义,其领袖人物之一的冯克善便是当时的英雄,他是近、现代人们公认的戳脚门主要创始人。 关于戳脚的历史源流,武...
北腿之杰—戳脚[管理资料]
北腿之杰—戳脚[管理资料] 北腿之杰——戳脚 文\张洪国 戳脚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它以手脚并用、腿法突出、丰富、技击性强、 攻防结合严密为特点,被武林推为“北腿”的代,享有“北腿之杰”的美誉。 一、拳种渊源 任何一个武术流派的产生都有其历史作为背景,作为“北腿之杰”的戳脚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所谓“时世造英雄”,戳脚流派内容的丰富、完善得益于清朝(1813年)爆发的天理教(又称八卦教)农民起义,其领袖人物之一的冯克善便是当时的英雄,他是近、现代人们公认的戳脚门主要创始人。 关于戳脚的历史源流,武林中有“创于宋,成于明,盛行于清”的说法。在宋代,自宋太祖创编32路长拳后,各种武术套路及门派逐渐兴起,其十大门派中的“枝”指的就是戳脚,相传为宋代道士邓良所创。《辞海》中有:“戳脚,亦称‘水浒门’,武术拳种。盛于明清,流行于我国北方,以腿功见长,并强调手脚并用„„”戳脚“盛于明清”,则必创于明代以前。元代时,蒙古人怕汉人造反,严禁民间习武。综合看来,戳脚创于宋代是可信的。 明代解除禁武,戳脚又有了较大的发展,有关戳脚的内容,在明初的《水浒传》中已有记载。《水浒传》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中,描述了鲁智深“一脚点翻”邓龙的情节;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蒋门神”中,又详细地描写了武松使用“玉环步鸳鸯脚”的招法醉打蒋门神的精彩场面。鲁智深用的“点腿”就是戳脚中最基本的腿法,而今之“玉环步鸳鸯脚”与书中描写的,在动作名称、实用技法上完全一致。《辞海》中称戳脚为“水浒门”,是因《水浒传》中众好汉习练戳脚、精通戳脚的缘故。由此可见,明代时戳脚已形成,并因此有了相当广泛的影响,才被写入文学作品中。 经宋至明,由明到清,戳脚历经数百年的传播、发展、完善,到清道光年间,已达到鼎盛时期。1813年,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地区,以河南滑县为基地,爆发了天理教(又称八卦教)农民起义,这是一场以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为目的的农民起义。冯克善积极参加这次起义,是重要的首领之一,后来由于抵挡不住清朝的强大武装,起义军被清兵包围。1813年10月23日,冯克善与其部将杨景(绰号飞狐)、唐有义不幸在河北献县被捕,紧接着李文成等起义军主要领导人,在司寨壮烈牺牲,起义失败了。 在河北献县,冯克善和杨景、唐有义越狱逃出,隐居于河北省饶阳县段君道村段绪和(号老绪,据传当年曾参加天理教起义)处。开始时,他们以少林寺云游僧传授武艺的身份出现,冯伪称杨、唐之师,经过段的联系,冯等三人先后在饶阳县的桑园、北官庄、前甫村、大官 亭一带授徒,后又扩展到深县的冯庄、杏叶及蠡县赵锻庄等处专门传授武艺。前后经历了大约二十多年,在此期间,冯克善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捕,曾多次改名:在饶阳县的北官庄一带更名为赵灿章(后人又称其为赵老灿);在蠡县又改名为冯凯克,字克敏。他们在各地所授武艺也不相同:在饶阳县的桑园一带传授十二路华拳,在饶阳县的北官庄、前甫村一带教戳脚的初级套路,,八趟金刚架、八趟金刚锤、九枝子、哪叱拳,在深县的冯庄、杏叶则教少林拳、八趟八翻手,在饶阳县、深县授拳大约七、八年。1820年后,段绪和将冯等三人介绍给蠡县赵锻庄的刘老尚,刘老尚为让儿子学得武艺就将冯等三人收留于家,让他们专门教儿子习练武术,冯、杨、唐将较为系统的戳脚武艺尽授给刘观澜及其兄刘攀贵、其弟刘桂馨,还有本县的魏昌义、魏老方、高庆天等人,这段时间约十多年。这时戳脚已趋于完善,不仅有拳术,还有各种武术器械。冯克善在杨景、唐有义的协同下,历经二十余年的授拳实践,以古传戳脚内容为基础,又借鉴了太极、地躺、八卦、形意等流派的内容,丰富、完善、发展了被后人誉为“北腿之杰”的戳脚,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拳系,即今之戳脚门。 冯等所授武艺,十分注重实用,如“绝命十三枪、绝命十三刀、绝命十三剑”就是完全讲实用的招法,而且所保留的拳论均以《兵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授拳期间,他们经常潜入京师,给清朝统治者制造混乱,盗取达官显贵、皇亲国戚的金银财宝、古玩玉器,救济贫困徒众。可见冯克善等在河北授拳不仅是为避清兵追捕而隐姓埋名,也是抱有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再举义旗的政治目的。 冯克善、杨景、唐有义在河北授拳二十余年,后来被清政府觉察,又遭清兵搜捕,冯等再次突围出走。以后也曾回过饶阳、蠡县,但都没有停留太久。后来,唐有义死于北京,冯克善、杨景远走去了峨嵋山,不知所终。在“戳脚门十三脚歌诀”中最后几句写道:“十三脚恩师传,漂泊江湖四十年;玉容师音难寻觅,祖祖辈辈念老灿”。 编纂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蓝簃外史?靖逆记》记载:“冯克善,河南滑县人,少猛鸷有臂力。曾从滑县朱兆村人唐恒乐(人称唐胡子)习武技„„嘉庆丁巳(1797年),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庚午(1811年)春,牛亮臣见冯克善拳法中有‘八步’,亮臣曰:我所习坎卦。克善曰:我所习离卦。亮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习可也。”可见,天理教起义爆发前,冯克善即已从唐恒乐、王祥学拳,并尽得其术。 但后来有人根据这段记载认为:冯克善习练的是八卦拳,这只是从上述冯克善与牛亮臣的对话中猜测出来的,并非历史的真实,故首先应该澄清这一点。 据清《军机处录副奏折》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正月十二日的审讯中冯曾供认:“我是河南滑县人,于嘉庆十六年入离卦教。旧离卦头王祥病故,因从我的人多,就推我为离卦 头。” 牛亮臣也在同一天的审讯中供认:“十三年正月后,始与林清认识,我听他讲教中真理,就入了他的坎卦教。”由此可看出,冯所习的不是八卦拳,其“离卦”是指拜王祥为师所加入的八卦教的一支。 二、拳种名称 戳脚全称为“九番御步鸳鸯勾挂连环悬空戳脚”又名九番鸳鸯脚、九枝子、趟子腿。“九番”是指戳脚套路分为“文”、“武”各九趟,其腿法一腿变多腿,可变化出九九八十一种腿法,其手法一手变多手,手法与腿法结合可变化出多种攻防方法;“御步”指戳脚腿法、步法的运用,即以灵活机变的步法调整敌我距离,使敌处于我腿击范围之内;“鸳鸯”取其成双成对出入之意,发腿时有左必有右,有上必有下;“勾挂连环”指腿法的协调配合,势势相连,环环紧扣;“悬空”意为戳脚静则虚步御敌,动则手脚齐起、手领脚发,身体飞腾纵跃;“戳脚”一名源于“玉环步鸳鸯脚”之定式“戳丁步”:向后上倒踢之脚下落时,以前脚掌戳地,脚跟翘起成丁字步。 三、拳种内容 1.戳脚八母腿:戳脚脚法丰富,招式数以百计,但均由八种基本腿法衍生而来,此八种 戳脚八母腿”,即“提腿、摆腿、圈腿、蹬腿、踢腿、掀腿、点腿、插腿”。基本腿法称为“ 其中,提腿为提皇腿,摆腿为摆莲花之母,圈腿为扣金钟之母,蹬腿为飞云跺子脚之母,踢腿为寸腿之母,掀腿为蝴蝶脚之母,点腿为叶里藏花之母,插腿为缠丝腿之母。 2. 戳脚81腿:戳脚以八母腿为本,相互结合,衍生出本门派独特的经典腿法——81腿,分为上、中、下三盘腿法。上盘腿法9种,以腾空性腿法为主,攻击人体胸部以上部位;中盘腿法63种,攻击胸部至裆部之间;下盘腿法9种,为地趟性腿法,攻击裆部以下部位。 3. 套路:戳脚的基本套路(亦称门户拳)为“文九趟”、“武九趟”,共十八趟。文趟子的功架小,简炼质朴,动作严谨,劲法柔中有刚,柔而后刚,攻防方法比较含蓄,注重防守,防而后攻;武趟子功架较大,动作舒展,放长击远,腿法丰富多变,劲法为发力刚直,刚中有柔,攻防明显,硬攻直进,烈打猛冲,凌厉刚健。 主要拳术还有六合根、金钢锤、甲子锤、地行拳等。具有突出特色的器械有枪术:正把罗丝枪、左把罗丝枪、五护断门枪、易手四门枪、二龙出水枪、绝命十三枪;刀术:大、小昆仑刀、梅花落枝刀、夜战八方刀、八卦刀、绝命十三刀;剑术:文、武三才剑、绝命十三剑;其它尚有大刀、双刀、锏、锤、抓、鸳鸯盆、鸳鸯钺等。 四、拳种特点 1. 手脚并用,腿功见长。 《戳脚拳论》曰:手为先锋,脚为主帅,拳打六路,脚踢八方。无论是演练套路,还是实战技击,戳脚均注重手法与脚法的有机配合。手防上,脚踢下,手领脚发,手到脚到,脚收手防,协调一致。拳谚云: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实战时,以手法左拨右格,上托下拦,封住敌之拳脚;或两手亮开门户,诱敌来攻;或以手法虚晃敌身,察其动静„„待机用腿法攻敌之空当。 戳脚的腿法丰富多变,实战时常以腿技取胜。其一步一腿,上蹬下踹,左勾右挂,前踢后摆,明圈暗点,进攻立体化,上可踢头,下可跺脚,一腿发出,另一腿待发,势势相连,环环相扣。如拳谱云:“足踢敌人莫容情,全凭手领门路清”,“手不虚发不空回,飞脚点于肋,百发百胜。手打三分,脚踢七分,脚之疾更当疾于手之疾也”。由此可见,实战中,戳脚特别重视腿法的运用。 戳脚的基本功练习,不但要求搞好上肢的锻炼,而且注重腿部基本功的锻炼,认为“练腿为本”。“脚者,身体之基也,脚站稳则身稳”。“练武先求腿力”,如不练腿则必“出势不灵,运用筋骨不易”。它的腿部基本功包括腿部关节灵敏度练习以及力度(包括硬功)练习等。 2. 攻防严谨,虚实结合。 戳脚是闭门拳种,强调出手先护己。技击中,戳脚总是在有效的防守之中实施进攻,而每一个进攻动作,都紧跟着一个防守动作。它站立、进退、闪辗腾挪,手一出,脚一动,或静或动都着眼于攻防。它站则多取虚步,以求灵便,进易攻,退易守;进退则拳尖、脚尖、鼻尖三尖相对,身无前俯后仰、左右歪斜,重心不偏;动转则常常肘手不离,肘膝相对,前手出击,后手则以肘护肋,以手护胸,手脚相随,手领脚发,脚出手到。它的进攻与防守往往同时而发,此手封,彼手打,手防上,脚攻下,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攻防兼至,变化巧妙,使人难以招架。 戳脚立足实战,讲究战术策略,大多数招式在实战时都有虚招作为探路先锋,时而虚手实脚,时而晃左踢右,翻上打下,声东击西,以退为进,诱敌深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兼备,变化莫测。 3. 刚柔相济,攻势凌厉。 戳脚刚柔相济,以刚为主,刚中存柔。技击中,主张“蓄力如弓,发力似箭”,使用“绵、软、硬、脆、滑”五劲,以求勇猛刚劲,刚中寓柔。戳脚强调发整劲于一点,进攻要有爆发力,拳打脚踢要有硬攻直进无阻拦之意,崩拳似箭,穿点如梭,脚到之处,如狂风卷扫,难以抵挡。 五、拳种流派 戳脚流传至今,影响较大的流派主要有东北戳脚、北京戳脚、河北蠡县戳脚。 河北蠡县一带,在清嘉庆至光绪年间,成为盛极一时的戳脚之乡,代代相传,名家辈出。经刘观澜兄弟三人及本县的魏昌义、魏老方、高庆天分别传与刘振国(刘桂馨之子)、刘振江、赵振基、冉振山、王占鳌、魏赞魁、王老仓、于印同等,第四代再传与刘景山(刘振国之子)、王云鹏、吴斌楼、彭法云、刘仁义、刘经才等。现在,河北之“刘氏”戳脚名扬武林,其戳脚功法纯正,技法传统。 东北戳脚的创始人是于伯谦先生。清道光年间,冯克善在河北饶阳县将戳脚传给徐兆熊徐来到沈阳,传给郝鸣九,郝先生又将戳脚传给于伯谦,于先生在东北地区广授技艺,使戳脚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逐渐形成了独有特色的东北戳脚流派。 北京戳脚的创始人是吴斌楼先生。吴先生生于清光绪年间,乃河北蠡县人,自幼拜清廷“御翻子”魏赞魁为师,得其真传。吴先生于1924年来北京传授戳脚,开创了北京戳脚流派。
/
本文档为【北腿之杰—戳脚[管理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