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必修二 立体几何单元 教学案

2019-05-14 50页 doc 589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必修二 立体几何单元 教学案考纲导读 立体几何初步 1.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4.掌握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距离的概念;掌握两个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5.了解多面体、凸多面体、正多面体的概念. 6....
必修二 立体几何单元 教学案
考纲导读 立体几何初步 1.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4.掌握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距离的概念;掌握两个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5.了解多面体、凸多面体、正多面体的概念. 6.了解棱柱,棱锥的概念;了解棱柱,棱锥的性质;会画其直观图. 7.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面积、体积公式. 知识网络 导航 本章的定义、定理、性质多,为了易于掌握,可把主要知识系统化.首先,归纳,理线串点,可分为四块:A、平面的三个基本性质,四种确定平面的条件;B、两个特殊的位置关系,即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与垂直.C、三个所成角;即线线、线面、面面所成角;D、四个距离,即两点距、两线距、线面距、面面距. 其次,平行和垂直是位置关系的核心,而线面垂直又是核心中的核心,线面角、二面角、距离等均与线面垂直密切相关,把握其中的线面垂直,也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 再次,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立体几何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化空间图形为平面图形解决,化几何问题为坐标化解决,自觉地学习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题,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课时    平面的基本性质 基础过关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      在同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      都在这个平面内 (证明直线在平面内的依据). 公理2  如果两个平面有      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      (证明多点共线的依据). 公理3  经过不在        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确定平面的依据). 推论1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  经过两条    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 经过两条    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典型例题 例1.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对角线A1C与平面BDC1交于O,AC、BD交于点M. 求证:点C1、O、M共线. 证明: A1A∥CC1 确定平面A1C A1C 面A1C                    O∈面A1C O∈A1C 面BC1D∩直线A1C=O  O∈面BC1D O在面A1C与平面BC1D的交线C1M上 ∴C1、O、M共线 变式训练1:已知空间四点A、B、C、D不在同一平面内,求证:直线AB和CD既不相交也不平行. 提示:反证法. 例2. 已知直线 与三条平行线a、b、c都相交.求证: 与a、b、c共面. 证明:设a∩l=A  b∩l=B  c∩l=C a∥b a、b确定平面α  l β A∈a, B∈b    b∥c b、c确定平面β  同理可证l β 所以α、β均过相交直线b、l α、β重合 c α a、b、c、l共面 变式训练2:如图,△ABC在平面α外,它的三条边所在的直线AB、BC、CA分别交平面α于P、Q、R点.求证:P、Q、R共线. 证明:设平面ABC∩α=l,由于P=AB∩α,即P=平面ABC∩α=l, 即点P在直线l上.同理可证点Q、R在直线l上. ∴P、Q、R共线,共线于直线l. 例3. 若△ABC所在的平面和△A1B1C1所在平面相交,并且直线AA1、BB1、CC1相交于一点O,求证: (1) AB和A1B1、BC和B1C1分别在同一个平面内; (2) 如果AB和A1B1,BC和B1C1分别相交,那么交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证明:(1) ∵AA1∩BB1=0,∴AA1与BB1确定平面α,又∵A∈a,B∈α,A1∈α,B1∈α,∴AB α,A1B1 α,∴AB、A1B1在同一个平面内 同理BC、B1C1、AC、A1C1分别在同一个平面内 (2) 设AB∩A1B1=X,BC∩B1C1=Y,AC∩A1C1=Z,则只需证明X、Y、Z三点都是平面A1B1C1与ABC的公共点即可. 变式训练3: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AB中点,F为AA1中点, 求证:(1) E、C.D1、F四点共面; (2) CE、D1F、DA三线共点. 证明(1) 连结A1B 则EF∥A1B  A1B∥D1C ∴EF∥D1C    ∴E、F、D1、C四点共面 (2) 面D1A∩面CA=DA ∴EF∥D1C  且EF= D1C ∴D1F与CE相交  又D1F 面D1A,CE 面AC ∴D1F与CE的交点必在DA上 ∴CE、D1F、DA三线共点. 例4.求证:两两相交且不通过同一点的四条直线必在同一平面内. 证明:(1) 若a、b、c三线共点P,但点p d,由d和其外一点可确定一个平面α 又a∩d=A  ∴点A∈α  ∴直线a α 同理可证:b、c α  ∴a、b、c、d共面 (2)若a、b、c、d两两相交但不过同一点 ∵a∩b=Q  ∴a与b可确定一个平面β 又c∩b=E      ∴E∈β 同理c∩a=F        ∴F∈β ∴直线c上有两点E、F在β上    ∴c β 同理可证:d β  故a、b、c、d共面 由(1) (2)知:两两相交而不过同一点的四条直线必共面 变式训练4:分别和两条异面直线AB、CD同时相交的两条直线AC、BD一定是异面直线,为什么? 解:假设AC、BD不异面,则它们都在某个平面 内,则A、B、C、D .由公理1知 , .这与已知AB与CD异面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即AC、BD一定是异面直线。 小结归纳 1.证明若干点共线问题,只需证明这些点同在两个相交平面. 2.证明点、线共面问题有两种基本方法:①先假定部分点、线确定一个平面,再证余下的点、线在此平面内;②分别用部分点、线确定两个(或多个)平面,再证这些平面重合. 3.证明多线共点,只需证明其中两线相交,再证其余的直线也过交点. 基础过关 第2课时    空间直线 基础过关 1.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            、        、          . 2.相交直线          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      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不同在任          平面,没有公共点. 3.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                . 4.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角          . 5.异面直线的判定定理 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    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作用:判定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 6.异面直线的距离:和两条异面直线      的直线称为异面直线的公垂线.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在    的长度,叫两异面直线的距离.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AD=AC=BC=BD=a,AB=CD=b,E、F分别是AB、CD的中点. (1) 求证:EF是AB和CD的公垂线; (2) 求AB和CD间的距离. 证明:(1) 连结CE、DE     AB⊥面CDE ∴AB⊥EF  同理CD⊥EF ∴EF是AB和CD的公垂线 (2) △ECD中,EC= =ED ∴EF= 变式训练1: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AD=BC=2,E,F分别为AB、CD的中点,EF= ,求AD、BC所成角的大小. 解:设BD的中点G,连接FG,EG。在△EFG中  EF=   FG=EG=1 ∴∠EGF=120°      ∴AD与BC成60°的角。 例2. S是正三角形ABC所在平面外的一点,如图SA=SB=SC, 且 ASB= BSC= CSA= ,M、N分别是AB和SC的中点. 求异面直线SM与BN所成的角. 证明:连结CM,设Q为CM的中点,连结QN 则QN∥SM ∴∠QNB是SM与BN所成的角或其补角 连结BQ,设SC=a,在△BQN中 BN=   NQ= SM= a  BQ= ∴COS∠QNB= ∴∠QNB=arc cos 变式训练2:正 ABC的边长为a,S为 ABC所在平面外的一点,SA=SB=SC=a,E,F分别是SC和AB的中点. (1) 求异面直线SC和AB的距离; (2) 求异面直线SA和EF所成角. 答案:(1)       (2) 45° 例3. 如图,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P 分别为A1B1、BB1、CC1的中点. (1) 求异面直线D1P与AM,CN与AM所成角; (2) 判断D1P与AM是否为异面直线?若是,求其距离. 解:(1) D1P与AM成90°的角 CN与AM所成角为arc cos . (2) 是.NP是其公垂线段, D1P与AN的距离为1. 变式训练3: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 ∠BCA=90°,M、N分别是A1B1和A1C1的中点, 若BC=CA=CC1,求NM与AN所成的角. 解:连接MN,作NG∥BM交BC于G,连接AG, 易证∠GNA就是BM与AN所成的角. 设:BC=CA=CC1=2,则AG=AN= ,GN=B1M= , cos∠GNA= 。 例4.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PA⊥底 面ABCD,AE⊥PD,EF∥CD,AM=EF. (1) 证明MF是异面直线AB与PC的公垂线; (2) 若PA=3AB,求直线AC与平面EAM所成角的正弦值. (1)证明:∵EF∥CD  AM∥CD ∴ AM∥EF,又AM=EF  ∴ AMFE为平行四边形 ∵ AB⊥PA,AB⊥AD  ∴ AB⊥面PAD ∴ AB⊥AE,又AE∥MF,∴ AB⊥MF 又∵AE⊥PD  CD⊥AE  ∴ AE⊥面PCD ∴ AE⊥PC  ∴ MF⊥PC  ∴ MF为AB与PC的公垂线. (2) 设AB=1,则PA=3,建立如图所示坐标系.由已知得 =(0, , ), =(1,0,0) 面MFEA的法向量为 =(0,1,-3), =(1,1,0),cos< , >= .∴ AC与面EAM所成的角为 -arc cos ,其正弦值为 . 变式训练4:如图,在正方体 中, E、F分别是 、CD的中点. (1)证明 ; (2)求 与 所成的角。 (1)证明:因为AC1是正方体,所以AD⊥面DC1 又DF1 DC1,所以AD⊥D1F. (2)取AB中点G,连结A1G,FG, 因为F是CD的中点,所以GF∥AD, 又A1D1∥AD,所以GF∥A1D1, 故四边形GFD1A1是平行四边形,A1G∥D1F。 设A1G与AE相交于H,则∠A1HA是AE与D1F所成的角。 因为E是BB1的中点,所以Rt△A1AG≌△ABE, ∠GA1A=∠GAH,从而∠A1HA=90°, 即直线AE与D1F所成的角为直角。 小结归纳 1.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步骤:(1)找出或作出有关角的图形;(2)证明它符合定义; (3)求角. 2.证明两条直线异面的常用方法:反证法、定义法(排除相交或平行)、定理法. 3.求异面直线间距离的方法:作出公垂线段,向量法. 基础过关 第3课时    直线和平面平行 1.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          、          . 直线在平面内,有          公共点. 直线和平面相交,有        公共点. 直线和平面平行,有        公共点. 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相交称为直线在平面外. 2.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平面外        和这个平面内        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记忆口诀:线线平行  线面平行) 3.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      ,经过      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记忆口诀:线面平行  线线平行) 典型例题 例1.如图,P是 ABC所在平面外一点,M PB, 试过AM作一平面平行于BC,并说明画法的理论依据. 解:在平面PBC内过M点作MN∥BC,交PC于N点, 连AN则平面AMN为所求 根据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变式训练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是A1B和AC上的点,且A1M=AN. 求证:MN∥平面BB1C1C. 证明:在面BA1内作MM1∥A1B1交BB1于M1 在面AC内作NN1∥AB交BC于N1 易证MM1  NN1即可 例2. 设直线a∥ ,P为 内任意一点,求证:过P且平行a的直线 必在平面 内. 证明:设a与p确定平面β,且α∩β=a' ,则a'∥a 又a∥l  l∩a'=p ∴a与a'重合    ∴l α 变式训练2:求证:如果一条直线和两个相交平面都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它们的交线平行. 解:已知α∩β=l    a∥α    a∥β    求证:a∥l 证明:过a作平面γ交平面α于b,交平面β于C, ∵a∥α,∴a∥b 同理,∵a∥β    ∴a∥c    ∴b∥c 又∵b β  且c β    ∴b∥β 又平面α经过b交β于l ∴b∥l且a∥b    ∴a∥l 例3.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菱PD⊥底面ABCD,PD=DC,E是PC的中点. ( 1 ) 证明:PA∥平面EDB; ( 2 ) 求EB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的正切值. (1 ) 证明:提示,连结AC交BD于点O,连结EO. ( 2) 解:作EF⊥DC交DC于F,连结BF. 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 PD⊥底面ABCD,∴PD⊥DC. ∴ EF∥PD,F为DC的中点.∴EF⊥底面ABCD, BF为BE在底面ABCD内的射影, ∠EBF为直线EB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 在Rt△BCF中,BF= ∵ EF= PD= ,∴ 在Rt△EFB中, tan∠EBF= .所以EB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的正切值为 . 变式训练3:如图,在四面体中截面EFGH平行于对棱 AB和CD,试问:截面在什么位置时,其截面的面积最大? 解:易证截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设AB=a  CD=b  ∠FGH=α(a、b为定值,α为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的角) 又设FG=x  GH=y  由平几得   ∴ =1    ∴y= (a-x) ∴S□ EFGH=FG·GH·sinα=x· (a-x)sinα = x(a-x) ∵x>0  a-x>0  且x+(a-x)=a为定值 ∴当且仅当  x=a-x 即x= 时(S□ EFGH)max= 例4.已知: ABC中, ACB=90°,D、E分别为AC、AB的中点,沿DE将 ADE折起使A到A'的位置,若平面A'DE⊥面BCDE,M是A'B的中点,求证:ME∥面A'CD. 证明:取A'C的中点N,连MN、DN, 则MN  BC,DE  BC ∴MN  DE    ∴ME∥ND 又ME 面A'CD    ND 面A'CD ∴ME∥面A'CD 变式训练4: (2005年北京)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3,BC=4,AB=5,AA1=4,点D是AB的中点. ( 1 ) 求证:AC⊥BC1; (2) 求证:AC1∥平面CDB1; (3) 求异面直线AC1与B1C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1)直三棱柱ABC-A1B1C1,底面三边长AC=3,BC=4,AB=5. ∴AC⊥BC,且BC1在平面ABC内的射影为BC,∴AC⊥BC1; (2)设CB1与C1B的交点为E,连结DE,∵D是AB的中点,E是BC1的中点,∴DE∥AC1 ∴DE 平面CDB1,AC1 平面CDB1,∴AC1∥平面CDB1; (3)∵DE∥AC1,∴CED为AC1与B1C所成的角,在△CED中,ED= AC1= ,CD= AB= ,CE= CB1=2 ,∴cos∠CED = ∴异面直线AC1与B1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小结归纳 1.证明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方法有:(1)依定义采用反证法;(2)判定定理;(3)面面平行性质;(4)向量法. 2.辅助线(面)是解、证有关线面问题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在化空间问题为平面问题的转化作用. 基础过关 第4课时    直线和平面垂直 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的          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互相垂直. 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        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3.直线和平面垂直性质 若a⊥ ,b 则          若a⊥ ,b⊥ 则          若a⊥ ,a⊥ 则          过一点和已知平面垂直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 4.点到平面距离 过一点作平面的垂线        叫做点到平面的距离. 5.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时,这条直线上        到这个平面的距离叫做直线到平面距离. 典型例题 例1. OA、OB、OC两两互相垂直,G为 ABC的垂心.求证:OG 平面ABC. 证明:∵OA、OB、OC两两互相垂直 ∵OA⊥平面OBC  ∴OA⊥BC 又G为△ABC的垂心  ∴ AG⊥BC, ∴ BC⊥面OAG ∴BC⊥OG 同理可证:AC⊥OG  又BC∩AC=C ∴OG⊥平面ABC 变式训练1:如图SA⊥面ABC,∠ABC=90°,AE⊥SB,且SB∩AE=E,AF⊥SC,且AF∩SC=F,求证:(1) BC⊥面SAB;(2) AE⊥面SBC;(3) SC⊥EF. 证明:(1) BC⊥面SAB (2) 由(1)有 AE⊥面SBC (3) 由(2)有 SC⊥面AEF SC⊥EF 例2 如图,已知PA⊥矩形ABCD所在平面,M、N分别是AB、PC中点. (1) 求证:MN⊥CD; (2) 若 PDA=45°,求证:MN⊥面PCD. 证明:(1) 连AC取中点O,连NO、MO,并且MO交CD于R ∵N为PC中点  ∴NO为△PAC的中位线  NO∥PA 而PA⊥平面ABCD  ∴NO⊥平面ABCD ∴MN在平面ABCD的射影为MO,又ABCD是矩形 M为AB中点,O为AC中点  ∴MO⊥CD ∴CD⊥MN (2) 连NR,则∠NRM=45°=∠PDA 又O为MR的中点,且NO⊥MR ∴△MNR为等腰三角形 且∠NRM=∠NMR=45° ∴∠MNR=90°  ∴MN⊥NR  又MN⊥CD ∴MN⊥平面PCD 变式训练2:PD垂直于平面ABCD所在平面,PB⊥AC,PA⊥AB. 求证:① ABCD是正方形;② PC⊥BC. 证明:略 例3.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D⊥底面ABCD,AD=PD,E、F分别为CD、PB的中点. (1) 求证:EF⊥平面PAB; (2) 设AB= BC,求AC与平面AEF所成的角的大小. (1) 证明:连结EP.∵PD⊥底面ABCD,DE在 平面ABCD中,∴PD⊥DE,又CE=ED,PD=AD=BC, ∴Rt△BCE≌Rt△PDE,∴PE=BE ∵F为PB中点,∴EF⊥PB. 由垂线定理得PA⊥AB,∴在Rt△PAB中,PF=AF,又PE=BE=EA,∴△EFP≌△EFA, ∴EF⊥FA. ∵ PB、FA为平面PAB内的相交直线,∴EF⊥平面PAB. (2) 解:不防设BC=1,则AD=PD=1,AB= ,PA= ,AC= .∴△PA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PB=2,F是其斜边中点,BF=1,且AF⊥PB.∵PB与平面AEF内两条相交直线EF、AF都垂直.∴PB⊥平面AEF.连结BE交AC于G,作GH∥BP交EF于H,则GH⊥平面AEF. ∠GAH为AC与平面AEF所成的角. 由△EGC∽△BGA可知EG= GB,EG= EB,AG= AC= . 由△EGH∽△BGF可知GH= BF= ∴sin∠GAH= ∴AC与面AEF所成的角为arc sin . 变式训练3: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平面ABD⊥平面BCD, BAD= BDC=90°,AB=AD=3 ,BC=2CD.求: (1) 求AC的长; (2) 求证:平面ABC⊥平面ACD; (3) 求D点到平面ABC的距离d. 解:(1)   (2)略. (3)因VA-DBC= ( DC×BD)×OA=6 , 又VD-ABC= ( AB×AC)×d= d, VA-BCD=VD-ABC,则 d=6 ,解得d= . 例4:如图,棱长为4的正方体AC1,O是正方形A1B1C1D1的中心,点P在棱CC1上,且CC1=4CP. (1) 求直线AP与平面BCC1B1所成角的大小; (2) 设O点在平面D1AP上的射影是H,求证:D1H AP; (3) 求点P到平面ABD1的距离. 答案: (1) ∠APB=arctan (2) AP在面AC上的射影为AC  又AC⊥BD ∴PA⊥BD  而BD∥B1D1  ∴B1D1⊥AP 而B1D1在平面D1AP上的射影为D1H  ∴D1H⊥AP (3) 面ABD1⊥面BC1  过P作PM⊥BC1于M 则PM= 变式训练4:三棱锥V-ABC的三条侧棱VA、VC两两垂直,顶点V在底面内的射影是H. (1) 求证H是△ABC的垂心; (2) . (1) 证明:连结AH交BC于D点,连接CH交AB于E点, ∵VA⊥VB,VA⊥VC,VB∩VC=V, ∴VA⊥VBC面,又BC VBC面,∴BC⊥VA. ∵VH⊥ABC面,BC ABC面, ∴BC⊥VH,又VA∩VH=A,∴BC⊥VHA面. 又AD VHA面,∴AD⊥BC,同理可得CE⊥AB, ∴H是△ABC的垂心. (2) 连接VE,在Rt△VEC中,VE2=EH×EC AB2×VE2= AB2×EH×EC, 即 . 小结归纳 线面垂直的判定方法:(1) 线面垂直的定义;  (2)判定定理; (3) 面面垂直的性质;  (4) 面面平行的性质:若 ∥ ,a⊥ 则a ⊥ 基础过关 第5课时    三垂线定理 基础过关 1.和一个平面相交,但不和这个平面            的直线叫做平面的斜线,斜线和平面的交点叫做        . 2.射影(1) 平面外一点向平面引垂线的          叫做点在平面内的射影; (2) 过垂足和斜足的直线叫斜线在平面内的                  . 斜线上任意一点在平面上的射影一定在          . 垂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只是        . 直线和平面平行时,直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是和该直线        的一条直线. 3.如图,AO是平面 斜线,A为斜足,OB⊥ ,B 为垂足,AC ,∠OAB= , BAC= , ∠OAC= ,则cos =        . 4.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平面的斜线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            所成 的          叫做这条直线和平面所成角. 斜线和平面所成角,是这条斜线和平面内任一条直线所成角中                . 5.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        垂直,那么它也和        垂直. 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    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   垂直.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Rt ABC的斜边BC在平面 内,A到 的距离2,两条直角边和平面 所成角分别是45°和30°.求:(1) 斜边上的高AD和平面 所成的角; (2) 点A在 内的射影到BC的距离. 答案:(1) 60°  (2) 变式训练1:如图,道旁有一条河,河对岸有电塔AB,塔顶A到道路距离为AC,且测得∠BCA=30°,在道路上取一点D,又测得CD=30m,∠CDB=45°.求电塔AB的高度. 解:BC=30,AB=BC tan30°=10 例2.如图,矩形纸片A1A2A3A4,B、C、B1、C1 分别为A1 A4、A2A3的三等分点,将矩形片沿 BB1,CC1折成三棱柱,若面对角线A1B1 BC1; 求证:A2C A1B1. 解:取A2B1中点D1  ∵A2C1=B1C1  ∴C1D1⊥A2B1 又A1A2⊥面A2B1C1  ∴C1D1⊥A1A2 ∴C1D1⊥面A1A2B1B  ∴BD1是BC1在面A2B上的射影 由A1B1⊥BC1  ∴BD1⊥A1B1 取A1B中点D  同理可证A2D是A2C在面A2B上的射影 ∵A2D BD1 ∴A2DBD1是平行四边形 由BD1⊥A1B1  ∴A1B1⊥A2D ∴A2C⊥A1B1 变式训练2: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AB=3,AA1=4,M为AA1中点,P是BC上一点,且由P沿棱柱侧面经过棱CC1到M的最短路线长 ,设这条最短路线与CC1交点N,求: (1) PC和NC的长; (2) 平面NMP与平面ABC所成二面角(锐角)大小. 解:将侧面BB1C1C绕棱CC1旋转120°使其与侧面 AA1C1C在同一平面上,点P运动到点P1的位置, 连接MP1,则MP1就是由点P沿棱柱侧面经过棱CC1到点M的最短路线 设PC=x,则P1C=x,在Rt△MAP1中,由勾股定理得x=2 ∴PC=P1C=2  ∵   ∴NC= (2) 连接PP1,则PP1就是平面NMP与平面ABC的交线,作NH⊥PP1于H,又CC1⊥平面ABC,连结CH,由三垂线定理得CH⊥PP1 ∴∠NHC就是平面NMP与平面ABC所成的平面角(锐角) 在Rt△PHC中  ∵∠PCH= ∠PCP1=60°  ∴CH= =1 在Rt△PHC中  tanNHC= 故平面NMP与平面ABC所成二面角大小为arctan 例3.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点E是棱BC的中点,点F是棱CD上的动点. (1) 试确定点F的位置,使得D1E 面AB1F; (2) 当D1E 面AB1F时,求二面角C1-EF-A大小. 解:(1) 连结A1B,则A1B是D1E在面ABB1A1内的射影 ∵AB1⊥A1B  ∴D1E⊥AB1 于是D1E⊥平面AB1F  D1E⊥AF 连结DE,则DE是D1E在底面ABCD内的射影 ∴D1E⊥AF DE⊥AF ∵ABCD是正方形,E是BC的中点 ∴当且仅当F是CD的中点时,DE⊥AF 即当点F是CD的中点时,D1E⊥面AB1F (2) 当D1E⊥平面AB1F时,由(1) 知点F是CD的中点,又已知点E是BC的中点,连结EF,则EF∥BD连AC,设AC与EF交点H,则CH⊥EF,连C1H,则CH是C1H在底面ABCD内的射影 ∴C1H⊥EF  即∠C1HC是二面角C1-EF-C的平面角 在Rt△C1HC中  ∵C1C=1  CH= AC= ∴tan∠C1HC= ∴∠C1HC=arctan 2 ∴∠AHC1=π-arctan2 变式训练3: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棱长a,点P在AC上,Q在BC1上,AP=BQ=a, (1) 求直线PQ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 (2) 求证:PQ⊥AD. (1) 解:过Q作QM∥CC1交BC于M  则QM⊥面ABCD  ∴∠QPM就是所求角 ∵ 即   ∴ ∴   ∴PM∥AB 在Rt△PQM中  PM=   QM= ∴tan∠QPM= = = +1 (2) 由(1) 可知PM⊥BC  PQ在面ABCD内的射影是PM. ∴PQ⊥BC  又AD∥BC  ∴PQ⊥AD 例4.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D=AA1=1,AB=2,点E在棱AB上移动. (1) 证明:D1E⊥A1D; (2) 当E为AB的中点时,求点E到面ACD1的距离; (3) AE等于何值时,二面角D1-EC-D的大小为 . (1) 证明:∵ AE⊥平面AA1DD1,A1D⊥AD1,∴A1D⊥D1E. (2) 设点E到面ACD1的距离为h,在△ACD1中,AC=CD1= ,AD1= , = · · = ,而 = ·AE·BC= . ∴ = ·DD1= ·h ∴ ×1= ×h,  ∴h= (3) 过D作DH⊥CE于H,连D1H、DE,则D1H⊥CE,∴∠DHD1为二面角D1-EC-D的平面角.设AE=x,则BE=2-x 在Rt△D1DH中,∵∠DHD1= ,∴DH=1 ∵在Rt△ADE中,DE= ,∴在Rt△DHE中,EH=x,在Rt△DHC中,CH= ,CE= ,则x+ = ,解得x=2- . 即当x=2- 时,二面角为D1-EC-D的大小为 . 变式训练4: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且PD=a,PA=PC= a. (1) 求证:PD⊥面ABCD; (2) 求直线PB与AC所成角; (3) 求二面角A-PB-D大小. 证明:(1) ∵PC= a  PD=DC=a  ∴PD2+DC2=PC2 ∴△PDC是直角三角形  ∴PD⊥DC 同理PD⊥DA  又∵DA∩DC=D ∴PD⊥平面ABCD (2) 连BD  ∵ABCD是正方形  ∴AC⊥BD 又∵PD⊥平面ABCD  AC⊥PB(三垂线定理) ∴PB与AC所成角为90° (3) 设AC∩BD=0  作AE⊥PB于E,连OE ∵AC⊥BD  PD⊥平面ABCD  AC 面ABCD ∴PD⊥AC  ∴AC⊥平面PDB 又∵OE是AE在平面PDB内的射影 ∴OE⊥PB  ∴∠AEO就是二面角A-PB-O的平面角 又∵AB=a  PA=   PB= ∵PD⊥面ABCD  DA⊥AB  ∴ PA⊥AB 在Rt△PAB中  AE·PB=PA·AB  ∴AE=   AO= 小结归纳 ∴sin∠AEO=   ∴∠AEO=60° 1.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一般步骤是一找(作),二证,三算.寻找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是关键,基本原理是将空间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主要转化到一个三角形内,通过解三角形来解决. 2.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是判定两条线互相垂直的重要方法,利用它解题时要抓住如下几个环节:一抓住斜线,二作出垂线,三确定射影. 3.证明线线垂直的重要方法: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线⊥面 线⊥线;向量法. 基础过关 第6课时    平面与平面平行 基础过关 1.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2.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    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记忆口诀:线面平行,则面面平行) 3、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所有的      平行. (记忆口诀:面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4.两个平行平面距离 和两个平行平面同时      的直线,叫做两个平面的公垂线,公垂线夹在平行平面间的部分叫做两个平面的        ,两个平行面的公垂线段的        ,叫做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E、F分别是棱A1B1、A1D1、B1C1、C1D1中点. (1) 求证:平面AMN∥平面EFDB; (2) 求异面直线AM、BD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1) 易证EF∥B1D1 MN∥B1D1 ∴EF∥MN AN∥BE  又MN∩AN=N  EF∩BE=E ∴面AMN∥面EFDB (2) 易证MN∥BD  ∴∠AMN为AM与BD所成角 易求得  cos∠AMN= 变式训练1:如图, ∥ ,AB交 、 于A、B, CD交 、 于C、D,AB CD=O,O在两平面之间, AO=5,BO=8,CO=6.求CD. 解:依题意有AC∥DB  即 ∴OD=   ∴CD= +6= 例2 . 已知平面 ∥平面 ,AB、CD是夹在平面 和平面 间的两条线段,点E、F分别在AB、CD上,且 .求证:EF∥ ∥ . 证明:1°若AB与CD共面,设AB与CD确定平面γ,则α∩γ=AC  β∩γ=BD ∵α∥β  ∴AC∥BD  又∵ ∴EF∥AC∥BD  ∴EF∥α∥β 2°若AB与CD异面,过A作AA'∥CD 在AA'截点O,使   ∴EO∥BA'  OF∥A'D ∴平面EOF∥α∥β  ∴EF与α、β无公共点 ∴EF∥α∥β 变式训练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P分别是CC1、B1C1、C1D1的中点. 求证:(1) AP MN; (2) 平面MNP∥平面A1BD. 证明:(1) 连BC1  易知AP在BCC1B1内射影是BC1 BC1⊥MN  ∴AP⊥MN (2) ∵ 面MNP∥面A1BD 例3.已知a和b是两条异面直线. (1) 求证:过a和b分别存在平面α和β,使α∥β; (2) 求证:a、b间的距离等于平面α与β的距离. (1) 在直线a上任取一点P,过P作b'∥b,在直线b上取一点Q 过Q作a'∥a  设a, b'确定一个平面α a', b确定平面β  a'∥a  a α  ∴a'∥α 同理b∥α  又a'、b β  ∴α∥β 因此,过a和b分别存在两个平面α、β (2) 设AB是a和b的公垂线,则AB⊥b,AB⊥a  ∴AB⊥a' a'和b是β内的相交直线,∴AB⊥β  同理AB⊥α 因此,a, b间的距离等于α与β间的距离. 变式训练3:如图,已知平面α∥平面β,线段PQ、PF、QC分别交平面α于A、B、C、点,交平面β于D、F、E点,PA=9,AD=12,DQ=16,△ABC的面积是72,试求△DEF的面积. 解:平面α∥平面β,∴AB∥DF,AC∥DE, ∴∠CAB=∠EDF.在△PDF中,AB∥DF,DF= AB= AB,同理DE= AC. S△DEF= DF·DE sin∠EDF= S△ABC=96. 例4.如图,平面 ∥平面 , ABC. A1B1C1分别在 、 内,线段AA1、BB1、CC1交于点O,O在 、 之间,若AB=2AC=2,∠BAC=60°,OA:OA1=3:2. 求 A1B1C1的面积. 解:∵α∥β  AA1∩BB1=O  ∴AB∥A1B1 同理AC∥A1C1  BC∥B1C1 ∴△ABC∽△A1B1C1  S△ABC= AB·AC·sin60°= ∴ ∴ = 变式训练4:如图,在底面是菱形的四棱锥P-ABCD中,∠ABC=60°,PA=AC=a,PB=PD= a,点E是PD的中点. (1)证明:PA⊥平面ABCD,PB∥平面EAC; (2)求以AC为棱,EAC与DAC为面的二面角θ的正切值. (1)证:因为底面ABCD是菱形,∠ABC=60°, 所以AB=AD=AC=a, 在△PAB中,由PA2+AB2=2a2=PB2知PA⊥AB, 同理,PA⊥AD,所以PA⊥平面ABCD. 因为 = + + =2 + + =( + )+( + )= + ∴ 、 、 共面. PB 平面EAC,所以PB∥平面EAC. (2) 解:作EG∥PA交AD于G,由PA∥平面ABCD,知EG⊥平面ABCD.作GH⊥AC于H,连结EH,则EH⊥AC,∠EHG即为二面角θ的平面角. 又E是PD的中点,从而G是AD的中点,EG= a,AG= a,GH=AG sin 60°= a, 小结归纳 所以tanθ= . 1.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1)定义法;(2)判定定理. 2.正确运用两平面平行的性质. 3.注意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相互转化:线∥线 线∥面 面∥面. 基础过关 第7课时      两个平面垂直 1.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两个平面相交所成二面角为        二面角,则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2.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如果一个平面      有一条直线        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3.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      的垂直于它们的      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4.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EF= ,其中:d是异面直线a、b的      ,θ为a、b        ,m、n分别是a、b上的点E、F到        AA'与a、b的交点A,A'的距离. 例1 如图所示,在四面体S-ABC中,SA=SB=SC,∠ASB=∠ASC=60°,∠BSC=90°. 求证:平面ABC⊥平面BSC. 证明:略 变式训练1:如图,在三棱锥S-ABC中,SA⊥平面ABC,平面SAB⊥平面SBC. ⑴ 求证:AB⊥BC; ⑵ 若设二面角S-BC-A为45°, SA=BC,求二面角A-SC-B的大小. 证明:(1) 作AH⊥SB于H,则AH⊥平面SBC ∴AH⊥BC, 又SA⊥BC ∴BC⊥平面SAB  ∴BC⊥AB (2) ∠SBA是二面角S-BC-A的平面角,∠SBA=45°,作AE⊥SC于E,连结EH,EH⊥SC,∠AEH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AEH=60° 例2.在120°的二面角P-a-Q的两个面P和Q内,分别有点A和点B,已知点A和点B到棱a的距离分别是2和4,且线段AB=10,求: (1) 直线AB和棱a所成的角; (2) 直线AB和平面Q所成的角. 答案:(1) arc sin   (2) arc sin 变式训练2:已知四棱锥P-ABCD,底面ABCD是菱形,∠DAB=60°,PD⊥平面ABCD,PD=AD,点E为AB中点,点F为PD中点. (1) 证明:平面PED⊥平面PAB; (2) 求二面角P-AB-F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1)证明:连BD.∵AB=AD,∠DAB=60°, ∴△ADB为等边三角形,∴E是AB中点.∴AB⊥DE,∵PD⊥面ABCD,AB 面ABCD,∴AB⊥PD. ∵DE 面PED,PD 面PED,DE∩PD=D, ∴AB⊥面PED,∵AB 面PAB.∴面PED⊥面PAB. (2)解:∵AB⊥平面PED,PE 面PED,∴AB⊥PE.连结EF,∵ EF 面PED,∴AB⊥EF. ∴ ∠PEF为二面角P-AB-F的平面角. 设AD=2,那么PF=FD=1,DE= . 在△PEF中,PE= ,EF=2,PF=1 ∴cos∠PEF= 即二面角P-AB-F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 例3.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矩形,PA⊥平面ABCD,E、F分别是AB、PD的中点,又二面角P-CD-B为45°. ⑴ 求证:AF∥平面PEC; ⑵ 求证:平面PEC⊥平面PCD; ⑶ 设AD=2,CD=2 ,求点A到面PEC的距离. 证明:(1) 取PC的中点G,易证EG∥AF,从而AF∥平面PEC (2) 可证EG⊥平面PCD (3) 点A到平面PEC的距离即F到平面PEC的距离,考虑到平面PEC⊥平面PCD,过F作FH⊥PC于H,则FH即为所求,由△PFH~△PCD得FH=1 变式训练3:如图,在四棱锥V-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面VAD是正三角形,平面VAD⊥底面ABCD. ⑴ 证明:AB⊥平面VAD; ⑵ 求面VAD与面VDB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1)证明: 平面VAD⊥平面ABCD AB⊥AD                    AB⊥平面VAD AB 平面ABCD AD=平面VAD∩平面ABCD (2)解:取VD的中点E,连结AE、BE. ∵△VAD是正三角形,∴AE⊥VD,AE= AD. ∵AB⊥平面VAD,∴AB⊥AE. 又由三垂线定理知BE⊥VD. 于是tan ∠AEB= = , 即得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arc tan 例4.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四边形A1ABB1是菱形,四边形BCC1B1是矩形,AB⊥BC,CB=3,AB=4,∠A1AB=60°. ⑴ 求证:平面CA1B⊥平面A1ABB1; ⑵ 求直线A1C与平面BCC1B1所成角的正切值; (3) 求点C1到平面A1CB的距离. 证( 1) 因为四边形BCC1B1是矩形, 又∵AB⊥BC,∴BC⊥平面A1ABB1. (2)过A1作A1D⊥B1B于D,连结DC, ∵BC⊥平面A1ABB1,∴BC⊥A1D. ∴ A1D⊥平面BCC1B1, 故∠A1CD为直线A1C与平面BCC1B1所成的角, 在矩形BCC1B1中,DC= ,因为四边形A1ABB1是菱形. ∠A1AB=60°,CB=3,AB=4,∴ A1D=2 ∴ tan∠A1CD= . (3)∵ B1C1∥BC,∴B1C1∥平面A1BC. ∴ C1到平面A1BC的距离即为B1到平面A1BC的距离. 连结AB1,AB1与A1B交于点O,∵四边形A1ABB1是菱形,∴B1O⊥A1B. ∵ 平面CA1B⊥平面A1ABB1,∴B1O⊥平面A1BC, ∴ B1O即为C1到平面A1BC的距离. ∵B1O=2   ∴ C1到平面A1BC的距离为2 . 变式训练4:如果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DAB=60°,且边长为a的菱形,侧面PAD为正三角形,其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 ⑴ 若G为AD边的中点,求证BG⊥平面PAD; ⑵ 求证AD⊥PB; ⑶ 求二面角A-BC-P的大小; ⑷ 若E为BC边的中点,能否在棱PC上找到一点F, 使平面DEF⊥平面ABCD,并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 (1) 略  (2) 略  (3) 45°  (4) F为PC的中点 小结归纳 在证明两平面垂直时,一般方法是从现有的直线中寻找平面的垂线;若没有这样的直线,则可通过作辅助线来解决,而作辅助线则应有理论根据并且要有利于证明,不能随意添加,在有平面垂直时,一般要用性质定理,在一个平面内作交线的垂线,使之转化为线面垂直,然后再转化为线线垂直.“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间的转化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第8课时      空间的角 基础过关 1.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a、b是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一点O分别引直线a'    a,b'    b,把直线a'和b'所成的      或        叫做两条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其范围是      .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      所成的      角,叫做这条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规定: ① 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我们说它们所成的角是      角;② 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我们说它们所成的角是      角. 其范围是        . 公式:cosθ=cosθ1cosθ2,其中,θ1是        ,θ2是        ,θ是        . 3.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4.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    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        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其范围是        .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已知矩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P,PA⊥平面ABCD,E、F分别是AB、PC的中点. (1)求EF与平面PAD所成角的大小; (2)求EF与CD所成角的大小; (3)若∠PDA=45°,求:二面角F—AB—D的大小. 解:(1)易知EF∥平面PAD,故EF与平面PAD成角为0°; (2)易知EF⊥CD,故EF与CD成角为90°; (3)取AC中点为0,则∠FEO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易求得∠FEO=45°. 变式训练1:如图,ABCD—A1B1C1D1是正四棱柱,若二面角C1 —BD—C的大小为60°,求异面直线BC1与AC所成 的角的大小. 答案:arccos 例2. 在等腰梯形ABCD中,AB=20,CD=12,它的高为2 ,以底边的中垂线MN为折痕,将梯形MBCN折至MB1C1N位置,使折叠后的图形成120°的二面角,求:
/
本文档为【必修二 立体几何单元 教学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