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 方苞与姚鼐的游记之比较_0

2017-11-13 12页 doc 31KB 8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635

暂无简介

举报
(doc) 方苞与姚鼐的游记之比较_0(doc) 方苞与姚鼐的游记之比较_0 方苞与姚鼐的游记之比较 2011年8月 第23卷第4期 安康学院 JournalofAnkangUniversity Aug.2011 Vo1.23No.4 方苞与姚鼐的游记之比较 余水英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l000) 摘要:方苞和姚鼐都是桐城派的重要作家,在他们的文集中都有一部分游记.方苞 的游记重在对义理的揭 示,而姚鼐的游记则融合了考据.究其因,主要与二人所处时代的学术风气有关.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术氛围, 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文学观,从而使...
(doc) 方苞与姚鼐的游记之比较_0
(doc) 方苞与姚鼐的游记之比较_0 方苞与姚鼐的游记之比较 2011年8月 第23卷第4期 安康学院 JournalofAnkangUniversity Aug.2011 Vo1.23No.4 方苞与姚鼐的游记之比较 余水英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l000) 摘要:方苞和姚鼐都是桐城派的重要作家,在他们的文集中都有一部分游记.方苞 的游记重在对义理的揭 示,而姚鼐的游记则融合了考据.究其因,主要与二人所处时代的学术风气有关.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术氛围, 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文学观,从而使他们的游记也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关键词:方苞;姚鼐;游记;义理;考据;学术风气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92(2011)04—0063—03 方苞与姚鼐同是桐城派的大师,方苞是桐城派 的开创者,而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们在清 代文坛上各领风骚,在桐城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有着重要影响.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既是文 化之邦,也是山水之乡.在他们的文集中,都有数 量不等的游记,他们的游记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一 ,重在义理的方苞游记 在方苞的古文中,游记是不太显眼的一类,在 仿苞集》中一共收录了7篇:丰台记》,(<游 潭柘记》,《再至浮山记》,己寻大龙湫瀑布》, 馒?天姥寺星,《游雁荡记》,《封氏园观古松记》. ((游丰台记》写作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四月,在叙述了同朋友一起到丰台游玩的经历之 后,篇末他总结说: 计明年花时留于此者,惟余独耳.岂惟余之衰 疾羁孤,此乐难再;即诸君子,踪迹乖分,栖记异 向,虽山川景物之胜十百于斯,而耆艾故人,天涯 群聚,欢然握手如兹游者,恐亦未可多遘也【1]422. 抒发了他对朋友欢聚的珍惜和乐极生悲的惆 怅,揭示了美好的事物难以持久的道理. 在游丰台后,又于四月二十二日与寓安,刘师 向同游潭柘,作《游潭柘记》.这篇游记中,在记 叙完游潭柘的经历之后,总结说: 昔庄周自述所学,谓与天地精神往来.余困于 尘劳.忽睹兹山之与吾神者善也,殆恍然于周所云 者.余生山水之乡,昔之日,谁为羁绁邪?乃自牵于 俗.以桎梏其身心,而负此时物,悔岂可追邪?014.~-423 对于自身不能摆脱世俗的羁绊而深感无奈,同 时也揭示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要想真正融 人大自然,就得摆脱尘世的束缚. 《再至浮山记》先写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第一次与宗六上人一起游浮山,宗六对他说浮山名 气大,每年游客很多,破坏了浮山本来的宁静,他 认为名声会招来祸患.对于宗六的这一说法,方苞 在雍正二年(1724年)第二次去浮山时,提出了 异议,他认为:”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 则其迹自希,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而方苞则 认为,山有名无名没有关系,山所处的位置才是游 客多不多的真正原因.这里方苞可谓是借写山抒发 他自身的感慨,他因为文章写得好,给戴名世的 山集》作序,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可是,-tg_. ,李光地等人 正是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文名在外 才上书请求皇帝赦免他.正是由于有杰出的写作才 华,他才终于免于遭受杀头的厄运.他在这里阐发 的是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就有什么样的遭遇的道理. 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方苞去浙江寻医, 顺道游览了雁荡山,天姥山.八月十四日,人雁荡 山,寻找名胜古迹,作己寻大龙湫瀑彳.在这 篇游记中先交代了寻找大龙湫瀑布的曲折经历,最 后点名明主旨:”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 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 易也.”[1)426他藉此说明了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这样 一 个道理., 同时,他还写了雁荡t己》.在这篇游记中, 他在描写了雁荡山的独特美景之后,点出了雁荡山 的两个特点:一是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免于”愚 僧俗士之剥凿”,二是其它山使游者乐,而雁荡山 则能使游者”万感绝,百虑冥”.最后他总结说: 收稿日期:2011—02—18 作者简介:余水荚,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元 明清文学研究. “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聚贤成几成 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11428他指出了修身的根本 途径在于免俗,要做到不为外物所动,只有这样才 能成贤成圣. 游赏雁荡山之后,他又来到天姥山,并作《 天姥山寺呈书于壁上.《匦天姥山寺壁》先写轿 夫介绍天姥山的古树,接着写他亲日艮所见之树,两 者相合.他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 天下事必见之而后知,行之而后难.凡以臆j.Jr_ 想像而自谓有得者,如赵括之言兵,殷浩之志恢 复.近世浮慕陆王者之谈性命,皆梦中语也,而昧 者多信为诚然[11427. 在这里,他着重阐发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氏园观古松记》叙述了作者三次观封氏园 古松的经历,第一次是在康熙壬寅年(1722年), 简要地介绍了封氏园平时的景象,第二次和第三次 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的十六日和十七日, 文中突出了后两次观古松在一天之中的变化.第二 次去的时候古松”惟南枝色微黄”,而第三次去的 时候”瘀伤者几半,虽生意未尽,非完松矣”.第 二次去的时候,天气很好,朋友也到了;第三次去 的时候,刮起了大风,只好立即赶车回去.由此他 不禁发出这样的喟叹:”一日之游,而天时人事不 ,遭遇万变,能各得其意之 可期必如此,况人之生 所祈向gg?”揭示了世界万物在不断运动的真理. 纵观方苞的游记,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游记大都 是先记叙旅游经过,中间穿插一些山水风景的描 -- W,篇末卒章显志,点出文章的题旨.在他的游记 中,写作的重点不是模山范水,而是对”义理”的 揭示.他并不纵情子山水,而是寓理于景.在自然 山水中,寄托他的儒家思想. 二,附带考据的姚鼐游记 与方苞一样,在桐城派的另外,位大家姚鼐那 里,他的游记数量与方苞差不多,在他亲手编订的 楷抱轩全集》中,他收录了六篇游记:山 己》,《游灵岩t己》,《游媚笔泉记》《游双溪 记》,(觎披雪瀑记》,故崇正书院i. 在姚鼐的游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游记叙述 游踪清晰,对景色描绘细致,尤其是《登泰山t己》 一 文,对泰山日出的描写非常精彩,在后世影响很 大.不仅如此,他的游记还对景点的位置,景点得 名的原因介绍得十分详细,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很多 考据的内容. 乾隆二十九年,”三月上旬,姚鼐偕伯父范应 本邑左笔泉之邀,游于媚笔泉上,归,后作(<游媚 笔泉记》.”团在《游媚笔泉t己》开篇就介绍了媚笔 泉所在龙溪的位置: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 其将平也,两崖忽舍,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 龙溪曲流,出乎其间删一. 64 ”垂云游”的位置与来历: 第二段接着-W道了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 右,或日宋李公麟之?垂云游?也;或日后人求李 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 最后又写到了媚笔泉的具体位置:”南有泉, 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日:?媚笔之泉…囹一. 《登泰山记》作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首先也是介绍泰山的地理位置: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 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3j一. 对于上泰山的三条线路的介绍也十分细致: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 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 ,道有天 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 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 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嘲一. 在登上泰山之后,重点泰山日出,对泰山日出 的描写十分精彩: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 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 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 日: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绛璃驳色,而皆若偻阁一. 在游览泰山后,他又去附近的灵岩参观.在 《游灵岩i已》中他不厌其烦地介绍灵岩: 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 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 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 子日竺僧朗,居于琨端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 岩.故琨瑞之谷日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 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 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 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 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嘲”o. : 对于灵岩的地理位置,朗公谷,朗公石的历史 典故都介绍得十分详细. 乾隆四十年姚鼐回到故乡桐城,和朋友左一 清,张应宿一起游览了双溪,披雪瀑等景点.在 ((游双溪记》中介绍了双溪的得名的原因:”盖龙 溪水西北来,将人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 会目双溪.”131”对双溪景色的描绘十分简沽精练: ,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 “松堤内绕 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t 由于在双溪夜宿,双溪是宰相张英晚年归隐之地, 由此”远思文端之风”,而感叹自己”不堪世用”, 不能创造出张英那样的业绩. 在游览双溪后十日,他又去披雪瀑游玩.在 (觎披雪瀑i己》中,他这样描写披雪瀑的地理位置, 周边环境: 水源出-~-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 潭,大腹合口若罂,瀑坠罂中,奋而再起,飞沫散 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 西北距双溪亦-4=八里例 并称赞披雪瀑是”吾邑之奇”. 在嘉庆十三年三月,姚鼐游故崇正书院,并作 故崇正书院记》.在这篇游记中,他先以极其省 净的笔墨介绍了崇正书院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 石头城内清凉山巅有翠微亭,南唐暑风亭址 也.亭下稍西有僧寺,南唐所谓清凉寺也.寺之 左,明户部尚书耿定向为御史督南畿学时建正谊书 院于此.迄张江陵柄国毁书院,江宁诸生改为祠以 祀定向.至国朝祠亦颓弊矣.今释展西居之,饬修 祠宇具完,因建前后屋,以奉佛居僧,而犹因故呼 日崇正书院. 对崇正书院的位置的介绍一句话就带过了,而 崇正书院的历史沿革十分复杂,他仅仅用了三句话 就交代清楚了,可谓惜墨如金. 在姚鼐的游记中,他不仅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 自然风景,同时他也如同一位导游一样,给我们详 细地介绍了景点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让读者在 游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对这些景点的周边环境以 及相关的文化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学术风气的浸融 方苞,姚鼐的游记之所以存在这样大的差别, 与他们所处时代的学术风气是紧密相关的.不同的 学术氛围,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文学观,因而在文学 创作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清代初期,康熙皇帝特别崇尚朱熹,大力提 倡程朱理学.他曾经亲自主持编修纂朱子全 书》,全书的总体设计,编纂原则以及分类等都是 康熙皇帝亲自负责,并且为之作序,明确阐述了他 要编纂这部书的意图.正因如此,他大力提拔了一 批宗尚程朱理学的官员,如李光地,熊赐履,汤斌 等理学名臣.方苞笃信程朱理学,曾经自诩”学行 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王兆符《方望溪 先生集序))),因此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正如 梁启超先生在代学术概论》中所说: (方苞)尊宋学,笃谨能躬行,而又好为文…… 又好述欧阳修?因文见道?之言,以孑乙孟韩欧程朱以 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家者互相轻. 在文学上,方苞提出了着名的”义法”说,所 谓”义法”,”义”指的是文章的内容,他在((签 申谦居=中指出:”若古文则本经术而依于事物 之理,非中有所得不可以为伪.”…这里的经主要 是指儒家经典,以孔孟的《论语》,《盂孑等为 主.而程朱理学就是阐发孑L盂之道的.”法”指的 是文章的作法,主要包括文章的布局,章法,文辞 等问题.在”义法”中,显然方苞更侧重于”法”, 这反映在他的文章中就是偏重于阐发儒家道统. 姚鼐处于汉学鼎盛的时期,乾隆皇帝大力扶持 汉学,京师学坛风气由宗宋转向宗汉.梁启超先生 在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向))一文中指出: 乾嘉考证之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虽以素崇 宋学之清室帝王,尚且从风而靡,其它更不必说 了.所以稍微时髦一点的阔官乃至富商大贾,都要 „附庸风雅?,跟着这些大学者学上几句考证的内行 话.总而言之,乾嘉间考证学,可以说是,清代三 百年文化的结晶体,合全国人的力量所构成【引. 姚鼐的朋友朱筠就是一名着名的汉学家,姚鼐 受到他的影响,~II+-常热衷汉学.他想拜当时着名的 汉学家戴震为师,虽然拜师不成,但是他受戴震的 启发,开始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地理学,礼学,并 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来汉学与宋学的斗争日趋 激烈,姚鼐与汉学家之间的分歧越来越明显,他又 回到了早年喜爱的词章上.但是他不可能完全抛弃 考据,正如王达敏在E鼐与乾嘉学派》中指出, “面对汉学的风靡,姚鼐欲在学坛和书院立足,在 探研词章之时,兼理考据乃必然选择.”基于他 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提出了”义理,考据,词章” 三者相结合的文学主张,”考据”在他的文学主张 中居于第二位,在他热爱的词章之前.姚鼐对”考 据”的推崇和重视,可以通过他的游记散文得到确证. 参考文献: 【1】方苞.方苞集:上【M】.刘季高,点校.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3. 【2]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谱【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147. 【3】姚鼐.惜抱轩全集【M】.上海:世界书局,1936.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i~2[M].夏晓虹,点校.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4:190. ~~-fi-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 【5】梁启超.中国i 2004:25. AComparisonoftheStylesbetweenMr.Fang?sandMr.Yao?sTravel—Writing YUShuiying (Collegeo[LiberalArts.AnhuiNorradUniversity,Wuhu241000.Anhui,China) Abstract:BothFangBaoandYaoNaiarevitalwritersofTongchengSchool,therearesometravelsintheircorpus,FangBaopaymore intenti0ntoargumentationwhenincreation,whileYaoNaifusestextualcriticisminhistravels.Ifweprobeintothequestion,it?smainly becausethevlivedindifferentacademicatmospheres.Differenttimes,differentacademicatmospheres,sotheirliteraryviewsisdiffer- ent,whichmaketheirtravelsdistinct. Keywords:FangBao;YaoNai;travel—writing;argumentation;textualresearch;academicatmosphere 65
/
本文档为【&#40;doc&#41; 方苞与姚鼐的游记之比较_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