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泰山地质

泰山地质

2019-01-23 14页 doc 33KB 7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泰山地质泰山地质旅游 一、阴阳界的奥秘 长寿桥下的石坪,是一种浅灰色的二长花岗岩,属于岩浆冷凝结晶形成的深成侵入岩,岩性单一,主要由斜长石、微斜长石、石英和少量的黑云母组成。由于这种岩石的水平节理发育,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和溪流的冲刷,形成了宽大而平滑的石坪。阴阳界实际上是一条花岗质的岩脉,呈浅白灰色,宽1-1.2米,岩脉走向为南东130度,直立产出在二长花岗岩中,其主要成分为斜长石、石英、微斜长石,是在混合岩化过程中,花岗质溶液沿二长花岗岩中的裂隙侵入冷凝而结晶。 这条花岗质岩脉,与围岩的界线十分明显,产状稳定,古人将岩脉看成...
泰山地质
泰山地质旅游 一、阴阳界的奥秘 长寿桥下的石坪,是一种浅灰色的二长花岗岩,属于岩浆冷凝结晶形成的深成侵入岩,岩性单一,主要由斜长石、微斜长石、石英和少量的黑云母组成。由于这种岩石的水平节理发育,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和溪流的冲刷,形成了宽大而平滑的石坪。阴阳界实际上是一条花岗质的岩脉,呈浅白灰色,宽1-1.2米,岩脉走向为南东130度,直立产出在二长花岗岩中,其主要成分为斜长石、石英、微斜长石,是在混合岩化过程中,花岗质溶液沿二长花岗岩中的裂隙侵入冷凝而结晶。 这条花岗质岩脉,与围岩的界线十分明显,产状稳定,古人将岩脉看成阴阳界,十分恰当。 二、灵岩寺的箱形褶曲 灵岩寺位于泰山西北的灵岩峪内,距岱顶约20公里。灵岩峪的西沟口,鸡鸣山和八宝山居于南北两侧。沟底出露的岩石为太古代形成的片麻状花岗岩,为四周群山的基础,两侧的山头是寒武系下、中统的页岩和石灰岩。到对松桥,桥头双柏枝密叶茂,向前不及百米,就是龟背石,此处出露的为片麻状花岗岩,发育了两组不同方向的节理,彼此交错切割,形成状如龟背的花纹。站在龟背石向北观望,见山口的岩石西青东红相接,此乃一条走向近南北,断面西倾的正断层,西盘为下降盘,是寒武系张夏组的灰岩,东盘为上升盘,是寒武系徐庄组、毛庄组的紫色页岩,断层的活动巴浅灰色石灰岩和紫色页岩错接在一起,形成了岩石西青东红的现象。 再往前行半里,就到接官亭,亭下便是大文学家苏东坡当年醉卧之处的黄茅岗,他曾留下“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岗头醉倒石作床,仰视白云天茫茫。”,诗中的乱石如群羊,是指片麻状花岗岩遭受球形风化后,形成许多体态不一形如群羊的岩石露头。 在寺内可观察到太古代结晶基底与下古生界沉积盖层的角度不整合面上的重力滑动构造。不整合面就是滑动面,滑动系统为寒武系馒头组,原地系统为泰山杂岩。 1 / 13 沿滑动面形成5-20米宽的滑脱带,馒头组沿滑动面向北滑动,使其底部的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缺失,并使其下部的薄层泥灰质白云岩强烈破碎和揉皱,生成滑裂岩和各种形态复杂的褶皱。如倒转、平卧、及箱形褶皱。在辟支塔东北围墙边,可见到薄层泥灰岩形成的箱形褶曲。转折端近水平,两翼近直立,宽约1米,高1.5米,形态完整,十分典型。同时在此处的薄层泥灰质白云岩中,发育有许多小型但很规则的隔挡式褶皱。在五步三泉处,可见到馒头组底部的薄层泥灰质白云岩发生强烈的揉皱,其上面的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白云岩形成的宽缓褶皱,同时,还可以看到沿不整合面侵入的燕山晚期的煌斑岩岩床,以及压被滑动破碎和薄层白云岩碎块共同组成的滑裂岩,距此可推算滑动构造形成时间在燕山晚期煌斑岩侵入之后。 沿寺东小径攀登上山,正好穿过早中寒武纪的地层剖面,沿途可看到页状紫色、黄绿色的页岩,深灰色的石灰岩,层层叠叠直到山顶,还可看到石灰岩的交错层理。 三、经石峪 在斗母宫东北约500米的山峪中,有一面积约1800平方米的石坪,上刻北齐人隶书〈金刚经>的经文,因而取名经石峪。 此处的岩石为古老的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属于深成侵入岩。主要矿物为石英、斜长石、微斜长石和少量的黑云母,质地坚硬。因岩石水平节理发育,后期经构造变动,同时沟谷中的流水不断冲刷作用,再加上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球形风化,导致岩石面层层剥落,形成平缓宽广的石坪。 在经石峪北部的石坪上,还可看到有趣的地质构造现象。几条较大的北西-南东向的花岗质岩脉,被一条近南北向的小断层错断,先后发生过右行和左行的两次扭动活动,并在断层两侧伴生有牵引现象。此外这些花岗质岩脉的形成和分布,受构造裂隙的控制,在遭受混合岩化的过程中,含硅和钾质的溶液沿小裂隙侵入和冲填,并向两侧岩石颗粒之间进行渗透扩展和交代,有的交代比较彻底,原来的暗色矿物黑云母全部被溶解取代,形成由浅色的长石和石英等矿物组成的花岗质岩脉,有的和两侧的围岩交代不够彻底,黑云母尚末被全部溶解取代,在岩脉中还残留不少黑云母,这些 残留的黑云母排列方向和围岩中黑云母的排列方向一致,说明这些岩脉是在液相和固相状态下逐渐交代形成的。 四、醉心石的成因 过红门往前走不远,在左侧路旁可看到一处暗色的岩石露头,上刻“小泰山"三字,紧临小泰山的东北深沟内,可以看到罕见的奇石-醉心石。 在沟底附近横卧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园柱体,横断面上发育很多同心园,似旦卷。在沟东有一状如火车头的平卧园柱体,断面向西,直径2.3米,上刻醉心二字,汉代学者杜乘命名为“泰山之溜穿石”,南侧的园柱体有明代泰安州事应甲题字、范广所书的“小洞天”三字。 这种奇特的构造现象,在国内外十分罕见。对这种园柱体的成因众说纷云,它既不是球形风化,也不是传统的原生柱状节理。过去曾有人它是岩浆侵入后冷凝收缩过程中形成的。近年有人提出原生应力-冷缩形成的看法,当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沿着断裂上升时,岩浆逐渐冷却,其中有少量的先期结晶的矿物颗粒,以及矿物间的残余溶液,组成二相体系,这种固液二相体系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发生剪裂或张裂,同时这种二相体系既有流体性质,也有固体性质,由于深部岩浆向上运动,在岩浆内部形成运动速度的差异,从而产生无数个剪切扭动域,即发生旋转运动,奇石就是在岩浆内部发生旋转扭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被称为涡柱构造。 五、后石坞的石海 后石坞位于玉皇顶东北,与岱顶的距离为1.5公里。自丈人峰顺坡北去,至北天门南侧,顺谷下去便是后石坞。后石坞一带出露的岩石为二长花岗岩,主要由石英、斜长石、微斜长石等矿物组成,岩性单一和致密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垂直节理和水平节理发育,它们把岩石切割成块状。 在后石坞的山坡和谷底内,常可见到许多的乱石堆,有的成片产出,称为石海;有的成条带状产出,称为石河。两组垂直和水平的节理把岩石切割破坏后,经过长期的物理风化和寒冻风化作用,使岩石进一步发生强烈的崩解。气温降至0度以下时, 水凝结成冰,结果比水的体积增大约1/11左右,因而对岩石的孔隙两壁产生很大的压力,据测算一般可达6000公斤/平方厘米。这样巨大的压力,就会使岩石的裂隙不断扩大,当气温上升到0度以上,冰又融化成水,体积缩小,如此反复冻结融化,裂隙不断扩大,最后使以上崩解破碎,称为冰劈作用。在岱阴地区,寒冬季节的昼夜温度变化在0度上下,冰劈作用十分显著。后石坞一带的二长花岗岩,在被两组节理切割和冰劈作用下,由于重力作用,就会发生大规模的坍塌,并大量地滚落和堆积在山坡上和沟谷内,形成大小混杂的石河和石海。 值得指出,过去有人认为后石坞存在冰蚀地形,有一个向东倾的拗凹冰斗,是距今200万年左右更新世晚期第四纪冰期形成的高山冰川遗迹。主要还无法找到冰积物,还没有准确的结论。 六、红门名称的来历 红门是红门宫的简称。从中路登山,习惯把红门看成登山的起点。红门的得名,并非因其建筑系朱墙红门,而是与西侧的大藏岭上的岩石有关。 红门西侧是大藏岭,此处的岩石和虎山上的一样,都是一种片麻状二长花岗岩,是距今26亿年左右形成的深成侵入岩,但和虎山的花岗岩有些不同,它受钾质交代比较强烈,其主要的矿物成分除石英和斜长石外,含较多的肉红色的钾微长石,因而岩石都发红色。 大藏岭上,岩石裸露,节理发育,由于受到剥蚀破坏和球形风化的作用,巨石有的象卧牛,有的似平台,有的因重力崩塌形成洞穴如屋,古人能穴居和藏物,故名大藏岭。西侧的岩石柱状节理比较发育,常把岩石切割成厚薄不一的板状,故又称为垂刀山。在岭的南坡,红色片麻状二长花岗岩被垂直节理切割,有块巨石垂直节理比较平整,形似两扇红门,称为红门石。 在飞云阁朝大藏岭观望,只见绿树成荫,红绿相映,景色奇丽,自古就有红门晓日之说。 七、罕见而又奇特的桶状构造 在泰山南麓,自红门向北,沿登山中路经万仙楼、斗母宫和中天门,直至岱顶以北,都可见到很多颜色发黑的岩石,这其实是一条近南北向的辉绿玢岩的岩脉的露头。辉绿玢岩呈暗绿色,风化后呈浅褐色,质地坚硬,比重大,具斑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有辉石和基性斜长石。辉石颜色为深黑色,柱状,玻璃光泽,硬度5-7度,比重3. 2-3.6,基性斜长石暗灰色,扁柱状,玻璃光泽,硬度6-6.5,比重2.76。岩石薄片显微镜下观察,见基性斜长石显著地较辉石自形,辉绿结构明显,斜长石普遍有波状滑光现象,并遭受不同程度的蚀变。辉绿玢岩是一种基性岩浆沿原来的近南北向张扭性断裂侵入,最后冷凝结晶形成的基性岩脉,属于浅成相的侵入岩。它的周围岩石是太古代的泰山杂岩,因受岩浆侵入过程中接触交代作用的影响,紧靠岩脉两侧的围岩发生轻微的钾长石蚀变,致使岩石有不同程度的发红。同位素年龄为17亿年左右,可能是距今较远的中元古代初期岩浆侵入的产物。 辉绿玢岩岩脉产状稳定,走向北西向350度,倾向南西,倾角80左右,近于直立。脉体在平面上延伸比较稳定,长度达5000米以上,但宽度变化较大,一般20-60米,在红门附近宽约60米,在斗母宫处仅20米左右,在个别地段脉体分叉现象显著,宽度变得很小以至于尖灭。在地貌上岩脉常表现为负地形,多出露在沟谷中。 在这条辉绿玢岩的脉体内,横卧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园柱体,其断面上发育有很多同心园状的环圈,形状如旦卷,地貌非常奇特。这些园柱体成群出现,互相平行,很象堆垒着的汽油桶,又称为桶状构造。从红门到中天门这段辉绿玢岩的脉体内,据不完全统计,共出露的园柱体有500多个。在红门东侧的沟内,出露很多的园柱体,其中有一个状如火车头平卧着的园柱体,断面向西,直径2.3米,上刻有醉心而字,古人称此石为醉心石,是泰山著名的景点之一。 这种园柱体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地质构造现象,在国内外十分罕见。它的的稀奇而又精巧的造型引人入胜。它的成因非常复杂,由环核、环层、环状节理、辐射状节理等4部分组成。 环核的形态,在横断面上有园形、椭园形和卵形,以园形环核最为发育。园形环核的直径大小不一,大者1.5米,小者仅0.3米,一般直径0.6米。环核的发育情况也不相同,有的发育良好,有的发育较差,有的与断续的和不明显的环层相连,两者呈过渡关系。卵形环核发育较园形环核差,但较规整,大小不一,据以野外观察,大的卵形环核长轴直径达2米,短轴直径0.3米,长轴的柱面产状近于直立,有少数柱面倾斜,倾向北或南,倾角25-45度不等。椭园形的环核,直径大小不一,一般1米左右,长短轴之比介于1.5-2之间,其环层发育不够理想。 环层的形态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同心层和帚状环层。同心环层呈同心环状包裹环核,各环层具有相同的曲率中心,但其曲率半径大小不同,同一环层的厚度比较稳定,有的环层围绕环核呈断续状,环层被辐射状节理切断而不能以完整的同心环状包裹环核。环层在断面上具有尖灭再现、斜列分布的规律。帚状环层呈帚状,一端明显收敛,另一端明显散开,各环层既无相同的曲率中心也无相同的曲率半径,同一环层各处的厚度均不相同,收敛部分环层厚度小,三开部分厚度大,这种帚状环层半径少见,且成对出现于环核的两侧。环层发育程度取决于环核直径的大小,一般情况下,环核直径大者,环层的单层厚度相对大,环层数较多。据野外观察,环层发育的层数多为1 8层,少者仅为2-3层,环层的单层最大厚度24厘米,最小厚度不足4厘米,厚薄相差悬殊,环层厚度似有由环核沿半径向外逐渐增厚的趋势。 环状节理是相邻两个环层的分割面,呈园形和椭园形,环层面比较光滑,局部可见微弱的擦痕。这种环状节理在新鲜的露头上表现不够清楚,只有在风化的露头上才表现得比较清楚。 辐射状节理,一般发育不好,在横断面上由内环层向外环层呈辐射状分布,一般终止于环核,只有少数可贯穿各个环层直至环核,其节理面与环层面垂直,沿走向延伸稳定,延长较远,节理面平直但不光滑,通过各个环层时往往不够连续,时而切过环层,时而又为环层限制而中断。 园柱体的组合类型,有错位排列型和奇生型两种。前者在垂直长轴方向的横断面 上,两个园柱体呈错位排列,很象仓库内堆垒倒放的汽油桶。后者是一个小的园柱体奇生在两个大园柱体之间,小园柱体的部分环层常过渡到两个大园柱体的环层中,而后为最外的环层所包裹,共同组成一个大的桶状构造。 园柱体均赋存在辉绿玢岩的脉体内,严格受岩脉控制。目前所见的500多个园柱体,均与岩脉走向大致垂直,呈东西向分布,园柱体的长轴方向为近东西向,且呈水平产状产出,长轴的倾伏角较小,一般少于5度,个别大于10度,多数向东倾伏,少数向西倾斜。园柱体长轴岩脉呈水平产出,是这种桶状构造最重要标志之一。 园柱体的发育和数量与脉体的宽度关系十分明显,脉体宽度大,园柱体发育,数量多,规模大;反之脉体的宽度小,脉体宽度很小,就没有园柱体发育。如红门附近的辉绿玢岩岩脉出露宽度60米,其园柱体发育最好,园柱体达30个。总体看沿岩脉走向园柱体的发育情况不尽相同,有的地段发育密集,有的地段发育稀少,在产状方向上,园柱体发育深度为200米,至一定深度后即消失,是地壳中的一种浅层构造。 八、拱北石 拱北石长10米,宽约3.2米,厚1.5米左右,它并非指北,而是指向北西3 52度,与地面夹角30度左右。拱北石及其周围的岩石是斑状二长花岗岩,浅灰色略带肉红色,斑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灰白色的斜长石、肉红色的微斜长石,以及石英和少量的黑云母,其中微斜长石成斑晶而分布比较均匀,岩石的地质比较坚硬。 在拱北石上发育有三组不同方向的长石英质岩脉,其中一组最为发育,近东西向,与拱北石几乎直交,其靠近根部的一条宽约2米,浅灰色,主要由斜长石和石英组成。另一组岩脉的走向为近南北向,与拱北石近于平行,综贯全石,浅灰色,主要由肉红色的微斜长石、灰白色的斜长石及石英组成,此组岩脉大小和长短不一,条数较多,还有一组为北西向,与拱北石斜交,亦呈浅肉红色,由微斜长石、斜长石和石英组成。这些长英质的岩脉是岩浆沿斑状二长花岗岩的裂隙冲填交代而成。此外,拱北石上还 发育有近大小向、近南北向及北西向三组裂隙,这些岩脉和裂隙,对拱北石的完整性有相当的破坏作用。 岱顶上的斑状二长花岗岩,垂直节理十分发育,它把岩石切割成许多厚薄不一的板状岩块。这种现象在拱北石周围十分发育,垂直节理面比较平整,为人们提供了天然理想的刻石版面,岱顶许多摩崖石刻多分布于这种节理面上。这些由垂直节理切割成的直立板状岩块,在风化剥蚀中,由于重力的影响,常发生崩塌和倾倒,拱北石就是原来直立板状岩块在重力影响下发生折断和倾倒的产物。拱北石周围的斑状二长花岗岩的片麻理走向为北西320-330度,而拱北石自身的片麻理走向则是北西3 15度,两者的片麻理走向相差10度左右,如果在正常条件下,拱北石的片麻理走向应与周围基岩的露头的片麻理方向相同,这种片麻理的差异说明拱北石发生倾倒的证据。 倒下来的拱北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及球形风化,石块周围的边角被层层剥落,由于斑状二长花岗岩质地坚硬,抗风化剥蚀能力较强,尽管饱经风霜,仍屹立在岱顶,成为看日出的理想场所。尽管拱北石没有完全指向北,但也不失作为泰山之经纬。 九、黑龙潭的迭瀑 黑龙潭是泰山著名的景点,它位于长寿桥之南,白龙池之北。黑龙潭东西两侧为峭壁悬崖,东北为东百丈崖,西有西百丈崖,西南为南百丈崖。黑龙潭紧临东百丈崖下方,为一腹大口小形如坛罐的园潭,主体直径为5米左右,面积约百余平方米。每当胜夏季节,三条瀑布飞泻而下,成为泰山的一大奇观。尤其东百丈崖,飞流从20余米高处注入黑龙潭。黑龙潭形成与东百丈崖密切相关,东百丈崖与一条北东向65度的正断层有关。该断层横切西溪河谷,断面倾向南东,倾角近于直立,断层的西北盘上升,南东盘下降,具张性正断层的性质,东百丈崖实际上是该断层形成的一个断层崖。流水从20余米高的断层崖倾泄而下,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 断层北侧的上升盘,是二长花岗岩,其主要成分为斜长石、石英、微斜长石,岩 石致密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南盘的黑龙潭附近,是二长花岗岩中所含的灰绿色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的残余体,片麻岩中含较多的角闪石和黑云母等暗色铁镁铝硅酸盐矿物,它们在流水的冲刷下,逐渐形成洼地。 东百丈崖的断崖下面的叫老虎窝,瀑布先冲到此潭,然后顺着约30米的斜坡注入第二潭,再顺着20米左右大斜坡奔流而下直冲黑龙潭,组成了潭瀑相连的三迭式瀑布,只不过前两个潭的规模较少,这种潭瀑相连和迭瀑现象,主要与新构造运动的阶段性与岩性有关。 十、中天门的球形风化 中天门位于泰山南麓的半山腰,又名二天门,海拔高度847米。中天门及其周围的岩石,就是有名的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它是一种深成的侵入岩。岩浆从地壳深处沿断裂上升侵入到一定深度冷凝结晶形成以后,由于地壳的上升遭受剥蚀,把上面的围岩剥蚀掉,才得以露处表面。黑云母石英闪长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石英、黑云母以及少量的微斜长石和角闪石。岩石新鲜面颜色为浅灰色,有时肉红色的微斜长石含量多时呈红灰色。质地坚硬,具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风化后变得松散,呈黄褐色。侵入岩体的规模比较大,出露面积较广,除中天门外,在登山中路的两侧均有分布。它形成的时代较早,25亿年左右,曾遭受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的作用,加上侵入时发生的同化混染作用,黑云母石英闪长岩的岩性变化较大,岩石的颜色差异也比较明显。 在中天门的黑云母石英闪长岩的露头上,可以看到十分典型的球形风化现象。自然界中,岩石露头常常遭受水、生物、大气等因素的影响,其影响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许多变质岩和岩浆岩,物理风化作用十分显著,在这种风化过程中,棱角首先被风化掉,最后使岩石变成椭球形或球形,即球形风化作用。泰山上的球形风化作用十分明显,尤以中天门最为明显。在中天门石坊和中天门宾馆的门前,都可以看到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层层剥落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球体,球体最大1-2米,最小直径10-20厘米,其横断面可见一球核被许多环层包围,和红门醉心石有些相似。中 天门石坊北侧的那个头朝东北尾朝西南伏于路旁,层层剥落似虎皮斑纹的阜虎石,就是非常典型的球形风化的产物。 中天门一带的地势南陡北缓,其原因与中天门断裂有关,该断裂走向为北东东向,倾向东南,沿中天门南侧一线展布,断裂以北为上升盘,以南为下降盘。中天门正好位于断裂北盘,因而形成泰山南麓的第二个台阶。 十一、万笏朝天的柱状节理 从经石峪向前走不远,就到万笏朝天的石刻处,在路西旁见到一块块峻峭的巨石朝天而立,称为万笏朝天。 此处出露的岩石是泰山杂岩中薄层细粒条纹状混合岩化角闪斜长片麻岩,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石英和角闪石,同时岩石中还发育有较多的长石、石英质的灰白色条纹。岩石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当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就会发生破裂。这里出露的角闪斜长片麻岩,垂直的柱状节理十分发育,按其产状主要有北东60度、北东东1 5度、北西315度等三组不同方向的节理,它们的节理面都近于垂直且较光滑,属于剪节理,分布比较密集,在物理风化的作用下,岩石沿节理面裂开,并受重力作用,发生不同程度的倾倒和倾斜,远看起来好象一个个笏板,称为万笏朝天。 十二、斩云剑的来历 从中天门北行,在快活三里的路西,有一上尖下扁、形若利剑的石块冲天而起,上刻斩云剑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斩云剑周围的岩石为条带状角闪斜长片麻岩,呈灰绿色,主要由斜长石、石英及角闪石组成,片麻理构造比较发育,长石石英质的灰白色小条带沿片麻理分布。由于片麻理发育,容易被风化剥蚀,加上岩石发育有两组不同方向的垂直节理,在长期风化剥蚀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板状岩块,而后又收球形风化的影响,失去了原来的棱角,逐渐形成这个类似剑状的奇石。 斩云剑四周的角闪斜长片麻岩,片麻理走向为北西320度,倾角近于直立,而斩云剑的角闪斜长片麻岩的片麻理走向为270度,呈近东西向,倾角也近于直立, 两者片麻理的走向相差近50度,说明斩云剑曾经发生过倾倒,后来才被扶起。 至于斩云剑的斩云播雨的传说,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斩云剑周围的地形,是一个凹狭的地带,北高南缓,上为陡坡,下为幽谷,斩云剑正好位于谷口,每当阴天其下面的幽谷聚集的云雾,沿谷底向上飞涌,到达斩云剑的谷口,正好和山上下来的冷空气相遇,随后凝结成细雨,此时出现云雾消失、细雨淅沥的现象。由此可知,此处的云雾变幻,不是斩云剑的神功,而是特殊的地貌环境和气象变化的自然现象。前人把这块石头摆放得如此恰到好处,并赐与其传奇式美名,可谓泰山之一绝。 十三、云步桥飞瀑的形成 云步桥在快活三里的北首,该桥为一横跨中溪山涧的石桥,1937年创建,其上刻有书法家杨承训题书的云步桥三个大字。桥北为著名的云桥飞瀑,中溪流水像从云间奔流而来,沿着4米高的陡崖直泄而下,风光无限好。 云步桥正好是云步桥断裂的通过部位,其北侧飞泄瀑布的4米高的断层崖就是断裂的断层面,走向为北东东向80度,倾向南东,倾角85度。断崖上方的御帐坪是断层的上升盘,断崖下方的云步桥所在地是断层的下降盘,同时在断崖的两侧还可见到许多与断崖产状一致的剪裂面,说明该断裂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带,以断层带的形式出现。 云步桥与南侧的中天门断裂、泰前断裂,都是中生代形成的断裂,它们的产状基本一致,共同组成一组阶梯式断裂,造就了泰山南坡的三大台阶的地貌景观。 十四、仙人桥的由来 在岱顶瞻鲁台的西侧,是有名的仙人桥,它是岱顶重要景点之一。该桥呈近东西向,横跨于两个峭壁之间,长约5米,由三块巨石巧接而成。相互衔接的三块巨石,略呈长方形,大小约2-3立方米。桥下为一深涧,南侧面临万丈深沟,地势十分险要。 仙人桥东西两侧绝壁的岩石为古老的侵入岩,斑状二长花岗岩,构成桥体的三块岩石,中间的一块是长英质脉岩,两侧的两块是斑状二长花岗岩。在岱顶广泛出露的斑状二 长花岗岩,呈浅肉红色,具片麻状构造,斑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石英、微斜长石和黑云母等,其中肉红色的微斜长石成斑晶出现,一般大于1厘米,分布比较均匀。在斑状二长花岗岩中,常发育有大小不等的长英质岩脉,其主要成分是石英和长石。此外,在该岩石中还含有斜长角闪岩的条带。岱顶上的岩石,因受构造应力的破坏,裂隙比较发育,其中最发育而数量最多的是水平的和直立的两组裂隙,把斑状二长花岗岩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尤其几乎直立的这组裂隙,形成陡峭的绝壁。在仙人桥末形成以前,该处的斑状二长花岗岩中含有一条近南北向延伸的宽约5米的斜长角闪岩条带,在此条带中又夹了一条形态不规则宽度不一的长英质岩脉。斑状二长花岗岩主要矿物为石英和长石,质地坚硬,抗风化耐剥蚀;斜长角闪岩的主要矿物为角闪石和少量斜长石,角闪石是一种暗色的铁镁硅酸盐矿物,性质不够稳定,在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下,极易发生水解而遭受破坏,生成一些铁的氢氧化物和粘土物质,最后被流水带走,致使斜长角闪岩所夹的长英质岩脉,抗风化耐剥蚀,斑状二长花岗岩中的斜长角闪岩首先被风化剥蚀破坏,而长英质的岩脉难于破坏,滚落下来的斑状二长花岗岩恰好被残留下来的长英质岩块所支撑,形成了三石衔接的关系,其下面的斜长角闪岩不断风化剥蚀,天长地久,就在下面掏空出一条5米宽的深涧。 十五、岱道庵的断层崖 在泰山的南麓,岱道庵的北侧,有一个小岩丘,在小丘的南侧,可以看到一个约5米高的断层崖。其北出露的岩石为太古代的片麻状花岗岩,其南为第四系覆盖。岱道庵北侧的5米高的断层崖上,保存有很有研究价值的断层角砾岩,角砾成分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和片麻岩碎块,棱角分明,大小混杂,并有压扁和略呈定向排列的现象,因受长期风化破坏,已变得相当松软,容易被敲下来。在断层崖的东侧,看到相当光滑的断层面,上有摩擦镜面和断层擦痕。这种断层角砾岩角砾大小混杂,棱角分明,具张性正断层的性质,后期经过挤压改造,使角砾压扁,产生定向排列,又具有压扭性的特点,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迭加,说明泰山断裂至少曾有过两次不同性质的活动,首先发生张性断裂,然后发生一次压扭性的活动,明显地反映了泰前断裂具有先 张后压扭的多次活动特点。 泰前断裂是一条规模比较大的断裂,它西起郓城附近,沿泰山南麓向东经莱芜北到达博山以东,长达百余公里,是泰山与泰莱盆地的天然分界线,地貌特征十分明显。该断裂的总体走向为北东东80度左右,倾向南东,倾角较陡,一般50-80度左右。断裂的北盘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或片麻岩,南盘多被第四系覆盖,在岱道庵以东的吴家庄能见到南盘的寒武系零星露头。推测断裂的落差达2000米以上,断裂的结构比较复杂,表现为断层带的形式,宽度可达上百米。断裂有多期活动性,自晚侏罗纪形成以来,其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
/
本文档为【泰山地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