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doc】入仕的新径与旧途——论科举废除后清政府对旧士人的再安排

【doc】入仕的新径与旧途——论科举废除后清政府对旧士人的再安排

2017-09-23 13页 doc 29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1137

暂无简介

举报
【doc】入仕的新径与旧途——论科举废除后清政府对旧士人的再安排【doc】入仕的新径与旧途——论科举废除后清政府对旧士人的再安排 入仕的新径与旧途——论科举废除后清政 府对旧士人的再安排 第22卷第3期 V01.22No.3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JOURNALOFWUZHOUTEACHERSC【)LUEOFGUANGXI 2006年9月 Sep.2006 入仕的新径与旧途 —— 论科举废除后清政府对旧士人的再安排 郭友琪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并将那套功名与官位授予制度几乎一成不变地照搬到...
【doc】入仕的新径与旧途——论科举废除后清政府对旧士人的再安排
【doc】入仕的新径与旧途——论科举废除后清政府对旧士人的再安排 入仕的新径与旧途——论科举废除后清政 府对旧士人的再安排 第22卷第3期 V01.22No.3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JOURNALOFWUZHOUTEACHERSC【)LUEOFGUANGXI 2006年9月 Sep.2006 入仕的新径与旧途 —— 论科举废除后清政府对旧士人的再安排 郭友琪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并将那套功名与官位授予几乎一成不变地照搬到学堂毕 业生和留学生身上,意味着清政府的官员选拔开始专注于具有新式知识的人才.但同时也遗留下大批拥有不 同功名的旧士人,不能再走传统的考试做官即入仕之路.不过鉴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清政府又:得不对这个 老式精英群体加以体恤和利用,于是对于广大旧士人来说:科举虽废.但入仕犹可!只不过这诸种方式带有了 明显的时代特点,呈现出新,旧方式的对比与共存.文章即从此入手,对清政府安排旧士人入仕的新旧方式进 行梳理,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科举废除;旧士人入仕;新径;旧途 [中图分类号3K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377(2006)03—0012—04 科举时代,国家选拔官吏的基础是功名:读人 参加岁科考依次取得秀才,举人,进士;秀才经考试 入地方学校依次称为廪,增,俯生,统称生员n1(P455). 政府还会考选优秀生员到国子监读书,称贡生和监 生…".而科举制度的废除也意味着这些有功名 的读书人失去了入仕之路——他们的个体生活追求 和社会存在意义,所以如何处理这个尴尬的群体就 成为清政府必须要考虑的事情.根据1903年《请递 减科举中额专注学校折》I('和1904年《奏请递减 科举注重学校折》】(,清廷是本打算等学堂体系 大体建成再废除科举制度,同时也做好对旧?人的 安排.但科举考试的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 式教育的发展和新政的进程.于是,1905年,袁世 凯,张之洞上书请"立停科举"l3,而对旧?人的 妥善处理就更加紧要.但该折也基本沿袭了以上两 折提出的举措:年龄许可者入学堂进行再教育,客观 上也就被纳入新选官体系;年龄大或不愿入学者仍 按一些传统方法进行选拔并授官.科举废除以后, 这些设想也多被实践,而且更加丰富.不过却 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清政府仍在安排旧?人人仕; 且实现道路呈现出明显的新,旧差异. 一 ,新径——新学功名 科举废除后,清政府的功名授予和官员选拔专 注于学堂和留学生.根据《奏定各学堂奖励章程》 (1904年),毕业生按毕业学堂程度和毕业考试等级 授予科举时代的不同功名——新学功名,并以此为 基础授予官职.所以,当清政府将旧士人安排进学 堂学习时,也就使其适应了新的选官制度,既名正言 顺,又体现了"籍恤之恩".而其中吸收旧?人最多 的应数师范和法政学堂. 由于教育改革尤缺新式教员,所以各地师范学 堂大兴.当时的师范学堂分为初级和优级两种:省 级和州,县级初级师范学堂"须选本省"或"本州,县 内之贡,廪,增,附,监生."_4""此类学生毕业考试 "考列优等者作为拔贡,以教授尽先选用……考列优 等者作为优贡?,以教谕尽先选用……"[】(;而 "其旧无学堂之省份"优级师范学堂"可精选本省举, 贡,生员……年在十八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者 …… "_4】('其毕业生毕业考试"考列最优等者作为 师范科举人,以国子监博士尽先选用,并加五品衔 …… 考列优等者作为举人,以国子监助教尽先选用 …… 考列中等者作为举人,以国子监学正尽先选用 [收稿日期]2006—04—26 [作者简介;友琪(1984一),女,天津人,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制度史与社会史. ?拔贡和优贡均为贡生的一种 一 l2一 第22卷第3期 V01.22No.3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JOURNALOFWUZHOUTEACHERS(X)LLFA;EOFGUANGXI 2006年9月 Sep.2006 同时,"预备立宪"的需要也使大量法政学堂建 立起来,而尤以别科和讲习科专为旧士人和旧官僚 准备.1908年学部还特别制定了《法政学堂别科及 讲习科毕业奖励章程》:别科毕业"考列最优等,优等 者,内以八品录事,二等书记官分部补用,外以直州 州判分省补用,最优等并加升衔;考列中等者,内以 九品录事,三等书记官分部补用,外以道库大使按司 狱,县主簿分省补用……"l5?("讲习科毕业"考列最 优等,优等,中等者……由本学堂造册汇送各该官学 衙门,分巡警审判各局所,听候委用."_5J(蹦' 其实,师范,法政学堂也本应该按照学堂体系 的内部顺序招收中学堂学生,但它们却大量录取了 旧士人.这一方面是由于此类科目相对于西方自然 科学,旧士人接受起来较易.另一方面,新政实施急 需大量师范,法政人才,但当时学堂体系初建,中,小 学毕业生难以满足高等学堂的招生需要,所以有一 定文化素养的士人就成为比较合适的学生候选人. 生源紧张的问题同样决定了具备一定的旧 士人也会被安排进各级普通学堂.但清政府比较看 重新教育系统的连续性,希望培养出完整接受新式 教育的人才,所以只有旧士人中年龄较小者才可以 进入普通学堂,而且也仅限于中,小学堂,以免影响 高等教育的效果.不过地方上也经常出于自己的考 虑违背中央的初衷:1908年,学部就明确规定"高等 学堂既非中学堂毕业生不能升入"l3?(",说明这之 前即使是高等学堂也会招收一些旧士人. 然而得以进入中,小学堂的旧士人还是有机会 不断升学从而进入高等甚至大学堂,少数旧士人也 可能因种种其它原因进入高等学堂,他们毕业后入 仕的机会更多,职位更高:大学堂毕业考列最优等, 优等,中等者,即可作为进士出身,或入翰林院,或委 以京外要差;其考列下等或大学选科毕业考列如上 前三等者作为同进士出身,分别予以官职.[4?(' 高等学堂毕业考列前三等者作为举人,也分别予以 官职.…). 当然,也有一些学堂刚好适合旧士人,比如说存 古学堂和经科大学——他们都是为了保存传统学问 而设立:1907年,张之洞首先在湖北创办存古学堂, 并招收各种旧士人为学生.l3J(豫后来,学部规定 "其旧日之贡生,生员,中文优良者,考试合格,准其 插入中等科第三年级,举人之中文优长兼习普通科 者,准其考入高等科."l('而经科大学"研究中国 本有之学问……从前科时举人……至拔贡,优贡两 项.皆系中学较深之士……自应----并选送 …… "l5?(.'由此其毕业生也纳入高等和大学堂毕业 奖励体系中. 另外,无论是科举时代还是其废除后,经考试获 取功名的士人较受国家重视——被奉为正途,而靠 捐纳获得功名的士人则声誉较低——被斥为异途, 他们在接受新教育的能力自然受到怀疑,所以鲜有 让他们入学堂的安排.不过,1908年广西巡抚张鸣 歧还是提到了这个问题:"倘考验挑取(正途士人), 不能足额,并请推广兼收捐纳人员……年在四十以 下者,均准自行投考."l5?(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清政府上至中央,下到地方 都主张让旧士人人学堂,接受新教育,待其获取新功 名后,再将他们安排到政府各部门. 二,旧途——科甲之外 但是,由于学堂数量不多并且对旧士人有一定 年龄限制等原因,以上方式吸收旧士人有客观限制. 再加上制度惯性,使得清政府仍旧采用了传统的但 属于科甲之外的方式将他们选拔为官吏,也就构成 了旧士人人仕的旧途,其集中体现在1906年政务处 拟定的《奏定举,贡,生员章程》中.当然,这之后还 有一些补充和嬗变. l,增加考职额 科举时代,举人和优,拔贡生也可经地方官保 送,到京参加授予官职的考试并被授官.…?弛'科举 废除后,清政府仍沿用此办法而且条件更为宽松. 政务处章程第三条规定:"嗣后各省举人不必限定三 科,均准以拣选知县注册,并由吏部酌定班次选用, 其中式已过十年,有愿分发到省者,令交分发银两, 即准分省试用.各项贡生就职照此办理……截取举 人除用知县外,兼用直隶州州同,监库各大使……凡 五贡均准一体以按察监运使经历,散州州判,府经 历,县丞,分别注册选用o"[3](I"8458) 而突然有如此多的举,贡人员要安排职位,吏部 也不得不做许多调整.1907年,吏部先后奏明去除 官员选拔烦琐的班次限制并增加了每月的实际授 职人数】.随后进行的一次保送举,贡考职的考试 中共有1400余名举人,300余名贡生参加,最终礼部 ?但不久后,国子监被裁撤,所以以上国子监职务被依次改为"内阁中书","中书科 中书","各部司务".见《中国近代教 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参考文献引书,第208页.?根据《奏定学堂奖励章程》 (见《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 变)》参考文献引书,第514—516页)有关规定与《中国文官制度史》(参考文献引 书)中清代科举废除前进士,举人初任官职 统计(第429—432页)相比较,其实新进士与举人的授官情况与科举时代相仿.进 士授予的官职多为翰林院修撰,编修, 检讨,内阁中书,各部部员,知县等;举人授予的官职多为内阁中书,知县等. 一 13— 第22卷第3期 Vof.22No.3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JOURNAlOFWUZHOUTEA('HEI(SCO1【?还OFGUANGXI 2006年9月 "2OO6 录取了371人,大大超过了以前录取量.所以中央 新添设的一些专业性部院也被要求录用这些旧士 人.同时,对于未考取的举,贡人员,仍旧给予较低 的官职宽为出路J. 此外,清政府还考选举,贡为各部誊录——书 吏,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行分配.政务处章程中规定: " …… 各部院衙门,均令考用誊录,帮缮公牍.举人, 五贡,生员分为三等,酌给津贴.二年后分别奖叙, 准以实官分发."_3](附 同时,州,县教官还可以直接遴选保送仍然没有 出路的生员和贡,监生,经地方考试后咨送吏部. "大省取一百名,中省取七十名,小省取五十名,其保 送人数均照取额十倍……一等以巡检用,二等以典 吏用……"l3】( 2,增加考贡额 科举时代,各类贡生入国子监后,待学期满经朝 考授予官职….1905年以后,清廷仍沿用此办 法取录生员,并且加大了录取量.政务处章程中就 "拟请已酉科举行拔贡……以后三年举行一次,各省 均照例额加四倍考取.岁贡并准照原额倍取 …… ,,[3/(t"8457)但即使如此,各省和军事防区对贡生拔 额仍然要求增多,而清政府的不断解禁也使情况开 始失控,当时有评论说:"……昔日科举时代,优拔恩 岁廪增附等尤有一定之时限,一定之名额,今则车载 - q一量……"而随着国子监的裁撤,考中者多数也 都没有入学,而是利用这个身份直接参加其它授职 考试去了. 3,举孝廉方正 科举时代,各省还可以保举地方上的举人和生 员为"孝廉方正"到京考试,考中后授官.这种选拔 方法也一直延续到科举废除后.1909年,清政府将 保送人员八年内到京考试的期限缩短为四 年】(,也就加快了地方保举速度.以下是l9l0 年清廷引见各省"孝廉方正"并授官的记录:"考取一 等之举,贡,朱炳灵等五十名,着以知县用.廪,增, 附,监生魏炳文等三十五名着以直隶州州判,监运司 经历用;考取二等之举人刘庆鸿等二名着以直隶州 州同,布政使经理问用.五贡安于恒等十名着以直 隶州州判,监运司经历用.廪,增,附,监生王调元等 着以府经历,县丞,州吏目,县主簿,道库大使用;其 余未经录取各员均着赏给六品顶戴."【川盯8471) 4,直接授职 不必考试即可授官的人数较少,分为两种情况: 会试取中的贡士可参加殿试或通过复试直接授 官.如果当年没有参加,按规定三年后与新取中的 贡士一起进行.但科举废除后,遗留下了少数这样 的贡士.于是,政务处章程中规定:"已经复试或殿 试者即开列所考等第,甲第名次,带领引见,恳恩给 予出身,分别录用.未经覆试者亦请查照新章免其 覆试,引见录用o,,[3](P8458) , 政府还会授官给重臣或功臣的子孙——封荫以示皇恩.当然,由于重要大臣的子孙多数已经为 官,所以一般情况下是加官进爵,授官给未入仕者较 少.不过在关于1909年集中进行的一次"封荫"情 况的总结报告中,还是提到了一些未入仕的士人. 如:"前广东巡抚蒋益澧之孙优附生蒋祖耀着以主事 分部补用布政使衔"等情况b删. 三,关于新,旧之间的分析 l,新径与旧途的相同与相异 通过以上的分析,大体可以看出: 清政府为旧士人安排的新,旧道路其终极目的 是相同的——授予官职.由于是改革初始,所以整 个教育和吏治选拔,都摆脱不了科举制度的影响. 因此,即使国家倡导新教育体系,也会将功名和官职 奖励制度移植其上,而且仍以入仕的方法体恤失落 的旧阶层.虽然广大旧士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 选择其一,然而两条道路可谓殊途同归.所以一些 旧士人并没经历太多阵痛,而是很快适应了现实. 比如1904年考中秀才入府学的朱峙三,通过政府的 一 些政策敏锐地察觉到了即将发生的改革——废除 科举制度,于是在那之前就想方设法地进入学堂,以 解决日后的生计问题.0 当然,此时并不是每个学堂毕业生或拥有功名 者都会被授官,多数需要经考试选拔——于是,新, 旧道路的实现方式也是一致的.学堂学生要经过学 部的考试,而传统士人要经过礼部的考试,基本上只 有考取者才能被授予官职.所以,一时间考试反倒 比科举时代多了起来.无怪乎蒋维乔在《论宣统二 年教育》中说:"行政官疲精耗神以从事者,则在考试 …… 各省高等师范毕业生也,举,贡也,孝廉方正也. 自三月起自八月止,殆无月不考试,或一月两试 ...… "f11】(t~62) ?据《吏部奏保送举人见遗后酌予录用折》(参考文献引)和《吏部奏举,贡录用部署人员拟请统分各部折》(参考文献引) 算得.?科举时代.贡生分为六类,除例贡是捐纳而得外,其余均由地方官员在州,县学学生中按一定标准选拔,送入国子监 读书,称为五贡: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见《中国文官制度史》(参考文献引书)第433页.?详情请见关晓红:《科举 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历史研究)200515.文中根据朱峙三的日记,讲述了科举停废前后,其根据形势自我调试的过程. ?---—— 14?---—— 第22卷第3期 V0I.22No.3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JOURNA1.OFWUZttOUTEACHERSC~3LLEGEOFGUANGXI 2006年9月 Sep.2006 当然,新径,旧途也有明显的区别: 从政府安排的角度看,为了扬新辟旧,也是新政 的实际需要,走新道路的旧士人往往可以得到较高 的官职,而旧道路却只能使大部分旧士人进入政府 底层.可见.后者能给旧士人的好处渐渐少于前者, 这也激励了年轻的士人进入学堂.甚至于在科举废 除前,这一过程就已经开始,逐渐使科举制度失去了 社会影响力,科举制度的废除也可以说是它的一个 自然结果. 从选择者的差异来看,走新道路的多是年轻,思 想开明或处事灵活的士人,走旧道路的多为年长,思 想保守,作风死板的士人.不过,其关键不在年龄, 而是思想意识和处事风格:有时候,政府会规定年轻 或功名高的士人入学堂,其实他们没有主动要求甚 至并不情愿.而如前文所讲,朱峙三虽然已经是生 员叫,但还是设法进入了师范学堂学习. 从实际效果看,新道路确实使一些旧士人发生 转化,这当然是他们抓住机遇主动求变的结果,也使 他们成为更加适应社会的新式人才,他们不仅能更 容易地进入政府,而且运用所学的知识流向了社会 的各个领域,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也就改变了自身的 命运."上者可以得高位,荣妻孥,夸乡里;下者亦不 失为译员,为教习,终较胜于昔日所处之地."l】而 旧途显然没有这样的再造作用. 2,新径,旧途的合作与矛盾 新,旧道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清廷希望他们 共同作用使"新旧递嬗于无形".l3事实上,它们 有时候确实可以相互合作.比方说对于新道路没能 走成功的旧士人,旧道路仍向他们敞开大门.按照 清政府规定,旧士人一旦进入学堂是不准再按"体恤 之法"授官的,因为他们已经被纳入新的奖励体系. 但是,1908年,这项规定在中央开始松动.这年,礼 部上奏开始允许法政讲习科或别科毕业,师范简易 科考列中等以下以及不足二年(未定有奖励专章), 各项学堂考列下等并未得有奖励且实系未升入程度 ,生员考职.ll 较高学堂肄业的举,贡 不过,新,旧道路具体实施起来矛盾似乎更大: 1909年,山东巡抚袁树勋报告:"考职及加倍举行优 拔贡,今届适在举行之年,则凡绅士之可以习法政资 格者,亦皆见异思迁……"[3"'旧入仕道路的存在 影响了学堂教育,这显然有违清政府的初衷.回过 头去看,清政府"立停科举"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全 社会醉心科考阻碍了兴学堂的进程,可直到科举废 除后,这个矛盾还依然存在.清末改革措施的危险 也多源于此:新,旧措施的杂糅容易使缓冲措施抑制 改革措施的执行,这与改革者希望新措施能立竿见 影的迫切心态总是背道而驰,更容易使激进的改革 者和保守的拥护者同时不满,从而让清政府更加失 信于民. 从政府选官制度的角度讲,无论新径还是旧途, 都带有明显的科举选官色彩,必须继续进行改革以 ,它们的终结就是公务员制度的建 适应社会的发展 立.l9l1年,学部上奏:"……拟自《文官考试任用章 程》施行之日起,无论何项学堂考试毕业者,概不给 奖实官……"【51('但是不久清王朝即被推翻,这项 改革在以后的政府中才被慢慢展开. 不过,随着中国社会皇权的衰落,四民社会的解 体,政府各项政策的推行,以及西方科学知识和思想 文化的传播,为旧士人有更多层次的职业选择提供 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旧士人阶层瓦解的速度 是快于其自然她量下降的,所以政府对于这一群体 的安排也势必更快地萎缩. [参考文献] [1J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下)[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国七十一年. [2]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三)[A].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4]璩鑫桂,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5]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6]吏部奏酌拟截取,拣选举人选补班次折.东方杂志[Z]1907(10) [7]吏部奏酌拟满,蒙,汉军文举人及翻译举人截取,拣选班次折东方杂志[Z]1907(10) [8]吏部奏举,贡录用部署人员拟请统分各部折东方杂志[Z]1907(10). [9]吏部奏保送举人见遗后酌予录用折东方杂志[Z]1907(10). 【1OJ时评:二申报[N】.1911(3),(13). [11]李桂林,戚名,钱曼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12]论士大夫无耻为积弱之原因东方杂志[z]1907(2). [13]礼部奏己酉科举行选拔学堂各生分别与考片东方杂志[z]1908(10) ?因前文提到他已入府学,所以称为生员.?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在"请立停科举折"中说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 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基本上反映了'-3时的矛盾.见《清朝续文 献通考:三》(参考文献引书)第8455页. 一 l5一
/
本文档为【【doc】入仕的新径与旧途——论科举废除后清政府对旧士人的再安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