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初中历史万能评课稿

2017-09-16 32页 doc 58KB 120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初中历史万能评课稿初中历史万能评课稿 初中历史万能评课稿篇一:初中历史评课稿 篇一:历史评课稿 历史 评课稿:《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课题:左宗棠收复 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授课人:李建磊 地点:乔集中学八(8)班教室 教学过程简介: 优点: 1、把任务分到各组, 通过预习提出了一些预习题目; 2、学生能够积极回 答提问; 3、老师的讲解弥补 了学生准备的不足。 不足: 1、老师讲解过多; 2、黑板没能充分利 用:只用了三小块,还是写的一些预习题。 建议: 李老师是新参与进 来的实验老师,还...
初中历史万能评课稿
初中历史万能评课稿 初中历史万能评课稿篇一:初中历史评课稿 篇一:历史评课稿 历史 评课稿:《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课:左宗棠收复 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授课人:李建磊 地点:乔集中学八(8)班教室 教学过程简介: 优点: 1、把任务分到各组, 通过预习提出了一些预习题目; 2、学生能够积极回 答提问; 3、老师的讲解弥补 了学生准备的不足。 不足: 1、老师讲解过多; 2、黑板没能充分利 用:只用了三小块,还是写的一些预习题。 建议: 李老师是新参与进 来的实验老师,还需要和大家一起共同摸索历史及其它副科教学如何使用好杜郎口模式。这 也是我校课改实验小组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1、从本课我发现师 生没有充分的课外参考材料,几乎就拿一个课本说事,也只照本宣科,用书上的文本讲讲, 问问,念念,画画。如何走出课本,高于课本,我想杜郎口课堂教学实录的相关内容给我们 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象本节课中介绍英雄事迹和历史大事件的内容,可建议小组采用表 演、小品、诗歌、演讲等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加以再现。 2、如何准备更多的 丰富材料,老师可利用卫星ip教学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或指导学生进行收集。我校现有 条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而我们需要的是有这种意识。 3、丰富的多媒体资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家学英雄的高尚情怀,书 上的课后资料就有这方面的建议,如影视欣赏《甲午战争》。 4、师生通过各种渠 道准备的材料和题目可在课前写在黑板上,每节课都把黑板充 分利用好,也是副科提高教学 效率的可行之道。 5、这也给信息技术 课老师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应该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和各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科 老师也应就自己本学科的特点与信息技术课老师搞好沟通 初中历史课《抗击 侵略的英雄业绩》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张老 师执教《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一堂课,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探究空间, 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课教学是从感 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 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张老师通过设置9个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探索、 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 目前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值得历史教师借鉴。 二、营造了以学生 为主的教学环境。 充分发挥了教师作 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 活动,主要表现在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 了学生,学习中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提升,值得借 鉴。 三、将历史现象置 于一个历史长河之中,该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历史大背景作了 一个具体介绍,使 历史知识有了一个通感。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主题式,打破了王朝体系, 所以有必要对历史的大背景做一介绍,张老师此点体现得很好。 此课在教学中值得 探讨的有以下几点: 一、探究新方法, 讲活历史课。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 事,现在看来有些知识从时间和空间都会很陌生,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要避免单一、 重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凸现历史课的魅力,如在此节课 中,可由学生自己讲述 相关事迹、谈自己眼中的民族英雄,学生进行介绍的过程也是对战争的背景、利弊关系、战 争得胜原因等分析、思考及探究的过程。 二、零碎语言应妙 用。 课堂主题是教学语 言,所以应关注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如导入语言要生动,过渡语言要简洁,提示语言要 自然,总结语言要精辟,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调控作用。 总之,这堂探究课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环环相扣。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 的观察、分析、讨论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 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 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篇二:历史评课稿 历 史 组 评 课 稿 ——评课人: 评老师的《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一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是第一节“革命”课,政治色彩较浓,又有很多新概念。初三的学生由于受个人阅历、知识 背景和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学起来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不理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利用什么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或认清历史问题的实质,是教学 中要解决的两大问题。本节课的亮点有: 1、课堂教学设计的 流畅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导入的新颖,二是打破了教材原有结构对教材作了合理而有便于学 生理解接受的新的整合,教师的主导性得到较好的体现。三是各环节过渡的流畅,一气呵成。 2、整个教学环节体 现了学生的高度参与,能关注到所有学生。在一些重要环节和重要概念的落实上,均来自于 学生的主动探讨和质疑,课堂民主气氛浓厚。 3、充分运用地图、 图片和图示,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力和解释力 历史地图形象直观, 包含了很多信息,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讲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者出示了《新航路 的开辟》图,引导学生观察英国的地理位置,学生马上就明白:英国资产阶级利用优越的地 理位置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7世纪的伦敦》就是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的体现。 讲内战爆发是结合 了《内战形势》示意图,请学生观察思考:从图中找出哪些地区支持议会,哪些地区支持国 王,谁占优势,结合前面的讲述并挖掘地图隐含的信息,学生有了一些创造性的回答:面积 的大小、人心向背、苏格兰人民起义对王军的制约-----这些答案是出乎意料的,更是难能可 贵的。如果进一步启发学生“力量对比还应包括什么方面,”或前面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 做一点辅垫,学生会更快地发现东南部经济发达,议会军实力占优,效果会更好。图示的运 用也是对历史问题的有力的解释。用简单的图示来说明革命爆 发的原因,提高了学生的理解 力。 4、运用史料,引导 学生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充分利用教科书上 已有的资源,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讲内战初期议会军失利的原因时,引用想一想 中曼彻斯特伯爵的讲话“即使国王被打败99次,他还是国王-------”,学生一开始不明白, 进一步引导:“我把国王打败了,还称他为国王,谁出了问题,”这时有学生说: “议会军”, “君权神授的观念” ,“议会军的领导幻想与国王讲和”。学生不仅答出了书本上的内容,还 有了自己的思考。分析《权利法案》的内容和作用时,教者也引用了课本上的资料,并提出 了问题:“它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用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证了议会所拥有的哪些权力,” 通过分析,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当然,如果分组按条文分领任务进行分析,效果可能会更 好。 教学本身是一门缺 憾的艺术。这节课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1、讲革命的历史意 义升华得不够。 最后应该指出: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的。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感悟: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要经历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学生有了这种感悟后, 就能迁移到其它方面,会影响到他们的对生活和学习的态度。 2、如能精彩的描述 烘托历史氛围,学生的情感体验将会随之达到高潮 讲“克伦威尔”我 这样描述:“关键时刻,议会军中涌现出了一位杰出的领导人——克伦威尔,扭转了整个战局。” “1645年6月,新模范军与王军主力在纳西比村进行了一场殊死决战。查理一世亲临督战, 王军全线出击,一度占有优势。又是在关键时刻克伦威尔率 领骑兵,迅速从山丘顶上冲向王军,新模范军的勇士们手拿马刀,勇猛砍杀,经过3个小时 的激战,王军死伤1000多人,被俘5000多人,一举摧垮王军主力,攻占王军大本营,取得 了决定性胜利。”历史人物的形象鲜活丰满,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克伦威尔的进取精神和历史 责任感。 讲“处死查理一世” 描述:“全身黑色装扮,面色惨白的查理一世被押上 了广场中间的断头 台。刽子手举起了明晃晃的大斧,对准查理一世的脖子用力砍去,一颗曾戴过王冠的头颅立 即滚了下来。广场上又是一阵欢呼,人们互相拥抱,纷纷把帽子扔向天空,庆贺这个伟大的 时刻。臣民们把自己的国王送上断头台,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头一次。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的伟大成果,从此欧洲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讲到这儿革命达到了高潮,学生的情绪也 应达到高潮。 篇三:七年级历史评课稿 《秦 朝的速亡和西汉王朝的建立》评课稿 授课人: 授课班级:七(1) 班 听课教师:政史地 组全体教师 评课人:政史地组 全体教师 主评人: 评课地点:政教处 评课内容: 本课的内容分为四 部分: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重点是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 义。导学案设计符合洋思教学模式,课堂上从大的方向上讲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 生学习的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下边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优点: 1、教学目标制定的 明确、具体、恰当。 2、教材处理比较科 学,内容正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深度的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4、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并能积极参 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 5、时间控制合理。 6、能对知识及时进行梳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特别是最后对本节课的小结,既梳理了本课知识,又为前后知识的联系做了铺垫。 建议: 1、当堂训练的两个问答题题可改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如何,有何意义,这样既照应了学习目标,突出了重点,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2、文景之治不是课标要求,它只是为下了一节《汉朝的大一统》做铺垫,只需让学生了解一下,可不做要求。 3、适当引导学生看看文中的地图和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这堂探究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篇四:初二历史评课稿 《历史与社会热点》复习课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陈老师执教的《历史与社会热点》复习课,这堂课值得回味的地方很多: 1、课堂导入简洁、自然。利用提问直接切入正题,也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感情共鸣,很快进入复习佳境。 2、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采取调查学生情况的方式,给了每个学生足够的复习空间和时间。 3、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展示相应的问题材料,并提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半开放的问题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4、课本上“动脑筋想一想”这块内容中的材料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是相对较难的,课本所指示的是让学生直接解释其表达的观点,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还是太难。两位老师从实际学情出发,利用很多针对性的问题将各个材料承接起来,问题贯穿材料始终,层层突破,非常自然地解决了许多相关问题,合理地运用了教材资源。 初中历史万能评课稿篇二:初中历史评课稿(共11篇) 篇一:初中历史评课稿 - 襄州教研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评课稿 程河中学赵虎 今天听了田老师的历史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这一堂课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一、评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得全面、具体、恰当。能从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确定;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本课能够以课标为指导,符合了学生的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也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课堂上,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明确科学和思想的重要性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通过教师活动的设计以及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细致的认识了解,不仅知识目标很好地达成,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评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独创性,能给学生以新鲜感受。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本节课中课堂利用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导入,既切合课题又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感情共鸣,很快进入学习佳境。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围绕自己的小课题《在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来设计,课堂主要通过三个活动来完成。一是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以问题引路,提出四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首先让学生通过读书自主解决课本知识,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思考精神和自学能力,然后分组讨论交流,让代表发言,强调了学生间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这个环节很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一。二是辩论赛活动。在这个活 动中教师精心设计论题,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每一方各有四个辩手,双方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一方主张思想的力量大,一方认为科技的力量大。交战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唯物史观学生的思维和表达都得到提高。也很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二。三是角色扮演活动。学生通过讲述名人的故事,讲述他们为之付出的艰辛劳动,辛勤和汗水,从中体会他们的伟大人格。学生从他们的事迹中感受他们的精神,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洗礼。完成了学习目标三。另外本课的课件设计科学合理,有条理性,直接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学生易懂。 三、评教法学法 本课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为主,辅以目标导学、问题探究等学习方式,通过活动创设宽松、民主、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活动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是整堂课的一大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能让学生自己通过活动得出结论,同时又能引起波澜,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如:通过视频、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将内容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以点拨为主,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鼓励学生自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共同探讨,多角度创设活动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这节课课堂结构合理,构思新颖,体现了先进的教 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课堂起伏,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活动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 课堂中自主学习时学生的读书时间过少。设计了小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建议教师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更多一些师生互动,教师也参与课堂讨论,给学生一些建议或评价,课堂可能会更和谐,小组讨论也会更有效。 篇二:历史评课稿 历史评课稿:《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课题: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授课人:李建磊 地点:乔集中学八(8)班教室 教学过程简介: 优点: 1、把任务分到各组,通过预习提出了一些预习题目; 2、学生能够积极回答提问; 3、老师的讲解弥补了学生准备的不足。 不足: 1、老师讲解过多; 2、黑板没能充分利用:只用了三小块,还是写的一些预习题。 建议: 李老师是新参与进来的实验老师,还需要和大家一起共同摸索历史及其它副科教学如何使用好杜郎口模式。这也是我校课改实验小组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1、从本课我发现师生没有充分的课外参考材料,几乎就拿一个课本说事,也只照本宣科,用书上的文本讲讲,问问,念念,画画。如何走出课本,高于课本,我想杜郎口课堂教学实录的相关内容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象本节课中介绍英雄事迹和历史大事件的内容,可建议小组采用表演、小品、诗歌、演讲等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加以再现。 2、如何准备更多的丰富材料,老师可利用卫星ip教学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或指导学生进行收集。我校现有条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而我们需要的是有这种意识。 3、丰富的多媒体资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家学英雄的高尚情怀,书上的课后资料就有这方面的建议,如影视欣赏《甲午战争》。 4、师生通过各种渠道准备的材料和题目可在课前写在黑板上,每节课都把黑板充分利用好,也是副科提高教学效率的可行之道。 5、这也给信息技术课老师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应该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和各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科老师也应就自己本学科的特点与信息技术课老师搞好沟通 初中历史课《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张老师执教《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一堂课,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张老师通过设置9个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值得历史教师借鉴。 二、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 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要表现在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了学生,学习中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提升,值得借鉴。 三、将历史现象置于一个历史长河之中,该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历史大背景作了 一个具体介绍,使历史知识有了一个通感。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主题式,打破了王朝体系,所以有必要对历史的大背景做一介绍,张老师此点体现得很好。 此课在教学中值得探讨的有以下几点: 一、探究新方法,讲活历史课。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有些知识从时间和空间都会很陌生,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要避免单一、重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凸现历史课的魅力,如在此节课中,可由学生自己讲述 相关事迹、谈自己眼中的民族英雄,学生进行介绍的过程也是对战争的背景、利弊关系、战争得胜原因等分析、思考及探究的过程。 二、零碎语言应妙用。 课堂主题是教学语言,所以应关注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如导入语言要生动,过渡语言要简洁,提示语言要自然,总结语言要精辟,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调控作用。 总之,这堂探究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环环相扣。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篇三:七年级历史评课稿 《秦朝的速亡和西汉王朝的建立》评课稿 授课人: 授课班级:七(1)班 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主评人: 评课地点:政教处 评课内容: 本课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重点是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导学案设计符合洋思教学模式,课堂上从大的方向上讲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下边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优点: 1、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2、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深度的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4、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并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 5、时间控制合理。 6、能对知识及时进行梳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特别是最后对本节课的小结,既梳理了本课知识,又为前后知识的联系做了铺垫。 建议: 1、当堂训练的两个问答题题可改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如何,有何意义,这样既照应了学习目标,突出了重点,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2、文景之治不是课标要求,它只是为下了一节《汉朝的大一统》做铺垫,只需让学生了解一下,可不做要求。 3、适当引导学生看看文中的地图和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这堂探究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篇四:初中历史复习课评课案例 初中历史复习课评课案例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课堂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 二、教学内容 课堂的时间分配比较科学合理,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重难点非常突破,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比较到位。课堂中选取了许多相关习题材料,非常贴切地解决了复习课的相关问题,而且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亮点: 1、课堂导入简洁、自然。利用提问直接切入正题,也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感情共鸣,很快进入复习佳境。 2、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采取调查学生情况的方式,给了每个学生足够的复习空间和时间。 3、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展示相应的问题材料,并提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半开放的问题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4、课本上“动脑筋想一想”这块内容中的材料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是相对较难的,课本所指示的是让学生直接解释其表达的观点,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还是太难。教师从实际学情出发,利用很多针对性的问题将各个材料承接起来,问题贯穿材料始终,层层突破,非常自然地解决了许多相关问题,合理地运用了教材资源。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注重课堂起伏,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来调整学生的思维活力。比方说自查、 互查和抽查等形式的变换,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四、教法学法 本课以“自主互助”教学方法为主,辅以目标导学、问题探究等学习方式,通过活动创设宽松、民主、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自主互助法”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是整堂课的一大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能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同时又能节外生枝地引起波澜,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五、教师素养 教师本身有扎实的基本功,语音清晰,教态自然大方,具有较强的教材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语严谨,引导总结也很到位。 六、目标达成度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复习认真积极,思考问题也比较深刻。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能自主的选择复习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形式,最终整体复习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学习了两位老师的复习课之后,我认为复习课应该突出以下几点: (1)、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分类整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梳理方法,并提高梳理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交流或个人对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内容用图表、文字或其他的方式表示出来,形成网络状的知识系统。 (2)、通过查漏补缺,使知识更系统化。 (3)、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 篇五:初二历史评课稿 《历史与社会热点》复习课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陈老师执教的《历史与社会热点》复习课,这堂课值得回味的地方很多: 1、课堂导入简洁、自然。利用提问直接切入正题,也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感情共鸣,很快进入复习佳境。 2、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采取调查学生情况的方式,给了每个学生足够的复习空间和时间。 3、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展示相应的问题材料,并提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半开放的问题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4、课本上“动脑筋想一想”这块内容中的材料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是相对较难的,课本所指示的是让学生直接解释其表达的观点,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还是太难。两位老师从实际学情出发,利用很多针对性的问题将各个材料承接起来,问题贯穿材料始终,层层突破,非常自然地解决了许多相关问题,合理地运用了教材资源。 教育是一门“遗憾艺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针对此课提出两点建议作为交流,以求大家共同进步。 1、板书设计要科学、艺术。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不是孤立的教 学活动,而是和讲解、分析、提问、讨论等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板书力求收到“讲起来方便,写起来顺手,看起来自然,记起来深刻”的良好效果。为此,板书不但要有科学性,还要有艺术性,注意板书的形式美(如条理美、结构美、文字美、色彩美、图示美等),使学生从教师的板书中得到启发,获得教益。 2、细节成就完美。古语说: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能注意教学细节,认真对待每个细小的行动(如教学激情、体态语言等),我们的教学就会更趋完美。 篇六:九年级历史 评课稿 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把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进行实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重点,围绕学生实际情况。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阐述革命的经过,理解《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内容、作用,能结合后边将要学习的内容得出这场革命的深远意义。通过对克伦威尔等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表现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的必然性做出分析,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取问题探究式、导读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小组或同桌讨论合作学习,先学后教,发现问题再点拨;模拟历史情境,短剧表演;激烈辩论等方式,配以多媒体展示典型图片,文字示意图,富有悬念的问题设计等。 初中历史万能评课稿篇三:初中历史评课稿范文(共7篇) 篇一:初中历史说课稿:《戊戌变法》 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戊戌变法》 各位评委专家: 我说课的题目是:“戊戌变法”。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要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教材、方法、过程三个大的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把握。 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是新编教材上册)第二章的第七节,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地位非常重要。一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继续: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饱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希望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但最终,由于维新思想的宣传和变法的措施触及到顽固派利益,变法运动遭到扼杀。这样的结果,又进一步刺激了民族 资产阶级的反思,为之后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人开始跳出了“中体西用”的迷局,越过学习“器物”的层面,开始学习西方的,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步骤;同时,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考虑到本课的内容比较多,有变法的背景,兴起,高潮(百日维新),结果,评价等,本课教学准备用两个课时。第1课时主要解决变法的背景、兴起;第2课时,继续完成变法的高潮、结果以及评价。为了教学内容、过程的连贯性、延续性,应安排连堂课。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地方,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它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它的产生发展也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 另外,变法的内容也是重点。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变法的本质,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维新思想与变法内容的差异。从而体会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及社会改革的不易。 从难点来看,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授课时需要教师精心设问启发诱导,在适 当补充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得出正确的认识。 好学教育: 戊戌变法的评价也是难点。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探究,同时给学生以一定的提示。 根据对本课教材的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能力来看: 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兴起、内容、结果。 理解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以及变法的意义和教训,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从过程与方法来看: 通过查找和阅读资料以及分组讨论有关问题,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发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潜能。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看: 了解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部分是方法的问题。 首先是教法。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 为本”的基本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改革思路。从本课的教学内容来看,戊戌变法的兴起、内容都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变法的评价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其思维也逐渐趋于理性化,为本节课开展探究提供了条件;此外学生对自主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让他们亲自动手寻找发现更,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表现欲,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同时结合教学目标的实现、的需要,也考虑到本人优于课堂组织和多媒体教学的长处,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再就是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本文来自:Www.JIaoShIlm.com 教 师 联 盟网:初中历史万能评课稿)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而我们经常提到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样也是要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让学生自己掌握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课的设计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讨论能够有效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和历史学习的方法。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阅读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体,以 好学教育: 情境问题为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三部分是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按照“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设计。从具体的教学流程来看,“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探究——提出问题,初步探究——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总结反思,拓展探究四个环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以一则诗歌为主线,围绕诗歌提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人文素质。 在进入正式的教学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教师要做好知识储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也需要观看相关影片、阅读相关资料做好情境准备,通过预习教材,做好知识准备,并且按要求分组。 在第一个环节里,以多媒体呈现诗歌,并请学生朗诵诗歌,从而将学生带入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这样一个历史时刻。制造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历史氛围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情境,并提供探究的材料。 并且提出这样的问题: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倒流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将有何感受, 由已掌握的知识导入探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能充分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探究的动机,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由“多事”来总结变法的背景,由“感受”来引入变法的兴起。 在第二个环节(提出问题,初步探究)里,教师再就诗歌提出问题 1、落日的紫禁城为什么热闹起来, 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热闹起来意味着变法运动从维新思想的传播已经开始兴起。 2、“几个读书人”“呼号”些什么,在他们之前,有没有人提出类似的呼号,他们的主张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明确思维的方向,使学生理解维新思想的内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早期维新派的主张、评价的 表格,利用多媒体适当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的生平,找出康、梁维新思想的基本主张,以及早期维新派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对维新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在提到康梁维新思想的时候,肯定会从教材中找到,“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 变法道理”话,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正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那么,请学生看问题 3、康有为为什么要在宣传变法思想的时候,贴上孔子的标签呢, 好学教育: 这个问题是教材的难点,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介绍《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内容。引导学生一方面理解“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可以减少变法宣传所遇到的阻力,与康有为的出身经历也分不开;同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注意提醒这个特点也反映了康有为以及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政治和思想上与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他后来是政治上倒退的一个原因。 此外,可以通过问题 4、“几个读书人”除了呼号,还做了些什么, 提示学生掌握变法兴起的其它内容。如“公车上书”、创办《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与顽固派进行论战等。对“公车上书”,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显示画面,并提问: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举人都挣着联名上书光绪帝。假如你也是当时的应试举人,你会在上面署名吗? 为什么? 使学生思维进一步延伸,理解变法由思想宣传变成了爱国救亡运动。同时,教师展示《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示意图》进行简单介绍。“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则要求学生掌握内容、实质和影响,注意它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 第三个环节(发现问题,深入探究),关键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最终解决问题。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当变法已经兴起,各种准备都做好之后,就意味着变法高潮的到来。并通过这样的提问, 1、“一个苍老的声音”指的是哪些人的声音,为什么终于要“改”, 理解高潮到来的原因。包括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等内容。改的标志就是光绪帝《定国是诏》。 另外变法的内容也是重点,所以,学生自主学习了变法的内容后,要引导学生去思考: 2、“改”了些什么,这些变化到底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从而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变法内容的作用。通过问题 3、“改”的内容与维新派“呼号”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维新思想与变法内容的差异,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注意提醒学生光绪帝与“维新派的关系。从而形成对变法内容的正确评价。 4、“杀”字指的是什么, 反映变法的结果——戊戌政变。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只需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过即可。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拓展探究的部分。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思考 好学教育: 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历史在这里沉思”,沉思什么,为什么“眼角”会“滑落一行浊泪”, “悲哀 ”的是什么,“感动”的又是什么,从近代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角度思考。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各组派代表阐述观点后,教师点评:“沉思”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近代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滑落一行浊泪”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痛心,为辛亥革命的进一步探索埋下伏笔;而通过“感动”和“悲哀”来引导学生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评价。最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得到锻炼。此外,教师还还可以 提供一组关于谭嗣同的材料,指导学生对谭嗣同的言行进行辩论、评价,从而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最后是教学预测。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与探究活动,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尝试指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组织课堂讨论。期望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辨析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篇二: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 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对比媒体展示的“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教师强调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以完成目标的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结局,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取提问讨论、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好学教育: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和观察图片,了解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重要事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认识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学生合作探索、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构思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显示孙中山画像,学生介绍孙中山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要提示学生,只是简单介绍。)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以课本两个大标题为依据,通过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和发展——高潮——结局——历史意义四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组织准备和发展——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用媒体展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创建人、革命纲领以及性质,并指导学生看《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地点》,让学生想象宣誓场景。教师强调: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必然建立。 2、同盟会的建立: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参照《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学生完成后,教师强调,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政党,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提出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上,把同盟会的纲领阐述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进行活动与探究: (1)如何理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和“三民主义”的关系,(提示学生结合第37页小字内容分析) (2)(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探究课文第37页的“动脑筋”的问题。 二)、革命高潮——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 多媒体展示武昌起义的形势图、教师根据形势图简要讲述武昌 起义经过:(不展开讲解)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清朝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的成立: 好学教育: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学生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 和领导人 设问:1、中华民国是什么性质的政权,(资产阶级民主政权);2、鲁讯的作品《纪念刘和珍君》中提到“民国十五年”,你知道是哪一年吗,(来了解民国纪年法) 三)、革命结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等劣迹。并结合视频材料和查询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袁世凯作为一个反动人物,为什么可以窃取革命的果实呢,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的原因。(多媒体展示结论) 四)、辛亥革命的意义 指导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结果,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要求学生对比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革命已完成的目标和未完成的目标。进行讨论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并做进一步的分析说明。 课堂小结:利用媒体展示本课的知识结构,教师简单概括。 巩固练习:媒体展示习题 篇三:初中历史说课稿:《隋唐的文学艺术》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隋唐的文学艺术》 导语:各位领导、同志们:你们好~ 我选择说的课是: 岳麓版初一历史第五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 7 课内容,题目是:《隋唐的文学艺术》。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
/
本文档为【初中历史万能评课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