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格式] 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

2017-11-29 17页 doc 40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doc格式] 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doc格式] 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 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 第28卷第6期 2008年12月 宝鸡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Baoji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SocialSciences) Vo1.28NO.6 Dec.2008 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 段永强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陕西宝鸡721013) [摘要]苏轼在任职凤翔期间创作了138首诗歌,其中写景记游诗比重较大.这些诗歌描绘了关 中西部的锦绣河山,表达了苏轼对关中西府自然山水与...
[doc格式] 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
[doc格式] 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 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 第28卷第6期 2008年12月 宝鸡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Baoji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SocialSciences) Vo1.28NO.6 Dec.2008 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 段永强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陕西宝鸡721013) [摘要]苏轼在任职凤翔期间创作了138首诗歌,其中写景记游诗比重较大.这些诗歌描绘了关 中西部的锦绣河山,表达了苏轼对关中西府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苏轼反对 暴政,关心民瘼的仁政思想以及苏轼淡薄名利,超然物外的人生追求,具有极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文化意 蕴.在艺术上突破了此前诗歌的局限,采用了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呈现出豪放清雄的风格特征,形成 了苏轼写景记游诗特有的结构模式,表现出了更为成熟的艺术技巧,奠定了此后苏轼写景记游类诗歌创 作的基本风貌. [关键词]苏轼;风翔;写景记游诗;豪放清雄;以文为诗.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1008—4193(2008)06,0082—05 苏轼于仁宗嘉奉占六年(1061)授大理评事签书 风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简称凤翔府签判),英宗 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还朝,计其任职凤翔约有 三年.这既是苏轼仕宦生涯的开始,也是其诗歌 创作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据清朝王文诰辑注,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苏轼风翔时期的诗 歌有138首,主要集录在卷三,卷四和卷五中.卷 三目录中注明48首,卷四目录中注明46首,卷五 44首(其中《夜直秘阁呈王敏甫》,《谢苏自之惠 酒》,《入馆》和《赠蔡茂生》四首为从凤翔还朝而 作,故不计入)?.苏轼风翔时期诗歌的题材范围 较之此前的《南行集》大为拓展,比如官场应酬,兄 弟唱和,写景记游,咏史咏物,勤政悯农等,其中兄 弟唱和与写景记游两类题材比重较大,前者学界 已有研究,故不赘述,以下试就苏轼风翔时期的写 景记游诗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苏轼风翔时期写景记游诗的思想文化内 涵. 据笔者粗略统计,苏轼风翔时期创作的写景 记游类诗歌约有七十余首,占这一时期所创作诗 歌数量的一半以上.以凤翔为中心,关中西部大 多数自然与人文景观都在苏轼的生花妙笔下得到 形象地展现,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 1.关中山河的壮美画卷 风翔古称雍州,唐至德二年更名为凤翔,名称 取自秦穆公之女弄玉与华山隐士萧史的传说故 事.凤翔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繁多.苏轼自 幼性喜游玩,关中西府与巴山蜀水迥然不同的自 然风光与民风习俗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苏 轼或特意出行,或借公事之便,尽情观赏关中西府 的山山水水,并写下了一首首优美的诗歌,生动描 绘了关中西部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比如苏轼《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 决囚禁.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宝鸡,虢,郧,整厘四 县.既毕事,因朝谒太平宫,而宿于南溪溪堂,遂 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十 九日乃归,作诗五百言,以记凡所经历者寄子由》 一 诗描写了武城镇的奇险地形.武城镇又叫石鼻 * [收稿日期]2oo8一lo-i7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苏轼在凤翔 时期的宦迹,文学与西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研究”(O6JK144) [作者简介]段永强:男,陕西风翔人,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 事唐宋文学研究. 第6期段永强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83 寨,离宝鸡三十里,据传这个寨子是诸葛亮北伐中 原时修建的,地势十分险要.苏轼诗中写道:”峥 嵘依绝壁,苍茫瞰奔流.半夜人呼急,横空火气 浮.天遥殊不辨,风急已难收.”突出了武城镇上 依绝壁,下傍激流的地理环境.在《石鼻城》一诗 中苏轼再次感慨此地之险:”北客初来试新险,蜀 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 间.”《真兴寺阁》一诗则表现了真兴寺阁之高峻: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苏轼在诗歌中还多次 描绘了硒溪的雄奇景观,其《七月二十四日,以久 不雨,出祷硒溪.是日宿虢县.二十五日晚自虢 县渡渭,宿于僧舍曾阁.阁,故曾氏所建也.夜久 不寐,见壁有前县令赵荐留名,有怀其人》诗中写 到:”深谷留风终夜响,乱山衔月半床明.”描写了 瑶溪夜间深谷鸣风,月照群山的壮观景色.其《二 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硒溪未明》一诗同样描写了磕 溪夜景:”夜入硒溪如人峡,照山炬火落惊猿.山 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波晓更喧.”眉县也是苏轼 诗中着墨较多的地方,比如其《太白山下早行至横 渠镇书崇寿院壁》一诗云:”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 开.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再如其《二十七日 自阳平至斜谷宿于南山中蟠龙寺》一诗云:”谷中 暗水响泷泷,岭上疏星明煜煜.寺藏岩底千万仞, 路转山腰三百曲.风生饥虎啸空林,月黑警磨窜 修竹.”尽情描写了南山壁立千仞,山路曲折,虎啸 风生,麇鹿惊窜的奇丽景色. 除了上举的波澜壮阔,动荡腾跃的壮美之景, 苏轼凤翔时期写景记游诗还描绘了许多水光潋滟 的宁静优美之景.比如《东湖》诗中所写:”新荷弄 晚凉,轻棹极幽探.”在傍晚时分,诗人乘坐一叶扁 舟,享受着湖光水色之美,自在而又悠闲.再如 《李氏园》:”东注入深林,林深窗户绿.水光兼竹 净,时有独立鹄.”描写了李氏园中林木茂盛,水流 清浅,鹄鸟时飞的优美风光.《南溪之南竹林中新 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邃故名之日避世堂》 一 诗则表现了一幅清幽冷寂之景:”晓梦猿呼觉, 秋怀鸟伴吟.暂来聊解带,屡去欲携衾.湖上行 人绝,阶前暮雪深.”苏轼此类景物描写尚有许多, 如《留题延生观后山上小堂》诗云:”涧草岩花自无 主,晚来蝴蝶入疏帘.”《玉女洞》诗云:”石泉为晓 镜,山月当帘钩.”《潭》诗云:”光摇岩上寺,深到影 中天.”兹不赘述. 2.忧心民瘼的现实关怀 凤翔作为苏轼仕宦生涯的开始,他意气风发, 积极进取,关心百姓疾苦,力图有所作为,儒家思 想在这一时期对苏轼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苏轼 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除描绘了关中西部的锦绣 山河之外,还表达了苏轼忧心民瘼,勤政爱民的现 实关怀. 比如其《李氏园》一诗在描写了李氏园的优美 风景后却写到:”我时来周览,问此谁所筑.云昔 李将军,负险乘衰叔.抽钱算间口,但未榷羹粥. 当时夺民田,失业安敢哭.谁家美园圃,籍没不容 赎.此亭破千家,郁郁城之麓.”苏轼在诗中批评 了唐末李茂贞割据凤翔后为了个人享乐而残酷盘 剥,强夺民田,修建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李氏园 的暴政,并进而通过批判李茂贞”夺民田”,”破千 家”的聚敛盘剥,用以讽谕当时北宋土地兼并日益 严重,许多百姓失地流离的社会现实.嘉事占七年 (1062)苏轼到属县减决囚禁,行经眉县,见到东汉 时董卓所筑”坞”遗址,大生感慨,遂作《眉坞》一 诗: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熙不须灯. 在诗中苏轼讽刺董卓仗恃”甲厚”,”金多”,企图代 汉自立,结果还是被杀掉了.”脐脂自照不须灯”, 据说董卓被杀后,弃尸于市,由于天气炎热再加上 董卓身体肥胖,从其脐眼中竟流出许多油脂,看守 尸体的小吏在其脐眼处点上火,数日方熄.通过 董卓的这种下场,苏轼批判了其残暴统治,以警当 世.其《是日自硒溪将往阳平憩于麻田青峰寺之 下院翠麓亭》一诗结尾写道:”我来秋日午,旱久石 床温.安得云如盖,能令雨泻盆.共看山下稻,凉 叶晚翻翻.”表达了苏轼在久旱不雨时期盼乌云密 布,大雨倾盆的心愿,体现出了他对于农业生产与 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在《石鼓歌》一诗中苏轼用 鼓之盛衰得失引起周,秦的兴亡之叹,批判了秦之 暴虐,表现了他对于儒家仁政理想的濡慕之情. 3.超然物外的人生追求 尽管儒家思想在凤翔时期对苏轼起着主导作 用,但我们并不能忽视佛道思想对苏轼地影响. 早在人仕之前,苏轼就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影响,不 愿意踏入仕途,对于应举一事,内心也曾有过激烈 的斗争,刚到达凤翔不久,苏轼即作《和子由渑池 怀旧》一诗,通过”雪泥鸿爪”的妙喻传达出了他对 漂泊人生的空漠无常之感.李泽厚在《美的历程》 中指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 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 84宝鸡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版) 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感喟.尽管 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 安的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自居易等人毕竟 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彻底解脱的出世 意念.,,rJJ(n母亲的去世以及自己与弟弟苏辙仕 途上的坎坷都使得苏轼在佛道思想与山水自然中 寻求精神解脱,因而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 还表现出了苏轼蔑视功名,超然物外的人生追求. 在凤翔任上,苏轼瞻仰了道家圣地楼观(今陕 西周至),对老子顶礼膜拜.其《楼观》诗中写道: “鸟噪猿呼昼闭门,寂寞谁识古皇尊”.并且在《自 仙游回至黑水,见居民姚氏山亭高绝可爱,复憩其 上》一诗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留恋之情:”爱此山中 人,缥缈如仙子.平生慕独往,官爵同一屐”.在 诗中,苏轼把功名视如鞋履,显然是受到道家蔑视 功名富贵思想的影响.在《中隐堂诗》其一中苏轼 写道:”凿石清泉激,开门野鹤飞.退居吾久念,长 恐此心违.”表明了归隐田园的人生志趣.类似的 诗歌还有《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 处最为深邃,故名之日避世堂》:”晓梦猿呼觉,秋 怀鸟伴吟.暂来聊解带,屡去欲携衾.”《授经台》: “剑舞有神通草圣,海山无事化琴工.此台一览秦 川I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总之,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描绘了关 中西部的锦绣河山,表达了苏轼对关中西府自然 山水与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苏 轼反对暴政,关心民瘼的仁政思想以及苏轼淡薄 名利,超然物外的人生追求,具有极为丰富深刻的 思想文化意蕴. 二,苏轼凤翔时期写景记游诗的艺术突破 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在形式上以五 古,七古见长,而近体律诗绝句的数量相对较少. 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沿袭了南行记游诗的创作 特色,如想象奇崛,善用比喻,”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石鼓歌》) 等.另一方面则突破了南行记游诗的局限,表现 出了更为成熟的艺术技巧,奠定了此后苏轼写景 记游类诗歌创作的基本风貌. 1.苏轼凤翔写景记游诗的结构模式 苏轼凤翔时期的一些以古体写作的写景记游 诗具有如下的结构模式,即:出游登山或观水一, 山水之美学体验——睹物兴情——现实关怀或超 然物外. 比如其《二十七El自阳平至斜谷宿于南山中 蟠龙寺》一诗: 横槎晚渡碧涧口,骑马夜入南山谷.谷中暗 水响泷泷,岭上疏星明煜煜.寺藏岩底千万仞,路 转山腰三百曲.风生饥虎啸空林,月黑警磨窜修 竹.入门突兀见深殿,照佛青荧有残烛.愧无酒 食待游人,旋斫杉松煮溪蔌.板阁独眠惊旅枕,木 鱼晓动随僧粥.起观万瓦郁参差,目乱千岩散红 绿.门前商贾负椒薜,山后咫尺连巴蜀.何时归 耕江上田,一夜心逐南飞鹄. 诗歌一开始写自己”晚渡”,”人山”,接下来 写山中所见所闻:流水潺潺,疏星闪烁,山势高耸, 道路崎岖,虎啸空林,磨窜修竹,写山中夜景极为 清美奇崛.继之写次日清晨所见:”起观万瓦郁参 差,目乱千岩散红绿.门前商贾负椒罗苹,山后咫尺 连巴蜀.”诗人睹物兴情,触发了家园之思,最后两 句”何时归耕江上田,一夜心逐南飞鹄”表明自己 归隐田园,超然物外的心志. 再比如《李氏园》一诗,诗歌开始写自己出游: “朝游北城东,回首见修竹.下有朱门家,破墙围 古屋.举鞭叩其户,幽响答空谷.”接下来写园中 景物:”入门所见夥,十步九移目.异花兼四方,野 鸟喧百族.其西引溪水,活活转墙曲.东注入深 林,林深窗户绿.水光兼竹净,时有独立鹄.林中 百尺松,岁久苍鳞蹙.”继之诗人抒发心中感慨: “岂惟此地少,意恐关中独”.”当时夺民田,失业 安敢哭.谁家美园圃,籍没不容赎.此亭破千家, 郁郁城之麓.”最后表达自己的反思与人生追求: “人生营居止,竞为何人卜.何当力一身,永与清 景逐.” 其《是日自硒溪,将往阳平,憩于麻田青峰寺 之下院翠麓亭》在结构上亦是如此.”不到峰前 寺,空来渭上村”二句写出游,”谷映朱栏秀,山含 古木尊.路穷惊石断,林缺见河奔”写青峰寺周围 山景,”我来秋日午,旱久石床温”写诗人对久旱不 雨的忧虑之情,”安得云如盖,能令雨泻盆.共看 山下稻,凉叶晚翻翻”数句表达诗人期盼下雨以解 旱情的现实关怀.此类诗歌尚有《自仙游回至黑 水,见居民姚氏山亭,高绝可爱,复憩其上》,《南溪 有会景亭,处众亭之间,无所见,甚不称其名,予欲 迁之少西,临断岸,西向可以远望,而力未暇.特 为制名日招隐.仍为诗,以告来者,庶几迁之》, 《凌虚台》等,兹不赘举. 苏轼后来的写景记游诗继承了这一创作模 式,如其熙宁六年《病中游祖塔院》一诗:”紫李黄 第6期段永强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85 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 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 方.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尊自在尝”.诗先写 出游时景物与情事,次而发病中之人生感慨,所观 之物与览物之情完美结合,纯粹的美感体验与豁 达的人生智慧相互交融.类似诗歌还有《游金山 寺》,《登玲珑山》,《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等.由此 可见,苏轼在记亭台,摹山水,写游兴中,往往驰骋 想象,谛观万物,因物发端,即事明理,提出有关宇 宙,人生,社会的诸种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推 演出醒迷警世的论断,闪耀着智慧的光彩. 2.豪放清雄的艺术风格 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开始,初入仕途的他 意气风发,表现在其诗歌中,自然呈现出豪放之 气,因此苏轼在凤翔时期创作的写景记游诗在风 格上以豪放为主,多清雄之气.如其《东湖》诗中 的狂放无羁:”聊为湖上饮,一纵醉后谈”.”安得 梦随霹雳架,马上倾倒天瓢翻”(《二十六日五更起 行,至溪,天未明》),可谓大气磅礴,气宇轩昂.描 写《真兴寺阁》之高峻:”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 星”,无疑更是宋诗中极为难得的盛唐之音.汪师 韩《苏诗选评笔释》卷一评:”侧身送落日,引手攀 飞星”十字,奇警夺目,可与老杜”七星在北户,河 汉声西流”相匹敌..]l川 从艺术技巧上来说,苏轼诗歌中的豪放之气 主要通过两种手法来表现. 一 是句式错落显排荡之势.苏诗句式参差错 落,忽疾忽徐,翕张有致,再加上虚字和助词的妙 用更显得奇伟不凡,起伏连绵.尤其是《王维吴道 子画》,五言,七言相间,纵横开合更为跌宕多姿. 开头四句五言似话家常闲谈吴,王画之所在,接着 又两句五言总评”二子尊”铿然有声,转而单评吴 道子画”雄放”,两句五言两句七言,喻其”法如海 波翻”之雄奇,描其运笔之刚健,又绘其气势之浑 厚,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推波助澜直上云霄. 勾勒画的,诗人用了两个五言,三句七言,一 句九言,生动地显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 杂情态.”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写两类人两种行 为,一句内写尽其情态,道尽顿悟与忏悔.”又于 维也敛衽无间言”,一个”也”字稍作停顿,束装而 立,崇敬仰慕之情无溢言表.虚字的连用在《秦穆 公墓》中尤为突出,使其议论跌宕起伏,妙笔生花. “昔公生不诛孟明,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乃知 三子殉公意,亦如齐之二子从田横.”诗人用秦穆 公爱才不杀孟明之事为证,认定秦穆公决不会杀 三良.故用”岂有”反问加强语气,并进一步,以二 子从田横而死,为三良之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愿 为志殉身的理由.一个”乃知”,一个”亦如”使其 说理环环相扣,十分透辟,有排荡之势. 二是铺成排比手法的运用.如着名的《石鼓 歌》,前四句从初见石鼓的时地写起,接着用大量 的笔墨从正反两个方面铺写石鼓文之”古”,”妙”, “真”,”高”.诗中借物起兴,以石鼓之盛衰得失引 起周,秦的兴亡感慨,并批判了秦的暴虐.全诗一 气呵成,笔力雄健.清王文诰评价说:”公此类大 篇,大率用单行法,读者惟当以气胜求之”.[3](?? 《诅楚文》也是如此,它是秦国诉楚王荒淫无道以 攻伐楚国的诅书,诗人开篇即连用十八句铺排诅 书的内容,气势充沛,笔势奔放.《东湖》一诗则铺 叙东湖水清,述湖之来源,描写了人杰地灵之所, 抒写诗人打算完成一番大业之志.整首诗歌流转 自如,一气呵成.《李氏园》一诗也极尽铺排之能 事,写李茂贞园东西南北的不同风光,从而引发诗 人的感慨议论.可以看出,铺陈排比手法的大量 使用,便于形成奔放的气势和表现苏轼的人生意 气. 3.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 苏轼在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继承了韩愈以 文为诗的创作手法.在章法结构方面,引入散文 章法结构,章法严整又富于变化.如《王维吴道子 画》:”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摩诘本诗老佩 芷袭芳荪”,先评道子后议摩诘,五言七言相杂,最 后得出”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 外,有如仙翮谢笼樊”的结论,章法整饬而又不呆 板直白,有散文抑扬笔法.再如《授经台》一诗: “剑舞有神通草圣,海山无事化琴工.此台一览秦 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前二句突兀而起,首句讲 张旭草书与公孙剑舞之神相通,次句言伯牙学琴 三年未成,后从师命在蓬莱山练琴终成天下之妙, 在内容上似与诗题全无联系,然而正是这两句的 铺垫,才使得三四两句之意得以升华,可谓形散而 神不散,体现出以意贯通的散文笔法. 在句法方面,以散行单句人诗,于此典范是 《秦穆公墓》”秦泉在城东,墓在城中无百步.乃知 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泉识公墓.昔公生不诛孟明, 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乃知三子殉公意,亦如 齐之二子从田横.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今 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古人不可望,今 86宝鸡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版)2008年 人益可伤.”史载秦穆公死后以三良为葬,苏轼在 此翻出新意,立论别致,五言七言之外九言十言驳 杂其中,亦可谓一篇言辞简约而内容丰富的散文. 其它,语法上应用虚词的承转起合之法,如”谁谓 江湖居,而为虎豹宅”(《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 竹上,既而忘之,昨日再游,见而录之》)等.从上 举诸诗可看出苏轼不受形式的束缚,往往根据诗 意一气而下,散文句式用得甚是精当. 综上所述,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描绘 了关中西部的锦绣河山,表达了苏轼对关中西府 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 了苏轼反对暴政,关心民瘼的仁政思想以及苏轼 淡薄名利,超然物外的人生追求,具有极为丰富深 刻的思想文化意蕴.在艺术上突破了此前诗歌的 局限,采用了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呈现出豪放清 雄的风格特征,形成了苏轼写景记游诗特有的结 构模式,表现出了更为成熟的艺术技巧,奠定了此 后苏轼写景记游类诗歌创作的基本风貌. 注释 ?本文所引苏轼诗歌均出自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 的《苏轼诗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以下只随文 标明诗题. ?谢桃坊先生统计凤翔诗作数量为136首,见谢氏着《苏 轼诗研究》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5O页. 参考文献 [1] E23 李泽厚 出版社 曾枣庄 2001. 美学三书?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 1999. 舒大刚.三苏全书I-M-].北京:语文出版社, [3]苏轼着.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第1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责任编校文武J OnTravelNotesPoemsofSuShiDuringHisTimeinFengxiang DUANYOng—qiang (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Department,Baoji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BaojiShaanxi721007) Abstract:DuringhistimeinFengxiang,SuShicomposed138poems,amongwhichtravelnotes poemsarethemajority.ThesetravelDotespoemspicturedthebeautifulsceneryinthewestof Guanzhongarea,whichexpressedthepoet?sloveforthenatureandthecultureoftheregion.Mean— while,theydisplayedhispoliticalthoughtsofbenevolence,opposingtyrannyandshowingconcernfor people?Ssuffering;andreflectedhislifepursuits,beingindifferenttofameandgainaswellasseeking forthefreespiritualrealmofholdinghimselfalooffromtheworldlyutilitarianism.Thesepoemshad richandprofoundthinkingandculturalimplications.Moreover,artistically,t hesepoemsmadea breakthroughofcomposingpoetryasprose,whichwerecharacterizedbytheboldandgrandstyle. HencetheuniqueconstructingpatternofSuShi?Stravelnotespoemswasformed.Thisbecameakind ofmatureartistry,whichwasthefoundationofSuShi?Slatercomposingstyleoftravelnotespoetry. Keywords:SuShi;Fengxiang;travelnotespoems;boldandgrand;poetryasprose
/
本文档为【[doc格式] 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