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戊戌变法的评课稿

戊戌变法的评课稿

2019-01-19 28页 doc 54KB 17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4050

暂无简介

举报
戊戌变法的评课稿篇一:《戊戌变法》说课稿 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八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戊戌变法》,主要介绍近代中国戊戌变法从准备、变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教材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本课与教材上一课《洋务运动》,下一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本课就是这条主线上重要环节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内容及初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分 ...
戊戌变法的评课稿
篇一:《戊戌变法》说课稿 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八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戊戌变法》,主要介绍近代中国戊戌变法从准备、变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教材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本课与教材上一课《洋务运动》,下一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本课就是这条主线上重要环节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内容及初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分 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和能力。 过程与: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新教学法理念,对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分组活动、创设情景、设疑辩论及创编歌谣等教学方法,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教学。八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除了仍然 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探究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教学手段上:采用图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了解变法前中国社会形势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促进新思想观念的产生,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精心,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组际辩论、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构思 (一)导入新课(两个步骤) 1.由于学生们总有着崇敬英雄人物的思想。所以我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通过这样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燃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望。 2.用提出问题的方法检查小组课前探究的成果:结合所学,说说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前社会形势。通过问题回答让学生认识到在这种形势下,发生一场以救国图存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是必然的。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通读教材,说出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戊戌变法的序幕、高潮、失败。将这些内容投影出来,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方式。 对于序幕“公车上书”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我利用“公车上书”的录像片断和插图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如让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叙述,对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我通过对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的叙述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车上书影响的理解。 这种“自主学习法”符合启发式原则,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也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机统一。 对于高潮“百日维新”一目。我通过和学生共同阅读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及观看大清新政开始的录像片断,来开始这一目内容。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这一内容,我采取“千古公论,自有后人评”让学生结合对以上内容的理解加以概括总结,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 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于变法的失败,我让学生 思考分析: 戊戌变法为什么那么快归于失败?有人说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杀掉荣禄,戊戌变法就能取得成功。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 谭嗣同留下的千古诗篇:变法期间:《有感一章》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临变之时: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 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时候: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思想认识 任何政治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都是不行的。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但这次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三)课堂小结 1.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用抓住本课关键词的方法,来创编历史歌谣,或者直接用歌谣进行小结。 2.检查学生学习效 果,让学生为本课进行板书设计,可以选取最佳的用展示仪展示,突出本课的基本线索。 3.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概述全文。(四)课外延伸 1.课下讨论:你认为政变发生时,谭嗣同走与不走,何者为宜? 2.课后搜集有关资料,写一篇康有为小传。篇二: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体系 ⑴纵(中国史):就中国近代史体系来讲,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的体现。戊戌变法又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从屈辱史的角度看,19世纪末,列强侵华以政治瓜分、资本输出为主。从抗争史的角度看,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后代表近代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从探索史的角度看,在旧式农民运动、地主阶级的中体西用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君主立宪制。中国对西方的学习从器物上升到制度层面。而戊戌变法的失败,使革命取代改良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要思潮,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⑵横(世界史):中国史是世界史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全球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世界历史的发展时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外侵略加剧,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制度,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意识。推动了当地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戊戌变法是亚洲觉醒的一部分,代表着亚非被压迫民族斗争水平的提高。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识记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条件、时间和影响;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及主张;康、梁活动;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戊戌变法的内容、影响、失败及原因;光绪帝在维新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⑵过程与方法 分析19世纪末中国国情,认识救亡图存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能否承担这项任务,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力量都要做出选择,这是检验爱国与误国,进步与反动的标准;通过对康、梁活动的分析,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是由封建士大夫转化而来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既有进步性又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从中学会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通过学习百日维新及其历史教训,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9世纪末,面对瓜分危机,维新派把抵抗侵略与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把维新变法思潮推进为具有很大声势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近代知识分子承担了传统意义上“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既是新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康梁是他们的优秀代表。 3.教学重点 ⑴内容:①戊戌变 法背景(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康梁维新思想)②变法内容及评价③变法失败的教训 ⑵确立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政治上的权利。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的典型运用。②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是承前启后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不可或缺的部分。③康梁思想是中国人的探索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的表现,与过去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相比,有了质的区别,也比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更加的系统和完整。同时,康梁的思想也是理解戊戌变法性质的关键。④掌握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⑤历史的发展体现在后人对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吸收和总结上,戊戌变法的失败教训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何要走自下而上的道路、为何要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 ⑶如何突出: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严密的分析指导学生的思维。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解释具体问题。 4.教学难点 ⑴内容:康梁为何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⑵确立原因: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为何在康梁著作中还表现出浓厚的封建色 彩?他们到底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还是儒学的传播者? ⑶如何突破:①理论运用,“一定思想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他们没能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完全背离传统,将一事无成。其次,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决定了他肯定要以孔子、儒学为依托和挡箭牌。 5.教材结构 本节内容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其评价相当紧凑。 6.课改精神 虽然现行教材与新课程标准有一定距离。但为了迎接课改,必须在教材中体现新的课改理念和精神。在本节教学中,运用史学范式的理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从现代化范式讲,戊戌变法是一次现代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从整体史范式讲,戊戌变法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亚非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从文明史范式讲,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由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化。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由特殊的地位。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对象分析 学情是准备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知识贮备,而且信息来源面广,思想活跃,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不足是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中,对历史事件感悟敏 锐但往往失之偏颇好走极端。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学生对事件对人物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2.教法学法 教法和学法相反相成,教法是学法的展开,学法是教法的引申。因此,两者不可分割。 ①兴趣法。问题→兴趣→归纳→结论→应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②材料法。理论是枯燥的,事例是鲜活的。针对某一理论或难点,通过引 用大量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用历史典故深入浅出的讲明深奥的道理。 ③理论引导法。历史课要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 在教学中理论是灵魂,事件是血肉。事件间的逻辑联系通过理论来体现。④范式法。每个历史事件都由背景、经过、影响构成,让学生运用这个模 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1分钟) 用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示意图导入。 2.讲授新课(34分钟) 背景(14分钟): ⑴时代形势: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民族矛盾尖锐。 ⑵经济条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⑶阶级条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⑷思想条件:①早期维新思想。时间、条件、代表、特征、性质、局限。②康梁维新思想。代表作、特点、原因。 概况(10分钟) ①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思潮→运动” ②准备:组织上—强学会(标志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建立)、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舆论上—兴办学堂、创办报刊(培养维新人才、宣传维新思想),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内容、意义) ③高潮:百日维新。 a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b开始:1898年6 月11日《定国是诏》 c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d评价(进步、不足) ④失败:戊戌政变(原因、经过) 评价(10分钟) ①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②意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爱国救亡运动,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 醒,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③失败原因:从客观上讲,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强大、中国顽固势力反对)。从主观上来讲(根本原因),民族资 产阶级的软弱、妥协。不可能与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彻底决裂。④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走不通。 →爱国教育培养:通过渲染19世纪末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急局面。启发学生理解当时救亡图存的紧迫性。 整体式范式培养: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 →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培养:指导学生阅读58至59页,要求学生找出此部分讲了几层含义(提问),然后强调3个关键词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归纳),得出结论,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的产物,是一次救亡图存的活动,变法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是一次近代化的活动,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愿望的体现,为变法做了理论准备(分析)。请两位学生分别回答,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的联系体现了什么原理?人们称康有为是“跪着造反”,指出了他思想中的什么特点?(探究) →变法概况的讲授主要使用材料法,用鲜活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提问)1895年中国被迫签定了什么不平等条约?在知识分子中引起了什么反响?(展示公车上书材料)。(提问)变法浪潮是怎样激荡全国的?(展示办学堂报刊的材料)。(提问)维新派的活动遭到了哪些人的反对,维新派是如何与他们作斗争的?(展示论战的材料)。此处强调两点,第一让学生明白自古改革的不易,与今天的改革开放相联系,让历史真正为现实服务。第二比较两派主张,认识到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步。加深学生对现代化范式的 3.复习及布置作业(5分钟) ⑴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小结本课教学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⑵思考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⑶布置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与资料,完成史学小论文-《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为何一成一败》 篇三: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专家: 我说课的题目是:“戊戌变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要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教材、方法、过程三个大的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把握。 “戊戌 首先是教材。 变法”是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的第七节,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地位非常重要。一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继续: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饱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希望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但最终,由于维新思想的宣传和变法的措施触及到顽固派利益,变法运动遭到扼杀。这样的结果,又进一步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反思,为之后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人开始跳出了“中体西用”的迷局,越过学习“器物”的层面,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步骤;同时,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考虑到本课的内容比较多,有变法的背景,兴起,高潮(百日维新),结果,评价等,本课教学准备用两个课时。第1课时主要解决变法的背景、兴起;第2课时,继续完成变法的高潮、结果以及评价。为了教学内容、过程的连贯性、延续性,应安排连堂课。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地方,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它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它的产生发展也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 另外,变法的内容也是重点。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变法的本质,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维新思想与变法内容的差异。从而体会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及社会改革的不易。 从难点来看,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授课时需要教师精心设问启发诱导,在适当补充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得出正确的认识。 戊戌变法的评价也是难点。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探究,同时给学生以一定的提示。 根据对本课教材的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能力来 看: 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兴起、内容、结果。 理解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以及变法的意义和教训,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从过程与方法来看: 通过查找和阅读资料以及分组讨论有关问题,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发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潜能。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看: 了解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部分是方法的问题。 首先是教法。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改革思路。从本课的教学内容来看,戊戌变法的兴起、内容都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变法的评价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其思维也逐渐趋于理性化,为本节课开展探究提供了条件;此外学生对自主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让他们亲自动手寻找发现更,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表现欲,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同时结合教学目标的实现、的需要,也考虑到本人优于课堂组织和多媒体教学的长处,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再就是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而我们经常提到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样也是要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让学生自己掌握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课的设计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讨论能够有效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和历史学习的方法。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阅读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体,以情境问题为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三部分是教学过程。本课主要按照“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设计。从具体的教学流程来看,“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探究——提出问题,初步探究——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总结反思,拓展探究四个环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以一则诗歌为主线,围绕诗歌提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人文素质。 在进入正式的教学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教师要做好知识储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也需要观看相关影片、阅读相关资料做好情境准备,通过预习教材,做好知识准备,并且按要求分组。 在第一个环节里,以多媒体呈现诗歌,并请学生朗诵诗歌,从而将学生带入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这样一个历史时刻。制造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历史氛围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情境,并提供探究的材料。 并且提出这样的问题:“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倒流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将有何感受? 由已掌握的知识导入探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能充分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探究的动机,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由“多事”来总结变法的背景,由“感受”来引入变法的兴起。 在第二个环节(提出问题,初步探究)里,教师再就诗歌提出问题 1、落日的紫禁城为什么热闹起来? 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热闹起来意味着变法运动从维新思想的传播已经开始兴起。 2、“几个读书人”“呼号”些什么?在他们之前,有没有人提出类似的呼号?他们的主张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明确思维的方向,使学生理解维新思想的内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早期维新派的主张、评价的表格,利用多媒体适当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的生平,找出康、梁维新思想的基本主张,以及早期维新派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对维新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在提到康梁维新思想的时候,肯定会从教材中找到,“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道理”话,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正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那么,请学生看问题 3、康有为为什么要在宣传变法思想的时候,贴上孔子的标签呢? 这个问题是教材的难点,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介绍《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内容。引导学生一方面理解“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可以减少变法宣传所遇到的阻力,与康有为的出身经历也分不开;同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注意提醒这个特点也反映了康有为以及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政治和思想上与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他后来是政治上倒退的一个原因。 此外,可以通过问题 4、“几个读书人”除了呼号,还做了些什么? 提示学生掌握变法 兴起的其它内容。如“公车上书”、创办《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与顽固派进行论战等。对“公车上书”,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显示画面,并提问: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举人都挣着联名上书光绪帝。假如你也是当时的应试举人,你会在上面署名吗? 为什么? 使学生思维进一步延伸,理解变法由思想宣传变 成了爱国救亡运动。同时,教师展示《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示意图》进行简单介绍。“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则要求学生掌握内容、实质和影响,注意它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 第三个环节(发现问题,深入探究),关键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最终解决问题。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当变法已经兴起,各种准备都做好之后,就意味着变法高潮的到来。并通过这样的提问, 1、“一个苍老的声音”指的是哪些人的声音?为什么终于要“改”? 理解高潮到来的原因。包括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等内容。改的标志就是光绪帝《定国是诏》。另外变法的内容也是重点,所以,学生自主学习了变法的内容后,要引导学生去思考: “改”了些什么? 2、 这些变化到底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从而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变法内容的作用。通过问题 3、“改”的内容与维新派“呼号”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维新思想与变法内容的差异,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注意提醒学生光绪帝与“维新派的关系。从而形成对变法内容的正确评价。 4、“杀”字指的是什么? 反映变法的结果——戊戌政变。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只需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过即可。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拓展探究的部分。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思考 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历史在这里沉思”,沉思什么?为什么“眼角”会“滑落一行浊泪”?“悲哀”的是什么?“感动”的又是什么?从近代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角度思考。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各组派代表阐述观点后,教师点评:“沉思”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近代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滑落一行浊泪”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痛心,为辛亥革命的进一步探索埋下伏笔;而通过“感动”和“悲哀”来引导学生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评价。最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得到锻炼。此外,教师还还可以提供一组关于谭嗣同的材料,指导学生对谭嗣同的言行进行辩论、评价,从而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最后是教学预测。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与探究活动,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尝试 指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组织课堂讨论。期望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辨析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篇四:初中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戊戌变法》,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确定依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需要在了解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上掌握。再者学生只有了解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才能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确定依据:戊戌变法作为地场救亡图存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课本对此问题未作阐述,学生只能通过戊戌变法的内容来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1.教法 针对课文内容多、理论性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接讲授法,辅之以问题教学法法,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和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围绕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若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等,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 在教学手段上,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采用图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2.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了解变法前中国社会形势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促进新思想观念的产生,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组际辩论、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的图片,提出问题:“《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想到该如何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设计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形势、为挽救民族危亡“献计献策”,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 (1)公车上书 《公车上 视频播放: 书》的相关内容。然后根据视频内容提问:“a、影片介绍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b、上书的内容有哪些?c、为什么会提出变法的要求?产生了什么影响?” 设计思路: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和体验,增加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变法的思想准备 图片展示: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观点;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的图片。 角色扮演: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维新派和顽固派,展开辩论,加以指导。 设计思路:通过辩论,激发学习兴趣,从感性上认识变法遇到的阻力和困难,为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作一铺垫,同时感受维新派不畏阻力、坚持变法的精神。 结合课本讲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展示表格,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四个方面归纳变法的内容,然后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每项变法内容所带来的影响,最后总结归纳出变法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设计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加深记忆,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戊戌政变 联系课本小字部分,由请学生讲述谭嗣同的英勇事迹,再结合教材讲述戊戌政变的基本情况。设计思路:通过谭嗣同为变法甘愿流血献身的英勇壮举,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鲜血和生命作为代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5)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分享智慧,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意义,突破本课的难点;同时通过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6)拓展延伸 介绍相关史实,留下思考题,让学生评价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7)注意事项 特别强调“戊戌变法”的字形书写,教授“横戌点戍戊中空”的口诀方便学生记忆。 篇五:八年级戊戌变法说课稿[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7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杜泽中学赵阳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戊戌变法》。接下来,我将从这样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分析和讲解。首先,向大家讲解本课的教学背景。 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资源 本课的教学资源除了学生手上的教材之外,我们教师手上还有课程标准,但除此之外,我们教师还应阅读一些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并关注其最新的学术动态,以更加真实和全面地了解这 段历史。 (二)教材分析 在新史观的引领之下,我们可以从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两个视角来认识戊戌变法:从近代化史观来看,戊戌变法上承洋务运动,但又超越了其学习西方“器物”的层面,开启了学习西方“制度”的时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从文明史观来看,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由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然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感性认知为主。而且通过课前调查发现,他们虽然对这段历史已经有了一些浅显的认知,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常带有感情化和片面性的色彩。 二、教学与学法: 因此,我决定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带领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回到历史现场,参与历史进程,并从中对戊戌变法形成比较客观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课标,结合以上分析,我将三维目标制定如下: 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探究其失败的原因及对近代社会的影响,并从中感悟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身上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戊戌变法的主要经过及内容; 而本课的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变法过程之艰辛和影响之深远? 四、教学过程: 【整体思路】那么如何实现以上目标呢?我在这里依据历史学科时序性和线索性的特点,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变法作为本课的线索,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再现了这样4个历史抉择,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下面,我就以这4个历史抉择的解决为重点,向大家讲解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公车上书——签还是不签? 首先,我将历史情境设定在1895年的春天,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这时,《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康有为和梁启超马上起草了一份请愿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并邀请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在这里,我设置了第一个历史抉择:现在,这份请愿书就在你的面前,你是签还是不签呢?请说明理由。在学生回答之后,我给出了历史的答案:当时有1300多名举人不顾朝廷禁令,联名上书!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他们身上的那种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调动已学知识,初步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另一方面也初步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却使康梁等人认识到了“群体”的力量,接着,我继续向学生讲解康梁等人创办报刊和 强学会的过程及意义。 (二)御览上书——变还是不变? (三)变法开始——是大刀阔斧还是循序渐进? 光绪帝宣布变法后的第5天,召见了康有为并与他商讨变法的步骤和措施。这时,我又设置了第三个历史冲突:那么他们是应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呢?还是步步经营,循序渐进呢?在这里,我设计了一场历史辩论会,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部分,同时,为了让整个辩论过程更有意义,我还出示了当时社会各界对变法的态度让学生参考。辩论过程中,正方认为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就要亡国啦!而反方则认为当时反对的声音如此之大,必须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才能减小改革的阻力。那么维新派是怎么做的呢?我在辩论结束后出示了“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一表格,并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加以完成。然后逐项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措施对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意义。由此,学生自然得知戊戌变法是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从中认识到了变法的进步意义。【通过这一环节,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那么,变法的结果又如何呢?我先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答案,然后趁他们疑惑之时让他们回顾刚才的辩论,学生马上想到是不是由于变法的措施太多?还是反对的人太多了呢?这时,我并没有立即予以肯定,而是向学生出示了这样几则材料,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最终认识到:变法的失败既有客观上的原因,又有主观上的原因。【通过这一设计,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认识到,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 变法失败了,是不是说戊戌变法就失去了意义呢?我接着又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是《时务报》的畅销情景、第二则材料是梁启超在上面发表的部分文章的标题,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在当时起到了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 (四)变法失败——中国又将何去何从? 紧接着,我设置了第四个历史抉择:变法失败了,中国又将何去何从呢?正如杨天石教授所讲的那样,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投身革命,而康有为和梁启超则继续坚持改良的道路,但更多的人则陷入了迷茫。【这里我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设下了一个悬疑,为下一节课《辛亥革命》的教学做了铺垫。】【课堂总结】最后,我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并认识到:戊戌变法既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现实连线】在课堂小结之后,我还设计了一个“课堂延伸”。让学生思考:“身处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我们,能够从一百多年前那那场变法中感悟到些什么?我们今天又该怎样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呢?在学生回答之后,我出示了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的两句话。通过这两句话,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认识,还能让学生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 五、课后反思 回顾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充分考虑到了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历史发展的脉络,让学生在感知历史上那些重要的人和事的基础之上,适当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独立的判断力,并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而这三者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的重要标准。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是我们现代历史教育的重要责任。
/
本文档为【戊戌变法的评课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