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理解道德经修改内容2017年3月19日

2017-10-11 50页 doc 128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3143

暂无简介

举报
理解道德经修改内容2017年3月19日理解道德经修改内容2017年3月19日 简介4页,第四行,“传说老子去周入秦过函谷关时,” 改为 “相传老子去周过关入秦时,” 简介4页,第十行,“,以至于老子不禁感慨”改为“,” 简介第四页,倒数第五行,“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错简,而且错简的程度相当严重,”改为“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字句的漏误以及错简等问题,其中错简的程度尤其严重,再加上先秦以来文字的演变,” 简介第四页,倒数第四行,“本义。”改为“本义。《道德经》文简义奥,广博精微。道是万物之母,也是万物的范轨法则。德是得道守法遵循规律。道纪就是始制,是道法,是母法...
理解道德经修改内容2017年3月19日
理解道德经修改内容2017年3月19日 简介4页,第四行,“传说老子去周入秦过函谷关时,” 改为 “相传老子去周过关入秦时,” 简介4页,第十行,“,以至于老子不禁感慨”改为“,” 简介第四页,倒数第五行,“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错简,而且错简的程度相当严重,”改为“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字句的漏误以及错简等问题,其中错简的程度尤其严重,再加上先秦以来文字的演变,” 简介第四页,倒数第四行,“本义。”改为“本义。《道德经》文简义奥,广博精微。道是万物之母,也是万物的范轨法则。德是得道守法遵循规律。道纪就是始制,是道法,是母法,是自然法,是万物的根本大法。道可称为象帝,象帝就是上帝,所以母法(自然法)又称为宪法。 道德是法治的前提,是法(道,循道的良法,恶法非法)以及守法(守道,皈依道法,遵守良法)。 简介4页,倒数第四行,“本文根据”改为“《老子》讲究逻辑,有自己的语言体系,有自己的名词定义。本文根据” 3页,原文第五行,“无遗”改为“毋遗” 3页,译文第一行,“本原”改为“本元” 3页,译文第三第四第五行,“希望相互作用相交认知实物,依附于相互作用相交认知其母,本源,——道(场,;既然相互作用相交认知了道,场,,则得以相互作用相交认知实物;既然相互作用相交认知了实物,就奉事法则大道,场,,”改为“希望知物(子、实物),依附于知道(母、场);已经得知了道(母、场),得以知物(子、实物);已经得知了物(子、实物),返回孝子奉母守道遵守法度履行,” 3页,倒数第四第五行,“一生不会迷乱放纵,荒淫无道,陷于绝境;”改为“一生不可能迷乱放纵荒淫失道陷于绝境;” 3页,倒数第二第一行,“见微知著是明理遵循法则的缘敀,遵守法则叫做强。拥有荣光,履行法则遵循觃律,身心健康不遭殃咎不招祸患,这叫作遵循法则。 ”改为“见微知著的明理,保持柔韧的生命力叫作强。用其光明,履行皈依大道明事理辨是非识大体顾全大局,身心健康消灾免祸不招殃咎,这叫作因袭长久不变的纲常规律。” 7页,第一行,“启程。”改为“道别称无,不可见,不可视,不可触摸,不能通过感官察觉,只能通过首脑思维理性论理发现,故而称之为道~首,首脑也。” 12页,倒数第十二行,“懂得”改为“1.(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2.懂得,识别,参与,知交,要好,感觉,察觉,” 13页,第16行,“物的本质。”改为“物的本质。认知—cognition 最早是承认父子关系的法律用语,后用于哲学、心理学等。认知也称之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1. 13页,第17行,“子:实物。”改为“子: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 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与“母”相对,儿女,植物的果实,此处与“道母”相对,指实物。” 14页,倒数第一行,“常:规则,规律,法则。”改为“常: (1)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2) 同本义 纪于太常。——《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 (6) 经常,常常 (5) 恒久;长久不变 常,质也。——《广雅》 未变常也。——《易象下传》。虞注:“恒也。”恒:法则。第四十三章的“恒”的意思就是法则,理解了第一章,也就容易掌握第四十三章的要领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随也,恆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3) 规则,规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荀子?天论》 (4) 又如:常古(旧法,常法);常故(旧例;常例);常式(法式)。 15页,倒数第八行,“妄作:”改为“妄作:妄作非为,” 15页,倒数第七行,“止:禁止:阻止”改为“止,禁止,阻止” 16页,第三行,“荣光”改为“荣光,光明,光芒” 16页,第四行,“守法”改为“懂得,了解,明理” 16页,第五行,“遗:给予。”改为“毋遗:没有给予,不带来。毋: 形声。“母”省声。毋、母古本为一字,后分化禁止之词,乃加一画以别之。本义: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 不要。遗:(形声。字从辵(chuò),从贵,贵亦声。“贵”意为“中坚部分”、“支撑点”,引申为“精华”。“辵”与“贵”联合起来表示“精华移走”。本义:精华移走。引申义:物体离开而其精华留下;物体留下而其精华移走。” 17页,倒数第四行,“守道依法遵循规律,故而无忧无患。”改为“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为人处世则没有过失 ,从而得福避祸。” 17页,倒数第三行,“德分五类”改为“为人处世中守道依法遵循规律的程度,德分五类” 17页,最后一行,“礼、俗人)。”改为“礼、俗人)。在这五类之外,若继续延伸,随着德行的继续减少,则是缺德、无德(没有德行)。道是派生众物的本源(本元),可以狭隘的勉强解释为法则(规律)。修行玄德遵循大道的学问就是玄学。玄学可以勉强细分为自然哲学、人文哲学、思维哲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三个领域的数学。自然哲学可以勉强称为自然科学,人文哲学可以勉强称为社会科学,思维哲学可以勉强称为思维科学。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科学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目标,科学可分为广义科学和狭义科学。道可道也,非恆道也~科学精神主要包含:理性客观,可证伪,存在一个适用范围,普遍必然性。玄德是遵循大道奥主修身养性做事。” 23页,倒数第二行,“敢于托付”改为“可以托付” 24页,译文第二行,“形体得道得以丰满”改为“容器得道得以丰盈” 24页,译文第二行,“首领”改为“元首 ” 24页,译文第四行,“形体无法丰满恐怕要消散”改为“容器无法丰盈恐怕要枯竭” 25页,注释第三行,“首领”改为“本义占卜;首领,元首;正道,正轨;假借为“正”、“定”,端方正直” 25页,注释第五行,“歇菜”改为“竭,尽,到了尽头,歇菜,死,完蛋” 25页,倒数第十一行,“百姓,平民”改为“底层民众,平民,百姓” 28页,译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行,“真理法则,始制、自然法、觃律,可以由我们用语言表示阐明,非得通过敁法自然,道、场,,但是我们不可能完全地了解世界,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某种不确定性;名分制度(实在法、觃则,可以由我们制定出来颁布,必须通过法则自然法,始制、道纪、自然法则、觃律,。”改为“真理法则(道纪、始制、自然法)可以用语言表示阐述,非得通过效法因袭自然(大道),但是我们不可能完全地了解大自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某种不确定性;名分制度(实在法、规则)可以制定出来颁布,必须通过效法自然法(始制、道纪、道法)。” 28页,译文第四行,“自然法(始制、道纪、自然法则、规律)”改为“母法(始制、道 纪、道法、自然法、自然法则、规律)” 29页,第五行,“从物理学上”改为“从物理学角度看” 第30页,第六行,“自然法(始制、道纪、”改为“母法(始制、道纪、道法、自然法、)” 30页,第七行,“为实在法”改为“为子法,是实在法” 30页, 第八行, “无名、自然法则,在法的分类上为自然法,”改为“无名、自然法,在法的分类上是母法, 母生子育子,母法拥有子法的监护权。实在法是子法, ” 30页,第九行,“自然法为万物行动的宪法。”改为“自然法是永恒的、绝对的。人的理性可以认识、发现自然法。自然法超越于实在法之上,实在法必须服从自然法。根据自然法的伦理学说,在某种意义上,支配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本性或和谐的宇宙真理;而依照自然法的法学理论,法律准则的权威,至少部分来自针对那些准则所具道德优势的思量。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公正至上。自然法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古希腊哲学高度关注“自然(physis,φúσις)”与“风俗(nomos,νóμος)”之间的差异。法律支配的内容因地而异,然而“生而具者”却应该是处处相同的,这与后来的哲人们倾力追求的真理是一致的。自然法提醒我们,法律不仅仅是命令抑或意志,而应当更多地体现正义抑或理性。自然法原理在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独立宣言》中表露无遗,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名:名象(泛指称谓、法制、器物等。” 35页,倒数第四行,“丝结,引申为探索,研究。”改为“丝结。玄字本意:搓线、编草绳,最后笔画,那一点就是新续的草。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玄字,提出了绳字,提出了纪字,提出了网字。理清头绪,把握要领,搓线编绳结网,由玄到绳再到网的变化,玄字就是变化的意思,等同于易经的易字,等同于辩证法,是辩证研究自然法则的法门。纪:散丝的头绪,要领,纪法。自然界的基本单元或许是很小很小的线状的“弦”(包括有端点的“开弦”和圈状的“闭弦”或闭合弦)。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能量与物质是可以转化的。“绳”字的绞丝偏旁,说明了它是由草、麻或丝、绞合编成的。在古书中,它除了解作名词的绳索之外,还常以其功用引申出“约束、、限制捆绑”等意思。结绳为网,网罗天下,网罗万物。网罗,指捕捉鱼鸟的器具;比喻法令、法网;搜求、罗致;搜罗,包容。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搜罗收集、分析与解释资料,对事物真相、性质、规律等进行的无穷尽的探索研究。透过浮华的现象掌握本质,有相对静止不变的道纪法则可以遵循的,用来驾驭掌控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绳之以法,以法为准绳。“绳”即准绳,名词动用,意为衡量,法是准则。道派生万物,万物是道的衍生物。道者,万物之母,万物之奥主。玄引申为襁褓上的带子,母子通过襁褓的带子捆绑在一起。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复守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是谓玄德。” 36页,原文最后一行,“守道”改为“知道” 36页,译文第二行,“研究万物”改为“推究” 36页,译文第三行,“运行”改为“运作” 36页,译文第三行,“法则”改为“规律(复命)” 36页,译文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行,“芸芸众生,各自归依它们的本原。皈依本原称作静,静即事物运劢变化中所遵循的相对不变的法则,复命,,法则称作常,遵循法则称作明。不守法则称作妄,犯法妄作胡为带来凶险早死夭亡不吉利。”改为“芸芸众物,各自还原使如前的返回它们的本源。重复还原复现使如前地返回本源称作静,静即事物运动变化中所遵循的相对静止不变的规律(复命),规律称作常,遵守规律称作明。不守法则称作妄,犯法妄作非为早死凶终凶馑不吉利。” 36页,译文倒数第一行,“遵循大道”改为“知道守法有度” 37页,第一第二行,“阅读,审察研究,观察研究。”改为“看,查看,观察推究。推究:审问查究,推求研究。查究:调查追究。” 40页,倒数第四行,“(因为两者都是至高无上的)。”改为“。” 40页,倒数第二行,“即道、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改为“可以代指天然宇宙,勉强的可以指代太一、大道、大自然。” 40页,最后一行,“指最高之神,称为”改为“称为” 41页,译文第二行,“现象”改为 “物象” 41页,译文第四第五行,“发现其中存在着觃律本质;其觃律本质很真实的揭示了自然的真理,其中拥有可信的信息。”改为“发现其中存在着实质;其实质很符合本原,其中含有可靠的信息。” 41页,译文倒数第三第二行,“事物的觃律本质始终如一没有差别变化不被消灭,据此可以了解众物的根本属性。我是凭借什么知道众物的性状呢?”改为“其本质没有差别变化,据此可以计算了解众物的根本属性预测苗头。我是怎么知道众物的性状呢,” 44页,倒数第九行,“属性,此处指事物的规律本质。”改为“以私人名义占有,此处指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根本属性,事物的特征。” 46页,译文最后一行,“然法(统一场论)”改为“道纪(自然法则)” 41页,译文倒数第二行,“了解众物的根本属性。我是凭借什么知道众物的性状呢,”改为“观察众物的苗头发展趋势。我凭借什么知道众物苗头的性状呢,” 44页,倒数第五行,“众物的根本属性,许多事物的根本属性。”改为“众物的苗头,众多事物的苗头发展趋势” 45页,第一第二行,“大道是是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的本质,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老子认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本质法则才可以称为认知了事物。”改为“规律也叫法则。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然而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构成,而规律则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规律是反复起作用的,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共同特性: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指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新旧事物交替的根本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柔弱的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僵死的旧事物,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人们能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即应用客观规律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人能够认识规律,如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发现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化学元素是有规律的,从而发现了它们变化的周期律;人们还从眼花缭乱的商品交换中,运用抽象思维发现了价值规律。” 46页,译文最后一行,“然法(统一场论)”改为“然法则(自然法、统一场论)” 49页,第八行,“自然法则,自然法,场论,统一场论”改为“道法,道的法度,始制,自然法则,自然法,统一场论。纲:提网的总绳,事物的关键部分。纪:<名>(1)(形声。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己声。本义:散丝的头绪)(2)开端,头绪 (3)要领 (4)纲领,纲纪 。例如:纪经(纲常);纪纲(网罟的纲绳。引申为法纪与政纲,治理,管理),纪序(纲纪次序)(5)法则,准则。 例如:纪法(法律;法规)(6)纪律。如:法纪(法度和纪律),军纪,纲纪。(7)记载。” 49页,第八行,“场论,统一场论。”改为“道的法度,自然法度,统一场论。纪:(形 声。从糸( 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己声。本义:散丝的头绪) ” 49页,最后一行,“关的问题。”改为“关的问题。执卋之道以御今之有。例如,在得知了几个参数之后,数学式、物理公式等公理定理定律方程式就可以解决具体的问题,得出答案。玄学类似于科学,科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类。解决现实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精神追求人生问题。 资料 上帝(YHWH)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创造宇宙的神,被视为宗教信徒至高无上的信仰。在基督教中,上帝是永恒的存在,创造和治理世界。上帝是宇宙的支撑和创造者。自然神论说,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泛神论则认为,上帝是宇宙本身。” 52页,正文第二行,“恤之”改为“畜之” 52页,译文第一行,“万物具有各自的形态”改为“万物形态各异” 52页,注释第一行,“恤”改为“畜:1养育。2通恤” 53页,倒数第6、7、8行,删去。 54页,倒数第六行,“水来”改为“水平” 55页,倒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行,“希望相互作用相交认知实物,依附于相互作用 相交认知其母,本原,——道(场,;既然相互作用相交认知了道,场,,则得以相 互作用相交认知实物;既然相互作用相交认知了实物,就奉事法则大道 ,场,,这叫作玄德,守道依法,。”改为“希望知物(子、实物),依附于知道(母、 场);已经得知了道(母、场),得以知物(子、实物);已经得知了物(子、实 物),返回孝子奉母守道遵守法度履行,这叫作玄德(守道依法)。” 56页,译文第三行,“相互对立”改为“相反相成” 56页,倒数第八行,“然其要一也。””改为“然其要一也。”“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生”有“生殖功能”与“监护功能”,进而引申出“统治功 能”。 ” 56页,倒数第六行,“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兮。”改为“道生育万物,具有繁殖功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兮。” 能和监护功能。 56页最后一行,57页第一第二第三行,“守道依法实行法治实现天下大治。受精卵的分 裂,2的0次方为1,2的1次方为2,2的2次方为4,2的3次方为8„如此下去,分化 出组织器官,并依靠神经系统构成统一的有机体。”改为“道统德政法治,大治大一统 。” 57页,注释第六行,“伏羲八卦太极图”改为“基因具有物质性和信息性,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密码,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也通过突变改变这自身的缔合特性,储存着生命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通过复制、转录、表达,完成生命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基因表达过程中,通过基因选择性表达,开放某些基因,关闭某些基因,导致细胞的分化,形成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受精卵发育为新个体,是受一系列基因调控的,这些基因在发育过程中,按照时间、空间顺序启动和关闭,互相协调,对胚胎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进行调节。受精卵发育初期,以2的倍数方式分裂, 2º=1,2?=2,2?=4,2?=8......受精卵经过几次分裂后形成一团胚胎细胞即桑椹胚。这团胚胎细胞进而排列组成为中空的囊胚,这是原始的单胚层时期。囊胚壁经过扩展、凹陷、内褶等运动,形成了具有两层或三层胚层结构的胚胎,这就是原肠胚或神经胚。此时在胚胎表面的细胞层是外胚层,陷入里面的是内胚层,夹在这两层之间的是中胚层。胚层的建立为个体发生的格局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由它们发育分化成胚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并依靠神经系统构成统一的有机体。由两个胚层发育成的个体称为双胚层动物,由3个胚层发育成的个体称为三胚层动物。伏羲先天太极八卦图” 57页,倒数第七行右边往下位置,增加伏羲先天太极八卦图:“ ”。 58页,第十二行,“(0)(1)”改为“(0)和(1)” 60页,倒数第十行,“大道氾”改为“道生育万物,包含了繁殖功能与监护功能。大道氾” 61页,倒数第八行,“并未明确。”改为“并未明确,隋文帝父子不信任群臣,独掌大权。” 65页,倒数第十二十三行,“老子认知程度的全面深刻远非肤浅片面固守成见的孔子所能比拟。”改为“在先秦典籍中,道家学派的《庄子》、儒家学派的《礼记》和综合各家学派 的《吕氏春秋》,都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史实。《曾子问》中有四则记载了孔子说到老子之事。其中三则是“吾闻诸老聃日”,一则还说到“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在内容上,都是在某一非常情况下,孔子从老聃那里所得到的教示。实际上,儒家主张的精华,恰恰来自道家。皋陶兴"五教",定"五礼",设“五服”,创"五刑",立"九德",亲"九族"。 五教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五礼是指"吉、凶、宾、军、嘉"。九德是指宽而栗(秉性宽弘而有原则)、柔而立(性情温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实)、刚而塞(果敢而不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就是贵族或为政者要以人民为基本,民为本。” 68页,译文第四行,“依客观规律竞争而循道取胜,依客观规律言教而循道应和,依客观规律召唤”改为“依道法争战就知道胜利,依道法言教就知道应和,依道法召唤” 68页,译文倒数第一第二行,“宽缓悠然啊循道谋事。道纪法网广大无边,简约而又没有漏失且不会失灵,宽简而又不会放过任何不顾法纪毫无顾忌地做坏事的。”改为“宽缓坦然而且知道遵守规律谋事。道法大网广大无边,宽宏大度而且不会漏掉妄作非为的恶徒。” 68页,倒数第七行,“狂乱, 妄”改为“狂乱,狂妄” 69页,倒数第第三第二行,“天网:道纪,自然法,言法犹如网,法网。天:指代道。”改为“天网:大法之大网。天:代指道。道法大罗,始制大网,网罗天下,无所不包。道生法,实在法服从自然法。天网恢恢,法网恢恢。疏而不失也写作:疏而不漏。失:遗漏,控制不好,没有掌握住,没有达到,失察,错误。” 71页,倒数第四行,“自然法则”改为“道法,自然法,自然法则,法则。法则也叫规 律。从软硬件划分类别,法则(规律)属于软件,实物属于硬件。规律:(1)自然界 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觃律是就事物的运劢发展过 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戒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 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 趋向。法则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客观性规律:它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 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起着作用。这个世界任何物质都受规律约束,彼 此对立又互相联系统一。(2)法律,法律制度,规章律令。(3)整齐而有规则。” ” 75页,正文第三行“生之恤?之”改为“生之畜?之” 75页,译文第一行,“奉事持守大道”改为“抱道守法” 76页,倒数第十五行,“精华移走缺失了什么。”改为“物体移走了而其精华留下了,透 过事物的表象把握本质。” 76页,倒数第二行,“可以增强体质”改为“可以强身健体” 76页,倒数第一行,“提前死亡”改为“早死” 77页,第十七行,“无为:”改为“无为:道为,” 78页,第三行,“以澄明平静的心境自觉遵循自然法依照规律参与世间俗事”改为“心境澄明地自觉遵循自然法遵守法律参与世间俗事,澄清空明啊深沉,若有若无,” 78页,第十一行,“以澄明的心境”改为“心境澄明地” 78页,倒数第四行,“恤:体恤,抚养,周济、安置(参照第十章)”改为“畜:畜爱,喜欢,喜爱,收容,保存,养育,培养,培植。” 79页,倒数第十行,““无遗””改为“毋遗” 79页,小结第六行,“六个问句”改为“六个问句内容” 79页,小结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行,“希望相互作用相交认知实物,依附于相互作用相交认知其母体,母亲,——道(场,;通过相交相互作用认知道,场,,则得以相交相互作用认知实物;已经相交相互作用认知了实物,奉事法则大道,场,,这叫做玄德,守道依法遵循觃律,。”改为“希望知物(子、实物),依附于知道(母、场);已经得知了道(母、场),得以知物(子、实物);已经得知了物(子、实物),返回孝子奉母守道遵守法度履行,这叫作玄德(守道依法)。” 79页,倒数第八行,“无道”改为“失道” 79页,倒数第五第六行,“见微知著是明理遵循法则的缘敀,遵守法则叫做强。拥有荣光,履行法则遵循觃律。身心健康不遭殃咎不招祸患,是谓遵循法则。 ”改为 “见微知著的明理,遵守法则保持柔韧的生命力叫作强。用其光明,履行皈依大道明事理辨是非识大体顾全大局,身心健康消灾免祸不招殃咎,这叫作因袭长久不变的纲常规律。” 79页,倒数第二行,“而《德经》大体上正是老子在对这六个问句的依次层层论述中展开。”改为“《德经》的篇章脉络基本是通过逐个阐述这六个提问内容而依次铺展开来。” 80页,倒数第四行,“范。”改为“范,” 85页,倒数第三行,“母法,”改为“母法, 道法,自然法,始制,” 85页,译文倒数第二行,“水汽提供”改为“水汽所提供” 85页,译文最后一行,“存在的具体形式不同而本质同一。”改为“道派生了众物,又作为众物的根据而蕴含于众物自身之中。” 86页,第14行,“是帮助人民生产生活,实行法治德政”改为“实行德政法治是帮助人民生产生活的,是为人民谋福利的” 86页,倒数第16行,“道纪”改为“道纪,自然法,自然的法制” 86页,倒数第十六行,“名分制度。”改为“名分制度。道是法,德就是知法守法。政府尊道依法为人民谋福祉是为德政。 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守法是法治的保证, 恶法非法。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公正至上。自然法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法学上与自然法相对应的是意定法,既合意达成利益平衡而形成的法律,但意定法的制定也离不开自然法。二者分别相对应于“天赋人权”与“人赋人权”。自然法是永恒的、绝对的。人的理性可以认识、发现自然法。自然法超越于实在法之上,后者应当服从前者。所有对人为法的评价,应以其与自然法的一致性为标准。在某种意义上,一部非正义的法律根本算不上是法律。习惯法在制定法律内容的时候,即以独特的方式采纳了这种观念。如此一来,自然法就不仅仅是以道德价值衡量不同法律的标准,并且还是确定法律主张的先决要素。自然法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存法律为实在法,而超越于实在法之上的还有自然法。自然法代表了大自然的和谐和完美,实在法由于人类的认识局限和私利屏蔽是有缺陷的,实在法必须服从自然法。实在法自身的合法性不能由自己进行论证,而必须依赖于自然法;不合于自然法的实在法不具备合法性,即“恶法非法”。对于“恶法”,人民没有服从的义务。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守法是法治的保证。君子效法自然法,依据自然法制定规则制度用以预防众人的过失、匡正众人的错误,用来帮助万物依法自由处事,而不敢妄作胡为。格老秀斯宣称:“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正义的标准”;他给自然法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自然法是真正理性的命令,是一切行为善恶的标准。”他心目中的理性、正义与古希腊的自然法学说有所不同,他把理性从天上引到了人间,即他讲的理性是指人类的理性,而不归结于神。更可贵的是,古典自然法学派把正义、理性同资产阶级民主、人权、法治联系起来,并成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他们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的观点。根据自然法理论,格老秀斯提出了天赋的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等观点,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享受法律利益和谋求共同福利而组成的最完善的联盟。 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基本观点 , 法律理性论。自然法学说的基本原则,就在于认定除国家制定的实在法(行为法)之外,还存在一种凌驾于实在法之上的“超法律”的自然法。他们认为,自然法高于实在法,是实在法的基础,是监督实在法的手段。自然法学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都把自然法与理性联系在一起,但归宿不同。古希腊把理性归宿于自然,中世纪把理性、正义渊源于神,而资产阶级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则归结于人类。他们认为人类理性之中就有自然法,因此,凡是有理性的人类都要自然法的支配。 , 天赋人权论。在西方,天赋人权论首先是格老秀斯提出来的,洛克把它加以系统化,潘恩等人在《独立宣言》和《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把它加以规范化;其主要内容有:1)人权是天赋的,与生俱来;2)人权的基点是个人;3)人权是抽象的,超阶级的;4)人权主要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平等权和财产权,而财产权是核心。二十世纪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人权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 社会契约论。这是古典自然法学派的理论基础,霍布斯、洛克、卢梭都先后系统地论证了这个问题,尽管他们各自讲的理由不同,但结论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自然状态下,人们订立契约,建立国家,并让出一部分权利赋予国家,由国家来保护每个公民的人权。他们的后继者又把社会契约论扩展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 主权在民论。这是“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的引伸和发展。按照卢梭的说法,由于人们把一部分权利转让给国家,并不是奉献给任何个人;他们放弃权利,因此,人民在国家中应该是自由的,国家的主权只能是属于人民,人民可以更换政府。在此基础上,卢梭提出了“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的理论,他指出:“人民主权”应包括如下原则:(1)主权不可转让;(2)主权不可分割;(3)主权不可代表;(4)主权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 , 法治论。自然法学派主张建立法治国,强调法律至上,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依法办事,强调权力制约,并把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政治体制。” 86页,倒数第十第十一行,“但是宪法也只能规定立法原则,而不能代替普通立法。”改为“道是天下之奥主、万物始、万物母,道法就是始制、母法、大法、自然法、道纪,就是宪法。宪法规定子法(实在法)立法原则,司法审查制度应运而生,法律政令违宪则无效。 ” 88页,第三第四行,“道派生了万物,万物由大道所派生并皈依大道。万物是大道的 组成部分。大道者,一也。万物指”改为“道派生了众物,又作为宇宙众物存在的根据 而蕴含于众物之中。道者,一也。众物指” 89页,译文最后一行,“镇静”改为“遵法守纪镇静” 89页,倒数第四行,“客观世界”改为“现实世界” 90页,第三行,“静:镇静。”改为“静:镇静,归根,复命,法则,规律,法律知道, 规章律令。觃律是就事物的运劢运劢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戒 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是事物之间 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法则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客观 性规律:它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起着 作用。这个世界任何物质都受规律约束,彼此对立又互相联系统一。” 91页,原文第一行,“。是以”改为“,是以” 91页,译文第一行,“的运动或行为的主宰”改为“行为或运动的统治者” 91页,译文第一行,“每天”改为“整天” 91页,译文第二第三行,“虽然拥有无限荣光,哪里能够存在着迷惘,奈何世界的统 治者却因为自身私欲而轻视天下苍生。”改为“纵然有繁荣昌盛的国家政府,如何停止 惆怅迷惘而豁然大度超然开悟。为何万物之主却因为身份地位而轻视天下苍生,” 91页,译文倒数第一第二行,“无视人民疾苦,就会失去民心,丧失人民的支持,失去 根基;浮躁妄作就会失去规范, 迷失方向。”改为“忽视百姓需要,就会丧失民心,失 去根本;轻佻浮躁不冷静,就会违法失度。” 91页,注释第三行,“法则。改为“法则。法则亦称规律。规律:(1)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觃律是就事物的运劢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戒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客观性规律:它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起着作用。这个世界任何物质都受规律约束,彼此对立又互相联系统一。(2)法律,法律制度,规章律令。(3)整齐而有规则。” 91页,注释第五第六行,“不冷静:~劢。~进。~狂,浮躁轻狂,。急~。浮~。骄~。烦~。性情~。”改为“不冷静,轻佻。轻佻:1、谓行动不沉着,不稳重。2、谓言语举动不庄重,不严肃,裸露不合礼,予人侮辱。” 92页,第三行,“治理国家。)”改为“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君人:(1)为人之君,统治人民。(2)人君,国君。” 92页,第十三行,“荣观:荣光。”改为“荣观:繁荣昌盛的国家政府。荣:荣名,荣誉,荣光,宫阙,繁荣昌盛。观: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张示法令的地方。” ,倒数第八第七第六行,“焉:【名】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92页 【代】 怎么。 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处:存在,置身。” 改为“焉处:怎么定位,如何定位,怎么停止,如何停止。焉:【名】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代】 怎么。 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处:安享饮食,安乐窝,居住,止,隐退,存在,置身。” 92页,倒数第一第二行,“(3) 怅惘的样子。(4)不站在对立各方的任何一方面。如:超然物外;超然不群;超然自得。” 改为“(3) 豁然,怅然。豁然:1、开悟。2. 开阔貌;开朗貌。3. 目开貌。4. 坦荡。6. 倏忽,顿然。怅然:怅惘,迷惘,惆怅,不痛快的样子或精神不集中,情志迷乱,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其主张。迷惘:迷惑失措。惆怅:犹豫不决或指有些不知所措,伤感,愁闷,失意,轻率,仓猝。” 93页,原文第一行,“夷”改为“夷?” 93页,原文第一行,“而民”改为“而君人” 93页,原文第一行,“迳”改为“径?” 93页,原文第三行,“盗夸?”改为“盗夸?” 93页,译文第一行,“假使我坚定执着于知道守法,遵循大道行事,唯独害怕逶迤曲折绵延。”改为“如果我坚正不移地知道守法,遵行大法道纪,唯有持续实行是敬服。” 93页,译文第二行,“大道很是平坦安全,而人们却喜欢走直上直下崎岖陡直的山路。”改为“大道太平,而失道君人却喜爱不正当的行径。” 93页,注释第一行,“形容坚定执着的样子。”改为“(1)形容坚定执着的样子.(2)专一,坚正不移,坚定不动摇。《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3)耿介,高洁。《汉书?傅喜传》:“高武侯 喜 姿性端悫,论议忠直,虽与故 定陶太后 有属,终不顺指从邪,介然守节。”晋 陶潜 《咏贫士》诗之六:“介然安其业,所乐非穷通。”” 93页,注释第三行,“通“迤”,曲折绵延的样子。”改为“(1)(形声。从( yǎn),也声。本指旗帜)(2)设置,安放,施行,实行,推行,延续,恩惠,仁慈。” 93页,注释第三行,“样子。”改为“样子。 ?夷:(1)平坦(大弓射出的箭一样平)(2)太平。如:夷一(太平统一);夷世(太平之世)(3)平和,平易。夷坦(平和坦荡);夷伍(平易而放达);夷易(平易,平正);夷泰(平和闲静);夷淡(性情平和淡泊);夷雅(平和闲雅);夷道(平易之道);夷远(平和而高远);夷为(平和通达);夷粹(平和纯正);夷澹(平易恬静);夷简(平易质人)(4)安闲。如:夷由(从容自得);夷白(安于清贫,洁身 自好);夷坦(安详自若的样子)” 93页,倒数第六第五第四第三行,“迳 :形声。字从辶从巠,巠亦声。“巠”义为“纵向笔直”。“辶”与“巠”联合起来表示“沿着山体陡直向上的山路走”。本义:沿着陡直向上的山路走。说明:山路大体有两种:直上直下的山路和盘山山路。走直上直下的山路就是“迳 ”。 ”另起行 改为“?径 :(1)(形声。字从彳从巠,巠亦声。“彳”为“行”之省。“巠”意为“纵向的”、“高低走向的”、“陡直的”。“彳”与“巠”联合起来表示“陡直的山路”。本义:陡直狭窄的山间小路。) (2) 斜径(斜迳)。1.比正道近便的小路。2.比喻不正当的行径。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3)曲径,曲折迂回的小路,亦作“曲迳 ”。1.弯曲的小路。2. 比喻不正当的途径。 明 张居正 《答刘虹川总宪书》:“舍大道而由曲径,弃道谊而 用货贿。” 93页,倒数第二行,“?盗夸”改为“?盗夸” 95页,倒数第四行,“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改为“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就已出现” 96页,倒数第三第四行,“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德,得道守法。统治者应尊道贵德尚法实行法治,即“德政”。”改为“为政以德:得道贵德尚法遵循规律实行法治,即“德政”。以:用,依靠,依据;德:得道守法遵循规律。” 98页, 第七行增加资料英国大宪章 101页,倒数第二行,“自以为是:为,认为;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改为“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为:认为。是:对。” 103页,译文第一行,“委曲可以求全”改为“委曲可以求全(委任法度需要真理)” 103页,倒数第六行,“委曲,委屈。”改为“(1) 委曲,委屈。委曲求全:为了大局暂时作出让步。(2)法。汉语属汉藏语系的分支,藏语中曲是法的意思。 ” 104页,第五行,“守道”改为“守道,遵守法度。一:道。” 104页,第六行,“法式”改为“法度,规矩,式度,法式,规制,式则,法则,规范,式范,模范,楷模。” 103页,倒数第五行,“弯曲”改为“弯曲,不正” 105页,译文第二行,“刀戈入库”改为“精兵简政” 106页,倒数第十三行,“等度”改为“度” 108页,小结第三行,“等度”改为“度” 109页,译文第四行,“还在世”改为“还存活在世” 109页,注释第一行,“(1)本义尊崇。(2)宠爱。宠爱:”改为““宠”字从宀,从龙,龙亦声。“宀”为“宅”省。俗称蛇为小龙。。“宀”与“龙”联合起来表示“豢养在家宅里面 的蛇类”。本义:家养的无毒蛇。转义:1.供养。2.溺爱。(2)纵容,偏爱。纵容:指 对错误行为不加制止而任其发展,对坏人坏事不加约束。偏爱,指所偏爱的人或物。(3) 宠爱。宠爱:娇纵溺爱,” 112页,第二行,“N大于或等于30”改为“N?30” 112页,倒数第13行,“权”改为“权,” 113页,第十行,“n>=30”改为“n ?30” 想像等的能力)。”改为“人的记忆、理解、想像115页,第三行,“(人的记忆、理解、 等的能力。” 115页,第8行,“等度”改为“度” 117页,译文第二行,“要显露锋芒”改为“如果锋芒太露” 118页,第十二行,“。珍宝的通称。”改为“,珍宝的通称。” 120页,译文第一行,“就像安装矫正弓的原则啊”改为“或许如同把弓放在模具上矫正 后安装弓弦的原则啊” 120页,译文第三行,“人们的行为”改为“某些君人的做法” 120页,译文第四行,“只有守道爱民的道者。所以,守道”改为“唯有知道法治德政的 道主。所以守道德政” 120页,译文倒数第一第二第三“行,功成事就了而又没有居功自傲,没有故步自封,崇 尚法治而不提倡人治,他不想要徇私枉法违背规律刻意显摆表现自己的贤能智慧。”改 为“功成事就了也不居功自傲故步自封,或许不需要故意显摆自己是个贤人。” 注释第一行,“犹:像。”改为“其犹:或许相似,或许如同,大概如同。其:120页, 大概,或许。犹:相似,如同。” 120页,注释第三行,“是不行的。”改为“是不行的。在《老子》的定义中,弱的本义就是双曲反弯弓复合弓,弱就是并排放着的两张双曲反弯复合管的象形字。双曲反弯复合弓,其形态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弓体绷上弦后,握把后缩,弓臂上下呈对称的弧曲,弓臂的两个末梢反向弯转;二是解弦驰弓时,弓臂大幅度反向向外弯转。制这种弓,要用干(木材)、角、筋、胶、丝、漆等“六材”。弓的两头名为“箫”,箫上要装用作固定的“弭”,弭一般用兽角或兽骨做成,也有少量铜制的。弓体部分名为“渊”或“肩”,握手部分名为“弣”。在历代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到春秋时期形成了有关弓箭制造的详细记录。《考工记》“弓人为弓”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也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干,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体,多层叠合。干材的性能,对弓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据《考工记》,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意木、柞树等,竹为下。 角,即动物角,制成薄片状,贴傅于弓臂的内侧(腹部)。据《考工记》,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末丰之角为佳;“角长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这是最佳的角材,一只角的价格就相当于一头牛,故称“牛戴牛”。:筋,即动物的肌腱,贴傅于弓臂的外侧(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强弓臂的弹力,使箭射出时更加劲疾,中物更加深入。据《考工记》选筋要小者成条而大,大者圆匀润泽。 胶,即动物胶,用以粘合干材和角筋。《考工记》中推荐了鹿胶、马胶、牛胶、鼠胶、鱼胶、犀胶等六种胶。胶的 制备方法一般是把兽皮和其他动物组织(特别是肌腱)放在水里滚煮,或加少量石灰碱,然后过滤、蒸浓而成。据后世制弓术的经验,以鱼组织、特别是腭内皮和鱼膘制得的鱼胶最为优良。晚近的中国弓匠用鱼胶制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处,而将兽皮胶用于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 丝,即丝线,将傅角被筋的弓臂用丝线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据《考工记》,择丝须色泽光鲜,如在水中一样。漆,将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湿气的侵蚀。据《考工记》,择漆颜色清。 “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冬天部析弓于,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拢诸材,寒冬时把弓置于弓匣(一种专门的模具,古称“排檠”)内以定体形,严冬极寒时修治外表。冬天剖析弓干,木理自然平滑细密;春天治角,自然润泽和柔;夏天治筋,自然不会纠结;秋天合拢诸材,自然紧密;寒冬定弓体,张弓就不会变形;严冬极寒时胶、漆完全干固,故可修治外表,春天装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 上述繁复的工艺程序,需跨越两至三年时间。在制弓作坊中,由于各项工作可交错进行,流水作业,故每年都会有成批的成品,但就一张弓而言,其工时是无法缩短的。相传晋平公命工匠制弓,三年乃成,射穿七礼(七层皮甲);宋景公令工匠制弓,工匠殚精竭虑,弓成身亡。中国制弓术,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材美,工巧,为之时”,《考工记》称之为“叁均”。在中国古代,对自然物的利用极其强调“有时”。这一方面是为了顺应自然界荣衰丰杀的规律,不破坏自然物生长的环境,以保永续利用,所调“斧斤以时人山林”,具其体现;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物的季节特点,以使物尽其美,制弓术所强调的“为之时”即其反映。古代复合弓,用今天的术语来说,是一种“片簧”结构,其弹力自然远胜于单一材料、单一结构的弓。在东周楚墓中,曾经发现一些复合弓的实物,所用的材料《考及其结构与工记》所述非常符合。” 121页,最后一行,“表现自己的才能智慧。见:通“现”,表现,显摆。贤:才能智慧。”改为“显摆表现有才能,见:(1)看得出,显得出,显摆。显摆:也作“显白”,显示并夸耀,爱在大家面前夸耀自己的意思。显摆这个词,属于北方方言,通俗的说,就是炫耀的意思。(2)比试,较量。(3)古同“现”,出现,显露。贤:(1)形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多财。(2)有才能的。(3)贤人。贤人:贤人,就是有才有德的人,所爱好、厌恶的情感与人民完全相同,想要选择与舍弃的事物与人民完全一致。行事完全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处理问题能够标本兼治,尤其注意从根本上解决。所说的话能够作为天下人的行为准则,按照他说的话去做就能成功。身为平民时有志向、有抱负,希望能够身居高位为人民造福,成为王侯将相时也不积攒财物。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作贤人。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第四十》“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 122页,译文第一行,“大公无私,法治天下。”改为“法治德政惠民。” 122页,译文第五行,“仁义是”改为“仁是血缘亲属关系,义是结拜认养形成的亲属关系。仁义伴随着裙带之风,拉帮结伙,托关系吃喝送礼走后门,贪污受贿,政治腐败。仁义 体现着家族亲属帮派关系,是” 122页,倒数第五行,“坦言”改为“坦白” 123页,第三第四第五行,“即所谓„良臣?,应该像后稷、契、皋陶那样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而所谓„忠臣?,只能像关龙逄、比干那样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故而“国家昏乱,有忠臣”。”改为“由此可知,“国家昏乱,有忠臣”。 ” 125页,译文最后一行,“自然无忧无患”改为“没有过失” 125页,倒数第三行,“掉之意。”改为“掉之意,这是古代曾经存在的一种习俗。” 126页, 倒数第八行,“原罪。”改为“原罪,” 130页,第五行,“中心部分。”改为“中心部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30页倒数第六行到131页第十七行,“资料一 中国乃至世界各王朝的兴亡更替,莫不与统治者的作风作为有着莫大的关系。统治者循道顺民,则抑制自己的私欲,尊重民意,戒奢以俭,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重视民生,关怀人民冷暖,以农为本,重视粮食布帛生产,远离声色犬马。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进,胫毛不生。而夏桀骄奢*逸,好声色,宠昧嘻,以人为椅,不听逆耳忠言,杀关龙逢,商汤放之。纣王失道,好财货,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酒池肉林,以酒为池,宠妲己,近奸佞,远忠良,穷奢极欲,周武王诛之。周武王散鹿台之财,放巨桥积粟,收民心。周厉王独占山川之利,防民之口,国人暴动,厉王出奔。秦奖励耕战,民风纯厚,重视水利建设。始皇奋六世余烈,远交近攻,连衡以斗诸侯,离散六国,各个击破,终于击灭六国,成帝业,废分封,设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北逐强胡,修长城;南吞百越,凿灵渠。然意得志满,骄奢*逸,政令繁苛,劳苦民众,百姓穷苦。二世胡亥更甚,重用宦官赵高,专以天下适己,声色犬马,暴敛民众,杀李斯诛戮忠臣良将,拒绝休养休息、轻徭薄赋,赵高指鹿为马,秦政飘风骤雨,二世而亡。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统治者莫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英明果断,轻徭薄赋,重视民生。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人民暴动不已,轮台罪己,悬崖勒马,与民休息,汉宣中兴。隋炀帝骄奢淫欲,大兴土木,修东都,建花苑,好游乐,以丝绸为假花;虚荣自负,用丝绸缠树,而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修运河利于后世却不爱惜民力,徭役繁重,穷兵黩武于天下,终致民怨沸腾,隋二世而亡。唐玄宗开元年间远丝竹管乐,戒奢以俭,成就开元盛世;天宝年间志得意满,声色犬马,骄奢淫逸,诱发安史之乱,葬送太平盛世。 资料二(引自《史记.始皇本纪》)”改为“资料一(引自《史记.始皇本纪》)” 131页,第九行,“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改为“开元盛世,” 131页,第十行,“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改为“” 131页,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行,“隋炀帝骄奢淫逸,大兴土木,修东都,建花苑,好游乐,以丝绸为假花;虚弱自负,用丝绸缠树,而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修运河利于后世却不爱惜民力,徭役繁重,穷兵黩武于天下,终致民怨沸腾,隋二世而亡。”改为“隋炀帝骄奢淫逸, 显摆浮夸,“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所谓大隋“盛世”,一边是府库盈溢粮仓满盈,一边是百姓衣衫褴缕,饥民遍地,饿殍遍野。李密开仓赈灾,大隋土崩 瓦解;李渊入主关陇,隋朝灰飞烟灭。 ” 133页,倒数第12行,“沈”改为“沉” 130页,倒数第一行,“关龙逢”改为“关龙逄” 135页,注释第一行,“友弱”改为“弱” 136页,第四行,“守道与生机为伍。”改为“为道所简选任用,生机勃勃。当代人的平均寿命一般在七十岁左右,当然有个别地方人的平均寿命达到了八十岁。为了计算省事,今天暂时按照七十岁计算吧。人生的旅途上,经历弱年的生长发育(精力上升期,从出生到二十一岁),迎来精力最为充沛的壮年(二十二岁到四十九岁),然后经过更年期步入老年(精力下降期)。胸腺为机体的重要淋巴器官。其功能与免疫紧密相关,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其还可以分泌胸腺激素及激素类物质,具内分泌机能的器官。胚胎后期及初生时,人胸腺约重10,15克,是一生中重量相对最大的时期。随年龄增长,胸腺继续发育,到青春期约30,40克。此后胸腺逐渐退化,淋巴细胞减少,脂肪组织增多,至老年仅15克。新旧事物交替的根本标准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柔弱的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僵死的旧事物,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人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即应用客观规律来改造现实世界,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 137页,译文第一行,“一段旅途”改为“一种迁徙的旅途” 137页,译文倒数第三第二行,“入伍参军不会遭受甲兵武器的伤害。犀牛无处投角,猛虎无处施展爪牙,甲兵无处用其刀锋。什么原因呢,”改为“参军入伍不会遭受甲兵的伤害,犀牛没有用角撞,老虎没有施展它的爪牙,甲兵没有发挥其锋刃。这究竟怎么回事,” 137页,译文倒数第一行,“死亡之地”改为“该死之处” 139页,倒数第四行,““用”。”改为““用”。庸:(会意。小篆字形。从用,从庚。“庚更”同音,表更换。先做某事,然后更换做别的事。本义:用;需要。)庸,从庚从用。以秋之实作变动去用、而达到(可以、行)的结果。庸,古代通用,在先秦文化中代表褒义词。道冲(中),而用之或不盈。用中,就是中用,就是中庸。用:使人或物发挥其功能。” 139页,倒数第二行,“文言发语词。”改为“文言发语词、文言助词、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 140页,译文倒数第三行,“就任主张尊崇大道”改为“坚守进修效法大道” 141页,倒数第五行第六行,“二子在幄,坐射犬于外,既食而后食之。——《左传》 就打止灵霄宝殿,教他龙床坐不成。——《西游记》”改为“3)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 141页,倒数第四行,“进:推崇。”改为“进:力图奋发,竭力努力,进修,奉献,任官,出仕,推荐,规劝,赞扬,推崇。” 142页,译文第一第二第三行,“与阿谀奉承,相距有多远,守道为善与不道作恶,距离有多远,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人们的精神家园还没有培育出皈依大道的秧苗~”改为“对于阿谀奉承,相距多少,知道守法遵纪对于犯法妄作不知道,相差多少,人民所敬畏的,不可不敬畏。荒茫茫啊,辽远没有尽头啊~” 142页,译文第五第六行,“众人都富足有余,而我单单好像精华移走缺失了什么。”改为“众人全都手舞足蹈兴致有余,而我单单就如灵魂出窍只徒留躯壳。” 142页,译文倒数第四行,“抽象似乎笼统”改为“笼统抽象” 142页,译文倒数第二行,“都有用有掌恃”改为“全都有所作为” 143页,注释第十三行,“荒芜。”改为“(1)(形声。本义:长满野草的沼泽地。说明:《山海经》每每提到的“大荒”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沼泽地) (2) 大,广大,无边际。引申为不可信。(3)远,久远。(4) 空,虚。荒茫(犹渺茫。旷远迷茫)(5)荒废,荒疏,迷乱,昏聩,不合情理,逸乐过度,放纵。(5)荒芜,荒年,年成不好,荒馑,饥荒。” 143页,第十四行,“通“秧”,秧苗。”改为“(1) (会意。小篆字形。从大,在冂( jiǒng)之内。上像物体(冂),一个人(大)站在它的当中。本义:中心) (2)最高点,中心,接近中心。中之未极也,接近中心位置但并不是正中心。(3) 恳求。(4)尽,完了。(5)通“殃”。灾祸。” 144页,第十三行,“淡泊;恬静(心地安然,不为名利所动)。”改为“(1)停留,栖止。(2)安静,淡泊,恬静。兆:(1)古代占验吉凶时灼龟甲所成的裂纹。(2)事物发生前的征候或迹象,预示。(3) 祭坛或墓地的界域。(4)通“眺”。眺:目不正,斜视。” 144页,倒数第十行,“思维和逻辑思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不同”改为“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147页,第十六行,“有依照”改为“有为,有所作为,有什么,有依照” 153页,第十行,“烟火”改为“香火” 155页,译文第三行,“小生殖器却勃起”改为“生殖器却能勃起” 155页,译文倒数第三行,“生命是吉祥,依照意志思维”改为“生存是吉祥,依照思维意志” 155页,译文倒数第二行,“是可以使体质增强”改为“可以强身健体” 158页,第十行,“人手”改为“入手” 159页,倒数第四行,“强盛,”改为“本义是人体高大,肌肉壮实,能干很多事的人,强壮有力,强盛。壮年是” 159页,倒数第一行,“提前死亡。早:提前。已:结束。”改为“早死,提早死,提前死亡,提前死掉。早:提前,提早。提早:比通常、计划、预料的时间要早。已:结束,终结。” 160页,正文第一行,“事2天”改为“事天2” 160页,译文第一行,“奉事自然”改为“奉事大道 ” 160页,译文第二行,“提前”改为“及早” 161页,第三行,“事:奉事。”改为“事天:奉事大道。天:道、太一、自然界、宇宙,拟人化为上帝” 161页,第三第四行,“。莫若:没有比„„更好的了。”改为“。” 161页,第六行,“收获谷物)改为“收获谷物。)莫若:没有比„„更好的了。” 161页, 第九行,“(2)提前。”改为“(2)提前。 (3)及早。及早:趁早、赶早。趁早:事物发展的提前量,尽可能早地,指抓紧时机或提前行动。” 161页,倒数第六行,“(形声。从木,亟声。本义:房屋的正梁)尽头;极限。”改为“(1) (形声。从木,亟声。本义:房屋的正梁)(2) 尽头,极限。” 161页,倒数第二行,道:法则,原则,方法,途径。 162页,译文第四行,“木料”改为“木材” 162页,译文最后一行,“不骄傲自满没有故步自封,所以能够吐故纳新”改为“没有骄傲自满故步自封,所以能够推陈出新兴利除弊” 163页,倒数第四行,“平安无事。”改为“平安无事,” 164页,倒数第一第二行,“弊:1形声。字本作“獘”,从犬,敝声。从犬,表示被狗扑倒戒遭狗咬而倒下。讹变为“弊”。本义:仆,向前倒下) 2 通“敝”。破旧,破损。”改为“敝:(1)破旧,坏。例如敝俗,敝衣,敝屣。(2)疲惫,困乏,衰败.(3)败坏;衰败。如:经久不敝;敝肠(坏心肠,恶性情);敝人(德行浅薄的人。(4) 敝通“弊”。弊:(根据给定字形解释。形声。字从敝,从廾,敝亦声。"敝"意为"向下歪斜"。"廾"字形是"左右两手"、"双手",意为"操作"、"操弄"。"敝"与"廾"联合起来表示"故意把物体弄成歪斜"、"有意把事情搞坏"。本义:故意把物体弄成歪斜。引申义:人为的错误。” 165页,译文第四第五行,“以澄明平静地心境自觉遵循自然法依照规律参与世间俗事”改为“心境澄明地自觉遵循自然法遵守法律参与世间俗事,澄清空明啊深沉,若有若无,” 169页,译文第五第六行,“这就是对立统一法则的体现”改为“这体现了对立统一法则” 170页,第一行,“法则 ,”改为“法则,” 173页,倒数第六行,“缺少。寡陋”改为缺少,缺乏。” 175页,原文 第四行,“无失。”改为“无失,临事之纪也。” 175页,译文第三行,“比如说”改为“例如 ” 175页,倒数第四行,“不会失政。”改为“不会失政,这是治理政事的要领。” 175页,译文倒数第二行,“效法自然法则”改为“效法自然法” 180页,倒数第六行,“要提高党和政府的”改为“要提高政府” 183页,第九行,“一统行政”改为“权高于法” 188页,译文第四行,“或者风头正劲,或者势力衰微;或者强大,或者羸顿;”改为“或者气势衰微,或者气势汹汹;或者强壮有力,或者羸劣疲困;” 188页,译文倒数第二行,“堕落”改为“堕废” 189页,第一行,“瘦弱”改为“羸劣,瘦劣,疲困,衰劣,低劣。” 189页,第三行,“废弃,掉下,落下,堕落”改为“堕废,堕罪,堕落” 189页,倒数第一行,“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改为“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190页,译文第三行,“从事之”改为“判决回报” 190页,译文第五第六行,“是依法决定的善之”改为“知道依法判决确认了善” 190页,译文倒数第三行,“是依法决定的信之”改为“知道依法判决确认了信” 190页,译文倒数第二行,“统一”改为“浑括统一” 192页,倒数第一行,“实际上阐述的是尊道贵德尚法顺从民意实行德政的民主法治。”改为“为人处事要守道依法遵循规律而为,政事职守要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从事,研究要守道依法遵循规律的用心通过阅读和思考、观察和实验求得知识……大大小小或多或少的任何事务,要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判决回报。圣人尊道纪顺民意,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想人民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我主观上认为是善者的,我善待之;我主观上认为不是善者的,我也善待之,知道依法判决确认了善。我主观上认为是可信的,我信任之;我主观上认为是不可信的,我也信任之,知道依法判决确认了信。圣人在天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无所偏执啊务虚守法浑括统一世界人民的意志。百姓都是圣人的耳目又视听监督关注着圣人,圣人爱民如子。出于主观或客观上的阻碍,为政者浑括统一人民的意志,以百姓心为心,不是容易的事情。道统德政法治,道法至上,德政惠民。人民拥护服从道法(大法、母法宪法)、为政者拥护服从道法(母法、大法、宪法),军队拥护服从道法(母法、大法、宪法)。道法至上,民选君人,民选政府首脑,是实现为政者以百姓心为心的有效保证。” 193页,第一第二行,“为无为:为人处世要守道依法遵循规律而为。无 :道的别称,含有法则的意思。(德:得道,守法。)”改为“德:得道,守法。道别称无,为无为就是为道为。为无为就是为道为,事无事就是事道事,味就是味道味,大小多少,报之以知道守法。” 196页,译文第一第二行,“尚贤的实质是鼓吹依靠贤能治理国家的人治,而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假贫济富,造成社会贫富两极的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加重,故有争。”改为“不 尚贤:指法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可以用贤,不可尚贤。尚贤:矜夸才能,自负才能,自以为了不起,此处指人治,鼓吹依靠个人才能管理包打天下。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劫贫济富,造成社会贫富差距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严重,加剧争夺斗殴争权夺利。” 196页,译文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行,“所以,抛弃偏私的人治而实行公正的法治,可以使人民和睦相处没有争差没有争斗。【难得之货是用于统治者奢侈享乐的奇珍异宝、珍奇玩好、亭台楼榭等劳民伤财的奢侈品。致力于这些奢侈品劳民伤财,是为养殃,酿成并劣长祸殃,致使民生凋敝,迫使百姓加入盗贼行列。】因此,不追捧看重劳民伤财的难得之货,致力于改善民生,”改为“尊道贵德尚法,法治清明,修明法制,政治清静,择贤录用,使贤用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民权,维护民生,使人民和睦相处差不多没有争夺斗殴。不看重强取会招灾引祸的非生活必需物品财货,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196页,倒数第一第二行,“人民质朴厚道遵循法则不主观妄作,使那些极少数放任私智的也不敢妄作非为。为政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从事,则天下大治。”改为“人民淳朴厚道积德行善,使那些缺德怪异不法之徒不敢妄作非为。为政知道依法治理,则天下大治。” 197页,注释第一行,“尚贤:崇尚贤能,指人治。尚:崇尚。不尚贤:指法治。”改为“不尚贤:指法治。尊道贵德尚法,法治清明,修明法制,政治清静,择贤录用,使贤用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可以用贤,不可尚贤。尚贤:矜夸才能,自负才能,自以为了不起,此处指人治,鼓吹用个人才能管理包打天下。包打天下:包揽打天下的重任,比喻由个人或少数人包办代替,不放手让其他人干。尚:尊崇,夸耀,矜夸,自负。” 197页,注释第五行,“指奢侈品。奢侈品:非必要的物品或设施。”改为“强取会招灾引祸的财货,不必要的奢侈品。难:困难,艰难,不容易,不可,不好,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难得:难以获得,用以形容珍贵、稀少,有时也可作讽刺意用。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 199页,最后一行,“从知从零,指不知道,不守道,不依法,主观妄作,犯法不道违背规律。”改为“金文写作,从知从零(?、?、〇),表示零知,没有知,不知道,不知法,违法犯法,不遵守法律,主观妄作,违背自然规律。鼙和智的造字方式相同。鼙:从鼓从卑,卑小的鼓,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军中大鼓只有一个,位置在将帅身边。。” 197页,倒数第六行,“社会得”改为“社会的” 203页,第13行,“:等”改为“:” 205页,原文第二行,“友弱胜港 ”改为“友弱胜港畺” 208页,倒数第七行,“社会性质。”改为“社会性质,” 212页,译文最后一行,“建极”改为“建极绥猷” 215页,译文第一第二行,“兵器是残害生灵的器具,被生物界所厌恶,所以有道者只有迫不得已时才会使用它”改为“战争是残害生灵的器具,为生物界所厌恶,故而有道者绝不安然享用” 215页,译文第二第三行,“太阳从东(左)方升起,意味着事物的兴起” 改为“ 旭日东升,太阳从东(左)方升起,象征着事物朝气蓬勃的兴起” 215页,译文第三行,“事物如日中天意味着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改为“事物如如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215页,译文第三第四行,“从西(右)方落下,意味着事物的衰亡。”改为“日落西山,太阳从西(右)方落下,比喻人到老年或者事物接近衰亡。孙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15页,译文第二行,“意味着”改为“象征着” 215页,译文第四行,“意味着事物的衰亡。”改为“象征着事物的衰亡。孙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15页,译文第七第八行,“战争,是残害生灵的器具,不是君子推崇的东西,迫不得已而使用战争器具,”改为“战争,是不吉利的器具,不是君主的器玩(玩具),迫不得已而用兵,” 216页,注释第一行,“不吉利,残害生灵。”改为“不吉祥,不吉利。吉利:兵器安放并然有序,刀剑锋利,兵精粮足,拥有军备实力,外免外敌侵袭、内免内乱危难,心生安然。吉,从士从口,会意。吉的甲骨文,上是兵器,下是盛放兵器的器具,合起来表示:1. 把兵器盛放在器中,不用,以减少战争,使人民免受危难;2. 兵器安放,以确保自己具备防范侵袭的实力,心生安然。利:刀剑锋利,刀口快。” 216页,注释第五第六行,“ 。比喻人到老年或腐朽的事物衰败接近灭亡。亦作“西山日迫”。”改为“亦作“西山日迫”。比喻人到老年或腐朽的事物接近灭亡。” 217页,倒数第八行,“弱势”改为“劣势” 220页,第六行,“之地、”改为“之地,” 220页,倒数第八行,“唐初突厥强盛”改为“唐初,突厥强盛” 221页,译文第一行,“中央集权”改为“大国安抚藩属” 221页,译文第一行,“缩小诸侯邦封地,减少诸邦”改为“缩小藩属邦封地,缩减藩属邦” 221页,译文第二行,“邦民”改为“藩属属民” 221页,译文第三行,“邦民”改为“藩属属民” 221页,译文第四行,“排兵布阵”改为“陈兵布阵” 221页,译文第五行,“联横”改为“连横” 221页,译文第六行,“统一天下。汉武帝实行”改为“统一中原。贾谊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晁错力主削藩,汉武帝采纳主父偃” 221页,译文第六行,“ 加强了统一。”改为“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军事征服要具有相对的军事优势,实现文化征服要具有相对的文化优势。” 221页,译文第七行,“思想文化”改为“文化” 221页,译文第七行,“使诸侯邦相对落后,例如使方邦属民”改为“使藩属相对落后,例如使藩属方邦属民” 221页,译文第八行,“控制方邦”改为“控制藩属方邦” 221页,译文倒数第五第六行,“皆爱之如一,如被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改为“皆爱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21页,倒数第五行,“轻徭薄赋,复其民,免除徭役赋税,”改为“复其民,免除徭役,减免赋税,与民休息,” 221页,译文倒数第三行倒数第二行,“杜绝群臣结党或诸侯结盟,相邻的诸邦之间”改为“杜绝藩属诸侯相互串通勾结联合或兼并,相邻的藩属邦” 221页,译文倒数第二行,“诸侯”改为“藩属” 221页,最后一行,“邦民终生不进行兵来将往相互攻伐的战争。”改为“藩属属民终生没有兵来将往互相攻伐的战事。” 222页,第三第四行,“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改为“周代分封亲戚功臣,以藩屏周,封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封臣。封臣是其封地范围里的封君,享有主祭权。” 222页,第三行、第五行,“各邦邦君”改为“藩邦封君” 222页,第七第八行,“俗谚,一朝天子一朝臣,故而有国破家亡之语。”改为“封主封土封臣,封臣向封主效命,封主和封臣至少是名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共荣共损,国破家亡之语由此而来。” 222页,倒数第十一十二行,“什,古时军队什或二十五人为什,食器必共之,指什佰人的军用物资武器装备。”改为“指什佰人的武器装备等军用物资。古代军队的编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佰。” 223页,倒数第十二行,“削弱”改为“削减” 224页,资料二第六行,““卑弱衰微””改为“卑羸衰微” 224页,第二第三行,“,赦免死囚。”改为“。赦免死囚、” 225页,第八行,“闻过即改。”改为“闻过即改,” 225页,倒数第七行,“国力未固”改为“國基未固” 225页,倒数第六行,“河西、秦陇”改为“秦陇、河西” 225页,倒数第三行,“领利可汗”改为“颉利可汗” 226页,第十行,“ 恤”改为“赈恤” 226页,倒数第十四行,“人朝”改为“入朝” 228页,译文第三行,“因地制宜,邀天之助,”改为“这就是因地制宜、邀天之助、” 228页,倒数第四行,“欣赏子”改为“欣赏。子” 229页,第六行,“客观冷静遵循规律”改为“心理活动客观冷静遵循法则” 230页,资料的第五行,“朱元摩”改为“朱元璋” 230页,倒数第二行,“优点和弱点”改为“优势和劣势” 230页,倒数第一行,“仁果时”改为“仁杲时”,“被仁果”改为“被仁杲” 230页,倒数第一行,“十多天”改为“六十多天” 231页,第十七行,“群下”改为“群臣” 231页,倒数第十二行,“。第九章已讲到,”改为“。” 233页,第九行,“单(chan,缠)于”改为“单于” 233页,第十行第十一行,“(dan,丹)褴(lan,兰)”改为“褴” 233页,倒数第九行,“輒(zhe,哲)”改为“輒(” 234页,第三第四行,“是为了从根本上消灭战争”改为“只是以战止战罢了” 237页,倒数第十行,“不与”改为“不许” 237页,倒数第四行,“切,”改为“切,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释“腹心之病”越,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238页,译文第一行,“依法统治天下”改为“以法统治天下” 241页, 倒数第十一十二行,“救济”改为“惩罚” 241页,倒数第九行,“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产生”改为“也在古罗马时期产生” 243页,倒数第四行,“循私枉感情用事”改为“循私枉法感情用事” 244页,译文第一第二第三行,“天地公正不偏爱,视万物皆如视刍狗,万物守法循道者生而荣,犯法不道者死而贱;圣人公正不偏爱,视百姓皆如视刍狗,百姓尊道守法者荣而生,不道违法者贱而死。”改为“天地公正不偏爱,视万物皆如视刍狗,万物守法循道者得到救助生而荣,犯法不道者受到惩罚乃至身名俱裂;圣人公正不偏爱,视百姓皆如视刍狗,百姓尊道守法者得到救助而生且荣,不道违法者受到惩罚乃至身名俱裂。” 244页,倒数第九行,“祭祀用的用草扎成的狗”改为“祭祀用的用草扎成的狗。狗又通“苟”,苟指暂时、暂时,具体事物都是暂时存在的,具体事物是有生有灭的” 244页,倒数第五行, “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改为“ 安放在竹制的箱笼里,祭祀者斋戒 以迎接之,受到人们的亲厚重视乃至顶礼膜拜” 244页,倒数第四行,“神灵离”改为“神灵弃” 244页,倒数第三行,“因而被人们蹂躏践踏,焚身成灰。”改为“因而被人们蹂躏践踏,行人踩踏其头颅脊背,拾草的人捡回去烧火做饭,被焚身成灰。” 245页,第七行,“气数穷尽”改为“气数穷尽,气数已尽” 245页,第五行,“管乐器”改为“龠,管乐器,因为龠发源于橐(吹火管),所以又称橐龠。 ” 245页,倒数第四行,“度,量,权衡”改为“度、量、权衡” 245页,倒数第六行,“。也为历代度,量,衡”改为“,也为历代度、量、衡” 246页,第三行,“大禹时期的(上白下本”)陶”改为“尧舜禹时期的大理皋陶” 246页,倒数第八行,“以及中原地区地道教“竹(上竹下秋)””改为“,图瓦(拓跋)的楚尔,中原地区道教的“篍”” 247页,译文第一行,“不妨害”改为“不受妨害 ” 251页,译文倒数第二第三行,“以澄明平静的心境”改为“心境澄明地” 251页,倒数第一行,“海洋。”改为“漩涡,可称之为炁。(2)根源,本源。如渊源。” 256页,第三第四行,“占到73%暗物质约占到23%”改为“占到73%,暗物质约占到23%,” 256页,第五行,“57年”改为“1957年” 259页,译文第二第三第四行,“因此,圣人把自身生命和利益放在百姓利益之后, 故而成为人民的先知导师;尊道崇德尚法顺从民意,献身于天下,服务人民,故而政兴身全。”改为“因此圣人把自身利益置于百姓利益之后而成为人民的先知导师;献身于尊道崇德尚法顺从民意而政通人和。” 259页,译文最后一行,“个人”改为“私人” 260页,资料第三行,“私利和私利”改为“私利和公利” 261页,第九行,“意思自知”改为“意思自治(意思自治原则,又称私法自治原则,是民法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民事活动,管理自己的事务,创设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受国家和他人的非法干涉。意思自治作为近代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近现代私法制度的重要基石,有深刻的法哲学基础。)” 264页,译文第一行,“帝王”改为“君王” 264页,译文第二行,“帝王”改为“君王” 264页,译文第二行,“天下向往交汇的归向”改为“位于天下各个派系汇合交融处” 264页,译文第三第四第五行,“大国用谦下的态度攻下兼并包容小邦,就能纳取小邦;小邦谦下地听命拥戴大国,就”改为“大国因为谦下地兼并包容小邦,所以能纳取小邦;小邦因为谦下地听从并入大国,所以” 264页,译文倒数第一第二行,“兼容并蓄教化体恤人民,小邦不过是想入朝奉事师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双方互惠惠利”改为“兼并融合教化恤民,小邦不过是想并入奉使君人。双方” 264页,倒数第四行,“下:谦下包容,纳下。”改为“下之:谦下包容之,收留之,收下之,拿下之,纳下之言。下:谦下包容,收留,收下,拿下, 纳下。” 264页,倒数第三行,“体恤,抚养,周济,安置(参照第十章)。”改为“(1)(形声。从心,血声。本义:忧虑)恤功(担忧民众的事务);恤民(忧虑人民的疾苦)(2)体恤。恤近忽远(体恤亲近的人而忽略疏远的人)(3)怜悯。司寇宜哀狱,台庭幸恤辜。——唐? 沈佺期《移禁司刑》(4)周济。恤邻(救济近邻);恤贫(救济贫民);恤嫠(救济);恤病(救援有危难的人);恤患(济人于患难)(5)抚养。恤孤寡。——《礼记?月令》(6)〈名〉葬仪。恤典(丧葬礼仪)(7)通畜。畜:养育,培养,喜欢,喜爱,收容,保存,顺从,驯服。” 266页,译文第一行,“帝王”改为“君王” 266页,译文第二行,“帝王”改为“君王” 266页,译文第二第三第四行,“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号令天下,兼听纳下,政策深入民心;要先导人民,必须身为帝王,顺从民意,体恤民生。所以圣人身居领导位置而人民不感到沉重,居于领袖位置而人民不妒忌,”改为“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为人民群众代言,为人民谋福利;要先导人民,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将自身利益放在人民利益之后。所以圣人身为元首而人民没有沉重的负担,身为先导而人民不妒忌,” 267页268页,资料,“资料(转自百度百科,做了适当调整)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即位后,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同时,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稳固边疆,太宗被各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 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成为了中国古代皇帝的楷模,被誉为“千古一帝”。 唐太宗重新确立和完善了统治秩序,使社会步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政治上,完善国家政治体制的各项制度,重视吏治,严格执法与守法,所谓“法者,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贞观时期 ,初步确立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个政府机构之间权力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尽力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危害与影响;唐太宗不拘一格用人才,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 不拘一格用人才,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死刑仅29人。唐太宗文治武功赫赫,屡次以少胜多,拥有气吞天下“天可汗”气质,曾在渭水单骑退突厥倾国之兵。太宗朝武功之盛,除对高句丽战争上没有取得预期战略目标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唐太宗胸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唐太宗 工书法、富文词,个人修养极高,在书法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贞观时期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拔。当时的国子学、太学兴盛,地方上也有不少学校,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考选公平、规范化。唐朝的教育及新兴起的科举制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太宗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建立了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如温彦博、戴胄、魏征、张玄素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关心百姓疾苦,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唐太宗 严惩违法与贪污渎职,重新树立起百姓对官府的信心和信赖。经济上,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增加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文治武功赫赫,天可汗唐太宗不愧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伟大政治家千古一帝,不愧为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改为“ 资料《皋陶谟》 原文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禹拜昌言曰:"俞。"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 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禹曰:"何?"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禹曰:"俞,乃言厎可绩。"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 译文 查考往事古迹。皋陶说:"君能诚实地履行其德行,就能有远见,而辅佐的臣子也能同心协力。"禹说:"好啊!如何去做呢?"皋陶说:"啊!要谨慎地修养自身,思虑深远。要亲近九族,那些贤明的人就会相互勉励来辅助,由近及远,道理就在于此"禹听了这番精当的言论,拜谢说:"对呀!"皋陶说:"啊!还要能辨别不同的人,安抚民心。"禹说:"噢!都像这样,连帝舜也难以做到。能识别人就是明智,就善于用人。能安定民心就是慈爱,百姓都会怀念他。能做到明智和受人爱戴,何必担心驩兜?何必流放三苗?何必畏惧巧言、善色、很佞的人呢?"皋陶说:"啊!考察人的行为有九种美德。要说某人有美德,就要把他做的事一件一件列出来。"禹问:"什么是九德呢?"皋陶说:"宽宏而又坚栗,柔顺而又卓立,谨厚而又严恭,多才而又敬慎,驯服而又刚毅,正直而又温和,简易而又方正,刚正而又笃实,坚强而又良善。要表彰那些具有九德的好人啊!每日能表现出三种美德,日夜都恭敬努力。这样做,卿大夫就能保持其封地。每天能庄严地实践六种德,用以辅助政事于国,作为诸侯就能保持他的邦国了。对于九德能普遍推行,使具备就得的人都出来任职做事,才德超群的人都获得官位。百官臣僚相互学习效法,把自己的职责事务做好,使政事与天象运转相顺应,各种事情都会成功。"(皋陶说:)"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贪图安逸和私欲,要兢兢业业,因为情况天天变化万端。不要荒废百官,上天命定的工作,人应当代之完成。上天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常法,要告诫人们用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办法,把这五者敦厚起来啊!上天规定了人的尊卑等级,推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这五种礼制,要经常啊!君臣之间要同敬、同恭,和善相处啊!上天任命有德的人,要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种礼服表彰这五者啊!上天惩罚有罪的人,要用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处治五者啊!政务要劝和了!要努力啊!"(皋陶说:)"上天的视听依从臣民的视听。上天的赏罚依从臣民的赏罚。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要谨慎啊,有国土的君王!"皋陶问:"我的话可以实行吗?"禹说:"当然!你的话可以实行并且可以成功。"皋陶说:"我未甚明了,想的是赞助襄理明德啊!"” 269页,译文第二行,“与道很接近”改为“差不多等同道” 269页,译文第二第三第四行,“守道者,心理活动守道依法如淵,人际交往守道依法而仁爱,言行守道依法而守信,政治守道依法而治理,事功守道依法使贤用能,行动守道依法把握时机……称为不争。”改为“当分别事理处于知道玄德守法遵循规律的合宜地方区域,使事物各得其所,心理活动知道守法如淵,人际交往知道守法仁爱,言行知道守法守 信,政治知道守法统治,事功知道守法使贤用能,行动知道守法把握时机……称之为不争。” 269页,译文第四行,“客观规律”改为“规律” 269页,译文倒数第一行,“故而没有忧患”改为“所以没有过失” 269页,注释第一行,“守道”改为“玄德知道” 269页,注释第二行,“守道,”改为“守道依法,知道玄德,” 269页,倒数第五行,“置身。”改为“存在,置身,地方,处在。” 270页,第二行,“几:接近”改为“几于:近于,接近于,几乎,差不多。” 269页,最后一行,“是一种”改为“恶是一种” 270页,第三第四行,“本义:蹲着。(2)安着,怀着。”改为““尸”意为“身体不动”,“古”指“古代”,“尸”与“古”联合起来表示“自古以来未曾挪动身体”;居的本义是“土著”,引申义为“永住”;当,占,处于,安置,担任。” 270页,第五行,“善地:道。”改为“善地:知道玄德守法遵循规律的合宜地方区域,分别事理,使各得其所。地:区域,位置,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 270页,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行,“(2) 同本义 信,诚也。——《说文》有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诗?卫风?氓》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曹刿论战》 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改为“(2) 同本义 信,诚也。——《说文》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270页,倒数第十二行,“不虚伪”改为“不虚伪。” 272页,译文第二行,“善即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同”改为“善,知道也。善就是知道玄德守法遵循规律,同” 272页,译文第四第五行,(五个)“善于”改为(五个)“知道” 272页,译文第五行,“具体呆板的”改为“一根根的” 272页,译文第六行,“所以守道之士”改为“知道为士者” 272页,译文倒数第五行,“循道而战者”改为“知道作战者” 272页,译文倒数第四行,“守道依法取胜制敌”改为“知道胜敌” 272页,译文倒数第三行,“守道依法用人则谦逊容人包容下属”改为“知道用人者,心理谦虚容物包容下属” 272页,译文倒数第二行,“守道依法法竞争”改为“知道守法遵循规律竞争” 272页,倒数第二行,“守道”改为“知道” 274页,第十二行,“和武”改为“和武士” 275页,倒数第十行,“法则”改为“法则。” 277页,译文第二行,“厚道者不薄德,薄德者不厚道”改为“知道者不薄德,薄得者不知道” 277页,注释第三行,“守道”改为”知道玄德“ 278页,倒数第十四行,“社会经济衰弱”改为“社会经济衰败” 278页,倒数第二行,“最高”改为“很高” 279页,译文第一行,“守道”改为“知道” 279页,译文第二行,“守道”改为“知道” 279页,译文第三第四行,“守道遵循客观法则的人是未尊道依法之人的师长;未守道依法的人是守道依法”改为“知道玄德守法遵循规律的人是未知道玄德守法遵循规律之人的师长;未知道玄德守法遵循规律的人是知道玄德守法遵循规律” 279页,注释第三行,“守道依法”改为“知道玄德守法” 280页,第11行,“那个 善”改为“那个善” 280页,倒数第九行,“ 圣人执要”改为“圣人执要” 281页,原文最后一行,“圣人用之则为官长4,故大制5不割6”改为“圣人用4之则为官长5,故大制6不割7” 281页,译文倒数第二第三行,“皈依本质的大道”改为“皈依世界的本源——大道” 281页,译文倒数第二行,“圣人执法而为领导”改为“圣人因道法使物用人量才器使则为领导” 281页,译文倒数第二行,“根据”改为“因袭” 282页,增加用的条目,用:因。因:凭借,依靠„„ 285页,第三行,“挖铜矿,靠输出铜矿”改为“挖铜矿、输出铜矿” 285页,倒数第十二行,“根据头脑”改为“头脑” 285页,倒数第十二行,“根据头”改为“头” 285页,倒数第六行,“皇帝”改为“国家元首” 286页,小结第四行,“无遗”改为“毋遗” 286页,小结第七第八第九行,“希望相互作用相交认知实物,依附于相互作用相交认知其母,本源,——道(场,;既然相互作用相交认知了道,场,,则得以相互作用相交认知实物;既然相互作用相交认知了实物,就奉事法则大道,场,”改为“希望知物(子、实物),依附于知道(母、场);已经得知了道(母、场),得以知物(子、实物);已经得知了物(子、实物),返回孝子奉母守道遵守法度履行” 286页,倒数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行,“一生不会迷乱放纵荒淫不道陷于绝境;放纵脱离了大道违背了自然法则,场论,的主观主义为人处事,妄作胡为,一辈子得不到救劣保护救正而摆脱不了危险脱离不了险境。见微知著是明理遵循法则的缘敀,遵守法则叫做强。拥有荣光,履行法则遵循觃律。身心健康不遭殃咎不招祸患,是谓遵循法则。”改为“一生不可能迷乱放纵荒淫失道陷于绝境;放纵脱离了大道的违背了自然法则的主观主义为人处事,妄作非为,一辈子得不到救助保护而摆脱不了危险脱离不了险境。见微知著的明理,遵守法则保持柔韧的生命力叫作强。用其光明,履行皈依大道明事理辨是非识大体顾全大局,身心健康消灾免祸不招殃咎,这叫作因袭长久不变的纲常规律。” 288页,资料第四行,“根据头脑”改为“头脑”;第五行,“根据头脑思维”改为“头脑思维” 294页,译文第二第三行,译文第二第三行,“听了道的教诲,勤恳的遵照实行;中士听了道的教诲,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教诲,嘲讽叽笑;俗人听了道的教诲,侮辱谩骂。”改为“听闻道法,勤恳的遵照履行;中士听闻道法,似懂非懂,或许听从,或许不听;下士听闻道法,叽笑;俗人听闻道法,辱骂。” 294页,译文倒数第三行,“无声无象”改为“无声” 294页,译文倒数第二行,“隐蔽不可名状。只有道者,能够根据”改为“隐秘不可名状。唯有道人,知道得知并且遵守” 295页,倒数第三行,“守道”改为“知道,守法,遵循规律。” 295页,倒数第一行,“实在法则。”改为“实在法。荷兰法学家H?格老秀斯相信宇宙受理性自然法统治,自然人由人的基本性质必然产生的准则所构成。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公正至上。自然法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自然法是永恒的、绝对的。人的理性可以认识、发现自然法。自然法超越 于实在法之上,后者应当服从前者。自然法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存法律为实在法,而超越于实在法之上的还有自然法。自然法代表了大自然的和谐和完美,实在法由于人类的认识局限和私利屏蔽则是有缺陷的,必须服从自然法。实在法自身的合法性不能由自己进行论证,而必须依赖于自然法,不合于自然法的实在法不具备合法性,即“恶法非法”。对于“恶法”,人民没有服从的义务。” 297页, 倒数第八第九行,“故而礼可以使用不可以崇尚”改为“故用礼仪而不可尚礼,用贤而不可尚贤” 297页,倒数第四行,“光辉”改为“光华” 298页,注释第一行,“法,法则,”该为“法,法则,道法,母法, ” 298页, 注释第二行第三行,“大道是法,是自然法则”改为“大道作为法,是统治世界万物的法,狭义上可称为道法、母法、大法、自然法、宪法,也就是根本大法。子法、实在法必须遵循道,违背了大道的法律无效,具体可操作为司法审查制度。 ” 300页,第五第六第七行,“仁:一种道德范畴,„„(同样看待,不分厚薄)。”改为“仁:两个人亲近友爱。仁最早写作“|二”,即一竖二横,一为阳,二为阴。男阳女阴,仁就是男女夫妻两个人愿意在一起,相互之间有亲近的要求,亲近友爱。仁这种亲近友爱有亲疏远近之别,六亲之间形成一个社交的小圈子,社交圈,关系网。” 300页,第七行,“,至义尽,一视同,(同样看待,不分厚薄)。”该为“,至义尽。” 300页,第九行,“。本义”改为“,牧民如牧羊。義是一种牧民政治。这种制度下,牧民如牧羊,喝羊奶吃羊肉穿羊皮,剥削奴役百姓。基于这种出发点,引申出相对应的仪式。” 300页,倒数第十四行到倒数第一行,“《说文.我部》„„有制度意义。”改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羊指代利益。牧民如牧羊,義治是一种牧民政治。在这种制度下,老百姓好比一群羊,牧民如牧羊,羊肥了就会被杀而食之,于是暴政就出现了,暴政久了则羊瘦,于是继续放牧,推行仁政(不如说是奸政),仁政好比喝羊奶,喝羊奶或吃羊肉,所谓仁或义,所谓一治一乱。一代儒学宗师王莽称帝时期,刺使改称州牧,职权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301页,第一行,“礼仪”改为“礼仪,合乎道的礼也称德相。道作为法,是道法,是母法,是大法,是自然法,是宪法, 违背道的礼无效。” 302页,第二行,“光华。”改为“光华。光华:1、光辉照耀;闪耀 2. 光荣;荣耀。3. 光芒,光彩。 4. 比喻才华或精神。 304页,第十行,“这与老子的观点相一致。”改为“ 所以要实行德政法治。德者,得道依法遵循规律也。” 304页, 倒数第九第十第十一行,“而老子却又用小德(上礼)来描述人的素质,似乎自相矛盾,其实美国的开国精英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改为“老子主张以百姓心为心,实行守道依法遵循规律的德政法治,却又认为俗人小德,似乎自相矛盾,实则是因为以百姓心为心,是把民众(大众、百姓)作为整体抽象得看待;俗人小德对应的是民众的组成单位 ——具体的每个人。” 305页,倒数第十行,“对普通民众素质的要求并不高。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制度设计。 ”改为“精英以百姓心为心,尊道法顺民意,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政府依靠税收维持运行,民众“无代表,不纳税”,人民将“代表权”出让给“政治精英”之后,就可以 不必 直接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对普通民众素质的要求并不高。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宪法至上、三权分立”的代议民主法治制度。” 307页,译文最后一行,“我自由”改为“我自由自在” 308页,第七行,“自然:自由。”改为“自然:自由,自在,自治。自在:安闲自得,身心舒畅,舒服,自由。自治:(1).自己治理自己,自己自觉管理约束自己。(2).修养自身的德性。(3).自正,自然安治。(4).犹自营。意思自治原则,又称私法自治原则,是民法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民事活动,管理自己的事务,创设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受国家和他人的非法干涉。意思自治作为近代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近现代私法制度的重要基石,有深刻的法哲学基础。” 307页,译文倒数第二行,“统治者”改为“为政者” 308页,第二行,“后演变为”改为“后曾演变为” 308页,倒数第六行,“ 是人”改为“自由是人” 309页,译文第二第三行,“是因为他们崇尚私智、以徇私枉法为高尚”改为“是因为上级主观妄作、枉法徇私,民众崇尚私智、以徇私枉法为高尚。” 309页,译文倒数第三行,“两者也是”改为“两者也属” 309页,译文倒数第二第一行,“玄远深奥,帮助事物归依本原,然后乃可以完全顺从大道实现大一统的世界大同。”改为“深奥玄远,帮助众人众物皈依奥主,然后乃至大同,大家顺从大道大统大治大一统。” 310页,第七行,“辩证法。”改为“辩证法。稽:考核,查核,考证,争辩。式:本义是法度、规矩。” 310页,最后一行,“完全顺从大道,实行大同。”改为“大同,大家顺从大道。” 311页,资料第五第六第七第八行,“在《礼记.礼运篇》中,孔丘为我们描绘的似乎是一个道莅天下的大同社会的景象图,然而可惜的是,他不过仅仅是描述了他想象之中的大同社会的些许特征,却远远没有发现道莅天下的大同社会的实质。”改为“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没有赶上,而是存在记载。关于尧舜禹三代的记载也罢(尧舜禹时代的文字是骨刻文,甲骨文由骨刻文演变而来。传说《山海经》为禹益用骨刻文所作),传说也罢,不仅记载很是模糊,历经文字变迁,而且经过有意无意的文过饰非,让人产生尧舜禹三代是美好时代的错觉。大道之行也,赐予卓越,赐予美好。尧舜禹三代,多为皋陶执政。以百姓心为心,皋陶想颁布保护民权之法,却先后遭到尧舜禹否决。皋陶,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可惜他没有熬到继位。皋陶在舜、禹时期任士师、大理官,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即司法长官。夏代的“禹刑”,商代的“汤刑”和西周的“九刑”或“吕刑”,都是从皋陶之刑发展而来,因此皋陶被尊为中国的“司法始祖”。皋陶的法治思想为后世的法制起了典范作 用。他执法严谨,对过失犯罪者尽量宽恕,对故意犯罪或累犯不改者从严惩处,对罪疑者从轻处罚,在杀人的问题上更加谨慎,不伤无辜。他执法公正,“决狱明白”,“听狱制中”,“五刑五用”,乃至“天下无虐刑”,“天下无冤狱”,“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希望最终实现社会上没有犯罪行为的大治局面。皋陶被聘任为掌握刑法的官后,又被禹选为继承人,并协助禹处理领导事务。皋陶提出为官者要具备三、六、九德。以三德要求于卿大夫,以六德要求于诸侯,以九德要求于天子。皋陶在禹之先死了,而未能继位。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主张五刑处于辅助地位,对于有过激行为或者犯有罪行的人要先晓之以理,不听教化,再绳之以法。皋陶所创制的法律,言简意赅,极有逻辑,比如“五典五惇”“五刑五用”“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等。 皋陶兴"五教",定"五礼",设“五服”,创"五刑",立"九德",亲"九族"。 五教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五礼是指"吉、凶、宾、军、嘉"。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系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与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 “五服”是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是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礼仪制度,即以丧服为标志表示亲属间血缘亲疏及尊卑,共分五等,故称“五服”。 五刑是指"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 九德是指宽而栗(秉性宽弘而有原则)、柔而立(性情温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实)、刚而塞(果敢而不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皋陶制订的"九德",内涵包括人的秉赋、气质、品德、才干等许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考察、选拔公职人员的标准。九族即部落联盟核心的亲属部落。部落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联盟的权威没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亲"九族"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 由于皋陶推行德政,身体力行,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生,所以民众宾服他,归附他,怀念他。从而开创了“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的大好形势。皋陶总揽朝政,谋划了一系列的有关社会制度、习俗、文化等全方位的革新:兴“五教”,定“五礼”,设“五服”,创“五刑”,亲“九族”,立“九德”。这些重大举措全都付诸实施,建立了社会正常秩序,加强了部落、部族间的联系和融洽,为国家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 据说,尧时皋陶想制定二法,一为惩治犯罪之法,二为保护民权之法。问尧,尧曰:"可定刑法,毋(不要)为民法。刑律若定,人民畏敬,天下安宁;汝意(你的意思)不侵民权,以民为重,则王者之威何存,"皋陶郁郁寡欢。尧死,皋陶复欲创民法,问舜,舜曰:"圣人不易俗(不改变现状)而教,智者不变法(不改变法统)而治。因民(按照百姓的愿望)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根据现有的刑法)而治者,吏习(官吏可墨守成规)而民安。今若变法,恐人心混乱,民众恃(倚恃)新法而上侵"。舜死,禹奉行严刑峻法,令皋陶修改刑律,皋陶不从,被谋害;另举刑官亦名皋陶,制定帝位家传之法,以及摘心、割鼻、挖眼、剥皮、腰斩、刖足之刑。大禹悦,准备传位于儿子启;可各部落首领依以往惯例,公举皋陶。皋陶不幸早死,又公举益,最后位传于益。启在禹的支持下,十几年一直在养兵蓄锐,如今他羽翼丰满,遂以讨逆之名起兵,杀益以及推举者、家丁、百姓二十万人,夺得 帝位。有扈氏反叛,亦被启镇压,又杀十万余人。自此,中国开始了"家天下",人民遭受奴隶主的压迫屠戮。” 311页,倒数第十一行,“的以”改为“的,以” 311页倒数第一第二第三行,312页第一第二第三行,“要守道依法遵循觃律从事。圣人尊道纪顺民意,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想人民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我主观上认为是善者的,我善待之;我主观上认为不是善者的,我也善待之,是依法决定的善之。我主观上认为是可信的,我信任之;我主观上认为是不可信的,我也信任之,是依法决定的信之。圣人在天下戓戓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无所偏执啊务虚守法统一世界人民的意志。百姓都作为圣人耳目的同时又规听监督実查圣人,圣人爱民如子。”改“要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判决回报。圣人尊道纪顺民意,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想人民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我主观上认为是善者的,我善待之;我主观上认为不是善者的,我也善待之,知道依法判决确认了善。我主观上认为是可信的,我信任之;我主观上认为是不可信的,我也信任之,知道依法判决确认了信。圣人在天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无所偏执啊务虚守法浑括统一世界人民的意志。百姓都是圣人的耳目又视听监督关注着圣人,圣人爱民如子。 ” 312页,倒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行,“道莅天下,大一统天下也。道者,大也,一也,大一也。《歇冠子、泰鸿篇》:泰一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也。泰一者,太一也,大一也,道也。道莅天下是人类隔阂冺除、四海一家的大一统天下,是民主法治的天下,就是尊道贵德尚法的大同社会,是尊道贵德守法行德政的实行法治民主的服务型政府的世界一统的天下。以道莅天下,是家传户诵《道德经》的世界,是实现人人守道依法遵循觃律为人处事,信守契约精神,实行法治民主,人人和善友好,人民自由幸福大一统天下。本文根据《道德真经》内在的逻辑,在把握老子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旁征博引,尽全力为您呈现《老子》的微言大义,展现世界哲学之父理聖李耳关于道莅天下行德政 实行法治民主建立人民自由幸福的世界一统的大同社会的构想蓝图。”改为“《歇冠子、泰鸿篇》:泰一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也。泰一者,太一也,大一也,道也。“太一”,谓之为“道”,是道家创始人理聖验浑括抽象出来的哲学概念。道家后学和杂家大都继承了老聃的思想,视“太一”或“一”为宇宙之起源万物之开端。在先秦道家思想中,“太一”和“道”皆具有神妙的功能,二者可以互训,为宇宙万物的起源。《吕氏春秋?大乐》云:“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名,不可为形,强为之名,谓之太一。”《吕氏春秋?大乐》云:“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礼记?礼运》云:“是故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道莅天下,德交归焉,道统德政法治民主自由平等,大治大一统。德信德善,德政惠民,民风淳朴。尊道积德守法,百姓甘食美服。” 313页,第一章正文第四行,“无遗”改为“毋遗” 313页,第一章译文译文第一行,“本原”改为“本元” 313页,第一章译文第三第四第五行,“希望相互作用相交认知实物,依附于相互作用相交认知其母,本源,——道(场,;既然相互作用相交认知了道,场,,则得以相互作用相交认知实物;既然相互作用相交认知了实物,就奉事法则大道,场,,”改为“希望知物(子、实物),依附于知道(母、场);已经得知了道(母、场),得以知物(子、实物);已经得知了物(子、实物),返回孝子奉母守道遵守法度履行,” 313页,第一章译文倒数第四第五行,“一生不会迷乱放纵荒淫无道陷于绝境;”改为“一生不可能迷乱放纵荒淫失道陷于绝境;” 313页,第一章译文倒数第二第一行,“见微知著是明理遵循法则的缘敀,遵守法则叫作强。拥有荣光,履行法则遵循觃律,身心健康不遭殃咎不招祸患,这叫作遵循法则。 ”改为“见微知著的明理,保持柔韧的生命力叫作强。用其光明,履行皈依大道明事理辨是非识大体顾全大局,身心健康消灾免祸不招殃咎,这叫作因袭长久不变的纲常规律。” 314页,倒数第四行,“形体得道得以丰满”改为“容器得道得以丰盈” 314页,倒数第四行,“首领”改为“元首” 314页,倒数第二行,“形体无法丰满恐怕要消散”改为“容器无法丰盈恐怕要枯竭” 315页,第五章译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行,“真理法则,始制、自然法、觃律,可以由我们用语言表示阐明,非得通过敁法自然,道、场,,但是我们不可能完全地了解世界,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某种不确定性;名分制度(实在法、觃则,可以由我们制定出来颁布,必须通过法则自然法,始制、道纪、自然法则、觃律,。”改为“真理法则(道纪、始制、自然法)可以用语言表示阐述,非得通过效法因袭自然(大道),但是我们不可能完全地了解大自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某种不确定性;名分制度(实在法、规则)可以制定出来颁布,必须通过效法自然法(始制、道纪、道法)。” 315页,第六章原文最后一行,“守道”改为“知道” 315页,第六章原文最后一行,“守道”改为“知道” 315页,第六章译文第二行,“研究万物”改为“推究” 315页,第六章译文第三行,“运行”改为“运作” 315页,第六章译文第三行,“法则”改为“规律(复命)” 315页第六章译文第三第四第五,316页第一行,“芸芸众生,各自归依它们的本原。皈依本原称作静,静即事物运劢变化中所遵循的相对不变的法则,复命,,法则称作常,遵循法则称作明。不守法则称作妄,犯法妄作胡为带来凶险早死夭亡不吉利。”改为“芸芸众物,各自还原使如前的返回它们的本源。重复还原复现使如前地返回本源称作静,静即事物运动变化中所遵循的相对静止不变的规律(复命),规律称作常,遵守规律称作明。不守法则称作妄,犯法妄作非为早死凶终凶馑不吉利。” 316页,第三行,“遵循大道”改为“知道守法有度” 316页,第七章译文第二行,“现象”改为 “物象” 316页,第七章第四第五行,“发现其中存在着觃律本质;其觃律本质很真实的揭示了自然的真理,其中拥有可信的信息。”改为“发现其中存在着实质;其实质很符合本原,其中含有可靠的信息。” 316页,第七章译文倒数第三第二行,“事物的觃律本质始终如一没有差别变化不被消灭,据此可以了解众物的根本属性。我是凭借什么知道众物的性状呢?”改为“其本质没有差别变化,据此可以计算了解众物的根本属性预测苗头。我是怎么知道众物的性状呢,” 317页,第二行,“然法(统一场论)”改为“道纪(自然法则)” 317页,第十章正文第二行,“恤之”改为“畜之” 317页,第十章译文第一行,“万物具有各自的形态”改为“万物形态各异” 318页,第十一章译文第三行,“相互对立”改为“相反相成” 318页,倒数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行,“守道依法实行法治实现天下大治。受精卵的分裂, 2的0次方为1,2的1次方为2,2的2次方为4,2的3次方为8„如此下去,分化出组 织器官,并依靠神经系统构成统一的有机体。”改为“道统德政法治,大治大一统。” 319页,第十二章译文第四行,“依客观规律竞争而循道取胜,依客观规律言教而循道 应和,依客观规律召唤”改为“依道法争战就知道胜利,依道法言教就知道应和,依道 法召唤” 319页,第十二章译文倒数第一第二行,“宽缓悠然啊循道谋事。道纪法网广大无边,简 宽简而又不会放过任何不顾法纪毫无顾忌地做坏事的。”约而又没有漏失且不会失灵, 改为“宽缓坦然而且知道遵守规律谋事。道法大网广大无边,宽宏大度而且不会漏掉妄 作非为的恶徒。” 319页,第十四章正文第三行,“恤之”改为“畜之” 319页,倒数第四行,“奉事持守大道”改为“抱道守法” 320页,倒数第二行,“水汽提供”改为“水汽所提供” 320页,最后一行,“存在的具体形式不同而本质同一。”改为“道派生了众物,又作为众物存在的根据而蕴含于众物之中。” 321页,第十七章译文最后一行,“镇静”改为“守法遵纪镇静” 321页,第十八章原文第一行,“。是以”改为“,是以” 321页,第十八章译文第一行,“的运动或行为的主宰”改为“行为或运动的统治者” 321页,第十八章译文第一行,“每天”改为“整天” 321页,第十八章译文第二第三行,“虽然拥有无限荣光,哪里能够存在着迷惘,奈何 世界的统治者却因为自身私欲而轻视天下苍生。”改为“纵然有繁荣昌盛的国家政 府,如何停止惆怅迷惘而豁然大度超然开悟。为何万物之主却因为身份地位而轻视天 下苍生,” 321页,第十八章译文倒数第一第二行,“无视人民疾苦,就会失去民心,丧失人民的支持,失去根基;浮躁妄作就会失去规范, 迷失方向。”改为“忽视百姓需要,就会丧失民心,失去根本;轻佻浮躁不冷静,就会违法失度。” 321页,第十九章原文第一行,“而民”改为“而君人” 321页,倒数第三行,“假使我坚定执着于知道守法,遵循大道行事,唯独害怕逶迤曲折绵延。”改为“如果我坚正不移有志于知道守法,遵行大法道纪,唯有持续实行是敬服。” 321页,倒数第二行,“大道很是平坦安全,而人们却喜欢走直上直下崎岖陡直的山路。”改为“大道太平,而失道君人却喜爱不正当的行径。” 321页,最后一行,“而人君”改为“君人” 323页,倒数第六行, “委屈可以求全”改为“委曲求全(委任法律需要真理)” 323页,倒数第四行,“法式”改为“式范” 324页,第二十五章译文第二行,“刀戈入库”改为“精兵简政” 325页,第二行,“还在世”改为“还存活在世” 326页,倒数第二行,“要显露锋芒”改为“如果锋芒太露” 327页,第三十一章译文第一行,“就像安装矫正弓的原则啊”改为“或许如同把弓放 在模具上矫正后安装弓弦的原则啊” 327页,第三十一章译文第三行,“人们的行为”改为“某些君人的做法” 327页,第三十一章译文第四行,“只有守道爱民的道者。所以,守道”改为“唯有知道 法治德政的道主。所以守道德政” 327页,第三十一章译文倒数第一第二第三行,“功成事就了而又没有居功自傲,没有故步自封,崇尚法治而不提倡人治,他不想要徇私枉法违背规律刻意显摆表现自己的贤能智慧。”改为“功成事就了也不居功自傲故步自封,或许不需要故意显摆自己是个贤人。” 327页,第三十二章,译文第一行,“大公无私,法治天下。”改为“法治德政惠民。” 327页,倒数第四第五行,“仁义是人们主观的、偏私的意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至上。”改为“仁是亲属关系,义是结拜仁养形成的亲属关系。仁义就是血缘亲属和结拜认养亲属的亲近友爱,裙带关系。伴随仁义而来的是裙带之风,拉帮结伙,吃喝送礼,贪污受贿,政治腐败。仁义是人们主观的、偏私的意识,家族或小团体的利益至上。” 328页,第四行,“坦言”改为“坦白” 328页,第十一十二十三行,“即所谓„良臣?,应该像后稷、契、皋陶那样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而所谓„忠臣?,只能像关龙逄、比干那样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故而“国家昏乱,有忠臣”。”改为“由此可知,“国家昏乱,有忠臣”。 328页,第三十三章译文最后一行,“自然无忧无患”改为“没有过失” 329页,倒数第六行,“一段旅途”改为“一种迁徙的旅途” 329页最后一行,330页第一行,“入伍参军不会遭受甲兵武器的伤害。犀牛无处投角,猛虎无处施展爪牙,甲兵无处用其刀锋。什么原因呢,”改为“参军入伍不会遭受甲兵的伤害,犀牛没有用角撞,老虎没有施展它的爪牙,甲兵没有发挥其锋刃。究竟什么缘故,” 330页,第二行,“死亡之地”改为“该死之处” 330页,第三十七章译文倒数第三行,“就任主张尊崇大道”改为“坚守进修效法大道” 330页,倒数第二第三第四行,“与阿谀奉承,相距有多远,守道为善与不道作恶,距离有多远,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荒芜啊~人们的精神家园还没有培育出皈依大道的秧苗。”改为“对于阿谀奉承相距多少,知道守法遵纪对于犯法妄作不知道,相差多少,人民所敬畏的,不可不敬畏。荒茫茫啊,辽远没有尽头啊~” 331页,第一第二行,“众人都富足有余,而我单单好像精华移走缺失了什么。”改为“众人全都手舞足蹈兴致有余,而我单单就如灵魂出窍只徒留躯壳。” 331页,第四行,“抽象似乎笼统”改为“笼统抽象” 331页,第六行,“都有用有掌恃”改为“全都有所作为” 331页,第三十九章译文第三行,“小生殖器却勃起”改为“生殖器却能勃起” 331页,第三十九章译文倒数第三行,“生命是吉祥,依照意志思维”改为“生存是吉祥,依照思维意志” 331页,第三十九章译文倒数第二第三行,“是可以使体质增强”改为“可以强身健体” 331页,倒数第二行,“奉事自然”改为“奉事大道” 331页,倒数第一行,“提前”改为“及早” 332页,第四十一章译文第四行,“木料”改为“木材” 332页,第四十一章译文最后一行,“不骄傲自满没有故步自封,所以能够吐故纳新”改为“没有骄傲自满故步自封,所以能够推陈出新兴利除弊” 333页,第三第四行,“以澄明平静地心境自觉遵循自然法依照规律参与世间俗事”改为“心境澄明地自觉遵循自然法遵守法律参与世间俗事,澄清空明啊深沉,若有若无,” 333页,第四十三章译文第五第六行,“这就是对立统一法则的体现”改为“这体现了对立统一法则” 334页,第四十五章,原文第四行,“无失。”改为“无失,临事之纪也。” 334页,第四十五章译文第三行,“比如说”改为“例如” 334页,第四十五章,译文倒数第四行,“不会失政。”改为“不会失政,这是治理政事的要领” 334页,第四十五章译文倒数第二行,“效法自然法则”改为“效法自然法” 335页,第四十七章译文第四行,“或者风头正劲,或者势力衰微;或者强大,或者羸顿;”改为“或者气势衰微,或者气势汹汹;或者强壮有力,或者羸劣疲困;” 335页,第四十七章译文倒数第二行,“堕落”改为“堕废” 336页,第一行,“从事之”改为“判决回报” 336页,第三第四行,“是依法决定的善之”改为“知道依法判决确认了善” 336页,第五行,“是依法决定的信之”改为“知道依法判决确认了信” 336页,第六行,“统一”改为“浑括统一” 336页,第四十九章译文第一第二行,“尚贤的实质是鼓吹依靠贤能治理国家的人治,而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假贫济富,造成社会贫富两极的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加重,故有争。”改为“不尚贤:指法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可以用贤,不可尚贤。尚贤:矜夸才能,自负才能,自以为了不起,此处指人治,鼓吹依靠个人才能管理包打天下。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劫贫济富,造成社会贫富差距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严重,加剧争夺斗殴争权夺利。” 336页,第四十九章译文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行,“所以,抛弃偏私的人治而实行公正的法治,可以使人民和睦相处没有争差没有争斗。【难得之货是用于统治者奢侈享乐的奇珍异宝、珍奇玩好、亭台楼榭等劳民伤财的奢侈品。致力于这些奢侈品劳民伤财,是为养殃,酿成并劣长祸殃,致使民生凋敝,迫使百姓加入盗贼行列。】因此,不追捧看重劳民伤财的难得之货,致力于改善民生,”改为“尊道贵德尚法,法治清明,修明法制,政治清静,择贤录用,使贤用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民权,维护 民生,使人民和睦相处差不多没有争夺斗殴。不看重强取会招灾引祸的非生活必需物品财货,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336页,倒数第一第二行,“人民质朴厚道遵循法则不主观妄作,使那些极少数放任私智的也不敢妄作非为。为政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从事,则天下大治。”改为“人民淳朴厚道积德行善,使那些缺德怪异不法之徒不敢妄作非为。为政知道依法治理,则天下大治。” 339页,第五十五章译文最后一行,“建极”改为“建极绥猷” 340页,第二第三行,“兵器是残害生灵的器具,被生物界所厌恶,所以有道者只有迫不得已时才会使用它”改为“战争是不吉利的器具,生物界厌恶兵荒,故而有道者绝不安然享用” 340页,第三第四行,“太阳从东(左)方升起,意味着事物的兴起” 改为“ 旭日东升,太阳从东(左)方升起,象征着事物朝气蓬勃的兴起” 340页,第四行,“事物如日中天意味着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改为“事物如如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340页,第四第五行,“从西(右)方落下,意味着事物的衰亡。”改为“日落西山,太阳从西(右)方落下,比喻人到老年或者事物接近衰亡。孙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340页,第八第九行,“战争,是残害生灵的器具,不是君子推崇的东西,迫不得已而使用战争器具,”改为“战争,是不吉利的器具,不是君主的器玩(玩具),迫不得已而用兵,” 340页,第五十七章译文第一行,“中央集权”改为“大国安抚藩属” 340页,第五十七章译文第一行,“缩小诸侯邦封地,减少诸邦”改为“缩小藩属邦封地,缩减藩属邦” 340页,第五十七章译文第二行,“邦民”改为“藩属属民” 340页,第五十七章译文第三行,“邦民”改为“藩属属民” 340页,第五十七章译文第四行,“排兵步阵”改为“陈兵布阵” 340页,倒数第五行,“联横”改为“连横” 340页,倒数第四行,“统一天下。汉武帝实行”改为“统一中原。贾谊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晁错力主削藩,汉武帝采纳主父偃” 340页,第五十七章译文第六行,“ 加强了统一。”改为“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军事征服要具有相对的军事优势,实现文化征服要具有相对的文化优势。” 340页,倒数第三行,“思想文化”改为“文化” 340页,倒数第三行,“使诸侯邦相对落后,例如使方邦属民”改为“使藩属方邦相对落 后,例如使藩属方邦属民” 340页,倒数第二行,“控制方邦”改为“藩属方邦” 340页最后一行,341页第一行,“皆爱之如一,如被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改为“皆爱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41页,第一行,“轻徭薄赋,复其民,免除徭役赋税,”改为“复其民,免除徭役,减免赋税,与民休息,” 341页,第三第四行,“杜绝群臣结党或诸侯结盟,相邻的诸邦之间”改为“杜绝诸侯相互串联勾结,相邻的藩属邦” 341页,第四行,“诸侯”改为“藩属” 341页,第五行,“邦民众生不进行兵来将往想好攻伐的战争。”改为“藩属人民终生没有兵来将往的战事。” 341页,倒数第三第四行,“是为了从根本上消灭战争”改为“只是以战止战罢了” 342页,第六十章译文第一行,“依法统治天下”改为“以法统治天下” 342页,倒数第四行,“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该为“安放在竹制的箱笼里,祭祀者斋戒以迎接之,受到人们的亲厚重视与顶礼膜拜” 342页,倒数第三行,“神灵离”改为“神灵弃” 342页,倒数第二行,“因而被人们蹂躏践踏,焚身成灰。”改为“ 因而被人们蹂躏践踏,行人踩踏其头颅脊背,拾草的人捡回去烧火做饭,被焚身成灰。” 343页,第六第七第八行,“天地公正不偏爱,视万物皆如视刍狗,万物守法循道者生而荣,犯法不道者死而贱;圣人公正不偏爱,视百姓皆如视刍狗,百姓尊道守法者荣而生,不道违法者贱而死。”改为“天地公正不偏爱,视万物皆如视刍狗,万物守法循道者得到救助而生且荣,犯法不道者受到惩罚乃至身名俱裂;圣人公正不偏爱,视百姓皆如视刍狗,百姓尊道守法者得到救助而生且荣,不道违法者受到惩罚乃至身名俱裂。” 343页,第六十三章译文第一行,“不妨害” 改为“不受妨害” 344页,第六十五章译文倒数第二第三行“以澄明平静的心境”改为“心境澄明地 ” 344页最后一行,345页第一第二行, “因此,圣人把自身生命和利益放在百姓利益之后, 故而成为人民的先知导师;尊道崇德尚法顺从民意,献身于天下,服务人民,故而政兴身全。”改为“因此圣人把自身利益置于百姓利益之后而成为人民的先知导师;献身于尊道崇德尚法顺从民意而政通人和。” 345页,第三行,“个人”改为“私人” 345页,第六十八章译文第一行,“帝王”改为“君王” 345页,第六十八章译文第二行,“帝王”改为“君王” 345页,第六十八章译文第二行,“天下向往交汇的归向”改为“位于天下各个派系汇合交融处” 345页,第六十八章译文第三第四第五行,“大国用谦下的态度攻下兼并包容小邦,就能纳取小邦;小邦谦下地听命拥戴大国,就”改为“大国因为谦下地兼并包容小邦,所以能纳取小邦;小邦因为谦下地听从并入大国,所以” 345页,第六十八章译文倒数第二第一行,“兼容并蓄教化体恤人民,小邦不过是想入朝奉事师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双方互惠惠利”改为“兼并融合教化恤民,小邦不过是想并入奉使君人。双方” 345页,第六十九章译文第一行,“帝王”改为“君王” 345页,第六十九章译文第二行,“帝王”改为“君王” 345页,第六十九章译文第二第三第四行,“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号令天下,兼听纳下,政策深入民心;要先导人民,必须身为帝王,顺从民意,体恤民生。所以圣人身居领导位置而人民不感到沉重,居于领袖位置而人民不妒忌,”改为“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为人民群众代言,为人民谋福利;要先导人民,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将自身利益放在人民利益之后。所以圣人身为元首而人民没有沉重的负担,身为先导而人民不妒忌,” 346页,第七十章译文第二行,“与道很接近”改为“差不多等同道” 346页,第七十章译文第二第三第四行,“守道者,心理活动守道依法如淵,人际交往守道依法而仁爱,言行守道依法而守信,政治守道依法而治理,事功守道依法使贤用能,行动守道依法把握时机……称为不争。”改为“当分别事理处于知道玄德守法遵循规律的合宜地方区域,使事物各得其所,心理活动知道守法如淵,人际交往知道守法仁爱,言行知道守法守信,政治知道守法统治,事功知道守法使贤用能,行动知道守法把握时机……称之为不争。” 346页,第七十章译文倒数第二行,“客观规律”改为“规律” 346页,第七十章译文倒数第一第二行,“故而没有忧患”改为“所以没有过失” 346页,第七十一章译文第二行, “善即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同”改为“善,知道也。善就是知道玄德守法遵循规律,同” 346页,第七十一章译文第四第五行,(五个)“善于”改为(五个)“知道” 346页,第七十一章译文第五行,“具体呆板的”改为“一根根的” 346页,第七十一章译文第六行,“所以守道之士”改为“知道为士者” 346页,第七十一章译文倒数第五行,“循道而战者”改为“知道作战者” 346页,第七十一章译文倒数第四行,“守道依法取胜制敌”改为“知道胜敌” 346页,第七十一章译文倒数第三行,“守道依法用人则谦逊容人包容下属”改为“知道用人者,心理谦虚容物包容下属” 346页,第七十一章译文倒数第二行,“守道依法法竞争”改为“知道守法遵循规律竞争” 346页,倒数第二行,“守道依法法遵循规律竞争”改为“知道守法遵循规律竞争” 347页,第七十二章译文第二行,“厚道者不薄德,薄德者不厚道”改为“知道者不薄德,薄得者不知道” 347页,第七十三章译文第一行,“守道”改为“知道” 347页,第七十三章译文第二行,“守道”改为“知道” 347页,第七十三章译文第三第四行,“守道遵循客观法则的人是未尊道依法之人的师长;未守道依法的人是守道依法的人的资助对象”改为“知道玄德守法遵循规律的人是未知道玄德守法遵循规律之人的师长;未知道玄德守法遵循规律的人是知道玄德守法遵循规律的人的资助对象” 347页,第七十三章译文第三行,“客观法则”改为“法则” 348页,第四第五行,“皈依本质的大道”改为“皈依众物的本原——大道” 348页,第五行,“圣人执法而为领导”改为“圣人因道法使物用人量才器使则为领导” 348页,第五行,“根据”改为“因袭” 349页,第七十八章,译文第二第三行,“听了道的教诲,勤恳的遵照实行;中士听了道的教诲,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教诲,嘲讽叽笑;俗人听了道的教诲,侮辱谩骂。”改为“听闻道法,勤恳的遵照履行;中士听闻道法,似懂非懂,或许听从,或许不听;下士听闻道法,叽笑;俗人听闻道法,辱骂。” 349页,第七十八章译文倒数第三行,“无声无象”改为“无声” 349页,第七十八章译文倒数第二行, “隐蔽不可名状。只有道者,能够根据”改为“隐秘不可名状。唯有道人,知道得知并且遵守” “根据”改为“因袭” 351页,第九第十行,“故而礼可以使用不可以崇尚”改为“故用礼仪而不可尚礼,用贤而不可尚贤” 351页,倒数第二行,“统治者”改为“为政者” 351页,最后一行,“我自由”改为“我自由自在” 352页,译文第二第三行,“是因为他们崇尚私智、以徇私枉法为高尚”改为“原因在于崇尚私智提倡徇私枉法” 352页,倒数第三行,“两者也是”改为“两者也属” 第22页到第27页,“第三章、第四章”分别改为“第十章、第十一章”,“原第五章、 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分别更名为“第三章、第四章、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原第190页到195页的第四十八章改为第四十九章,原196页到199页的第四十九章改为 第四十八章,章节次序互换 314页第四行到315页,“第三行的第三章、第四章”分别更改为“第十章、第十一章, 调换到319页第十二章之前,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 十一章”依次改名为“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第335页、336页的“第四十八章”改名为“第四十九章”,“第四十九章”改名为 “第四十八章” 互换章节次序。
/
本文档为【理解道德经修改内容2017年3月19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