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研究生汉语音韵学

2017-11-18 50页 doc 569KB 10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886

暂无简介

举报
研究生汉语音韵学研究生汉语音韵学 中山大学中文系 庄初升 zhuangcs@263.net 本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什么是音韵学 第二节 音韵学的功用 第三节 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方法 第四节 研究中古音的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 《广韵》与中古音 第一节 陆法言《切韵》 第二节 《广韵》的内容和体例 第三节 《广韵》的四声配合 第四节 《广韵》的反切上字及其反映的声母 第五节 《广韵》的反切下字及其反映的韵母 第六节 中古声母与韵母的拼合关系 第七节 中古音的声调 第三章 ...
研究生汉语音韵学
研究生汉语音韵学 中山大学中文系 庄初升 zhuangcs@263.net 本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什么是音韵学 第二节 音韵学的功用 第三节 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 第四节 研究中古音的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 《广韵》与中古音 第一节 陆法言《切韵》 第二节 《广韵》的内容和体例 第三节 《广韵》的四声配合 第四节 《广韵》的反切上字及其反映的声母 第五节 《广韵》的反切下字及其反映的韵母 第六节 中古声母与韵母的拼合关系 第七节 中古音的声调 第三章 从《广韵》到北京音 第一节 声调 第二节 声母 第三节 韵母 参考文献: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1960年。 [清]陈 澧《切韵考》,罗伟豪点校,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李新魁《韵镜校证》,中华书局,1982年。 [瑞典]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译, 1940年,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董同龢《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2001年。 王 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王 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 丁声树、李 荣《汉语音韵讲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 (《方言》1981:4 )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 丁声树编录,李荣参订《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商务印书馆,1999年。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什么是音韵学 中国传统的―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到清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 步。音韵是―小学‖的―小学‖,是清代近三百年学术的核心。章太炎 《论语言文字之学》(1906)提议改称―语言文字之学‖,这一名称沿用 至今。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及其发展演变 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在海外又称为―声韵学‖。 传统的音韵学包括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3个部门。近人劳乃宣《等韵 一得? 序》指出: 有古韵之学,探源六经,旁征诸子,下及屈、宋,以考唐虞三代秦汉之音 是也。有今韵之学,以沈、陆为宗,以《广韵》、《集韵》为本,证以诸 名家之诗与有韵之文,以考六朝唐宋以来之音是也。有等韵之学,辨字母 之重轻清浊,别韵摄之开合正副,按等寻呼,据音定切,以考人声自然之 音是也。古韵、今韵以考据为主,等韵以审音为主,各有专家,不相谋也。 今音学: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以《切韵》 系韵书,特别是北宋初期的《广韵》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今音学也被 称为广韵学。 古音学: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的声、韵、调系统,以《诗经》 用韵和《说文》谐声为主要依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汉语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 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以《韵镜》等韵图为主 要研究对象。 另外,研究以元大都(今北京)或汴洛(今开封、洛阳)音为代表的近代 北方话的语音系统,称为―北音学‖。―北音学‖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才 开始兴起的,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和明代兰茂《韵略易通》为主要 研究对象。 周德清《中原音韵? 正语作词起例》论及元代言语之间必以中原音为正: 余尝于天下都会之所,闻人间通济之言:?世之泥古非今、不达时变者众; 呼吸之间,动引《广韵》为证,宁甘受鴂舌之诮而不悔,亦不思混一日之 久。四海同音,上自缙绅讲论治道,及国语翻译,国学教授,言语,下至 讼庭理民,莫非中原之音。??‖ 汉语音韵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传统音韵学‖:东汉以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梵文的拼 音原理启发了古人,从东汉的反切,到隋唐的韵书、宋元的字母等韵之 学和明末以来的古音学,一直到清末―章黄学派‖,其研究材料和方法 局限于韵书、韵图、反切、韵文、谐声、异文和声训等。 第二个阶段是―现代音韵学‖:从1923年俄国人钢和泰发表《音译梵书 与中国古音》到同年汪荣宝发表《歌戈鱼虞模古读考》,历经高本汉、 马伯乐,到赵元任、李方桂、王力、陆志韦、董同龢,使用了新方法, 获得了新观点。 汪荣宝《歌戈鱼虞模古读考》说: 近世学者据谐声偏旁及经典中有韵之文以考古韵,所得甚多;然偏旁及 韵文之功用,至考见古今韵分部之异同而止。若古某部当读某音,其与 今读之差别如何,则虽遍稽旧籍,无由得确实之证明。??夫古之声音 既不可得而闻,而文字又不足以相印证,则欲解此疑问者,惟有从他国 之记音文字中求其与中国古语有关者而取为旁征而已。其法有二:一则 就外国古来传述之中国语而观其切音之如何,一则就中国古来音译之外 国语而反求原语之发音是也。 第二节音韵学的功用 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史,特别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基础。 汉语史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词汇史和汉语语法史。 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 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 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用把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 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寻找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 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 (1)帮助理解反切,如:瘏,同都切;囝,九件切;徛,渠綺切 (2)帮助理解古代通假的基本原理,如: 《国语?吴语》―今吴民既罢。‖―罢‖通―疲‖,都是歌部并母,读[*bai]。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说 文》:―啎,逆也。‖―寤‖通―啎‖,都是鱼部疑母,读[*?a]。(逆 [*?iak]) (3)帮助理解汉语某些词的词源,如: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夫‖在上古应该读 [pa],就是现在―吧‖的来源,类似的还有―乌‖―呜呼‖等。 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无‖读[ma],就是现 在的疑问语气词―吗‖的来源。 (4)帮助使用古代汉语的工具书 ,以平水韵排列,如《佩文韵府》、阮元 《经籍籑诂》、刘淇《助字辨略》; 以三十六字母排列,如王引之《经传释词》 等。 北齐人颜之推《颜氏家训? 音辞》云: 北人之音,多以举、莒(jǔ)为矩;唯李季节云:?齐桓公与管仲于台 上谋伐莒,东郭牙望见桓公口开而不闭,故知所言者莒也。然则莒、矩 必不同呼。?此为知音也。 莒‖(jǔ)的上古音属于鱼部,王力拟为*kia,郑张尚芳和潘悟云拟 为*kla?,这就是为什么说齐桓公―口开而不闭‖了。 音韵学是文字学、训诂学的重要工具。 在传统―小学‖的范围之内,音韵是其他两种学问的基础,是―小学‖ 的―小学‖。《说文解字》把汉字的形体构造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六种,其中以形声的造字能力为最强,形声字占到汉 字总数的85%左右。 夫六经字多假借,音声失而假借之意何以得,训诂音声,相为表里。 训诂明,六经乃可明。?(戴震《六书音均表序》) 十七部为音均,音均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段 玉裁《寄戴东原先生书》) 我国文字,六书旅陈,而谐声一类,十居八九;假借转注,亦缘音滋, 故文字声音,互为表里。?(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页21) 如?江?的声符?工?,今天的读音相差很远,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 ?江??工?在上古时期都属于东部字,根据王力的构拟:江 (为上古二等介音)、工,这两个字厦门话至今还同音。再如: 皮、波、破,这三个字在上古都是歌部字, 所以?皮?可以作为?波?、?破?的声符。 如?能?是?態?的通假字,《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 以修能。??能?在《广韵》有三读,奴来切、奴代切上古属于之部, 读*n?;奴登切上古属于蒸部,读*n??。?態?属于蒸部,读*t???。 《说文?手部》:?捊,引取也。从手,孚声。《诗》曰:?原隰捊矣。‘ 抱,捊或从包。? 段玉裁注:?古音孚声、包声同在三部,后人用?抱‘ 为?褱袌‘字,盖古今字之不同如此。?原来,?抱?的声旁?包?与 ?捊?的声旁?孚?在音义上都有关系,语音上?包?、?孚?都属于 幽部,即段玉裁所说的?同在三部?;语义上,?包?、?孚?均有化 生、生育之意。《说文?包部》:?包,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 也。?段玉裁注:?勹,象褢其中,巳字象未成之子也。勹亦声。? 《说文?爪部》:?孚,卵即孚也。从爪、子。? 世,《广韵》祭韵舒制切:―本枼、葉初文,字见《说文》。 ‖ 枼,《广韵》叶韵与涉切:―字见《说文》。‖ 中古泰、夬、祭、废四个独立去声韵在上古是入声来的,根据王力的意见, ―世‖、―枼‖都是上古的盍部(叶部),韵母都是。 以―枼‖得声的形声字,有许多都与扁、薄的语义有关: 夬:《广韵》夬韵古卖:―本抉指初文,字见《说文》。‖也是独立去 声韵。根据王力的意见,―夬‖以及以―夬‖得声的多是上古月部字, 主元音和韵尾是-。 器缺口 城缺口 水缺口 玉缺口 音韵学是理解古代诗歌格律的必要修养。 《隋书? 李谔传》:―贵贱贤愚,唯务吟咏??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 巧??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 王国维《书蒋氏藏唐写本唐韵后》:―唐人盛为诗赋,韵书当家置一部, 故陆孙(孙愐《唐韵》)二韵,当时写本当以万计。‖ 古代诗歌和音乐的关系非常密切,很讲究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唐代以后的 格律诗,极尽平仄、押韵之能事。我们认为,格律体现了古代诗歌的形式 美,是它的―半条命‖。但是,由于古今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许多诗 歌今天读来已经不押韵了。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的修养,就无法对古代 诗歌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更谈不上研究。 如《诗经?关雎》第三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研究《诗经》的人都知道这章诗中的―采‖与―友‖押韵,但是今天一个 读cǎi,一个读yǒu,差得非常远,表明古今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 需要借助音韵学中有关上古音的知识来理解。原来,这两个字在《诗经》 时代都是之部字,根据王力先生的构拟:采、友,主要 元音相同,所以可以押韵。 下面是屈原《渔父》的用韵(拟音据王力《楚辞韵读》):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无韵)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无韵) 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tsienɡ); 众人皆醉,我独醒(syenɡ)。(耕部) 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jiɑi)。(以?多?为声旁)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起波(pɑi),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liɑi),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hiuɑi),(歌部)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i?i)。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iu?n)者乎,(微文通韵)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beɑk), 而蒙世之温蠖(uɑk)乎,(铎部)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 沧浪之水清(tsienɡ)兮, 可以濯吾缨(ienɡ);(耕部) 沧浪之水浊(deok)兮, 可以濯吾足(tziok)。(屋部) 遂去,不复与言。 汉赋等韵文也是押韵的,如张衡《西京赋》押文部[?n]( 下面的拟音根据 王力《汉语语音史》): 都邑游侠,张赵之伦。 齐志无忌,拟迹田文。 轻死重气,结党连群。[ɡ 寔繁有徒,其从如云。 再如拼慕迨际歉葜泄藕河锏挠镆粝低忱囱涸系模」芫嘟褚磺? 多年,有些诗今天读来也不押韵了,如王维的这首诗(圆括弧中是广州话 读音): 疾风吹征帆,倏而向空没。 2 ) 千里去俄倾,三江坐超忽。( 5 ) 向来共欢娱,日夕成楚越。 2 ) 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 5 ) 这首诗若是用今天的广州话来朗读,也基本上还是押韵的。 再如平仄: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 | —— —| ——| |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 ——| | | —— 音韵学有助于深入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比较简单,包括22个声母、39个韵母和4个声 调。只有弄清上述音类的历史来源,也就是它们是如何从古代汉语语音 系统中发展演变而来的,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谈得上深入的理解。 所有这些,都需要音韵学的知识。 普通话音系中塞音、塞擦音与阳声韵、阳平调拼合,只能读送气音,如 何理解,这就需要音韵学的知识。 为什么方言区的人学普通话,有一些字的声调容易读错,而且很有规律, 如:额(五陌切)、抹(莫拨切)、椰(以遮切)、危(鱼为切)、属 (市玉切)、导(徒到切)、框眶(去王切)。 现代汉语语音的化也离不开音韵学,如―波‖既可以读bō,也可以 读pō;―械‖既可以读xi?,也可以读ji?,到底哪个音是符合规范的,这 就要参照古音。波,《广韵》博禾切,因此读bō是规范的;械,《广韵》 胡介切,因此读xi?是规范的。 现代汉语方言中也有许多异读,如广州话―纠‖,到底读[t?u??]还是读 [k?u??],因为―纠‖在《广韵》属于上声居黝切,因此读[k?u??]才是 规范的。 音韵学有助于加深对汉语亲属语言及周边语言语音系统的理解。 亲属语言:如藏语nga(我),就是古汉语的―吾‖;藏语的khrab(盔甲)、 泰语的khraap(外皮)就是古汉语的―甲‖;泰语的kha(贩卖)就是古汉 语的―贾‖。 周边语言:蒙古语、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 如日语的吴音、汉音(都是音读,有别于―训读‖): 科学(かがく) 新聞(しんぶん) 辞書(じしょ) 電車(でんしゃ,电气化列车) 材料(ざぃりょう) 宿題(しゅくだぃ,家庭作业) 如越南语中的―汉越音‖(以汉越音为语音外壳的汉语借词称为―汉越 词‖):vu quy[vu 44 kwi 44 ]于归(女子出嫁)、 44 ???u 44 ]金瓯、 kính tr?ng[ki? 45 ???? 31 ]敬重、l?c ?à[lak 31 ?a 32 ]骆驼?? 6.音韵学是进行方言调查研究的必备知识。 对任何一种汉语方言来说,要对其语音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 学的解释,都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另外,要对本字未明的方言 词语进行考释,首先要进行音韵的论证,其次才是语义的论证。正反 两方面的告诉我们,方言研究者的音韵学素养,一定程度上决定 了方言调查研究的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方言调查字 表》,就是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作为框架编写而成的,目的在 于方便古今语音对照,以更好地理解方言的音韵特点和演变规律。 清人江永《古韵》指出: 凡一韵之音变,则同类之音皆随之变。虽变,而古音未尝不存。各处 方音往往有古音存焉,如吾徽郡六邑,有三四邑之?个?呼麻韵中 ?麻、沙、差、嘉?等字皆如古音,他方可知矣。大抵古音今音之异, 由唇吻有侈弇(音?掩?)、声音有转纽。而其所以异者,水土风气 为之,习俗渐染为之。人能通古今之音,则亦可以辨方音。入其地, 听其一两字之不同,则其它字可类推也。 广州话的语音系统.doc 方言词考释与音韵论证.ppt 第三节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方法 南北朝以后的人读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时感到不押韵,就临时改变其 中一个或几个韵脚字的读音,使之和谐,叫―叶音‖或―协音‖。这 是不懂古音所致,包括朱熹都是如此。 明末的陈第首先提出所谓的―叶音‖恰好是古本音的观点。他说: ―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因 此开启了明末清初的文人研究古音的传统。 明末清初以来,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 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材料,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 上古的韵部;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 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研究上古声母除 了谐声以外,还有异文、直音、声训等可资利用。 一、诗歌押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305篇,其形成的时代跨 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约五百余年。《诗经》大多是押韵的, 除了《周颂》的几篇无韵诗以外,都是有韵诗。无韵诗如《周颂?清 庙》:於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 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无韵 ) 清代学者从顾炎武开始,对上古汉语韵部的研究就主要是从《诗经》 《楚辞》等诗歌的押韵开始的。押韵的字必然同属一个韵部。 《诗经》的押韵可以一韵到底,即全章只押一个韵部,如《邶风?日月》 的所有四章和《魏风?硕鼠》的第一章;也可以换韵,如《魏风?硕鼠》 的第二、第三章。(下面的拟音根据王力《诗经韵读》) 《邶风?日月》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tha)。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thjia)。 胡能有定,宁不我顾(ka)? (鱼部)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mu)。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hu)。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pu)? (幽部)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piuang)。 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liang)。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miuang)~(阳部)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thiu?t)。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tziu?t)。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djiu?t)。(物部) 《魏风?硕鼠》 硕鼠(sjia)~ 硕鼠(sjia)~ 无食我黍(sjia)~ 三岁贯女(njia), 莫肯我顾(ka)。 逝将去女(njia), 适彼乐土(tha)。 乐土(tha)~ 乐土(tha)~ 爰得我所(shia)。(鱼部) (一韵到底) 硕鼠(sjia)~(鱼部) 硕鼠(sjia)~ 无食我麦(mu?k)~(职部) 三岁贯女(njia), 莫我肯德(t?k)。 逝将去女(njia), 适彼乐国(ku?k)。 乐国(ku?k)~ 乐国(ku?k)~, 爰得我直(di?k)。 (换韵) 硕鼠(sjia)~(鱼部) 硕鼠(sjia), 无食我苗(mi?)~(宵部) 三岁贯女(njia), 莫我肯劳(l?)。 逝将去女(njia), 适彼乐郊(ke?)。 乐郊(ke?)~ 乐郊(ke?)~ 谁之永号(h?)。 (换韵) 不同的韵部互相押韵,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韵,一种是合韵。如: 《周颂?访落》 访予落止(tji?), 率时昭考(khu)。(之幽合韵:韵部读音相近,黄典诚先生把之部拟为?) 於乎悠哉~朕未有艾(ngat)。 将予就之,继犹判涣(xuan)。 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nan)。(月元通韵:阳入对转) 绍庭上下(hea), 陟降厥家(kea)。(鱼部) 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无韵) 关于《楚辞》的用韵情况,下面只举一例(根据王力《楚辞韵读》) : 《楚辞?九歌?云中君》 浴兰汤兮沐芳(), 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阳部) 灵皇皇兮既降(heung), 猋远举兮云中(tiung)。 览冀州兮有馀,横四海兮焉穷(giung)。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忄蟲忄蟲(thiung)。(冬部) 诗韵系联法就是把诗经(后来推广到先秦所有的韵文)中互相押韵的 字系联在一起,组成韵部。顾炎武《诗本音》、《易音》,对押韵的 字一一注明。 如―关关雎鸠‖,―鸠‖字下注释云:―十八尤。言十八尤者,此字 在《唐韵》之十八尤也。余仿此。‖下面的―洲、逑、流、求‖都注 明―十八尤‖。《柏舟》首章的―舟、流、忧、游‖,也注明―十八 尤‖。《载驰》首章―悠‖字下注―十八尤‖,―漕‖字下注―六 豪‖,―忧‖字下注―十八尤‖。这样,他就把鸠、洲、逑、流、求、 休、舟、忧、游、悠、漕等字都联在一起了,然后归入他的《古音表》 第五部,证明它们同一韵部。 江永《古韵标准》总结说: 三百篇者,古音之丛,亦百世用韵之准。稽其入韵之字,凡千九百有 奇,同今音者十七,异今音者十三。试用治丝方法,分析其绪,比合 其类,综以部居,纬以今韵,古音犁然。其间不无方语差池,临文假 借,案之部分,间有出入之篇章,然亦可指数矣。以《诗》为主,经 传骚子为证,《诗》未用而古今韵异者,采它书附益之。标准既定, 由是可考古人韵语,别其同异,又可考屈宋辞赋、汉魏六朝唐宋诸家 有韵之文,审其流变,断其是非。 附录:王力上古韵部表 阴声 入声 阳声 1(之部 ? 10(职部 ?k 21(蒸部 ?? 2(幽部 u 11(觉部 uk (冬部 u?) 3(宵部 o 12(药部 ok 4(侯部 ? 13(屋部 ?k 22(东部 ?? 5(鱼部 a 14(铎部 ak 23(阳部 a? 6(支部 e 15(锡部 ek 24(耕部 e? 7(脂部 ei 16(质部 et 25(真部 en 8(微部 ?i 17(物部 ?t 26(文部 ?n 9(歌部 ai 18(月部 at 27(元部 an 19(缉部 ?p 28(侵部 ?m 20(盍部 ap 29(谈部 am 二、谐声字 谐声字即形声字,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有85%左右的字是 谐声字。 同谐声必同部‖,这是清人段玉裁归纳古韵部的一个重要方法,意 思是说声符相同的字必然属于同一个韵部。这一论断与事实基本上是 相符的,下章诗就是极好的证明: 鸛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诗经?豳风?东山》三章 垤‖―室‖―窒‖三字均以―至‖字作为声符,它们正好都作了韵 脚字,同在《诗经》的―质‖部。以―至‖得声的还如: 段氏的―同谐声必同部‖的这个发现不但证明了《诗经》归部的正确性, 更重要的是扩大了韵部的归字。例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衍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卫风?氓》 此章诗中的韵脚字共含有―之、丝、某、其、丘‖五个谐声声符,以它 们作为声符的形声字常见的有: 之——蚩、芝、寺、志、诗、持、时、侍、待 丝——蕬、兹 某——媒、煤、谋 其——淇、期、欺、旗、祺、琪、骐 丘——蚯、邱 这些形声字有的在先秦韵文中充当了韵脚字,有的则没有,无论属于哪 种情况,都可以根据声符把它们归入同部,这样就扩大了上古韵部的归 字范围。 谐声系统还是研究上古声母的重要材料,如―轻唇‖与―重唇‖的谐声 关系: 非——悲、辈 分——扮、朌、坌(ben)、炃(ben) 反——版、板、扳、阪、粄、舨 番——潘、蟠、鄱、膰(pan) 凡——芃 亡——虻、忙、盲、芒、笀、牤、甿(mang) 再如―舌上‖与―舌头‖的谐声关系: 奠——鄭 登——澄、橙 兆——逃、桃、洮 帶——滯、墆(zhi) 谐声时代应该比《诗经》时代要早。王力先生指出,研究上古音时,当 谐声与诗韵有矛盾时,仍应该以诗韵为准。 三、其他语音材料 异文 异文是指先秦两汉文献中同一个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古代 传说中的部落酉长―伏羲‖(即太昊)在先秦的典籍中一般都写为 ―伏羲‖、―伏犧‖或―伏戯‖,如: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庄子?缮 性》) 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列子?汤问》第五) 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第一)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 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犧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 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 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庄子?胠箧》) 仲尼闻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 劫,伏戯、黄帝不得友。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况爵禄乎~若然 者,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 地,既以与人,己愈有。?(《庄子?田子方》) 写为―庖犧‖的则只发现如下一例: 庖犧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 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列子?黄帝》第二) 一直到了西汉初年司马迁的《史记》,都还写为―伏羲‖,如: 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日者列传第 六十七)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太史公自序第 七十) 到了《周易?系辞》,开始出现―包犧‖的写法,如: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包犧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盖取诸益。 东汉及以后的一些典籍,则还有―包羲‖、―庖犧等写法,如: 刘向父子以为帝出于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德,其后以母传子,终 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汉书》卷二 十五下郊祀志第五下,颜师古:?包读曰庖。?)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许慎《说文解字?序》) 如何理解―伏‖与―包‖的关系呢。从字音上看,一般认为―伏‖属 于职部,而―包‖属于幽部,从上述―伏羲‖等被改写为―包羲‖等 来看,从先秦到西汉时期―伏‖可能还有幽部的异读,这样也正好可 以解释为什么《广韵》中―伏‖还有一个宥韵扶富切的异读。再如: 《诗经》:―敷政优优。‖《左传》引作―布政‖。 《论语》:―且在邦域之中矣。‖ 《释文》:―邦或作封。‖ 《庄子?逍遥游》:―其名为鹏。‖《宋玉对楚王问》:―鸟有凤而 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 上。‖《说文》指出―朋、鹏‖皆古文―凤‖字。朋,象形。 《书?禹贡》:―大野既猪。‖《史记》作―既都‖。 《诗经》:―追琢其章。‖《荀子》:,雕琢其章。‖ 《说文》:―田,陈也。‖齐陈氏后称田氏。陆德明云―陈完奔齐以 国为氏‖,而《史记》谓之田氏,是因为上古―田‖―陈‖声母相同。 《吕览?不二》:―陈骈贵齐。‖陈骈即田骈。 直音、读若、譬况 直音、读若就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 苻,音蒲。‖(《经典释文》) 沖,读若动。‖(《说文解字》) 娓,顺也,读若媚。‖(《说文解字》) 何休注《公羊》,高诱注《吕氏春秋》和《淮南子》,采用声音譬况, 《淮南子?坠形篇》注:,旄,读近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说文》中这两条―读若‖反映了上古汉语中存在kl或kr这类复辅音,如: 鬑[l]读若慊[k? ]。 螊[l]读若嗛[k? ]。 这类复辅音在谐声系统中也得到反映,如在中古音中―蒹缣搛‖等k类(见 母)声母字跟―廉镰臁‖等l类(来母)声母字同谐声;―京景倞‖等k类 声母字跟―凉掠谅晾‖等l类声母字同谐声。 声训 声训是指古代的注释家对被释词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所作的训释。声训来源 是很早的,不过到了东汉才盛行起来。班固的《白虎通》和刘熙的《释名》 是讲声训最著名的书。如: 《易经》:―乾,健也。‖(都是群母寒部) 《释名》:―妻之姊妹曰姨。姨,弟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喻 四归定‖) 《释名》:―房,旁也。室之两旁也。‖(都是并母阳部) 《释名》:―山,产也,产生物也。‖(都是生母寒部) 《释名》:―雾,冒也。气蒙乱覆冒物也。‖(都是明母,―雾*miok‖ 属侯部,―冒*muk‖属觉部) 《释名》:―兄,荒也。荒,大也。故青、徐人谓兄为荒也。‖(都是 晓母阳部) 《说文》:―马,武也。‖(都是明母鱼部,中古分别分化为明母麻韵 和微母虞韵) 尽管声训多是附会穿凿,但对于研究古音具有一定的价值。 异读 所谓异读,就是同一个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读音。在上古同一类读音, 到了中古有可能分化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读音,就形成了异读。 姪:《广韵》徒结切,又直一切。(钱大昕―古无舌上音‖) 窒:《广韵》丁结切,又陟栗切。(钱大昕―古无舌上音‖) 滑:《经典释文》胡八切,又于八切。(曾运乾―喻三归匣‖) 越:《广韵》户括切,又王伐切。(曾运乾―喻三归匣‖) 陶:《广韵》徒刀切,又餘昭切。(曾运乾―喻四归定‖) 台:《广韵》土来切,又与之切。(曾运乾―喻四归定‖) 风:《广韵》方戎切,《集韵》甫凡切,证明上古音中冬侵不分, ―风‖收-m尾,旁征有《诗经》中―风、心‖为韵,―风、林、钦‖为 韵;―风‖从―凡‖得声。 (汉藏比较 汉藏比较的前提是汉语-藏缅语同源说。一般认为原始汉语-藏缅语最初 分布在黄河中游,新石器晚期向黄河上游、四川以及云南北部传播,春 秋、战国时期进入缅甸、印度和西藏地区。 今天的藏语内部分歧很大,一般分为三大方言:西藏藏族自治区的―卫 藏方言‖、四川云南藏区的康方言、甘肃青海藏区的安多方言。安多方 言没有声调。 汉藏语同源的主要依据: 语音方面 )每个音节有固定的声调。―声调语言‖与―非声调语言‖。 许多语言的元音分长短。粤语、壮语。 许多语言的声母有清浊对立,并存在共同的发展规律。 辅音韵尾常见的有-、–、–?、–、–t、–、–等7个。 词汇方面:除藏缅语族有些语言(如嘉戎语、景颇语)有较多的多音 节单纯词之外,汉藏语系大多数语言的词主要由单音节的单纯词和多音 节的复合词构成。汉语-藏缅语有一批同源词。 语法方面:汉藏语系各语言以语序和虚词为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语序比较固定,虚词种类较多,在句中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法意义。 但是,时至今天,学术界也还有一些人对汉藏同源表示怀疑,如台湾的 张琨。 汉语的亲属语言 汉语 藏缅语族 汉藏语系 苗瑶语族 壮侗语族 藏语支:藏语、嘉戎语、门巴语 景颇语支:景颇语 彝语支:彝语、傈僳语、哈尼语、纳西语…… 缅语支:载瓦语、阿昌语 语支未定:独龙语、土家语、白语、羌语…… 苗语支:苗语、布努语 瑶语支:勉语 语支待定:畲语 壮傣语支:壮语、布依语、傣语 侗水语支:侗语、水语、毛难语、拉珈语 黎语支:黎语 仡佬语支:仡佬语 世纪初期就有一批欧洲学者致力于汉藏比较的研究,如德国A.康拉德 (1864-1925)和德国B.劳佛(1874-1934)。他们在很广的范围探求汉 台藏缅同源。 年,西门华德(Simon)发表了《汉藏语同源词初探》,挑选了338 对汉语和藏语词作为讨论的对象,说明汉语和藏缅语的同源关系。 年代,我国学者王静如继续这种研究,用数目字一至十和人称代词 ―我、吾、女‖的汉语、藏语词音对比证明汉藏同源。例如,―二‖的 汉语古音是[ni],藏语古音是g?is;―三‖的汉语古音是[sɑm],藏语古 音是gsum。再如(藏、汉根据俞敏《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 藏 语 汉 语 吾 五 鱼 睹 所 夫 胡 王力拟音 上古汉语的鱼部字在藏语中还读a。 潘悟云(2000)指出,藏缅语同源词中,与汉语来母对应的主要是r-, 与汉语以母对应的主要是l-。如: 来母的藏语同源词: 蓝 ram(蓝靛) 零 (单独、孤单) 略 rags(粗略) 裂 rad(破裂) 以母的藏语同源词如: 淫 lum(浸润、潮湿) 用 longs(用、享用) 扬 lang(起、起来) 《诗经? 青蝇》:―营营青蝇。‖《诗传》:―营营,往来貌。‖―营‖ 是以母字,藏语ling-ling,纷纷、密集的意思。 掖,《广韵》以母昔韵羊益切:―持臂。‖《诗经? 衡门》序疏:―掖, 臂也。‖藏语lag就是指―手‖,与古代汉语的―掖‖正是同源。 腋,《广韵》以母昔韵羊益切:―肘腋。‖藏语lag-ngar就是指胳膊。 其中lag与古代汉语的―腋‖同源。 蒲力本(Pulleyblank,1962)曾指出《汉书》中用―乌弋山离‖来对译外 语中的Alexandria(亚历山大大帝),鱼部的―乌‖对译,以母的 ―弋‖对译le,来母的―离‖对译ria。 (现代方音 王力先生曾指出:―我们研究汉语语音史,应该先大致了解现代汉语的 方音。因为语音史的研究,要求我们讲述汉语语音经过多少次的变革, 成为今天的样子。如果我们只讲成为今天普通话的样子,那是很不全面 的。普通话也是以一种方言为基础形成的,它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汉语语音史》11-12页) 上古音的某些特点,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在南方的一些方言 中还保存着,成了上古汉语的―活化石‖,如: 古无轻唇音:闽语、客家、粤语―新妇‖ 吴人呼?蚊‘如?门‘‖―古音?晚‘重唇,今吴音犹然‖ 古无舌上音:闽语、客家―知‖ 喻三归匣: 云:魂 华:烨、晔 缓:援、媛 圜(本身就有云、匣两读):環、寰、還 王:皇 闽南―云‖读如―魂‖等,再如―雨、远、园‖等。 新界蕃田土粤语―雨‖读 23 喻四归定: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喻四(以母)上古归定,不但有谐声上的 证据,而且还有别字上的证据。台:怡、饴;也:地;桃、逃:姚;弋:代 《易》:―匪夷所思。‖《释文》:―夷,荀本作弟。‖ 春秋时代齐桓公左右的一个小人名易牙,《管子?戒篇》作―易牙‖,但《大戴 记?保傅篇》和《论衡?遣告篇》都作―狄牙‖。易,羊益切或盈益切;狄,徒历 切,―易‖上古读为―狄‖。黄典诚认为闽南话中以母读t、是上古声母的残 余,如:夷杀,可能就是指―喻四归定‖。但是,意思为―杀‖的 ,罗杰瑞(1979)已经证明了本字是澄母的―治‖字 。 上古喻四与邪母的关系密切,吴、闽方言的证据。 李方桂(1971)把歌部拟作-ar,王力(1978)把歌部的构拟从-a改作-ai。郑张尚 芳(1984)举了许多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的材料证明歌部是-ai而不是-ar,如温州 话: 个、饿、蛾(灯~)、簸、剉(~ 肉)、裸、脶、唾 此外,闽、客、粤方言也可以提供这方面的证据。 福州:箩、河、我、破 、麻 石陂:多、拖、大、我、簸、 破、磨、坐 梅县:我、荷、大、个 广州:舵(转~)、搓 另外,某些地名和姓氏的读音,也可能具有―存古‖的性质,如秦宫名―阿房宫‖, 读为ē p?ng gong;费,旧读bi,春秋鲁季孙氏封邑。粤方言区的地名―番禺‖的 ―番‖;客方言区的地名通名―坊‖和姓氏―房‖。 第四节研究中古音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中古音的材料依据,主要有中古时期出现的韵书、韵图,诗、词、 曲等韵文的用韵,以及各种典籍中或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来的有关语音材 料。另外,现代汉语方言是研究中古音的重要旁证材料。 一、反切与韵书 东汉末年,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人在梵文字母悉昙的影响和启发发明 了一种新的注音方法,这就是反切。反切又称为―反语‖―反纽‖―切 语‖等。 梵文.jpg 悉曇梵文字母表.gif 反切是一种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用作反切的两 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 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 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可以说,反切是中 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注音方法。 关于反切的产生,古往今来有争论。陈澧《切韵考》卷六《通论》指出: ―古人音书,但曰读若某,读与某同。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 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者,则其法又穷。孙叔然(孙炎)始为反语, 以二字为一字之音,而其用不穷,此古人所不及也。‖ 韵书是按照―韵‖分类编排的一种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作诗作文特别讲究―声律‖,所以当时便有不少 用反切注音的―韵书‖出现,如李登的《声类》和吕静的《韵集》等。 这些韵书到后代都已失传,它们的编排体例现在已经不得而知。 中古的语音系统,以―切韵系统‖作为标准。从隋朝陆法言《切韵》, 到《广韵》、《集韵》、《五音集韵》以及平水韵,都应该算是―切韵 系统‖的韵书,主要理由是它们所反映的基本音系大致上是一致的。 (1)《切韵》 陆法言于隋仁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写成《切韵》五卷。全书有五卷, 平声分上下两卷,其余三卷为上、去、入。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 56韵,入声32韵,共计193韵。据封演《闻见记》记载,《切韵》收了 12158字。 《切韵》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所产生的影响相当深远。隋朝以后的各种韵 书(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不算)几乎都没有跳出它的框架,它处于韵书 的支配地位达一千多年。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孙愐《唐韵》和李舟《切韵》 到了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成为诗歌创作的金科玉 律,因此为《切韵》增字作注的人很多,主要有王仁昫《刊谬补缺切 韵》、孙愐《唐韵》 和李舟《切韵》三种。如王书分为195韵,比《切 韵》增加了―严‖韵的上声韵―俨‖和去声韵―酽‖,收字也比《切韵》 大为增加。 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宋濂跋本王韵,简称―王三‖)1947 年在故宫被发现,是我国现存最早且最完全的韵书。 关于唐代功令的―独用、同用‖,封演《闻见录》卷二―声韵‖条下说: 隋朝陆法言与颜、谢诸公定南北音,撰为《切韵》,凡一万二千一百五十 八字,以为文楷式。而先仙、删山之类分为别韵,属文之士共苦其苛细。 国初,许敬宗等详议,以其韵窄,奏合而用之。法言所谓?欲广文路,自 可清浊皆通?者也。 (2)《广韵》 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奉命重修《广韵》 的是陈彭年和丘雍。《广韵》全书分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 卷。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广韵》所收之韵字有 26194个,超出原本《切韵》收字一倍有余。《广韵》在字义训释方面也有 很高的价值,注文中所引用的估计有270多种。《广韵》各种版本有繁简之 别,周祖谟先生的《广韵校本》质量最高。 《广韵》01.jpg 《广韵》02.jpg 《广韵》03.jpg (3)《集韵》和《礼部韵略》 比《广韵》晚出31年(即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的《集韵》,是 《广韵》的增修本,分部虽然与《广韵》一样,但有它的一些特色,如改 动反切,收字53525,比《广韵》多出一倍。主持这次增修的是刑部郎中丁 度和礼部员外郎李淑。 礼部是隋唐以后国家负责科举考试的机关。《礼部韵略》成书于宋仁宗景 祐四年(1037),比《集韻》早两年,其前身是《景德韵略》,丁度等撰。
/
本文档为【研究生汉语音韵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