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df

2017-09-27 25页 doc 48KB 15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df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df 篇一: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根据该技术规范的要求可大致归纳出土壤环境监测所要具备的要点:采样准备——布点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土壤分析测定——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采样准备 1.1组织准备 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 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df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df 篇一: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根据该技术规范的要求可大致归纳出土壤环境监测所要具备的要点:采样准备——布点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土壤分析测定——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采样准备 1.1组织准备 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 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1.2资料收集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 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1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1.3现场调查 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1.4采样器具准备 1.1.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1.1.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1.1.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1.1.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2 1.1.5采样用车辆 1.5监测项目与频次 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 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 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选测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 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由各地自行选择测定。 2布点与样品数容量 2.2布点 2.2.1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 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 3 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 样的办法》。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5.2.2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 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2.2.3系统随机 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 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3基础样品数量 2.3.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 N=t2s2/D2 式中:N为样品数; 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录A); s2 4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 D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示例: 某地土壤多氯联苯(PCB)的浓度范围0,13mg/kg,若95%置信度时平均值与真值的绝对偏差为1.5 mg/kg,s 为3.25 mg/kg,初选自由度为10,则 N=(2.23)23.25)2/(1.5)2=23 因为23比初选的10大得多,重新选择自由度查t值计算得: N=(2.069)2(3.25)2/(1.5)2=20 20个土壤样品数较大,原因是其土壤PCB含量分布不均匀(0,13 mg/kg),要降低采样的样品数,就得牺 牲监测结果的置信度(如从95%降低到90%),或放宽监测结果的置信距(如从1.5 mg/kg增加到2.0 mg/kg)。5.3.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N=t2s2/D2 可变为:N=t2CV2/m2 式中:N为样品数; 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录A); CV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 5 m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 没有历史资料的地区、土壤变异程度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可用10%,30%粗略估计,有效 磷和有效钾变异系数CV可取50%。 2.4布点数量 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 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 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3个点。 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2.5km、5km、10km、20km、40km中选择网距网格 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 农田采集混合样的样点数量见“6.2.2.2混合样采集”。 建设项目采样点数量见“6.3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 城市土壤采样点数量见“6.4城市土壤采样”。 土壤污染事故采样点数量见“6.5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 3样品采集 6 样品采集一般按三个阶段进行: 前期采样:根据背景资料与现场考察结果,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测定,用于初步验证 污染物空间分异性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为制定监测(选择布点方式和确定监测项目及样 品数量)提供依据,前期采样可与现场调查同时进行。 正式采样: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现场采样。 补充采样: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没有满足总体设计需要,则要进行增设采样 点补充采样。 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土壤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 3.1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 3.1.1采样单元 采样单元的划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监测一般以土类为主,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的 壤环境背景值监测以土类和成土母质母岩类型为主,省级以下或条件许可或特别工作需要的 壤环境背景值监测可划分到亚类或土属。 3.1.2样品数量 各采样单元中的样品数量应符合“5.3基础样品数量”要求。 3.1.3网格布点 网格间距L按下式计算: 7 L=(A/N)1/2 式中:L为网格间距; A为采样单元面积; N为采样点数(同“5.3样品数量”)。 A和L的量纲要相匹配,如A的单位是km2 则L的单位就为km。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减 网格间距,适当调整网格的起始经纬度,避开过多网格落在道路或河流上,使样品更具代表 3.1.4野外选点 首先采样点的自然景观应符合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的要求。采样点选在被采土壤类型特 明显的地方,地形相对平坦、稳定、植被良好的地点;坡脚、洼地等具有从属景观特征的地 不设采样点;城镇、住宅、道路、沟渠、粪坑、坟墓附近等处人为干扰大,失去土壤的代表 不宜设采样点,采样点离铁路、公路至少300m以上;采样点以剖面发育完整、层次较清楚、 侵入体为准,不在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土被破坏处设采样点;选择不施或少施化肥、农药的地 作为采样点,以使样品点尽可能少受人为活动的影响;不在多种土类、多种母质母岩交错分 面积较小的边缘地区布设采样点。 3.1.5采样 采样点可采表层样或土壤剖面。一般监测采集表层土,采 8 样深度0,20cm,特殊要求的 测(土壤背景、环评、污染事故等)必要时选择部分采样点采集剖面样品。剖面的规格一般 长1.5m,宽0.8m,深1.2m。挖掘土壤剖面要使观察面向阳,表土和底土分两侧放置。 一般每个剖面采集A、B、C三层土样。地下水位较高时,剖面挖至地下水出露时为止; 地丘陵土层较薄时,剖面挖至风化层。 对B层发育不完整(不发育)的山地土壤,只采A、C两层; 干旱地区剖面发育不完善的土壤,在表层5,20 cm、心土层50 cm、底土层100 cm左右 样。 水稻土按照A耕作层、P犁底层、C母质层(或G潜育层、W潴育层)分层采样(图6-1对P层太薄的剖面,只采A、C两层(或A、G层或A、W层)。 对A层特别深厚,沉积层不甚发育,一米内见不到母质的土类剖面,按A层5,20 cm、A/B 层60,90 cm、B层100,200 cm采集土壤。草甸土和潮土一般在A层5,20 cm、C1层(或B 层)50 cm、C2层100,120 cm处采样。 采样次序自下而上,先采剖面的底层样品,再采中层样品,最后采上层样品。测量重金属 的样品尽量用竹片或竹刀去除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土壤,再用其取样。 9 剖面每层样品采集1kg左右,装入样品袋,样品袋一般由棉布缝制而成,如潮湿样品可内 衬塑料袋(供无机化合物测定)或将样品置于玻璃瓶内(供有机化合物测定)。采样的同时,由专人填写样品标签、采样记录;标签一式两份,一份放入袋中,一份系在袋口,标签上标采样时间、地点、样品编号、监测项目、采样深度和经纬度。采样结束,需逐项检查采样记录、样袋标签和土壤样品,如有缺项和错误,及时补齐更正。将底土和表土按原层回填到采样坑中,方可离开现场,并在采样示意图上标出采样地点,避免下次在相同处采集剖面样。 3.2农田土壤采样 3.2.1监测单元 土壤环境监测单元按土壤主要接纳污染物途径可划分为: (1)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2)灌溉水污染监测单元; (3)固体废物堆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4)农用固体废物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5)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6)综合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污染物主要来自上述两种以上途径)。 监测单元划分要参考土壤类型、农作物种类、耕作、商品生产基地、保护区类型、行 政区划等要素的差异,同 10 一单元的差别应尽可能地缩小。 3.2.2布点 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监测单元。部门专项农业产品生 产土壤环境监测布点按其专项监测要求进行。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和固体废物堆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以污染源为中心放射状布点, 在主导风向和地表水的径流方向适当增加采样点(离污染源的距离远于其它点);灌溉水污染监测单元、农用固体废物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和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采用均匀布点;灌溉水污染监测单元采用按水流方向带状布点,采样点自纳污口起由密渐疏;综合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布点采用综合放射状、均匀、带状布点法。 3.2.3样品采集 3.2.3.1剖面样 特定的调查研究监测需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时采集土壤剖面样,采样方法同 3.1.5。 3.2.3.2混合样 一般农田土壤环境监测采集耕作层土样,种植一般农作物采0,20cm,种植果林类农作物 采0,60cm。为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减低监测费用,采取采集混合样的方案。每个 11 土壤单元设3,7个采样区,单个采样区可以是自然分割的一个田块,也可以由多个田块所构成,其范以200m×200m左右为宜。每个采样区的样品为农田土壤混合样。混合样的采集主要有四种方法 (1)对角线法:适用于污灌农田土壤,对角线分5等份,以等分点为采样分点; (2)梅花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组成和受污染程度相对比较均匀的地块 设分点5个左右; (3)棋盘式法:适宜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地块,设分点10个左右;受 泥、垃圾等固体废物污染的土壤,分点应在20个以上; (4)蛇形法:适宜于面积较大、土壤不够均匀且地势不平坦的地块,设分点15个左右, 用于农业污染型土壤。各分点混匀后用四分法取1kg土样装入样品袋,多余部分弃去。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等要求同6.1.5。 3.3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 每100公顷占地不少于5个且总数不少于5个采样点,其中小型建设项目设1个柱状样采 样点,大中型建设项目不少于3个柱状样采样点,特大性建设项目或对土壤环境影响敏感的建设 项目不少于5个柱状样采样点。 3.3.1非机械干扰土 12 如果建设工程或生产没有翻动土层,表层土受污染的可能性最大,但不排除对中下层土壤 影响。生产或者将要生产导致的污染物,以工艺烟雾(尘)、污水、固体废物等形式污染周围土壤环境,采样点以污染源为中心放射状布设为主,在主导风向和地表水的径流方向适当增加采样点(离污染源的距离远于其它点);以水污染型为主的土壤按水流方向带状布点,采样点自纳污口起由密渐疏;综合污染型土壤监测布点采用综合放射状、均匀、带状布点法。此类监测不采混合样,混合样虽然能降低监测费用,但损失了污染物空间分布的信息,不利于掌握工程及生产对土壤影响状况。表层土样采集深度0,20cm;每个柱状样取样深度都为100cm,分取三个土样:表层样(020cm),中层样(20,60cm),深层样(60,100cm)。 3.3.2机械干扰土 由于建设工程或生产中,土层受到翻动影响,污染物在土壤纵向分布不同于非机械干扰土 采样点布设同6.3.1。各点取1kg装入样品袋,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等要求同6.1.5。采样总 度由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同剖面样的采样深度,确定采样深度有3种方法可供参考。 3.3.2.1随机深度采样 本方法适合土壤污染物水平方向变化不大的土壤监测单元,采样深度由下列公式计算: 深度=剖面土壤总深×RN 13 式中RN=0,1之间的随机数。RN由随机数骰子法产生,GB10111推荐的随机数骰子是由均匀材料制成的正20面体,在20个面上,0,9各数字都出现两次,使用时根据需产生的随机数的数选取相应的骰子数,并规定好每种颜色的骰子各代表的位数。对于本规范用一个骰子,其出现的数字除以10即为RN,当骰子出现的数为0时规定此时的RN为1。 示例: 土壤剖面深度(H)1.2m,用一个骰子决定随机数。 若第一次掷骰子得随机数(n1)6,则 RN1=(n1)/10=0.6 采样深度(H1)=H*RN1=1.2×0.6=0.72(m) 篇二:土壤实验方法标准 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1.1.1 混合土样的采集 1.1.1.1 混合土样的采集 以指导生产或进行田间试验为目的的土壤分析,一般都采集混合土样。 采集混合样品的要求: (1)每一点采取的土样厚度、深浅、宽狭应大体一致。 (2)各点都是随机决定的,在采样地观察了解情况后,随机定点可以避免主观误差,提高样品的代表性,一般按S 14 形线路采样。 (3)采样地点应避免田边、路边、沟边和特殊地形的部位以及堆过肥料的地方。 (4)一个混合样品是由均匀一致的许多点组成的,各点的差异不能太大,不然就要根据土壤差异情况分别采集几个混合土样,使分析结果更能说明问题。 (5)一个混合样品重在1kg左右,如果重量超出很多,可以把各点采集的土壤放在一个木盆里或塑料布上用手捏碎摊平,用四分法对角取两份混合放在布袋或塑料袋里,其余可弃去,附上标签,用铅笔注明采样地点、采土深度、采样日期、采样人,标签一式两份,一份放在袋里,一份扣在袋上。与此同时要做好采样记录。 1.1.2 特殊土样的采集 1.1.2.1剖面土样的采集 为了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状,除了研究表土外,还常研究表土以下的各层土壤。这种剖面土样的采集方法,一般可在主要剖面观察和记载后进行。必须指出,土壤剖面按层次采样时,必须自下而上(这与剖面划分、观察和记载恰恰相反)分层采取,以免采取上层样品时对下层土壤的混杂污染。为了使样品能明显地反映各层次的特点,通常是在各层最典型的中部采取(表土层较薄,可自地面向下全层采样),这样可克服层次间的过渡现象,从而增加样品的典型性或代表 15 性。样品重量也是1kg左右,其它要求与混合样品相同。 1.1.2.2土壤盐分动态样品的采集 盐碱土中盐分的变化比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还要大。土壤盐分分析不仅要了解土壤中盐分的多少,而且常要了解盐分的变化情况。盐分的差异性是有关盐碱土的重要资料。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采用混合样品。盐碱土中盐分的变化垂直方向更为明显。由于淋洗作用和蒸发作用,土壤剖面中的盐分季节性变化很大,而且不同类型的盐土,盐分在剖面中的分布又不一样。根据盐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变化规律,应分层采取土样。 分层采集土样,不必按发生层次采样,而自地表起每隔10cm或20cm采集一个土样,取样方法多用“段取”,即在该取样层内,自上而下,整层地均匀地取土,这样有利于储盐量的计算。研究盐分在土壤剖面中分布的特点时,则多用“点取”,即在该取样层的中部位置取土。根据盐土取样的特点,应特别重视采样的时间和深度。因为盐分上下移动受不同时间的淋溶与蒸发作用的影响很大。虽然土壤养分分析的采样也要考虑采样季节和时间,但其影响远不如对盐碱土的影响那样大。鉴于花碱土碱斑分布的特殊性,必须增加样点的密度和样点的随机分布,或将这种碱斑占整块田地面积的百分比估计出来,按比例分配斑块上应取的样点数,组成混合样品;也可以将这种斑块另外组成一个混合样品,用作与正常 16 地段土壤的比较。 1.1.2.3养分动态土样的采集 为研究土壤养分的动态而进行土壤采样时,可根据研究的要求进行布点采样。例如,为研究过磷酸钙在某种土壤中的移动性,前述土壤混合样品的采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过磷 酸钙是以条状集中施肥的,为研究其水平移动距离,则应以施肥沟为中心,在沟的一侧或左右两侧按水平方向每隔一定距离,将同一深度所取的相应同位置土样进行多点混合。同样,在研究其垂直的移动时,应以施肥为起点,向下每隔一定距离作为样点,以相同深度土样组成混合土样。 1.1.3 其他特殊样品的采集 例如群众送来的有问题的植株和土壤,这些问题大致是某些营养元素不足,包括微量元素,或酸碱问题,或某种有毒物质的存在,或土中水分过多,或底土层有坚硬不透水层的存在等。为了查证作物生长不正常的土壤原因,就要采典型样品。在采集典型土壤样品时,应同时采集正常的土壤样品。植株样品也是如此。这样可以比较,以利于诊断。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采集表土样品,而且也要采集底土样品。测定土壤微量元素的土样采集,采样工具要用不锈钢土钻、土刀、兼塑料布塑料袋等,忌用报纸包土样,以心污染。 1.1.4 采集土壤样品的工具 17 采样方法随采样工具而不同。常用的采样工具有3种类型:小土铲、管形土钻和普通土钻。 2.1.5.1小土铲 在切割的土面上根据采土深度用土铲采取上下一致的一薄片。这种土铲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使用,但比较费工,多点混合采样,往往嫌它费工而不用。 2.1.5.2管形土钻 下部系一圆柱形开口钢管,上部系柄架,根据工作需要可用不同管径土钻。将土钻钻入土中,在一定土层深度处,取出一均匀土柱。管形土钻取土速度快,又少混杂,特别适用于大面积多点混合样品的采集。但它不太适用于很砂性的土壤,或干硬的黏重土壤。 2.1.5.3普通土钻 普通土钻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它一般只适用于湿润的土壤,不适用于很干的土壤,同样也不适用于砂土。另外普通土钻的缺点是容易使土壤混杂。 用普通土钻采取的土样,分析结果往往比其他工具采取的土样要低,特别是有机质、有效养分等的分析结果较为明显。这是因为用普通土钻取样,容易损失一部分表层土样。由于表层土较干,容易掉落,而表层土的有机养分、有机质的含量又较高。 1.2土壤样品的制备和保存 18 从野外取回的土样,经登记编号后,都需经过一个制备过程——风干、磨细、过混匀、装瓶,以备各项测定之用。 样品制备目的是:?剔除土壤以外的侵入体(如植物残茬、昆虫、石块等)和新生体(如铁锰结核和石灰结核等),以除去非土壤的组成部分;?适当磨细,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称取的少量样品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以减少称样误差;?全量分析项目,样品需要磨细,以使分解样品的反应能够完全和彻底;?使样品可以长期保存,不致因微生物活动而霉坏。 1.2.1 风干 将采回的土样,放在木盘中或塑料布上,摊成薄薄的一层,置于室内通风阴干。在土样半干时,须将大土块捏碎(尤其是黏性土壤),以免完全干后结成硬块,难以磨细。风干场所力求干燥通风,并要防止酸蒸气、氨气和灰尘的污染。样品风干后,应拣去动植物残体如根、茎、叶、虫体等和石块、结核(石灰、铁、锰)。如果石子过多,应当将拣出的石子称重,记下所占的百分比。 1.2.2 粉碎过筛 风干后的土样,倒入钢玻璃底的木盘上,用木棍研细,使之全部通过2mm孔径的筛子。充分混匀后用四分法分成两份。一份作为物理分析用,另一份作为化学分析用。作为化学分 19 析用的土样还必须进一步研细,使之全部通过1mm或0.5mm孔径的筛子。1927年国际土壤学会规定通过2mm孔径的土壤作为物理分析之用,能过1mm孔径作为化学分析之用,人们一直沿用这个规定。但近年来很多分析项目趋向用于半微量的分析方法,称样量减少,要求样品的细度增加,以降低称样的误差。因此现在有人使样品通过0.5mm孔径的筛子。但必须指出,土壤pH、交换性能、速效养分等测定,样品不能研的太细,因为研得过细,容易破坏土壤矿物晶粒,使分析结果偏高。同时要注意,土壤研细主要使团粒或结粒破碎,这些结粒是由土壤黏土矿物或腐殖质胶结起来的,而不能破坏单个的矿物晶粒。因此,研碎土样时,只能用木棍滚压,不能用榔头锤打。因为晶粒破坏后,暴露出新的表面,增加有效养分的溶解。 在土壤分析工作中所用的筛子有两种:一种以筛孔直径的大小表示,如孔径为2mm、1mm、0.5mm等;另一种以每英寸长度上的孔数表示。如每英寸长度上有40孔,为40目筛子,每英寸有100孔为100目筛子。孔数愈多,孔径愈小。筛目与孔径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简式表示: 16 筛孔直径(mm)=—————— 1英寸孔数 1英寸=25.4mm,16mm=25.4—9.4mm(网线宽度) 20 1.2.3保存 一般样品用磨口塞的广口瓶或塑料瓶保存半年至一年,以备必要时查核之用。样品瓶上标签须注明样号、采样地点、土类名称、试验区号、深度、采样日期、筛孔等项目 2. 土壤水分测定(烘干法) 2.3.1 适用范围 本标准用于测定除石膏性土壤和有机土(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以外的各类土壤的水分含量。 2.3.2 方法原理 将土样置于105??2?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即可使其所含水分(包括吸湿水)全部蒸发殆尽以此求算土壤水分含量。在此温度下,有机质一般不致大量分解损失影响测定结果。 2.3.3 测定步骤 ?在标准地内挖土壤剖面,分20cm一层。在分层的土壤剖面上用铝盒自下而上刮一层土(约半盒,注意避开根系和石砾等杂物),贴上标签,用胶带封好,带回实验室马上称重。 ?将铝盒放入烘箱当中,温度调至105?烘干8小时,取出称重。 ?将铝盒中的图倒出,将铝盒用干抹布擦干净,用天平称出每一铝盒重量。 2.3.4 结果的计算 (1)计算公式: 21 m1-m2 水分(分析基),%=—————×100 m1-m0 m1-m2 水分(干基),%=—————×100 m2-m0 式中:m0——烘干空铝盒质量(g); m1——烘干前铝盒及土样质量(g); m2——烘干后铝盒及土样质量(g)。 3土壤粒径分布和分析 3.1分析意义 土壤粒径分析过去也称机械分析,是土壤科学最古老的测定技术之一。土壤基质由不同比例的、粒径粗细不一,形状和组成各异的颗粒(通称土粒)组成,一般分为砾、砂、粉粒和粘粒4级。粒径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测定不同直径土壤颗粒的组成,并进而确定土壤的质地。土壤颗粒组成在土壤形成和土壤的农业利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实践表明,土壤质地直接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的保持和运动,并与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粒径分析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为吸管法。吸管法操作繁琐,但较精确;比重计法操作较简单,适于大批量测定,但精度略差,计算也较麻烦。 22 3.2 比重计速测法 (一)方法原理 土样经化学和物理方法处理后充分分散为单粒,并制成5,悬浮液,让土粒自由沉降。经不同时间,用土壤比重计(又称甲种比重计或鲍氏比重计)测定悬浮液比重,比重计读数直接指示比重计悬浮处的土粒重量(克,升)。根据不同沉降时间的比重计读数,便可计算不同粒径的土壤颗粒含量。 (二)操作步骤 1、称样:称取通过1毫米(卡氏制)或2毫米(国际制)筛孔相当于50克(精确到0.01克)干土重的风干土样,置于400毫升烧杯中。 2、样品分散:根据土壤酸碱性质,分别选用下列分散剂:石灰性土壤(50克样品,下 -1-1同),加0.5mol?L六偏磷酸钠60毫升;中性土壤加0.25mol?L草酸钠20毫升;酸性土 -1壤加0.5mol?L氢氧化钠40毫升。 称取土样加入适当分散剂20毫升后,用带橡皮头的玻棒搅拌成糊状。静置过夜(或半小时)。以带有橡皮头的玻棒研磨土样(粘质土不少于20分钟,壤质土及砂质土不少于15分钟),其后再加入剩余的分散剂研磨均匀。 3、制备悬液:将分散后的土样用软水洗入1000毫升的沉降筒中,加软水至刻度,即为5,的悬浮液。放置于平稳桌 23 面上。 4、测定悬液比重 (1)搅拌:先测定悬液温度。然后用特制搅拌棒上下均匀搅拌悬液1分钟(30次),使悬液中颗粒均匀分布,搅拌时,如悬液发生气泡,迅速加入1—2滴异戊醇消泡。 (2)读数:搅拌停止立即取出搅拌棒,并记录时间(土粒开始沉降的时间),按表1所列温度、时间和粒径的关系,选定测比重计读数的时间,分别测出,0.05、,0.01、,0.001毫米等各粒级的比重计读数。每次读数前30秒,将比重计轻轻放人悬液中,使其不要上下浮动,时间一到迅即读数。读数后取出比重计,以免影响土粒继续下沉。 注意:只搅拌一次,读三次数。 5、空白校正:另取一沉降筒,加入与处理土样等量的分散剂,用软水稀释至1000毫升,比重计读数即为空白校正。 (三)结果计算 1、比重计校正读数 比重计校正读数,比重计原读数-空白校正值 (注:空白校正值包括分散剂校正值和比重计校正值) 篇三: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 ICS P×× 备案号: 24 TD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tripping and using of plow layer soil (征求意见稿) 国土资源部《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编写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发布 TD/T ××××—2014 目 次 前 言 ............................................................................... II 引 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 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3 5 土壤调查评 价 ........................................................................ 4 5.1 一般规定 ...................................................................... 4 5.2 土壤调查 ...................................................................... 4 5.3 土壤评价 ...................................................................... 4 25 6 土壤剥离利用方 案 .................................................................... 5 6.1 总体要求 ...................................................................... 5 6.2 区域选择 ...................................................................... 5 6.3 土方量计算 .................................................................... 5 6.4 运输线路选择 .................................................................. 5 6.5 投资估算 ...................................................................... 5 6.6 成果规定 ...................................................................... 6 7 土壤剥离 ............................................................................ 6 7.1 一般规定 ...................................................................... 6 7.2 施工方法 ...................................................................... 6 7.3 施工技术要求 .................................................................. 6 8 土壤运输 ............................................................................ 7 8.1 一般规定 ...................................................................... 7 8.2 施工方法 ...................................................................... 7 8.3 施工技术要求 .................................................................. 7 26 9 土壤储存 ............................................................................ 7 9.1 一般规定 ...................................................................... 7 9.2 施工方法 ...................................................................... 7 9.3 施工技术要求 .................................................................. 8 10 土壤回覆 ........................................................................... 8 10.1 一般规定 ..................................................................... 8 10.2 施工方法 ..................................................................... 8 10.3 施工技术要求 ................................................................. 8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土壤剥离利用技术流 程 ........................................ 10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土壤剥离利用技术方 案 ........................................ 11 I TD/T ××××—2014 前 言 本规范按照GB/T 1.1-2009给定的规则起草。 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规范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93) 27 并归口。 本规范负责起草单位: 本规范参加起草单位: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本规范参与起草人: 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II TD/T ××××—2014 引 言 为保护优质耕地土壤资源,规范土壤剥离利用工作,促进土壤资源的科学利用,全面提高耕地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复垦条例》等规定,制定本规范。 III 28
/
本文档为【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df】,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