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斯宾诺莎-伦理学第4部分、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2017-09-28 50页 doc 87KB 10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斯宾诺莎-伦理学第4部分、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斯宾诺莎-伦理学第4部分、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53134888.doc 15 从善恶的真知识所发生的欲望,可以为许多别的由刺激我们的情感而发生的 欲望所压制或克制。 〖证明〗从善恶的真知识,就这种真知识作为一种情感而言 ,必然会产生欲望,而且欲望之大小以其所自出的情绪 之大小为准。但因这种欲望之发生,即由于我们有了真知识可以说是从我们主动的自己发出。因此这种欲望 必须单就我们的本质去理解,而且其力量的大小,其增长的限度 ,皆完全为人的力量所决定。这样,刺激我们的情感愈强烈,则 所发生的欲望亦愈强烈。因此这种欲望之力...
斯宾诺莎-伦理学第4部分、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斯宾诺莎-伦理学第4部分、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53134888.doc 15 从善恶的真知识所发生的欲望,可以为许多别的由刺激我们的情感而发生的 欲望所压制或克制。 〖证明〗从善恶的真知识,就这种真知识作为一种情感而言 ,必然会产生欲望,而且欲望之大小以其所自出的情绪 之大小为准。但因这种欲望之发生,即由于我们有了真知识可以说是从我们主动的自己发出。因此这种欲望 必须单就我们的本质去理解,而且其力量的大小,其增长的限度 ,皆完全为人的力量所决定。这样,刺激我们的情感愈强烈,则 所发生的欲望亦愈强烈。因此这种欲望之力量的大小,增长的限度,必为外在原因的力量所决定。这种基于外在原因的力量, 如果拿来同我们自己的力量相比较,实无限地超过我们自己的力量。所以从这样 的情感所产生的欲望,比起从善恶的真知识而产生的欲望,必更强烈,因而 前者可以压制或克制后者。此证。 16 由善恶的知识所引起的欲望,特别是这种知识只是和将来相关联,较容易被 对当前甜蜜的东西的欲望所压制或克制。 〖证明〗对于我们想象着在将来的事物的情感,比起 对于即在当前的事物的情感,更为淡薄。但从善恶的真知识所引起的欲望,即使 这知识的对象,在现时也是善的事物, ,也可被一时偶发的欲望所压制或克制。所以由善恶的知识所发生的欲望,特 别是这种知识只和将来相关联,较容易被压制或克制。此证。 17 由善恶的真知识所引起的欲望,特别是这种知识只和偶然的事物相关联,尤 其更容易为对于当前事物的欲望所压制或克制。 〖证明〗这一命题可以根据第四部分命题十二绎理和前命题一样加以证明。 〖附释〗到了这里我相信,我已经指出为什么人们受自己的意见支配的时候 多,受理性指导的时候少,并且为什么对于善恶的真知识,足以引起心灵的冲突, 而且每每为种种情欲所降服。所以诗人感叹道: 我目望正道兮,心知其善, 每择恶而行兮,无以自辩。 Franc.She 1 53134888.doc 当宣教的人说:“知识愈增,则痛苦愈多”一语时,他的意思也许与此相同。但我说这一番话的意思,并不是要下一个结论,说无知比有知为好,我是说,就 克制情欲而论,智人与愚人间没有高下分别,而我的真意所在,乃以为了解人性 的刚强有力处与了解人性的薄弱无力处,有同等的必要,这样我们就可以决定, 对于克制情感,什么是理性可以为力的,什么是理性无能为力的。但我们已经说 过,本篇只限于考察人的薄弱无力处,至于理性克制情欲的力量须待别篇讨论。 18 假如其他情形相等,起于快乐的欲望,比起于痛苦的欲望,更为强烈。 〖证明〗欲望即是人的本质之自身,这就是说 ,亦即人竭力保持其存在的努力。因此凡起于快乐的欲望, 人即通过快乐情绪的本身而得到助长或增进,反 之,凡起于痛苦的欲望,即由于痛苦情绪的本身而受到压制或阻挠。所以起于快乐的欲望的力量,必同时受人的力量和外界原因的力量所决定,反之, 起于痛苦的欲望的力量,则仅为人的力量所决定。故前者较后者更为强烈。此证。 〖附释〗在这几个命题里,我已经说明了人的软弱无力和动摇不定,以及为 什么人们不遵守理性的命令的原因。现在我还须指出的,就是什么是理性给我们 规定的,哪些情绪符合理性的规律,哪些情绪违反理性的规律。但在我还没有开 始依照详密的几何程序证明这几点以前,我愿意先简单的在这里说明理性的命令 的性质,使我的意思可以易于为每一个人所明了。理性既然不要求任何违反自然 的事物,所以理性所真正要求的,在于每个人都爱他自己,都寻求自己的利益—— 寻求对自己真正有利益的东西,并且人人都力求一切足以引导人达到较大圆满性 的东西。并且一般讲来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保持他自己的存在。这些全是有必 然性的真理,正如全体大于部分这一命题是必然性的真理一样 。又既然德性不是别的,只是依自己本性的法则而行的意思,既然每一个人惟有依照他自己的本性的法则而行,才能努力保 持他的存在,因此可以推知: 第一,德性的基础即在于保持自我存在的努力,而一个人的幸福即在于他能 够保持他自己的存在。 第二,追求德性即以德性是自身目的。除德性外,天地间没有更有价值、对 我们更有益的东西,足以成为追求德性所欲达到的目的。 第三,凡自杀的人都是心灵薄弱的人,都是完全为违反他们的本性的外界原 因所征服的人。 此外从第二部分公设四复可推出,为了保持自我存在起见,我们决不能对外 Franc.She 2 53134888.doc 界毫无所需,我们决不能与外界事物完全断绝往来而孤立生存。姑且单就心灵来 说,如果我们的心灵完全孤立着,除自己外,毫无所知,则我们的知性,便决不 会这样完善。所以,在我们外面,实在有不少的对我们有益的东西,是我们所须 寻求的。其中尤以完全与我们的本性相符合的存在,为最有价值。譬如,假如有 两个本性完全相同的个人联合在一起,则他们将构成一个个体,比较各人单独孤 立,必是加倍的强而有力。所以除了人外,没有别的东西对于人更为有益。因此 我说,人要保持他的存在,最有价值之事,莫过于力求所有的人都和谐一致,使 所有人的心灵与身体都好象是一个人的心灵与身体一样,人人都团结一致,尽可 能努力去保持他们的存在,人人都追求全体的公共福利。由此可见,凡受理性指 导的人,亦即以理性作指针而寻求自己的利益的人,他们所追求的东西,也即是 他们为别人而追求的东西。所以他们都公正、忠诚而高尚。 这就是我在没有按照严密的几何次序证明以前,想要简单陈述的一些理性的 命令。这样我就或许可以赢得那些相信“人人莫不各自寻求自己利益”这一原则为祸乱的根源而不是道德与信义的基础的人的注意。现在我既已简略地证明了他们 的信念恰好与事实相反,我就可以继续按照前此所采用的方法来证明我的说法。 19 依照他自己本性的法则,每一个人必然追求他所认为是善的,而避免他所认 为是恶的。 〖证明〗善恶的知识就是我们所意识到的快乐和痛苦的情 绪的自身。所以每一个人必然追求他所认为是善的,避免 他所认为是恶的。但这种追求或欲望 不是别的,即是人的本质或本性的自身。所以单独依照他自 己本性的法则,每一个人必然追求他所认为是善的,避免他所认为是恶的。此证。 20 一个人愈努力并且愈能够寻求他自己的利益或保持他自己的存在,则他便愈 具有德性,反之,只要一个人忽略他自己的利益或忽略他自己存在的保持,则他 便算是软弱无能。 〖证明〗德性即是人的力量的自身,此种力量只是为人的 本性所决定,换言之,只为人努力保持其存在的努力所决定。 所以一个人愈努力并且愈能够保持他的存在,则他便愈具有德性,而且 只要他忽略了保持他自己的存在,他便是软弱无力。此证。 〖附释〗由此可见除了为外界的原因,和为违反他自己的本性的原因所征服 Franc.She 3 53134888.doc 的人以外,绝没有人会忽视追求他自己的利益或保持他自己的存在。我看,没有 人出于他自己本性的必然性而愿意拒绝饮食或自杀,除非是由于外界的原因所逼 迫而不得已。象这类被迫而自杀,可以有种种不同的方式。一个人可以被迫而自 杀,如果他的右手,偶然执着一刀,被别人扭转过来,向着他自己的胸膛刺去; 或者,一个暴虐的君主可以下命令,强迫他的臣子,自己割开他的血管,如象塞 内卡Seneca的情形,因为,这样一来,他可以忍受较小的祸害,避免较大的祸害。 又如许多潜伏的外在原因,可以支配人的想象,感动人的身体,使得他另具一副 违反原有的本性的性质,这种性质的观念在心灵中本来是没有 的。任何人只要稍费一点思索,即可看出,要一个人,依照他本性之必然,去努 力取消他的存在,或将自己改变成别一种形式,实无异于无中生有,那是不可能 的。 21 没有一个人可以有要求快乐、要求良好行为和良好生活的欲望,而不同时有 要求生命,行为和生活,亦即要求真实存在的欲望。 〖证明〗关于这个命题的证明,或这个命题的本身可以说是自明的,且从欲 望的界说看来,也就是自明的。因为欲望,不论是要求良好行为的欲望或要求快 乐生活的欲望,即是人的本质,换言之, 亦即人竭力保持他自己存在的努力。所以没有一个人可以有要求快乐等等的欲望, 而不同时要求真实存在的。此证。 22 我们不能设想任何先于保存自我的努力的德性。 〖证明〗保存自我的努力即是事物自身的本质。因此假如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先于自我保存的努力的德性,那么我们应当可以设想 事物的本质先于事物的本身。这显然是不通的。所以我们不能设想任何 先于保存自我的努力的德性。此证。 〖绎理〗保存自我的努力乃是德性的首先的唯一的基础。因为 先于这个原则,我们不能设想别的基础,而没有这个原则 我们又不能设想任何德性。 23 一个人,只要他由于被不正确的观念所决定而有某种行动,决不能完全说是 遵循德性而行。唯有他的行为是被他的理解所决定,方可说是遵循德性而行。 Franc.She 4 53134888.doc 〖证明〗只要一个人因为有了不正确的观念,被决定而有某种行为 ,则他便是被动的,这就是说,他作了一件事,而此事不能单独从他的本质得到理解,或者此事不是从他的德性发出的。但只要他的行为是为他的理解所决定,他便是主动的,这就是说他作了一件事,此事可以单独从他的本质得 到理解,或者此事是正确地从他的德性发出的。此证。 24 绝对遵循德性而行,在我们看来,不是别的,即是在寻求自己的利益的基础 上,以理性为指导,而行动、生活、保持自我的存在。 〖证明〗绝对遵循德性而行,不是别的,只是依照我们固 有本性的法则而行。但唯有当我们能理解时,我们才能主动。 所以遵循德性而行不是别的,即是以理性为指导而行动、生活、保持自己的存在, 而且这样作是建立在寻求自己的利益的基础上的。此 证。 25 没有一个人努力保持他自己的存在,而其目的是为了别的东西。 〖证明〗一物竭力保持自己的存在的努力,只是为那物自身的本质所决定,而且这种努力必然地是只出于那种物的本质之自身,而不是出 于他物的本质。此外,这个命题如果根据第四命题二十二的绎 理看来,也很明白。因为假如一个人努力保持他自己的存在,而他的目的是为了 别的东西,则这个别的东西将成为他的德性的首先的基础,但 这是不通的。所以没有一个人努力保持他自己的存在,而其目的是为 了别的东西。此证。 26 凡一切基于理性的努力,除了企求理解之外,不企求别的;而且当心灵运用 理性时,除了按照它的判断,认为能促进理解的东西是有利益的之外,不承认别 的。 〖证明〗保存自我的努力不是别的,即是一物的本质之自 身,此物既有存在,即被认为有力量以保持其存在且作自其所具有的性质必然而出之事。但是理性的本质除了心灵能清楚明晰地理解外,不是别的 Franc.She 5 53134888.doc 。所以一切基于理性的努力除了指向理解 之外,不指向别的。再则,这种运用理性来思考的心灵复努力保持其存在,而心 灵的这种努力既然不是别的,只是指向理解的努力由此推知 ,这种指向理解的努力乃是德性之首先的唯一的基础, 并且我们努力理解事物并非为着任何目的,反之,就心灵运用理性的思考而言,除了认能促进理解的东西为善外,不能设想别的善物 。此证。 27 除了那真正能促进理解或能阻碍我们理解的东西以外,我们不确定地知道什 么是善或者什么是恶。 〖证明〗运用理性来思考的心灵除了企求理解以外,没有别的欲望,除了认 能促进理解的东西为有利益以外,也不承认别的善物。但是心灵惟有具有正确的观念,或者心灵只有能运用理性来思考时,才具 有确定性。所以除了真正能促进理解的东西以外,我们不确定地知道什么是善, 反之,除了阻碍我们理解的东西以外,我们也不确定地知道什么是恶。此证。 28 心灵的最高的善是对神的知识,心灵的最高的德性是认识神。 〖证明〗心灵所能理解的最高的东西就是神,亦即绝对无限的存在,没有神就没有东西可以存在,也没有东西可以被 认知。因此最有益于心灵,或 心灵的最高善是对神的知识。再则唯有就心灵能理解而言 ,它才是主动的,也唯有就心灵能理解而言,我们才可以无条件地说,它是遵循德性而行动。所以心灵的绝对德性就是理解。但是我们 既已证明,心灵所能理解的最高的东西是神,所以心灵的最高的德性就是理解神 或认识神。此证。 29 凡性质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个体事物,既不能增进我们的活动力量,也不能阻 碍我们的活动力量;一般的说来,凡是与我们没有任何共同之点的东西,对我们 既不能是善的,亦不能是恶的。 〖证明〗一个个体事物的力量,亦即人所借以存在和 Franc.She 6 53134888.doc 行动的力量,只可为别一个体事物所决定,但是要理解这 个个体事物的性质必须与理解人的性质凭借同一属性。因此无 论从那方面去看,我们活动的力量,可以为别一个具有和我们相同性质的个体事 物的力量所决定,亦即为其所助长或阻碍,而不能为一个性质和我们完全不相同 的事物的力量所决定。但一物之被称为善或恶,既然是由于那物 是快乐或痛苦的原因,换言之,既然是由于那物增加或减少,助长或阻碍我们的活动力量,所以一个性质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事物,对 我们既不能是善的,也不能是恶的。此证。 30 一物决不能通过它与我们的本性相同之点对我们是恶的,反之,唯有因为它 违反我们的本性,才能对我们是恶的。 〖证明〗如果一物是引起痛苦的原因,换言之, 如果一物减少或阻碍我们的活动力量,则我们便说它 是恶的。因此假定一物通过它所具有的和我们本性相同之点,对我们是恶的,那 么它将会减少或阻碍它与我们本性的共同点,这是不通的。所以一物决不能通过它与我们所同具的共同点,对我们是恶的。反之唯有因为它与 我们相反,才能对我们是恶的,换言之 才能减少或阻碍我们的活动力量。此证。 31 凡符合我们的本性之物必然是善的。 〖证明〗任何符合我们本性之物决不能对我们是恶的。所以此物必然或者是善的,或者是不善不恶的。今试假定此物为中性或不善不恶, 则从它的本性里推不出任何于保持我们的 本性有补之物,这就是说,推不出任何于保持它自己的本性有补之物。但 这是不通的。所以只要一物符合我们的本性,则那物必然是善 的。此证。 〖绎理〗由此可以推知,一物愈符合我们的本性,则那物对我们愈为有益, 换言之,对我们愈是善的,反之,一物对我们愈为有益,则那物与我们的本性便 愈相符合。因为如果一物与我们的本性不相符合,则那物不是必然与我们的本性 不同,便是必然与我们的本性正相违反。假如与我们的本性不同,则 它对我们既不善也不恶。但假如与我们的本性违反,则它也将与本性 和我们符合之物相违反,这就是说与善相违反,或者是恶 Franc.She 7 53134888.doc 的。所以只有与我们的本性相符合之物,才是善的,而且一物愈符合我们的本性, 便愈对我们有益;反之,愈对我们有益,便愈符合我们的本性。此证。 32 就人们是受情欲的控制而言,他们不能说是与本性相符合的。 〖证明〗凡可以说是与本性相符合之物,应了解为按力量说相符合,而不是按薄弱无力或否定性说相符合,因此他们也不是按情欲说相符合。所以就人们是受情欲的控制而言,他们不能说是按本 性说相符合。此证。 〖附释〗这一命题是自明的。因为假如一个人说黑与白唯一相符合之点即在 于二者都不是红色,那么,他实在是无条件地肯定了黑与白间毫无符合之处。同 样,如果有人说石头与人唯一相符合之点即在于二者同是有限,同是薄弱无力, 或同不是基于本性之必然而存在,或同是无限度地为外界原因所支配,那么他无 异于根本肯定了石头与人之间毫无符合之处,因为凡物与物间,只是在否定性方 面相符合,或只是在所无有之点相符合,它们实在是毫无符合之处。 33 只要人们为情欲所激动,则人与人间彼此的本性可相异,只要同是一个人为 情欲所激动,则这人的本性前后可以变异而不稳定。 〖证明〗情绪的本性或本质不是单独通过我们的本性或本质所能解释,但必须通过外界原因的力量亦即外界原因的本性与我们的本性相比较所决定。由此可以推知,有多少种事物激动我们的情绪, 则每一情绪便有多少种类,而且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受到 同一对象的激动,则人与人的本性也就会彼此相异。最 后,同是一个人,可以在种种不同情况下受到同一对象的 激动,所以这人的本性前后可以变异而不稳定。此证。 34 只要人们为情欲所激动,他们便可以互相反对。 〖证明〗一个人,例如彼得,可以成为使得保罗痛苦的原因,因为他具有一 物,与保罗所恨之物有近似处,或因为他单独具有一物,而此物又同时为保罗所爱好,或由于其他原因 。这样一来, 就会发生保罗恨彼得的事,因此就容易发生彼得 Franc.She 8 53134888.doc 也反而恨保罗的事。而他们便会努力互相损害,换言之 他们便会互相反对。但是痛苦永远是一 种被动的情感或情欲,所以只要人们为情欲所激动,他们便可以互相反对。此证。 〖附释〗我说,保罗恨彼得,因为保罗想象着彼得单独具有一物,而对于此 物保罗自己也很爱好。初看起来,似乎可以由此推出,他们两人皆爱同一之物, 足见他们的本性彼此符合,因而彼此才互相损害。如果这种说法是真的,则第四 部分命题三十及命题三十一所说,便是错的。但是如果我们对于事情从各方面去 仔细考察,我们便可以看出,两说是贯通而无矛盾的。因为说彼得与保罗互相损 害,并不是就他们的本性相符合而言,换句话说,并不是就他们爱好同一之物而 言,乃是就他们彼此相异而言。因为假如两人所爱相同,则 两人之爱将因而增长,换言之两人的快乐将因而增长。所以说他们彼此互相损害,是由于他们所爱相同,或本性符合,实远违真象。反之, 他们彼此所以互相损害的原因,实不外我所假定的,由于他们彼此本性的相异。 因为我们假定,彼得有一个占有所爱好之物的观念,而保罗有一个没有占有所爱 好之物的观念。因此保罗感觉痛苦,而彼得感觉快乐,所以他们便这样互相反对。 象这样,我们很容易指出,引起恨的其余的原因完全由于人们本性的相异,并非 由于人们本性的相符合。 35 唯有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人们的本性才会必然地永远地相符合。 〖证明〗人们只要受情欲的激动,他们的本性便会相异,并且他们便会互相反对。但人们唯有遵循理性的指导 而生活才可说是主动的,因此只要是从为理性所决定的人性发 出的行为必须纯以人性为其最近因,加以理解。但是因为每一 个人依照他自己的本性的法则,必然追求他所认为是善的, 而避免他所认为是恶的,又因为凡根据理性的指示而判定为善的或为恶的,即必然地是善的或是恶的,由此可以推知,人们唯有遵循理性 的指导而生活,才可以做出有益于人性并有益于别人的事情来,换言之 才可以做出符合每人本性的事情来。所以唯有遵循理性的指导 而生活,人们的本性才可必然地永远相符合。此证。 〖绎理一〗天地间没有任何个体事物比起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对于人 更为有益。因为对于人最有益的就是本性与他相符合的,换言之,就是人。唯有当一个人遵循理性而生活 ,他才可说是绝对地依照他自己的本性的法则而行动,而且也唯有这样 Franc.She 9 53134888.doc 他才能永远地必然地与别人的本性相符合。所以没有任何个体事 物比能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对于人更为有益。此证。 〖绎理二〗假如每一个人愈能寻求他自己的利益时,则人们彼此间便最为有 益。因为每人愈能寻求他自己的利益,并保持他自己的存在,则 他将愈具有德性,或换句话说,他将愈具有较大的力量, 依照他自己的本性的法则而行动,亦即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但是唯有当人们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时,他们的本性才最能符 合。所以当每一个人最能寻求他自己的利益时,则他们彼此间便最为 有益。此证。 〖附释〗我们刚才所证明的说法,日常经验中有许多异常显明的证据,足资 参证。如“每人对于别人都是一个神”的谚语,几乎成了每个人的口头禅。诚然, 人类很少真正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反之,人与人间很多常怀忌妒,互相损害。 但是人们并不能忍受孤独的生活,所以“人是一个社会的动物”这个定义,颇受大多数人的赞许。而其实,就人类共同的社会生活而言,还是利多而害少。无论玩 世者流如何嘲笑人事酬酢,无论出世者流如何指斥人世的污浊,无论悲观消极者 流如何颂扬原始草昧的生活,如何蔑视人群,赞美鸟兽,但经验告诉我们,通过 人与人的互相扶助,他们更易于各获所需,而且唯有通过人群联合的力量才可易 于避免随时随地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危难。姑且不说观察人类的行为比起观察禽兽 的生活如何远为高尚而值得我们的注意。关于此点,他处将另有详说。 36 那些遵循德性的人的最高善是人人共同的,而且是人人皆可同等享有的。 〖证明〗遵循德性而行。即是遵循理性的指导而行。而且一切依照理性而行的努力,即是寻求理解的努力。因此遵循德性的人的最高善即在于理解神,换言之 ,所谓最高善即人人共同之善,就人人皆具有相同本性而 言,亦即人人所可同等具有的。此证。 〖附释〗假如有人问:倘使遵循德性而行的人的最高善,不是人人共同的, 又将怎样呢?是否将至于如上面所说依照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或本性相符合的人,彼此皆会互相反对呢?我们 可以这样回答:最高善之为人人所共同,乃基于理性的本身,而不是出于偶然的 事实,因为最高善是从人的本质推出,而人的本质又是为理性所决定,又因为假 如人没有享有此最高善的力量,则人将既不能存在,亦不能被认知。因为 对于神的永恒无限的本质具有正确的知识乃属于人心的本质。 Franc.She 10 53134888.doc 37 每一个遵循德性的人为自己所追求的善,他也愿为他人而去追求。而且他具 有对于神的知识愈多,则他为他人而追求此善的愿望将愈大。 〖证明〗只要人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则人 于人便最为有益。因此我们遵循理性的指导,同时也必然努 力使他人也遵循理性的指导。但每一个遵循理性的命令而生活的人所追求的善, 或者每一个遵循德性的人所追求的善,既然是理解 ,所以每一个遵循德性的人所追求的善,他也愿为他人而去追求。 再则欲望就其与心灵相关联而言,即是心灵的本质。但是心灵的本质包含有对神的知识在内的知 识所构成,如果没有对神的知识,则心灵的本质既不能存在,也不能被认识 。所以心灵的本质所包含的对神的知识愈多,则那遵循德性为自 己追求善的人,同时努力为他人而追求此善的愿望也将愈大。此证。 〖别证〗一个人为他自己而追求的善或他所爱的善,如果他看见别人也同样 的追求它,则他对它的爱,将更为持久。所以 他将努力使别人也同样地爱它。但因此善 乃人人共同之善,人人皆能共同享受,所以他将努力使人人都能共同享受。并且他自己愈是享受此善,他将愈努力使人人 皆能共同享受。此证。 〖附释一〗一个人纯出于感情的努力使别人爱他所爱的东西,使别人依照他 自己的意思而生活,则他的行为只是基于冲动,因而他会使得别人恨他,特别是 那些另有不同的嗜好的人,与那些基于同样的冲动也要想努力使别人依照他们自 己的意思而生活的人会表示恨他。因为他们出于感情而追求的最高善,每每只是 一个人可以单独占有之物。因此那些共同爱好此物的人,他们的内心并不一致, 即当他们爱好一物并对那物赞美备至之时,他们心中又复害怕别人真正相信他们 的话。反之,一个依据理性以领导他人的人,其行为不出于冲动,而基于仁爱与 友好,并且他的内心也是完全一致的。 当我们具有神的观念或当我们认识神的时候,我们一切的欲望和行为,皆以 我们自己为原因,我认为这就算是宗教。由于我们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所产生 的为人谋幸福的欲望,我称为虔敬。一个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努力使别人 与他缔结友谊的欲望,我便称为光荣。所谓光荣的行为,即是为遵循理性而生活 的人所称赞的行为。反之,凡足以妨害友谊的联系的行为,便是卑鄙的行为。 除此以外,我又已经指出什么是国家的基础了。 Franc.She 11 53134888.doc 据上面所说,于是真正的德性与软弱无力的区别,便显而易见了:真德性即 在于纯依理性的指导而生活,而软弱无力唯在于一个人让其自身为外物所支配, 且为外物决定以作适合于外界事物的通常情况所需要之事,而不作单独足以满足 自己的本性的要求之事。 以上就是在第四部分命题十八的附释里我答允要证明的道理。由此足见禁止 屠宰牲畜的律令,乃是基于虚妄的迷信和妇人之仁,而不是基于健全的理性。理 性的命令,只教为我们尊重自己的利益起见,应与他人结为友谊,但并未教我们 与禽兽结为友谊,或者与其本性和人性根本不同之物结为友谊。本来,我们对于 禽兽应有的权利,和禽兽对于我们应有的权利,原是相等,但是每个个体的权利 既为他的德性或力量所决定,因而人所有的支配禽兽的权利,便远超过于禽兽所 有的支配人的权利。我并不否认禽兽也有感觉,但我却不承认,因而我们就不应 尊重我们自己的利益,任意利用它们,依我们的最大方便来对待它们。因为他们 的性质与人类的性质并不符合,他们的情感与人类的情感也不相同 。 此外我还必须解释的就是什么是公正,不公正,和什么是罪与功。关于这些 概念请看下一附释。 〖附释二〗在第一部分的附释里,我曾约许过我要解释赞毁,功罪,公正和 不公正等概念。在第三部分命题二十九附释里我已经说明了什么是赞毁的意义, 现在且让我在这里解释其余的几个概念。不过且让我首先略说几句关于人的自然 状态和社会状态的区别。 依据自然的最高权利,每人皆得生存。因之,依据自然的最高权利,每人所 作所为皆出于他的本性的必然性。所以依据自然的最高权利,每人各自辨别什么 对自己是善的或者是恶的,每人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寻求自己的利益 ,为自己的仇恨进行报复, 并且各自努力以保持自己之所爱而消灭自己之所恨。 假如人人皆能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这样,每一个人 就都可以获得他的自然权利而不致丝毫损及别人。但是他们 既受制于情感,而这种情感的力量又远超过人的力 量或德性,所以他们便被引诱到种种不同的方向,并 陷于彼此互相反对,虽说他们本来 彼此都需要相互的扶助。 因此要使人人彼此和平相处且能互相扶助起见,则人人必须放弃他们的自然 权利,保持彼此间的信心,确保彼此皆互不作损害他人之事。至于此事要如何才 能办到,要如何才可使得那必然受情感的支配和性质变迁 Franc.She 12 53134888.doc 无常的人,能够彼此间确保信心,互相信赖,据第四部分命题七及第三部分命题二十九所说,已很明白,因为在那两个命题里,我曾经指 出,任何情感非借一个相反的较强的情感不能克制,并且又曾指出,一个人因为 害怕一个较大的祸害,可以制止作损害他人的事。就是这个定律便可以作为建筑 社会的坚实基础,只消社会能将私人各自报复和判断善恶的自然权利,收归公有, 由社会自身执行,这样社会就有权力可以规定共同生活的方式,并制定法律,以 维持秩序,但法律的有效施行,不能依靠理性,而须凭借刑罚,因为 理性不能克制情感。象这样的坚实的建筑在法律上和自我保存的力 量上面的社会就叫做国家,而在这国家的法律下保护着的个人就叫做公民。由此 我们就可容易看出,在自然的状态下,无所谓人人共同一致承认的善或恶,因为 在自然状态下,每一个人皆各自寻求自己的利益,只依照自己的意思,纯以自己 的利益为前提,去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除了服从自己外,并不受任何 法律的约束,服从任何别人。因此在自然状态下,是没有“罪”的观念的,反之, 只有在社会状态下,善与恶皆为公共的契约所决定,每一个人皆受法律的约束, 必须服从政府。所以“罪”不是别的,只是国家的法律所要惩罚的“不服从”而已。 反之,服从就是一个公民的功绩,因为,由于公民能服从国家的法令,他才被认 为值得享受国家的权益。再则,在自然的状态里,没有一个人经过公共的承认, 对于某种物品有何主权,亦没有任何自然物品可以说是属于这人的而非属于那人 的,而乃是一切物属于一切人。所以在自然状态下,给己之所有以与人,或夺人 之所有以归己的意志,皆无法想象。换言之,在自然状态下,即无所谓公正或不 公正,唯有在社会状态下,经过公共的承认,确定了何者属于这人,何者属于那 人,才有所谓公正或不公正的观念。由此足见,公正与不公正,功与罪皆是外在 的概念,而不是表明心灵的性质的属性。讨论至此已足,无庸多赘。 38 凡能支配人的身体,使身体可以接受多方面的影响,或使身体能够多方面地 影响外界物体之物,即是对人有益之物。一物愈能使身体适宜于接受多方面的影 响,或影响外界的物体,则那物将愈为有益。反之,一个使得身体愈不适宜于接 受外物的影响或影响外物之物,即是有害之物。 〖证明〗如果身体能够适应的方面愈多,则心灵能够认 知事物的能力将愈大。因此凡能影响身体使其能多方面适应之物, 必然是善的,或是有益的;愈能影响身体使其能够多方面 适应之物,将愈为有益。反之 。如果一物使得身体愈不能适应,则那物便是有害 Franc.She 13 53134888.doc 的。此证。 39 凡足以保持人身各部分彼此间动静的比率之物是善的;反之,足以改变人身 各部分彼此间动静的比率之物是恶的。 〖证明〗人身需要许多别的物体以资保存。但构成人身的 形式乃在于人身的各部分依某种一定的比率彼此传达其运动。因此凡足以保持人身各部分彼此间动静的比率之物,即可 以保持人身的形式,因此即足以使得身体可以接受多方面的影响,并可以多方面的影响外界物体,所以是善的。再则,凡足以改变人身各部分彼此间动静的比率之物,即足以使得人身另具一种形式,换言之,即足以毁坏人身,因而使得人身不能够多方面的接受影响,所以是恶的。此证。 〖附释〗究竟刚才所说的这些东西,对于心灵有多少益处或害处,将于第五 部分中加以解释。 这里必须说明的,就是我认为当人身各部分彼此间动静的比率一经改变时, 则这个身体就是死了。因为我不敢否认,人的身体虽凭借保持血液的循环和别的 特征,可以当作是活着的,但是它仍然可以改变成与它固有的性质完全不同的别 的性质。因为没有理由可以强迫我承认,只有当身体变成死尸时,它才是死的。 而经验似乎告诉我们以相反的事实。有时一个人身体上会感受很大的变化,简直 很难说他前后是同一人。就象我听见的关于一个西班牙诗人的故事,据说他得了 一次病,他虽说是恢复了健康,但是他竟永远忘掉了他过去的生活,而不相信他 过去所写的小说和戏剧,是出于他自己的手笔。如果他再将他的乡土语言忘记掉 了,我们便真可以把他当作一个大婴孩来看待了。假如这个故事好象不能令人相 信,那么我们又怎样解释儿童的心理呢?一个成年的人总是以为儿童的本性与他 自己的本性大不相同,如果他不根据他所看见关于别人的事实,以推测他自己长 成的经过,他几乎不能相信他曾经是一个婴孩。为了避免供给迷信的人以发生新 问题的材料起见,对于这事,我愿意姑止于此。 40 凡足以引导人们到共同的社会生活,或凡足以使人们有协调的生活的东西, 即是有益的;反之,凡足以引起国家中的冲突的东西,即是有害的。 〖证明〗凡足以使人们有协调生活的东西,同时可以 使得他们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所以即是善 Franc.She 14 53134888.doc 的;反之,凡足以引起冲突的东西,即是恶的。此证。 41 快乐直接地并不是恶,而是善;反之,痛苦直接地即是恶。 〖证明〗快乐是足以增进或助长身体的活动力 量的情绪。反之,痛苦乃是足以减少或妨碍身体的活动力量的情绪,所以 快乐直接地是善,痛苦直接地是恶。此证。 42 愉快决没有过度,而永远是善;反之,烦闷便永远是恶。 〖证明〗愉快是一种快乐,就其与身体相关联而言,乃包含身体所有的各部分都同等地感受的快乐。换言之 ,身体的活动力量有所增进或助长,因而各部分彼此间能具有同一 的动静的比率,所以愉快永远是善,而不能有过与不及。 但烦闷是一种痛苦,就其与身体相关联 而言,痛苦包含身体的活动力量必有所减少或阻碍,所以 烦闷永远是恶。此证。 43 欢乐可以有过度而是恶;反之,就欢乐或快乐是恶而言,则忧愁可以是善。 〖证明〗欢乐是一种快乐,就其与身体相关联而言,它是指身体的某一部分 或某些部分,较别的部分感受得特别多的快乐 。这种情感的力量可以很大,以至于超过身体的活动, 而坚固地纠缠着身体,因而阻碍身体的能力,使其不能适应多方面的影响。所以 欢乐可以是恶。而忧愁乃是一种痛苦 单就其本身而论,即不能是善。但痛苦的力量及其增长既为外在原因的力量与我们的力量相比较所决定,所以我们可以设想这个情感的力量具有无限的等级和无限的种类,而且还可以设想忧愁的情绪 就其能够阻碍身体适应的能力而言,可以限制欢乐的过度。故在 这种情形下,忧愁可以是善。此证。 44 爱情与欲望可以有过度。 〖证明〗爱情是为一个外在原因的观念所伴随着的快乐; Franc.She 15 53134888.doc 因此为一个外在原因的观念所伴随着的欢乐就是爱情。所以爱情可以有过度。而欲望之大小,以其所 自出之情绪的大小为准。既然一种情绪可以超过人的别种活动 ,则出自那一种情绪的欲望,亦可随之而超过别种欲望,因此欲望也可以有过 度,正如前一命题证明欢乐可以有过度一样。此证。 〖附释〗我称之为善的那种愉快,很容易想象,而难于在现实中观察。因为 日常刺激我们的情绪,大都是起于身体某一部分的感受较别的部分特别多,因此 多数的情绪都有过度,而且牢固地束缚着心灵,使单独观察一物,而不能思想他 物。 人们虽然受制于许多情感,但永远为同一的情感所支配的人,还不多见,不 过为同一的情感所牢固地纠缠着的人,也复不少。我们也常常看见,有时许多人 为一物所激动,甚至于即使那物不在面前,也确信其即在面前。假使一个人并不 是在梦寐之中,而发生这类的事,则我们便说他是发疯了或癫狂了。至于那些陷 于热恋的人,白天夜晚,只知梦想爱人或情侣,亦不能不说是疯狂,因为他们的 行为处处足以令人发笑。但那贪婪的人,除金钱或财货外,不思其他,以及那虚 荣心重的人,除荣誉外,不知其他,就其惯作于人有损之事,且足以引人怨恨而 言,因不能认为疯狂,但真正讲来,贪婪,虚荣心,淫欲等虽没有被认作病症, 事实上都是疯狂之一种。 45 恨决不能是善。 〖证明〗凡我们所恨的人,我们总是要努力消灭他, 换言之,我们便要努力去作一件恶事。所以恨决不能是善。此证。 〖附释〗请注意,此处以及下列诸命题中,我所谓恨,皆是指对于人的恨而 言。 〖绎理一〗嫉妒,嘲笑,轻蔑,忿怒,报仇,以及其他与恨有关或为恨引起 的情绪,都是恶。此理据第三部分命题三十九与第四部分命题三十七,也同样很 明白。 〖绎理二〗凡一切为恨所引起的欲望都是卑鄙的,而在国家内是不公正的。 此理据第三部分命题三十九,并据第四部分命题三十七附释关于什么是卑鄙和不 公正的界说,也同样很明白。 〖附释〗我发现嘲笑。与笑之间有很大 的区别。因为笑与诙谐都是一种单纯的快乐,只要不过度, Franc.She 16 53134888.doc 本身都是善的。老实说,只有沉闷的、愁苦的迷信才会禁止享乐。为什么满足 饥渴比起扫除烦闷更适于需要呢?我所深信不疑的理由如下:没有神或人,除非 存心忌嫉的人会把人们的软弱无力,烦恼愁苦,引为乐事,或将人们涕泣,叹喟, 恐惧以及其他类似之物,即所谓精神薄弱的表征认作德性。反之,我们所感到的 快乐愈大,则我们所达到的圆满性亦愈大,换言之,吾人必然地参与精神性中亦 愈多。所以能以物为己用,且能尽量善自欣赏 ,实哲人分内之事。如可口之味,醇良之酒,取用 有节,以资补养,他如芳草之美,园花之香,可供赏玩。此外举凡服饰,音乐, 游艺,戏剧之属,凡足以使自己娱乐,而无损他人之事,也是哲人所正当应作之 事。因人身是许多不同性质之部分的组合体,须有新鲜多样的滋养品,庶全部体 力,尽其性能,适应一切,而心灵因之亦可适于理解多量事物。这种生活方式与 理想原则及一般惯习,皆最相符合。假如尚有其他生活方式,可供选择,则此处 所提出者,实为至善,且最适于采取者。至欲求更明白详尽的说明,实无必要, 故不多赘。 46 那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必尽可能用仁爱或德量以报答别人对他的怨 恨,忿怒或侮蔑。 〖证明〗一切起于恨的情绪皆是恶。故凡遵循 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将必尽可能努力使他自己勿为恨的情绪所激动,因此他将必努力使他人亦勿感受恨的痛苦。今恨可以因互恨而增加,但可以为爱所消灭,所以 恨可以转变为爱。所以那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必尽可能用 爱或仁爱力以报答别人对他恨 怒或侮蔑。此证。 〖附释〗一个想要以恨来报复损害的人,真是过的愁苦生活。反之,一个努 力用爱去制服恨的人是很愉快的,很有信心的向前奋斗。他可以毫不费力地反抗 一个人,甚或多数人,绝不须要求任何外力或命运的帮助。为他所征服的人,大 都心悦诚服,而此种服善,非由于力量的缺乏,乃由于力量的增进。这些道理完 全很明白的可纯从爱及知性的界说推出,实用不着一一加以证明。 47 希望与恐惧的情绪本身不能是善。 〖证明〗希望与恐惧的情绪不能离痛苦而存在。因为恐惧 Franc.She 17 53134888.doc 是一种痛苦,而希望不能离恐惧而存在。所 以这些情绪本身不能是善,只有就 它们能限制快乐的过度而言,才可说是善的。此证。 〖附释〗我们可以说,希望与恐惧的情绪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 力。依同样的原因,信心、失望、欣慰和悔恨,皆是心情软弱无力的标志。因为 信心与欣慰虽是属于快乐的情绪,但须以痛苦、亦即以希望和恐惧的情绪为前提。 因此如果我们愈能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则我们将愈尽量努力以求勿徒恃希望, 应扫除恐惧,掌握命运,依照理性的切当的忠告,以指导我们的行为。 48 过奖与轻蔑的情绪永远是恶。 〖证明〗因为这两种情绪皆违反理性,所以 是恶。此证。 49 过奖容易使得那受过奖的人趋于骄傲。 〖证明〗如果我们看见,有人因爱而对我们称许过当,则 我们将容易感得荣幸,换言之将容易感得快乐,并且容易相信所听见的他人称道我们之善。因此由于自己爱 自己,我们会将自己看得过高,换言之,,我们容易成为骄傲。此证。 50 怜悯在一个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本身是恶,没有益处。 〖证明〗怜悯是一种痛苦,所以 本身就是恶。由怜悯而产生的善,如努力解除我们所怜悯的人的痛苦 的欲望,已经是纯出于理性的命令。真 正讲来,唯有纯出于理性的命令的行为,我们才确实知道 是善的行为。所以怜悯在一个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本身是恶,没有益处。 此证。 〖绎理〗由此可以推知,一个遵循理性的命令而生活的人,必尽量努力使他 自己勿为怜悯之情所动。 〖附释〗那个能正确理解事物莫不出于神性之必然。莫不依自然的永恒律令 而发生之人,事实上将必不会发现任何值得恨,笑或轻视的东西,也将必不会怜 Franc.She 18 53134888.doc 悯任何人,但只就人的德性之所能达到的力量,努力去做善事,也可以说,努力 去求快乐。我们可以说,一个容易为怜悯的情绪所感动的人,实为别人的愁苦或 眼泪所转移,常常会做出一些他后来会失悔的事情来,一则因为根据情感,不能 作出确知是善的事情,一则因为容易受假装的眼泪的欺骗。但此点我特别明白指 出,只是对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而言。因为一个人既不依理性的指导,又 不受怜悯的感动,以帮助他人的人,简直可以说是不人道;因为 他似乎已不复象一个人了。 51 好感并不违反理性,而是可以符合理性的,并且是可以从理性产生出来的。 〖证明〗好感是对于曾作有利于他人之事的人的爱。所以 好感可以与主动的心灵相关联,换言之 ,可以与理解的心灵相关联,所以好感可以与理性相符合。此证。 〖别证〗一个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他为自己追求的善,也愿为他人去追求。所以如果他看见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作善事,则 他为自己作善事的努力便增加了,换言之,他将感觉快乐,而他的快乐将为对他人作善事那人的观念所伴随着。因此 ,他将对那人有好感。此证。 〖附释〗愤怒,据我们所下的界说,必然是恶 。但必须注意的,就是如果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为保持公共治安起 见,惩罚一个损害他人的公民,这不能说是他对那公民发生愤怒的情绪。因为他 惩罚那公民,并不是出于恨的情绪,想要消灭那个公民,而乃是基于对于职务的 忠忱。 52 自我满足可以起于理性,且唯有起于理性的自我满足,才是最高的满足。 〖证明〗自我满足是由于一个人省察他自己和他的活 动力量而引起的快乐。但是人的真正活动力量或德性就是理性,而理性就是他所能清楚明晰地考察的对象。所 以自我满足起于理性。而且当一个人考察他自己时,只能清楚、明晰或正确地知觉从他自己的活动力量而出之物,或从他的理解力量而出之物。所以最高的满足惟有起于理性的考察。此证。 〖附释〗自我满足实在是我们所能希望的最高的对象。因为 没有人努力保持他的存在,而其目的是为了别的东西。而且 Franc.She 19 53134888.doc 这种满足可以因称赞而愈益增进和坚强,反之 可以因责罚而愈益扰乱不安,所以我们大都为荣誉所指导, 很难忍受耻辱的生活。 53 卑谦不是一种德性,换言之,卑谦不是起于理性。 〖证明〗卑谦是由于一个人省察他自己的软弱无力而引起的痛苦。但就人能够用真正理性来理解他自己而言,我们便假定他能够了解 他的本质,或者他的力量。假如当他省察他自己时,他觉察出 他的软弱无力,则此种知识不是出于他能理解他自己,而乃是 出于他的活动能力之受到阻碍。但是如果我们假定,一个人 认识他的软弱无力,是由于他知道一个比他自己更有力量的存在,根据这个存在 的知识,他限制他自己的活动力量,那么,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实无异于承认他 能够明晰地了解他自己,或者他的活动力量,也因而增加了。所以卑谦或愁苦既是起于人之省察到自己的软弱无力,而不是起于理性或真 理的考察;所以卑谦不是一种德性,而是一种被动的情感。此证。 54 懊悔不是一种德性,换言之懊悔不是起于理性;反之,一个懊悔他所作的事 的人是双重的苦恼或软弱无力。 〖证明〗证明这一命题的前部分与证明前命题相同。至于这命题的第二部分 据懊悔的界说即可明白。因为一个懊悔他的行为的人,第一为恶的欲望所征服,第二为痛苦的情绪所侵扰。 〖附释〗人们既然很少遵循理性的命令而生活,所以卑谦与懊恼的情绪以及 希望与恐慌的情绪,对于人们到反而利多害少。因为人们既然不免于有罪过,那 么他们最好是于犯罪过之后,有这种情绪随之。因为假如所有心灵软弱的人,尽 都同样骄傲,毫不知羞耻,毫不知畏惧,这样还有什么联系可以使他们联合起来 共同生活呢?可怕的事莫过于一大群人不知道畏惧。无怪乎,许多先觉之士,不 为少数人的利益打算,而为公共的幸福着想,总是大大提倡卑谦,忏悔和敬畏。 其实凡是受制于这几种情绪的人,远较别的人更容易领导,这样最后他们便可以 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换言之,他们便可以成为自由人,而享受幸福的生活。 55 最大的骄傲与最大的自卑,都是对于自己本身最大的无知。 Franc.She 20 53134888.doc 〖证明〗此理据情绪的界说第二十八与第二十九自可明白。 56 最大的骄傲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证明〗道德的原始基础乃在于遵循理性的指导 以保持自己的存在。因此一个不知道自己的人,即是不知 道一切道德的基础,亦即是不知道任何道德。并且遵循道德而行, 即是遵循理性的指导而行。而一个遵循理性而行的人, 也必然自己知道他遵循理性而行。所以一个最不知道他自己的人,亦即 最不知道一切道德的人,最不能遵循道德而行的人,换言之 ,他的心灵必最为软弱。所以最大的骄傲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此证。 〖绎理〗由此可以最明白地推知,骄傲与自卑的人最受制于情感。 〖附释〗但自卑比起骄傲更容易校正,因为自卑是痛苦的情绪,骄傲是快乐 的情绪,后者较前者更为强烈。 57 骄傲的人喜欢见依附他的人或谄媚他的人;而厌恶见高尚的人。 〖证明〗骄傲是由于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高而引起的快乐。那骄傲的人,将必尽量努力培养着这种自视过高的意见 ,所以他将必喜欢见那些依附他或谄媚他的人 ,而逃避那些对他有正当评判的高尚的人。此证。 〖附释〗若要将骄傲的弊病,在这里一一列举出来,未免太长。因为骄傲的 人虽是受制于一切情感,却又绝少受制于仁爱及怜悯的情感。 但这里我不可不略为提到的,就是有时所谓骄傲的人是指他将别人看得太低 而言。在这个意义下,则骄傲应界说为由于一个人具有自认为高过别人的错误意 见而引起的快乐。而与骄傲相反的自卑则可界说为由于一个人具有自认为不如别 人的错误意见,而引起的痛苦。确定了这点,便可容易明了何以骄傲的人必然嫉 妒,他对于那最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便最怀忌恨。 并且由此可以推知,他这种忌恨不是仁爱或恩惠所可容易克服的 ,于是他只喜欢结识那些谄媚依附的人,而结果这些人愚弄他,迎 合他那软弱的心灵,把它由一个愚人弄成一个狂人。 自卑虽是与骄傲反对,但实际却与骄傲最为接近。因为自卑的人的痛苦既是 起于借他人的力量或德性以判断他自己的软弱无力,但假如他想象中完全以考量 Franc.She 21 53134888.doc 他人的短处为事,则他的痛苦将必减少,甚或感觉快乐。所以有句谚语说:“难中 得伴,愁绪减半”。反之,假如他觉得与他人比较,他越是不如人,则他将越感痛 苦。所以没有人比那自卑的人更容易起嫉妒之心,所以他们最喜欢努力观察别人 的行为,其目的大都只在指责别人,而不在匡正别人。因此结果他只是称赞自卑, 甚且以悲观自卑为荣,而且即当他们颂扬自卑之时,同时亦保持消极自卑的意态。 这些都是从自卑的情绪必然而出,正如从三角形的本质,即可必然推出三角之和 等于两直角一样。 我已经说过,我认为这些或类似这些的情绪是恶的,乃因我只是着重情绪对 于人类利害而言。但自然的法则只顾及自然的共同秩序,而人却只是此自然的公 共秩序的一部分。——我愿意附带提到这点,以便人们不致怀疑我只是列举人们的过恶疵病或荒谬行为,而未曾科学地证明事物的本性或特质。因为在第三部分 的序言里,我已经说过,我考察人类情绪的性质,与考察其他自然事物的性质完 全取同样的态度。真正讲来,人的情感如果不能表示人的力量和技巧,但至少足 以表示自然的力量和自然的创造的技巧,绝不亚于我们所赞美的和所乐于观察的 其他事物。但我上面这些讨论,其目的仅在于辨明个别的情绪,指出哪些于人有 利,哪些于人有害。 58 荣誉并不违反理性,且可起于理性。 〖证明〗这一命题据情绪的界说第三十,又据第四部分命题三十七附释中关 于荣誉的界说,是很明白的。 〖附释〗所谓虚荣只是借大家的意见所养成的一种自满。只要大家意见取消 了,则这种自满也就随之消散。这就是说一个人所能 爱好的最高善也随之消散。因此,凡是从大众的意见中去求荣誉的人,必须日夜 焦心瘅虑,不息地努力。活动、图谋以保持他的荣誉。因为人们是变化无常的, 如果一个人不设法将他的荣誉保持住,则他的声名转瞬就会消逝。甚且因为人人 都想求得大众的赞许,则这人很容易毁坏那人的声名。既然人们所争逐的都自以 为是最高的善,因此各人皆发生一种极大的欲望,相互努力压制对方,谁最后崛 起而为胜利者,才看见他所以获得荣誉,并不在于自己受用,而在于毁损他人。 所以这种荣誉或满足,其实都是虚幻的,非真正的满足,只可说是虚荣。 关于羞耻所须说的话,可以容易借用关于同情和懊悔所说过的话加以阐明。 我现在只须略补说几句如下:羞耻也正如怜悯一样,虽不是一种德性,但就其表 示一个人因具有羞耻之情,而会产生过高尚生活的愿望而言,亦可说是善的,犹 如就痛苦足以表示受伤部分还没有麻木而言,则痛苦也可说是善的。因此一个人 Franc.She 22 53134888.doc 对于他的行为感觉羞耻,虽在他是一种痛苦,但比起那毫无过高尚生活的愿望的 无耻之人,究竟是圆满多了。 以上就是我所要说的关于快乐和痛苦诸情感的话。但就欲望而论,则欲望的 善恶,以其所由起的情感的善恶为准。但一切欲望,只要是为我们的被动的情绪 所产生的,都是盲目的,而 且只要人们是很容易教导成纯遵循理性的命令而生活,则这些欲望,将会没有什 么用处。这点我即将简略阐明于下。 59 在我们为被动的情感所决定而产生的一切行为,也可以不为情感所决定,而 为理性所决定。 〖证明〗遵循理性的行为不是别的,即是基于我们性质本身之必然性而出的行为。但痛苦就其减少并限制此种活动力量而言,乃是恶。所以我们可以不为此种情绪所决定,以发出任何理 性所不容许的行为。再则,快乐单就其足以妨碍人的活动能力而言,亦是恶。所以我们也可以不受其决定,以发出任何理性所不 容许的行为。最后,就快乐之符合理性而言,快乐乃是善 ,而且惟有在人的活动力量没有增加到足以自己理解自己和自己的行为的程度之情形下,快乐才是被动 的情感。因此假如一个人为快乐的情绪所鼓舞,而能达到自己正确地理解自己并 理解自己的行为之圆满性,则他将能够依照理性以作他此时为被动的情感所决定 而作之事,甚且可以作得更好一些。但一切情绪皆基于快乐、痛苦或欲望 。而欲望不是别的,即是努力行为的自身;因此 凡我们为被动的情感所决定,而产生的一切行为,也可以不为情感所决定,而只 为理性所决定。此证。 〖别证〗任何行为,只要是起于我们感受着恨或别的恶的情绪,便可说是恶 的。但没有单就任何行为的本身看来,是善或恶 的。而同一行为可以时而叫做善,时而叫做 恶。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某时呼做恶的或起于恶的情绪的同一 行为,通过理性的指导,使其转变成善的行为。此证。 〖附释〗可以用一个例子将此点更加明白解释。譬如,似乎击物的行为,就 其为一个物理的动作而言,我们仅仅注意一个人举起手臂,紧握拳头,用力运动 全臂向下击去。这是基于人体的构造所具有的德性。但如果一个人为愤怒或忿恨 的情感所激动,而有握拳挥臂的举动,则这事的发生,正如我们已在第二部分所 Franc.She 23 53134888.doc 证明那样,是由于同一行为可以和许多事物的不同的意象相联系,因此我们可以 为我们只有混淆观念的意象所决定,也可以为我们清楚明晰地理解的事物的观念 所决定,而发出同样的行为。由此可见,如果人能遵循理性的指导,则每一个起 于被动的情感的欲望,将不复起什么作用。 我们还可以看见,何以一个起于被动的情感的欲望可以说是盲目的。 60 一个起于快乐或痛苦的欲望,假如此种快乐或痛苦只是与身体的某一部分或 某一些部分相关联,而不是与整个身体的一切部分相关联,决不能照顾到整个人 的利益。 〖证明〗试假定某一身体甲的某一部分为一个外在原因的力量所加强,因而 超过别的部分,则此一部分决不会努力以消失其力量,而使身 体其余的部分得各尽其功能,因为这样,则此一部分将会有消失其力量的能力, 这是不通的。所以身体的那一部分将努力以保持其那原有状 态,同样,心灵也将努力以保持那原有状态。故起于此种片面的快乐情绪的欲望,决不会照顾到整个的人。反之,假如身体的甲部分受 了限制,使得其余的部分占了优势,也可以用同样方法证明起于痛苦的欲望也决 不照顾到整个人的利益。此证。 〖附释〗既然快乐大都只是与身体的一部分相关联,所以我们大都不顾及全部身体的健康。而只是要求保持我们的存在。而且, 那些支配我们的欲望也大都只顾及现在,而不顾及将来。 61 一个起于理性的欲望,决不会过度。 〖证明〗一般地讲来,欲望即是人的本质,因为人的本质是在任何状况下被决定而产生某种行为,因此一个起于理性的欲望,换言之 ,一个由我们的主动而发生的欲望,即是人的本性或本质,因为人的 本质是被决定而产生某种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纯从人的本质 加以正确的理解。假如,这种欲望可以过度,则人性的自身将会有超出其自身的 可能,换言之,它将有超出它自身的能力的可能,这显然是自相矛盾,所以这种 欲望决不会过度。此证。 62 只要心灵依照理性的指导去理解一物,不论所得的观念,为将来之物,过去 Franc.She 24 53134888.doc 之物或现在之物的观念,而心灵的感受都是同等的。 〖证明〗凡心灵依照理性的指导所理解之物, 它都是依照同样的永恒性或必然性的形式去理解,因而 它会感受到同样的确定性。所以无论它所得到的观念是将来之物,或过去 之物,或现在之物的观念,心灵都是通过同样的必然性去理解的,因而它也得到 同样的确定性。而且不论它所得到的观念是关于将来,过去或现在之物的观念, 它们都会是同样的真。换言之,都会永远具有与正确观念相同的特质。所以只要心灵依理性的指导以理解一物,不论所 得的观念是将来、过去或现在之物的观念,而心灵的感受都是相同的。此证。 〖附释〗假如我们对于事物的绵延能有正确的知识,而且能凭理性去决定其 存在的时间,则我们将以同样的情绪去观察将来之物,如象现在之物一样。而心 灵追求它所认为将来之善,也将如象现在之善一样,因此必能放弃现在的较小之 善,以为将来的较大之善,且至少必可不去追求现在虽善,而会成为将来之恶的 原因之物,这点此后即将加以证明。但对于事物之绵延据我们仅能有不很正确的知识,而且我们决定事物存在时间的久暂,仅能凭借想象力。而想象力对于现在事物的意象与对于将来事物的意 象的感受,大不相同。因此我们所能具有对于善恶的真知识,仅仅是抽象的或一 般性的知识,而我们凭借平时对于事物的秩序和因果的联系所下的判断,来决定 何物对我们现在为善或恶的,都是出于想象的较多,而符合真实的较少。因此那 由能顾及将来的关于善恶的知识所引起的欲望容易为对现时引诱力很强的事物的 欲望所阻碍,实无足怪。 63 那受恐惧的支配,去作善避恶的人,不得说是受理性的指导。 〖证明〗一切与心灵相关联的主动的情绪,或者与理性相关联的情绪,只有快乐与欲望两种情绪。所以 那受恐惧的支配,或因畏祸而为善的人,不得说是受理性的指导。此证。 〖附释〗世俗迷信之徒,只知诅咒罪恶,而不知教导道德,他们所汲汲从事 的,不在于以理性去指导人,而在于用恐怖去恫吓人,只在于使人避害,而不在 于使人爱德。其目的实不外乎使他人也象他们一样的苦恼。无怪乎这类人大都是 很令人厌恶痛恨的。 〖绎理〗在起于理性的欲望基础上,我们是直接地为善,只是间接地避恶。 〖证明〗因为凡起于理性的欲望,决不能起于痛苦,而只能起于快乐的情绪, 而快乐的情绪不是被动的情绪,换言之 Franc.She 25 53134888.doc ,决不会过度。所以此种欲望是起于对于善的知识,而不是起于对于恶的知识,因此遵循理性的指导,我们是直接地追求善,只是间接地 避免恶。此证。 〖附释〗这一绎理可用一个病人和一个健康的人的例子去说明。病人因为害 怕死,愿意吃他所不愿意吃的东西。而健康的人便对食物感觉乐趣,则较之因畏 死或直接地欲避免死而用食物者,更能感觉生活的意味。同样的道理,当法官判 决一个罪人的死刑时,他并非出于怨恨或忿怒,而乃只是基于对于公共幸福的尊 重,故可说是纯是为理性所指导。 64 关于恶的知识是不正确的知识。 〖证明〗关于恶的知识即是我们所意识着的痛苦之自身。痛苦是到较小的圆满的过渡,因此不能从人 的本质本身得到理解。所以痛苦是建筑在不正确的观念之上的被动的情感。因此关于痛苦的知识,或关于恶的知识,是不正确的。此证。 〖绎理〗由此可以推知,如果人的心灵只具有正确的观念,它将不会形成恶 的观念。 65 依照理性的指导,我们于两善中,将择其大者,于两恶中,将择其小者。 〖证明〗如果有善物于此,足以阻止我们享受一较大之善,则此善物实际上 即是恶。因为我们肯定事物是善的或恶的,是 就我们把它们拿来相互比较而言。根据同样的理由,一个较小之恶,实际上即是 善。所以依照理性的指导,我们只是追求或择取较大 之善与较小之恶。此证。 〖绎理〗依照理性的指导,为了一个较大之善起见,我们宁愿择取较小的恶, 如果一个较小之善可以成为较大之恶的原因,则我们亦宁愿放弃比较小之善。因 为此处所谓较小之恶,实际上是善,反之,此处所谓较小之善,实际上是恶。所 以我们追求前者,放弃后者。此证。 66 依照理性的指导,我们宁追求将来的较大之善而不择取现在的较小之善;宁 择取现在的较小之恶,而不追求将来的较大之恶。 Franc.She 26 53134888.doc 〖证明〗如果心灵对于一个将来之物能有正确的知识,则 它对于将来之物的感受与对于现在之物相同。因为,单就理性的本身看来, 正如本命题所假定那样,无论较大之善或较大之恶是在将来,或在现在,都是一 样的。所以我们宁追求将来的较大之善,而不择取现在的 较小之善等等。此证。 〖绎理〗依照理性的指导,我们将追求足以成为将来的较大之善的原因的现 在的较小之恶,我们将放弃足以成为将来的较大之恶的原因的现在的较小之善。 这一绎理与前一命题的关系,正如命题六十五的绎理与命题六十五的关系。 〖附释〗如果持上面所说的话与第四部分前十八命题里所证明的关于情感的 力量的话相比较,便可容易看出,那只受情感或意见支配的人,与为理性指导的 人,其区别何在。前者的行为,不论他愿意与否,完全不知道他所作的是什么, 而后者的行为,不是受他人的支配,而是基于自己的意志,而且仅作他所认识到 在他的生活中最为重要之事,亦即仅追求他所最愿望的对象。因此我称前者为奴 隶,称后者为自由人。至于自由人的性格与生活方式,我还要补充几句话在下面。 67 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证明〗自由人,亦即纯依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 他不受畏死的恐惧情绪所支配,而直接地要求善,换言之,他要求根据寻求自己的利益的原则,去行动、生活, 并保持自己的存在。所以他绝少想到死,而他的智慧乃是生的沉思。此证。 68 假如人们生来就是自由的,只要他们是自由的,则他们将不会形成善与恶的 观念。 〖证明〗我曾说只依照理性的指导的人是自由的。所以一个生来就自由并能 保持其自由的人,只会具有正确的观念,因此他将不会有恶的观念,而且亦不会有善的观念。此证。 〖附释〗这个命题的假定,据第四部分命题四看来,显然是错误的,而且也 是不能设想的。除非单就人的本质而论,或单就神而论,不是就神是无限的,而 是仅就神是人的生存之原因而论,实无法理解。 这一点以及我们前面所证明的几点,似乎即是摩西所记初人历史的意义。在 摩西的初人历史里,除了上帝创造人类之外,没有设想到上帝的别种力量。换言 之,他只设想到那最能照顾到人类的利益的力量。所以他警告我们说,上帝禁止 Franc.She 27 53134888.doc 自由人吃那善恶知识之树的果实,假如他吃了那树上的知识之果的话,他将立即 恐惧死亡,而甚于愿意生活。他并且复进而告诉我们,当人寻着了一个完全与他 的性质相符合的妻子时,他发现天地间除了他的妻子于他最有利益外,没有别的。 及至他渐渐相信禽兽也与他有相似之处,他便立即开始模仿它们的情绪 ,因而失掉他的自由。直到后来教会中的长老才又将天赋的自由 恢复转来。而此种自由的恢复乃得力于接受耶稣基督的精神的领导,亦即受上帝 的观念的指导,而且唯有上帝的观念可以使人自由,使人力求自己所欲之善,让 他人也可以共同享有,有如在上面所证明的那样。 69 自由人的德性表现在避免危险和表现在征服危险方面,有同等伟大。 〖证明〗一个情绪非通过一个相反的较强的情绪不能加以 克制或排除。但盲目的勇敢或恐惧可以认为是力量同等强大的情绪。所以要想克制勇敢与要想克制恐惧所必需的心灵德性或意志力量 必是同等的强大;换言之,自由人避免危险和征服危险都须凭借同等的心灵德性。此证。 〖绎理〗因此在一个自由人那里适时的逃避比起战斗来需要同样强大的意志 力量,这就是说,自由人选取逃避和选取战斗一样都需要具有同样的意志力量和 机警。 〖附释〗什么是意志力量或什么是我所了解的意志力量,我已在第三部分命 题五十九附释中解释过了。此处所谓危险是指任何一个足以为恶,如痛苦、怨恨、 争执等的原因之物。 70 一个生活在无知的人群中的自由人将尽可能努力避免他们的恩惠。 〖证明〗每一个人都是根据他自己的情感来判断什么是善。所以如果一个无知的人施予他人一点恩惠,他将要根据他自己的意见 加以估价,假如他看见那受惠的人将它估价稍低,则他将 会感觉痛苦。但自由人据努力与他人缔结友谊,而不愿以施惠者依据其情感对于他所施的恩惠的估价为准则,去报答他人的恩惠。他但愿依 据理性的自由判断的指导他自己以及别人,而且仅作他自己所知道的最重要之事。 所以一个自由人为不致引起无知者的怨恨且不致屈服于无知者的嗜好而只是为了 遵循理性的指导起见,将尽可能努力以避免他们的恩惠。此证。 〖附释〗我说“尽可能避免他们的恩惠”,亦即含有不必完全拒绝他们的恩惠 Franc.She 28 53134888.doc 之意。因为人虽无知,究亦是人。对在困难中的人,他们也能给予出于人情的助 力,须知此种人情内的助力,是人所有的最有价值的助力。故有时接受他们的助 力并依照他们的愿望予以酬谢,也是必要的。此外,当我们辞谢他人的恩惠时, 尤须谨慎,不可流露出轻视施惠人的态度,亦不可表现出因为吝啬而害怕酬报别 人的恩惠,如是,便不致因力求避免他们的怨恨,反而惹起了他们的怨恨。所以 于避免他人恩惠之时,我们必须顾全到利益与礼貌。 71 唯有自由的人彼此间才有最诚挚的感恩。 〖证明〗唯有自由的人彼此间才最为有益,或彼此间才有最真挚的友谊的联系,而且也唯有他们才会以同样热烈的爱情彼此力求互施恩惠。所以唯有自由的人彼此间才有最诚挚的感恩。此证。 〖附释〗那些为盲目的欲望所支配的人彼此间表示的感恩,大多是属于交易 性质,或者是一种诱惑手段,而非真正的感恩。 回目录、第5部分、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 Franc.She 29
/
本文档为【斯宾诺莎-伦理学第4部分、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