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精品】国立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班69

2018-01-31 10页 doc 30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精品】国立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班69【精品】国立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班69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班 九十學年度政治學方法論課程大綱 Rationalism and Empiricism 理性主義 與 經驗主義 報告人:研究生 陳俊昇 導言 中古世紀結束,文藝復興展開,人文主義興起,揚棄中古神學,脫離中古世紀以神為中心的哲學思想:註一:,重新探索希臘哲學,而進入以人為中心的哲學思考,加上民族國家形成,政治法律理論出現,以及宗教改革,此時,主體與客體的思考又開始二分,西方的哲學思想與社會科學方法論一分為二,區分為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 近代科學的...
【精品】国立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班69
【精品】国立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班69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班 九十學年度政治學方法論課程大綱 Rationalism and Empiricism 理性主義 與 經驗主義 報告人:研究生 陳俊昇 導言 中古世紀結束,文藝復興展開,人文主義興起,揚棄中古神學,脫離中古世紀以神為中心的哲學思想:註一:,重新探索希臘哲學,而進入以人為中心的哲學思考,加上民族國家形成,政治法律理論出現,以及宗教改革,此時,主體與客體的思考又開始二分,西方的哲學思想與社會科學方法論一分為二,區分為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 近代科學的昌明,也改變的科學思考的方法,如:哥白尼太陽中心說、克卜勒的三大定律、伽利略的落體定律與慣性定律等,牛頓的光之分析、萬有引力、微積分。 Rationalism 新柏拉圖主義:近代興起,哲學思想重溯至希臘,柏拉圖備受重視,新柏拉圖主義應孕而生,與柏拉圖一樣,強調人類的認識活動始於存在人內心的理智,知識的產生在於人類善用自己天賦的理智 ,此種思想主張影響到後來的理性主義。 一、 笛卡兒:Rene Descartes,1596-1650: A. 懷疑方法:凡經我的理智認為絕對明顯的,才能接受。 B. 我思故我在:因為思維的存在,證成了思維者本身的存在。 C. 以數學原理為基礎:採用演繹方法,一切知識皆由先天觀念推演 而得,感官經驗並不真實。 D. 觀念論:人造觀念:人創造虛擬的觀念,如人面獅身,直覺觀念: 泛指所有的感官經驗,先天觀念:數學或幾何學中的原理,與生俱 來,來自理性,其方法是演繹。 重要著作:沈思錄 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 (1641)、方法論 Discourse on Method (1637)、哲學原理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 (1644)、心靈的情緒 The Passions of the Soul (1649) 一,Discourse on method and the meditations, R. Descartes,1968,penguin, 中山圖:B1848.E5 S9. 二,Slected philosophical writings, R. Descartes ,1988,Cambridge,中山 圖,B1837 C67. 三,方法導論,沈思錄,笛卡兒著,錢志純,黎惟東譯,1991,志文,中 山圖:146.31 7647. 四,笛卡兒的沈思,胡賽爾著,張憲譯,1994,桂冠,中山圖:143.67 8463. 二、 史賓諾沙:Baruch de Spinnoza 1632-1677: A. 知性改善論:四種知覺:Perception: a.道聽途說的知覺:藉助他人經驗而得知。 b.感覺經驗的知覺:油能起火,水能滅火,狗會吠,人會思考。 c.論證推理的知覺:透過此一層次的知覺,嚴謹意義的知識才能成立,或從果推因,譬如感覺物體存在,示物體與心靈之間有所結合,構成感覺,但仍不能確知感覺以及心物結合的本質。 d.本質直觀的直覺:事物本身在此種知覺中透露其本質,由幾何學推論出的知識最可靠,如兩個物體分別與第三物相等,則兩物體也必然相等,因為幾何性知識是理性推演的必然結果,所以凡知識不是來自理性者,皆不真實。 B. 倫理學:取消道聽途說的知覺,將知識分為三種 a. 第一種知識或稱想像的表象,並非來自邏輯的推演,而是通過感覺獲得的被動表象。以外界物體為因,因此主觀含混,變動不居,此種純然依靠感官經驗而得的知識係不充分且混雜的表象,如桌椅、鳥獸等。 b. 第二種知識為科學知識:心靈具有理解事物本質所需的概念,充分掌握事物的表象,一切心靈都是物體的表象,此為數學及物理學的基礎,透過這些概念,才能形成系統性的科學知識,如物體的擴延性或運動性。 c. 直觀性知識:根據理性所獲的知識,能夠從宇宙自然的本質性構造 徹底理解個別物體的本質,證成神即自然的泛神論形上學命題。 重要著作:笛卡兒哲學評註 Renati Descartes Pincipia Philosophica (1663)、神學政治論 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 (1670)、倫理學 Ethica Ordine Geometirco Demonstrata:1677:. 一,Benedict De Spinoza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understanding ,The Ethics,Correspondence.trans.by R.H.M.Elwes.1955,Dover,中山 圖:B3983.E5 S64. 二,Spinoza: The way to wisdom,Herman De Dijn,1996,Purdue University,中山圖:B3984 D48 1996. 三,倫理學,史賓諾沙,1997,北京商務,中山圖:190 8340. 四,笛卡兒哲學原理,史賓諾沙著,王陽庭、洪漢鼎譯,1991,北京商 務, 中山圖:146.31 8823. 三、 萊布尼茲:Gottfried W. Leibniz 1646-1716: A. 六大定律:調和律、充足理由律、偶然律或完善律、矛盾律或同 一律、不可辨別者同一律、連續律。 B. 人類悟性新論:同意洛克經驗論中,知識與經驗的關聯性,但是批 評洛克未將以經驗為內涵的觀念:表象:與構成觀念的悟性:心靈 主動能力:區分,因此,導出「心中之觀念無非來自感覺,但悟性 本身除外」,為康德的知識論奠立基礎。 C. 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從悟性的思考與推論得知,感性 認識從經驗得知,又可區分為理性真理與事實真理,前者是形上學 的或是幾何學的,後者則是偶然的,或又區分為先驗認知與後天認 知,即先驗分析命題與後天綜合命題,前者是可能存在,後者是現 實存在,但兩種知識的來源最後又回歸到上帝。 重要著作:單子論 La monadologie 、形上學序論 Discours de metaphysique、人類悟性新論 Nouveaux essais surentendent humain. 一,Discourse on metaphsics and related writings, ed. R.N.D Martin and Stuart Brown,1988,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中山圖:B2572 .E5 M37 1988 C.2 二,New Essays on Human Understanding ,G.W. Leibniz,1989/1996,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中山圖:B2581 .E5 L44/B2581 .E5 R45 1996. 三,G.W.Leibniz’s monadology : an edition for students, by Nicholas Rescher,1991,Routledge,中山圖:B2580 .E5 R47. 四,Leibniz philosophical writings, ed. By G.H.R Parkinson,1973,J M Dent & Sons,中山圖:B2558 P37. 五,Leibniz: Political writings, ed. Patrick Riley ,1972,Cambridge,中山 圖: 六,萊布尼茲,蕭莉德著,黃慶明譯,1978,長橋,中山圖:147.31 8665. Empiricism 奧坎的唯名論:心靈之外的每一事物實際上是個別存在的,現實的 共相不可能存在,共相只是知性作用的概念。 一、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 A. 四大偶像說:種族偶像、洞穴偶像、市場偶像、戲院偶像。 B. 三種研究方法:純經驗論者如螞蟻,純理性論者如蜘蛛,兩者結合 如蜜蜂。運用歸納法是構成知識的形式。自然事物的唯一原因。忽 略演繹法的重要。 C. 歸納法三步驟:蒐集:collectio:、拒斥:exclusio:、總括 :vindeminatio:. 重要著作:新工具 Novum Organum 、學問的尊嚴與進步 De dignitate et augmentis scientiarum、論文集 Essays 、政治小說 新阿特蘭提斯 New Atlantis. 一,The Two Books of Francis Bacon, F. Bacon,1994,Thoemmes Press, 中山圖:B1173 .E5 S74 1994. 二,The Oxford Francis Bacon V.1 Philosophical studies 1611-1619,ed. G. Rees ,1996,Clarendon Press,Oxford,中山圖:B1153 1996. 三,Francis Bacon’s idea of science and the maker’s knowledge tradition,Antonio Perez-Ramos ,1988, Clarendon Press,Oxford,中山圖: B1198 P47. 四,Bacon ,Anthony Quinton,1996,Oxford,中山圖:B1198 Q84 C.2 五,F.Bacon :The Essays or Counsils civil and moral, Bacon ,1979,Oxford, 中山圖:PR2206 V53 1979. 六,Bacon : The Eaaays ,1985 , Penguin , 中山圖:PR2206 P57. 七,Francis Bacon ,Brian Vickers , 1978 ,Longman , 中山圖:PR2208 V49 1978. 八,培根論文集, 培根著,李光億譯,1992,協志工業,中山圖:144.3207 8470 C.2 九,真理的探求 培根論文集,培根著,水天同譯,1994,遠流,中山 圖:144.32 8470 C.2 二、 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 A. 唯物論的經驗主義:精神只是物理現象,透過因果分析推論操作。 B. 唯名論的語言分析:共相非本質,只是一種語言的使用。 C. 唯物論的人性論:善惡相對說。 重要著作:巨靈論 Leviathan (1651)、人性論 Human Nature ( 1650)、 政體論 Decorpore Politico (1650)、物體論 De Corpor (1655)、論人 De Homine (1658). 一,The collected works of Thomas Hobbes V.1-11,1994,Routledge/Thoemmespress,中山圖:B1203 1994 V.1-11 二,On the citizen ,Hobbes ,1998,Cambridge,中山圖:JC153 H5213 1998. 三,霍布斯,J.W.N Watkins著,藍玉人譯,1979,長橋,中山圖:144.33 8656. 三、 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 A. 心理主義式的古典經驗主義:歷史的帄易方法「觀察時間上所發 生過現象的一種方法,與從時空抽象而得予以邏輯分析的方法有所 不同」,不同於現代英國經驗論的邏輯分析。 B. 觀念經驗論:否定先驗觀念,認為一切觀念來自經驗,數學與邏輯 都是經驗性的自明原則,人的心靈有如白版。 C. 兩種觀念論:單純觀念:simple ideas:與複合觀念(complex ideas), 即感覺與反省之別。複合觀念又分模式:modes:、實體:subatance:、 關係:relation:。 D. 初性次性論:即原有性質與可感性質,初性依附物體本身,次性 透過力量產生感官知覺,推演出直覺性知識與論證性知識。(註二) 重要著作:人類悟性論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1690)、政府論 Two Treatises of civil Government (1690). 一,Two Tracts on government ,1967,Cambridge,中山圖:JC153 A27. 二,人類理解論,洛克著,關文遠譯,1997,北京商務,中山圖:144.34 8350 V.2 四、 柏克萊:George Berkeley 1685-1753: A. 修正洛克經驗論:存在即是被知覺,亦即事物必須為被人所經驗者 才是存在者。 B. 觀念視覺論:抽象觀念僅為一種想像性視覺,缺乏實在性的內容,普遍名詞形成並不意謂有對應的實體存在,抽象觀念的存在僅為一種語言約定俗成的使用,哲學的繆誤在於語言的濫用,是現代語言分析哲學的先驅。 C. 批判初性次性論:初性次性並無分別,僅是主觀的相對性,初性並非來自物體本身的性質,初性次性一樣都是源於感官知覺的經驗所產生,稱為主觀的觀念論。 D. 否定實體論:次性初性差異不存在,一切事物都是來自感官知覺,實體僅是虛構觀念,並無實質內容,被知覺不能證成存在的性質。 E. 主觀觀念論:一切存在都是觀念的存在,物質世界即是精神世界,最後導出上帝才是第一因。 重要著作:視覺新論Essay toward a new theory of vision:1709人類知識的原理Principle of Human knowledge (1710)、對話錄Three dialogues between Hylas and Philonons:1712:. 一,Berkeley’s philosophical writings,ed. M. Armstrong,1974,Macmillan, 中山圖:B1303 B47 1965. 二,George Berkeley : Critical Assessments V.1-3,ed. By Walter E.Creery,1991,Routledge,中山圖:B1348 G46 V.1-3. 三,Berkeley :An Interpretation,K.P.Winkler, Clarendon Press,Oxford, 中山圖:B1348 W56. 四,Berkeley, J.O.Urmson ,1991,Oxford, 中山圖:B1348 U75. 五,巴克萊,蔡信安著,1992,東大,中山圖:144.41 8463. 六,柏克萊,David Berman 著,蔡偉鼎譯,1999,麥田,中山圖:144.41 8480. 五、 休姆:David Hume 1711-1776: A. 人性論:人性是一切科學的中心,然而,涉及經驗內容的知識,如 果無法透過抽象或實驗性推理加以驗證,那麼僅為詭辯與幻想,可 將書燒毀。 B. 修正經驗論:印象優位原則或稱觀念可還原性原則,將感官經驗區 分為印象與觀念,而其區分在於強度不同,一切觀念都可還原為原 初印象。 C. 觀念聯合與知識構成:知識的構成在於觀念的聯合,類似性、鄰接 性、因果性為自然關係,類似性、同一性、時空關係、量數比例、 質的程度、矛盾性、因果關係,並區分知識命題為觀念關係與事實 問題,即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 D. 否定物質與精神實體論:延續柏克萊的批評,認為物質實體論只 是一種透過想像力結合而成的觀念群,以實體概念便於指涉此觀念 群,其實只是一種虛構性的語辭。 至於精神實體論,如自我,則是無法還原為原初印象,而是許多變 動不居性質各異的印象或觀念,透過想像力結合的複合印象,此即 虛構的自我,因此自我同一性不是哲學問題,僅為語言分析的問題。 重要著作:人性論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1738)、人類悟性探討 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1748)、自然宗教對話集 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1752)、道德原理探討 An Enquiry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1748) 一,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1969,penguin,中山圖,B1485. 其他參考書目: 二,Political Essays ,Hume ,1994,Cambridge,中山圖:JC176 H897 1994. 三,休謨,A.J.Ayer著,李瑞全譯,1983,聯經,中山圖,144.47 8530. 四,休謨,李瑞全著,1993,東大,中山圖,144.47 8456. 五,休謨, 安東尼 昆登著,時國銘 譯,1999,麥田,中山圖:144.47 8640 結語 一,西方的哲學思想進入近代之後,在中古世紀原本合而為一,在上帝概念下被統合的主體與客體遂一分為二,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在知識論上各自偏向主體與客體,一者強調人做為主體的認識能力,能夠掌握客觀世界,一則強調客觀世界作為實體存在,人只是被動去認 知,從此兩派爭論不休。 二,雖然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在知識論上主張截然相反,但是他們定義的科學方法卻是同樣來自數學與邏輯,套用科學史家孔恩:T. Kuhn:的話,數學與邏輯是當時代科學的典範,而此科學的典範主要係由伽利略與牛頓所奠立,只是理性主義強調演繹法,而經驗主義則重視歸納法。 三,關於古典的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後世的思想家提出了許多批評,在此無法一一詳述,康德:Kant:大概是首位企圖整合經驗論與理性論的學者,而休姆的範疇論對康德則有墊基的作用,至於卡爾波柏:K Popper:則對歸納法有深刻的反省與批判,進而提出否證法作為科學方法的判準,而創立現象學的胡賽爾:Hussler:則是對於笛卡兒強調的主體認識過程提出先驗的還原等方法嚴密鞏固此理論體系,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 問題 一,理性主義強調人具有天賦的理性,但如何證明理性的存在,而不將原因歸諸給上帝,古典理性主義所謂的理性幾乎就是指數學與邏輯,人類的理性難道只以這兩種形式存在嗎,如果是的話,如何證明,如果不是,那該如何釐清理性的內涵與性質,以及界限與範疇。 二,古典經驗主義強調經驗是知識與觀念唯一的來源,果真如此,那 麼,超脫經驗之外的知識是不存在,人類所能累積的知識何其有限,如果肯定經驗是知識的來源,但不得不承認人有理性思維與觀念的存在,則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差異何在,兩者似乎不需涇渭分明。 註釋 註一,中古世紀著名的哲學家聖奧古斯丁:S. Augustine:在「論自由意志」一文中充分地展現了中世紀以神為中心的哲學思想,他論證人存在自由意志,但人的自由意志則是由上帝所賦予。 註二,初性次性論其實並非洛克首創,伽利略等人在觀察分析物體的性質時,即將其區分為初性與次性,洛克只是沿襲這些科學家的用法罷了。
/
本文档为【【精品】国立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班69】,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