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研究——以人教版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12002年版为例

2017-10-19 42页 doc 66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研究——以人教版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12002年版为例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研究——以人教版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12002年版为例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研究——以人教版义务 教育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12002年版为例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研究??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2001-2002年版为例 姓名:宁林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指导教师:陈旭远 20080501摘 要 当代是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角色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教育问题中融入性别 视角也随之成为当今...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研究——以人教版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12002年版为例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研究——以人教版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12002年版为例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研究——以人教版义务 教育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12002年版为例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研究??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2001-2002年版为例 姓名:宁林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指导教师:陈旭远 20080501摘 要 当代是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角色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教育问题中融入性别 视角也随之成为当今教育研究领域里热点而重要的话题。然而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大 部分中学语文教科书所传递出来的性别文化带有明显的父系社会印迹。女性角色的缺失 和严重的性别角色刻板化历来是教科书中最为敏感、也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本文即 针对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问题展开研究。 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一是对前人关于教科书性别角色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 梳理和综述;二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三是特别针对现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女 性角色的数量、类型、主配角分布、时代分布、以及在插图中出现的情况等角色呈现方 式展开研究;四是结合切实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丰富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其中第三、 四部分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期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查找前人研究遗漏的空白,对一些存在 争议的话题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引起人们对教科书中女性角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孕育于社会文化主体的语文教科书所体现的性别文化是高度 浓缩的社会性别文化,而初中阶段又是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语文教科书所 选择和传递出来的性别意识形态对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性别观,形成客观认识女性的态度 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 用。如果教科书在这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学生在与教科书的长年接触中,对其中的性 别角色,特别是女性角色产生盲目认同、适应乃至麻木,影响其自我认知、矮化其人格, 影响其在生命历程中应付复杂世界所需的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从理论和实例 上对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法、统计法、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对前 人研究整理、综述的基础上,以相关理论为依据,采用统计法和内容分析法对现行人教 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归类研究,并对这些统计数据和呈现出的问题进行认 真、深入的分析,寻求解决之道,研究力求体现科学性、真实性和对现实教学的指导意 义。 关键词:女性角色;初中语文教科书;性别角色刻板化;多元解读 , 舶 仃 矗】却 . . 砌 ’ . 出 协 . , . 眦 . ? , 呦,,,.曲锄??,、? , ,, ,撕趾,. “ . , 耐 . .缸 曲 ‘. 觚 : .’ . 印,、耐 , ,嬲 印, :, , 咖 锄缸 ,. 习、? 弧’ , . 嬲觚 锄. 玛 如. ? .,仃 , 培 :. : ;;廿 伍;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垩业日期: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 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 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互丛乡乙 日 日 期: 期:翌星』: 凰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 言 将性别问题引入教育研究是当今教育研究领域里热点而重要的话题之一,也是未来 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着手研究教育中的性别问题, 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研究只是其中一个方向,但也是最为重要、最为普遍的一个研究方 向,在整个研究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美国作者埃米莉?斯泰尔在《窗口与 镜子》一文中比喻道:“如果把教科书比作学校建立在学生周围的建筑物, 那么理想状 况下,教科书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解他人经历的窗口和反映自身现实价值的镜子。’’ “只有这些窗口和镜子都向男女生提供科学的信息和丰富的形象,才能同时满足男女生 发展的需要。?学校教科书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伙伴,是学生认识世界、体验生活、 了解自我、提高自我的重要手段,也是将学校生活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的中介和桥梁, 学生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教科书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者阿普认为:“学校中的知识不论是显著或隐藏的,都与权利、经济资 源和社会控制有关。知识的选择即使是无意识的,也与意识形态有关。?也即教材中知 识的选择、组织、呈现以及评价,无论是隐性还是显性的,都必然传递着一定的意识形 态和价值取向。教科书所蕴涵的这种特定的性别秩序和代表着国家、教育部门、社 会对新一代青年学生的社会性别角色期待,因此各个国家对此的要求不尽相同。很多学 者们也因研究对象和政策的差异产生不同的思考,从而提出了大相径庭的教材改革建 议。 在对教科书的性别问题研究中,对语文教科书中的性别角色研究也尤为引人关注。 语文教科书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媒介,也是学生一生所接触到的重要读物之 一,其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性别文化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课程作 为所有学科中人文性最强的一门学科,其教科书除了充当传播语文知识的重要媒介外, 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人生教化,并最终落脚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语文课程 的总体目标上,这才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多重功能的定位。语文教科书是人物 形象最为丰富,最富有人文性的教科书文本,教科书所选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女 性角色,这些女性角色所传递出来的性别意识形态对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性别观和形成客 观认识女性的态度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也 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全球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本主义的课程理念正在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 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追求人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学 校课程所追求的目标。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转折点,是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 ?转引自史静寰《妇女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圆颜庆样《教科书政治意识形态分析一两岸高初中历史教科书比较》台五南图书出版公司第页. 时金芳《论语文教学策略的树人效应载《中学语文教与学》年月第页.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期,也是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生尚未形成坚硬的羽翼, 对于外来事物还不具备健全的分辨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正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 时期,是一个人正确定位自己,也可能迷失自己的“复杂而脆弱”的时期。新课标明确 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具 有鲜明的人文特征的课程,除了“知这一所有课程所具有的共性外,其“情”和“意” 方面的个性特征尤为显著。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语文课程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 成、健全人格的塑造、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的培养,承担着其它课程所无法 替代的重要 责任。而作为传播语文知识重要媒介的语文教科书,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尤为重要。性别 文化是语文教科书传递给学生的最直接、也是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信息之一,孕 育于社会文化主体的语文教材及教学所体现的性别文化是高度浓缩的社会性别文化,其 对男女两性的角色定位可能会直接影响学生一生的性别观。所以,教科书作为学生成长 过程中“法定文化”的代表,理应为青少年提供正面健康的、为他她们所喜爱、可供 其效仿的性别形象。 然而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大部分中学语文教科书所传递出来的性别文化带有明 显的父系社会撕的印迹,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在被奉为“女性圣经”的《第 二性》里描述到的:“人们通常用男人这个词泛指一般的人,而女性只相当于阴性,她 为有这个有限的尺度所限定,并不也相当于中性”,“古时候人们用垂直线测量倾斜的东 西,而现在男性就是人类的绝对标准”。?由于男性的绝对权威,带来学校教科书所描述 的社会性别文化,也常常是以男性的运作为主,女性角色不是被忽略不谈,就 是被歪曲 否定,极端的强调“女主内”的家庭角色或将女性视为悲剧命运的代名词。概括起来, 教科书所体现出来的这种意识形态的内涵包括对女性的省略、忽视、 刻板化和歪曲。 省略:对女性角色或女性活动略而不谈,例如,女性在历史上虽然有很多贡献,她 们也热情地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活动,但教科书对女性的贡献、 活动、组织完全略去不提。麦当努,形象地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符号的 灭绝弘曲锄。? 忽视:教科书即使提及女性,但与男性出现的次数和频率不成比例,她们只是文明 社会的配角或历史的脚注,而非各领域的积极参与者。 刻板化:教科书描述严格的“男女有别”的特征,如在性征、人格特质、职业角色 和前途、权利和义务,以及公共生活方面男女均有显著的差异。不仅“男女有别”,而 且“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的主要生活是在家务方面,抛头露面,外出谋生是不得已, 也是不自然的。 歪曲:教科书描述的女性本能上是依赖的,必须借助男性为媒介才能参与社会;而 ?全口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圆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 周水珍“海峡两岸国民小学社会科教科书意识形态的取向分析”,载《花莲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报》年第期第 .页. 娜转引自美米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且女性角色是次等的、被动的、明显带有家庭倾向的,她们缺乏智力、能力、冒险精神 和创造能力,因此只能从事职位较低、收入较少、相对而言较不需要技术的从属性工作。 这种描述不仅牺牲女性形象,强化男性形象,而且所提示的世界也是歪曲的,比真实的 世界更显示出“男主女从”的性别主义色彩。? 这种情况出现在日益多元化、日益追求民主平等、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日益丰 富的今天,出现在以培养未来一代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己任的学校教育中,显然是有悖 于人类发展进程、有悖于“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价值统摄课程编制的教育指导思 想的。教科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获取知识的直接凭借,是影响其自我认知与心理 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如果教科书中缺乏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时代女性形象,缺乏有理想、 有追求、有雄心壮志、独立自主参与社会生活的女性榜样,而只呈现给学生的更多的是 奔波于家庭、生活、以及在生活和工作中处于被动的、次级地位的女性角色,就会使学 生在与教科书的常年接触中,对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产生盲目认同、适应乃至麻木。女 学生的上进心和奋斗意识容易消磨在教科书所隐藏的这种对女性角色的传统定位上,进 而产生回避、依赖、退缩、盲从、动摇、冷漠、偏激等不利于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 极思想,对女学生自我形象的确立也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年久日深将不再是一种外 显的不平等,它将内化为积淀在学生心理的一种阴影或一种错误的认识,影响其自我认 知、矮化其人格,影响其在生命历程中应付复杂世界所需的各种能力。?正因如此,我 们有必要从理论和实例上对现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进行深入研究。 相关概念在本文中的界定: .教科书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材”和“教科书两个概念的异同:一般的观点都认为教材 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课本、课外读本、多媒体教学材料以及参考书等诸多与本科目相 关的学习材料,教科书则仅指提供给教师和学生正式学习的课本,不包括其它的教学材 料。也有很多上往往将这两个概念混用,即用“教材指代“教科书、或者用“教 科书”取代“教材”的提法。据本人掌握的资料来看,大多数参考书都不明显区分二者 的不同,使用教材泛指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本文所提到的“教科书”即特指教师和 学生正式学习用的课本。此外,由于现行教材版本较多,本文的研究对象采用目前全国 许多地区广泛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一点在标题已有 所限定。 .女性角色 女性角色是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社会学角色,女性角色不 仅仅是简单的名词概念,它有着重要的社会学功能。女性角色包括其所扮演的女儿、妻 子、母亲等家庭角色,以及其所扮演的各种职业角色。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的文学作品 里呈现了一系列女性角色,本文主要针对这些女性角色进行研究。 血. . 年 第页. 。..:?船锄 何青颖《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年硕士学位论文第页.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为了便于进行比较研究,本人对一些有关语文教科书性别问题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 性的思考和建议进行了疏理和概括。由于本文主要以研究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 为主,所以综述部分列举出来的研究现状及成果也以性别研究中的女性研究为主。总的 来说,国内外有关教材中女性问题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 一对教科书中两性角色比例的研究 这是指针对教科书中男女两性角色的比例分配、角色呈现状况的研究。研究者从角 色数量、职业形象、性别特征等方面对教科书中出现的男女角色进行了详细统计归类、 比较分析,得出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普遍存在对女性角色的忽视与偏见、刻板印象严重的 结论。按照研究者国籍的不同和论文发表日期的先后顺序,这类研究可分为如下几类: ‘ .国外的相关研究 美国学者凯利和尼兰奄&,?分析了美国部分学校教科书后指出: 女性极少出现在教科书上,而出现在教科书上的大部分女性限于家庭生活方面;女性出 现在教科书上的比例,随学校等级升高而减少,即小学低年级阶段出现较多,年级越高 则女性角色越少,高中阶段尤为明显;成人女性除了教师、护士和秘书外,很少扮演其 它领域的职业角色,大部分女性要承担家务活,如洗衣服、烹饪、裁缝和养育子女等; 插图中也很少有女性的身影,即使偶尔出现也是配角。?凯利和尼兰将这种现象归结为 是对女性形象的歪曲与否定。 英国学者沙若兰肌,对英国初等学校的教科书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也发 现:以语文教科书为代表的教材中普遍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现象,在职业 领域, 男性在外面工作,女性则在家做劳务;在休闲生活方面,男性阅读报纸、洗自己的轿车、 油漆房子;女性则以烹饪、修补衣服、购物聊天、带小孩为主。沙若兰认为这与英国今 日的实际情形并不相符,今日的角色分化并不如此明显。?此外,沙若兰还指出教科书 对男女儿童的刻画,也带有极大的刻板化印象,男孩喜欢从事比较刺激、冒险性较强的 活动,活动繁多而且追求独立;女孩则多较为被动,较为死板,活动空间较窄,以室内 活动为主。男孩的玩具多为球、书、车、枪等;女孩的玩具仅限于洋娃娃、跳绳、扮家 家等。 类似的研究还有法国学者丹马克. 咄于世纪年代初对法国、西班 .. 咖 ? 锄 印 冰, :锄 .砌. 转引自欧用生《质的研究》台北师大书苑出版社年版第页.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牙、瑞典、苏联、罗马尼亚五国的中学语文教科书进行的比较研究,结果除瑞典外,均 明显地透露出男性多于女性,男主角多于女主角的状况。其男女主角的人数之比为:法 国:,西班牙:,苏联:,罗马尼亚:,即使考虑到不同的研究者对 教材的选取及具体的统计方法带来的差异,其性别角色偏向也足以证明教科书中男性多 于女性,男主角多于女主角的现实。 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对教材中的性别角色呈现状况持有普遍看法,即大部分国家的 教材在性别角色分布上带有严重的性别刻板印象,教材过分强调男性角色的社会地位及 价值功能,忽略了女性存在的价值,忽视了女性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大大阻碍了学生对 于现实生活女性的认识,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女性观。 .国内的相关研究 与国外相比,目前国内对于教育中的性别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这一问题己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心,特别是对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的关注更为明显。正如一位学者指出: “现今,全世界教育系统面临的最棘手也最激烈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融入 女性视角。’’?国内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积极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并 且和国外相似,国内学者也倾向于批判教材中对女性角色的歪曲与否定。年代中期以 来,这一问题的研究逐渐活跃起来,这其中有权威的学术论文分析,也有专门的课题研 究: 学术论文研究 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是:朱晓斌教授于年发表在《教育研究》第 期上的《从我国三种小学语文课本看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和曾天山教授于年发 表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第期上的《论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两篇论文分别从 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现行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问题。朱晓斌教授具体分析了三种小学语文 课本的性别角色,发现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及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以不同的方 式“隐蔽’’地反应在小学课本中,还就此提出了相关的教材改革意见。曾天山教授在对 教材文化做了纵横向的大跨度比较研究后发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教材 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女性刻板印象。这两位学者首开先河,为国内研究教育中性别问题的 学者打开了一扇天窗,提供了很多崭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成为后人研 究这一问题 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 继二位学者之后,涌现出了一大批研究此问题的优秀学术论文,如朱志勇于 年发表于《比较教育研究》第期上的《我国内地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社会角色的 呈现》;张彬于年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第期上的《试析教材教法中的 性别问题》;李祖祥年发表于《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期上的《现行小 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问题》;李介于年发表于《攀枝花学院学报》第期上的《论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公平问题》;陈雨亭于年发表于《当代教育研究》第期上的 ?? 盈蛐《教育与农村妇女:一种可供选择的视角》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年第期 第页.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等等。这些研究并不是单独以某一性 别角色作为研究对象,而是综合两性角色来进行比较研究,但是所有的论文都倾向于对 女性角色数量、职业行为以及性格特征等问题的研究,研究者一致认为教科书中存在对 女性角色的歪曲定位,角色呈现方式单一、刻板化现象较为突出,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 调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诸如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融入女性视角、严格控制教材 中男女性别的比例、在教材编委中增加女性编写人员的数量等建设性意见。 课题研究 国家也很重视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国务院在于年月日正式通过的《中国 妇女发展纲要年》中明确指出:“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 育规划”,“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 在同时通过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年》中规定:“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 教育内容”。这表明,中国政府不但己经意识到教育所承载的传播包括性别平等在内的 现代社会理念和生活原则的重要功能,并已将通过教育实现性别平等与公平的努力具体 化到课程与教材的层面。 国务院通过的基本纲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了响应,年底由清华大学教育科 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史静寰牵头,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郑新蓉、华南 师范大学教授强海燕以及约克大学的黄玉莲博士等研究人员共同申报了“对中国幼儿 园、中、小学及成人扫盲教材性别分析研究”的课题。这一课题的启动,极大的推动了 我国教育界对现行教材及教学活动中有关性别问题的系列研究,史静寰教授还于 年月主持出版了《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集中讨论教材中有关性别的诸多问 题,这本书的出版一方面代表着对课题研究的一个小结,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国内有了研 究教材中性别问题的专著,这就大大拓宽了这一领域的研究道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 往有关此问题研究资料奇缺的被动局面。 二对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的研究 这类研究是单纯以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淡化男性角色的研 究,主要探讨语文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的呈现状况、身份特征、职业状况等问题。与研究 教材中两性角色问题的成果相比较就会发现,专门从事这类研究的学者较少,研究资料 相当奇缺,即使有少量的研究也仅仅是停留在数量、职业等表层的现象研究层面,没有 对其深层原因、负面影响做系统的深入分析,更没有出现专门的论著,特别是对于如何 解读教科书的女性角色这些较不易引人注意的问题更是很少涉及。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 有三篇: 一篇是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的马国义的《对初中语文教材女性形象的分析研究》, 这篇文章以教科书中一些典型课文为例,指出现行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有主要以母亲形 象或古代妇女形象呈现的特点,作者还进一步论证了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妇女的身份 模糊、地位不明确、在社会和家庭中无话语权,尾随于男性的悲惨命运。文章同时还指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出语文教科书中大部分女性的“美只有通过男性的评判才能得以肯定,女性的价值也 只有依靠服务于家庭、依附于男性才能得以体现,作者认为这是对女性的一种贬低的否 定。 另一篇是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郭葆玲的《隐形而失声的女性??小学语文 教材的性别文化的文本分析》,这篇文章和前文一样,选择了教科书中的母亲形象作为 研究对象,并将这些母亲角色进行分类:一类是现实生活中劳动妇女型的母 亲,这类母 亲大多温柔顺从、勤劳善良;另一类是现实生活中母子、母女关系的童话写真版,这类 母亲也和现实中的母亲一样充满了母性的温柔。文章通过对角色的分类研究指出:现行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女性角色僵化,不是母亲妻子、教师护士、就是保姆女工,这种性别 角色的刻板化不但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变化趋势,对女生社会性别角色的定位,职业的 选择也存在一种隐性的制约,并提出了丰富教材中女性角色形象的构想。 还有一篇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毅的《从贤母良妻到平等劳动者??中国近代 初小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和角色分析》,这篇文章对从年到年之间不同地区 不同版本的套初小教材进行了比较,包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教材、陕甘宁边区教 育部门及革命边区使用的初小国语教材。研究的女性形象涵盖了裹脚女人、女革命者、 抗日女青年、女教师、女工人等多种类型,作者指出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的变化应与具体 的社会变迁、历史改革、时代更替紧密相连。不同时代孕育出的女性所充当的社会角色 都有所不同,如果年代跨度大一些就更是大相径庭。如当代妇女所充当的社 会角色比古 代妇女要复杂得多,古代绝大部分妇女一生的主要职责就是相夫教子、管理家务,很少 抛头露面、出门干活以维持生计,对于社会外界的问题基本不过问,所充当的社会角色 也相对简单。而现当代的女性除了要当好贤妻良母,还必须进入社会工作,和男性一样 负担起整个家庭的负担。这种现象客观地说明女性的社会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日益 丰富起来,此时如果再以传统的角色来定位女性就有失真实了。因此,语文教科书对女 性角色的编排也应顺应这一趋势,跟随时代变化的特点,将新时代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 纳入教材,在教科书中适当融入一些时代的新元素。 三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时代、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进行了研究,为后 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崭新的研究视角。然而这些研究也各自存 在着自己的缺陷:前两项研究属于案例性的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范围较狭窄,只重点 研究某一本或某几本教材中的少数课文,没有对这一阶段的整体情况做出具体的数据统 计,这就可能带来结论的片面性,说服力不强;而后一项研究虽然对不同时代的教科书 做了综合比较,但由于所选用的教材版本时代跨度太大,对一些年代久远的教材的研究 只能作为当前研究一个参考,并不能作为评判当今教材合理性的标尺,对当今教材改革 的现实指导性也不强。因此,有关现行语文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的深入研究,还有待于进 一步探索和挖掘。 此外,台湾学者对这一问题也有所关注。过去的十多年,有学者不断地对其教科书 进行检视,并撰写了论文来发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较具代表性的有:年台湾妇女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知基金会副董事长苏苹玲在《从教材看女性的教育处境》一文中曾指出教科书中存在 的问题:女性出现的次数与频率远低于男性;传递强调刻板僵化的性别印象; 省略歪曲女性各方面的历史贡献;传递男主女从的性别意识形态。这样偏颇的教材缺 乏现代女性可以学习的角色典范,无法帮助女学生建立主体性,以开展多元的角色。 年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所长毕恒达教授在《教科书中的女性》一文中 指出台湾中 学教科书中所出现人物绝大多数都是男人,包括帝王将相、贩夫走卒等一系列丰富的角 色。而女人不是贞节烈女、亡国祸水,就是家庭妇女。除此之外,教科书也以更为精致、 不易察觉的方式,不断复制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由于同是受到中国儒家“男 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陈旧思想根深蒂固,两岸的教科书都存 在有不同程度的对女性角色的歪曲与否定,女性角色单一化和刻板化的倾向突出。正因 如此,我们更该对教材中女性角色数量、职业类型、人格特征等问题进行认真的审视和 思考。 从以上综述来看,前人研究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和建设性意见,这为笔者进一步研究此问题提供了很多视角和灵感。但由于将性别视角 纳入教材研究的时间还不常,仍存在很多研究上的空白和盲点,且这些研究选择的教材 版本绝大部分都是年代前后的,而对于年以后和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 女性角色的系统研究还很少见。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茶进行的今天,新教材历经几轮改 革,现行教材中女性角色的呈现状况到底如何,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问 题仍需进一步改进等问题就需要进行进一步探讨,因此本文的研究显得弥足珍贵,其研 究结果必定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任何研究都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 性角色问题,所以女性学的相关理论必然为本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此外,由于学 科特异性,本文始终以相关的教育理念为导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分析现行中 学语文教科书中女性角色呈现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探讨改进的建 议和办法。 .女性学的相关理论 女性学,顾名思义,是有关女性的理论和知识系统,简而言之就是一门关于作为整 体的女性的本质、特征、存在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与一般的女性研究的区别 在于,它具有相对系统、完整、逻辑地阐释其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特点。它不是单纯的 从某一特定角度去探讨女性特质和行为特征,而是从宏观综合角度认识女性特质,并在 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去发现和揭示女性行为的一般规律,从某种意义上 讲,它是关于女性的分门别类研究成果的综合性理论升华,是对女性本体认识更集中、 更系统、更具高度的理论概括,是关于一系列女性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思考。 女性学首先思考与论证的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构成和完整历程。而人是由具体 的男人和女人构成的,男女两性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因此,女性学始终要把男性 的存在状态作为思考与论证女性问题的参照物。但是,承认女性存在是人的存在,并受 到男性存在的制约,并不意味者否定女性存在的特殊性,而是要在考察女性与男性存在 与发展的同一性时,着力探求女性存在与发展的特殊性,发现并揭示出女性存在作为一 种特殊存在的生成过程及其特殊发展规律一这是女性学研究的核心和宗旨。 女性学基本 理论既要注重对女性本体内在要素的探讨,从生理、心理到意识、情感,再到存在、发 展;同时,又要把这些因素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种族、地域、男性等一系列相 关因素结合再一起来论证,只有这样才符合女性存在的实际,才可能较全面准确地认识 和把握研究对象。因此,女性学不仅是从女性的角度对女性的再认识,更是从人的角度 对人的重新诊释,它是从对女性生存格局的历时态的综合考察和哲学反思中来描述“完 整的女性图景,进而描述“完整的人类图景”。?它确立的是一种女性视角与男性视角 交融汇聚的人文视角,试图通过补写女性文化,来重新审视人类文化,乃至重建人类学 科。 女性学从‘‘人入手,注重性别分析与论证,但它并不等同于性别学或性别理论, 。魏国英主编《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圆魏国英《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年月第页.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可否认,性别研究为女性学带来了一个新的视角,展示出诸多新思路,但性 别研究不 能取代女性学,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女性学研究需要引进性别理论的某些观念与方法, 引进的目的在于突出女性学的特殊性,这不仅决定于女性学本身的学科性质,更表明了 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新型的研究方法。借鉴女性学的相关理念和研究方法,本文将从 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研究,即女性的气质与特征、女性的 社会角色、女性的生存与发展、女性观的产生与演变,中国社会与女性的发展,女性的 价值取向和未来发展等。 本研究将始终以女性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和参照,但由于本研究同时又带有较强 的学科特异性,所以除女性学外,还要引入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加以具体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语文课程的学科 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以及整个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是主体部分,详细阐述 了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及阶段目标;最后一部分是课程的实施建议,包括教 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及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 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总体要求是: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 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 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 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 性,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是深广的,学生对这些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也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 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 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的制约, 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 指南,在课程标准中属于主体部分。?课程目标尽可能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 性,整个目标系统分为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两个部分。就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来说,纵 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的线索;横向 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的呈现。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求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而提 出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这就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国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试验稿》湖南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它不仅具有知识传递功能和语文能力养成功能,同时具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功 能。 情感教育功能:语文课程是所有课程中情感色彩最丰富的一门课程,特别是占语文 课程选文主体部分的文学作品,总是蕴涵着丰富的喜怒哀乐、爱憎分明的情感,它能够 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国家的不同情感,这种情感功能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分 外有力而旷日持久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用的程度之深,有时连语文教育工 作者也未能充分意识到。这种情感教育功能并非语文课程所独有,但其作用之大,则非 其它课程所能企及。 价值观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标 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 健全的人格,以及要“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语文课程就是通过 对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的辨别,向学生展示人生价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 的人生观。 此外,语文课程在启迪心智、健全人格方面的功能也是显著的,那些包含着人类聪明智 慧、真实的反应社会生活的现实、富有进取精神和能抚慰学生心灵的文本,自然有利于 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建立健全的人格。 纵观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和一些具体的教育功能,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文 学科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由于本文是以语文教材研究为重点,所以下面就着重介绍 实施建议中的教材编写建议。 .语文教材的编写建议 教材的选文标准决定了整套教材的编写思路,决定了整套教材的内容取向和总体特 点。年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且难易适度,适合学 生学习。从以上规定来看,新时期的教材编写注重突出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且必须文质兼美,丰富多样。 教材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初中新课标将教材应体现时代性作为重要内容提出来,要求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 现代意识,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为体现这一要求,课标的这一部分第一二两项建议都是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可见“课标’’不再像从前的 “教学大纲”那样规定基本篇目,更不规定各类课文的选取比例,而是以更开放的意识, 使选文不但可以贴近生活,而且可以不断更新,进而使学生能够把握现实生活的脉搏, 感受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在全球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强调时代性、世界眼光和人 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文课程是最富有文化内涵的课程,纵观古今中外,从没有忽视过文化内涵的语文 教材,只是各自重视程度有所不同。“课标非常重视语文教材的文化内涵,以 明确的 语言反映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 的优秀文化,这是语文教材编写中有关文化内涵的基本点。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与语文教 材的对话,“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进而“塑造热爱祖国和中 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另一方面,教材还要吸收本民族以外的世界 文化,要“了解多样文化,“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等。这些都是十分 必要的,弘扬本民族优秀的的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民族的先进文化,两者有机结 合起来必将大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上文对女性学的相关理论、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和语文教材的编写建议做了简 单陈述,下文就将结合这些相关理论、理念对现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进行研 究,女性学既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点,又具有方法论意义,分析和探讨现行人教版语文教 科书中的女性角色,必须始终以女性学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而语文新课程标准又为我 们检验研究成果提供一个最准确的参照,诸如语文教科书中有关女性角色的文学作品是 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文化内涵,是否有利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否有 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等问题,就需要对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 而如何解决问题,改进现状,语文教材编写建议中的很多观点则为我们提供了启示和出 路。所以上文对这三方面理论做了简单陈述,其它涉及到的相关将在文中出现时 根据具体情况再做阐述。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对于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 法,利用文献进行研究必须经过查阅资料、鉴别评价、归类整理,最后做出评述性的说 明等阶段。?本文主要通过各种相关的文献研究资料,探讨长久以来有关语文教科书性 别意识形态研究的状况,作为本文分析的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 .统计法 统计法就是通过观察、调查和试验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 析解释 和统计检验的原理和方法。?统计法包括三个密切联系的基本阶段和步骤,即教育统计 资料的搜集、教育统计资料的整理、教育科研结果有关数值的计算和分析,每个阶段各 有其不同的任务和方法。将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对比应用于教育科学问题的研究,能提 高研究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增强说服力。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学家亚当斯认为,分析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可以从五个方 。李秉德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第页. 。李秉德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第页.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面着手,教科书提过的女性的次数是多少以女性为章节的名称有多少 插图中女性出现的情形如何女性从事家务工作的情形如何女性从事家务 以外的工作如何亚当斯的观点是分析教科书的一个很实用的构架,本研究将沿用其中 的某些观点,并尝试做出一些调整,例如加强对女性角色的分类研究和与男性角色相关 数据的对比研究等。笔者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形式陈列出来,以便更准确、直观的展示分 析结果。 具体统计方法如下:以“篇”为单位,首先统计每册教科书中选入课文的总篇 目数,再将有人物角色出现的课文篇目划分出来,统计每册教科书中出现的人物角 色总量,将每篇课文中出现的有人物活动、人物对白、或对情节发展起到一定作用的秒 年角色都统计在内,且无论出现次数是多少均以一次计算。在统计出人物角色总量 的基础上,具体区分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将不同时代的女 性角色进行区分。各册分别统计,最后进行汇总。再对教科书中女性的家庭性 角色、社会性角色分别进行统计,计算各自的类型、比例,并与男性角色相对比。 最后对女性角色在教科书插图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统计。依照具体情况,如有需要还会进 行更细致的划分,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统计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对 比研究,发现并尝试解决问题。 .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方法,又称类比分析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 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法于二十世纪 七、八十年 代迅速兴起,它不只是一种具体的分析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方法已在社会科 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展开到对教科书中两性角色数量、比例、各自的社会角色类型等方面的研究时, 笔者多次运用了比较研究法,通过与男性角色各方面的对比研究,更好的揭示教科书中 的女性角色所存在的问题。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原为社会科学家借用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对历史文献进行内 容分析而发展起来的。后被一些传播学研究者广泛推广和运用,成为传播学的一种重要 的研究手段。?教育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可以利用内容分析法对教育 文献、课本、课堂讲授、视听教材、直观教具、学生反应、学生练习,甚至特殊教育等 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索规律,作为教育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前人常常割裂为两部分的问题,即教材中女性角色与男性角 色对比所呈现出的问题,和女性角色自身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到一起展开研 究,这两部 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将具 ?李秉德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第页.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体的内容分析与教学研究实践相结合;将抽象的问题与具体可感的人物案例相结合。既 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又有详实、准确的数据支撑,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现行初中语文教 科书中的女性角色展开全面研究,并始终以相关的统计结果为基础,不停留在现象表面, 不作架空分析,以数据说明问题,以实例验证观点,研究目的明确,研究方法科学,研 究结果真实可信。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女性角色相关数据统计及问题研究 本章分两部分来研究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第一部分通过列表对教科书中 女性角色进行数量统计和归类研究;第二部分将紧密结合前一节产生的具体、详实的数 据,深入分析教科书中女性角色存在的具体问题,查找原因,追寻症结所在。 一相关数据统计列表 女性角色是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社会学角色,女性角色不 仅仅是简单的名词概念,它有着重要的社会学功能。女性角色包括其所扮演的女儿、妻 子、母亲等家庭角色,以及其所扮演的各种职业角色。?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的文学作 品里呈现了一系列女性角色,本文主要针对这些女性角色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具体包括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共六册。人 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教材是目前全国使用频率最高,普及范围最广的一套教材,选取它 作为研究对象较具针对性和代表性,得出的研究结论较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具体的统计方法是:以“篇’’为单位,首先统计每册教科书中选入课文的总篇目数, 再将有人物角色出现的课文篇目划分出来;其次统计每册教科书中出现的人物角色总 量,将每篇课文中出现的有人物活动、人物对白、或对情节发展起到一定作用的人物角 色都统计在内,且无论出现次数是多少均以一次计算,再在统计出人物角色总量的基础 上,具体区分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并对不同时代的女 性角色进 行了区分。各册教科书分别统计,最后进行汇总。此外,笔者还对教科书中女性的家庭 性角色、社会性角色分别进行了统计,计算各自的类型、比例,并与男性角色相对比。 最后,对女性角色出现在教科书插图中的情况也进行了统计。依照具体情况,如有需要 还会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为了便于比较研究,本文对课文中男性角色的分布情况也进行 了统计。通过详细的统计分析揭示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的呈现状况及 其存在问题。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的图表进行说明, 以便更清楚地揭示女性角色在教科书中的呈现状况。 吴海红《教育中的性别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年度硕士学位论文年月 第页.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关于出现男女人物角色课文篇目的统计情况 涉及到人物角色的 涉及到女性角色的 涉及到男性角色的 \顼 总篇目 目 课文数量 课文数量 课文数量 册\ 篇 比例 篇数 比例 比例 篇数 篇数 耪\ 七年级上册.% .% .% 七年级下册.% .% .% 八年级上册 .% .% % 八年级下册 .% .% .% 九年级上册 .% .% % 九年级下册 .% .% .% 合计 .% .% .% 表注:有盼课次下包含多篇文章,故统计数目与目录并不完全相等。 表关于男女性别角色数量的统计情况 涉及到的性 \顷 涉及到的女性角色数量 涉及到的男性角色数量 册\目 别角色总量 我\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 \ 七年级上册.% .% 七年级下册 .% .% 八年级上册.% .% 八年级下册.% .% 九年级上册.% .% 九年级下册.% .% 合计.% .
/
本文档为【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研究——以人教版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12002年版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