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辽南高跷到东北秧歌的文化透视

从辽南高跷到东北秧歌的文化透视

2019-01-27 7页 doc 20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4457

暂无简介

举报
从辽南高跷到东北秧歌的文化透视从辽南高跷到东北秧歌的文化透视 摘要:东北秧歌是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对东北秧歌的发展来源——辽南高跷的起源、发展与特点的探索和对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及风格特点的研究,旨在研讨东北秧歌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东北秧歌;辽南高跷;转变 目  录 一、辽南高跷    1 (一)辽南高跷的表演形式    1 1、辽南高跷的起源    1 2、辽南高跷的服饰和扮相    1 3、辽南秧歌的表演形式    2 (二)辽南高跷的独特风格和动律...
从辽南高跷到东北秧歌的文化透视
从辽南高跷到东北秧歌的文化透视 摘要:东北秧歌是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对东北秧歌的发展来源——辽南高跷的起源、发展与特点的探索和对东北秧歌的演形式及风格特点的研究,旨在研讨东北秧歌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东北秧歌;辽南高跷;转变 目  录 一、辽南高跷    1 (一)辽南高跷的表演形式    1 1、辽南高跷的起源    1 2、辽南高跷的服饰和扮相    1 3、辽南秧歌的表演形式    2 (二)辽南高跷的独特风格和动律特点    2 二、辽南高跷逐渐演变成新的艺术形式——东北秧歌    2 (一)表演形式的转化    2 (二)风格特点的体现    3 三、东北秧歌的发展趋势    3 四、结论    4 参考文献    4 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在其自身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有一个阶段尤其值得重视与探究,那就是作为东北秧歌的早期的形式之一“辽南高跷”。从辽南高跷到东北秧歌的演变过程,是一种随着历史而发展的文化形态的演变过程,东北秧歌要想实现新的发展,就必须先要深入研究辽南高跷的表演风格和动律特点,只有对它们的风格特征进行剖析和学习,才可以在学习、实践、生活中去传承与发展它们。 一、辽南高跷 (一)辽南高跷的表演形式 1、辽南高跷的起源 高跷,表演者们需要在腿上绑上高跷,并且随着音乐和节奏的变换而随之舞动,这种舞蹈在观赏过程当中处处充满着惊险的成分。高跷也受戏曲的影响,许多地方的秧歌吸取了戏曲的表演形式过渡为小戏,而辽南高跷就是这种高跷形式传入东北以后形成的。同时,辽南高跷的形成也离不开辽南地区当地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各个方面的文化因素。首先就地理位置而言,辽南主要是指辽宁以南的这一部分,这里的交通十分便利而且也有着肥沃的土地,如果内地需要进入东北的话,则必须要通过辽南地区。早在乾隆年间,河北、山东、河南地区经历了多年不遇的大旱灾,为了使得灾民得到更好的疏散,很大一部分河北、山东以及河南省的灾民进入了辽南地区。随后该地区则出现了大量的新的村落。大量汉族居民迁入了辽南地区,为当地带来各种风格不同的文化,也为使得辽南地区的民俗更加多样化。这就为了辽南高跷的形成创造了社会基础。 根据相关的资料能够看出,最早的辽南高跷的形成时间应该可以追溯到乾隆末年,随后这一种高跷发展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一般都是清朝后期了。当时最为盛大的高跷的集会是“天吉省会”,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高跷的表演形式主要是踩着木棍,这样演员就比其他的表演人员要高很多,观众不用在近处就可以欣赏到这一丰富多彩的表演。就同欣赏舞台表演是一样的。辽南当地的庙会很多,这也使得当地的高跷表演进一步地发展了起来。很多善于表演的艺人们不仅仅在每年春节庙会上进行表演,此外还专门到附近的一些县城进行演出。这就促进了高跷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进程。 不同地方的高跷有着它们本地的一些与众不同的表演形式,也形成了表演者自身的表演风格。表演者在表演当中,能够体现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演出特色,通过舞蹈表演来诠释出当地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淳朴的民风。很多表演的人员为了能够在演出当中出彩表现,还要从当地的其他民间舞蹈当中吸收演出精华,比如说东北二人转等等。并且根据伴奏来表演,将舞蹈和伴奏相互配合地进行发挥。通过舞蹈结合各种音乐的伴奏,能够使得舞蹈的表演更有动律,也能在伴奏之下对于舞蹈进行更好的诠释。在人们不断地实践和创新当中,辽南高跷的艺术形式也有所提升。TyC中国舞蹈网TyC中国舞蹈网 2、辽南高跷的服饰和扮相 舞蹈服饰是每种舞蹈的最明显外在特征,辽南高跷也有其独特的服饰特色。辽南高跷的服饰多是戏曲人物的衣着。在这当中最主要的就是“四梁四柱”的扮相。头跷主要是一种武艺类的打扮,表演者手里拿着马鞭指导全队进行演出,所显示的是一种英雄的高大形象。二跷的打扮使用中武旦的打扮,在表演当中也是需要手中持有马鞭的。还有一个角色就是彩婆子,这种表演的服装就是一般生活用的服装,表演者手中拿着棒槌或者烟袋子。头上扎着彩球梳着大辫子,衣服的色彩非常显眼。手里拿着扇子等。下身主要穿的是长裤,在腰中间要扎一个彩色带子,他的打扮常常是农村青壮年男子的形象,这就要求表演者的高跷功底要扎实,整个打扮风趣幽默。此外还有渔翁等表演扮相,还有一些常见的戏曲人物也出现在高跷表演的角色当中。比较有名的戏剧《白蛇传》当中许仙、白娘子的形象也在很多高跷的表演当中能够见到,被一些民间的表演人员演艺的栩栩如生。 辽南高跷整个表演形式的创作都是来源于辽南人民的生活,所以表演的形象也就是一般农民的形象。表演人员在演出当中尽力诠释一种动态美,因此演员的功底必须相当扎实,而且在演出当中必须要活泼敏捷,不仅如此还需要体现淳朴的民风。TyC中国舞蹈网TyC中国舞蹈网TyC中国舞蹈网 3、辽南秧歌的表演形式 辽南高跷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清场和小戏三部分。戏曲中的“四梁四柱”被秧歌借鉴过来,也逐步固定下来秧歌队中的主要人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戏出高跷”。应该说秧歌形成于戏曲之前,对戏曲艺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由于秧歌艺术散存在民间,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和,而戏曲从诞生之日起就朝着具有一定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的方向而努力着。因此当戏曲艺术形成后,无论从动作、曲牌,还是表演套路、人物扮相上等不同程度反馈给秧歌艺术,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体。 进入 21 世纪,辽南高跷以其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和技术技巧走出国门,开始对世界各国各地的人民展示自己的风采,而在这个由民间至赛场再到舞台上的转变过程中,辽南高跷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由民间自娱性逐渐转变为以竞技性、娱人性为主的艺术形式。由于功能的转变导致内容和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因为大多数比赛是受时间、场域和规定所限的,所以不得不将秧歌的完整形式进行切割、删减,保留住能够集中体现辽南高跷风格特点、动作个性的部分以及紧跟时代脚步的新活力,以展示跷功、取悦观众和评委为基本目的。这一“集中”、一“展示”、一“取悦”将秧歌的原有形式打乱,重新构成为以快板表演为主,主要展示“武跷”,如“地弓箭”、“别蛤蟆”、“飞人”、“倒爬城”等,减弱唱功表演,增强舞蹈表现的形式。这种表演形式至今占据着舞台高峰,可是我们没有想过在从原有形式中重构一种新形式后,原有的形式被我们遗忘很久了,以至无法记起。笔者在采访明辉老师时,他说到:“从那次(龙潭庙会)拿了大奖之后,海城高跷包括辽南各地的秧歌都变成了全是快板,而且还有向杂技方面倾向的误区,这都是不对的。秧歌本身特点就是'扭','扭、逗、浪、相,'这才是秧歌的四个特点,原来还有唱,现在唱的少了也就不提了。原来秧歌的大慢板是非常美的,慢板需要很深的功底,因为高跷着地面积小,不易长时间稳定,所以能在高跷上浪慢板的才是真正有功夫的艺人。估计现在已经没有人能扭大慢板了。” 辽南高跷的伴奏也分为跑场、走场、清场三类。由于伴奏乐器唢呐的音色不尽相同,因此在表演当中犹如一种问答的表演形式,这样使得演出的戏剧性有所提升也增加了表演的效果。整个演出的动作的配合着乐器音色的强弱,不仅仅通过乐器诠释了舞蹈的特色,也通过舞蹈将乐器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TyC中国舞蹈网 TyC中国舞蹈网(二)辽南高跷的独特风格和动律特点 正是由于高跷多重多样的表演形式,也就使得辽南高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动律特点和表演风格。由于表演时腿上绑了高跷所以在演出当中重心的掌握成为了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因此演出当中要屈膝,而且两个脚为了保持平衡需要进行移动,上身也为了配合而需要甩手,这样腰部的控制力就会有所提升从而能够控制平衡。表演人员掌握了这一诀窍,在舞蹈当中全身进行协调配合的同时还有丰富多变的舞姿,不仅仅有着活泼的艺术之美,而且也能诠释表演者的情感。 二、辽南高跷逐渐演变成新的艺术形式——东北秧歌 (一)表演形式的转化 如果说有一种舞蹈同辽南高跷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必然要说是东北秧歌了。很多舞蹈表演者学习东北秧歌之前必须要对辽南高跷有所了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很多热爱舞蹈表演的工作人员开始进入农村工作学习,通过学习和一定的改变将当地的民间舞蹈放在舞台上进行正式的表演。特别是学习了辽南高跷以后,卸掉了脚下的木跷,创作了新型的秧歌节目。特别是 1952年辽东歌舞团创作的《大秧歌》,后又经改良成为了“东北大秧歌”。不仅仅是对辽南高跷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也是民间舞蹈走向正是舞台的一种突破。这就是当时“东北秧歌”的起源。 从辽南高跷到东北秧歌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融合了我国劳动人民多年的智慧的精华,并且在潜移默化当中所发展形成起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仅对于传统舞蹈的精华进行了传承,同时一些封建落后的糟粕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最终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东北秧歌的演出类型。 (二)风格特点的体现 现在的东北秧歌是在地秧歌和高跷秧歌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下肢“艮劲儿”的步伐带动上肢随中心移动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点紧促,线延伸”、“稳中良”、“良中浪”、“稳中俏”的这些风格特征都与高跷秧歌有着密切的关系。跳高跷秧歌时需要落脚稳才能驾驭高跷,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东北秧歌时就要做到出脚急、落脚快而稳,慢移重心的步伐要点,并注重动作间的连接。在这些种变化中,掌握东北秧歌一拍紧跟一拍的节奏特点和弱拍出、重拍落产生的“艮劲儿”“美劲儿”“泼辣劲儿”特点的美学特征。 三、东北秧歌的发展趋势 民间舞蹈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在长期的创作、学习和传承演变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文化结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舞蹈也随之发生了社会转型。东北秧歌作为中国民间舞蹈的一种主要表演形式,其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民间文化变化的影响。很多人听到秧歌一词不免会联想到人们身着节日喜庆的服装,有的手拿扇子手绢,有的腰系红绸脚踩高跷,随着锣鼓镲敲打出的欢快鼓点扭来扭去,完全一幅喜气洋洋的场面。这种秧歌队在以前只有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城市逐渐加大了可供大众健身娱乐的广场建设力度,而秧歌也就在此时被人们重新捡起,大家又重新操起锣鼓镲等家什,挥舞着扇子、手绢、红绸子,聚集在广场排演着大秧歌"欢庆的锣鼓声中扭出了大秧歌的美,也扭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东北秧歌随着社会的变迁,其产生和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从一般的民间表演登上正式的演艺舞台成为表演性的艺术舞蹈,这可谓是东北秧歌发展的巨大飞跃。随着中外舞蹈文化的交流以及现代舞种的日益丰富,一些编导在创作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将作品掺进了一些较为现代的因素,改进了以往传统的单一形式,东北秧歌也不为例外,如北京二中表演的舞蹈剧目《新韵秧歌》,编导在创作形式上采取了部分改进、部分保留的方式,对部分音乐及动作进行了改创,融入现代舞蹈的一些因素。《新韵秧歌——序》中,编导就在音乐上进行了处理,把传统秧歌的那种欢庆喜气的音乐与节奏动感的现代音乐相结合,更加突出了鲜明的节奏感及热闹劲;在动作上也进行了部分改编,加入了一些现代舞蹈中的技巧或较具现代风格的动作,这样把音乐与动作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整个舞蹈把泼辣欢腾、喜庆热闹的特质更为鲜明地凸显出来。
/
本文档为【从辽南高跷到东北秧歌的文化透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