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小学 六年级语文】小升初必背古诗 共(30页)

【小学 六年级语文】小升初必背古诗 共(30页)

2017-09-19 50页 doc 101KB 1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4457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学 六年级语文】小升初必背古诗 共(30页)【小学 六年级语文】小升初必背古诗 共(30页) 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释】?汉乐府:即汉代的乐府。汉代的乐府原是指音乐机关。后来乐府由机关的名称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分为郊庙歌辞、鼓吹歌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类。郊庙歌辞是为统治者祭祀所作的乐章;鼓吹歌辞原是军歌,后用于宫廷朝会、贵族出行等场合;其余两类是从各地采集的民间歌谣。?田田:形容荷叶相连遮盖的样子。?戏:嬉戏,游玩。 【诗意】江南可采莲哟,莲叶满荷塘!鱼...
【小学 六年级语文】小升初必背古诗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小升初必背古诗 共(30页) 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释】?汉乐府:即汉代的乐府。汉代的乐府原是指音乐机关。后来乐府由机关的名称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分为郊庙歌辞、鼓吹歌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类。郊庙歌辞是为统治者祭祀所作的乐章;鼓吹歌辞原是军歌,后用于宫廷朝会、贵族出行等场合;其余两类是从各地采集的民间歌谣。?田田:形容荷叶相连遮盖的样子。?戏:嬉戏,游玩。 【诗意】江南可采莲哟,莲叶满荷塘!鱼儿在莲叶间嬉戏,时而游向东边,时而游向西边,时而在南边嬉戏,时而在北边玩耍。 【赏析】这首诗属于汉乐府《相和歌辞》,是一首一人唱、多人和的歌。诗的后面五句每句只改变一个字,正表明了这种唱和特点;而且这种反复回环的吟唱,更增加了音乐感和表现力。诗中描绘了江南荷花的丰茂盛美,以及鱼儿在荷花荷叶间自由自在嬉戏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采篷人正在快乐地嬉戏。 2(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原地区。款勒,我国南北朝进候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生活为主。?阴山:山脉名,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内,东西走向。?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用的圆形帐篷。?四野:四周的原野。野,这里读yǎ。?苍苍:深青色。?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见:同“现”,读xiàn,露出,现出。 【诗意】敕勒族的大草原,延伸在阴山脚下。天空像巨大的帐篷,笼罩了整个原野。天空苍茫辽远,原野广阔无边,风吹草伏,藏在草丛中的牛羊才得以显现。 【赏析】敕勒歌选自南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是北魏中期广为流传的一首敕勒族民歌。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汉朝时的乐府官员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3(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曲项:指鹅弯弯的脖子。 【诗意】鹅,鹅,鹅,弯曲着脖子向着天空唱歌。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绿色的水面,红色的脚掌拨划着清凌的水波。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六七岁时所作。作者抓住了鹅外形上的特点:长长的颈项、雪白的羽毛、红色的鹅掌,将鹅的优美身姿展现在我们眼前。诗的首旬连用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高兴地连呼三声。次句 描写鹅鸥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贴切。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姿态。 4(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注释】?解:分开。?三秋:晚秋。?二月:早春。 【诗意】能使树叶在晚秋时节掉落,能在早春二月时使百花盛开。吹过江面时会掀起大浪,吹人竹林时能使成千上万的竹子倾斜。 【赏析】李峤(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省)人。他是唐朝著名的宫廷诗人,与杜审言、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描写使读者对风有了感性认识:秋风能扫落叶,春风能开鲜花,风能使水生波,风能使竹竿倒伏。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笔下,变得如此形象生动,读后仿佛满纸是飒飒的风声。 5(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碧玉:青绿色的玉,这里比喻嫩绿的树干。妆:打扮,装饰。一树高:意思是高高的一树,这里用的是倒装,目的是为了押韵。?丝绦:用丝线编制成的带子,这里比喻柔嫩的柳条。 【诗意】用碧玉装扮成整棵高高的柳树,千万条垂下那翠绿柔软的柳枝。不知绿嫩的叶子是谁剪裁出来的,正是这像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 【赏析】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县)人。少以文词知名,生性旷达,与李白、张旭等人都是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人物。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春天的柳树生动形象的描绘,赞美了春天带给大地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这两句既写出了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第三句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突出了春风的作用。 6(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凉州词: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代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这个调子写作歌唱词,描写西北边塞风光与战争生活。?孤城:孤零零的城,这里指玉门关。万仞:形容很 高。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今天的七尺或八尺。?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羌,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怨杨柳:意思是吹奏出《折杨柳》的曲调,表达哀怨之情。杨柳,指古代乐曲《折杨柳》,曲调比较哀婉。?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北,是汉代和唐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 【诗意】汹涌澎湃的黄河奔腾远去,似乎隐人白云深处,一座孤城耸立在崇山峻岭之间。羌笛何必吹着哀愁的《折杨柳》曲调抱怨见不到青青的柳色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到这荒凉的玉门关外来的。 【赏析】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山西绛郡(今山西省新绛县)人。少年时豪放不羁,后发奋读书。曾任冀州衡水(今河北省衡水县)主簿,不久因被诬陷辞官,晚年又做过文安(今河北省文安县)尉。他曾漫游黄河南北,对边地生活很有体验。他与高适、王昌龄齐名,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首句写作者极目远眺黄河上游,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西北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天际云端直泻而下。接着作者的视线由远而近,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只有一座边塞孤城巍然屹立,显得十分孤独寂寞。前两句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铺垫。这时候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种悲凉的送别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必老是吹奏那衰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7(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鹳雀楼:是唐代著名的登高胜地。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在楼上可以眺望大山、黄河。因为常有许多鹤雀栖息在楼上,所以叫做鹳雀楼。?欲:想要。穷:穷尽。更:再。 【诗意】夕阳傍着高山渐渐落下,黄海向着大海滚滚东流。想看到千里之外的美景,就要再登上一层高楼。 【赏析】这首诗是历代被传诵的名篇,它描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了高远的胸襟抱负,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诗前两句写景:傍晚登高远眺祖国山河的情景。起句写远景,描绘夕阳衔山的景色,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接着写近景:诗人的视线随着脚下滔滔的黄河水向远方延伸。这两句画面壮阔,气势磅礴,读后令人振奋。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唯一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即“更上一层楼”。 8(春晓 (唐)盂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眠:睡觉。?啼鸟:小鸟呜叫。?夜来:昨天夜里。 【诗意】春夜睡觉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窗外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呜叫。昨夜依稀昕到 了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道花儿被吹落了多少。 【赏析】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后来游于巴蜀、吴越之地。他是唐代第一个大量以山水为题材作诗的人,在当时颇负盛名,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风雨之后的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春天人喜酣睡。此句流露出诗人闲散的生活情调。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天的早晨,鸟噪枝头,枝头鲜花盛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在初醒的朦朦胧胧中记起潇潇春雨下了一整晚,然后联想到花儿经过一夜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好像在为落花叹息,字里行间隐约流露出一种春天来临时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9(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夜光杯:据说是一种能够在夜间发光的玉制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欲饮:正要喝酒。沙场:战场。 【诗意】甘甜醇美的葡萄酒斟满精美的夜光杯,正想痛饮时马上传来琵琶的急奏声。即使我醉倒躺在战场上你也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能回来? 【赏析】王翰(687—726),又作王瀚,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景云年(710)进士,任秘书正字、通直舍人,后贬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司马。唐代诗人,为诗多壮丽之词,当时声望颇高。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诗中描写了将士们在艰苦的戍边生活中的一次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酒宴,表现了将士们的激情和壮志。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欢乐的酒宴场面,并富有浓郁的西域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时,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不断催促我快快喝酒。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辞,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的?这两句把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10(出塞 (唐)王 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出塞:古乐府《横吹曲》的IB标题,以“出塞”为题的歌词内容大多是边疆的军旅生活。塞,边境上险要的地方。?但使:假如,只要。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李广英勇善战,抗击匈奴颇有战功,匈奴很害怕他,称他为“飞将军”。龙城,指卢龙城(今河北喜峰口一带),李广曾带兵驻守此地。?不教:不让。胡马:指敌人的军队。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诗意】依然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一去而不还。假如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依然健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赏析】王昌龄(698一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二十二年又中博学宏词科,迁秘书省校书郎。 二十八年贬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丞,后再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尉。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一现了诗人希望任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好让人民早日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诗人从写景人一手,第一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诗人从这里写起,一方面是在追忆秦汉盛世时与胡人斗争获胜的历史,另一方面又在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使人联想到长期边塞战争给人民和战士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但当时朝廷派出的边防将领无能,以至于战士们都追念汉代李广,追忆李广那样的大将守卫边疆的和平日子。 11(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美蓉楼:在今江苏镇江西北。辛渐:作者的朋友。?连江:雨水与江水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指镇江一带,古时候这里曾建立吴国。?平明:天刚亮的时候。楚山:楚地的山,也指镇江一带,因为楚国也曾统治过这里。?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这里的意思是表白自己操守高尚,心地洁白。 【诗意】冒着洒满江面的夜雨来到东吴,清晨送别友人时楚山也显得孤单。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起我的情况,就说我心纯洁得像晶莹的玉壶。 【赏析】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诗人一生宦途多磨难,晚年更是受到别人不少的攻击,再加上诗人本身不拘小节,一意孤行,因此屡遭世人非议。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归来后任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处于众人贬毁之时,因此诗中含有一种愤慨不平之情。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里,滔滔的江流。连朦朦的远山也显得孤独,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仍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 12(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注释】?鹿柴(zhài):本义指养鹿的栅栏,这里指的是王维在辋(wǎng)川别墅里的一处景观。柴,同“寨”,树枝编成的栅栏。?空山:寂静无人的山。?但闻:只听见。?返景:返照回来的阳光。景,同“影”,阳光。 【诗意】空寂的山林中看不见一个人,只偶尔听到有人说话的响声。夕阳的光辉照射在树林深处,又返照在地上青绿色的苔藓上。 【赏析】王维生于公元701年,死于761年,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9岁就能写诗,文学才华出众,21岁考中进士,担任过不少官职。他信奉佛教,中年以后喜欢隐居在山林中,写了很多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的诗篇,表现生活中的闲情逸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这是一首灵巧的小诗,也是一幅意境幽静的山水画,描绘的是傍晚时分鹿柴 附近宁静优美的风景。开始说“空山不见人”,正面写山里的寂静无人;第二句“但闻人语响”,山林寂静,人在其中,不见人影,只闻其声,以静写动,效果更佳。这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回照下的山林景象:几缕余晖照射进幽深的山林,斑驳的树影落在地上的青苔上,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光与影瞬间的完美组合。地上长满了青苔又说明无人走动,进一步描绘这里的幽静。这是从视觉的角度写山林的幽静。 1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诗人的朋友,姓元,排行第二,所以称“元二”。唐朝有以排行称呼人的习惯。使:出使。安西:指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安西都护府,位置在今天的新疆库车一带。?渭城:地名,位置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浥:湿润,打湿。?客舍:旅店,诗人在这里设宴送别友人。青青:形容旅店旁柳树的颜色翠绿。新:指柳叶被雨水洗过以后的色泽青翠洁净。?更:再,又。更尽:再饮完,再喝完。?阳关:地名,在今天的甘肃敦煌县西南,是古时通往西域的要道,因为地处玉门关的南面而得名(古代把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称作“阳”) 【诗意】早晨的细雨湿润了渭城的尘土,旅店四周的绿柳更是焕然一新。请朋友再喝完这一杯离别酒吧,出了阳关向西就没有老朋友了。 【赏析】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这首诗从一场深情的离别折射出人们远别时的那种真挚的感情。。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氛围。这是在初春一个细雨纷纷的清晨,天气带着凉意,雨中的旅馆和青翠的杨柳,使作者和即将离别的朋友感到异常的亲切,又隐隐产生一种离别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一种难分的情绪。后两句是一个整体,朋友即将去塞外荒漠,要品尝独行跋涉的艰辛寂寞,因此,作者在朋友临行前一再劝酒话别,饱含了一种深挚的感情和美好的祝愿。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称九月九日为“重阳”,也可叫“重九”,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山东:指华山的东面。王维的老家薄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以东,写这首诗时他在长安,所以用“山东”来指故乡。?倍:更加。?登高、插茱萸是重阳节时的习俗,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登高、佩戴菊花酒来驱邪避灾的风俗。茱萸:一种植物长存山谷中,有浓烈的香味。一人:指诗人自己。 【诗意】独自在他乡作为异地的飘零客,每逢佳节更加思念家乡的亲友。遥想家乡的兄弟们登上了高处,全插着茱萸时才发觉少了我一人。 【赏析】这首诗就是王维在17岁的时候写的,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挚。首句以一个“独”字、两个“异”字表达了身在异乡的孤单寂寞的情况,这种时候,对家人朋友和故乡山水草木的思念之情,总会时时萦绕在游子心中,而每到节日,这种感情会尤其浓烈。因而,诗人用“每逢佳节倍思亲”来高度概括这种感情,特别是旧时习俗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 们要团聚登高望远,因而总能勾起远游的游子们强烈的思乡之情。后两句诗人想象远在故乡的朋友兄弟,一定是团聚一起,佩戴上茱萸,一起登高远望。这时发现偏偏少了一个人——就是诗人自己。这首诗抒发了古今中外人们的“怀乡思亲”的共同感情,历来为人们传诵。 15(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自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董大:即董庭兰,高适的朋友,是个音乐家,善弹琴。唐朝有以排行称呼别人的习惯,他可能排行老大,所以称“董大”,就像《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元二”是排行第二。?黄云:日落时的云彩。曛:太阳落山的余光。?雁: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年秋分后飞往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分后飞回北方。对这句还有个说法:大雁不可能下大雪的天气还在飞翔,诗人是借这个来比喻身遭迫害的董大。?前路:指将来的生活。 【诗意】满天尽是金黄的晚霞,太阳只剩几缕夕阳的余光,北风吹着南飞的大雁,雨雪纷纷。不要担心将去的地方没有知心友人,天底下哪有人不知道您的大名呢! 【赏析】高适(约702—-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人。他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这首诗是作者为著名的琴师董庭兰送别时所作。前两句写景,极富西北特色:北风呼啸,黄沙千里,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这时候天空又下起了大雪,群雁南飞。诗人在这荒凉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心中应该是充满了离情别绪,满心伤感的。但诗人笔锋一转,意境豁然开朗、清新,用响亮有力的话对老朋友进行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呢?反问句式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16(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注释】?疑:迷惑,猜测。?举头:抬头。 【诗意】床前洒满了皎洁的月光,以为是地面结上了白霜。抬头望见天上那轮明月,低下头心中无限思念自己的家乡。 【赏析】李白(70l—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先世流徙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李白就出生在那里。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章明(今四川省江油市)。唐天宝二年(743年)因朋友推荐,被唐玄宗召为供奉翰林,第二年弃职出京在各地漫游,他的诗豪放飘逸、想象雄奇,色彩鲜明,音调高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李白是一个热爱人民的伟大诗人,千百年来,被人们称作“诗仙”。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乡,在深秋一个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情景,抒发他对久别的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份思念是由床前的月光引起的。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作客他乡,在夜深人静之时,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偶然注意到床前的月光,一刹那间产生了错觉,以为是白霜满地,心头不由得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刻画思乡之情。 17(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注释】?古朗月行:“朗月行”是乐府中原有的题目,李白在这里借用作为诗题,所以称“古朗月行”。?瑶台:神话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仙人、桂树:传说月亮中有桂树和仙人,当月亮初升时,先看到仙人的两只脚,接着看见桂树,到月亮全圆时,就看到仙人和桂树的全形。团团:圆圆的样子。?白兔捣药:传说月亮中有白兔在不停地捣着仙药。问言:就是问的意思,言是语气助词,没有意义。与谁餐:给谁吃。 【诗意】小时候不认识什么是月亮,于是把月亮称作白玉盘。又怀疑是仙宫里的镜子,飞在高高的天空之上。月中神仙垂着长脚一双,圆月里的桂树长得旺旺。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问它这是要给什么人品尝。 【赏析】《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小时候不认识月亮,对它充满了稚气的想象,一会儿认为它是白玉盘,一会儿认为它是填上瑶台仙宫里的镜子,这些比喻,贴切有趣,充分表现出了小孩子的丰富想象力。而后又进一步以神话传说,写月亮里的桂树,捣药的兔子,月宫里的神仙,以及想要了解玉兔捣药是给谁吃的等等,构成了神奇瑰丽的意境。这首诗从儿童的角度展开想象,充分展示了儿童的天性。 18(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江西九江市南。?香炉:指得炉峰,是庐山西北面的一座 高峰。紫烟:紫色的雾气,在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上的雾气因光折射有时呈现紫色,香炉峰也因此得名。?挂前川:比喻瀑布好像是垂挂在山前的大河。?三千尺:形容瀑布从很高的地方流下,不是真有:“三千尺”,这是夸张的说法。?银河:又叫云汉、天河、天汉等,是环绕天空的一条光带,由无数的恒星组成,夜空明朗时就能见到。九天:形容天空极高,古人认为天有九屋,“九天”就是第九重天,是天的最高层。 【诗意】阳光照在香炉峰上生出紫色云烟,远远看去瀑布像是一条大河挂在山前。湍急的水流从高高的山上飞泻而下,让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落下了人间。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对自然的无限热爱,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豪放的气势,抒发了他向往自由、热爱生活的炽热感情。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全景,视线由整个香炉到瀑布,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帘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三、四句细致地描写动态的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下,喷涌直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了瀑布的雄奇、迅猛。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怀疑瀑布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瀑布之高,真是气势磅礴,动人心魄!这首诗气魄雄伟,想象丰富,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自然流畅,读来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19(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安微泾县桃花潭附近一位村民,李白到泾县游玩,受到他的热情款待,两人结下了很深的情谊,李白离开时写了这首诗送给他表示感谢。?将欲:将要。行:离开,去。?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唱歌方式,一边唱一边脚踏地打拍子。?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及:赶得上,比得过。 【诗意】李白登上船即将离开起行,忽然昕到岸上踏歌唱的声音。桃花潭的水纵然深达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赏析】李白游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做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与汪伦这个普通村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前两句叙事:诗人要乘舟离去,汪伦前来送行,他一边走一边唱。后两句巧用比喻,汪伦送别情意深,无法用语言表达,于是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深情作对比。 2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市内。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好友,有关介绍见《春晓》。之:去,往。—一陵:地名,今江苏扬州市。?西辞:从西边离开。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所以说是“西辞”。?烟花:指春天百花盛开的美丽景色。下:长江从西往东流。从武汉到扬州是顺流而下,所以说“下扬州”。?尽:消失。?唯:只,只有。 【诗意】老朋友在西边的黄鹤楼上与我辞别,春光明媚的三月顺流而下直往扬州。一叶孤单的帆船消逝在蓝天的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着天边奔流。 【赏析】本诗是李白寓居湖北省安陆时,有一天送别孟浩然时所作,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人用“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第二句“烟花yj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是友人相聚、互相唱游的季节,但他们却要分别,怎不令他感到惆怅呢?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便油然而生。诗的后两句,诗人并未直写自己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而是借景抒情。看着友人乘坐的一叶孤舟顺流而下,渐渐远去,越去越小,直到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随舟而行,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把自己对朋友依依不舍的强烈情感真挚地抒发出来,含而不露却余味无穷。 21(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早发:早晨出发。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朝辞:早上辞别。彩云间:白帝城建在白帝山上,坐在船上远远望上去,就像在云朵里一样。这里形容白帝城的地势很高。?千里:形容路程很远,不是指白帝城到江陵的实际路程。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还:返回。一日还:一天就能返回,这是对船行速度快的夸张说法。?猿声:猿猴啼叫的声音,古时长江两岸的高山上有许多猿猴。住:停止,停留。?万重山:形容山很多,一座接着一座,连绵不断。 【诗意】早晨辞别了云霞笼罩着的白帝城,远在千里的江陵一天就可以返还。两岸猿猴的啼叫在耳边还没停止,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重重高山。 【赏析】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因罪被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遇上皇帝大赦,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以抒发诗人愉悦的心情。第一句,诗人用“彩云间”写出白帝城位于山上,其间彩云缭绕,诗情画意,美不胜收,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第二句用“千里”与“一日”来形容船行之速,由于顺江而下,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后两句则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诗人先写两岸猿声不断,接着写轻舟快速行进,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两岸猿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节奏之中。 22(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是安徽省当涂县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座山隔着长江相对,好像一个天然的门户,所以称作“天门山”。?中断:指长江从中间把两座山隔断。楚江:指流经安徽境内的长江,安徽在古代属于楚国,所以称流经这里的长江叫“楚江”。开:分开,断开。指天门山因长江的冲击而被分成东、西粱山。?碧水:青绿色的江水。回:环绕、旋流。形容江水在这里因山势而产生旋流的变化。?出:出现,显露。?孤帆一片:一只帆船。 【诗意】高高的天门山被滚滚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向东流经这里回旋澎湃。两岸青色的山峰隔江相对壁立险峻,一只小船正在从太阳升起的天边驶来。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天门山独特而又雄伟壮阔的风光。天门山拔地而起,巍峨险峻,长江汹涌澎湃,在作者的描绘中,两山相隔对峙是长江所为,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大门,而湍急奔腾的江水因为地势的原因,突然掉头向北。这两句写出了天门山独特而雄奇的气势,让人感到峡高江流急。后两句则写船行江上,两岸隔江对峙的青山出现在眼前,那江上急驰而来的一叶孤舟,好像从天边的红日之处驰来。这样的描写鲜明壮丽,使读者仿佛能看到扑面而来的高峡。听到奔腾咆哮的激流发出的声音,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 23(绝句(其一)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释】?迟日:春日,春天的日照时间增长,所以称为迟日。?泥融:指春天变暖,冻土融化。?鸳鸯:一种水鸟,雄性雌性经常成对出没。 【诗意】春天阳光普照山河显得多么鲜亮,春风吹拂飘散着花草的清香。湿软的泥土引 来衔泥的飞燕,温暖的沙洲憩睡着对对鸳鸯。 【赏析】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原籍湖北省襄阳市,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携家出蜀时病死在途中的船上。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美丽如画。前两句从大处着眼,描写了自然界的大环境。诗的开头以“迟日”这一时间要素统领全篇。两句诗用寥寥10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联想春的美好。后两句则用生动的笔墨写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鸳鸯卧在沙滩,安详自在、悠闲自得,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24(绝句(其二) (唐)杜甫 两个黄鸸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绝句:唐代盛行的一种诗体,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做七言绝句,简称“七绝”。这首诗就是七绝。诗人以诗体名称作为诗的题目,而没有另起题目。?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羽毛黄色,叫声悦耳。?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嘴直而尖,颈长腿长。?窗含:从窗户里看外面风景,就好像是以窗户为框的一幅风景画,所以说“窗含”。西岭:指四川灌县岷山,因为在成都西面,所以叫“西岭”。千秋雪:即千年的积雪,岷山终年积雪,千古不化。秋,就是年的意思。?泊:停船靠岸,停泊。东吴:三国时孙权在江南建国,称为东吴,这里借指江南地区。 【诗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呜叫,一行白鹭飞上了湛蓝的青天。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的积雪,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的万里航船。 【赏析】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一首如画的诗作。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构成。前两句以黄鹂和白鹭对举,描述初春景象。在翠柳和蓝天的衬托下,黄鹂婉转的呜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和谐而优美;句中“黄”“翠”“自”“青”四种鲜明的色彩,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后两句写积雪不化的远山和乘风待发的江船,仍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秋”“万里”赋予这些景色以宏大的气势,它显示了身居斗室的诗人壮阔的胸怀。 2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春夜喜雨:春天的夜晚中一场令人欣喜的雨。喜:让人喜欢的、为„„而感到高兴。?知时节:知道在什么季节降临大地。这是拟人的说法。形容雨似乎懂得季节的需要,适时出现了。?当:正当。乃:就。?潜:暗中,悄悄地。?野径:田野的小路。?晓:天明,早晨。红湿:指被雨水打湿的花儿。?重(zhòng):形容花儿沾满雨水后沉甸甸的样子。锦官城:成都的别名。锦官是主管织锦的官,古代成都盛产荚锦,所以把“锦官”当城名,简称“锦城”,也叫“锦里”。 【诗意】春雨似乎明白季节的变化,正值春天它就及时地降临。随着春风悄悄在夜间飘洒,滋润着大地万物悄无声息。乡间小路与乌云一样灰暗,只有江面渔船的灯火闪亮。早晨看见夜雨淋湿的春花,朵朵湿漉漉地开遍锦官城。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领全篇。全诗八句,虽没出现一个“喜”字,但仔细品味,哪句话中不透露着浓浓的喜悦之情呢?诗的头两句强调春雨,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称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诗的后面六句集中写“夜雨”,首先诗人从耳闻的角度画了春雨的特征。然后,扩大视野,写眼在所见夜中雨景,从陆上天空,写到水上船中。着意刻画了春夜的寂静。最后写想象中雨后城市的景色。既然春雨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26(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注释】?江畔:江边,独步;独自散步。?师塔:即身塔,是僧人的埋骨墓所。黄师塔:指一位姓黄僧人的墓所。当时蜀人称僧人为“师”,称僧墓为“塔”。江水东:江水向东流去。?懒困:困倦。倚:随着,和着。?开无主:这里指桃花是野花,无人看管,不由自主地开放。?可爱:喜爱,喜欢。 【诗意】黄师塔前的江水缓缓地向东流去,春天让人困倦只想倚轻风休息。一簇簇桃花自由自在地争相开放,是深红还是浅红的花朵你最欢喜? 【赏析】这是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七首组诗中的第五首,是一首即景即兴之作。诗中着重表现了诗人游春赏桃花的情景及爱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安定生活的喜爱。诗的前两句“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作者从大处着笔,在面上铺墨,描绘出缓缓向东流动的春水,暖洋洋映照的春光,微微吹拂的春风,以及春天带给人们特有的春困感受,风和而日丽,画面显得开阔、舒适。然后由丽到点,进而独写桃花怒放盛开,艳丽多彩,令人赏心悦目。这首诗表面看似乎漫不经心,信手而成,实质上却是诗人天然去雕饰内在功力的表现。 27(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江雪:江上雪景。?绝:绝迹,不见形迹。?踪:脚印,足迹。?蓑笠翁: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夫。 【诗意】千山万岭的飞鸟都无以寻觅,无数小路也看不见人的踪迹。孤单的小船上渔翁披戴斗笠,冒着寒冷的风雪在江上钓鱼。 【赏析】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他是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韩愈及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老渔翁冒雪独钓的情景,表达了诗人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开头两句用大手笔写雪景,千山万岭见不到一只飞鸟,上万条路上见不到一个人,情景广阔无边,却寂静异常,读来给人一种孤独凄冷的感觉。为什么这样?因为时值隆冬,大雪纷飞,寒冷寂寞的境界,让读者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而这正是当时严酷社会环境的 折射。然而就是在这种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也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28(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里指隐者的徒弟。?言:说。“言,后面都燕童矛西警购话。 【诗意】在松树下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已经出门采药去。只知道他就在这座深山中,云雾缭绕不知具体在哪里。 【赏析】贾岛(779—843)。早年曾出家当过和尚,法号无本,后还俗。曾任长江(今四川省蓬溪县)主簿。唐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注重雕琢,刻意求工,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推敲”这个典故和词组,便来自他的“僧敲月下门”这句诗。这首抒情小诗,写的是一种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的飘逸情致。诗人选取一个很富有情趣的细节:诗人仰慕隐士,为寻访隐士来到松树下,不见隐士,只遇上隐士的小徒弟。从小徒弟的话语中,却难以确切知道隐士所在的具体位置,给人一种虚无缥缈之感。写隐士,却从寻访未遇着笔,首句写诗人发问,后三旬写小徒弟回答,巧妙地通过小徒弟的回答,让我们去想象这位隐士的风采:他远离尘世,以深山为家,与松林作伴;似自云般洁身自爱,又如流云般行踪不定。采用问答形式,寥寥四句,就勾勒出一个遁世隐者的形象。 29(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鸟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枫桥:在今天江苏省苏州市西郊。诗题的意思是:夜里在枫桥边停船靠岸。 【诗意】月亮西落而乌鸦啼叫繁霜满天,江边枫树渔家灯火抱愁难眠。姑苏城外冷清寂静的寒山寺,半夜钟声传人客船我的耳边。 【赏析】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唐代诗人,他流传下来的诗不多,大约40首,主要是写自己的旅行游览以及和朋友的酬答赠别,语言清新自然。这首诗在后世最著名。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30(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渔歌子:词调名,又叫“渔父”,分单调和双调,单调五句二十七字,平韵;双 调五十字体,仄(ze)韵。?西塞山:山名,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桃花流水:说明季节是春天;桃花盛开,春水上涨,也是鱼儿长肥的时候。鳜鱼:也叫“石桂鱼”,俗称“桂鱼”,生活在淡水中,鱼身侧扁,嘴大鳞细,黄绿色,有黑色斑点,肉味鲜美。?箬笠:用竹叶或篾片编织成的宽边帽,可用来遮雨或遮阳。箬:竹子的一种。蓑衣:用草叶或棕毛编的雨衣。?不须归:不必回去。 【诗意】西塞山前的白鹭鸟展翅高飞,桃花开,春水涨,鳜鱼正好肥美。渔夫戴着青笠帽披着绿蓑衣,在微风细雨中垂钓不想回去。 【赏析】张志和(约730—810),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人,自号“烟波钓徒”。唐肃宗时曾一度出仕,做过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坐事贬南浦(今四川省万县市)。唐代诗人,擅长音乐和山水画。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春汛时期的钓鱼山水画。前两句点明时间在春季,这里正是鳜鱼上市的时节;地点在西塞山前。桃花盛开时,山清水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这是诗人在前两句中描绘的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这时候,有一位悠闲自得的老渔翁,戴着青笠,穿着绿蓑衣,在江上钓鱼,在斜风细雨中乐不思归。显得超凡脱俗,自得其乐。此时的渔翁,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化身(借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情怀。 31(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塞下曲;唐代乐府诗的题目,一般写边疆战斗生活。?单于:是古代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这里指敌军的首领。遁:逃走。遁逃就是逃跑、逃走。?欲:要,将要。将:带领,率领。轻骑(jì):轻装的骑兵。 【诗意】没有月光的晚上大雁飞得很高,入侵的单于趁着夜色悄悄逃跑。正想率领轻装的骑兵快速追击,大雪却粘满战士的弓箭与战刀。 【赏析】卢纶(748一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前两句写风高月黑的夜晚,忽然风吹草动,宿雁惊起高飞。作者这样写,突出了将士的警觉性。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将军李广的神勇及气概。寥寥数字,汉代“飞将军”李广的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我们也进一步感受到戍边将士的豪迈气概。 32(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游子吟:是古代一种歌曲的名称。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意:心中。恐:担心。?寸草:小草,这里比喻身为儿女的游子。?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慈母的恩情。三春:即春天,春季有三个月,古时把农历正月叫盂春,二月叫仲春,三月叫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 【诗意】慈母手中针线忙不停,缝衣为儿子即将远行。临行前她缝得细密密,迟迟不回母亲更担心。谁说儿女微薄的孝意,能够报答母亲的恩情? 【赏析】公元751年,孟郊(字东野)出生在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他一生大半的日子都过得贫困,加上他又不苟同流俗,所以人称他“寒酸孟夫子”。孟郊的诗现存500多首, 大多明白好懂,但语言又不平庸,显出他作诗的用心。这是一首很有名的歌颂母爱的小诗。开头两句写母亲为将要远行的孩子缝制衣裳,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场景,却透出浓浓的骨肉亲情。中间两句突出慈母的动作和心理,虽然没有临行的嘱托,也没有离别的泪水,但那密密的针线和心中的担忧却十分真切地传达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最后两句用小草比喻孩子,用阳光比喻母亲的爱,通俗形象,表达了孩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整首诗浅显易懂,但饱含了浓厚的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人们喜爱。 33(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的大湖之一。?和:和谐,这里指水光与月色融为一体。?潭:水深的地方叫潭,这里指洞庭湖。镜未磨:比喻湖面平静得像镜面一般,湖边景物倒映在湖水里,隐约不清,又像铜镜没打磨照东西不太清楚的样子。古人用铜镜,为保持镜面的光亮要经常磨镜。?山水翠:指洞庭湖周围的山颜色苍翠。?白银盘:比喻湖面泛着月光的洞庭湖。青螺:指青螺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型。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意】洞庭湖的水光与秋天的月色相映和谐,水面风平浪静就像铜镜未曾经过打磨。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山水水一片青翠,湖中的君山像白色盘子中的一只青螺。 【赏析】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其诗现存800余首,多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题材广阔、风格自然、格律精切、沉着稳练,存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为时人推崇,被誉为“诗豪”。诗人来到洞庭湖边,正值一个清秋月夜,而且永面无风。可以想象,呈现在诗人面前的,会是怎样一种月色水光和谐交融、深幽辽远的景色。诗人把当时的湖面比作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是远望湖中明亮的湖水环抱着青翠的君山。诗人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这样既把月色下的湖光山影的颜色写得贴切,又把湖光山色的形状比喻得恰如其分。 34(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浪淘沙:词调名,原来是唐代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自居易。?九曲:形容黄河河道曲折。万里沙:指黄河在流动过程中带着很多泥沙。?浪淘风簸:形容黄河浪高风急。?牵牛织女: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而牵牛星和织女星是银河两边的星座。传说织女是天上的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了婚。王母娘娘知道后很生气,派天兵抓回织女,牛郎一直追到天上。王母娘娘为惩罚他们,用簪子划出银河隔开他俩,只许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诗意】弯曲的万里黄河挟着泥沙,翻滚的风浪来自遥远的天涯。现在沿着波涛直上银河去,一起拜访牛郎和织女的家。 【赏析】诗人从一个非常宏大的背景入笔,将万里九曲黄河尽收眼底,在诗人笔下,黄河奔腾万里,仿佛从天际汹涌而来,携风卷浪,挟带泥沙,奔涌而去。后两句,诗人展开丰 富的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奇异的景象:沿黄河溯流而上,直达天河,就可以与天上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相会,想象新奇美丽,令人神往不已。这首诗一方面抒写了黄河波澜壮阔的壮美景色!另一方面,因为诗人曾参与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但他不甘屈服,因此,这首诗就是他不畏艰难险阻(逆流而上的真实写照。 35(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自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赋得:古代科举考试时,考官以古人诗句或某事物出题,题目中加“赋得”。后来凡指定、限定诗题,都会照例在题目前加“赋得”两个字。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在古老的原野上送别友人。?离离:形容草长的茂盛。?岁:年,一年即一岁。?远芳:远处的芳草。芳,原指草香,这里指草。侵:渐进,指草覆盖的范围逐渐扩大。?晴翠:阳光下一片草色青青。荒城:废置荒芜的城。?王孙:原指贵族,这里借指自己送别的朋友。?萋萋:形容草茂盛的样子。 【诗意】古原上的野草多么繁乱,每年秋来枯萎,春来兴盛。任由野火焚身也烧不完,春风一吹它又蓬勃生长。古老驿道也被芳草遮占,碧草延接荒城阳光清朗。如今又要送别游子离去,青青草儿饱含满腹离伤。 【赏析】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至河南。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诗人,在祖辈的影响下,自居易读书十分刻苦,成了有名的诗人。他传下来的作品很多,涉及到社会、人生、生活等各个方面,对后世很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很重要的诗人。在古老的原野上,长着一片片茂盛的野草,它们一年一年随着季节变换有枯萎的时候,也有繁荣的时候。野火能烧光它干枯的草叶,却烧不尽草根,春风一吹,又能长成一片绿色。第三、四句因为包含着生命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可贵精神而备受称颂,这两句集中体现了小草生命的顽强不屈。第五、六句从空间上写小草的茂盛景象,视线由近到远:阳光下,芳草向远处蔓延生长,那绿色一直长到遥远的古道边、古城边。诗人在前六句中赞美了小草顽强旺盛的生命精神,以此勉励将要远行的朋友。最后两句写送别友人,自己的离情别绪就像眼前的芳草一样,绵绵不尽,不可断绝,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了,富有感染力。 36(池上 (唐)自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小娃:小孩子。小艇:轻便的小船。?白莲:此处指莲蓬,莲子。?不解:不知道。踪迹:这里指划船留下的痕迹。 【诗意】小孩子撑着一条轻便的小船,偷偷地采摘人家的莲蓬回来了。因为不知道怎样隐藏自己的踪迹,所以小船在浮萍中冲开了一道水痕。 【赏析】这是一首浅显易懂、清馨可爱的小诗,写得颇有童趣,寥寥数语,截取了江南 水乡的一个生活场景,生动逼真地描绘出一个天真无邪、幼稚可爱的儿童形象。诗的前两句介绍了故事的梗概:一个小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去采莲归来,一个“偷”字用得极为传神,点出小孩的行动没有经过大人的同意,而担心被别人发现的心理,又准确、形象地表现了小孩子的顽皮、天真的情态。接下来的两句巧妙地刻画了小孩子的天真:小孩子自以为行动机密,不会被人发觉,谁知道小船驶来时,冲得水面得浮萍两边散开,水面波动,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痕迹,自然完全暴露了自己的行踪。读来仿佛一副栩栩如生的采莲图就在眼前,让人的思绪又回到天真烂漫的童年。 37(忆江南 (唐)自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忆江南:词牌名,又叫“望江南”。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名称。?江南:诗中具体指杭州、苏州一带。旧:过来,从前。谙:熟悉。?蓝:植物名,叶子可以制作蓝色染料。 【诗意】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美丽的风景我曾经非常熟悉。太阳出来时江边的鲜花红得比火还要鲜艳,春天到来时江水的颜色绿得像蓝草染成。怎么能不让我怀念这美好的江南, 【赏析】自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江南的绮丽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年回到洛阳以后,回忆起江南风光,写下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诗篇一开头就用“江南好”开门见山地抒发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总体印象和深深怀念之情,一个“好”字,包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然后在说明自己对江南风景非常熟悉后,就用“江花”“江水”来写江南的具体风光,并且用“红胜火”和“绿如蓝”来写美景的绚丽多姿,两句都用对比。诗人抓住了“江花”“江水”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机盎然的江南春色图。结尾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深化了“忆江南”的主题,令读者也憧憬起江南的无限美景来。 38(悯农(其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锄禾:指用锄头清除长在禾苗中的杂草。当午:日中,正午。?餐:食物,熟食,这里指米饭。?皆:都。 【诗意】农民顶着正午的太阳在锄地,大汗淋漓洒落在禾苗的地里。有谁知道盘中那可口的粮食,粒粒饱含农民的辛劳的汗滴。 【赏析】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人。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浙江观察使,宣武节度使,唐武宗时拜为宰相。他主张“不虚为文“,所作《悯农二首》,也称《古风二首》。这首诗通过写炎炎烈日下农民劳作的艰辛,说明粮食来之不易。诗的前两句选择特定的场景,写农民在烈日下洒汗锄地的情景,概括而形象地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后两句紧接着由此而直接发出感叹,忠告所有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 39(悯农(其二)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锇死! 【注释】?悯农:意思是对农民艰辛的生活表示哀怜和同情。?粟;粮食的通称。?万颗子:形容收获的粮食很多。?四海:指天下。闲田。:没人耕种的田地。?犹:仍然。 【诗意】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秋天收获了许许多多粮食。各地没有一块闲荒的土地,可是农民还是被活活饿死。 【赏析】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前两句以“春种”“秋收”总写农民一年四季辛勤劳动的全过程。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客观揭示出了农民的生产劳动创造了极丰富的社会财富,含蓄地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在这种丰收的年头,农民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农夫还是会饿死!这是为什么呢?不言而喻:农民辛辛苦苦创造的物质财富被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侵占了。 40(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远上:远远伸向。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径:小路。斜,读作xiá。?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坐:因为;由于。 【诗意】远处一条曲折的石头小路伸向山崖,白云升腾笼罩的地方依稀有些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傍晚枫林景色,经过霜染的枫叶还红于二月的鲜花。 【赏析】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少年时家道衰落,生活贫困,但诗文颇负盛名。深秋时节,诗人在山中一条蜿蜒曲折的石头小路上行走,看到山间有袅袅白云生起,隐隐约约地显出几户人家,山坡上枫叶如火,远胜二月时盛开的鲜花。在这幅山水画中,白云、红叶色彩绚丽:山路、枫林、人家和谐温馨,于是诗人陶醉其中,停车观赏枫林晚景。第二句中的“生”字,与“有人事”,三字写活了山谷,让人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晚秋的萧瑟。“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把枫叶与二月的鲜花相比,而枫叶的品格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41(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清明:指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的四月四日到六日之间,是祭祖国和扫墓的日子。?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借问:询问。?遥指:指向远处。 【诗意】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扬扬,路上行人心情凄楚又悲伤。询问歇脚的酒家哪儿可有, 牧童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第一句细雨霏霏的春景与第二句行人感伤哀愁的凄凉心情完全相合,情景相融,耐人回味。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此时最想找个酒家来歇脚、避雨、解寒,舒缓一下凄凉的心情。于是他问牧童:哪里有酒家?牧童用行动来回答。这两句既写得非常真切,又写得极富韵味,给人留下了充分的思考余地,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位行人在牧童的指引下如何去寻找酒家,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 42(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郭:外城,这里指城镇。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都城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楼台:楼阁亭台,这里指寺院建筑。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的样子。 (诗意】江南大地黄莺啼鸣树绿花红,水乡山城酒店旗幌迎风飘动。南朝遗留的四百八十座寺院,多少亭台楼阁笼罩在烟雨中。 【赏析】作者一开始就在诗中展现了千里江南大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这里到处是莺啼燕语,绿叶红花相映。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景色啊!有声有色,有山有水,有静有动,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然而就在这一片清山秀永之处,在春天的微雨中,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千计的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韵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增添了一丝伤感,不由使人对历朝各代的兴亡更替发出无限感慨。 43(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乐游园:唐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南。?向晚:邻近傍晚。意:心中。不适:不舒服。?驱车:驾车。古原:指乐游原。 【诗意】将近傍晚时分我的心情烦闷,于是驾着车登上郊外古原。夕阳灿烂辉煌,风光无限美好,只可惜它已经接近黄昏时光。 【赏析】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李商隐身处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的伤感情绪,抒发了时光不再、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情怀。诗篇一开笔,就写傍晚时分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来到古老的乐游原上,这样写是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写诗人见到的美景和心中的感触。夕阳西下之时,霞光万丈,景色十分美好,让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看到美好的景色,诗人的不适心情不仅没有消除,反而生发出别的感叹。于是用“只是”二字,把笔锋一转,转到深深 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因无力挽留美好事物而发出的深深叹惋。 44(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山尖:山峰。?成蜜:这里是说蜜蜂采到花粉后酿造蜂蜜。 【诗意】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蜜蜂都能飞去采蜜,它们仿佛占尽了世上的无限风光。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酿造香甜的蜂蜜呢? 【赏析】罗隐(833—909),字昭谏,余杭(今浙江省余杭)人,唐朝诗人。本名横,因为多次考进士都不中,就改名为“隐”。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诗人先写蜜蜂劳动,四处采花蜜,好像很风光。但诗人同时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勤劳的蜜蜂这样整天忙忙碌碌,采得百花酿成蜜,到底为谁辛苦为谁忙碌呢?诗人在诗中借赞美蜜蜂来赞美劳苦大众,而“为谁辛苦为谁甜”则道出了作者的激愤,表达了对不劳而获者的痛恨与不满。 45(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蓬头:头发很乱的样子。?稚子:小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苔:青苔。?映:这里指遮住。?遥招手:远远地招手。?怕得鱼惊:怕惊跑了鱼。 【诗意】有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坐在池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青苔上,用草丛遮掩住自己的身子。有个过路人要问路,远远地向他招手,可他怕鱼儿给惊跑了,不回答这人。 【赏析】胡令能,唐贞元阔人。早年家里贫穷,曾当过手工匠,以修补锅盆等为生,人称“胡钉铰”。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专心钓鱼的农村孩子的形象。首句用“蓬头”二字写出了小孩子年龄尚小,贪玩调皮,不知梳理头发,坐在那儿学大人钓鱼,可爱的样子一下子就跃然纸上。第二句诗人用了“侧”“映”来写小孩子的心机,小心翼翼地选了块少有人至、已长青苔的地方,侧身坐着,还用草挡住身体,怕鱼儿看见自己给吓跑了。可偏巧有过路人不识路,远远地又是招手又是嚷嚷地要问路,这里,诗人用了“怕”与“不应人”来写小孩子又急又恼的样子,寥寥数语,将小家伙皱眉鼓嘴,连连摆手,不让人说话的煞有介事的神态写得栩栩如生。 46(江上渔者 (宋)范伸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渔者:捕鱼的人。?但:只。?鲈鱼:一种头大口小、体扁鳞细、味道鲜美的鱼。?君:你。?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落叶似的小船。?出没:忽隐忽现。 【诗意】江边来来往往的人,喜爱的只不过是味道鲜美的鲈鱼而已。你们不妨看看,为了捕捉鲈鱼,那些渔夫却必须终日驾着一只小船,在汹涌的波涛里出没。 【赏析】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苏州)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少年时家贫好学,年轻时就以天下为己任,敢于直言时弊。散文、诗的成就都很高。他 的诗风格明朗健劲,自成一格。这首诗首旬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不过是喜爱鲈鱼鲜美的滋味。后两句写捕鱼的情景,主要暗示出这鲈鱼的来之不易,是渔民们驾着小船冒生命危险捕获的。表现了渔人捕鱼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的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之所在。由全诗也可以看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悲天悯人的仁者胸怀。 47(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爆竹:古代的人认为烧竹子的爆裂声可以吓跑妖魔鬼怪,后来变为放鞭炮。岁除:一年的最后一天,即除夕。?屠苏:一种用屠苏草浸泡而成的药酒。当时的风俗,正月初一喝屠苏酒,可以辟邪驱瘟。?瞳瞳(tóng tóng):形容太阳刚出时明亮的样子。?桃:桃符。古时习俗,春节用桃木写神茶、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能压邪。 【诗意】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春风送暖喝着屠苏酒。千家万户迎来了光明的日子,总要用新的门神桃符换下旧的。 【赏析】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拜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全面实行变法革新。在保守派攻击下,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任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知府。次年复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再任江宁知府,第二年封舒国公。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诗文清峻高古,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诗描写春节时的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爆竹声中一岁除”,起旬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瞳疃日”,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的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48(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泊:停船靠岸。瓜洲:在长江北岸,在今江苏省邗(hon)江县南,是唐代的交通要道,大运河从这里汇入长江。?京口:在长江南岸,即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和长江北岸的瓜洲隔水相望。间:意隔开。?钟山:现在南京市东的紫金山,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后就居住在这里。?绿:本指颜色,这里作动词,意思是吹绿了。?还:回家,回还。这里具体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诗意】京口瓜洲只隔着一道长江水,回望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春风叉一次吹绿了长江沿岸,可是明月什么时候再照着我返还? 【赏析】此诗写于王安石再次出仕前,抒发了他上京赴任途中既激动又担忧的复杂感 受。首句以轻快的笔调写自己从京口到瓜洲,“一水间”形容船行之快,流露出诗人愉快的心情。次句回眸钟山,抒发对钟山的依恋。第三句描绘了江南两岸生机盎然的景色,“绿”字更是赋予春风人格力量,令人拍案称绝。但想到前途困难重重,诗人又发出告老还乡的感慨。全诗语言精确形象,历来为后人所推崇。 49(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湖阴先生:杨骥,字德逢,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在江宁钟山时的邻居和朋友。?茅檐:茅草屋檐,代指茅屋、草堂,这里指包括茅屋在内的整个庭院。?畦:田野中分划的有一定界限的长条田块。?护田:围护着田野。?排闼:推开门。排,推;闼,门。 【诗意】经常清扫的茅屋、庭院非常干净,没有青苔,院子中的花草长得整齐有形,都是自己亲手栽种的。一汪碧水围护着青青田野,两边的山推开大门把绿色送到眼前来。 【赏析】王安石晚年时退出官场,在江宁钟山居住,闲散之中写了许多优美的风景诗,这是其中一首,是写在诗人的朋友湖阴先生杨骥家的墙壁上的。从诗的第一句就可以看出杨骥生性爱清洁:由于经常打扫,一尘不染,甚至连青苔都看不到。而院落里有他亲手栽种的花草树木,整齐成形,错落有致,显得意趣盎然。从这两句描写也可以看出,杨骥居住的环境非常清静雅致,也反映出杨骥高洁不俗的性情品格。后两句,诗人则写自己放眼所看到的景致:一弯碧水围护着田野,远处青山环绕,近处花木葱笼,远近相宜,互相辉映,而两边青山推开了大门,把绿色送到眼前。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五代时越王所建。醉书:喝醉酒时所写。?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白雨:指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珍珠。?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水如天:水面像蓝天一样平静、明净。 。 【诗意】乌云翻滚像打翻的墨汁也未能遮住青山,滴滴雨点像乱蹦乱跳的珍珠落在游船上。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忽然把乌云吹散了,大雨后望湖下的湖水像天空般明净湛蓝。 【赏析】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老泉山人。眉州眉山(今四省眉山 县)人,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巨匠之一。这首诗描写了夏El西湖气象万千的景象。诗的前两句写乌云和大雨。首句中“翻墨”二字用得十分新颖生动,形象地比喻了乌云浓黑的程度,“未遮山”表明乌云的密集,并不是漫天都是,暗示骤雨将至。次句中“跳珠”生动地描绘了雨的急和猛,“乱”是对“跳珠”的补充说明,强调它的“急”。这两句把西湖夏日的一场大雨淋漓尽致地描画了出来。诗的后两句写雨后天晴,第三句“卷地风来”中“卷地”二字表明了风的气势之大,能吹走云和雨;第四句“水如天”描绘了雨后初晴、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象,画面十分明朗优美。全 诗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西湖的气象万千,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之情。 51(饮湖上初睛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饮湖上:在湖上饮酒。湖:杭州西湖。?潋滟:波光粼粼的样子。方:正。?空濛:形容云雾迷茫。亦:也。奇:奇妙。?西子:即西施春秋时期越国著名的美女。 【诗意】晴天时西湖波光粼粼的景色恰好,雨天里山色迷茫的景致也很奇妙。如果把西湖比作绝代的美女西施,淡妆也好浓抹也罢都是那么娇娆。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诗人在诗中对西湖美景作了由衷的赞美。首句先写西湖晴天的景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描写雨天的西湖:在雨幕笼罩下,群山迷茫,若有若无。“好”“奇”两字,将西湖美景作了高度的概括。“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新颖奇特,别开生面,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52(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惠崇:北宋名僧,建阳(今属福建省)人,苏轼的好朋友。能诗善画,擅长画鹅、鸭、鹭鸶等禽鸟和河湖景物。《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已经遗失,苏东坡的题画诗却流传了下来。晓景,也写作“晚景”。?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草本植物,嫩芽柔嫩香脆,可以吃。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学名叫“钝”,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鱼。 【诗意】竹林之外桃花绽放了几枝,春水暖和鸭子首先感觉到了。江岸蒌蒿满地芦笋嫩短,河豚逆江而上恰好逢时。 【赏析】这是苏轼为朋友写的题画诗,刻画了一派初春景象。诗人选取了几种初春时较有代表性的景物入诗:大地复苏,竹子新叶绽放,一片嫩绿,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这一切都预示着春天的到来。然后诗人写到江中:鸭子抢着到水中嬉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之后诗人又写河滩上的蒌蒿、芦笋开始抽芽,满地都是新绿,春的消息在四处传播,大地万物充满活力,生机盎然。诗人用他的想象,进一步写到肥嫩的河豚快上市了,引起人浮想联翩,把初春时节特有的气氛表现得真真切切,极富生活气息。 53(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又叫乾明寺。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到庐山游玩时将这首诗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庐山:在江西省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缘:因为。此山:指庐山。 【诗意】正面看是矮山岭,侧面看是高山峰,远近高低分别观察形态各不相同。之所以 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正是因为自己置身在这深山之中。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景:诗人不断移动位置,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不仅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而且为后两句议论作了铺垫。后两句是就景说理,谈诗人由此产生的感悟: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空发议论,而是寓哲理于写景之中,意在说明:游山所见如此,生活中很多事情也都是这样。这是因为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54(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项羽:即西楚霸王,秦朝末年起义领袖,曾率领军队消灭秦军主力。后来和刘邦争夺天下,被刘邦打败后,逃到乌江边,有人劝他暂避江东,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但他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乡亲,于是自刎而死。?江东:指长江下游一带,是项羽的老家和根据地。 【诗意】活着时应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当鬼中的英雄。到现在人们还缅怀项羽,他宁死也不肯逃回江东。 【赏析】李清照(1084一约1151),别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南宋著名女词人。金兵灭北宋时,随夫逃难到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夫死后又避乱到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在颠沛流离、孤独凄苦中度过了晚年。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准则: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为国捐躯,死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诗人这样写是因为当时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已逃命,抛弃中原河山,在杭州建立小朝廷,不思收复失地,整日花天酒地,苟且偷生,让有志之士愤慨不已。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寻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借项羽之事借古讽今,鞭挞南宋当权派投降逃跑的无耻行径,表达了希望抗战、收复河山的思想。 55(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示儿:给儿子们看,陆游一生有六个儿子。?元知:本来就知道。?但悲:只是为„„悲伤。但:只是。九州:全中国。古代把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州。同:统一。九州同就是统一中国的意思。?王师:朝廷的军队。定:平定,收复。?家祭:家中祭祀祖先。无:不要。乃:你,你们。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诗意】我本来也知道死就万事皆空,唯一的悲哀是未能看到九州统一。等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日子,家祭时不要忘记了告诉你的父亲。 【赏析】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曾考中进士第一名,因触怒秦桧被黜免,秦桧死后才出仕,赐进士出身。因坚决主张抗战、收复失地,一直受到排斥、压制,多次被罢官,最后失去了官职,过着清 贫、忧愤的生活,临死前还念念不忘收复失地。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写下了大量诗篇,抨击南宋统治集团中投降派的祸国殃民、苟且偷安,抒发了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战斗激情。《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从诗的首句可以看出,诗人自己也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但悲不见九州同”,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但诗人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诗人对祖国的感情无比深厚,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将晓:天快要亮的时候。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外出乘凉。有感:有所感触。?三万里:形容很长,和下一句中的“五千仞”都是夸张的手法。河:黄河;?岳:西岳华山,在陕西省境内。摩:接触,摩擦。?遗民:指在沦陷区里的(亡国)人民,即在金国占领区的宋朝百姓。胡尘:金人兵马扬起的尘土。胡是中国古代汉人对除了汉人以外部族的称呼,通常指中国北方以及西方的游牧民族,带有蔑(miâ)视的意味。 【诗意】三万里黄河滚滚向东流人大海,五千仞西岳华山高耸直入云天。百姓在胡人蹂躏下流干了眼泪,盼望官军收复失地又过了一年。 【赏析】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回乡定居四年,当时68岁。南宋时期金人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陆游在山阴(今属浙江)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因此他在诗中开篇先写黄河、华山的雄伟气势,用夸张的语言极力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时自己的悲愤心情。后两句写出了金人占领区的百姓生活艰难,急切盼望官军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年复一年,老百姓在失望中度过。 57(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睛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泉眼:泉水的出口,比较小,所以叫泉眼。?照水:倒映在水中。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尖尖角:刚刚长出来的荷叶,形状好像牛的犄角。 【诗意】泉眼悄然无声好像珍惜细水流走,树影照水面爱恋晴日的清柔。小小的嫩荷刚刚露出它的尖角,已有蜻蜒飞来停立在它的上头。 【赏析】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县)人。“南宋四大家”之一。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时节小池塘优美的风光。诗篇先写小池的泉眼细流,小池的树阴映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画面中:细流缓慢无声,斜阳照射下,水面上树影斑驳,错落有致。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定格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此时正值初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 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描写得细致人微而又十分逼真,让人觉得充满生机。 58(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净慈寺:在今天的杭州西湖南岸,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晓:早晨。林子方:作者的一位朋友。?毕竟:终究,到底。?别样:不同一般,特别。 【诗意】西湖美景果然体现在六月中,湖光山色不与其他季节相同。接天莲叶一望无尽、一片碧绿,阳光映照的荷花显得特别红。 【赏析】西湖很早以来就是游览胜地,四季风光各有特色,其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首句,诗人并不直接写西湖的花草树木、湖光山色,却以六月西湖与其他时间的风光作对比。虽然读者从诗中领略不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第二句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后两句诗人抓住夏日西湖的荷花来写,诗人用“接天”突出荷花之多,无穷无尽,仿佛与天宇相接,气势宏大,甚至让人有天宽地阔的感觉。“映日”与“荷花”相衬,使得出水荚蓉在朝阳映照下更加娇艳,红光照人,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色彩鲜明,清新秀丽,诗中有画,流露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情趣。 59(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晚年在家乡苏州石湖别墅养病期间写下的60首四季田园诗,描写农村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12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这些诗歌清新明快,优美流畅。这一首是“夏日”组中的。四时:四季。杂兴:随兴写来,随事吟咏的诗篇。?耘田:锄草。绩麻:把麻搓成线或绳。?童孙:小孙子,这里指儿童。未解:不懂。供:参加,从事。?傍:靠近。桑阴:桑树的树荫。 【诗意】白天外出耕田晚上在家纺麻,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操劳持家。孩童虽然不懂得怎么耕田织布,也依傍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赏析】范成大(1125—1193),字致能,平江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早年考取进士,在朝廷为官多年,后因与皇帝意见不合而罢官。他是南宋杰出诗人,田园诗尤其有名。这是诗人《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一首,主要写夏日。头两句写农民们白天’Fm。干活,晚上搓麻线织布,男男女女都不得空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劳作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而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荫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60(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肥:饱满硕大。?麦花:麦子抽穗叫吐花,呈白色,在江南苏州一带是农历四五月间。?菜花:指油菜花。?稀:稀疏,指油菜花凋落,开始结果实。?日长:指夏天的白天很长。?篱落:篱笆,由树枝或竹子捆扎而成,充当围墙、围栏。?蛱蝶:蝴蝶的一种,翅膀为赤黑色,有黑色条纹。 【诗意】枝头上金黄肥大的梅子杏子都已经成熟了,田里小麦已经开了白花,油菜花已开始凋零。白天开始变长,人们忙于农活,篱笆前没有人路过,只有蜻蜓和蛱蝶在飞舞。 【赏析】这首诗选自《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夏日”,诗的前两句从农作物写起,梅子、杏子都熟了,金黄黄地挂在树枝头;而田间地间小麦刚开花,雪白雪白的,油菜花已经开始凋零,正在结籽。三、四句则写由于农民忙于耕种,连篱笆前都少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呀、蛱蝶呀等飞来飞去, 完全是一派优美平和的田园风光,宁静安详。而飞舞的蛱蝶与蜻蜒又为画面增添了无限的动感。整首诗给人一种生机勃勃、阳光明媚的感觉。 61(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胜日: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春光明媚的日子。寻芳:寻觅美好的春景。泗水:河名,在山东省中部相传孔子曾经在这里讲学传道。滨:水边。?光景:风光景物。一时:顿时,形容短暂的时间。?等闲:平常、随意。识得:认识到,感受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 【诗意】风和日丽的日子在泗水边观光,一望无际的风景已经焕然一变。轻易就领略了春风舒适的颜面,到处都是鲜花绚丽的多彩春天。 【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治学态度严谨,对后代学者影响很大。诗中,诗人用“泗水”比喻孔子的学说,用“寻芳”比喻寻求圣人之道,用“东风面”和“春”比喻圣人学说的真谛“仁”。意思是说:我到孔门寻求圣人之道,终于找到了圣人学说的真谛。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朱熹使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使枯燥的道理形象化,读起来更容易被人接受。 62(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311~安:今天的浙江省省会杭州,南宋的首都。邸:客栈、旅店。?汴州:北宋的首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诗意】青山之外有青山,高楼之外有高楼,西湖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够罢休?和暖的风吹得达官贵人如痴如醉,简直就把这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 【赏析】林升,生平事迹不详,大约生活在南宋淳熙年间(1174—1190)。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州,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 帝,中原国土尽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l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则更是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诗的头两句抓住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了当年表面上虚假繁荣太平的景象,实际上是在写统治者的享乐和腐朽堕落的生活,反映了诗人的不满,也对南宋统治者的丑态作了生动的描绘。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慨。“暖风”把达官显贵的头脑吹得像喝醉了酒似的,忘记了沦陷的国土。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杭州简直当做了故都汴州。 63(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不值:没有遇到主人。?应:大概,也许。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用来防滑。?小叩:轻敲。扉:门。柴扉指用树条编扎的门。 【诗意】主人也许是担心木屐踩坏了青苔,客人轻轻叩着柴门久久不见打开。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一枝红色的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赏析】叶绍翁,处州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南宋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时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头两旬紧扣题意“不值”,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进人园子观赏春花。但作者不直接写主人不在,而是用“久不开”来说明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破坏园中的景致,这使人感到青苔也是园中美景的一部分,给人一种幽静清雅的感觉。后两旬写诗人看到墙头伸出的一枝红色杏花,展开新奇的想象,虽然园门紧闭,看不到园内景色,但仍能感到园内万紫千红的春色。 64(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自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自满川:这里是指插秧季节到了以后,田野里到处有一片白色的景象。川:平地、平川。?子规:杜鹃鸟。?了:完结,结束。?插田:插种稻秧。 【诗意】田野里到处是一片绿色,稻田里积满了水,一片白色,杜鹃在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漾潆。四月到了,乡村里的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蚕桑的事,又开始插秧。 【赏析】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漾漾,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65(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拂堤杨柳:指垂柳的枝条轻拂堤岸。?散学:放学。?纸鸢:风筝。鸢,鹰的一种。 【诗意】小草钻出了地面,莺飞的早春二月,垂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迷蒙的春烟令人心醉。小孩子放学回来得很早,赶紧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 【赏析】高鼎,字象一,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生活在咸丰(1851--1861)年间。其诗善于描写自然风光。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乡间的风景。诗的前两句写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接下来就写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放飞风筝。诗如一幅美丽的风俗画,使读者的心情也随之轻快,仿佛也感受到了浩荡的春风恬静而自然。 66(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毛笔和砚台的池子。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诗人和王羲之同姓,所以说是“我家”。?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淡墨、浓墨、焦墨等。?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高尚的节操。乾坤:天地,人间。 【诗意】生长在我家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儿朵朵像用淡墨点染而成。不需要别人夸奖它的颜色好,只想留下清香充满天地人间。 【赏析】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梅花屋主,别号煮石山农,诸暨(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元代画家、诗人。开篇两句先写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勾勒,这样写别有深意。后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虽然它由淡墨画成,外表并不妖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首诗是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的自我写照。 67(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吟:歌咏。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若:好像。等闲:轻松、平常。 【诗意】千锤万击地开凿出自深山,烈火焚烧也觉得平平常常。即使粉身碎骨也全无所畏惧,只要能够把清白留在人间。 【赏析】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著名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中先写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要经“千锤万凿”;再写石灰要受“烈火焚烧”,表达自己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面对如何严酷的考验,都会“若等闲”——从容不迫,视若等闲。后两句一语双关,表达了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这首诗可以说是于谦坦荡胸襟和崇高人格 的真实写照。 70(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己亥杂诗:己亥,年号,指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去官职,从北京返回故乡杭州,后来又返京迎接家人。他将往返途中的所见所闻写成:315首杂诗,称为《己亥杂诗》,这是其中的第125首。?九州:指整个中国。生气:生机勃勃。恃:依靠。?喑(ān):哑。万马齐暗:比喻毫无生气的社会局面。究:终究、毕竟。?天公:天帝、造物主。抖擞:振作精神。 【赏析】龚自珍(1792—1841),字瑶人,号字庵。他是清代具有批判现实精神的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在经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方面有极深的造诣,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启蒙思想家。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者日益腐朽堕落,其统治也是风雨飘摇,国内种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用坚船利炮敲开中国的大门。有志之士渴望改革、振兴国家的呐喊得不到响应。龚自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了此诗。“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要大得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全诗感情真挚,言辞恳切。 语文基础知识 一、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四、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五、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六、六种病句类型:1 成分残缺;2 搭配不当;3 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4 前后矛盾;5 语序不当;6 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七、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八、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九、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双关 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十一、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十二、 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三、 记叙线索: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十四、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反面描写 十五、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十六、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十七、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八、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移步换景 十九、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思想 二十、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二十一、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六种形式:1 一般—个别 2 现象—本质 3 原因—结果 4 概括—具体 5 部分—整体 6 主要—次要 二十二、 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十三、 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十四、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列图表 二十五、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六、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二十七、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称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二十八、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九、 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十、 结构形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三十一、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十二、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三十三、 引号的作用:1 表引用 2 表讽刺或否定 3 表特定称谓 4 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5 特殊含义 三十四、 破折号用法:1 表注释 2 表插说 3 表声音中断、延续 4 表话题转换 5 表意思递进 三十五、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1 表内容省略 2 表语言断续 3 表话未说完 4 表心情矛盾 5 表思维跳跃 6 表思索正在进行 三十六、 其他: (一) 某句话在句子中的作用: *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 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段意的归纳 *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六)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 * 并列: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 * 承接:便;就;于是 * 递进: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何况等 * 选择: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 转折:虽然„„但是„„;尽管„„却„„;然而;却;只是;不过等 * 因果: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 * 假设:如果„„那么„„;即使(哪怕)„„也„„ * 条件:只有„„才„„;只要„„就„„
/
本文档为【【小学 六年级语文】小升初必背古诗 共(30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