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精品]四十一忆傅雷

2017-11-12 22页 doc 63KB 9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精品]四十一忆傅雷[精品]四十一忆傅雷 四十一(忆傅雷 “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日前揭晓 晨报讯(记者孙红)由中华文学选刊杂志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等五家联合举办的,“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的评选日前揭晓,巴金先生获得“文学先生”称号,而杨绛女士则摘得“文学女士”的桂冠。 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
[精品]四十一忆傅雷
[精品]四十一忆傅雷 四十一(忆傅雷 “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日前揭晓 晨报讯(记者孙红)由中华文学选刊杂志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等五家联合举办的,“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的评选日前揭晓,巴金先生获得“文学先生”称号,而杨绛女士则摘得“文学女士”的桂冠。 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 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绛先生的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40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引起很大反响。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散文代表作《干 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小说代表作《洗澡》(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 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 作为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写过多篇评析西班牙和英国文学名著的理论作品,如评论《堂吉诃德》、《小癞子》(Lazarillo del Tormes)和《塞莱斯蒂娜》(La Celestina) 等的文章以及论英国作家菲尔丁等。 作为翻译家,杨绛先生的文学翻译成就卓著,除《堂吉诃德》外,她还翻译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文学名著《吉尔?布拉斯》《斐多》(Phaedo)等。 跨入新世纪之后,杨绛先生在整理编订钱锺书遗稿之余,又创作了《怀念陈衡哲》、《难忘的一天》和《我在启明上学》等多篇忆旧散文;出版于2003年6月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 则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而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 的超级畅销书。 一、名词解释 1(杨绛,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洗澡》、短篇小说《倒影集》、散文集《干校六记》等,主要译作有《堂?吉诃德》等。 2(傅雷是,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1908年生于上海,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他的全部译著收在《傅雷译文》中。另有《傅雷家书》已出版。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弥盖郎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 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 出齐。《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傅雷,一生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学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精益求精,一译再译,几易其稿,但一经定稿竟不许编者改动一字一句。傅雷还把这种严谨的为文之风用在教子上。他不仅把巴尔扎克的系列小说翻译给中国读者欣赏,还为世界人民献上了一个音乐家———他的儿子傅聪。 傅雷的这一作风,在他辞别人世时表现得尤为突出。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自己的内弟朱人秀上缴当月55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自家的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钟,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期的生活费。他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最后剩下的53.3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自己与夫人朱梅馥的火葬费。没有一丝一毫的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1966年9月3日凌晨,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馥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9月2日夜,傅雷和夫人留下了一封最后的家书。这是写给其内弟朱人秀的遗书。遗书让人们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有宋美龄的照片,可这两件东西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于傅家的。 他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一介书生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重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就这样,“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傅雷夫妇辞别了动乱的人间。 知识分子,不应当只是理解为‘有知识的人’。知识分子即有思想的人。知识分子是社会进步的先锋队。也正因为这样,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总是命运坎坷,如伽利略、 哥白尼等等。他们总是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不做“顺民”。 傅雷先生毕生致力于译介西欧文学名著,以启迪民智、拓展读者精神视野为己任,数十年来,翻译过三十多部经典作品, 在这洋洋五百余万言的译作之中,尤以巴尔扎克及罗曼?罗兰的小说, 最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然观其一生,在世时饱经忧患,弃世时含冤莫白,似乎尝尽了人间的不幸与委屈,傅雷是否曾经恨过、怨过, 不~傅雷不怨、不恨,却怀着满腔怒火,难以宣泄。正如傅聪所说,他心目中的父亲,就像一个寂寞的先知、一头孤独的狮子,愤慨、 高傲、遗世独立,绝不与庸俗妥协,绝不向权势低头…… 正如一头受了伤、淌着血的狮子,不再奔驰于群兽割据、弱肉强 食的原野,退而归隐密密的丛林,在浓阴蔽天的清溪旁,让潺潺不息的文学之流,洗涤伤口,从而开辟一个清远高洁的新天地。 孤独的狮子归隐林中,然而并非从此孤芳自赏,不问世事。他一样迎朝晖,观夕照,留心四季交替,关怀春去秋来。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本是《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无名氏的诗句。傅聪说,他的父亲傅雷最喜欢这两句诗,作为座右铭。傅雷总是忧国忧民,为整个人类的命运担忧。他是一个想得很多、想得很远、内心生活非常丰富的人。 傅雷与世无争、闭门工作,但是他照样关怀时局,照样宾客盈门。 傅聪、傅敏两兄弟,在他们的访问录中,分别提到当年父亲“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情况。傅雷时常为人间的疾苦而长吁短叹、而茶饭不思,他的确秉承了我国读书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视富贵如浮云,视名利为粪土。 傅雷秉性耿直,容易得罪人,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结交真正 志同道合的知己,傅雷生平知交有陈又新、洪永川、施蛰存、宋淇、黄苗子、林风眠等。这些友人,或是傅雷早岁的同学,或是留法时期 的良伴,或是学成归国后时相过从的知交,或是谈书论道、互相切磋 的益友。傅雷与友相交,一片赤诚,而他跟黄宾虹的忘年交,更成为文坛及艺坛上的一段佳话。傅雷当年独具慧眼,最早发现宾虹老人在艺术上的空前成就,于是为他开画展、写宣传稿、四处奔走,难怪老人把“怒庵先生”引为生平一大知己,对之推心置腹,肝胆相照。 除了翻译,傅雷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他的观察力敏锐,看问题 往往玲珑剔透、入木三分,他曾经以笔名发表过小说及文学评论,此 外,他还写过许多有关文学、出版、音乐、艺术方面的论述或意见书, 例如他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著作,对研 究美术史的学者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历史告诉我们:为政之道千头万绪,归纳起来只有简单的两句老话:”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凡不愿被时代淘汰的,只有安安分分切切实实做人民的公仆,那时,不用武力,不用权术,不用正统之类的法宝,自会?天下定于一„,形成和平统一之局。反之,倘有什么?亡国之臣„当日暮途穷之时,妄想牺牲民意民命作最后挣扎,或扯着人民的幌子而为一党一派一己图私利的话,其结果必不会是?上帝祝福他„,而是?魔鬼把他带走„。 “最后,历史更告诉我们:人民的权利是人民争回来的,不是特权阶级甘心情愿归还的。民主与自由,有待于我们的努力和牺牲,同时还须人人做一番洗心革面的功夫,检束自己,策励自己,训练自己;立己达人,才谈得上转变风气,澄清政治,踏上建国的大道。我们要牢记:政治的腐败,不是一个局部的病象,而是社会上每个细胞都不健全的后果。”1946年1月20日,当傅雷在《文汇报》发表《历史与现实》一文时,他还不到不惑之年,血气方刚,而在翻译、介绍西方文化方面的建树已蜚声于世。 今天人们提起傅雷,可能会想到他翻译的《约翰?克利斯多夫》,想到他写给儿子的那些家书,想到他早年的美术评论,甚至想到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自杀的那一幕,但很少有人会把这位温文儒雅的翻译家和这些洪钟大吕般的文字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傅雷从来没有放弃他的社会责任、公共关怀。 3(伏尔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 4(吴晗:著名历史学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建国后任北京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因历史剧《海瑞罢官》被迫害致死。 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忆傅雷》是从女作家杨绛为《傅译传记五种》一书所写的"代序"中节选的一部分。著名翻译家傅雷是作者的挚友,作者对他的品德、性格和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有深切了解。 以记人为主的艺术散文不同于传记,主旨不在评述人物的生平业绩,而重在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作者眼中和心中的活生生的这个人。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选材具体而精当,章法自然而谨严。文章选取若干具体的小事,从严肃而不乏开朗幽然,狷介而非孤傲,认真而过于直率三个方面,活画出了傅雷的个性,写出了一个"地道的傅雷"。对于他的严肃而不乏开朗幽默,既着重写了他在孩子面前"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又勾画了他在朋友面前常常"眼里是笑,嘴边是笑,满脸是笑"的音容笑貌。有人说傅雷孤傲,作者却联系他所译的《服尔泰传》和《刚第特》等作品,由傅雷自比"墙洞里的小老鼠",引出了他狷介正直的可贵品格:对所有朋友都一片至诚,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只因为不会在世途上圆转周旋,故而潜身书斋,致力于翻译工作。至于傅雷对待工作、对待翻译事业的认真态度,文章则举出他不愿留在清华教法语,在翻译工作会议上毫无顾忌地指出别人翻译中的错误,以及对自己的挚友??作者的一篇译作那么认真地对待和评价,通过这几件具体的事,作了生动的描绘。从思路和文章结构上看,不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组织材料,而是抓住人物个性的上述几个重要侧面,依次娓娓写来,章法谨严而自然流畅,朴实而又跌宕有致。 二、抓取生活细节,作生动传神的描绘。为了真切具体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特别注意抓取生活的细节,对人物的言谈举止作生动传神的描绘。例如,为了写出傅雷性格中严肃和严厉的一面,文章中用一大段描写他一向严格禁止孩子旁听大人的说话,细腻生动地描绘了他如何到客厅门旁察看,如何对孩子严声呵斥,以至冒火。还有其他几处细节描写也都细腻生动,读来使人如见其人,如聆其声。由于对情景和细节绘写灵动,既栩栩欲活地写出了人物的神采风貌,又极富情致地融入了作者的感怀。这当然来自于作者观察得细致和体察得入微。 三、语言自然清新,委婉雅洁。作为一位阅历丰富、见解不凡、才情并茂的女作家,杨绛这段回忆傅雷的文章,像她的许多散文一样,文笔成熟老练,自然清新,委婉雅洁。叙述事件,描摹情景,抒写感怀,虽然大都是平平常常的话,不假雕饰,然而却意蕴淳厚,耐人咀嚼,有一种高品位的内在美。 三、简答题 1(傅雷为什么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 莫罗阿曾把服尔德(伏尔泰)比作"一头躲在窟中的野兔":服尔德即伏尔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他晚年曾定居法国和瑞士边境的法尔奈,与欧洲各国人士通信,从事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的宣传。对此,19世纪法国作家莫罗阿在《服尔德传》中评论说:"他在法尔奈有如一头躲在窟中的野兔,但是狡猾的野兔,在政治场中往往会令狮虎却步。"1936年,傅雷将《服尔德传》译成中文,50年代又先后翻译了伏尔泰的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等。 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是他面对现实,面对人事上的矛盾和倾轧,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情,表现了他狷介正直的个性。他对所有朋友都一片至诚,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只因为不会在世途上圆转周旋,故而像躲在墙洞里小老鼠,潜身书斋,致力于翻译事业。 2.《忆傅雷》一文中,作战选用哪些具体材料来表现傅雷对待工作、对待翻译事业的认真态度? 翠园了一些三个具体材料:尽管他们夫妇对清华园颇有留意,但仍决定回上海,干他的翻译工作;在一次翻译工作会议上竟无顾忌地指出别人的翻译中的错误;对自己的挚友??作战的一篇译作非常认真地对待和评价。 3(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如何才能写出一个人的特点来, 要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关键在于对所写人物的观察和发现。观察越细,发现越多,其独特之处,才能跃然纸上,而不至于一般化。因此,要对人物有独特的把握,就要有独特的视角。本文就写得很独特。"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作者却认为"其实他并不是一味板着面孔的人。我闭上眼,最先浮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含笑的傅雷"。又如"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再如,朋友爱说傅雷固执,我也看到他的固而不执;众人骂他狂傲,他实在是直率和认真。诸如此类,都体现着作者对傅雷有着非同一般的了解和认识,绝不是人云亦云。 四、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试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浓郁的生活气息。 也许锺书是唯一敢当众打趣他的人。他家另一位常客是陈西禾同志。一次锺书为某一件事打趣傅雷,西禾急得满面尴尬,直向锺书递眼色;事后他犹有余悸,怪锺书"胡闹"。可是傅雷并没有发火。他带几分不好意思,随着大家笑了;傅雷还是有幽默的。 傅雷的严肃确是严肃到十分,表现了一个地道的傅雷。他自己可以笑,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在他的孩子面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阿聪、阿敏那时候还是一对小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大人说的话,也许孩子不宜听,因为他们的理解不同。傅雷严格禁止他们旁听。有一次,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咚咚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得傅雷厉声呵喝,夹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我们谁也不敢劝一声,只装作不闻不知,坐着扯淡。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只有写出生活中的人物,才能给人以真实感。要写出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写傅雷在家中与朋友的笑和对儿子的严肃。其取材就十分生活化,笔触又十分灵巧。 写他的"不乏幽默",就放在与朋友的相处中。在朋友面前他"眼里是笑,嘴边是笑,满脸是笑",即使是朋友"打趣他",一边的客人都"急得满面尴尬",可是"他带着几分不好意思,随着大家笑了。"可见傅雷是有幽默感的。 写他的严肃,着重写了他在孩子面前"严肃到十分","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对孩子"冒火"、"呵斥"、"厉声呵喝";写他"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再加上"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作衬托,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日常生活的情景,人物表情的自然流露,富于动态的场面,由于仅用白描,自自然然、活灵活现、真真切切地表现了出来。给读者的感受非常强烈。 2(试分析本文细节描写的特点。 提示: 散文的写人记事一定要有好的细节。写好细节是很难的。如写傅雷的认真和严肃,写他僵硬、干爽的性格,特别是与钱钟书"闹别扭"的那段文字,就写得很精彩、很到位。真是人物不出场,也能将人物写活了。其中,"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说明傅雷翻译的水平很高;"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说明傅雷对于错误毫不留情;钟书写信批评他。傅雷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复书信来往--说明他的固而不执。这些文字的确都很重要。但作者除此之外还写出了傅雷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人文环境,世态人情,写出了傅雷的格格不入,太认真、太僵直、太干爽了。这些信笔写进文章中的内容从更深的层面上写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平添了文章的真实感、时代感和厚重感。 3.试举例分析本文是怎样在情境中表现人物性格的。 概括的评价容易,具体的再现或表现就难了。最难是写出场景中的人。写作特别是记叙性文章的写作,不是简单的遣词造句,而是在情境中表现人物。 如:写傅雷的认真和严肃,写他僵硬、干爽的性格: 我只看到傅雷和锺书闹过一次别扭。,,,,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讨论翻译,必须举出实例,才能说明问题。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当时他和我们两地间隔,读到锺书责备他的信,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就又回复书信来往。 这段文字写得很精彩。 人物不出场,也能将人物写活。傅雷没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 这段文字也可以简化为: 一次傅雷虽然没有到会,但他提出了书面意见,意见中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触怒了不少人,都大骂他狂傲。后来,钟书写信批评他,他还气呼呼地不理我们,一段时间后才回复了书信的往来。 但这样写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 "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固然能说明傅雷翻译的水平很高,结果却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一个老翻译家气得直哭。说明傅雷对于错误毫不留情面却又的确有些过分。 钟书写信批评他。傅雷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复书信来往。这也表明他的固而不执。 傅雷缺乏的是对特定文化背景下,世态人情,处世态度的策略。他太认真、太僵直、太干爽了。正所谓过犹不及。 语言的恰当运用也增加了对情境人物性格的表现力。如,开头一句:"我只看到傅雷和锺书闹过一次别扭。""闹别扭",这词儿很生活。只有同事、朋友和亲人才这样说。因此,下面这段话,是对真朋友说的。为什么闹别扭,这就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什么能引发兴趣呢,因为这儿透露出有个故事。 再如,"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一是为下文的"骂"和"哭"做了铺垫。一是暗含着对傅雷这种过于简单化的做法的批评。太书生气了。 还有,"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这里用"平心说"三个字,就把作者的态度摆在了一个客观的位置上。下面的话,只有深知翻译工作的苦衷的人才能说得出。"极繁琐"、"不免挂一漏万",再打个比方:"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两个假如,一会让人"心悦诚服";一会"周到些"。这无疑是对傅雷此种做法的委婉的批评,没有一点世俗、世故、圆滑之气。 此中透露着作者对傅雷的爱护之情,因为作者是把傅雷当真朋友来看待。由于作者是在情境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所以十分真实。 翻译巨匠傅雷的愤然辞世,是在1966年的一个孟秋之夜。9月2日的夜晚或3日的凌晨,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君而去。 在一个恐惧四布、人命如蚁的年代里,没有谁会注意到这样一条消息。女佣周菊娣失魂落魄地将二人亡故的消息报告给当地政府,几个片区警察经过匆匆的讯问就决定火化,甚至连近在北京的傅敏(死者的次子)也来不及向父母的遗容告别。 傅雷在此前已多次透露过死亡的消息。 1957年,傅雷以"亲美"、"反苏"的罪名被上海市作协开会批判达十次之多,但因拒不承认"反党反社会主义"而无法戴帽。1958年,"反右补课",傅雷再也无以幸免。在一次专门为他召开的批判大会结束后,傅雷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回家见到夫人的第一句话是:"如果不是阿敏还太小,还在念书,今天我就„„" 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恐怖浪潮席卷中国。傅雷预感到自己在劫难逃。他对来家探望的周煦良明言:"如果再来一次1957年那样的情况,我是不准备再活的。""运动"才开始一月,他就向朋友们喃喃自语:"我快要走了,我要走了„„"。 这只昂首天外的天鹅终于等到了上路的机会。经过从这年8月底开始的四天三夜的查抄、罚跪,变着花样的辱骂、殴打,他觉得已完全失去了逗留的理由。 他不再妥协,头朝天堂,眼望故乡,将一杯有毒的药水吞下。 二 第二天上午,女佣周菊娣按时为他打扫卧房,发现平日生活像钟表一样刻板的译匠没有起床。他已经永远地睡了。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户籍警察左安民闻讯赶来,发现书桌上有一个火漆封固的包裹,上面写着:"此包由××路×弄×号朱人秀会同法院开拆 傅、朱"。里面是几个装着钱、物的信封,以及一封由工笔小楷誊写而成的遗书,全文如下: 人秀: 尽管所谓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是在我们家里搜出的,百口莫辩的,可是我们至死也不承认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实系寄存箱内理出之物)。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领导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重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 因为你是梅馥的胞兄,因为我们别无至亲骨肉,善后事只能委托你了。如你以立场关系不便接受,则请向上级或法院请示后再行处理。 委托数事如下: 一,代付九月份房租55.29元(附现款) 二,武康大楼(淮海路底)606室沈仲章托代修奥米茄自动男手表一只,请交还。 三,故老母余剩遗款,由人秀处理。 四,旧挂表(钢)一只,旧小女表一只,赠保姆周菊娣。 五,六百元存单一纸给周菊娣,作过渡时期生活费。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 六,姑母傅仪寄存我们家存单一纸六百元,请交还。 七,姑母傅仪寄存之联义山庄墓地收据一纸,此次经过红卫兵搜查后遍觅不得,很抱歉。 八,姑母傅仪寄存我们家之饰物,与我们自有的同时被红卫兵取去没收,只能以存单三纸(共370元)又小额储蓄三张,作为赔偿。 九,三姐朱纯寄存我们家之饰物,亦被一并充公,请代道歉。她寄存衣箱贰只(三楼)暂时被封,瓷器木箱壹只,将来待公家启封后由你代领。尚有家具数件,问周菊娣便知。 十,旧自用奥米茄自动男手表一只,又旧男手表一只,本拟给敏儿与×××,但恐妨碍他们的政治立场,故请人秀自由处理。 十一,现钞53.30元,作为我们火葬费。 十二,楼上宋家借用之家具,由陈叔陶按单收回。 十三,自有家具,由你处理。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 使你为我们受累,实在不安,但也别无他人可托,谅之谅之~ 傅雷 梅馥 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夜 三 这是人类历史上只有为数不多的杰出心灵才能作出的超常反应。它清晰、周密,将智慧赋予人的坚忍和冷静发挥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程度。 他在临终前的最后几天里所受的种种横暴: 为了搜寻"反革命证据",戴红箍的"红卫兵"挖地三尺、煞费苦心,甚至把傅家花园里的月季也连根拨掉;震耳欲聋的口号,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傅雷夫妇先是被罚跪在地,继而被人拉到长凳上戴高帽„„ 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到这个人有条不紊地书写他的死亡文告,甚至连火葬费,保姆可能需要的生活补助,姑母首饰的赔偿额都一丝不苟地抄出,仿佛这一切在他心中早已酝酿成熟,现在所做的不过是照单誊录。 这和苏格拉底之死完全不同,这个同样是饮鸩而死的雅典人是至死都相信自己的无辜,而恰好是这"无辜",鼓舞了他赴死的勇气。他坚信神明让他现在死去,不但避免了因年老带来的痛苦,而且雅典会因错勘贤愚而遭到永恒的报复。 但傅雷有什么呢,"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这个谦卑而自渎似的陈述表明,这个东方文人对杀死他的暴政并没有深刻的怀疑。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个人坦然赴死, 四 让我们费一点笔墨谈一谈朱梅馥,谈一谈这个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女主人。 据与傅家有长期交往的朋友回忆,造化在这个女人身上显示了一种极其奇特的矛盾统一。她受的是完全的西式教育,在音乐、书画、英文小说的鉴赏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但这些现代的文化训炼并没有磨蚀掉这个女人天然的内在之美。她的性格、气质、应对事物的态度完全是东方古典社会贤妻良母的典型。 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她这样解释自己:"我对你爸爸性情脾气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都是有原则的,因为我太了解他,„„(他)成年后,孤军奋斗,爱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旧传统和杀人不见血的旧礼教,为人正直不阿,对事业忠心耿耿,我爱她,我原谅他。" 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追随,这种对真理、正义力量的由衷敬畏,恐怕是现在一些半生不熟的女权主义者,自以为是的"知识女性",张牙舞爪的"女强人"们所无法理解的。她把东方女性的温存与高贵、坚定与自信、仁爱和牺牲发挥到了令上帝为之落泪的程度。 回顾一下她在1966年9月2日的下午,也就是她在辞别这个世界时所留给我们的最后信息。 那时去意已决。面对红卫兵抄家之后满地的狼藉,她对周说:"菊娣,衣物箱柜都被查封了,我没有替换的衣服,麻烦你到老周(煦良)家给我借身干净的来。"这是一个女人对世界的最后请求。她是要体面地死去。 大约在晚上八点左右的样子,夫妇俩吃晚饭,朱对周说:"明天小菜少买点。"这是我们所能知道的,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我曾无数次地看过傅雷遗书的影印件,但每次面对结尾的签名时,我都要问自己:这"梅馥"二字究竟是傅雷的代笔,还是朱的亲笔题写,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可以想见一双女人之手将自己的名字最后一次签在丈夫的后面时那滴血的颤栗。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他们夫妇在赴死前的最后几小时里商量过什么,但验尸报告告诉我们,傅比朱早死两小时。也就是说,在这两小时里,一个女人要亲眼目睹自己相守34年的爱人先是喝下了毒药,继而痛苦地痉挛、抽搐,最后辗转死去。对朱来说,她实际上经历了两次死亡:前一次是心死,后一次是身死;前一次是精神亡命,后一次是灵魂投奔。 一个值得一提的细节是,朱在投缳自尽前,先将一块棉胎铺在地上,然后才将方凳放上去。她的目的是,不让方凳踢倒时发出声响,影响了别人的休息。 五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傅雷为什么而死,是死于"士可杀,不可辱"的人格悲愤,还是"文死谏,武战死"的道德律令,是死于儒家的入世不得,还是道家的超然解脱,是死于个人奋斗的穷途末路,还是国家信念的分崩离析, 叛逆"。他当初选择巴尔扎克的翻译,并不是出于个人的 傅雷其实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 兴趣,而考虑更多的是政治的安全。翻译一个被全人类的革命导师高度称赞的作家,理所当然地会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默许和支持。但是,这个具有"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恩格斯语)的作家却写了大量的既不"革命"也不"辩证"的东西,这使得傅雷的翻译一时竟难以为继。 他在1964年一封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郑效洵的信里说:"比较适合吾国读者的巴尔扎克的最优秀的作品,可谓遗漏无多",可是另有一部分,"或宗教意味极重而以宣传旧社会的伦理观念、改良主义、人道主义为基调";"或艺术价值极高,开近代心理分析之先河,但内容专谈恋爱,着重男女之间极细微的心理变化";"„„诸如此类名著,对我国现代读者不仅无益,抑且甚难理解"。他的结论是,不宜再译。 一方面,西方进步的思想艺术使他不可能闭目塞听;另一方面,来自某种先天的抗拒,又使他无法放弃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本能留恋。 果然,1957年,当"阳谋"手段诱使知识分子"陈情进表"时,傅雷竟然较早走出书斋,成为上海市政协的"左拾遗"。在一次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完"全国宣传工作会"后,他这样写信告诉远在波兰的儿子:"想想有这样坚强的党、政府与毛主席,时时刻刻作出许多伟大的事业,发出许多伟大的言论,无形中但是有效地鼓励你前进~„„照着你的前路,你得不辜负他老人家的领导才好"。 痛切、热烈、天真无邪地为一个国家乌托邦奔走呼号,一切怀才不遇和乖张怪戾的激愤现在都离他而去,他沉浸在了种族的廓大怀抱中。 这种热情洋溢的投奔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但对一个有着明显士大夫气质的中国文人来说,一切似乎又是那么顺理成章。 六 "和风细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持续不到一个月,暴风雨突然降临。一场全国规模的整肃运动严厉地开展起来后,傅雷以"亲美"、"反苏"的罪名被打成"右派"痛苦回家。他的国家信念第一次遭到了重创。 后来,傅聪的"出逃"宣告了傅式"家国"教育梦的彻底破灭。傅聪,这个被他用棍棒和威吓抚育起来的长子,由于害怕回国后被逼加入到"父亲揭发儿子,儿子揭发父亲"的罪恶循环,在波兰学成后借机出走英国。这个在今天看来不失为明智的举动,却对狷直的傅雷构成了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打击。毫无疑问,一个一心渴望"精忠报国"的旧式父亲无法容忍自己苦心教导的儿子竟然跑到"敌国"深造。 传记资料显示,他有整整两昼夜粒米未进,痛苦,震惊,忧虑,寝食惧废„„ 读者可能已经看出了傅雷在他的最后几年里精神步步退守的大致轨迹。先是国家信念崩溃,后来又遭到儿子"出逃事件"的沉重打击,他已经不大可能再相信除了个人奋斗(或者说成"消遣")以外的事情了。他的编年史家告诉我们,大约从1959年起,他基本上闭门不出、埋头著述。在贫困和神经衰弱、关节炎、眼病等多种疾患的折磨中,译竣了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比哀兰德》和《幻灭》三部曲等多种著作。此外,他开始用大量的时间研习书法,搜求碑帖、字画和各种小古董,并专注于嫁接艺术,酷爱月季、玫瑰,并成功地培育出英国玫瑰达50多种。 这是一个传统士大夫的最后选择。也就是当"治国平天下"、甚至是"齐家"的梦想也相继败落以后,正是这些拓片、碑帖和异类花鸟安慰着他。 而最终是"红卫兵"急骤的敲门声击碎了桃花源主人欲辩忘言的"修身"清梦。也就是当心性高傲的主人一觉醒来,发现温顺的狼毫、宁静的书台、旖旎的玫瑰花丛已不复存在,他已别无退路。圣人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他没有告诉我们,别人不许"独善"的时候我们怎么做,高超的哲人也教我们,"入世"不得就去"出世",但他们没有告诉我们,无"世"可"出"的时候,我们怎么做,傅雷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我们,那就是离开。愤世嫉俗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七 傅雷的愤世嫉俗几乎是天生的。 他取名为"雷",字"怒安"(取"文王一怒而天下安"之义),把自己的住所叫"疾风迅雨楼",并赫然印在自用的稿纸上。但他忘了一句来自神秘年代的古老谶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仿佛一切早已注定。据傅聪回忆,从他记事起,父亲就是一个极端愤世嫉俗的人。因而到傅雷出事后,他好像完全理解,仿佛"早已知道他会走上这条路的。他不可能不如此„„","我永远不能忘记他在家里慷慨激昂地谈'死谏',所谓的'抬了棺材见皇帝'。他 对这中国文化中特殊的悲剧精神,很有感受。我父亲一开始就是martry(烈士)的典型,这就是他的karma(命运)"。 因而,如果仅仅把傅雷的死归结为"士可杀,不可辱"的道德律令,那就大错特错了。傅雷是他自己精神世界的王,这是他所有痛苦与愤怒的源流。他不是因为受了辱才去自杀,而是因为要去自杀才觉得受了辱。 愈到后来,这个孤独而庄严的王愈是显示出了一种奇特的混乱统一:拘谨与生动,丰富与单纯,入世与出世,顺民与叛臣,希腊精神与中国式的激愤奇妙而不可思议地集于一身。最后是自杀结束了这种混乱的分裂气质,也避免了一个发疯、投诚、精神严重扭曲的可怕局面的发生。而实际情况是,傅雷即使活着躲过此次劫难,他也无法面对以后十年更为严酷的祸乱。对此,我不想和什么人分担庆幸,我只想以我的文字写出我的悲哀和追思。 八 回顾这段往事的时候,有一个不能不提的名字:江小燕。 这个傅译名著的普通爱好者,这个与傅家非亲非故的无名女子,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钢琴老师的家里,获悉了傅雷夫妇愤然弃世的消息,就立刻变得内心不安起来。当她从傅家保姆周菊娣那里得知,凡自杀身亡的"黑五类",一律不准存留尸骨,就毅然决定了自己的营救行动。她瞒过父母,一脸忧戚,冒险来到了寄存骨灰的万国殡仪馆。那里的工作人员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傅雷"干女儿"的泪水打动,答应把骨灰交给她。可等到一堆鳞片样的尸骨端到她面前时,她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钱为傅雷夫妇买一个骨灰盒。于是从殡仪馆的登记簿上,她查到了朱人秀的地址,在朱的帮助下,她买了一个大塑料袋,将傅、朱的骨灰装好,并以"怒安"为名,寄存于上海永安公墓。 焚香举哀,以礼敬拜,一切安顿就绪,她回到家中,提笔给中央领导写了一封信,详细地报告了傅雷夫妇负屈身亡的经过,希望能昭雪英魂。可信一寄出,她就立即因替"老右派"鸣冤叫屈被打成"反革命",十几年来,一直过着含辛茹苦、宵衣旰食的悲惨生活。 一个20来岁的姑娘,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她知道什么叫"右派"呢,难道她比我们的"学者"、"作家"和"领导"更能明白巴尔扎克以及"资产阶级文学"翻译的价值么,肯定不是。指引她的仅仅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善良天性。换句话说,在黑暗到来的一瞬,她听从的仅仅是一种良知法庭的命令。 1979年4月,傅雷夫妇的骨灰盒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移入上海革命烈士公墓。一别祖国20多年的傅聪,第一次回国就赶上了父亲的追悼会,百感交集之余,得知父母的遗骨能 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全仰仗于一个陌不相识的"干妹子",就和胞弟傅敏四处打听。见到江小燕后,他们一再表示要"有所谢意",但这个婵娟式的女子只是淡然一笑。出于礼貌,她只接受了傅聪音乐会的一张入场券,一俟音乐会结束,她就默默地离去了。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像一片树叶落入深秋的荒原,从此再也没有找过傅氏兄弟。
/
本文档为【[精品]四十一忆傅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