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2019-06-09 4页 doc 15KB 5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9658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塑造国家形象,历来是一国外交的基本目标之一。伴随着新中国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要求,中国的国家形象经历了一个不断地认识、构建、推广、维护与调整的过程。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在了解中国。回顾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嬗变,对形成新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 (1) 中国应对“粮食威胁论”。 1994 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了一份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报告,他首度提出了“中国粮食威胁论”,称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从此,“中国粮食威胁论”通...
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塑造国家形象,历来是一国外交的基本目标之一。伴随着新中国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要求,中国的国家形象经历了一个不断地认识、构建、推广、维护与调整的过程。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在了解中国。回顾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嬗变,对形成新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 (1) 中国应对“粮食威胁论”。 1994 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了一份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报告,他首度提出了“中国粮食威胁论”,称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从此,“中国粮食威胁论”通过西方的强大舆论机器,在国际社会广为散布。 2006 年至2008 年间,全球性的粮价飞涨造成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粮食危机,并在 一些国家引发了暴力示威和社会动荡。在此背景下,一些西方政要也加入了鼓噪“中国粮食威胁论”的行列中。2008 年4 月,英国首相布朗在一次应对粮食危机的会上,将“中国的崛起”列为粮价飙升的“罪魁祸首”,并称财富的增加造就了“食肉大国”。 面对莱斯特·布朗和吉姆·蓝等的挑战,中国以实际行动予以回击。 第一,在供应的充分保证下,近年来,中国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 %以上。 第二,中国成为继美国和欧盟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粮食捐赠来源 第三,中国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共同缓解世界粮食危机。 通过上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国高度负责任的粮食大国形象巍然树立了起来,而“中国粮食威胁论”自然就不攻而破。 (2)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已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伴随着这一进程,西方国家不断地指责“中国的垃圾焚烧成全球公害”,认为中国的发展污染了世界。 比如,德国《明镜》周刊载文称:中国是地球上最厉害的污染者之一,其污染的后果对世界影响越来越大。而德国电视台在播放气候报告的新闻时,竟然配发中国空气污染严重的画面。近年来,这种批评愈演愈烈,逐渐演变为“中国环境威胁论”。 尽管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但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下,中国选择了积极面对、积极行动,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做了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工作。 第一,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和机制。 第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些措施包括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 护。 第三,积极参加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长期以来积极参加和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活动,认真履行本国应尽的义务。 (3)“中国责任论”舆论笼罩中的中国“奥运外交”。 国际社会把中国放在放大镜下聚焦的灼热,尽管出人意料,但中国在应对过程中展现出的自信、从容、冷静、合作的大国气派最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正面回应。2008 年7 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出席八国集团峰会期间,主动、全面、系统地回应了国际社会在一些重要议题上对中国的质疑。正是在这次峰会上,美国、日本、法国等国首脑都明确表达了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意愿,这就足以显示中国围绕奥运展开的系列外交策略取得了成功。2008 年8 月8 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80 多位各国元首、政府首脑、王室代表出席,使之成为有史以来各国领导人到场最多的一次奥运会开幕式。之后的五天里,中国国家领导人还与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理、日本首相等政要分别进行了七十余场会见。这些都充分而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和平、友好、开放、文明、和谐的国家形象,证明了“奥运外交”的成功。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认为,“奥运外交”是2008 年中国令世界瞩目的外交范例,也是中国新外交战略的一个样本。 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的推广,除了理论正确、布局合理之外,积极主动、勇于担当、求同存异、以和为贵等等,都是其非常显著的特点。 (4)“国家名片”的推广应当更加具体、全面。 所谓“国家名片”,此处是指积极意义上的能够代表一个国家在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卫生、军事、体育、环境、社会等不同领域成就和风貌的个体、群体及其相关事物。例如,“海尔”与“华为”可以成为“中国制造”的国家名片;“孔子学院”能够成为国际社会公众了解“文化中国”的国家名片;中国赴海地的维和警察足以胜任“和平中国”的国家名片,等等。在“国家名片”的推广过程中,拥有正确的国家品牌战略及其多样的推广技巧,往往至关紧要。 概而言之,中国国家形象的认识、构建、推广、维护与调整,是在国内外互动的具体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系统的工程。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不但往往受制于作为中国主流社会外交思维定式与行为定势的中国外交文化,而且也对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不仅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目标之一,而且也是当代中国总体外交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最佳的操作路径,无疑是不断地从自身的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自我充实与完善。此项工作,将与中国整个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将与中国外交的推进同步,可谓任重而道远。
/
本文档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