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试论《归园田居》(其一)的艺术风格

2019-04-16 4页 doc 15KB 7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3723

暂无简介

举报
试论《归园田居》(其一)的艺术风格试论《归园田居》(其一)的艺术风格陶渊明(365 年——427 年)是晋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辞赋家,是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陶渊明诗的艺术风格,现在学术界公认并经常被人们提到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和穆。这主要是指那些田园诗,其所写的大多是平淡的田园风光以及处在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用语也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称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是此类的代表作。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这主要是指某些咏史拟故之作,所写的大多是诗人对古代人事的评解和感慨,借以表现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寄托自己的理想,用语则豪...
试论《归园田居》(其一)的艺术风格
试论《归园田居》(其一)的艺术风格陶渊明(365 年——427 年)是晋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辞赋家,是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陶渊明诗的艺术风格,现在学术界公认并经常被人们提到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和穆。这主要是指那些田园诗,其所写的大多是平淡的田园风光以及处在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用语也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称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是此类的代表作。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这主要是指某些咏史拟故之作,所写的大多是诗人对古代人事的评解和感慨,借以表现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寄托自己的理想,用语则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常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为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便属这一类。那么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归园田居》(其一)应该属于哪一类呢?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是陶渊明辞官归田后写的第一篇作品。它在作者的生活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对于我们了解作者在这一重要的生活转变时期的思想状况与创作倾向,有极重要的意义。人们往往把它作为前一类。如有人说:“《归园田居》(其一)和《咏荆轲》,前者可说是反映'静穆'境界,是'悠然见南山'式的;后者,则全然相反,是'猛志固常在'式的。这两首诗反映出陶渊明诗歌风格的两个方面。”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值是重加探讨的。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如果我们能像鲁迅剖析陶渊明那样,“顾及全篇”,不加“取舍”“抑扬”,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风貌与格调并不像上面所说的那样简单,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 全诗一开始,诗人就把自己对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恶溶入到了对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眷恋回忆之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充分表达了他归田时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誓不两立的坚决态度和崇高志趣。特别是其中的“本爱”两字,更是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激愤之辞。作者少时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哪里是“本爱丘山”呢?“爱丘山”在这里不过是“恨世俗”的代名词而已。如果真是“本爱”,哪来下面的“误落”呢?接着,作者又以悔恨交加的笔调写出了他那可诅咒的出仕生活。他把腐朽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是一种遗恨千古的“误落”。这样的词语选用,难道可称之为静穆么?即使是“一去三十年”(应为十三年)一句,看似平平,实际上也包含感情。“一去”,时光流逝之速顿现,弹指间,十三年一晃而过。十三年,在人生旅途中并不算短,但自己竟一事无成。既然一直受到压抑,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为什么竟一呆如此之久?!诗人痛心疾首、悔恨莫及的神情因此句而跃然纸上。其激情如此,我们能说它是反映了静穆的境界吗?接下来,“守拙”两字的选用,则更是对官场上那种八方周旋、阿谀奉迎的腐朽庸俗作风的愤怒鞭挞。这一段文字,读来句句不平淡,字字有怨怒。他对黑暗社会不但没有淡漠,而且是咬牙切齿。特别是“无适”、“本 爱”、“误落”、“尘网”、“羁”、“池”、“守拙”等词语,激情澎湃,力透纸背,完全是他弃官时愤怒心情的迸发,具有“金刚怒目”的色彩。接下来,诗人以轻松欢快、平淡柔和的笔调描绘了幽雅秀美的田园风光,抒写了自己悠闲自得的乐趣,给全诗带来了一种淡泊和穆的气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淡笔素描,不仅仅是为了写出静穆的境界,更重要的是为了写出诗人的社会理想,是为了和前一段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为了映衬作者对丑恶社会的憎恶和鄙视。诗人在最后把归田说成是冲出“樊笼”两字,再一次向我们表明,诗人在欣喜之时,对于腐朽的士族社会,他的愤怒并没有消减一分。 综上所述,若顾及全篇而不加取舍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情况。在上,诗人不但细致生动地描绘了平淡恬静的田园风光,抒发了他回归田园后悠闲欣喜的心情,而且也抒写了他对腐朽的世俗社会的强烈憎恨。同样,在表现形式上,诗人不但使用了朴素淡雅的语言来描绘田园景色及其自得之情,而且也通过富有感情的笔触来表现自己的激情和愤慨,显示出一种不平淡的色彩。显然,它与上述两类诗都有相通之处,但又不与其中的哪一类完全相同。说它是“悠然见南山”式,它却并非是一味地休闲静穆;说它是“猛志固常”式,则又非一味地“金刚怒目”。它的题材与一般田园诗接近,但却又充满了类似某些咏诗所迸发出来的激情和愤怒。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首平淡而又激越、柔和而又刚烈的诗。它的风格介于上述两类诗之间,它是一首最能全面体现陶诗风格的典范作品。刚烈的本性抒写和柔和的田园描绘在本诗中更替交融、互相映衬,从而更好地表现了诗人辞官归田的典型心情:对腐败的官场无比厌恶和憎恨,复返自然后的庆幸和喜悦。 我们不仅要顾及此诗的全篇,而且还要顾及诗人创作此诗时的特 定环境,那么,对这种刚柔交融的特点就会有更深的体会,当然也就更容易理解了。我们知道,这首诗是作者辞官归田后写的第一篇作品。正是由于作者刚辞官,余怒未消,所以才有那些激愤刚烈之词;正是由于作者久思得归,所以对田园的一切才感到特别可爱,也才有那种清新柔和的笔触。正因为作者“大济苍生”的抱负无法伸展,对上层社会的幻想彻底破灭,所以才有对污浊社会的强烈憎恨和无比愤怒,才将无限的爱倾注于和穆恬静、淳朴真诚的田园生活。无比的恨激起了无比的爱,无比的爱又加强了无比的恨,这种爱恨相成、喜怒交加的激情是诗人在辞官归田这一重大的生活转折时期所特有的心境,这种特有的激情迸发成为诗歌,便自然地形成了这种特别的刚柔交融的艺术特色。 如果我们还能进一步顾及作者的全人,那么,对这种刚柔交融的特点更是不足为奇了。我们知道,诗人的归隐是出于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憎恶和不满,他归田后虽然写了大量平和的田园诗,但也写了不少关心政局与表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金刚怒目”式的诗。他的创作表明,他既是一个“悠然见南山”的人,又是一个“猛志固常在”的人。他是一个刚柔交融的诗人。那么,他写出刚柔交融的诗篇,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正可谓是文如其人啊!总之,如果我们不去深入地了解作者,不去注意作者创作时的特定处境,不去顾及作品的全篇,只抓住其中描写田园风光的几句诗加以发挥,而对诗中那些激愤之辞熟视无睹,从而轻率地将它说成是平淡静穆之作。这显然没有能够真实地揭示出此诗的本来面目。 上述分析还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阅读评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必须坚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原则,而不采用“以一斑见全豹”、“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对于那些复杂的、多层次的作 品,当然更应该是这样,而不能任意用作者的基本风格给这些作品简单地加以类分就完事。
/
本文档为【试论《归园田居》(其一)的艺术风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