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先生虽读万卷书,一字不堪疗饥腹”

“先生虽读万卷书,一字不堪疗饥腹”

2017-09-26 5页 doc 16KB 6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1650

暂无简介

举报
“先生虽读万卷书,一字不堪疗饥腹”“先生虽读万卷书,一字不堪疗饥腹” “先生虽读万卷书,一字不堪疗饥腹” 现在的年轻一代,恐怕对塾师是很陌生的了。虽说余生也晚,入籍地球是民国二十六年,其时国民小学已相当普及,但在穷乡僻壤,家塾、私塾仍然为数不少。尤忆儿时见村民用红纸写上五个大字,供在正屋中,问是何字,答曰“天地君亲师。”又问“君亲师”何义,一老者告我:师即私塾先生。可见在田夫野老心目中,塾师的形象是崇高的。不才所居村中,刚好有位塾师,留着长须,不苟言笑,与村民往来极少,兼之他又是寒族的族长,人们对他都颇敬畏,因此童年时非常淘气的我,却从来不敢走进他家因并不...
“先生虽读万卷书,一字不堪疗饥腹”
“先生虽读万卷书,一字不堪疗饥腹” “先生虽读万卷书,一字不堪疗饥腹” 现在的年轻一代,恐怕对塾师是很陌生的了。虽说余生也晚,入籍地球是民国二十六年,其时国民小学已相当普及,但在穷乡僻壤,家塾、私塾仍然为数不少。尤忆儿时见村民用红纸写上五个大字,供在正屋中,问是何字,答曰“天地君亲师。”又问“君亲师”何义,一老者告我:师即私塾先生。可见在田夫野老心目中,塾师的形象是崇高的。不才所居村中,刚好有位塾师,留着长须,不苟言笑,与村民往来极少,兼之他又是寒族的族长,人们对他都颇敬畏,因此童年时非常淘气的我,却从来不敢走进他家因并不富裕而开在土墙上的大门,更不用说去参观其给门徒授课之所在了。有时,我坐在小河边出神,想像伟大的孔夫子的圣颜,也许就与这位塾师并兼任族长的老人家的模样差不多。 今日临窗握管凝思,不禁为童年时幼稚的想像,哑然失笑。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在童年时所感知的塾师,实在也是古今塾师的缩影;稽诸史籍,从宋朝直至近代,塾师不仅一脉相承,待遇、地位、授课内容、门徒状况等,大体上倒真是差不多。 因陋就简的教学环境 私塾、家塾,是有区别的。简言之,弟子从塾,是为私塾,而师从子弟,则当为家塾。显然,若非权贵与富室,是不可能设家塾的。因此,家塾为数甚少,《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这两位多愁善感的千金小姐,因都出身官宦人家,才得以在家塾中上学。而广大的百姓子弟,都是在私塾中受教育的。多数私塾都很简陋,乡间最差的私塾,我们从“漆黑茅柴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八)的诗句中,不难想见其寒碜状。 教学环境如此窘迫,教学对象又如何呢,一般说来,儿童均较顽皮,以至时下口语中,仍有“学生、猴子、羊;家有三担粮,不教猢狲王”的说法。此说由来已久,明朝即已流行“我若有道路,不做猢狲王”语,而据郎瑛老先生考证,此“本秦桧之诗也。秦盖微时为童子师,仰束脩自给,故有‘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七修类稿》卷上,辩证类上)明末杭州人周楫编的《西湖二集》卷三,描写有位叫甄龙友的塾师,某日“写了一张红纸,贴于门首道:‘某日开学,经蒙俱授。’过了数日,果然招集得一群村学童,纷纷而来,但见‘一群村学生,长长短短,有如傀儡之形;数个顽皮子,吱吱哇哇,都似蛤蟆之叫。打的打,跪的跪,哭啼啼,一般阎王拷小鬼。走的走,来的来,乱嚷嚷,六个恶贼闹弥陀。(按:一种游戏名称。)吃饭迟延,假说爹娘叫我做事;出恭频数,都云肚腹近日有灾。若得重阳,采两朵黄花供师母;如逢寒食,偷几个团子(按:用糯米粉做的食品)奉先生。”这将乡间私塾学生的顽皮而富有人情味,真是刻画得活龙活现。当然,这并不等于说,私塾是没有纪律、放任自流的。不少塾师,均很威严,教鞭与戎尺,对捣蛋鬼并不留情,尤其是戎尺在那些顽童手心开花的结果,对多数学一是具有镇慑作用的。因此,直到近代,四川、江苏把儿童入塾进学叫“穿牛鼻子”、“收骨头”,这是不难理解的。故明人剧本《双鱼记》描写私塾学生唱“光光乍”曲子谓:“早晚嘴喳喳,读得眼睛花,今日先生出去耍,大家唱着光光乍。”(明?词隐先生编著:《南词新谱》卷一)你看,先生一走,学生如脱枷锁,是何等欢娱。不过,平心而论,要当好塾师,教好学生,殊非易事。明代嘉、万间著名作家朱载堉写的《醒世词》中,有首《教学难》谓:“教学难,教学难,好将道义惹仇嫌。出入由人管,饥寒谁可怜。打他就说不读罢,不打又说师不严。”世情诡如云,人情深似海,某些塾师对待学生严了,固然会受到家长的指责。但略放松些,也会受到世人的嘲笑。陆游即写过《秋日郊居》诗,抱怨比邻的村学太吵闹了:“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着面见人。” (《剑南诗稿》卷二十五)清初文人毛际可视塾师为玩物,将《嘲村学究》诗入灯谜,谓:“身长九尺皓须眉,俯首长如持满时,村塾全然无约束,任儿携幼浴清池。”(见《檀几丛书》余集,卷上) 配合农耕情形的教学课程 私塾的教学内容,相当贫乏。以明代而论,万历以后,世人急功近利,将课程简单化,史载:“涂抹《四书》,凡圈外注全涂抹,其正注《学》、《庸》十涂一二,《论》、《孟》十涂四六。嗟乎,若当二祖朝,此等人服上刑奚疑。所以然者,末世人善教子,急于进取,故妄为简省而不顾。”(明?李乐:《见闻杂记》卷八)一般村塾,不过教授《百家姓》、《千字文》、《龙文鞭影》、《四书》之类;而凡经书,则仅知片言只语,不解文义,全靠死记硬背,无怪乎有“读《中庸》,屁股打的鲜红”之说。清中叶海昌文人郭臣尧,曾有《村学》诗谓:“一阵乌鸦噪晚风,诸徒齐逞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千字文》完翻《鉴略》,《百家姓》毕理《神童》。就中有个超群者,一日三行读《大》、《中》。”(《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四)这对古代私塾所学课程,是颇形象、幽默的概括。很多私塾并非日日上课,村塾适应农村耕作情形,农忙时放假。清道光时上海学者胡式钰谓:“今村塾中农家童竖,什什伍伍,成群聚读,每至四五月、八九月耕获忙时,往往在家守望门户。”(《窦存》卷三)其实,又岂止守望门户,家境贫寒者,自小即随父兄田间耕作。笔者儿时虽发蒙即读的小学,但三夏、三秋大忙季节,学校秉承私塾遗风,即放假半月,从拾穗始,渐次插秧、割稻、挑谷担等,无所不为矣。犹忆民国三十四年,家乡先旱后淹,笔者时年方九岁,即与兄嫂踩水车排水,烈日下汗淋如雨,暴晒数日,身上即脱了一层皮,宛如蛇蜕。回首当年,仿佛昨日事,令我感喟不已。 塾师的文化水平,固然参差不齐,间亦有才华横溢、学富五车者在。但多数人甚平平,甚至有些人不仅迂腐,而且错别字连天,此辈授徒,只能是谬种流传,误人子弟。明代嘉靖时田汝成辑撰《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载谓:“曹元宠《题村学图》云:‘此老方扪虫,众雏争附火,想当训诲间,都都平丈我。’语虽调笑,而曲尽社师之状。杭谚言:社师读《论语》‘郁郁乎文哉’,讹为‘都都平丈我’。委巷之童,习而不悟。一日,宿儒到社中,为正其讹,学童皆骇散。诗人为之语曰:‘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曹诗尽取此也。”读来令人发噱。当然,这是极个别的典型例子,倘若多数塾师水平都如此庸劣,恐怕私塾也就早关门大吉了。西哲黑格尔有言:人与人相差,基于人与猿之差。塾师人数众多,免不了有怪杰,教学与常人迥异。清代嘉庆年间的南京塾师胡心斋先生,“生平不吸烟、不饮酒,而独健饭,每餐必四碗,尝论诸弟子曰:汝曹有志读书,必先学扩充饭量,能吃得,方得读得。昔卢抱经先生从学于桑弢甫先生,先生有学约曰:放开肚皮吃饭,打起精神读书。来学者每餐不能吃四五碗饭者不纳。”(清?甘熙:《白下琐言》卷九)不过,用这种奇特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抱经堂文集》的著者卢文弨外,余者恐多为饭桶而已;也许,这是不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 塾师的辛茹令人心酸 塾师的待遇很低,过着清苦、寂寞的生活。明中叶江南太仓有位叫沈质的塾师,家徒四壁,一夕寒不成寐,穿窬者穿其壁。沈质知之,口占云:“风寒月黑夜迢迢,辜负劳心此一遭。只有破书三四束,也堪将去教儿曹。”穿壁者一笑而去。(明?陆容撰《菽园杂志》卷二)看来,沈质家除了几本破书外,别无其它值钱之物。而明代嘉靖年间江南一位姓王的塾师所作 近千字的长诗《屈屈歌》,则写尽了塾师的辛茹:“屈屈复屈屈,仰天难诉乖造物„„初心只说教书好,谁知教书无了期„„今年已去复明年,寒毡冷凳俱坐穿。寂寞一饭小窗下,冷落三杯孤灯前„„先生虽读万卷书,一字不堪疗饥腹。物薄礼微为束脩,受他便作无罪囚„„高堂白发缺甘旨,贫贱糟糠歌扊扅。白云满目雁南飞,落日青山啼子规„„‘(明?余永麟著:《北窗琐语》)教书先生竟成了“无罪囚”,这是多么令人心酸。晚明“厚嫁女而薄延塾师”(明?薛冈《天爵堂随笔》卷三),成为一些地方的社会风气,塾师的命运也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从宁历明清乃至近代,私塾如此简陋,教学如此浅鄙,塾师水平如此低下,其待遇及社会地位又是如此之低,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准,欲提高又安可得乎,明乎此,近三百年来,较诸西方,我国日益落后,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责任编辑/古耜
/
本文档为【“先生虽读万卷书,一字不堪疗饥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