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喀斯特地区红三叶混播草地群落对长期适度放牧的响应

2017-10-17 20页 doc 47KB 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喀斯特地区红三叶混播草地群落对长期适度放牧的响应喀斯特地区红三叶混播草地群落对长期适度放牧的响应 喀斯特地区红三叶混播草地群落对长期适 度放牧的响应 牛态环境2007,l6(1):117-124 EcologyandEnvironment httrl://www.jeesci.tom E-mail:editor@jeesci.tom 喀斯特地区红三叶混播草地群落对长期适度放牧的响应 王元素,洪绂曾,蒋文兰,王望 I.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地所,北京100094;2.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群落稳定性的生态学研究一直缺乏动物利用...
喀斯特地区红三叶混播草地群落对长期适度放牧的响应
喀斯特地区红三叶混播草地群落对长期适度放牧的响应 喀斯特地区红三叶混播草地群落对长期适 度放牧的响应 牛态环境2007,l6(1):117-124 EcologyandEnvironment httrl://www.jeesci.tom E-mail:editor@jeesci.tom 喀斯特地区红三叶混播草地群落对长期适度放牧的响应 王元素,洪绂曾,蒋文兰,王望 I.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地所,北京100094;2.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群落稳定性的生态学研究一直缺乏动物利用条件下的长时间梯度?问试验,而混播草地的放牧利用年限是牛态脆弱的 南方喀斯特I1l区牛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之一.用考力代绵羊轮牧,在牧前和牧后草地现存最(十物质, DM,drymatter)分别为1800~2500(草层高l5-18cm)和900~1200kg?hm五(草层高3-5cm)的适度放牧利川条件下, 对亚热带最常见的豆科牧草红--Dr(Trifoliumpratense)与禾本科牧草的两两混播草地的群落牛产力和持久性开展长期研究. 20年的结果明:适度放牧利用下,群落地上总生物量长期稳定,各组合间差异不着,总盖度20a后仍高达97%以I:; 适度放牧有利于牧草的生产力持久性,红--Dr,鸭茅(Dactylisglomerata),多年牛黑麦草(Lo~umperenne)和黑穗i由i眉草 (Eragrostisnigra)都在群落中长期存在;群落净产量和持久性是尺度依赖的,群落长期净牛产力以红j叶+鸭茅的最高(DM 产量353_3g?m-2.a-)(P<0.05),对杂草侵入的抵抗力最强,而前10a红互叶+多年生黑麦草有很高的净牛产力(DM产量 449.8g?m-2.):物币噜I的生产力受伴生种的影响,前10a红j叶在与无芒雀麦 (Bromusinermisleyss)和黑穗画眉草组合中 的产量高于其它组合(P<O.05);不同的物币叶-侵占力不同,栽培种侵占力最强 的是黑穗画眉和鸭茅,非栽培利-侵占力最强的 是白三叶.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红三叶:混播群落:总生物量;盖度:持久性;相容性;侵占力 中图分类号:$872.8:Q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175(2007)01.0117-08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土层薄,季节降雨量大, 生态脆弱,传统耕作农业造成严重水土流失.上世 纪末石漠化面积已超过其总面积的30%,严重水土 流失面积超过40%….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喀斯特腹 地,是我国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省 份,目前石漠化面积已达2.26万k,并且每年仍 以933km2的速率递增;照这个速度,2050年以 前,石漠化面积将超过50%.另一方面,该地区草 山草坡资源丰富,雨热同期,适宜优良牧草生长【3. 地面处理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引发石漠化, 而且人工草地建植费用一次性投入较大【4J.前期试 验表明,过牧和轻牧都会引起人工草地严重退化, 不能长期维持【3J.人工草地特别是豆科/禾本科牧草 混播草地的长期利用是该地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 发展的重大课题. 红三叶(Trifoliumpratense)是我国亚热带喀斯 特地区最重要的刈牧兼用型豆科牧草之一.不少学 者开展了利用强度对红三叶混播草地产量和形态 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结果[3,5-81.红 三叶是短期多年生牧草,其生理寿命没有白三叶 (Trifoliumrepens)长J.这可能是红三叶的栽培面 积不及白三叶的主要原因.但是,红三叶含有丰富 的高质量蛋白质(占干物质的25%~29%)[1Ol,对 改善肉奶等畜产品品质有重要的作用,在利用条件 下的持久性研究是草地学家面临的课题之一【9】.已 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建植后的2,5a,一般认为,适 度利用有利于红三叶的种群产量和稳定[.5I6I8】,但没 有回答究竟能持续多少年的问题.田间试验是生态 学研究的j大方法之一,长期受控试验更是检验假 说和模型的最佳手段…J.在研究群落稳定性和持久 性的研究中,一般采用模拟推导或者空间梯度代替 时间梯度的方法,其结果往往得不到真正时间梯度 上的检验与证明【J引.用温室实验得到的结果来推断 自然条件下的群落动态必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1引. 因此,在适度放牧利用条件下,开展红j叶与不同 禾本科牧草混播的持久性研究,是草地生产和生态 环境研究的必然要求. 1研究地点与方法 1.1自然概况 试验地点在贵州高原草地试验站灼圃示范牧 场内(贵州,威宁),地理位置为El04.0448".104o 0725",N27.1033".27.1230",海拔242in,年 平均气温8.7?,极端最高气温28.2?,极端最低 气温一9.5?,最热月平均气温15.5?,最冷月平 均气温0.6?,0?年积温2960?.年降雨量1023 mm,生长季内降雨919mm.无霜期182d,年I:1 照数1611h. 试验区所在地为高原缓坡山原地貌,土壤为黄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96-016-02-01);国家"975"项目 (G2000018606) 作者简介:王元素(1965一),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草地资源管理和放牧生态研 究.E-mail:wangyuansu@sina.~om 嗵讯联系人.E-mail:wangkun@,sina.eom 收稿日期:2006-08-06 ll8牛态环境第l6卷第l期(2007年1月) 棕壤,pH值5~6.常量元素中磷的含量极低(小于 3mg?kg-.),速效钾的含量为中,上水平(58.3-194.0 mg?kg-.),氮的含量为中等水平(360mg'kg)(参 见【3】).天然植被为发生次生演替的产物—灌草丛, 按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属微温潮湿针阔混交林草 地类H1. 1.2试验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为一个综合混播试验的一部分(参见 [3】3).在前期引种品比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选择红 三叶分别与当地适应性好栽培广泛而且具有良好 生产性能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perenne)(处理 号VT+L,红三nf+多年生黑麦草),鸭茅(Dactylis glomerataXVT+D,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leyss)(VT+B,红~nl-+无芒雀麦)和黑穗画 眉草Eragrostisnigra(VT+B,红三叶+黑穗画眉草) 等禾本科牧草混播.豆科与禾本科的比例为1:3, 以满足家畜的营养需求和预防因三叶草过多引起 的臌胀病[15,161. 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2.7~5=13.5m2,3次 重复.1985年6月播种,播种量红j叶0.28g-m-, 多年生黑麦草1.7g.m-2,无芒雀麦2.22g.m-,黑穗 画眉0.45g.m. 草地管理:建植初期(1985.1989年)每年施 尿素(含N46%)9.8g.m-2.a-.,钙镁磷肥(含P2O5 l8%)和硫酸钾(含K44%)分别为45和7.5 g.m-2.a-';草地维持期施钙镁磷肥45g.m-2.a,. "适度放牧"的控制管理:整个大型混播试验草 地(约0.6hm2)围栏后作为示范场的一个放牧小区, 用考力代绵羊进行轮牧,放牧''适度"通过草地现存 量和草层高度的控制来实现.放牧时调整羊群密度 以保证在l~2d内牧食到牧后现存量指标,以最大 限度地减少绵羊的选择性采食,然后封闭直到下一 次轮牧.放牧后及时收集粪便并均匀地施于各小 区,以避免出现肥力"斑块".牧前草地现存量DM (drymatter,干物质)1800,2500kg?hm-(草层高 15-18cm),牧后草地现存量DM为900--1200 kg?hm-(草层高3,5cmo该范围被认为既利于草 地牧草的净产量积累,又利于家畜的采食需求 【l5,l6】 0 1.3监测与统计方法 草地现存量的监测用测草盘(RisingPlate Meter,0.1rn2,AflexCo.,NZ).在每次放牧前, 每个小区随机取0.5mx0.5m样方2个(取样后混 合为1个样),每个处理3次重复,用手模拟采摘 取样至留茬3~5锄高,取样后即开始放牧.放牧 后用手推电动割草机刀片高度调至5cm刈割所有 小区,以保持牧后草层高度与取样留茬高度的一 致,并保证各小区草层的均匀一致.取样次数与放 牧次数同步,每年取样一般为5~7次.人_T分捡开 每一个物种,并置于8O?烘箱烘24h至恒质量, 以测定种群和群落的干物质(DM)产量;年地上 总生物量和净产量ANPP(Abovegroundnetprimary production)计算公式为: 月 . EWs i=1 Y为全年DM产量,,l为全年放牧频次,胁为 每一次测产量. 群落初级生产力稳定性与持久性的测度可以 用变异系数(C.V,%)表示【1不: c.V.=(差/群落初级生产力多年平均值) ×100% 数据用MicrosoftExcel和SPSSIO.0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群落地上总生物量动态变化 红~n-I-与四个禾本科牧草的两两组合2O年地 上总生物量(栽培种+侵入种)的动态变化见表1. 各处理的年均DM产量非常接近,在520--600g?m- 之间,差异不显着(P=-0.082).虽然前期以vr+, 最高,前5年DM产量平均为694.93g'm-,但从 20a的时间梯度上来说,群落地上总生物量有很好 的稳定性和持久性.VT+D和VT+E的变异性较小, 其C.V分别为22.61%和23.19%,而VT+L和VT+B 相对较大,分别为29.4O%和29.6l%. 从时间段来看,混播群落建植初期产量波动 大,例如VL组合1986年地上总生物量DM为944 g-m,,1988年为509.67g.m-,下降近一半;但到 1989年又上升到659g-m-,增加29.3%.VT+D和 VT+E组合也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这可能是因为前期 各混播种群之间竞争比较激烈;而当组分之间达到 一 定程度的"妥协"后,群落总产量就维持在相对稳 定的水平. 2.2群落各组分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 群落地上总生物量是由栽培种红三叶和禾本 科牧草以及侵入的杂草组成的,各处理虽然差异不 显着,其组成成分比例却差异明显(见表2).南于 红三叶从第11年开始比较稀疏,故群落各组分生 物量从10a和20a两个时间段来分析.群落栽培种 净DM产量(ANPP)10a期间年均值VT+L,VT+D 和VT+E处理接近,显着高于VT+B(P<0.05),20a 平均值以VT+D最高,达353.30g.m-2.a,,占其群落 总生物量的64%,显着高于其他组合(P<O.O1); 其次为Vr+E和VT+L,都占其群落总生物量的50%; 最差的是VT+B,仅占25%,也就是说,其群落总生 物量绝大部分是侵入杂草. 王元素等:喀斯特地区红_叶混播草地群落对长期适度放牧的响应119 1)以干质量 计;F=2.261.P-'-O.082;VT+L"Tr~oliumpratense+Loliumpere~e,VT+DTr4foliumprate nse+Dactylisglomerata,VT+B:Trifolium pratense+Bromusinermisleyss.VT+E:Trifofiumpratense+Eragrostisnigra.(下同) 红三叶在4个组合中的种子输入量一样,10a 平均生物量输出在组合VT+E和VT+P的显着高于组 合VT+L和VT+D;而20a均值则未出现显着差异 (P=-0.059)(见表2).红三叶在时间梯度上的动态 变化显着,在各个组合中的最高DM产量几乎出现 在建植后第2年即1987年,随建植时间的推移而下 降.从20a时间梯度上,红三叶种群产量动态变化 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见图1),第l阶段为建植后的 前10a,产量较稳定.比如在VT+L中,红三叶产量 在第2年达到高峰,为264.33g.m-2,到第l0年的 产量仍为高峰年的28.25%;从第l1年开始,种群 进入演替消失期,建植后12a即1997年,在各组 合中的DM产量均低于50g.m-2.a一,对群落总产量 的贡献率均不足l0%,逐渐呈现为零星稀疏分布. 在相同的种子输入比例下,10a期间平均DM 产量以多年生黑麦草和鸭茅的最高(见表2),其次 为黑穗画眉,无芒雀麦最低(P<0.05).而20a期 间则鸭茅最高,为275.3g.m-2.a.,极显着地高于其 他禾草(P<0.05);其次为多年生黑麦草和黑穗画 眉草,而无芒雀麦最低,只有20.46g.m-2.a. 裹2群落组分生袖?Duncan'8新复极差验的多重比较结果'' Table211IeDuncan'scomparisonofbiomassofcommunitiescomponentsg.m-2.a~ 1)以干质量计;同列中不同字母之问差异显着(P<0.05) 牛态环境第l6卷第1期(2007年1月) 5OO 450 400 35O 300 鱼 250 2oo l5O lOO 5O O l986l987l988l989l990l99ll992l993l994l995l996l997l998l9992000200l200220032004 2005 年份 圈1红三叶在不同混播中的年初级生产力动态变化(以干物质?计) Fig.1BiomassdynamicsofredcloverinthemixturesOVer20years(dryweight) 图2显示了4个禾本科牧草生物量20a的动态 变化情况.多年生黑麦草建植初期生长迅速,建植 后第1年即1986年就达到884g.m-2,对当年的群 落总生物量贡献率高达93.64%.多年生黑麦草初期 的高产性是vT+L组合在前5a群落总生物量和 ANPP显着高于其他组合的主要原因.随时间的推 移,多年生黑麦草产量下降,建植后第11年(1996) 和第20年(2005年),其产量仅为建植后第1年的 18.67%和2.11%,对群落总生物量的贡献率也分别 降低至20.1%和4.36%.鸭茅则是一个产量稳定持 久的长寿种,建植后第1年的产量为517.67g?m, 占当年群落总生物量的78.83%,第10年和第20 年仍然保持较高的产量,分别为建植后第1年的 48.36%和49.32%,对群落总产量的贡献率也保持在 40%左右.无芒雀麦的产量则一直较低,建植后第 1年为9o.67g-rff,第1O年降至4.78%,贡献率也 从18.78%降至0.45%,几乎从群落中消失.黑穗画 眉草与鸭茅类似,但产量和比例都较低. l986l987l988l989l990l99ll992l993l994l995l996l997l998l9992000200l2OO220032O O42005 年份 圈2各组合中禾本科牧草产量动态变化(以干质?计) Fig.2Biomsssdynamicsofcompsniongrass~inmixturesOVel"20yearscdryweightJ OOOOOOOOOOO啪咖啪m鲫姗枷瑚抛mo 一N_?,一 王元素等:喀斯特地区红?叶混播草地群落对长期适度放牧的响虚121 杂草侵人量是衡量群落抵抗力的一个重要指 标[121o4个处理的杂草侵人量以VT+B最高(见表2), 20a期间为393.38g?m-2.a,,显着高于其他组合 (P<O.050其次为VT+L和VT+E,杂草侵人量非常 接近;而VT+D组合的侵入杂草量最低(P<O.05). 总的说来,杂草在每个组合中的侵人量随时间推移 而逐渐增加. 2.3各组合20a后群落物种构成 在放牧利用20a后的2005年10月21H即本 年度最后一次放牧前,进行了群落植被盖度和密度 调查(见表3).结果表明,群落总盖度各处理都非 常高,在97.2%以上;分蘖/生长点总数VT+【J,VT+D, VT+E3个组合非常接近,3000个?左右;而VT+B 的最高,这可能与栽培种无芒雀麦比例一直很低, 并在放牧10a后即1995年从群落中基本消失,杂 草大量侵人有关. 各组合中,栽培种盖度与密度有很大差异,从 高到低依次为:VT+E,53.6%和1253个-m(分蘖或 生长点,下同);VT+D,43%和1004个?nr;VT+L, 11.1%和68个-m;VT~B,0.3%和2个?nr.相应地, 侵人种盖度和密度在VT+B中最高,在VT+E和VT+D 最低. 各栽培种中,黑穗画眉草的侵占力最强,在其 他3个组合中盖度占12%~19%,鸭茅和多年生黑 麦草也分别侵人到其他组合中,但鸭茅远高于黑麦 草.非栽培种中,多为适口性好的牧草,白三叶的 侵占性最高,在各个组合中的盖度占20%以上,生 长点也高达967-2133个?nr;其次是l员l草芦( arundinaceaL.)和黄花茅.而适口性差的种如点腺 过路黄(L.hemsleyanaMaxim.),委陵菜( chinensis),毛莲菜(尸.hieracioidesL.)等侵人比例 很少. 3讨论 在适度放牧条件下,混播群落的地上总生物量 裹3适度放牧20a后各群落物种盖度与密度 Table3Thecoveranddensityofthemixturesafter20-yearsmoderategrazing 垒旦!:!:!:! 红三叶pratense盏度(%)0.810.3 分蘖/生长点(个.Ill)232 多年生黑麦草L.perenne盏度(%)10.30.3 分蘖眭长点(个.tIr)662 鸭茅nglomerat~益度(%)IJ428.7 分蘖眭长点(个.Ill)25100137 黑穗画眉草Enigra盖度(%)19.71217. 6 分蘖/生长点(个.m.)80III192 白三叶7=repens盏度(%)34.32025 分蘖眭长点(个.m.)2133I167967 紫羊茅FrubraL.盏度(%)6.7922 分蘖眭长点(个.Ill.)4676534466 圆草芦尸.arundinaceaL.盖度(%)81017.6 分蘖/生长点(个.Ill.)2341133 草地早熟禾pratensisL.盏度(%)4.2 分蘖/生长点(个.m0)99 黄花茅盏度(%)2.3I2.6 分蘖/生长点(个.m.)104345 点腺过路黄L.hemsleyanaMaxim.盏度(%)0.8I.30.4 分蘖眭长点(个.Ill.)8145 毛莲菜PhieracioidesL.盏度(%)2.62 分蘖性长点(个.m.)l4l5 灰包蒿A.roxburghianaBess盏度(%)0. 2 分蘖眭长点(个.Ill)I 车前major厶盏度%0.5 分蘖/生长点?Ill0I 重渲噤ch/nens/s盏度(%)0.5 分蘖眭长点(个.m0)I 盖度合计(%)98.399.297.2 —— 分蘖丝点合计(个?Ill.2)300830095864 VTE 0.6 0.2 1 98.2 2790 注:为灼圃示范场近10a来侵入凶猛的一种禾草,还不能确定种名 3?叭m枷枷7?m2 牛态环境第l6卷第1期(2007年1) 在一定时间尺度内是一定的.本试验完整地反映了 红三叶混播群落时间梯度上的动态变化,虽然各组 分的生物量变化不同(图1,图2),第20年的分 蘖/生长点总数也有差异(表3),但4个组合的总 盖度(表3)和20a年均地上总生物量没有显着差 异,长期维持较高的水平(表1o这对于生态脆弱 的喀斯特地区有重要意义. 混播群落的稳定持久性主要决定于种间相容 性.影响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持久性的因素主要包括 环境因子,种间相容性和干扰三个方面【j.本研究 中环境因子(如气候和施肥等)和干扰(如放牧利 用)基本在同一水平,因此群落净产量和各组分的 变化取决于种间相容性.但种间相容性不是一个单 一 因子,而是南种间和种内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如 果各组分的种间竞争都大于种内竞争,则遵循竞争 排除法则;反之,则共存【3'】.红j叶同定大气中 的氮并供给禾本科牧草的生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二 者之间至少是偏利关系,这是豆禾混播草地长期稳 定的基础…引9】】.但是,竞争是群落最基本的关系, 虽然没有完全对称的竞争,但不对称竞争广泛存在 们 .两个种形成的混播群落中,如果一个种群的竞 争力太强,会引起另一个种群的消失,群落不稳定 ?踟 .在红三叶与无芒雀麦组合中,可能由于红三叶 的竞争力太强,或者红_一叶分泌的化感物质?,使 无芒雀麦越来越少,数年后从群落中完全消失. 混播牧草组分生态位的分化与互补是群落稳 定性的重要因素.红j叶与禾本科牧草之间的种间 竞争主要是争夺光,水分和生存空间?引.在营养资 源的竞争方面,红三叶的种内竞争主要为磷素,而 禾本科牧草的种内竞争主要是氮素L3】,二者有明显 的营养生态位分化.本研究中除建植前期外,只施 磷肥,使禾本科牧草对氮素的需求依赖于红三叶的 固氮作用.而且,二者之间存在时间生态位分化, 禾本科牧草春季返青早,夏季生长快,而红i叶春 末夏初生长迅速.红三叶的平行叶片与禾本科的直 立叶片也构成空间生态位的互补.营养生态位的偏 利关系以及时空生态位的分化,使二者的种内竞争 皆大于种间竞争,从而实现了竞争共存.但红三叶 与无芒雀麦同属较高大的上繁草,空间重叠多,不 利于共存. 牧草在混播群落中的持久性和生产力稳定性 与其对放牧的适应性和在放牧条件下的更新能力 有关.本试验中5个参试牧草的产量稳定持久性以 鸭茅最高,其次为黑穗画眉,多年生黑麦草和红三 叶,最差的是无芒雀麦(表2,图1,2).放牧对牧 草的影响,短期是叶片的采摘影响光合作用,长期 是形态的适应性改变【2".多年生牧草的分蘖(分枝) 有营养分蘖和生殖分蘖两类.禾本科生长点在假茎 的基部,所有的新叶片和分蘖始于生长点?;家畜 的放牧采食,影响了牧草生殖分蘖生长,使草地长 期处于营养生长状态[1.2.在营养生长期内,生长 点紧贴地表,.因此能躲避牧食,并在放牧后快速形 成新的分蘖[151.当然,不同的牧草种和品种有所不 同.包国章等在亚热带…区的研究表明J,放牧条 件下红三叶和鸭茅植物构型和小格局发生改变以 适应家畜放牧采食.黑穗画眉坚硬的叶鞘保护了生 长点免受家畜踩踏和采摘的损害.多年生黑麦草的 生长点比大部分禾本科牧草的都低,尽管F}1于适口 性好被家畜选择采食,也能耐受放牧和刈割【2引,而 且因适应草食者的采食而具有超补偿 (Overcompensation)效应引.放牧有利于无性繁 殖力强的牧草占领斑块而延长寿命,但对以有性繁 殖为主的种则只有负面影响[16,18].红三叶为直立 犁,生长点比较高(在直立茎的顶部),放牧采食 后许多生长点消失,新的分枝只能从根颈或根芽重 新长出?.属于长寿牧草的无芒雀麦,有研究表明 其与红三叶的组合在刈割利用下有很好的生产力 和稳定持久陛【8】,在本研究中产量较低,而且存在 了几年时间就从群落中消失.这可能是其无性繁殖 能力较低,而高大的生殖枝在放牧利用条件下不易 种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被竞争排除. 牧草侵占力和生存策略与其在混播群落中的 稳定持久性有关系,20a混播草地栽培种侵占力最 强的是黑穗画眉,其次是鸭茅,而多年生黑麦草较 低(表3).Silvertown等人的研究表明?,空间 侵占可以减轻种间竞争的强度,有利于混播组分间 的长期共存.在苗期,多年生黑麦草的种间竞争力 大于红三叶,但不同品种间略有差异【6】.单播9a 的侵占力试验,多年生黑麦草侵占力大于鸭茅】. 但鸭茅属于长寿牧草,分蘖能力很强,数年后可形 成很大的丛群,而这种聚集分布加剧了种内竞争强 度而减弱了种间竞争强度,造成种内竞争大于种间 竞争,有利于共存?1,12]0黑穗面眉草在当地广泛分 布野生种,即使强放牧仍具有良好的落种自繁能 力;而且喀斯特II1区的土壤种子库含有大量的草本 植物的种子【2引,易于抢占动态的斑快(gap dynamics)【l8】. 红三叶初级生产力受伴生禾本科牧草种的影 响,这与其他人的研究结果吻合.本试验前10a的 红三叶平均干物质产量,在组合VT+B和组合VT+E 中显着高于组合VT十L和VT+D的(表2).种植第1 年,红三叶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时净生物量最高, 但红三叶的比例低于与prairiegrass(Bromus willdenowiiKunth.)混播中的.在与菊苣 王元素等:喀斯特地区红j叶混播草地群落对长期适度放牧的响应123 (Cichoriumintybus)混播时,红三叶第6年就从群落 中完全消失(组分比例O%)[1Oj. 净初级生产力的稳定性是尺度依赖的.群落栽 培种净产量(ANPP)10a期间年均值VT+L,VT+D 和vT+E处理接近,显着高于VT+B(P<0.05).而20 年平均值以VT+D最高,占其群落总生物量的64%, 显着高于其他组合(P<0.01);其次为VT+E和VT+L, 都占其群落总生物量的50%;最差的是VT+B,仅占 25%.前10a红三叶与多年生黑麦草的混播有很高 的生产力,这与前人的结论一致.种植第1年,红 三叶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时净生物量最高【2,甚至 前3~4a高于与鸭茅混播的【3】.但从20a时间尺度 来看,红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的群落生产力和稳定 持久性不及红三叶+鸭茅组合.有学者认为,红三 叶与鸭茅的组合是不协调的组合【2,Prigge[271在鸭 茅草地中补播红三叶,第2年红三叶占到群落组分 的50%,但到第4年又完全消失.这可能是在Prigge 的试验中,刈割+放牧使补播的红三叶对鸭茅的竞 争处于劣势.另外,本试验红三叶+无芒雀麦不良 表现也与G6kku~等人的结果不同.在不施N肥时, 刈割利用下红三叶+无芒雀麦5a的干草产量显着 高于单播和其它组合】.可能是刈割对无芒雀麦的 生长点的损害作用低于放牧采食的.红三叶与无芒 雀麦混播草地奶牛放牧利用1a,无芒雀麦的比例 就下降到10%以下引.因此,混播草地生产力稳定 持久性是时空依赖的,某一(些)条件的改变就会 引起不同的稳定性表现.Illius和Hodgson[291指 出,草地群落的稳定性是时间尺度敏感的现象 (timescales.sensitivephenomenon). 4小结 20a的长期试验表明,混播群落的地上总生物 量在一定时间尺度内是一定的.在绵羊适度放牧利 用条件下,我国喀斯特地区红三叶混播草地群落总 产量和群落总盖度可长期维持较高水平,有利于防 止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混播群落净产量稳定持久性主要决定于种间 相容性.红三叶与鸭茅和黑穗画眉草的两两组合产 量最稳定,与多年生黑麦草的混播次之,而与无芒 雀麦组合最不稳定.适度放牧延长了混播草地群落 净产量的高产时间.红三叶与鸭茅混播的20a年均 栽培种净产量占群落总生物量的64%,20a后栽培 种盖度与密度仍保持43%和l004个分蘖(每m2 生长点).红三叶与黑穗画眉草和与多年生黑麦草 组合都占其群落总生物量的50%以上,20a后盖度 和密度分别为53.6%和l253个?,l1.1%和68 个?. 牧草对放牧的适应性和在放牧条件下的更新 能力以及牧草侵占力和生存策略与其在混播群落 中的稳定持久性有关系.本试验中5个参试牧草的 产量稳定持久性以鸭茅最高,其次为黑穗画眉,多 年生黑麦草和红三叶,最差的是无芒雀麦. 红三叶初级生产力受伴生禾本科牧草种的影 响.净初级生产力的稳定性是尺度依赖的.本试验 前10a的红三叶平均干物质产量,在与无芒雀麦和 黑穗画眉混播中显着高于与多年生黑麦草和鸭茅 混播的. 致谢:兰州大学草地科技学院的于应文博士,贵州 高原草地试验站的卯昌林实验员参与试验的监测 和数据收集整理,审稿专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作者诚致谢意. 参考文献: 【l】陈全功.西南岩溶ttllg的农牧业生产力【J】.资源科学,1999,2l(5): 76-80. CHENQuangong.Cropandlivestockproductivityinthekarst mountainafeasofSoutllwestChina[J].ResourcesScience,l999,21(5): 76-80. 【2】苏维词,朱文孝,藤建珍.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模式及 其效应【J】.生态环境,2004,l3(1):57-60. SUWeici,ZHUWenxiao,TENGJianzhen.Eco-controllingmodelsof rockydesertificationinkarstgorgeregionofXingbeitowninGuizhou provinceanditseffects[J].EcologyandEnvironment,2004,l30): 57-60. 【31蒋文兰.贵州威宁混播草地初级生产力及群落稳定性调控途径的 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1991:13.14,19,79.80. JIANGWenlan.ControllingandRegulatingprimaryProductivityand AssociationStabilityofMixedPastureinWeiningCountyofGuizhou Province[D].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1991:l3?l4,l9.79.80. 【4】壬元素,陈全功,樊晓东.云贵高原llflg草地生物改良技术研究[J】. 草业科学,2004.2:30.34. WANGYuansu,CHENQuangong,FANXiaodong.Eco-techniques forhillcountrygrasslandimprovementoBtheYunguiPlateau[J]. PrataculturalScience,2004,2:30-34. 【5】包国章,康春莉,郭平.放牧对亚热带人工草地牧草构型及小格局 的影响【J】.应用生态,2004,15(12):2267-2271. BAOGuozhang,KANGChunli,GUOPing.EffectsofgrazingoB architectureandsmall-scalepatternofgrassesoBartificialgrassland insubtropicalzone[J].ChineseJournalofApplicdEcology,2004,I5 (12):2267-2271. 【6】费永俊,刘千春.豆禾草种种间竞争关系的研究[J].中国草地, 2004.2:31?35. FEIYongjun,LIUQianchun.StudiesoBCompetitiveInteraction betweenLeguminosaeandGramineaeLawnGrass[J].Grasslandof China,2004.2:31-35. 【7】壬刚,蒋文兰.人工草地种群生态学[M】.兰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98-99.207-209. WANGGang,JIANGWenlan.PasturePopulationEcology[M]. Lanzhou,China:ScientificPress,1998:98-99.207?209. 【8】GOKKU8,KO~A,SER1NY.Hayyieldandnitrogenharvestin smoothbmmcgrassmixtureswithalfalfaandredcloverinrelationto nitrogenapplication[J].EuropeanJournalofAgronomy,1999,10: l24牛态环境第l6卷第l期(2007年1月) l45-l51. [91ABBERTONMMARSHALLAH.Progressinbreodingperennial cloversfortemperateagriculture[J].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nce. 2005,143(2?3):Il7-l35 【10】BROWNHE,MOOTDJ,POLLOCKKM.Herbageproduction, persistence,nutritivecharacteristicsandwateruseofperennial fomgesgrownOVer6yearsonaWakanuisiltloam[J].NewZealand JournalofAgriculturalResearch,2005,48(4):423-439. 【Il】张大勇.理论生态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l-3. l74.175. ZHANGDayong.ResearchesonTheoreticalEcology[M].Beijing: HigherEducationPress.200011-3,174—175. 【12】SILVERTOWNJ,CATHYEM,PAMDALEM.Spatialcompetition bct,v鲫grasses-ratesofmutualinvasionbetw~cnfourspeciesand theinteractionwithgrazing[J].JournalofEcology,1994.82:3卜39. 【13】GUREVITCHJ,sCHEINERSM,FOXGA.TheEcologyof Plants[M].Massachusetts,USA:SinauerAssociates,lncPublishers, 20o2il85-2I1. 【l4】胡自治.草地类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35.137. FUZizhi.GrasslandTypology[M].Beijing:ChinaAgricultural Press.1995:135?l37. 【l5】McDERMOTTA,WANGYuansu.Pastureandlivestocksystem managementinsouthwestChina[M].Beijing:UNVChinaOffice, 2o003?7. 【16】SHEATHG,v'HAYRJM,GILESKH.Managingpasturesfor grazinganimals[A].In:NicolA.M.Feedinglivestockonpasture[M]. NzsAP,LincolnCollegePress.NewZealand.1987:65-74. I17】TILMAND.Biodiversity:populationversosecosystemstability[J]. Ecology,1996,77:350-363. Il8】BuLL()cKJM.Plantcompetitionandpopulationdynamics[A].In: HodgsonJ,llliusAM.Theecologyandmanagementofgrazing systems[C].CABIPublishing.1996:69一l00. 【l9】李博.瞢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3-237. LIBo.F.,cology[M].Beijing,HigherEducationPress.1999:233-237. [20】BEGONM.Dcnsityandindividualfitness:Asymmetric compctition[CF/SHORROCKSB.EvolutionaryEcology.Oxford: BlackwellScientificPublications,I9841I79-194. 【2l】LEMAIREGCHAPMAND.Tissueflowsingrazedplant communities[c]//HODGSONJ,ILLIUSAM.TheEcologyand ManagementofGrazingSystems.CABIPublishing.l996:3-36. [22】HODGSONJ.GrazingManagement-ScienceintoPractice~M].New York:JohnWiIcy&SonsInc,l990:38-54. [23】BELSKYAJ.Effectsofgrazingandfireonspeciescompositionand diversityofgrasslandcommunities[J].JournalofVegetationScience, I992,3:I87-200. [24】李阳兵,谢德体,娩朝富.等.重庆喀斯特山地土壤种子分布特征 【J】.生态环境,2006,l5(2):358—361 LIYangbing,XIEDcti.WEIChaofu,eta1.Distributionofseedsin thesoilsofkarstuplandinChongqing[J].EcologyandEnvironment, 2006.I5(2):358?361. 【25】SCHENEITERJO,ESCUDERCJ,CANGIANOCA.Herbage productionofredclovercultivarsinmixtu?
/
本文档为【喀斯特地区红三叶混播草地群落对长期适度放牧的响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