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连江县行政区域图

连江县行政区域图

2017-10-05 31页 doc 68KB 9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连江县行政区域图连江县行政区域图 篇一:福建省区划 福建省自然区划调查报告 一、室内准备阶段 (1)地形图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纬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东西最宽约为480公里,南北最长约为530公里,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福建省行政区划中亦包含马祖列岛(连江县)、金门群岛(金门县)及乌丘屿(属莆田县,金门县代管) 。 (2)航片和卫星图片 (3)福建省地质图 (4)福建省地势图 东部沿海丘...
连江县行政区域图
连江县行政区域图 篇一:福建省区划 福建省自然区划调查报告 一、室内准备阶段 (1)地形图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纬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东西最宽约为480公里,南北最长约为530公里,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福建省行政区划中亦包含马祖列岛(连江县)、金门群岛(金门县)及乌丘屿(属莆田县,金门县代管) 。 (2)航片和卫星图片 (3)福建省地质图 (4)福建省地势图 东部沿海丘陵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地貌 类型一般由丘陵到红土台地到沿海平原,花 岗岩和流纹岩等火山岩遍布全区。闽江口以 北以花岗岩高丘陵为主,山丘坡度较大,顶 1 面崎岖,多直逼海岸。戴云山、博平岭东延 余脉广布花岗岩丘陵。东南部沿海丘陵区有 基岩裸露,经流水长期冲蚀,形成典型的“石 蛋”地形。福清至诏安沿海广泛分布着由深 厚的风化残积层组成的红土台地,面积约42 00平方千米,地面海拔10,50米。平原分布 在滨海一带,多为河口冲积海积平原和河谷 冲积平原,面积不大,且为丘陵所分割,呈 不连续状。福州平原、兴化平原、泉州平原 和漳州平原为全省四大平原,原系第四纪断 陷盆地,后地壳上升,分别由闽江、木兰溪、 晋江、九龙江等河流泥沙冲积和海湾淤泥堆 积而成,属冲积海积平原。 这些平原并非完全平坦,多散布有孤山、残丘。沿海一带,尤以长乐梅花、江田,晋江金井,漳浦古雷半岛,以及平潭、东山等岛屿风积地貌发育,有覆盖沙、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沙垅等景观 二、野外考察阶段 1、野外考察 根据地形图和卫星图像,配合近似比例尺地质图进行沿线地理相关分析,大部分路线英沿主要交通线进行 2、调查 2 (1)向当地统计局或农业区划办公室了解该行政区域的全面情况级发展 (2)向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了解农林牧各业的现状和发展情况 (3)向 水利局了解水资源开发条件和发展计划 (4)向地质部门了解区域地质和地下水情况,收集工程地质报告 (5)对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甚至园林旅游部门做调查 (6)请有关行政单位领导介绍福建省全面情况和发展远景,之后进行研讨 三、室内总结阶段 1、整理与分析材料 2、整理实物标本和照片 四、福建省自然区划 1、地理位置和自然经济特征 (1)地理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3?31′,28?18′,东经115?50′,120?43′之间。北界浙江,西邻江西,西南与广东相接,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连东海、南海而通太平洋。全省东西最大宽度约480公里,南北最大长度约530公里,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就海上交通而言,福建是中国距离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较近的省份之一,历来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门户。福建地形以山 3 地丘陵为主,由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福建地形的骨架。两列大山带均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海岸平行。 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带,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北接浙江仙霞岭,南连广东九连山,长约530多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是闽赣两省水系的分水岭。山带北高南低,有不少1500米以上的山峰,主峰黄岗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内,海拔2158米,是中国东南沿海诸省的最高峰。山带中,有不少因断层陷落或古老河谷被抬升而形成的垭口,通称为关、隘、口,自古为福建与江西、浙江陆上的天然通道和军事要冲。浦城县枫岭隘、武夷山市分水关、光泽县杉关、邵武市黄土隘、建宁县甘家隘、长汀县古城口等,地势都十分险要。 斜贯福建省中部的闽中大山带,被闽江、九龙江截为三部分。闽江干流以北为鹫峰山脉;闽江与九龙江之间称戴云山脉;九龙江以南为博平岭。山带中段的山势最高,山体最宽。德化境内的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为闽中大山带最高峰。 以两大山带的主要山脉为脊干,分别向各个方向延伸出许多支脉,形成纵横交错的峰岭。山地外侧与沿海地带,则广泛分布着丘陵。它们或森列于河谷两侧,或环峙于盆地四周,或屹立于海岸岬角、滨海平原,或错落于巍峨群山之间。 在沿海地区,最近的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海侵、海 4 退,形成多级不同高度的海滨阶地、海蚀平台。原先的古海湾,由于河海的交互堆积,形成冲积、海积平原。著名的福州平原、莆田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总面积1865平方公里,是福建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福建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泥盆纪前处于地槽阶段,奥陶纪末开始转为准地台阶段,早侏罗世以来又进入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多种类型的 沉积建造,多旋回的构造运动,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多期的变质作用,构成复杂的构造,它们主要呈北东向延伸。 其构造单元划分为:闽西北隆起带、闽西南坳陷带、闽东火山断坳带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另外是若干个隆起和坳陷和断陷二级构造单元。在二级构造单元内,又可依据其所形成的主要褶皱,划分为一系列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 根据全国和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类系统,福建土壤划分为:铁铝、初育、半水成、盐碱、人为5个土纲,赤红壤、红壤、黄壤、石质土、紫色土、石灰(岩)土、新积土、风沙土、潮土、山地草甸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水稻土等13个土类,26个亚类。 福建地跨中、南亚热带,两个地带的代表性土壤系红壤和赤红壤,其分界线大致是:东北自福清县的海口,经该县的宏路,莆田县的常太,仙游县的榜头,永春县的五里街,安溪县的官桥,华安县的仙都、城 5 关,南靖县的和溪,西南迄平和县的九峰与广东相接。红壤与赤红壤之间,并没有一条截然明显的界线,而是以过渡的形式存在。界线基本从戴云山脉东南麓展布。由于山麓分布着许多自西向东或自西北向东南敞开的河谷或断裂谷地,有利于东南季风的湿热气流顺河谷直入,因而赤红壤也相应沿河谷深入,与红壤形成锯齿状交错分布。 同时,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丘陵山地的海拔大多在250,1000米之间。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成土物质及植被类型产生明显的差异,因而发育着相应的土壤类型,构成了呈规律性排列的土壤垂直带谱。由于各地生物气候带的不同,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亦不一样。 福建海域广阔,面积13.6万多平方公里,超过陆地面积。海岸线北起福鼎的沙埕,南至诏安的洋林,长达3324公里,仅次于广东省。其海岸线曲折程度,名列全国之冠。 曲折的海岸形成了众多的港湾。全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较重要的,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三都澳、罗源湾、马尾港、兴化湾、湄洲湾、后渚港、厦门港和东山港等。这些海湾一般水深港阔,不冻不淤,口外有岛屿屏护,两侧有半岛或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天然良港。其中以厦门港、福州马尾港、湄洲湾的秀屿港和肖厝港、宁德三都澳、东山港条件最为优越。福建省处于北纬23?31′,28?18′之间,靠近北回归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全世 6 界亚热带气候的共同特点是气温较高,气候干燥。而福建背山面海,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横亘西北的武夷山脉,像屏障般挡住北方寒冷空气入侵,海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源源不断输向陆地,这就使得福建大部地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雨量充沛,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一是季风环流强盛,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的回暖和转凉,四季的开始和结束,都随季风环流活动而转移。二是冬短夏长,热量资源丰富。全省无霜期在250,336天之间,多数地区接近或超过300天,与两广和台湾相近,具备优越的三熟制气候条件。三是冬暖,南北温差大;夏凉,南北温差小。四是雨、干季分明,水分资源充沛。五是地形复杂致使气候多样。六是灾害天气频繁。水、旱、风、寒历年可见,气候偏离常态是经常的。水灾主要是霉雨型洪涝和台风型洪涝。风灾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台风、大风、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沿海大风和局地强对流天气下的大风。旱有春旱、夏旱和秋冬旱之别。寒有倒春寒、五月寒、秋寒和隆冬寒四种。 福建境内,以福州-福清-永春-漳平-上杭一线为界,可分为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福建山地,地形复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方性气候,而且气候的垂直变化也比较显著。一些较高的山地(如黄岗山等),除山麓基带属于中亚热带外,随着高度上升,就会出现北亚热带、暖温带,甚至中温带气候,降水量也随着高度不同发生变化。复杂多样的气候,形成不 7 同的 生态环境,为各种生物的生息繁衍,为发展丰富多样的农、林、副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福建植物种类繁多,计有5000多种,而且生长快,长势好。以人工营造杉木为例,便可见福建气候条件的优越:在中国南方10省中,福建杉木生长最快,20年左右便能成材。 根据1973年普查资料,福建杉木成熟林每亩蓄积量为12.9立方米。闽西北的建溪、富屯溪和沙溪谷地,气候暖湿,阳光不太强烈,风力较小,十分有利杉木生长,是福建杉木的主要产区。 福州以下沿海,属南亚热带气候,光热条件较中亚热带优越,适宜发展亚热带水果和经济作物。20世纪60年代,全省果树共120种,种植面积140多万亩。其中,龙眼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荔枝产量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香蕉产量居全国第四位;柑橘、菠萝、柚子、枇杷等名果也闻名于世。经济作物中茶叶、甘蔗的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甘蔗单产和出糖率均居全国首位。福建南部的一些县份,如诏安、云霄、漳浦、平和等,利用向南开口能避寒、避风的马蹄形盆地,引种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取得成功,所产橡胶基本上能满足全省工业的需要。 (2)地带性特征及分异 地带性:全省大部分属中亚热带,闽东南部分地区属南亚 8 热带。 (3)非地带性特征及分异 非地带性:主要为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1000米以上出现黄山松;杉木广布全省,还有柳杉、福建柏、油杉等,等常绿针叶林。 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1、季风常绿阔叶林;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3、天然次生植被;4、海岸植被;5、栽培植被。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地带内相对稳定的森林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但因森林开发利用时间较长,原始林已少见,出现了许多天然次生以及人工营造的各种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有 :1、常绿阔叶林;2、常绿针叶林;3、竹林;4、栽培植被。 (5)社会经济条件 ?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就业率。 ? 充分利用劳动力丰富优势 2、综合自然区划 (1)区划原则与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是植被分区的首要原则。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反映高级植被类型单位与气候,特别是热量和水文条件之间的关系,它可以作为划分高级植被分区单位的依据。植被分区的非地带性规律,主要考虑植 9 被分布与地貌类型、地质状况、地表组成物质以及土壤类型等局部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它可作为划分中级或低级植被分区单位的依据。 福建位于祖国东部的森林带,在进行植被分区时,首先应考虑森林植被类型,同时参考较为稳定的灌草丛植被。在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可以结合人工植被的种类、生长状况以及农作物的耕作等来划分。 (2)区划 ? 植被区域 植被分区的最高一级。福建隶属于中国3大植被区域中的“中国东部湿润森林 区”。 ? 植被地带 植被分区的第2级。按植被本身的标志,即以区域内典型的优势植被类型地 带性的综合体而划分。主要按具有相对稳定性植被类型的差异,以及参照建群层片的区系组成中一定的特征种,同时考虑到与其相适应的地理环境及气候带等的相关关系而划分。本省分为两个植被带,即南亚热带雨林地带与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 ? 植被区 植被分区的第3级。划分依据按植被类型组合上的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植 被类型及主要种或其伴生种的数量与生态习性。植被分布的规律性,包括植被类型及地方性生态环境特点;区内的耕 10 作季节与制度。据此,本省南亚热带雨林地带内典型植被类型基本上一致,因而仅划为一个植被区;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内植被类型均以照叶林 篇二:华东地区行政区域划分-省市县 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宁波、厦门、青岛(10个省、市)。 1、上海(沪) 中心城区: 黄浦区 ? 徐汇区 ? 长宁区 ? 静安区 ? 普陀区 ? 闸北区? 虹口区 ? 杨浦区 郊区: ? 闵行区 ? 宝山区 ? 嘉定区 ? 浦东新区 ? 金山区 ? 松江区? 青浦区 ? 奉贤区 郊县: ? 崇明县 2、江苏省(苏)——南京 无锡 徐州 常州 苏州 南通 连云港 淮安 盐城 扬州 镇江 泰州 宿迁 南京: 玄武、鼓楼、白下、秦淮、下关、建邺、栖霞、雨花台、浦口、江宁、六合 溧水、高淳 无锡: 崇安、北塘、南长、滨湖、锡山、惠山 无 江阴、宜兴 吴方言 徐州: 云龙、鼓楼、铜山、贾汪、泉山 睢宁、沛县、丰县 邳州、新沂 常州: 钟楼、天宁、戚墅堰、新北、武进 无 金坛、溧阳 吴方言 无 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苏州: 金阊、沧浪、平江、虎丘、吴中、相城 11 南通: 崇川、港闸、通州 海安、如东 如皋、海门、启东 江淮官话、吴方言 连云港 新浦、连云、海州 东海、灌云、赣榆、灌南 淮安:清河、清浦、楚州、淮阴 涟水、洪泽、金湖、盱眙 盐城: 亭湖、盐都 建湖、响水、阜宁、射阳、滨海 宝应 高邮、仪征 东台、大丰 扬州: 广陵、邗江、江都 镇江: 京口、润州、丹徒 无 丹阳、扬中、 句容 泰州: 海陵、高港 泰兴、姜堰、靖江、兴化 宿迁:宿城、宿豫 沭阳、泗阳、泗洪 3、浙江省(浙)—— 杭州 宁波 温州 嘉兴 湖州 绍兴 金华 衢州 舟山 台州 丽水 杭州市 (副省级) 辖8个市辖区: 拱墅区 西湖区 上城区 下城区 江干区 滨江区 余杭区 萧山区 代管3个县级市: 建德市 富阳市 临安市 辖2个县: 桐庐县 淳安县 宁波市 (副省级) 辖6个市辖区: 海曙区 江东区 江北区 镇海区 北仑区 鄞州区 代管3个县级市: 余姚市 慈溪市 奉化市 辖2个县: 宁海县 象山县 温州市 辖3个市辖区: 鹿城区 龙湾区 瓯海区 代管2个县级市: 瑞安市 乐清市(乐,音yuè) 辖6 12 个县: 永嘉县县 平阳县 苍南县 文成县 泰顺县 嘉兴市辖2个市辖区: 南湖区 秀洲区 代管3个县级市: 海宁市 平湖市 桐乡市 辖2个县: 嘉善县 海盐县 湖州市辖2个市辖区: 吴兴区 南浔区 辖3个县: 长兴县 德清县 安吉县 绍兴市辖1个市辖区: 越城区 代管3个县级市: 诸暨市 上虞市 嵊州市 辖2个县: 绍兴县 新昌县 金华市辖2个市辖区: 婺城区 金东区 代管4个县级市: 兰溪市 义乌市 东阳市 永康市 辖3个县: 武义县 浦江县 磐安县 衢州市辖2个市辖区: 柯城区 衢江区 代管1个县级市: 江山市 辖3个县: 龙游县 常山县 开化县 舟山市辖2个市辖区: 定海区 普陀区 辖2个县: 岱山县 嵊泗县 台州市 (台,音tāi) 辖3个市辖区: 椒江区 黄岩区 路桥区 代管2个县级市: 临海市 温岭市 辖4个县: 玉环县 仙居县 三门县 天台县(台,音tāi) 丽水市 (丽,音lí) 辖1个市辖区: 莲都区 13 代管1个县级市: 龙泉市 洞头 辖6个县、1个自治县: 缙云县 青田县 云和县 遂昌县 松阳县 庆元县 景宁畲族自治县 4、安徽省(皖)——合肥 芜湖 蚌埠 淮南 马鞍山 淮北 铜陵 安庆 黄山 滁州 阜阳 宿州 巢湖 六安 亳州 池州 宣城 合肥:7 瑶海区 庐阳区 蜀山区 包河区 长丰县 肥东县 肥西县 淮北:4 濉溪县 相山区 杜集区 烈山区 亳州:4 谯城区 蒙城县 利辛县 涡阳县 宿州:5 土甬桥区 砀山县 萧县 灵璧县 泗县 蚌埠:7 东市区 中市区 西市区 郊区 怀远县 固镇县 五河县 阜阳:8 淮南:6 滁州:8 六安:7 颍州区 颍东区 颍泉区 太和县 临泉县 阜南县 颍上县 界首市 田家庵区 八公山区 大通区 谢家集区 潘集区 凤台县 天长市 明光市 来安县 全椒县 定远县 凤阳县、琅琊区 南谯区 金安区 裕安区 舒城县 霍邱县 金寨县 霍山县 寿县 马鞍山:5 花山区 雨山区 金家庄区 向山区 当涂县 14 巢湖:5 芜湖:7 宣城:7 铜陵:4 池州:4 安庆:11 居巢区 无为县 庐江县 和县 含山县 新芜区 镜湖区 马塘区 鸠江区 芜湖县 繁昌县 南陵县 宣州区 郎溪县 广德县 泾县 绩溪县 旌德县 宁国市 铜官山区 狮子山区 郊区 铜陵县 贵池区 东至县 青阳县 石台县 迎江区 大观区 郊区 怀宁县 枞阳县 潜山县 太湖县 宿松县 望江县 岳西县 桐城市 黄山:7 5、福建省(闽)——福州 厦门 莆田 三明 泉州 漳州 南平 龙岩 宁德 屯溪区 黄山区 徽州区 歙县 休宁县 祁门县 黟县 福建全省共设地级市9个:泉州、三明、南平、龙岩、漳州、宁德、莆田,福州(省会城市)。另外,副省级城市——厦门 福州市: 鼓楼区(东街街道) 台江区(后洲街道) 仓山区(金山街道) 马尾区(罗星街道) 晋安区(岳峰镇) 福清市(玉屏街道) 长乐市(吴航街道) 闽侯县(甘蔗街道) 连江县(凤城街道) 罗源县(凤山街道) 闽清县(梅城镇) 永泰县(樟城镇) 平潭县(潭 15 城镇) 厦门市:思明区(厦港街道) 海沧区(海沧街道) 湖里区(禾山街道) 集美区(集美街道) 同安区(祥平街道) 翔安区(新店镇) 泉州市: 鲤城区(江南街道) 丰泽区(丰泽街道) 洛江区(万安街道) 泉港区(山腰街道) 石狮市(湖滨街道) 晋江市(罗山街道) 南安市(溪美街道) 惠安县(螺城镇) 安溪县(凤城镇) 永春县(桃城镇) 德化县(浔中镇) 金门县(金城镇) 台商投资区(东园、张坂、百崎、洛阳) 莆田市 :城厢区(霞林街道) 涵江区(涵东街道) 荔城区(镇海街道) 秀屿区(笏石镇) 仙游县(鲤城街道) 三明市:梅列区(列西街道) 三元区(城关街道) 永安市(燕西街道) 明溪县(雪峰镇) 清流县(龙津镇) 宁化县(翠江镇) 大田县(均溪镇) 尤溪县(城关镇) 沙县(凤岗街道) 将乐县(古镛镇) 泰宁县(杉城镇) 建宁县(濉城镇) 漳州市:芗城区(东铺头街道)龙文区(步文镇) 龙海市(石码街道) 云霄县(云陵镇) 漳浦县(绥安镇) 诏安县(南诏镇) 长泰县(武安镇) 东山县(西埔镇) 南靖县(山城镇) 平和县(小溪镇) 华安县(华丰镇) 南平市:延平区(紫云街道) 邵武市(昭阳街道) 武夷山市(崇安街道) 建瓯市(瓯宁街道) 16 建阳市(潭城街道) 顺昌县(双溪街道) 浦城县(南浦街道) 光泽县(杭川镇) 松溪县(松源街道) 政和县(熊山街道) 龙岩市:新罗区(东城街道) 漳平市(菁城街道) 长汀县(汀州镇) 永定县(凤城镇) 上杭县(临江镇) 武平县(平川镇) 连城县(莲峰镇) 宁德市:蕉城区(蕉北街道) 东侨经济开发区(简称东侨新区)(闽东路) 福安市(城北街道) 福鼎市(桐山街道) 霞浦县(松城街道) 古田县(城东街道) 屏南县(古峰镇) 寿宁县(鳌阳镇) 周宁县(狮城镇) 柘荣县(双城镇) 说明:福建省的金门县、马祖列岛、乌丘屿等目前由台湾当局管制,并分别设立“福建省政府”,行政建制上分别为金门县、“连江县”、“乌丘乡”(由金门 县代管),一般通称为“金马地区 6、江西省(赣)——南昌 景德镇 萍乡 九江 新余 鹰潭 赣州 吉安 宜春 抚州 上饶 1、南昌市,辖6区4县: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湾里区、红谷滩新区*、昌北区*、昌东区*、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 2、九江市,辖3区2市9县:浔阳区、庐山区、八里湖新区*、瑞昌市、共青城市、九江县、武宁县、修水县、永 17 修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 3、上饶市,辖2区1市10县:信州区、三江新区*、德兴市、上饶县、广丰县、玉山县、婺源县、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弋阳县、横峰县、铅山县 4、萍乡市,辖2区3县:安源区、湘东区、上栗县、芦溪县、莲花县 5、新余市,辖3区1县:渝水区、孔目江区*、仙女湖区*、分宜县 6、鹰潭市,辖1区1市1县:月湖区、贵溪市、余江县 7、赣州市,辖2区2市15县:章贡区、章江新区*、南康市、瑞金市、赣县、信丰县、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安远县、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兴国县、宁都县、于都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 8、宜春市,辖1区3市6县:袁州区、樟树市、丰城市、高安市、靖安县、奉新县、上高县、宜丰县、铜鼓县、万载县 9、景德镇市, 辖2区1市1县:昌江区、珠山区、乐平市、浮梁县 10、吉安市,辖2区1市10县:吉州区、青原区、井冈山市、吉安县、新干县、永丰县、峡江县、吉水县、泰和县、万安县、遂川县、安福县、永新县 11、抚州市,辖1区10县:临川区、东乡县、金溪县、 18 资溪县、南城县、南丰县、黎川县、广昌县、崇仁县、乐安县、宜黄县 篇三:福建省连江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 福建省连江县重点产业发展与城镇化 建设规划(2014-2020年) (初稿) 福建省连江县发展和改革局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二O一四年九月 前 言 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共7年。 规划期分为两期,其中近期为2014—2017年,中期为2018—2020年。展望远期为2021-2030年,规划基准年为 水平年为2020年。 2013年, 目 录 前 言 ................................................................................................. ............................................. I 目 录 ................................................................................................. ............................................. I 19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机 遇 ............................................................................................................ - 1 - 第一节 基本情 况 ................................................................................................................ - 1 - 一、地理区 位 .............................................................................................................. - 1 - 二、行政区 划 .............................................................................................................. - 2 - 三、资 源 ...................................................................................................................... - 3 - 四、经济发展现 状 ...................................................................................................... - 6 - 五、社会发展现 状 ...................................................................................................... - 7 - 第二节 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现 20 状 .................................................................................... - 8 - 一、产业发展现 状 ...................................................................................................... - 8 - 二、基础设施与服务设 施 ........................................................................................ - 12 - 第三节 工业园区基本情 况 .............................................................................................. - 15 - 一、连江经济开发 区 ................................................................................................ - 15 - 二、可门经济开发 区 ................................................................................................ - 16 - 三、海西水产品加工基地园 区 ................................................................................ - 19 - 第四节 城镇化基本情 况 .................................................................................................. - 21 - 第五节 存在的问 题 ................................................................................................. 21 ......... - 21 - 第六节 机遇与挑 战 .......................................................................................................... - 23 -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 标 .................................................................................................. - 25 - 第一节 指导思 想 .............................................................................................................. - 25 - 第二节 发展战 略 .............................................................................................................. - 25 - 第三节 基本原 则 .............................................................................................................. - 27 - 第四节 发展目 标 .............................................................................................................. - 29 - 第三章空间布 局 ............................................................................................................................. 33 22 第一节 优化发展空间布 局 ................................................................................................... 33 第二节 强化中心城区?一核?建 设 ................................................................................... 33 第三节 加速可门、贵安?两翼?崛 起 ............................................................................... 34 第四节 构建临海沿江蓝绿“双轴”驱 动 ............................................................................... 36 第五节 打造七大产业集聚 区 ............................................................................................... 37 第六节 退二进三 第四章 重点产业发 展 ............................................................................... 40 第四章 重点产业发 展 ................................................................................................................... 41 第一节 聚集发展临港产 业 ................................................................................................... 42 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业 ............................................................................................. 23 43 三、临海化 工 ................................................................................................................. 45 四、临海能 源 ................................................................................................................. 46 五、金属深加 工 ............................................................................................................. 47 第二节 培育海洋新兴产 业 ................................................................................................... 48 一、海洋生物产 业 ......................................................................................................... 48 二、海水利用产 业 ......................................................................................................... 49 三、新能源汽车 ....................................(转 载 于:wWw.xLTkwj.cOM 小 龙 文档网:连江县行政区域 图)......................................................................... 50 24 四、光电子产 业 ............................................................................................................. 51 第三节 提升发展海洋渔业与食品加工 业 ........................................................................... 52 一、现代海洋渔 业 ......................................................................................................... 52 二、远洋捕 捞 ................................................................................................................. 53 三、食品加 工 ................................................................................................................. 54 第四节 加快发展海洋服务 业 ............................................................................................... 55 一、邮轮游 艇 ................................................................................................................. 55 二、旅游休闲产 业 ................................................................................................. 25 ........ 56 三、现代商贸 业 ............................................................................................................. 60 四、创新发展金融服务 业 ............................................................................................. 62 五、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发 展 ......................................................................................... 63 六、医疗、体育和教育服务 业 ..................................................................................... 65 七、养老、社区和家庭服务 业 ..................................................................................... 67 第五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 业 ................................................................................................... 68 一、蔬菜种植 业 ............................................................................................................. 68 二、水果种植 业 ............................................................................................................. 69 26 三、食用菌种 植 ............................................................................................................. 70 四、茶叶种 植 ................................................................................................................. 70 五、花卉苗木产 业 ......................................................................................................... 71 六、林竹产业与林下经 济 ............................................................................................. 72 七、畜禽养殖产 业 ......................................................................................................... 73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建 设 ............................................................................................................... 74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布 局 ....................................................................................................... 74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现 27 状 ............................................................................................. 74 二、新型城镇化布 局 ..................................................................................................... 75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模 式 ....................................................................................................... 77 一、临港产业集中 型 ..................................................................................................... 78 二、新兴产业发展 型 ..................................................................................................... 79 三、海洋渔业提升 型 ..................................................................................................... 79 四、休闲服务配套 型 ..................................................................................................... 80 五、现代农业精品 型 ................................................................................................. 28 .... 81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 点 ............................................................................................... 82 一、临港产业集中 型 ..................................................................................................... 82 二、新兴产业发展 型 ..................................................................................................... 83 四、休闲服务配套 型 ..................................................................................................... 83 五、现代农业精品 型 ..................................................................................................... 84 第六章 基础设施建 设 ................................................................................................................... 85 第一节 提高城镇空间利用效 率 ........................................................................................... 85 第二节 加快城镇交通运输体系建 29 设 ................................................................................... 86 第三节 公共服务设施建 设 ................................................................................................... 89 第四节 加快完善市政公用设 施 ........................................................................................... 90 一、加强排水工程及污水处理工程建 设 ..................................................................... 91 二、加强防洪工程建 设 ................................................................................................. 91 三、加大环卫工程投入力 度 ......................................................................................... 91 四、加强供电工程建 设 ................................................................................................. 91 第五节 提升城镇发展品 质 ................................................................................................... 92 第六节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 平 ........................................................................................... 93 第七节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 30 理 ....................................................................................... 95 第七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 护 ....................................................................................................... 98 第一节 沿海生态系统建 设 ................................................................................................... 98 一、自然保护区建 设 ..................................................................................................... 98 二、城区绿地系统建 设 ................................................................................................. 99 三、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 设 ............................................................................... 100 四、加强生态恢复,促进水土保 持 ........................................................................... 100 五、土壤生态系统污染与防 治 ................................................................................... 101 第二节 环境综合治 理 ......................................................................................................... 102 31 一、水环境综合治 理 ................................................................................................... 102 二、固废、噪声、大气污染治 理 ............................................................................... 104 三、近岸海域环境整 治 ............................................................................................... 107 四、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治 理 ................................................................................... 108 第八章 创新重点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体制机 制 ................................................................. 110 第一节 加强重点产业发展制 度 ......................................................................................... 110 第二节 创新产业发展资金保障机 制 ................................................................................. 112 第三节 农村人口城镇化机 制 ............................................................................................. 113 一、改革人口落户政 策 ............................................................................................... 113 32 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 务 ....................................................... 115 三、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 制 ........................................................... 119 第四节 深化土地改 革 ......................................................................................... 120 第五节 健全城镇住房制 度 ................................................................................................. 123 第九章 规划实 施 ......................................................................................................................... 125 第一节 组织领 导 ................................................................................................................. 125 第二节 政策措 施 ................................................................................................................. 126 第三节 创新工作方 式 ......................................................................................................... 126 相关热词搜索:连江县 行政区 域图 行政区域图 深圳行 33 政区域图 34
/
本文档为【连江县行政区域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