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导致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

2017-10-07 10页 doc 50KB 65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导致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导致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 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导致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 阶段成果 访谈结果分析及应对举措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 学生姓名:小刚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江苏铜山 出生年月:1994年7月18日 (11岁 ) 学校:铜山县大许西探小学 班级:五年级 (1)班 性格及表现:任性、自私蛮横、不懂得关心他人,集体荣誉 感不强。学习上不主动、上进。生活上放任自己的行为,不自爱, 也得不到同学的尊重。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找同学出气, 经常与...
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导致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导致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 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导致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 阶段成果 访谈结果分析及应对举措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 学生姓名:小刚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江苏铜山 出生年月:1994年7月18日 (11岁 ) 学校:铜山县大许西探 班级:五年级 (1)班 性格及表现:任性、自私蛮横、不懂得关心他人,集体荣誉 感不强。学习上不主动、上进。生活上放任自己的行为,不自爱, 也得不到同学的尊重。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找同学出气, 经常与同学争吵、打架。嫉妒、报复心理强,脾气暴躁。经常违 反课堂纪律和校规校纪,引起周围老师、同学的反感。 (二)家庭情况: 父亲:无业人员,靠在外地打工为生,较少回家,性格粗暴。 在教育孩子方面,做事一意孤行,什么事都是我说了算,甚至常 常对孩子拳打脚踢。自私蛮横,与邻里关系搞的也不好,很多人 因他性格粗暴、不讲理,都拒而远之,在群众中不受人尊敬,得 不到尊严。在家庭方面,与妻子不合,经常因一点小事不顺心, 就与妻子争吵,并大打出手 。 母亲:农民,料理家务,但也经常不在家,对其父言听是从,对孩子百依百顺,不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就是时时惟恐孩子发生意外。在家中没有地位,遇事都是孩子的父亲说的算。因自己没有固定的工作,所以在家里经常约一些人打牌、玩麻将。有时因为贪玩,孩子的一日三餐都没有保障,孩子经常回家没有热乎乎的饭吃,只好到街上去买着吃。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讲究方法,冷热无常,没有耐心,对孩子的学习和在学校的表现不闻不问。 (三)学生问题行为简述 1、该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脾气暴躁不顾任何时间、任何场合经常大喊大叫,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气急败坏的去打人。他提出:“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尽情的闹,无忧无虑地玩,谁也管不了。”他认为:“任意吃喝玩乐”、“随意花钱”、“成天不用努力学习”就是人生最大快乐。 2、他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嫉妒、报复心理很强,常常缺乏对别人起码的尊重和同情。因为他在家里就得不到尊重,经常受到父母的责骂,没有体验过被人尊重的滋味,所以,他便养成了不会尊重别人的习惯,甚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如嫉妒别人得到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便去破坏别人的东西,以看到他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情感为乐。 3、他情感极不稳定,情绪情感变化多端,喜怒无常。特别是在他愤怒时,十分凶恶,不顾道德原则,任意伤害他人或破坏集体财物。因此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和校规校纪,引起周围老师、同学的反感。 4、在学校他学习成绩上不去,又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排斥,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便经常与校内以及校外一些讲“义气” 的“哥们”混在一起,有时为了哥们义气,常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包括帮他们打架。而家长知情后,采取的态度则是非打既骂。 他无视社会和学校的行为,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常与已经形成了的不良习惯有关,而且他这样做了还觉得无所谓或挺痛快。他的这种不良行为习惯如不予以根除,任其发展,就必然会导致品德不良,以致更严重的后果。 二、访谈结果分析 在对大许镇西探小学各年级部分留守儿童(抽样)的访谈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现状较为普遍,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与之相关的诸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父母教育缺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几乎对每个人来说,社会化的过程都是 从家庭开始的。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人生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儿童阶段,一方面,父母在与孩子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向儿童进行社会规范的讲解和教导,指导儿童按照社会规范及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做事,帮助儿童适应生活,走向社会。同时,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儿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互动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家庭和社会所承认或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然而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不完整,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使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缺失,使儿童不能在父母的关爱和影响下去学得社会规范。由此而出现留守儿童的道德意识淡薄,在日常生活中不按社会规范行事。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他们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水 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这有背于学校对孩子所进行的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另外,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导致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这种心理传导给留守儿童,使他们放弃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过早加入了打工的流动人口大军。 2、亲子互动缺失 健康完整的家庭对儿童社会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对于孩子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与孩子的亲密互动,使孩子体会到父母的慈爱与关怀,使孩子在内心深处有安全感。母亲的爱使孩子富有爱心,感情丰富,富于关怀他人;父亲的关爱与呵护 使孩子变得勇敢、自信、坚强、独立,富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父母的关怀与沟通使孩子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需要父母教育和与父母的沟通。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难以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与父母的沟通。亲子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使亲子关系出现危机,亲子感情越来越淡漠。这对儿童人格健全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极易使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一项历时五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这其中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孤独和内向,他们对待批评教育往往采取逃学、游逛甚至离家出走的过激行为。 3、单亲或隔代抚养造成的留守儿童情感的社会化缺失 在我国农村,外出打工的多为男性。因此,留守儿童一般和母亲一起生活。由于母亲忙于家务劳动及农活,再加上农村妇女 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于农村男性,使留守妇女无力承担对孩子的学习辅导,以及思想道德的教育。儿童缺乏起码的父母情感的关怀和呵护,受到父母文化和思想教育的机会远比普通孩子较少,结果是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 然而,在农村更多的留守儿童生活在隔代家庭里,这就产生了隔代抚养问题。祖辈抚养人的年龄偏大,精力不足。他们除了忙于农活和家务,还要照顾孙辈孩子。这种现状使祖辈抚养人往往只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的需求,而在精神上和道德教育上很少对孩子进行引导和监督 ,这就使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准滑坡,养成好吃懒做放任自流,自私自利的坏习惯。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差距过大,再加上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祖辈老人是文盲。他们对孙辈的学习不能进行辅导,对现行的社会价值的看法与孙辈不同,祖辈与孙辈之间存在心理代沟,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受到严重的影响,对其社会化造成不利。 4、学校教育造成的留守儿童情感的社会化缺失 从社会化正常渠道上讲,学校这个特定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了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化教育的各种条件。如果说家庭的社会化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形式,自然而然地实现的,那么,学校中的社会化则强调专门的学习,带有半强制性。相对于家庭而言,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学校通过引导学生服从教育的安排,传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目标、价值目标和人类知识遗产,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来推动学生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然而由于农村学校班级过于庞大,师资薄弱,教师对学生的文化知识的传授方式多半是单向的,而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这对于学生来说不利于 他们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难以深入领会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 。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在家里缺少家庭教育和监督,在学校又不能得到老师的充分关注和监护。这就使他们一方面学习成绩进步缓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教师的关爱和与教师的沟通,使他们的自我期望值降低,自尊受挫。在心理上产生与现行教育制度和纪律规范的对抗,具体表现为不交作业,上课不注意听讲,不遵守纪律、逃学,等等。这些弊端若不能及时纠正,长大成人后将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农村学校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注重智育,忽视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由此导致老师以分数的高低来看待学生的优劣。本来道德品质好的留守儿童,由于在家缺少父母祖辈的监管和辅导,再加上他们自身约束力弱,所以他们的学习状况普遍不如普通儿童。这就在学校里形成对他们不利的劣势。教师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同时又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以致出现成绩好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差,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品质也差的局面,这对儿童情感的社会化造成严重的威胁。 5、同辈群体负面倾向化 从人际互动的角度讲,那些在家庭背景、思想观 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的同龄人之间最容易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同龄群体相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往往被个人当作社会化过程中的 重要参照系,从而成为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当儿童逐渐长大,发现自己的一些兴趣和爱好在家庭和学校中不能得到满足时便开始寻找同龄伙伴,在同龄群体中感受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新的东西。在同龄群体中,个体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 基础上与他人进行交往,建立或中断某种人际关系。这种活动可以使儿童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灵活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由于在同龄群体中个体可以讨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从而使个人某些朦胧的感受在群体成员的沟 通中发生着共鸣,形成较为明晰的群体亚文化意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家,他们与其他儿童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多于家人。他们频繁的交往与沟通,使他们习得了相似的行为习惯。由于他们缺乏应有的监管,同伴群体成员的思想与行为缺乏正确的引导,再加上同伴中存在的群体压力,儿童容易被迫服从不正确不健康的群体规范。由此导致同伴群体淡化思想道德意识,缺乏是非观念,不思进取,厌恶学习,严重的还会发生同龄群体间的打架斗殴,更为严重的会导致犯罪,这对他们的社会化极为不利。 6、大众传播媒介误导化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的条件。在农村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电视。然而,电视节目大多是成人影视节目,其中不乏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由于农村的经济落后,农民无力承担有线电视中的儿童频道专门为儿童制作的健康向上的优秀少儿节目,使农村留守儿童没有机会看到这些优秀节目。由于儿童自身不能对大众文化选择性地接受,使他们受大众文化负面影 响的可能性增大。与此同时,过度沉缅于大众传媒,淡化了儿童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因而导致儿童自我封闭,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能力减弱。 三、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应对举措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得不到重视并予以解决,我们也就无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对于农村的长期稳定,农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培养具备现代科学知识的新型农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及因情感缺失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从家庭角度讲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时,应向监护人特别强调加强对孩子的监管,使监护人意识到对孩子监管的重要性。父母要对监护人强调,不仅要保障孩子的物质需要,同时还要加强同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鼓励孩子坚强、独立、上进,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父母必须要求监护人严格要求孩子,不能溺爱孩子,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在生活中要以监护孩子为重心,若监护人年龄过大,无力监护,则应考虑更换监护人。 其次,父母在外要经常和孩子联系。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和孩子联系,加强感情交流,增进亲子感情,使孩子的内心的孤独与对父母的思念得以排解,缓解心理压力,使孩子内心保持对亲情的眷恋,从而对生活充满爱意,心态积极向上。同时父母在同子女的交流中不忘提醒孩子努力学习,向孩子讲清知识的重要性,鼓励孩子不怕困难,认真完成作业。当孩子 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向老师、同学或监护人求助。 第三,父母要经常和老师、监护人联系。父母通过与老师、监护人的联系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家里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表现,以便及时与孩子联系,对于孩子的表现好的一面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孩子表现差的一面,要语重心长地进行教导,促其改正。同时给予鼓励和正面引导,使孩子易于接受,并改正不足,以促进其社会化地顺利进行。 第四,有条件的父母应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就读。这是解决留守儿童的最佳方法。让子女在自己的身边上学,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亲情互动,及时地监护,这对孩子情感的健全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从学校角度讲 首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学校、老师应对留守儿童给予较多的关注。在学习上要扭转应试教育的模式,因材施教,确保留守儿童能够领会或掌握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上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动向,加强与他们沟通。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困难,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倡导他们遵守学校的。 其次,学校、老师要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与沟通,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认识。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引导。同时老师对留守儿童要加大家访力度,了解儿童的生活表现,以及时引导儿童,促进其社会化良性进行。 再次,学校要加大校舍的资金投入,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 用寄宿制的办法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统一管理,既节省了分散管理的社会成本,又提高了效率。由于留守学生身处学校,他们的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移到了学校,充裕的时 间、老师的及时监护、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谐融洽的团体生活使孩子的学习得到了保障,心理上排除了孤独,并增强了他们与同学相处的能力和自理能力。这对孩子情感的健全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3、从社会的角度看 一是同辈群体方面。监护人和学校应注意关注同辈群体的活动及表现,发现不正常的群体表现及时引导,加强对儿童的团结互助思想的教育,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同伴关系。老师通过举行互助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集体主义情感,通过向他们宣传英雄事迹,培养他们真善美的情操。 二是社会环境方面。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非法经营的网吧 、电子游戏室,以杜绝对孩子的各种精神污染,使农村中小学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4、从政府的角度看 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借读费,改善农民工在城里的就业与生活环境,使有条件的农民工将自己的子女带到自己打工的地方上学。同时利用大众媒体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活动,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加强对电视娱乐节目的监管,禁止播放色情、暴力电视节目,增开少儿节目频道,为农村儿童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化环境,使农村“留守儿童”有效地改善情感缺失的现状。
/
本文档为【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导致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