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2-08-31 5页 doc 44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205311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2、过程与方法: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发展数学思考。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格。教学...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2、过程与方法: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发展数学思考。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格。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有谁知道2022年的奥运会是在哪里举行的?(北京)知道在这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多少金牌吗?(51)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今后还会不断有重大国际赛事在我国举行的,大家喜欢运动吗?(喜欢)运动有什么好处吗?对,从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长大后在赛场上还可以为国争光!这不,森林动物运动会也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师:这次比赛的裁判是大象,它想给参加跳高的每只动物发一只喜羊羊玩具,给参加长跑的发一只美羊羊玩具,同学们说该怎样来统计呢?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师:知道了跳高和长跑的动物只数,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啦?(一共有多少个动物参加比赛)对,在统计表中就用“合计”来表示。师:小猪是这次比赛的厨师,他要为动物们准备午餐,我又该按什么标准来进行统计呢?(动物的种类)真棒!师:好了,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面两张统计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统计表。汇报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生1:统计的标准不同。生2:合计都是13。生3:统计的标准可以不同,合计数应该不变。小结:同一个场景,我们在统计时分类的标准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那如果两张表的合计数不一样,说明什么呢?(必定有一张统计错了,我们可以根据两次的合计数是否相同来检查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三、应用实践,巩固新知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师:运动员们的比赛很激烈,很多小动物口渴了,要喝水,大象说,咦,茶杯在哪儿呢?小猪说,还在商店里哪!于是它们又到商店里选茶杯了,大象评委只关心茶杯的形状,猪厨师很会精打细算,它关心的是茶杯的价格。你们会把统计表填完整,并向它们介绍一下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统计表。交流:合计栏是怎么算的?比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说你知道了什么?2、想想做做第2题师:分类统计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请做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思考填写统计表。①出示图,看了这幅图你想如何统计一共有多少个图形?②请你按照形状分类和颜色分类进行统计表。③比一比两张统计表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④说说这两张统计表分别适合哪种需要?四、巩固升华,拓展延伸师:师:今天来这里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分类统计,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为了记住同学们,我还想了解咱们班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同学们能帮老师选择合适的统计表并完成统计,尽快将结果给我吗?[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五、回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哪方面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六、布置课后任务我还想知道每组同学的年龄,8岁的有几人,9岁的有几人,10岁的有几人,请同学们课后将统计结果填好,交给老师,大家能完成吗?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一、学情分析本学期继续任教XX和XX两个班的数学。大部分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生活后,已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能同桌合作学习,及时上交作业,检查和订正作业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个别后进生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但还有个别孩子学习自主性不强,有依赖家长的倾向。另外还有一些孩子发言不积极,回答问题声音不够响亮。总体来说,XX班后进生较多,这些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信心,知识欠账多,学习习惯较不好,上课注意力也不易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本学期继续和家长密切配合,倾注爱心,重点辅导,鼓励自信,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由浅入深地为他们弥补缺陷,扶起他们逐步赶上其他的同学。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我国的计数习惯是每四位一级,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级数的读、写法则,再学习万以上的数就可以类推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在加、减法计算方面,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等等。解决问题是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包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和认识锐角和钝角等内容。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进行最简单的图形平移,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一册教材也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10克。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重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五、教学措施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5、创设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6、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7、后进生转化措施:(1)明确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毛病,跟孩子做好沟通,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2)用良好的课堂环境激发后进生,教学内容安排难易得当,既能发展成绩好的学生又能照顾后进生。(3)用科学的学习技能指导后进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及时反馈、检察,提高效率。(4)用因人而异的作业训练后进生,尽量考虑学生做作业时的差异,设计不同的题型。8、优秀生提高措施:(1)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给优秀生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加速他们自学能力的发展。(2)走出课堂,课内外结合,加强优秀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优秀生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数学知识或者有趣的数学知识提供在课堂上,集体研究讨论解决。(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自己一个阶段以来的进步和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使他们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能与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教学目标: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如果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2、出示学习目标。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2)出示统计表。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小组讨论:(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2)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1、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_人。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_人。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教学目标: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教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教师出示评选条件:1、数学成绩优秀。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二、互动新授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1)收集数据。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学生自由发言。)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2)学习记录方法。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能分工合作。)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及搜狐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完成统计表。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担任数学科代表。(3)小结。谈话: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2、教学例2.(1)过渡: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画“√”、画“正”、画“○”)(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回答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让学生讨论可能性。)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课题: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教学难点: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等。教学过程: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二、互动新授1、认识锐角和钝角(1)比一比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2)动手做角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提出问题:怎样验证?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三、深入感知1、认一认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2、练习八第9、10、11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教学目标:1、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2、经历用选定的物品和玻璃球作单位测量物品质量的过程。3、对测量活动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有趣的测量活动,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用玻璃球做单位测量物体有多重。教具准备:天平、玻璃球、水果、一元硬币、生活用品等。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1、师:孩子们,这是多少钱呀?一元钱能买到什么?谁来说一说?学生说......有一天,小红和小丽一起,每人拿着一元钱,去商店买同一种一元10个的玻璃球,售货员给了小红10个,给了小丽9个,售货员这样做对吗?公平吗?嗯,这样是不对的,是不公平的。他们都应该买到相等的10玻璃球,小红有10个,也应该给小丽10个。为了解决这种不平等不公平的问题,我们需要有衡器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就是我们要来认识的天平,天平是衡器中的一种。二、自主探索(一)、探索新知1、认识天平师:孩子们,在你们的桌子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几台天平,咱们来观察一下,你看到的天平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天平是由支架、指针和两个托盘组成的……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探究点1: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判断苹果和梨,哪个轻?哪个重?我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请孩子们掂一掂,通过你的感受来说一下,哪个轻?哪个重?再来猜一猜,把他们天平的托盘上,会有什么现象?师:你观察到了什么?探究点2:用天平比较质量相近的物体的轻重出示质量差不多的苹果和橙子(学生可能会说法不一)哦,我们的说法出现不同啦,让我也来掂一掂,我感觉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到底哪个轻,哪个重呢?对,我们用天平来帮忙。当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时,用手掂一掂不能比较他们的轻重时,可以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结论: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探究点3:用天平测量质量相同的物体出示质量相同的两个面包,我们看一看天平有什么现象发生?结论:天平是平衡的。3、小结: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天平,并且学会了用天平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谁能说一说,天平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一个轻?一个重?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同样重?学生可能会有如下说法:1、天平一边下沉,一边上翘,说明两个物体不一样重。2、天平下沉时那边的物体重,翘起来的那边的物体轻。3、天平平衡的时候,说明两边的物品同样重。三、学习测量1、出示梨和玻璃球师:不用掂,不用天平,孩子能判断了这个梨和一个玻璃球哪个重吗?学生答:梨重。师:估计一下一个梨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学生可能说出生①:3个。生②:4个。生③:5个。教师记下猜的数。我们用天平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一下。师:我把梨放在天平左边,在天平右边放玻璃球。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天平看一看天平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能说出生①:天平向左边沉下去了。生②:天平向梨这边倾斜。生③:指针偏向梨方。师:好!现在我开始往天平右边一个一个地放玻璃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教师边放玻璃球边数数,让学生说天平的变化,直到天平平衡为止。学生边数玻璃球的个数边观察天平的变化可能说出:生①:天平没有动。生②:放玻璃球的一边下沉了。生③:天平平衡了。2、讨论梨和玻璃球的关系。师:天平平衡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明确: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学生可能说出:生①:说明两边一样重了。生②:说明梨和玻璃球同样重。生③:说明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四、尝试应用1、以小组为单位下面我们就用天平实际测一测,用玻璃球测量语文和铅笔盒,它们各有几个玻璃球那么重?把测量结果记下来,填好表格。2、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测量过程的机会。语文书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铅笔盒可能会有多种结果。学生可能说出?……师:语文课本和铅笔盒哪个轻,哪个重?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还可以用玻璃球做质量单位测出物品的质量。然后比轻重。3、教师谈话说明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五、当堂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物品,先估测,再实际测量,最后交流、汇报结果。六、数学冲浪第1、2、3题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1、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可以直接放在天平的两边,翘起的那边轻,下沉的那边重。2、用一种物体单位可以比较其他物体的质量。板书设计:用玻璃球表示物体的质量测量梨的质量1个梨的质量=(6)个玻璃球的质量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设计一个买玻璃球的事情,引出公平的问题,引出天平是衡器的一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准确测出平衡,在准备材料上要下足功夫。在具体的操作中,去感知1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在通过天平秤语文书和铅笔盒的过程中,感知语文书或者铅笔盒大约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利用记录表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比较出玻璃球多的重,玻璃球少的轻。因为孩子们认知程度有限,不能过于细究。动手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偶尔会不听老师讲,自由操作,也属于正常情况。所以,老师应该多在孩子中间,随时引导。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最后一个,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这点没有点到,很遗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1厘米。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1厘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软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二、自主探究: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1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三、拓展运用: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3、1米=()厘米101厘米=()米5米=()厘米200厘米=()米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量跳远的距离。(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8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彩纸、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剪刀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播放课件,这些游乐项目里有许多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运动。二、探究新知,感受对称(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生自由发言。生1:我认为……生2:我觉得……生3:我想……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学生自由发言。生1:我发现……生2:我发现……(2)认识“轴对称图形”.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学生自由发言。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3)剪“轴对称图形”.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生1:我想……生2:我猜……生3:我是这样剪的……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4)认识对称轴。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生讨论交流。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5)说“生活中的对称”.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生互相交流。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1)显身手。(辨对称)课件出示:判断下列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请画出它的对称轴。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评价。(2)找对称轴。(玩对称)师:看,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你们说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么,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的对称轴。重点指导圆的折法。)学生汇报交流,课件演示: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四、全课总结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学习感受。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9一、教学目标:1、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3、在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难点: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并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三、教学方法:实物展示发,课件演示发,游戏等。四、教学过程:(一)、课件展示几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几种图形的特征:(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是重点引导长方形的认识)(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1、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1)仔细观察你手中的长方形,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直观的观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孩子会从感知上发现长方形的一些特征。很有可能学生会说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四条中有两条长边,有两条短边……)(2)长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教师这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各抒己见。很有可能学生说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3)激发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说的话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各种实验小游戏验证。)预设:(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找到验证的结论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2、课件展示:总结。汇报后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课件。在演示的过程中向学生讲清两条长边叫做对边,两条短边也叫做对边。在交流,展示验证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总结长方形的特征。(这时候演示课件,不仅肯定了开始的猜测,还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长方形的特征。让孩子总结长方形的特点,不仅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孩子对知识在头脑中又加深巩固了一次)3、认识长和宽(1)出示长方形纸,师指说:长方形的边不一样长,我们把长边的长叫长,短边的长叫宽。(2)师指另外两条边问:这条边叫什么?有几个长?几个宽?(3)让学生找出身边“长方形”同桌活动,指一指长、宽、对边。(三)、练习1、游戏一:我会“辨”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长方形,哪个不是长方形(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形的特征。老师小结:不管怎么放,只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它就是长方形;反过来只要是长方形,它的对边就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2、游戏二:量一量同桌合作:指出上一题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测量一下它们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3、游戏三:画一画出示课件:学生帮助自己设计像框,并画在方格纸上长方形4、游戏四:拼一拼老师建议用不同的长方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送给你的朋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0教学内容:倍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1.引出倍,揭示课题。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课件出示下图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完成练习纸的第4、第5题。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1.看一看、想一想。第一行红带子12厘米第二行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思考:大胆地想像一下,如果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变化?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3.比一比,说一说。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三、总结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1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听录音。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生:这是钟声。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二、学习新课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3、观察、思考和讨论。(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2教材分析:教材通过用盘秤测量西瓜和苹果的情境图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然后通过称食盐和鸡蛋等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购物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的特点,设计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试一试,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对千克和克的独特感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10克。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2、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能力。教学方法:实践感悟、讨论。教学准备:课件,两种盘秤(单位分别为:千克、克),鸡蛋和水果糖各1千克,两袋食盐,1角硬币若干枚。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导入新课。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或陪家长去买东西的经历,然后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常用的称物体质量的秤。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台秤、电子秤、磅秤等,学生回答自己是否熟悉?而后,教师现场出示两种台秤,教师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台秤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发现质量的两个单位:克与千克,提示克与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并指出,“同学们的观察非常认真,发现了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信心吗?”(5分钟)(设计意图:以谈话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以直观观察方式让学生参与,体会学习乐趣。)二、自主探索,反馈交流,掌握新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9页称西瓜和苹果的两幅图,学生回答哪个重?哪个轻?各重多少?教师质疑,3小于200,但西瓜却比苹果重,为什么?学生体会主要是单位不同。教师展示魔术包,出示几块糖果,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称上,学生注意观察指针,不怎么动?说明什么?启发学生了解糖很轻,把一袋挂面放到台秤上,指针动了,说明这袋挂面很重,有多重呢?学生观察回答,再通过包装袋上的标注,了解这袋挂面重1千克。接着,同样方法称两袋盐,教师再从魔术包拿出糖一直添加到1千克为止,让同学们读出1千克,再把糖放到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得出1千克等于1010克。教师提问:“101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并板书1千克等于1010克。教师指出,1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下面每个同学来掂一掂,感受下1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一粒纽扣、1粒花生豆……)。(10分钟)(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三、巩固拓展,提升发展。活动一: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拿出1个鸡蛋和15个鸡蛋,学生讨论,1个鸡蛋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15个鸡蛋呢?然后,请同学们先掂一掂,感觉一个鸡蛋有多重,再估计它大约是多少克?再称称看是多少克。教师追问,那1千克估计有多少个鸡蛋呢?你是怎样想的?(师生交流),教师称出1千克鸡蛋,和大家一起数一数。活动二:由学生秤出1千克水果糖,掂一掂有多重,估计一下有多少块?再一起数一数,是否和估计的一样。(10分钟)(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估计意识。)四、课堂练习。1、练一练第1题。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同学回答。2、练一练第2题。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验证。3、练一练第3题。同桌交流讨论,选合适的质量单位填空。重点交流填写理由。(10分钟)五、归纳总结。教师启发,由同学们归纳出所学的知识。(5分钟)
/
本文档为【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