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2022-04-02 5页 doc 216KB 7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778177

暂无简介

举报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Fourshortwordssumupwhathasliftedmostsuccessfulindividualsabovethecrowd:alittlebitmore.------------------------------------------author------------------------------------------date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页眉内容页眉内容PAGEPAGE60页眉内容PAGE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4-2010年)规划编制小组2003年8月《全国湿地保...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Fourshortwordssumupwhathasliftedmostsuccessfulindividualsabovethecrowd:alittlebitmore.------------------------------------------author------------------------------------------date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页眉内容页眉内容PAGEPAGE60页眉内容PAGE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4-2010年)规划编制小组2003年8月《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4—2010年)参加编制单位名单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海洋局这里,我要专门讲一下加强湿地保护的问题。湿地具有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的肾脏”、“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保护湿地,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进行环境保护的重点。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的国家之一,总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但是,我国湿地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由于围湖造田、围海造地、滩涂开垦等,我国天然湿地日益减少。随着工业发展,大量污水涌入湿地,造成大批植被和水生生物死亡。加强湿地保护刻不容缓。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保护湿地重要性的认识。要严格控制湿地资源开发,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要采取抢救性措施建立一批湿地保护区,同时要管护好已经建立的湿地保护区。─江泽民2002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有关湿地工作的重要讲话目录TOC\o"1-2"前言PAGEREF_Toc256000000\h11.全国湿地与保护现状PAGEREF_Toc256000001\h31.1全国湿地概况PAGEREF_Toc256000002\h31.2全国湿地保护管理现状PAGEREF_Toc256000003\h111.3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与原因分析PAGEREF_Toc256000004\h192.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PAGEREF_Toc256000005\h242.1指导思想PAGEREF_Toc256000006\h242.2原则PAGEREF_Toc256000007\h242.3依据PAGEREF_Toc256000008\h242.4规划期限PAGEREF_Toc256000009\h252.5目标PAGEREF_Toc256000010\h253.湿地保护总体布局PAGEREF_Toc256000011\h273.1湿地保护区划PAGEREF_Toc256000012\h273.2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PAGEREF_Toc256000013\h314.湿地保护与管理规划PAGEREF_Toc256000014\h354.1湿地保护PAGEREF_Toc256000015\h354.2湿地生态恢复PAGEREF_Toc256000016\h374.3可持续利用示范PAGEREF_Toc256000017\h394.4社区建设PAGEREF_Toc256000018\h404.5能力建设PAGEREF_Toc256000019\h415.重点工程PAGEREF_Toc256000020\h465.1湿地保护优先工程PAGEREF_Toc256000021\h465.2湿地生态恢复优先工程PAGEREF_Toc256000022\h485.3可持续利用示范优先工程PAGEREF_Toc256000023\h515.4社区建设优先工程PAGEREF_Toc256000024\h525.5能力建设优先工程PAGEREF_Toc256000025\h526.效益分析PAGEREF_Toc256000026\h556.1生态效益分析PAGEREF_Toc256000027\h556.2社会效益分析PAGEREF_Toc256000028\h556.3经济效益分析PAGEREF_Toc256000029\h567.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PAGEREF_Toc256000030\h588.附表1.湿地自然保护区名录2.中国重要湿地名录3.拟建自然保护区名录前言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促淤造陆等巨大的生态功能,而且还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如水资源、粮食、肉类、鱼类、药材、能源、矿产以及多种工业原料。湿地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也是开展生态观光与旅游、宣教与科研的基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依赖程度的提高,直接导致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普遍破坏。一些天然湿地集中分布地区因围垦、污染、泥沙淤积及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湿地破坏仍在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原集中于大城市的污染现已沿河流扩展,将威胁到更多的天然湿地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湿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的物种库和基因库,具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潜力。为此,极有必要抢救性地保护好中国湿地。保护好今天的湿地也就是保护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视,政府各有关部门在湿地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1998年特大洪水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发出了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号召,国务院提出的“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32字措施,对湿地保护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1年初,中央2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在生态建设中要大力加强湿地保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纲要中,强调了要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2000年11月,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务院17个部(委、局)颁布实施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就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优先领域和优先项目与相关部门形成了共识。2001年6月,朱鎔基同志在四川考察时,指出阿坝的湿地退化严重,并敦促国家林业局抓紧制订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02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就湿地问题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加强湿地保护刻不容缓”,并对下一步的工作做了重要指示。2002年6月,历时7年的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正式结束。湿地调查成果为我国今后开展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这次编制全国湿地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湿地保护工作牵涉到国务院多个部门。本规划的编制,由国家林业局牵头,成立了由各部门参加的规划编制小组,根据各部门掌握的基本情况,制定统一的编制大纲,确定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编制30年的全国湿地保护规划。鉴于目前各部门已经实施了许多与湿地保护相关的规划,因此本规划将密切衔接这些工程规划,保证在时空上不矛盾、在建设任务上不重叠。本规划所涉及的建设项目只列出项目名称和基本建设内容,各部门在具体实施时,将依据职能范围按基本建设程序单报单批。1.全国湿地与保护现状1.1全国湿地概况1.1.1湿地面积与分布1.1.1.1类型和面积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千差万别,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多样,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我国均有分布。我国在全国湿地资源调查(1995—2001)中,将湿地分为5类28型。其中,近海及海岸湿地类包括浅海水域、潮下水生层、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海滩、潮间盐水沼泽、红树林沼泽、海岸性咸水湖、海岸性淡水湖、河口水域、三角洲湿地共12型;河流湿地类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泛洪平原湿地共3型;湖泊湿地类包括永久性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永久性咸水湖、季节性咸水湖共4型;沼泽湿地类包括藓类沼泽、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灌丛沼泽、森林沼泽、内陆盐沼、地热湿地、淡水泉或绿洲湿地共8型;人工湿地类有多种型,但从面积和湿地功能的重要性考虑,全国湿地调查只调查了库塘湿地1型。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现有100公顷以上的各类湿地总面积为3838.55万公顷(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数据)。其中,天然湿地面积3610.05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94.05%,库塘湿地的面积228.50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5.95%。天然湿地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为594.1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5.48%;河流湿地的面积为820.70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21.38%;湖泊湿地的面积为835.16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21.76%;沼泽湿地的面积为1360.03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35.43%。1.1.1.2主要分布1.近海与海岸湿地我国近海与海岸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1个省(市、区)和港澳台地区。海域沿岸约有1500多条大中河流入海,形成了浅海滩涂、珊瑚礁、河口水域、三角洲、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近海与海岸湿地以杭州湾为界,分成杭州湾以北和杭州湾以南两个部分。(1)杭州湾以北的近海与海岸湿地除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为岩石性海滩外,多为沙质和淤泥质海滩,由环渤海滨海和江苏滨海湿地组成。这里植物生长茂盛,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特别丰富,浅水区域鱼类较多,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良好的栖息场所,许多地区成为大量珍禽的栖息地,如辽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江苏盐城沿海等。(2)杭州湾以南的近海与海岸湿地以岩石性海滩为主。其主要河口及海湾有钱塘江—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等。在海南至福建北部沿海滩涂及台湾西海岸的海湾、河口的淤泥质海滩上都有天然红树林分布。2.河流湿地我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1500条。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河流较少,并有大面积的无流区。从大兴安岭西麓起,沿东北—西南向,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直到我国西端的国境,为中国外流河与内陆河的分界线。分界线以东以南,都是外流河,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5.2%。分界线以西以北,除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外,均属内陆河,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4.8%。在外流河中,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河流,都是源远流长、水量很大、蕴藏巨大水利资源的大江大河,主要有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发源于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豫西山地、云贵高原的河流,主要有黑龙江、辽河、滦海河、淮河、珠江、元江等;发源于东部沿海山地的河流,主要有图们江、鸭绿江、钱塘江、瓯江、闽江、赣江等,这些河流逼近海岸,流程短、落差大,水量和水力资源比较丰富。我国的内陆河划分为新疆内陆诸河、青海内陆诸河、河西内陆诸河、羌塘内陆诸河和内蒙古内陆诸河五大区域,其共同点是径流产生于山区,消失于山前平原或流入内陆湖泊。3.湖泊湿地根据自然环境的差异、湖泊资源开发利用和湖泊环境整治的区域特色,我国的湖泊划分为5个自然区域。(1)东部平原地区湖泊主要指分布于长江及淮河中下游、黄河及海河下游和大运河沿岸的大小湖泊,是我国湖泊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即位于本区。该区湖泊水情变化显著,生物生产力较高。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强烈,本区湖泊数量和面积锐减,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污染有逐渐加重的趋势。(2)蒙新高原地区湖泊地处内陆,该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径流补给不丰,蒸发强度较大,超过湖水的补给量,湖水不断浓缩而发育成闭流类的咸水湖或盐湖。(3)云贵高原地区湖泊全系淡水湖。区内一些大的湖泊都分布在断裂带或各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如滇池、抚仙湖、洱海等。由于入湖支流水系较多,而湖泊的出流水系普遍较少,故湖泊换水周期长,生态系统较脆弱。(4)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是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高原湖群区,也是我国湖泊分布密度最大的两大稠密湖群区之一。本区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水系的河源区,湖泊补水以冰雪融水为主,湖水入不敷出,干化现象显著,近期多处于萎缩状态。该区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5)东北平原与山区湖泊多系外流淡水湖,主要分布在松辽平原和三江平原,由于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育了大小不等的湖泊。此外,丘陵和山地还有火山口湖和堰塞湖。4.沼泽湿地我国沼泽在地理分布和类型特征上,既显示出地带性规律,又有非地带性或地区性差异。全国沼泽以东北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青藏高原为多,天山山麓、阿尔泰山、云贵高原以及各地河漫滩、湖滨、海滨一带也有沼泽发育,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则草本沼泽居多。概括起来,我国沼泽分布有如下规律:(1)分布广而零散。我国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山地和高原都有沼泽分布,但每一块沼泽地的面积都不大,仅东北的三江平原和四川西北部的若尔盖沼泽呈集中连片分布。(2)东部地区的沼泽多于西部。我国东部地势低平,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地下水和地表水丰富,利于沼泽发育,故沼泽面积约占全国沼泽面积的70%左右。(3)东部地区受纬度地带性的影响,沼泽面积有从北向南减少的总趋势。东北山地和平原,属寒温带和温带,气候比较冷湿,不仅沼泽类型多,面积也大,东北全区沼泽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向南至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沼泽面积迅速减小。5.库塘湿地全国各地都有零星分布,但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中、上游以及天然湿地集中的周边区域。长江流域中、下游是我国库塘湿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区。1.1.2湿地资源我国湿地资源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主要有水资源、生物资源、农地储备资源、泥炭及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各类湿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和效益。1.1.2.1水资源据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米;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502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139亿立方米。扣除重复部分,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米,位居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之后,为世界第6位。然而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却相对较少,为2250立方米,仅是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湖泊湿地总贮水量约7077亿立方米,其中淡水贮水量2249亿立方米,占我国陆地水资源总量的8%。湖泊的淡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外流区域,贮水量约1794亿立方米。其中又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的淡水资源最为丰富。该区水系交织,湖荡星罗棋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贮水量约750亿立方米。沼泽水资源具有多种赋存形式,主要为沼泽地表积水、沼泽性河流水和湖滨沼泽水,此外沼泽的草根层和泥炭层中也含有大量水分,特别是泥炭层有很强的持水性,一般持水量可达400%—600%(芦苇、苔草泥炭),藓类泥炭持水量可达1000%以上,因此沼泽被称为生物贮水库。另外,潜水补给的沼泽往往赋存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据对全国2983座大中型水库(大型422座)统计,2000年末蓄水总量1960亿立方米。1.1.2.2生物资源1.动物资源湿地鸟类资源丰富,特别是水禽。据统计我国共有湿地水鸟12目32科271种,主要有鹤、鹳、鹭、雁鸭、鸻鹬和鸥类。其中短尾信天翁、白腹军舰鸟、黑鹳、朱鹮、黑颈鹤、白头鹤、丹顶鹤、东方白鹳、赤颈鹤、遗鸥和中华秋沙鸭等11种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有22种水禽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种;全世界166种雁鸭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50种;全世界鹤类15种,中国到的就有9种。鱼类是湿地中重要的水产资源。我国湿地中鱼类资源丰富,其中有经济意义的特产鱼类占很大的数量。我国鱼类约有3000多种,其中湿地鱼类有1000多种,甲壳类和贝类是仅次于鱼类的重要的水产资源。1998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3907万吨,其中内陆鱼类1400万吨,虾蟹类60万吨,贝类46万吨;海洋鱼类1055万吨,虾蟹类260万吨,贝类870万吨。两栖动物是典型的湿地动物类群。我国现有两栖类3目11科300余种,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其中西南地区种数最多。两栖类中的无足目我国仅有版纳鱼螈1种,主要生活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沟塘、溪水边;有尾目我国有3科近40种,如大鲵、贵州疣螈、东方蝾螈等;无尾目是两栖类中具陆生跳跃特征的类群,数量较多,分布甚广。爬行动物有很多种类在水中或近水区域生活,也是典型的湿地物种。湿地爬行类有122种,隶属于3目13科,约占我国爬行类总种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在生态上主要依赖湿地的物种超过40种。龟鳖目如大头平胸龟,主要生活在内陆溪流湿地;有鳞目的大部分种类营陆栖生活,但也有少数属于湿地种,如鳄蜥;鳄目动物是典型的水栖物种,我国现存的扬子鳄生活于长江中下游小河、湖汊中。湿地的兽类约有31种,隶属于7目12科,占我国兽类总种数的5.6%。纯属湿地的兽类,以啮齿类的水獭、水貂等为主,活动在河湖岸边。有的兽类虽然不栖息于湿地,但经常出没于湿地,如川西北沼泽的獾、藏原羚,三江平原湿地的狼、黑熊、狍等。2.植物资源据湿地资源调查统计,我国湿地高等植物有225科815属2276种(及变种),其中苔藓植物64科139属267种;蕨类植物27科42属70种;裸子植物4科9属20种;被子植物130科625属1919种。按经济用途划分,有纤维植物、药用植物、芳香植物、饲料植物和观赏花卉等。湿地中的野生纤维植物如芦苇、荻、小叶樟、大叶樟和各种苔草等,都是造纸工业和人造纤维的好原料。湿地药用植物初步统计约有100余种,是我国药用植物宝库的组成部分。如睡莲、香蒲等,广泛用于治疗烫伤、水肿、中暑及消化不良等,红树林中的海莲,有木榄碱可抑止肉瘤和刘易斯肺癌。淀粉植物也是湿地植物中的主要类群,许多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可以食用。如莲的茎、果、花都是上等食品;芡实的果实和种子皆可食用;菱的果实除可食用外,还可以加工酿酒、入药。此外,湿地中还有蜜源植物如柳叶绣线菊、地榆、毛水苏等,其中毛水苏花蜜量大,花期长,可与椴树花媲美,已被列为国家出口的一等商品。1.1.2.3农地储备资源我国沼泽湿地是水陆过渡带形成的特殊土地类型,是重要的农地储备资源。其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富营养型草本沼泽637.82万公顷,沼泽化草甸575.44万公顷。大多数沼泽地具有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潜在肥力高、水源充足、水热条件较好的特点,一经排水,均可改造为农田、水产养殖场、牧场和林地。如东北的三江平原沼泽区,解放前是渺无人烟的沼泽地,被称为“北大荒”。解放后,国家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在广阔的沼泽荒原上,建立了许多大型国营农场,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昔日的“北大荒”已成为今日的“北大仓”。湖泊滩地、河流沿岸的泛洪平原湿地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地势平坦,灌溉便利,也是良好的农地储备资源。全国约有100万公顷的湖泊滩地可以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洞庭湖、鄱阳湖等全国25个大中型湖泊周边。全国超过100公顷的泛洪平原湿地面积为107.17万公顷。我国滨海地区的滩涂、红树林、三角洲等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调查统计,我国的潮间泥滩和沙石海滩分别达95.90万公顷和14.63万公顷,三角洲湿地52.59万公顷,红树林沼泽湿地2.20万公顷。潮间滩涂目前大量的用来开发盐田和进行水产养殖;三角洲湿地被大量开发成农牧业基地和工业基地,如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1.1.2.4矿产资源泥炭是沼泽区特有的有机矿产资源。它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以及医药卫生等方面有着广阔的用途和开发利用前景。全国泥炭资源总量为46.87亿吨,泥炭地总面积约104.41万公顷。泥炭极丰富的省是四川省和云南省,四川省(含重庆市)的泥炭调查储量达19.51亿吨,集中分布在冷湿的川西北若尔盖高原地区,我国仅有的6个超亿吨的泥炭矿床,在若尔盖地区就有5个,云南省的泥炭调查储量和预测储量合计为7.92亿吨;泥炭丰富的省有甘肃、黑龙江、吉林、西藏、江苏、新疆,泥炭资源量在1~5亿吨之间;泥炭较丰富的省有安徽、青海、内蒙古、贵州、河北,泥炭资源量为0.5~1亿吨。盐是湿地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几乎所有的盐业资源都来自湿地。我国海岸线延绵18000公里,大多数地区目前都利用天然的太阳能进行晒盐,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是我国的主要产盐区。西部干旱地区的许多盐湖和盐沼也含有丰富的盐矿资源,如青海格尔木的地察尔旱湖是具有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矿,也是世界上特大型的盐湖矿床之一,目前该地的年产钾肥达48万吨,占国内钾肥总产量的97%。1.1.2.5旅游资源湿地同时是一种景观资源,在我国的湖泊、河流、沼泽和海岸湿地中不少具有很高的美学、文化和艺术价值,由于独特的生态景观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旅游观光,成为最有潜力的名胜区。我国沿海的海南、广西、河北、浙江、山东、辽宁等省区由于具有丰富的滨海湿地旅游资源,每年都要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客,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许多著名的湿地旅游胜地,有的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有的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如四川的九寨沟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被称为“童话世界”、“人间仙境”和“水景之王”;浙江以湿地为主要景观内容的有西湖、嵊泗列岛、千岛湖、富春江等著名景区;广西有举世闻名的桂林漓江风光和全国最大的北海十里银滩;海南的沿海湿地旅游景点更是多达40多处;广东有肇庆星湖、湛江湖光岩、惠州西湖等旅游胜地;河北有内陆湿地白洋淀、衡水湖和海岸湿地北戴河、南戴河等著名旅游胜地。除此之外,很多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及省级的湿地保护区以其奇特的景观、完好的原始特性以及各种珍禽异兽尤其是众多的水禽,而具有极高的生态旅游价值,成为人们生态旅游、休闲、科考的理想去处,其潜在的旅游资源价值正被挖掘和合理利用。1.2全国湿地保护管理现状1.2.1保护现状1.2.1.1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保护珍稀濒危水禽,已将33种水禽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除在保护区内就地保护外,还进行了人工繁育工作。朱鹮是当今世界上最濒危的涉禽,从1981年在陕西秦岭洋县境内发现7只朱鹮以来,开展了多方面的保护和人工繁殖科学研究,1999年野外种群和饲养种群总数达到420多只。为加强对湿地野生动物的迁地保护,我国已建立了扬子鳄、中华鲟、达氏鲟、白鲟、白暨豚、大鲵及其他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或繁殖中心。1.2.1.2湿地保护区和重要湿地建设我国从70年代开始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经过近30年的努力,到2002年12月,已建立了不同级别的湿地保护区总数达433处(见附表1),总面积达4118.5055万公顷。其中,国家级58处,面积为1028.2988万公顷;省(部、森工总局级)150处,面积2755.4492万公顷(其中三江源保护区为1518万公顷);地(市、州、森工分局)和县级保护区224处,面积334.7195公顷,其它(香港米埔)1处,面积380公顷。这些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大江大河源头、主要河流入海口、候鸟繁殖和越冬栖息地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湿地保护区中,加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有黑龙江扎龙、上海崇明东滩等21处;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网络的有江苏盐城湿地保护区、广西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加入“东亚—澳大利亚涉禽保护网络”的有山东黄河三角洲、辽宁双台河口等7处;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的有鄱阳湖、黄河三角洲等10处;加入“东亚雁鸭类保护网络”的有黑龙江三江和香港米埔—后海湾自然保护区。1.2.1.3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特别是加强各类湿地的污染控制和防治,同时在水资源优化配置、调整用水结构、普及现代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2—7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7成,造成严重干旱,旱灾先后波及20多个省(市、区),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实现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首次跨省区分水、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等任务的圆满完成。2000年9月编制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报告》,并经国务院专题办公会通过;为恢复和改善黑河、塔里木河的生态系统,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为了全面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水利部正会同农业、林业、环保、海洋等部门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管理规划》。1.2.1.4湿地生态治理和污染控制为了防治海洋和内陆水域污染,我国政府积极稳步地实施了各项#管理#和措施,使我国水环境污染控制和防治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停止采伐天然林、开展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加大山区综合治理等措施,治理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同时在严格控制工业企业“三废”排放,减轻农药和化肥对湿地的污染,防止地质、海洋灾害对湿地造成危害,以及防治船舶废弃物污染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探索性工作。1.2.2管理状况1.2.2.1湿地管理机构与管理机制湿地管理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工作,需由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才能完成。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决定由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和有关国际公约的履约工作,同时主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和林区内野生植物的监督管理工作。与湿地保护利用管理相关部门还有:农业部负责指导草原、宜农滩涂、宜农湿地的开发利用工作,主管全国水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和其它野生植物的监督管理工作。水利部负责统一管理水资源。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一指导土地开发利用。建设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工作。国家环保总局负责监督检查湿地环境的保护工作。国家海洋局负责监督管理海洋环境,组织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监视河评价,监督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此外,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还与外交、发展计划、对外经贸合作、教育、科技、公安、财政、建设、交通以及旅游等部门有着紧密的关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具有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职责,均设有与中央政府相应的管理机构,在中央各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负责本地区的湿地保护与管理的具体工作。1.2.2.2湿地管理立法、政策和措施近十多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以下法律与湿地保护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3年通过,1998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通过,1996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85年通过,200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通过,1998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通过,199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1986年通过,2000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等。与湿地保护有关的主要行政法规有:《风景名胜管理区暂行条例》(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等。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以及一些地方性的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湿地朝着依法保护管理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了加强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国家有关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实现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994年国务院通过并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集中阐述了我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和行动框架,其中许多章节关系到湿地保护及合理利用。1994年国家环保总局会同林业等有关部门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它是指导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包括湿地生物资源在内的各种生物资源保护目标和行动计划。1996年由国务院批准了《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该规划包含了国家和地方大量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1998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到本世纪中叶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对全国湿地保护和利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99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了全国土地利用的目标、方针,对土地利用的结构和总体布局进行了统筹安排,提出了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和用途管制的政策意见。2000年国家林业局等17个部(委、局)联合颁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该计划将成为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开展湿地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是今后实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000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纲要”全面落实“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方针,对江河源头区、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等对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对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实施强制性保护。2001年国家林业局颁布和实施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湿地保护和恢复是这项工程的主要内容。规划从全国布局和重点生态系统等方面明确了今后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建设重点,重点突出了天然湿地的保护和主要依靠生物措施恢复天然湿地等内容。2002年水利部开始会同国务院有关部局委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管理规划》,该规划将对湿地水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用水的调配、优化等提出指导意见。2003年国务院根据新的形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纲要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明确了在资源保护方面要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与安全供给水、土地、森林和草地等资源;在生态保护方面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农业;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流域水质污染防治,加强重点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1.2.2.3湿地科学研究与资源调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部门和科研教学院所就湿地调查、分类、形成演化、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等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对沼泽、湖泊、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在一些珍稀水鸟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生态习性、饲养繁殖、致危因素以及保护对策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通过鸟类环志,对我国鸟类特别是水鸟的迁徙活动有了深入了解;在湿地水生动植物生境方面,主要开展了黄渤海区、杭州湾、大亚湾、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珠江口等海域与流域的污染与生态系统的研究;在世界淡水豚的研究领域中,我国关于白暨豚的科学研究工作处于领先地位;扬子鳄、中华鲟、胭脂鱼等物种的人工繁殖已取得成功;大鲵、海龟、山瑞等物种的人工驯养以及其他相关科研领域里的一些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湿地资源调查方面,主管部门已先期就湿地资源的某一领域做过调查。如从80年代开始,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国家海洋局于90年代会同有关部门分别进行过海岸带资源调查、海岛资源调查和第二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2002年又进行了全国海洋生态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国海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为了全面掌握全国湿地资源的本底资料,国家林业局从95年开始,花费了6年时间,首次组织开展了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对全国主要湿地类型、面积和分布、湿地野生动植物种类、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等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掌握了我国湿地资源、湿地保护和利用以及受威胁状况的主要情况,为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1.2.2.4宣传与教育为了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有关部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湿地的功能效益和湿地保护的意义。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等时机,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并编辑出版大量宣传湿地的书籍画册、电影以及记录片,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促进了全民保护意识的提高。近年来,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了湿地和水禽保护的有关内容,培养青少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高等院校中设置了与湿地相关的专业。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次举办湿地管理科研的培训班和讲习班,大大提高了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湿地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1.2.2.5国际合作中国与国际社会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参与了有关国际公约,并与许多周边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一系列有关湿地保护的和协定。已加入的国际公约主要有:《国际捕鲸管制公约》(1980);《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81);《防治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1985);《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1992);《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1994);《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6);《保护世界和自然遗产公约》(1996)。中国与湿地公约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湿地国际(WI)、世界鹤类基金会(ICF)等国际机构和组织在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调查、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合作。中国政府分别与日本、澳大利亚政府签订并认真执行了中日和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与俄罗斯政府签定了中俄两国共同保护兴凯湖、三江湿地的协定。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保护候鸟、特别是跨国迁徙水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最近几年,我国政府与国际组织加强了湿地保护方面的合作。与全球环境基金(GEF)合作先后实施了中国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管理项目、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松嫩流域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中国天然林保护项目、中国白鹤及栖息地保护项目。2002年8月5日至9日,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湿地公约》秘书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于新疆乌鲁木齐联合举办“高原湿地国际研讨会”。这次会议是1992年我国加入《湿地公约》以来第一次与公约局合作在中国召开的区域会议。同年9月,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还在南京召开了中国首次大型的湿地保护国际研讨会。1.3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与原因分析1.3.1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1.3.1.1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全国湿地资源调查(1995—2001)的结果显示,在重点调查湿地中,有30.3%的湿地已经遭到或正面临着盲目开垦和改造的威胁,农用地开垦、改变天然湿地用途和城市开发占用天然湿地是造成我国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人口密集的沿海、沿湖地区,湿地不断受到蚕食,围海造地工程使得沿海湿地面积以每年约2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沿海地区累计已丧失滨海滩涂湿地面积约119万公顷,另因工矿占用湿地约100万公顷,两项合计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50%。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由于围垦湖泊而失去调蓄容积350亿立方米以上,因围垦而消失的天然湖泊近1000个。围垦恶化了湖区的水情,直接减少了对江河洪水调蓄的容积,使洪水出现频率增高;而广大湖区的涝渍水反而还要向河湖排放,又加大了江湖调蓄压力,更增加了洪涝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制约湖区经济发展的心腹之患。我国的沼泽湿地由于作为农用地开垦和泥炭开发,面积也急剧减少。三江平原曾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沼泽集中分布区,据统计1975年三江平原自然沼泽面积为217万公顷,占平原面积的32.5%;1983年下降到183万公顷,占平原面积的27%;到1995年仅剩104万公顷,仅占平原面积的16%。而且随着湿地面积的减小,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现象。1.3.1.2湿地污染加剧我国有26.1%湿地正面临着环境污染问题。湿地环境污染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也致使水质变坏,而且环境污染对湿地的威胁正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增大。污染湿地的因子包括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油气开发等引起的漏油、溢油事故,以及农药、化肥的面源污染等。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影响到河流和沿海的水体质量,给湿地资源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我国湖泊普遍受到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染,已有2/3的湖泊水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其中有约10%的湖泊达到严重富营养化程度。江河水质污染主要为有机污染,以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流域污染最为严重。近年来,近海海域主要受营养盐污染和有机污染,污染损害事件频繁发生,海洋环境质量总体呈恶化趋势。1.3.1.3生物资源过度利用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中发现24.2%的湿地存在着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的威胁。在我国的重要经济海区和湖区,酷渔滥捕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使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而且严重影响着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它水生物种的安全。我国许多海域的经济鱼类年捕获量明显下降,鱼类的种类日趋单一,种群结构低龄化、小型化。在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同样受到严重威胁,如白暨豚、白鲟、中华鲟已是濒危物种,长江鲟鱼、银鱼等经济鱼种种群数量十分稀少。由于对红树林的围垦和砍伐(木材、薪柴)等过度利用已造成对红树林湿地的严重破坏和大面积的消失,天然红树林面积已由50年代初的约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的2.91万公顷,近50%的红树林丧失。此外,沼泽湿地中的泥炭资源、北方沿海的贝壳砂以及沙岸,也都因为过度或不合理开采而受到破坏。1.3.1.4泥沙淤积日益严重由于大江、大河上游的森林砍伐影响了流域生态平衡,使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淤积,使得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我国大约有8.0%数量的湿地存在着这些问题。根据水利部门全国实测河流泥沙资料分析,平均每年约有12亿吨泥沙量淤积在外流区下游平原河道、湖泊和水库中,或被引入灌区以及分洪区内。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15亿吨之多,海河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湖南洞庭湖,每年入湖沙量约1.3亿立方米,出湖沙量仅0.34亿立方米,年沉积量近1亿立方米。鄱阳湖在1954—1984年间,平均每年淤积泥沙约0.93亿立方米,1956—1994年间因淤积损失总容积3.63亿立方米。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也令人担忧。自1949年以来,我国已建成8.4万座大中小型水库,库容4600亿立方米以上,现淤死1000亿立方米以上,直接经济损失200—300亿元,如果把发电、灌溉、养殖、航运等间接损失计算在内,损失更加惊人。1.3.1.5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湿地是农业、工业、电力、矿山、油田、煤炭、交通和居民生活等的主要水源,过度和不合理利用已使6.6%的湿地供水能力受到重大影响。因为过度从湿地取水或开采地下水,使西北和华北的部分地区湿地退化。西北地区如塔里木河、黑河等重要内陆河,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下游缺水,植被退化,沙进人退。近年来,黄河水量干枯的趋势加剧,1997年利津水文站累计断流天数达22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2%,严重影响了下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我国的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浪费了宝贵的淡水资源。我国的农业用水一方面利用率一直很低,只有2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传统的灌溉方式往往导致湿地次生盐碱化。一些水利工程的修建,隔断了自然河流与湖沼等湿地水体之间的天然联系;挖沟排水,使湿地不断疏干,导致湿地水文发生变化,湿地不断退化,甚至消失。1.3.1.6海岸侵蚀不断扩展海岸侵蚀在我国滨海湿地区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南部沿海更为明显。海浪、潮流、飓风、植被破坏、开采沙石矿物是造成海岸侵蚀的主要因素。在沙质海岸区,由于采挖建筑用沙,已使许多良好的沙质海岸遭受破坏,海岸侵蚀加剧。沿海湿地的破坏,使许多沿海城镇受到海水严重的侵蚀和渗透,海水对淡水系统的影响直接威胁着当地的淡水资源供应。1.3.2原因分析1.3.2.1管理体系不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牵涉面广,目前大多数湿地在利用上分部门多头管理,而在保护上却缺乏综合协调管理和利用监督机制;各级政府在湿地保护工作上职责不清,没有将湿地保护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生态与资源保护未成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之一。一方面中央政府投资保护建设,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盲目开发利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职能交叉和职责不清的状况不能适应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实际需要。1.3.2.2自然保护区建设不完善我国目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布局和类型还很不完善,现有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水平不高,设备、资金严重不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力度不够,湿地自然保护区该建的无钱建设,已建的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不能有效发挥应有的功能。1.3.2.3法制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专门法律、法规,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湿地的条款比较分散,不成系统,无法可依或法条相互交叉、重复,难以很好发挥作用。同时,存在执法人员不足,缺少必要装备,影响了正常的执法工作。1.3.2.4监测体制不完善我国各部门的湿地监测体系相互不协调,站点布局不合理,造成功能重叠或缺失,导致对湿地生态、生物多样性的系统监测与动态分析不足,缺少部门、单位之间的成果、数据共享机制和技术条件。1.3.2.5湿地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的湿地研究、监测、保护、利用工作缺乏统一的湿地效益评价指标,所采取的观测和研究方法也不一致,因此,对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系列分析比较困难;对湿地功能效益的评价大多数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系统、定量的研究,对湿地的开发和土地用途改变缺乏评价机制,影响了对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1.3.2.6湿地保护与恢复资金缺乏资金严重不足是湿地保护和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湿地调查与监测、保护区及示范区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研究与宣教、执法手段及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1.3.2.7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滞后湿地保护是一项新兴事业,目前全社会还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认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滞后,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力度、深度都不够,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和社会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重开发轻保护现象严重。1.3.2.8基础研究和技术支撑薄弱目前湿地保护的基础研究还十分薄弱,特别是对湿地的结构、功能、演替规律、价值和作用等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湿地保护、管理的技术手段也比较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湿地科学是跨学科、多领域的新兴科学,我国从事湿地研究的人员很少,缺乏合作研究、人才交流、信息交换的渠道,没有项目评估、专家决策咨询组织,制约了我国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2.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2.1指导思想依托《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主要内容,以管理体制与体系改善、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为重点,同时加大对科研、宣传、管理、培训的投入与执法力度,加强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加强对社区的扶持力度,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从整体上维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2.2原则——生态效益为主导,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协调好整体与局部利益、长远与当前利益的关系,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按需建设;——以科技为先导,充分吸收国际湿地保护经验,加强国内外生态新技术在湿地保护中的应用;——密切衔接目前已经批准实施的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林业生态建设等工程规划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保证规划内容在时空上不矛盾。2.3依据——现有的与湿地保护和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纲要》;——各部(委、局)“十五”计划及相关规划;——全国湿地资源调查(1995—2001年)、全国第二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和全国海洋生态调查(2002年)。2.4规划期限以2004年为规划基准年,为使规划的实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同步,规划期确定为从2004年至2010年。同时,为了宏观指导湿地保护的中长期建设,在规划期外,将2011—2030年作为展望期,并提出了远景目标。2.5目标2.5..1规划期目标(2004—2010年)建立我国湿地保护协调机制和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湿地保护区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的法制法规体系、管理体系、科研监测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能力,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使我国6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良好保护,天然湿地无净损失,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同时,湿地保护、管理和《湿地公约》履约能力大为增强并得到有效运行。在规划期内,有关部门划建湿地自然保护区210个,投资建设湿地保护区400个,其中重点建设国家级保护区80个,建设国际重要湿地60个,油田开发湿地保护示范区6处,富营养化湖泊生物治理6处;实施干旱区水资源调配和管理工程5项,退耕(牧)还泽(滩、草)76.5万公顷,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52.3万公顷;建立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41处,实施生态移民13769人;进行科研监测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保护管理体系建设。2.5.2远景目标(2011-2030年)通过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污染控制等措施,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使我国天然湿地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管理、对退化湿地的全面恢复和治理,使丧失的湿地面积得到较大恢复,使湿地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到2030年,使全国湿地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使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完成湿地生态恢复工程140.4万公顷,在全国范围内建成53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政策和监测科研体系。同时,通过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以及加强湿地资源监测、宣教培训、科学研究、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水平,从而使我国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其造福当代、惠及子孙,使我国成为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先进国家。3.湿地保护总体布局3.1湿地保护区划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大,湿地类型多样。由于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水文的差异,我国湿地有着明显的区域分布特点: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
/
本文档为【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