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试论我国改革开放后犯罪的新特点及其原因

2012-03-31 10页 doc 47KB 10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97211

暂无简介

举报
试论我国改革开放后犯罪的新特点及其原因试论我国改革开放后犯罪的新特点及其原因 犯罪是一种由各种因素决定的复杂的社会现象。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管理、社会心理、社会环境等都会对犯罪的产生和变化发生一定的影响,犯罪的特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增长速度举世瞩目,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这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特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正在朝着全面迈进小康社会的方向前进,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
试论我国改革开放后犯罪的新特点及其原因
试论我国改革开放后犯罪的新特点及其原因 犯罪是一种由各种因素决定的复杂的社会现象。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社会管理、社会心理、社会环境等都会对犯罪的产生和变化发生一定的影响,犯罪的特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增长速度举世瞩目,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这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特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正在朝着全面迈进小康社会的方向前进,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新的体制、新的管理、新的价值观念正在建立和形成的过程之中,法律法规不完备,制度不健全,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城市人口膨胀、居民居住条件缺陷、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扩大、教育地区性差异、医疗改革不彻底、以及地区发展不均衡间的矛盾,这也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空隙和漏洞,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因此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很多新的犯罪分子和犯罪手段。中国改革开放后犯罪的新特点:犯罪数量急剧增加,重特大恶性比重上升,具体来说是以下1强奸、流氓、抢劫、盗窃等骚扰性案件突出,犯罪主体绝大分是青少年,且呈低龄化方向发展2经济犯罪问题严重化,3流动人口犯罪数量增加,4有组织犯罪严峻.、黑恶势力猖獗5高科技犯罪明显6网络犯罪成熟……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国曾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低犯罪率国家,虽然1950年时的犯罪率有9.3但此后犯罪率便持续下降,1961年和1979 年比较高,分别是6.4和6.6 ,其他年份均未突破6.0的水平。进入八十年代,刑事案件发案率呈上升趋势,至八十年代末,刑事案件已达数百万之多。具体分析数据如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前30年的年平均发案在50万起左右,但自改革开放特别是1985年以后犯罪数量大幅增长,形成犯罪的高态势,年刑事发案率在200万上下,发案率为8.9%,这是建国以来第四次犯罪高峰,1983年和1984年通过“严打”使刑事案件有较大下降,1984年为51.4万件,但到1989年又上升到197万起,1990年211万起,1991年236万起,同时应当指出1992年公安部提高立案后,发案数有所下落,而且犯罪黑数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对犯罪正确统计,1993年161万起,1995年169万起,1998年193万起,1999年224万起,2000年363万起,2001年已达445万起,发案率已达十万分之三百四十九。与此同时重特大案件数量和所占比例增长迅速,1985年重大案件8万起,1990年猛增至45万起,1993年增至54万起,1995年又徒增至70万起,重大案件占全部案件的比重1985年9%,1990年增长至21%,1993年增长到33%,1995年则猛升至42%。另外,从犯罪在全国各地增长同时也呈现出区域分布的态势,8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数量增长幅度最大。1990年沿海12个省市自治区刑事案件数量比1985年增长3.7倍,而同期内地18个省.市.自治区地只增长2.8倍。重大案件:1990年沿海12个省.市.自治区立案数比1985年增长10.5倍,18个内地省市自治区立案数比1985年只增长6.9倍。由于沿海地区犯罪数量的急剧增长,使全国地域分布重心东移,1985年沿海地区犯罪数量占全国案件的37%,1991年又上升到43%,案件地域分布表明我国刑事犯罪形成东南倾斜态势。 通过以上数据的显示,可以明显的看到刑事案件发案率在逐年增长,认为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要深入的研究与考虑其犯罪原因,从而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对策做好铺垫。 一青少年犯罪 中国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而不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法律而应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故青少年犯罪既包括未成年人的少年犯罪(已满十四周岁而未满十八周岁),也包括成年中的青年犯罪(已满十八周岁而未满二十五周岁)。 随着全国严打斗争的深入开展,我国治安秩序已有明显的好转,但是青少年犯罪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且表现出低龄化、凶残化等新特点。有资料显示,1990年以来,我国的犯罪年增长率已过24%(尚不 考虑1992年起将立案标准上调的因素),而其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据官方统计资料表明,在1980-1989年的10年间,14-25岁年龄段的犯罪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自1990年以来的10余年,这一例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65%左右。这中间,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由此看出:不 但犯罪年龄趋向于低龄化,而且犯罪率也有所提高。 特点: 1.青少年犯罪的人数增多,犯罪类型具有多样化。据有关部门的 统计在过去的几年内青少年犯罪的人数居高不下,甚至成倍增长,在犯罪类型上青少年犯罪也渐渐的趋于多样化,犯罪类型涉及到:盗窃、抢夺和抢劫、聚众斗殴和寻衅滋事、故意伤害、贩毒、卖淫等 2.年龄逐渐趋于低龄化。近年来犯罪主体的年龄降低到14岁,18岁以下的犯罪人数明显增多。 3.犯罪集团化。青少年犯罪有75 %以上是集团作案在青少年犯罪集团中已经出现详细、明确的分工。。青少年中的“哥们义气”成了这些团伙聚集在一起的动力。 4. 犯罪行为智能化。。现代的高科技手段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尤其是针对计算机方面的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 原因: 1家庭因素。家庭残缺与缺少亲情,导致大量青少年因思想教育畸形而流入社会是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重要原因。 2学校因素。学校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重视不够,致使少数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据有关部门调查一批初高中生发现他们对关的最基本的法律知识知晓率不足17%。所以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应当受到处罚等等。 3社会因素。有关部门对网吧监管不力, 一些未成年人可以通宵上网, 使暴力、色情等淫秽物品侵蚀着部分青少年的灵魂,是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直接诱因。我们生活的社会仍存在着各种不良诱因和犯罪刺激。许多暴力文化已对青少年产生极其严重的危害性影响,以“野蛮”为时尚审美的影视剧、充斥暴力的网络游戏等,侵蚀并扭曲了众多青少年的心灵。学校被出租屋、钟点房、网吧等包围,一些经营者见利忘义,任由一些学生出入其中。而青少年自制力差,行为富于冲动性、冒险性、猎奇性、模仿性和反复性,经不住暴力、色情等淫秽情色的引诱刺激,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4青少年个人因素。青少年的社会经验少,辨别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产生跟风模仿、比较虚荣、所谓的“江湖义气”和容易受他人唆使 经济犯罪。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经济犯罪案件出现了新的犯罪增长点 ①在社会上:1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犯罪案件多发;2传销犯罪有蔓延之势, 由此引发的恶性案件增多,以传销为幌子实施诈骗、抢劫、非法拘禁、绑架、杀人以及暴力暴力抗法等恶性犯罪时有发生, 部分地下传销组织甚至显现黑社会性质;3非法经营证券期货犯罪涉案金额大, 影响面广,近年来, 非法经营犯罪的目标开始指向证券、期货、黄金、期指等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4假币犯罪案件整体呈上升态势 ②在企:涉及的经济犯罪多为贪污受贿案件,其中政府官员贪污受贿极其严重;犯罪手段教较一;涉案金额较大;系统性窝案串案突出 ③其他经济犯罪也是屡见不鲜,如走私(震惊全国的广东14亿元走私油案件和赖昌星走私大枭等)、制造贩卖伪劣品(三聚氰胺奶粉、牛肉膏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皮革奶等)  从涉案人员的思想状况及作案动机等情况分析犯罪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个别官员素质低下,挥霍金钱与权力,生活糜烂,涉案犯罪人员多数是党员干部,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公与私、权与利的冲突不断加剧,使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与职责,共产党思想道德观念在私欲、享乐、金钱面前不断蜕变,最终走上犯罪道路;2监督制约机制软弱缺失,当前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难以落实到位;3市场经济体制刚起步,制度不完善,许多人钻漏洞,执法者力度不强或不规范,作案人怀有侥幸心理;4部分人道德素质低下,昧着良心生产有毒产品,从而牟取暴利;5国民的教育不全面,对食品安全、传销的辨别的宣传不够,还有一部分人总是怀揣着一夜暴富的心态 三流动人口犯罪。现阶段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犯罪是因为社会转型期 落后的所滋生的产物,流动人口愈多,犯罪总量愈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涌向城市,特别是东南沿海城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这大批量的人口流动,为我国赢得“世界工厂”之美誉,是我国改革开放30 年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的劳动力保障,但这同时带来了“流动人口”管理的难题。 长期以来,关于“流动人口”管理问题上,我国奉行简单的户籍制度和暂住证制度,但会严重束缚人口的合理流动和户口的科学,在城市大规模的农村流动人口因为制度的原则,没有办法融入其工作的区域中,从而带来了流动人口管理的深层次方面的问题,也就是差别待遇基础上的心态失衡问题。这滋生了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流动人口犯罪率居高不下。 流动人口经常实施的犯罪有:盗窃、抢夺、抢劫、卖淫、强奸、 杀人、赌博等等。同样以广州为例,2006 年,在广州市检察机关办理的外来人员犯罪案件中,排名前三名的依次是抢劫、抢夺、盗窃罪,分别占流动人员作案人数的25.7%、17.9%和19.1%,占同类案件总人数的67%、83.6%和72.7%。严重危及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犯罪主体以青壮年为主,并伴有团伙性质;犯罪主体的低龄化严重;以财产型犯罪为主要表现;犯罪行为具有残暴性、流窜性和隐蔽性;犯罪目的具有盲目性、贪婪性。 成因分析:1城乡经济发展的失衡;2差别对待的社会制度;3歧视待遇;4管理不到位;5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被侵犯;6不健康的心理状态;7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 目前,中国的有组织犯罪集团虽然仍然从事一些传统的有组织犯罪活动,如偷渡、贩毒、走私、赌博、敲诈勒索、抢劫、控制卖淫等,但是也有一些新的犯罪活动发展动向,主要包括盗窃、诈骗、洗钱等财产类犯罪,并且有后来居上之势。为了适应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的有组织犯罪团伙及集团不仅在组织类型上越来越依赖临时成立、结构松散的犯罪组织,而且对于那些成员及组织结构比较稳定的犯罪组织来说,它们也往往披上公司等合法的外衣,呈现出组织结构表面合法化、多元化的特征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犯罪组织成员分层化的特点。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金钱始终是有组织犯罪的主要命脉.种种迹象表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发展,中国的有组织犯罪活动已经不再简单地停留在以往那种传统的以暴力为主的犯罪领域,而是更加广泛地涵盖各种各样的非法商业活动以及洗钱、诈骗等互联网和金融服务犯罪等财产类犯罪。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成为有组织犯罪活动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动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类和商业类犯罪增多,同时,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也越来越高明,越来越具有隐蔽性。 高科技犯罪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犯罪分子也利用高科技的手段犯罪,而且变幻莫测防不胜防。高科技犯罪的出现与发展,不仅在我国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们认为,所谓的高科技犯罪是指在相对专业的科学技术领域发生的或利用较高的科学技术手段实施的危害国家安全、人生安全,破坏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侵犯他人财产安全的依法应收刑法处罚的行为。他是智能化犯罪的一种突出表现形式。 高科技犯罪有以下三个特点: 1. 高科技犯罪是一种智能型犯罪、作案技术性强、隐蔽性大、逃避打击和反侦查能力强 2. 犯罪手段和技能具有全新性,破坏性强,危害性大; 3. 以侵犯财产型犯罪为主,但不以次为限, 高科技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1计算机犯罪,主要表现在网络木马、色情网站、计算机病毒等方面,如侵入私人电脑获取个人信息或商业秘密和网络诈骗是最大的犯罪手段,还有股票市场诈骗;2运用现代技术伪造各种证、卡、印章和货币,如伪造房产证或黄金之类的贵重物品等等;3将传统工具加以改进,或进行精心研究,研制出新的犯罪工具实施传统的爆炸、盗窃、抢劫、杀人等犯罪,如利用化学药物迷惑他人;4信用卡犯罪,最常见的表现为信用卡诈骗,例如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许庭案,虽然最后是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但是也展现了我国抑制高科技犯罪的决心;5手机犯罪,表现为套取电话费、手机病毒等 一般来说,犯罪的科技化程度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成正比。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越高,犯罪的科技化表现就越突出,因此我国高科技犯罪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具有客观必然性。除了客观原因外,高科技犯罪的出现及发展还有其主观方面的原因。当前由于过分追求经济的片面发展,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制度的漏洞,法制也不健全,给了高科技犯罪以可乘之机。主观方面的原因包括:1高科技犯罪的严重危害性与社会公众、侦查主体的认识相对滞后的矛盾;2没有面对面的侵害对象,使高科技犯罪人在作案时觉得心安理得。 综合以上,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犯罪也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出现了许多犯罪的新手段和特点,在现阶段我们要做好犯罪预防工作,抓好社会治安工作,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吉海荣《转型期犯罪率增长的社会原因探析及刑事政策应对》 2易良春《青少年违法犯罪低龄化的原因及遏制对策研究》 3周仕平《从社会变迁透视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及其防控》 4张勇镰《流动与犯罪_转型期中国农民流动的社会秩序研究》 5邵道生《社会问题》 6廖露《中国社会转型期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研究》 7廖树华《当代中国热点于新型犯罪透析》
/
本文档为【试论我国改革开放后犯罪的新特点及其原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