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束定芳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 上外

束定芳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 上外

2012-01-15 14页 pdf 1MB 1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8776

暂无简介

举报
束定芳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 上外 2002年3月 第34卷第2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bimonthly) Mar.2002 V01.34No.2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 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 提要:隐喻理论中,Richards和Black的“互动理论”,Lakoff和Johnson等人的“映射理论”、Faucon— nier的“合成理论”等都旨在解释隐喻意义产生的过程,即隐喻的运作机制。这些理论都从不同侧面揭 示了隐喻运作过程的一些特点,但都不是完整的解释理论。本文...
束定芳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 上外
2002年3月 第34卷第2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bimonthly) Mar.2002 V01.34No.2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 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 提要:隐喻理论中,Richards和Black的“互动理论”,Lakoff和Johnson等人的“映射理论”、Faucon— nier的“合成理论”等都旨在解释隐喻意义产生的过程,即隐喻的运作机制。这些理论都从不同侧面揭 示了隐喻运作过程的一些特点,但都不是完整的解释理论。本文试图说明,隐喻涉及两个处于不同领域 (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概念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一互相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 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 结构,即隐喻意义。而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 关键词:隐喻、相互作用、映射、整合、相似性、双重影象 【中图分类号lH0—06 l文献标识码lA l文章编号]1000—0429(2002)02—0098—9 一、语义冲突:隐喻的基本条件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只有在一定的 语境中才有可能产生。孤立的词不可能成为隐 喻,我们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Ricoeur 1977)。 一般情况下,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 言语境两种。语言语境指上下文,或词语的搭 配或前后组合关系。非语言语境指交际环境和 文化背景等。隐喻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语义冲 突,它是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语义冲突也可 称为语义偏离(deviation),指在语言意义组合 中违反语义选择限制或常理的现象。语义冲突 可发生在句子内部,也可发生在句子与语境之 问。 1.句子内部的语义冲突 束定芳(2000)根据隐喻的句法特征区分了 名词性隐喻和谓词性隐喻(包括动词性隐喻、形 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等)。这些隐喻都可能 出现在句子层次。如: (1)Metabolically,thebrainisapig. 其中,thebrain与pig属不同范畴,用is将 ·98· 两者等同起来违反了人们对“brain”和“pig”的 特征和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两者的语义组合 出现了矛盾。用Black(1962)的术语来说,the brainis是“框架”,而pig是“焦点”。“焦点”与 “框架”的意义处于冲突之中。“焦点”是解决意 义冲突的核心,它应该作为隐喻来理解。 (2)Hiswifehadbeendamagedinacrash. 这是一个谓词性隐喻。其中,“damaged” 是“焦点”,而句子的其它部分是“框架”。由于 英语中“damage”这个词一般用于“物体”,这里 却用在了“人”身上,因此产生了语义上的冲突, 迫使我们从隐喻的角度来理解它的用法。实际 上,这一隐喻隐含着“Humanbeingisanobject” 这样一个概念性隐喻。再如: (3)Hefollowedhersheepishly 这也是一个谓词性隐喻,其“焦点”是副词 “sheepishly”。句子的其它部分为其“框架”。 “人”(he)和“sheep”的动作之间并不等同,只能 从隐喻角度来理解这一超常组合。因此,这一 句子的理解隐含着“Heisasheep”这f4二/i-隐 万方数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 喻。 因此可以说,几乎所有谓词性隐喻实际上 都隐含着一个更为基本的隐喻。而这种隐喻往 往可能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对某些事物的信仰或 某一特定文化对某些事物的特殊认识,也就是 Lakoff等人所说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例如: (4)他怒火中烧。 就隐含着汉语中“愤怒是火”这样一个更为基本 的概念隐喻。 与其不同的是,名词性隐喻更多地是直接 把某事物等同于另一事物,因此经常采用“Ais B'’这样一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如前面所 举例(1)。由于这类隐喻直接把“本体”和“喻 体”放在了一起,使语义间的对比和冲突更为直 接和显豁,因此它们往往更多地用来表达所谓 “新奇”(novel)的隐喻。 以上例子都是在句子内部所发生的语义冲 突,这种冲突提示听话者不能仅从字面来理解 句子的意义。此外,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语义 的冲突还可体现在整个句子所表达的意义与语 境之间的冲突上,这种冲突也可能是隐喻性话 语的信号。 2.句子与语境之间的冲突 如果我们仍使用Black的术语“焦点”和 “框架”,有时整个句子可以是“焦点”,而相关的 语境则成了“框架”。如: (5)Thatisn’tEnglish.That’sGerman 语境1:有一位哲学家不懂英语,也不懂德 语。他问一位同事,他手中的是英文的还 是德文的。同事这样回答。 语境2:一位哲学家用英语写了一篇哲学 论文,但其风格深受Heidegger的影响。说话 者如此评价这位哲学家的写作风格。 显然,在语境1中,句子(5)是个普通的句 子。但在语境2中,该句就是一个隐喻句。因 为,语境中的文字确实是“English”,说话者把 “英语”“硬”说成是“German”明显违反了Grice 会话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而根据Grice对 “会话含义”的解释,违反某一准则表明说话者 要表达的是一种特殊含义,像上面把英语论文 说成是德语论文就意味着说话者希望听话者透 过字面意义去推断说话者实际上所隐含的意 义,也就是“隐喻性”含义。 我们发现,句子的字面意义与语境的冲突 一般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句子中的指称词语 指的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所指对象,如: (6)Theoldrockisbecomingbrittlewithage 就句子本身而言,这是一个语义正常的句 子。但是,如果在某一语境中,“theoldrock”并 非指字面意义上的“rock”,相反,说话者所谈论 的话题却是一位“老教授”,那么“theoldrock” 这一指称词语的字面意义与说话者的实际所指 发生了冲突。整个句子由于话题对象的不同, 因而需要透过字面意义来理解。 另一种情况是整个句子,甚至是整个篇章 所描述的事态与实际语境中的事态完全不同, 但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或者说在某种 意义上,两类事态属于同一范畴。这种情况往 往是谚语或是寓言。如: (7)雷声大,雨点小。 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说话者并不是在描 述一种自然现象,而是另有所指。也就是说,说 话者描述的是与这种情况相似的另一种事态。 汉语中的许多四字格成语往往都有这种功能。 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鹬蚌相争,渔翁得 利”等。 二、隐喻运作的基本方式 然而,隐喻意义并非语义冲突本身,而是对 这种冲突作出的回应。隐喻是从一个自我毁 灭、自我矛盾的陈述构成一个有意义的自我矛 盾的句子。所谓“毁灭”应该是字面意义的毁 灭。而在这“毁灭”过程中,新的意义也就同时 诞生了。隐喻的语义冲突是隐喻成立的基本条 件,但它仅仅是一种线索,一种外在的形式特 ·99· 万方数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2002焦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2期 征,其真正的工作机制存在于接下来听话者对 这一隐喻真正含义的推断过程中。这一理解过 程涉及一个领域的语义特征向另一领域转移的 过程。 既然是冲突,就必须有两方或两方以上的 参与者。隐喻一般涉及两种分属不同范畴的事 物。中国传统修辞学中的“本体”和“喻体”, Richards的“tenor”和“vehicle”,Lakoff等人的 “targetdomain”和“sourcedomain”等都指出了 隐喻所涉及的有关方面。因此,隐喻就其结构 特征来说,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两个对 象”,二是两个对象属于不同的领域。“差异”是 构成隐喻的必要条件之一。例如,: (8)a.Anencyclopediaisadictionary b.Anencyclopediaisagoldmine 从本质和功能上来讲,“百科词典”就是词典的 一种,两者属于同一范畴,因此,(8a)在语义上 并没有什么异常。而“百科词典”与“金矿”属于 完全不同的范畴,两者的“并置”和“等同”就造 成了语义冲突,具备了隐喻所必需的基本要素。 如果我们把隐喻的理解过程分为“辨认”和 “隐喻意义推断”两个阶段(参见束定芳 2000a),前者是听话者通过明确信号或语义冲 突及其性质做出对句子须作隐喻性理解的判 断,而后者则是根据隐喻所涉及的两方事物之 间的关系对该隐喻实际意义或说话者真正意图 进行推断的过程。隐喻理论中Richards(1965) 和Black(1962)所提出的“互动理论”(Interac— tionTheory),I_,akoff等人(1987)提出的“映射 理论”(MappingTheory),还有最近Fauconnier 等人(1997)提出的“合成理论”(BlendingTheo— ry),都是对隐喻理解第二阶段所作的描述。我 们可以发现,这三种解释理论其实并不矛盾,它 们各有侧重,都有新发现;它们既互相重叠,又 互相补充。但其中任何一种理论,或三者结合 起来都还不能完全解释隐喻的工作机制。 2.1互动 Richards是最早提出“互相作用”这一概念 的修辞学家。他对隐喻的定义依据的就是“互 ·100· 相作用”这一: “要判断某词是否用作隐喻可通过它是否 提供了一个本体和一个喻体并共同作用产生了 一种包容性意义。如果我们无法分辨本体和喻 体,我们就可以暂时认为该词用的是原义,如果 我们分出至少两种互相作用的意义,那我们就 说它是隐喻”(Richards,1965:119)。 然而,Riehards虽然指出了隐喻的意义是 本体和喻体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但他并未就 这种互相作用的方式和基础进行讨论。后来 Black(1962,1979)在Richards互相作用理论的 基础上对隐喻中“焦点”和“框架”之间“互相作 用”的方式作出了具体描述。下面我们从Black (1979)对一隐喻实例的来看“互动理论”对 隐喻运作机制的解释: (9)Marriageisazero-sulTlgame Black认为,该陈述中具有一个“隐含复合体” (implicatedcomplex),这一复合体可被描述为: (G1)A“game”isacontest; (G2)betweentwoopponents; (G3)inwhichoneplayercanwinonlyattheexpense oftheother. 这样,相应的有关marriage的可能陈述就 取决于对“contest”、“opponents”,特别是“win— ning”的理解。下面是可能的一种理解: (M1)Amarriageisasustainedstruggle; (№)betweentwocontestants; (M3)inwhichtherewards(power?money?satisfac— tion?)ofonecontestantaregainedonlyatthe other’Sexpense. Black指出,以上隐含复合体中的三个成 分,Ii]I(G1—3),与相应的关于婚姻的陈述,即 (M1—3)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M2对婚姻的 陈述可以说正好与G2对两人游戏的陈述相对 应。但在G1向M1的转换中,说相似性要比说 等同更可信。至于M3,“gain”与其在G3中的 万方数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 意义相比,显然是一种引申的意义,因为婚姻中 的争吵常常不会有一般意义上的那种“胜利”。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Richards和Black的 “互相作用”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并不真正 指“本体”和“喻体”或“焦点”和“框架”之间“你 来我往”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义上的 “互动”,而是指由于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引发了 对某一陈述真正意义的“追寻”,而在这一实际 过程中,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喻体”的一系列特 征,即所谓“隐含复合体”,然后找出本体中“相 对应的”部分,再确定哪些可作为适合本体的 “可能陈述”。在这一过程中,本体和喻体互为 参照,前者是源,后者是限制某些理解的“过滤 器”(filter)。虽然Black没有明确说明喻体的 特征“转移”到了本体上,没有说明“互动”的方 式是“单向的”,而且限制理解范围的基础是两 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似性。但这些都隐含在他 对互动过程的解释中。 2.2 映射 如果说,Richards和Black对隐喻“互动”的 方向性(directionality)、系统性和依据的解释并 不明确的话,那么,Lakoff等人后来对隐喻意义 产生的解释就明确揭示了隐喻所涉及的两个领 域之间的互动这一重要特点。首先,从术语的 选用上,Lakoff等人避免了“tenor”、“vehicle”和 “focus”这样一些容易与单个词语联系起来的 概念,采用了“domain”(领域)这一术语,隐含着 单个隐喻后面所涉及的巨大意义网络。他们进 一步用“sourcedomain”和“targetdomain”来说 明两个领域互动关系的方向性,同时,他们把两 个领域之间的这种带方向性的互动称为“map— ping”(映射)。映射一般由源域向目标域进行, 因此具有单向性的特点。映射同时具有系统性 特点,即源域的结构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中。 这就是Lakoff提出的著名的“不变原则”(In— variancePrinciple)。 所谓的不变原则,就是隐喻映射在与目标 域内在结构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保留源域的认 知布局(topology),即意象图式结构。例如,如 果源域是个容器图式结构,容器的内部将映射 到目标域的内部上,外部映射到目标域的外部 上,边缘映射到目标域的边缘上。同样,在路径 图式中,源域中的起点被映射到目标域的起点 上,源域的目标被映射到目标域的目标上等等。 不变原则实际上是对映射过程的一种制约 (constraints)。也就是说,目标域内在的意象图 式结构不会受到破坏。目标域的结构限制了自 动映射的可能性。例如: (10)Lifeisajourney 在这一隐喻中,源领域是journey,目标领域是 life。源领域具有的显著结构特征包括: 1)旅行者; 2)旅行有开始、旅途和结束等结构; 3)旅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在(10)这一隐喻的理解过程中,journey的各种 显著结构特征,就被系统地映射到了life这一 领域。因此,life与journey一样,有始也有终。 人生旅途中,有时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可能充满 艰辛。因此,英语中有如下表达法: Hegotaheadst&rtinlife. I锄where1 wanttobeinlife. I锄atacrossroadsinmylife. He’Sneverletanyonegetinhisway He’sgonethroughalotinlife. 因此,根据Lakoff等人的观点,隐喻的意 义取决于源领域的意义和结构特征。在隐喻理 解过程中,源领域的结构被大规模地、系统地转 移到目标域中,并成为目标域结构的一部分,所 以前者决定了后者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不变原则”是一个 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源域中的一些重要结构关 系在目标域中仍得到系统的保留,并不意味着 源域中所有特征毫无保留地“映射”到目标域 中。 以上我们也可以看出,Lakoff等人的影射 理论虽然对隐喻所涉及的两个领域之间互动关 ·101· 万方数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2002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2期 系的方式和重要特点作出了描述,但Lakoff等 人感兴趣的是概念性隐喻,是深藏在人们概念 系统中的本体式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 例如,“时间是空间”、“生命是旅行”一类隐喻, 由于所涉及的一方是人们相对熟悉的事物,如 空间概念、身体及其功能等,它们本身具备一定 的结构和意义,另一方则是本身不具备自己独 有的(或限于认识能力尚未发现的)结构和意 义,因此后者完全借鉴了前者的结构,成为(当 时)认识该事物的唯一方式。“单向性”(unidi— rectionality)是这类隐喻的最大特点。虽然 Lakoff也提到了对映射过程的“制约”,但这种 制约恰恰来自源域,而不是“目标域”,因此真正 意义上的“互动”在Lakoff等人的理论框架中 实际上也不存在。“单向映射”其实无法解释像 “marriage”,“game”之类本身具有复杂结构的 隐喻其隐喻意义创生的过程和特点。 2.3合成(blending) 对Lakoff“映射理论”构成补充的是Fau— connier(1997)提出的“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理论。按照Faucormier的“心理空间理 论”(MentalSpaceTheory),隐喻涉及两个心理 空间。但是,在隐喻意义的创生过程中,不管是 源心理空间,还是目标心理空间,都为即将产生 的新的心理空间(隐喻意义)提供“输入”(in— put)。不但如此,还有一个凌驾于源心理空间 和目标心理空间之上的另一个心理空间—— “类空间”(genericspace),即两者的一个上位概 念,也为即将诞生的空间提供输入。这样,隐喻 的“互动”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两个空间,而是四 个空间。隐喻意义不仅仅是源空间和目标空间 之间的“互动”,而是源空间、目标空间和类空间 三者之间的“互动”。举个例子(参见Gradyet al1997): (11)Thatdoctorisabutcher 按照Fauconnier的理论,这一隐喻涉及了四个 心理空间:1)源空间,即与“doctor”有关的心理 空间;2)’目标空间,即与“butcher”有关的心理 ·102· 空间;3)类空间,即抽象程度更高,包括doctor 和butcher及其结构关系的更高一层的“类属 空间”;4)最终形成的合成空间。 每个空间都有一个具有特色的意义结构, 如在“医生”空间中,相关的概念包括“病人”, “手术室”,“手术刀”;相关的结构关系包括“医 生在手术室为病人做手术,目的是为病人康复” 等等。在“屠夫”这一心理空间中,相关的概念 包括“动物”、“屠宰刀”、“屠宰场”等,而相关的 结构关系包括“屠夫在屠宰场宰杀动物,目的是 获得动物的肉”等等。而在更为抽象的层次,有 一个包括了“医生”和“屠夫”在内的“类心理空 间”,其中相关的概念有“施事、受事、工(刀)具、 程序、目标”等。 ‘ 在理解“Thedoctorisabutcher”这一隐喻 的过程中,不但“屠夫”和“医生”构成了意义理 解的输入,而且“类空间”也是输入的来源之一, 最后形成的新的空间是一个经过了合成的 (blended)的空间,三个输入空间的特征在其中 都得到了体现。 新诞生的心理空间通过角色关系与屠夫联 系了起来,其面对的对象仍然是病人,但手中所 操的工具可能是手术刀,也可能是屠宰刀(有意 模糊),场所仍在“手术室”,目标是“为了病人的 康复”。但动作所进行的方式却是“屠宰”。最 终,事件结构之间对应关系的错位终于使听话 者得出“医生不称职”这一结论。 显然,“合成空间理论”细化了对隐喻意义 产生互动过程的描述,进一步揭示了隐喻理解 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结果。 但是,“合成空间理论”提出的目标域也作为输 入一部分的解释不够准确,因为目标域的主要 作用是对源域向目标域映射过程进行限制,本 身并不是映射内容的一部分。另外,需要指出 的是,Fauconnier等人提出的“合成空间理论” 并非专门用来解释隐喻。只是某些类型的隐喻 意义产生过程正好属于典型的概念合成情况, 可以通过这一理论得到解释。也就是说,合成 空间理论只能解释部分类型的隐喻,尤其是源 域和目标域结构都比较明显的隐喻。此处,“合 万方数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 成空间理论”也没能对概念合成的理据、“相似 性”及相关概念作出相应的解释。 三、相似性作用:隐喻意义产生的基础条件 如果说语义冲突是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 互动是隐喻意义产生的基本方式,那么相似性 就是这种互动过程的根据(ground),是区别隐 喻和其它相关语言现象的重要条件。例如,换 喻(metonymy)其实也具备我们前面说的语义 冲突和两个领域之间的互动这两个特征。但换 喻的基本条件是两个事物之间的邻近关系 (contiguity),如部分与整体关系(如“人手”与 “人”),所在地一机构关系(如“白宫”与美国政 府),标志性事物与某一事物(如巾帼与妇女、须 眉与男子)等,而隐喻却根据的是事物之间的相 似关系,如“Johnisalion”利用的就是“人”和 “狮子”之间具有“勇猛”这一共同特征。 亚里士多德指出:难能可贵的是做一个隐 喻大师。这是一种不能从别人那儿学来的东 西。它也是天才的一种标志,因为一个好的隐 喻隐含着在不同事物中发现相似性(Aristotle: Poetics,1459a:5-8)。 传统隐喻理论中的“对比论”(Comparison Theory)实际上也是对隐喻工作机制的一种解 释。“对比论”的基本观点可看作是认为每一个 隐喻其实都隐含了一个“明喻”,或者说,每一个 隐喻实际上就是省掉了“像”(英语中为like或 as)这样的明确标记。例如,在持“对比论”观点 的人看来,Thedoctorisabutcher其实就是The doctorislikeabutcher的省略形式。在理解的 过程中,我们只需要把这一成分补充上去,把前 者比作后者,就可以确定整个隐喻的含义。 “对比论”遭到批评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它 仅仅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且还在 于它颠倒了隐喻和明喻之间的发生学关系(参 见束定芳2000c:51),混淆了两者之间结构和 功能上的差异。但是,正如“替换论”一样,它也 揭示了典型的隐喻显而易见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Richards(1965)也提出本体和喻体之间需 要“理由”(ground),而这种“理由”就是两者之 间的相似性。但是,他却同时指出,我们经常找 不到隐喻的“喻底”,而且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 性所起的作用与相似性一样大。他甚至提出, 隐喻的效果主要不在于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 性,而在于它们之间各种特征的相互作用。这 样,Richards其实就把相似性的作用排斥在隐 喻工作机制的解释之外。那么,什么是相似性 呢?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所谓相似性,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 方。相似性有物理的相似性和心理的相似性之 分,此外还有程度上的不同。物理的相似性可 以是在形状或外表上及功能上的一种相似,心 理相似性是指由于文化、传说或其他心理因素 使得说话者或听话者认为某些事物之间存在某 些方面的相似。某些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可能很 大,某些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可能很小,有些事物 之间可能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相似性。前面我 们曾提出,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利用事物之 间人们已感受到的相似性,而创造相似性的隐 喻则将原来并不被认为其间存在相似性的两个 事物并置在一起,构成隐喻,从而使人们获得对 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或新的认识。可 见,相似性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下面 我们来讨论与相似性有关的几个主要特征。 1)形状相似 相似性可以指事物之间形状上的功能。如 下面的隐喻性词组,利用的就是两种不同事物 之间在形状上的相似,如nosesuspendedmotor (鼻式悬挂电动机),cheekboard(边),lip curb(唇形路缘)等。再如: (12)⋯⋯他提出,最理想的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的 教育应该采取“花瓶式”培养方式:首先巩固基 础知识,面要广,就像花瓶的底部宽才能站得 稳;底部以上就是一个收敛的阶段,代表了 “严”..-⋯·到了瓶口处,则是放开的,意味着希 望学生能够通过一些课外的训练和培养能具 有自己的创新精神。(《“花瓶式”模式当提 倡》,载《文汇报)2001/8/7) ·103· 万方数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2期 这也是一个利用了物体形状相似的隐喻例子。 说话者用花瓶的形状来说明学生的知识结构, 形象又生动。 2)功能相似 隐喻也可利用两个事物的功能相似。如: (13)Thisarticleprovidestheskeletonfora(andwe stresstheindefinitearticle)historyofpragmatics duringthe19thandearly20thcenturies,with themainfocusonEurope.The“meat”willbe putoninabookonwhichtheauthorsarecur— rentlyworking. 这一例子利用人的“骨架”的功能来说明历 史的“框架”。具体的内容之于历史框架相当于 “肉”之于“骨架”,两类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主 要是从功能的角度出发而想象出来。说是“想 象”出来的,因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客观上的相 似,这是一个“创造相似性的隐喻”。 3)心理相似 心理相似性指的是一种非物理意义上的相 似,即一种心理感受上的相似,一些常见的方向 性隐喻往往利用的就是某些事物的物理基础与 某些心理体验之间的相似,如受到根隐喻 “HAPPYISUP;SADISDOWN(幸福为向上; 伤心为向下)”的影响,英语中可以说: (14)a.I’rllfeelingup. b.Thatboostedmyspirits C.Myspiritsrose. d.Myspiritssank. 这些隐喻表达法的物理基础是:当人们悲伤或 沮丧时常常呈弯曲状;而直立的姿势一般与正 面情绪有关。 4)相似性的程度 相似性有程度之分。相似性的程度与隐喻 的隐喻性有密切关系。相似性程度的大小与事 物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一般情况 下,属于同类事物的相似性往往大于属于不同 类别的事物。但是,由于隐喻往往涉及两个不 同种类的事物,因此,我们所说的它们之间的相 ·104· 似性往往与一般所讲的相似性性质不同。 “⋯⋯说一个好人是‘正方形的’,是一个隐喻, 因为‘好人’和‘正方形’都是完美的”(Aristotle, Rhetoric:1412a)。 正方形和好人之间不存在任何形状或功能 上的相似,可是他们却因为都是“完美的事物” 而被归在了一类!从这个角度看,隐喻甚至可 以说是对事物的一种重新分类(recate90riza. tion)。 好的隐喻应该恰当地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 性。亚里士多德说,隐喻应当从有关系的事物 中取来,可是关系又不能太显著;正如在哲学里 一样,一个人要有敏锐的眼光才能从相差很远 的事物中看出它们的相似之点。阿耳库塔斯 说,公断人和祭坛是相同的,因为受害者都到他 们那里去避难(Aristotle,Rhetoric:1412a)。 5)相似性与人类的知识结构 毫无疑问,对事物之间相似性的理解与人 们的知识结构有关。我们知道,有三种知识与 我们的语言使用有关:逻辑知识、百科知识和词 汇知识。逻辑知识表达事物之间的逻辑结构关 系,百科知识包括所有与某事物相关的专业或 一般知识,词汇知识则是表达该概念的词的语 音、语法和所指意义的知识。每一种知识的多 少都对事物相似性的认识和理解产生影响。例 如: (15)Ravensarewidows.(Apache语的特殊语序,相 当于WidowsgI'eravens.) 一位Apache被咨询人是这样解释这一隐喻的: Ravensarewidows,thesepeoplesay.Theysaythat be(’丑tlseravensandwidowsarepooranddon’thave anyonetogetmeatforthem.Thisiswhysometimes theseWOlYlenwillstandnoAtryourcampandwaitlike thatuntilyougivethemfood.Itisthesamewaywith ravens.TheystandaroundneartheroadsSOtheycan eatwhatis。killedthere;theyjustwait1ikethatuntil somecarhitssomethingandkillsit.That’Swhat ravensaredoingwhenyouseethemstandingnear roads.Theyarewaitingtogetfreshmeat.(Basso 万方数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sue 高亮 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 这一隐喻的源领域是raven,目标领域是wid— OW,Apache人对这一隐喻的理解依靠的是对 raven特征的了解:standaroundneartheroads SOtheycaneatwhatiskilledthere;在(15)中, raven的这一显著特征转移到了widow身上。 两者的共同特征是poor,don’thaveanyoneto getmeatforthem。 有些隐喻,由于听话者对所涉及的事物之 一的知识不足,理解也会出现困难,如针对例 (1)Metabolically,thebrainisapig.这一隐喻, 尽管有了“metabolically”这一限制范围和提供 线索的副词,人们理解这一隐喻还是无从下手, 因此,作者必须“和盘”托出这一隐喻的真正喻 底: Itconsumesafifthofthebody’Soxygenandsimilarly largeportionsofitscaloriesandphospholipids.Greedy neuraltissuelyingaroundbeyonditspointofusefulness isa goodcandidatefortherecyclingbin.(Pinker 1994:295) 另外一些隐喻,由于人们对源域事物的相对熟 悉,因而说话者无需指出使用这一隐喻的理由。 如: (16)余光中:我说过我这一生的关系,可用很多女 性来说明,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 人,欧洲是外遇。 “母亲”、“妻子”、“情人”和“外遇”的主要特征人 们都比较熟悉,因此作者无须一一解释喻体与 本体之间的相似之处。这样做,不但使语言表 达简练,几个排比句显得十分整齐,而且把更大 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产生一种模糊、朦胧和 意犹未尽的美感。 综上所述,相似性是一个十分复杂和相对 的概念。也正是相似性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各种 各样丰富多彩的隐喻的出现成为可能。 四、双重影像:隐喻的生动性和美感的基本源 泉 与隐喻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方式(即源域结构和 目标域结构之间的互动)密切相关的是隐喻的 双重影像(doubleimage)。双重影像是隐喻之 所以生动的基本源泉。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 语言中的每一个单位都与其他词处于一种或是 聚合、或是组合的关系之中。例如,“喝”这个词 与“吃”、“饮”等处于一种聚合的关系,句法上可 以互相替代;与“水”、“汤”、“酒”等则处于一种 组合的关系。由于这些关系相对固定,使用频 率高,在使用者的大脑里便形成了一种图式结 构。关键词一出现,相关的意象便同时出现。 例如,当我们听到或读到“踢”这个词时,大脑里 自然就会出现与“踢”处于聚合和组合关系的相 关词或词语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意象: / 腿 所谓的双重影像,就是指隐喻中的异常搭 配,不但勾起了通常的联想关系和相对应的意 象,还同时诱发了听话者对新的搭配所构成的 意象的想象。例如,我们在听到 (17)Theshipploughedthroughthesea 时,我们脑海中首先会迅速出现一艘大船在大 海里航行和一位农夫在耕耘田地的情景。然 后,随着说话者继续说出“throughthesea”后, 我们大脑中便又迅速浮现出轮船在大海中劈波 斩浪,艰难而又缓慢地行进的意象。正因为隐 喻的这种双重意象性,隐喻才具有一般语言使 用所不具备的将本属某一领域的事物特征转移 到另一领域、所引起的相关意象从“不和谐”到 “和谐”的动态互动过程。再如余光中的《乡愁》 一诗: (18)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105· 之≥ \ 踢,_I球fI踩 / 万方数据 2002正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2期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转引自《文汇报)2001/9/26) 诗中,“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 是人们所十分熟悉的形象,诗人用它们来分别 作为人生不同阶段“乡愁”的喻体,不但使原来 无形的概念得具体、鲜明起来,而且这些不同形 象的排列、组合和交织使读者产生了无尽的联 想,增加了诗的生动性和表达力。 五、结束语 隐喻的运作机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隐喻的一个重要语义特征是喻体的意义 与本体或与语境的冲突,对隐喻的理解就是对 这种冲突的消除。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之间 的互相作用。在这一互相作用过程中,其中某 一领域(源领域)的结构关系和相关特征被映射 到另一领域(目标领域)。这一映射的结果是两 个、甚至是三个以上心理空间中概念之间的整 合。而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发生的基础是相似 性。这一相似性可以是物理和心理上的相似, 可以是客观存在,也可以在想象世界中存在。 相似性程度的不同决定了隐喻性程度的不同。 由于隐喻同时涉及两个不同领域,因此隐喻话 语具有双重影象的特点,它是隐喻话语之所以 形象、生动和意犹未尽的主要原因所在。 ·106· 参考文献 Aristotle.1954.RhetoricandPoetics[M].NewYork: 确eModemLibraryi Basso,K.1981.WisewordsinwesternApache[A].In R.I.asson.(ed.).Language,CultureandCogni— t/on[C].MacmillanPublishingCo.Inc. Black,M.1962.ModelsandMetaphors[M].Comdl UniversityPress. ——1979.Moreaboutmetaphor[A].InA.Ortony (ed.).MetaphorandTtmught[C]C哪h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Fauconnier,G.1985.MentalSpaces[M].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一.1997.MappinginThoughtandLanguage.Cam· bridge:Cal-nbridgeUniversityPress. Grady,J.,T.Oakley&S.Coulson.1997.Blending andmetaphor[A].InR.Gibbs&G.Steen (eds.).MetaphorinCognitiveLinguistics[C]. 1999.Amsterdam:JohnBe_njaminsPublishing Company. Lakoff.G.&M.Johnson.1980.MetaphorsWeLive 缈[M].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Lakoff.G.&M.Turner.1989.MoreThanCoolRea— son~A删GuidetoPoeticMetaphor[M].Uni— versityofChicagoPress. Lakoff,G.1987.Women,Fire,andDangerous 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 [M].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Pinker,S.1994.TheLanguageInstinct[M].Cam— bndge。MS.:TheMITPress. Richards,A.1965.低PhilosophyofRhetoric[M]. 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 Ricoeur,P.1977.确PRuleofMetaphor[M].Rout— Mge&KeganPaul. 束定芳,2000a,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 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2000b,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和语言学原因[J], 《外语学刊》第2期。 ——,2000c,《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收稿日期:200l一10—29; 本刊修订稿,2002—1—5 通讯地址:200083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 万方数据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 作者: 束定芳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 刊名: 外语教学与研究 英文刊名: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年,卷(期): 2002,34(2) 被引用次数: 133次 参考文献(16条) 1.隐喻学研究 2000 2.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和语言学原因 2000(02) 3.束定芳 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 2000(04) 4.Ricoeur,P The Rule of Metaphor 1977 5.Richards,A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1965 6.Pinker,S The Language Instinct 1994 7.Lakoff,G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1987 8.Lakoff,G;M.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 -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1989 9.Lakoff,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10.Grady,J;T.Oakley;S.Coulson Blending and metaphor 1997 11.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1997 12.Fauconnier,G Mental Spaces 1985 13.More about metaphor 1979 14.Black,M Models and Metaphors 1962 15.Basso,K Wise words in western Apache 1981 16.Aristotle Rhetoric and Poetics 1954 引证文献(134条) 1.金晶.牛新生 论英汉语言中"黑色"的概念隐喻异同[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1(1) 2.郭滨 语法隐喻·语法符号隐喻[期刊论文]-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3.戴淑君 关于"生活"的隐喻认知[期刊论文]-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0(1) 4.雷冬平 从"流水作业"和"流水生产"说起[期刊论文]-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 5.陈亚红 隐喻与翻译[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10(6) 6.蔡玲 通感的认知语言学阐释质疑[期刊论文]-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2) 7.李娟 烟草广告中的隐喻现象[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10(17) 8.梁旭红 英语委婉语的隐喻认知与语域映射[期刊论文]-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9.范洪涛 EFL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期刊论文]-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2) 10.王筑昤 概念隐喻的认知观对翻译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4) 11.董革非 英汉新闻中的概念隐喻所体现的认知策略对比[期刊论文]-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12.臧永红 从合成空间理论看矛盾修饰法的认知过程[期刊论文]-昌吉学院学报 2010(2) 13.朱成棋.苏建荣 隐喻传播机制的模因分析[期刊论文]-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14.段婷婷 简述文化在概念隐喻中的作用[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3) 15.金花漫 英汉语抗震救灾"战争"隐喻的认知对比[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9) 16.王惠 隐喻认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2) 17.朱敏 从中英文化对比角度看商务新闻概念隐喻的英汉互译[期刊论文]-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18.郎佳 计算机及网络语言隐喻的运用原理[期刊论文]-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5) 19.陈如心 以认知角度看汉语广告中的隐喻[期刊论文]-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3) 20.惠红军 数量结构"一把"的非范畴化现象探析[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0(8) 21.聂启平.刘洁 电视广告隐喻的工作机制[期刊论文]-内江科技 2010(11) 22.李洪 认知隐喻观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东京文学 2010(12) 23.张凤娟 从识解理论诠释隐喻识解操作及其语言认知功能[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10) 24.杨德祥 言论是火:美国法院判决书中的隐喻研究[期刊论文]-西部法学评论 2010(6) 25.路静 认知语境在隐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期刊论文]-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 26.周北南 汉语名词陈述化概说[期刊论文]-毕节学院学报 2010(12) 27.李秋梅 隐喻和象似性关系研究[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 2009(22) 28.马明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隐喻直陈性及相似性[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3) 29.蔡玲 动觉感官意象图式——通感隐喻的认知模式[期刊论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9(5) 30.邓海丽.霍金根 隐喻象似还是象似隐喻——基于《天鹅与倒影》的认知分析[期刊论文]-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9) 31.黄海泉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分析隐喻现象[期刊论文]-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11) 32.黄远竟.云虹 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汉英隐喻相互借用[期刊论文]-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9(8) 33.刘玉娟 英汉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及其对隐喻翻译的影响[期刊论文]-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2) 34.范熙 英汉语中关于"头"的隐喻对比[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 2009(7) 35.曾剑双 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名词的翻译[期刊论文]-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 36.郭霞 概念隐喻的认知多维性[期刊论文]-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37.苏立昌.李建波 从概念合成理论看隐喻翻译[期刊论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3) 38.张辉.杨波 隐喻和转喻的区分:研究现状和分歧[期刊论文]-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9(1) 39.陈一睿 体验哲学:英语量词性隐喻阐释[期刊论文]-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2) 40.邓海丽.禾雨 Swan and Shadow的象似与隐喻认知分析[期刊论文]-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9(6) 41.韩国华 隐喻的认知与文化功能研究[期刊论文]-大家 2009(10) 42.王翠莲.张红霞 教学课堂的隐喻化尝试[期刊论文]-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 43.马明 现代认知视野中的传统隐喻观[期刊论文]-理论界 2008(12) 44.何芳 从"两域映射"到"空间合成"——关于隐喻的认知探讨[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08(34) 45.柯贤兵 试论广告音乐的隐喻认知[期刊论文]-咸宁学院学报 2008(2) 46.郭中子 英语外来语的汉译认知解读[期刊论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6) 47.苏立昌 概念隐喻与传统意义理论研究之比较——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意义研究的特征及理论局限[期刊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 48.柴俊锋 概念合成对英语复合名词语义构建的作用[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8(43) 49.林宝珠 隐喻分析与语言教学[期刊论文]-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50.蔡基刚 英汉隐喻词构成与比例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2) 51.吕煦 仿拟修辞的认知解读[期刊论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6) 52.马明.陈瑶 隐喻本质的哲学反思[期刊论文]-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 53.邢清清 隐喻:知识传递的基础[期刊论文]-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z1) 54.刘凤花 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解读[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8(1) 55.陈晚姑.曾建湘 名词性合成词意义建构理论述评[期刊论文]-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56.杨桦.李斌 隐喻的认知理论与英语教学[期刊论文]-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8(4)
/
本文档为【束定芳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 上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