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问卷调查难点问题分析

问卷调查难点问题分析

2011-11-29 3页 pdf 77KB 8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31891

暂无简介

举报
问卷调查难点问题分析 民意调查、社会调查常常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即问卷 调查。它是以问卷为载体,向被调查者收集调查对象有关资料 或征询态度意见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问卷调查往往出现被拒答和问卷质量不高的情况,因此有必要 研究影响问卷调查成功的难点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加以解 决。 问卷调查最难点是要使被调查者接受问卷和理解问卷,并 给出准确答案。现对影响其的原因进行分析: 1.调查者对调查意义不认同(研究目的在被调查者心目中 不具重要性);被调查者对调查不感兴趣; 2.调查者身份的认同(研究机构的权威性和可信...
问卷调查难点问题分析
民意调查、社会调查常常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即问卷 调查。它是以问卷为载体,向被调查者收集调查对象有关资料 或征询态度意见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问卷调查往往出现被拒答和问卷质量不高的情况,因此有必要 研究影响问卷调查成功的难点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加以解 决。 问卷调查最难点是要使被调查者接受问卷和理解问卷,并 给出准确答案。现对影响其的原因进行分析: 1.调查者对调查意义不认同(研究目的在被调查者心目中 不具重要性);被调查者对调查不感兴趣; 2.调查者身份的认同(研究机构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3.被调查者对社会有偏见,心理有缺陷,或者十分保守、 孤僻,不愿做利人不利己的事情; 4.被调查者认为,参与调查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 处,还有可能造成麻烦和损害,自己不值得参与; 5.由于被调查者只具备一般文化水平(教育、学识等), 害怕在访谈过程中暴露自己的缺陷、低能或贫乏; 6.被调查者因工作忙,不愿被打扰,不愿花时间接受调查 或对访问员有反感,不愿配合; 7.被调查者曾有不愉快的受访经历,不愿再自寻烦恼; 8.被访问者不在家或出差在外,见不上面或联系不上。 1.被调查者的内在意向(如果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研究中 所讨论的问题的意见和观点有矛盾,那么提供准确资料的动机 就会降低); 2.问题和答案设计不合理、不科学,使被调查者产生厌烦 一、问卷调查的难点问题 (一)影响被调查者接受问卷的原因 (二)影响被调查者答卷质量低的原因 或焦虑心理,也就是说产生压力,资料也就难免不准确。 1.调查机构声望还不够的话,可以找名气大的权威性机构 合作,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可信任度; 2.挑选和较好的可靠访问员; 3.调查前做好力度较大的宣传工作,帮助调查对象提高认 识,消除顾虑,取得信任,提高调查对象的参与热情; 4.在调查实施过程中,针对拒访人员的具体情况开展耐心 细致的思想工作,作出保密和不会给受访人事业损害的承诺; 5.给被访问者带去一份小礼品; 6.一次不行,第二次再去,以诚感人,消除反感情绪; 7.上门没有见面的,可以直接赶到他目前的所在地进行访 谈(方便的话);也可以另约时间,或者可以请熟悉一些事实 方面情况的其他人代为回答。 1.说明信的设计。说明信的设计是问卷设计的第一阶段, 主要目的是使被调查者接受问卷。因此,说明信要让被调查者 了解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了解调查组织者的身份以及填写问卷 的要求、应注意的问题,以便于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和配合。 说明词要态度真诚、口吻亲切,这是使调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 证。在涉及到敏感性问题的时候,如有关被调查者健康或者经 济状况的指标,会引起被调查者的担心和顾虑,从而产生抵触 心理而拒答。由于不能完全不提这些敏感性问题,因此在说明 信中向被调查者宣传严格的保密规定,使他们相信他们的个人 资料不会被第三者知道,也是至关重要的。 2.问题和答案的设计。通过说明信,让被调查者初步了解 调查的目的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顾虑,接受问卷,但并 不意味后面的调查就会顺利进行。目的和内容要通过具体问题 二、如何解决这两个难点问题 (一)对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二)从问卷设计上考虑解决 王 瑛 (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民意调查、社会调查常常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以便了解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 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采取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务。本文通过对问卷调查中普遍存在拒答和问卷质 量不高的原因分析,提出对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从问卷设计上考虑的解决方法,并指出在答案设 计上应注意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问卷调查的成功率。 关键词:问卷调查;问卷质量;设计 问卷调查难点问题分析 24 《浙江统计》2009年10期工作实务 体现出来,如果这些问题和答案的设计使被调查者产生厌烦、 焦虑心理,也就是说产生压力,资料也就难免不准确。问卷设 计的原则,必须作到“明、省、严、巧、简、试”。 明:调查的问题明确,不似是而非,能使被调查人熟悉或 易感受和便于思索; 省:尽量减少敏感性问题; 严:设问严密,需要别人回答的问题之逻辑严谨; 巧:问卷在布局上要巧妙安排; 简:提出的问题内容不宜繁多,切忌漫无目的地提问,否 则会使被调查人产生厌烦心理; 试:调查问卷确定后,最好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通过试 填,检查问卷内容、时间是否达到预期要求,以便发现问题, 及时修改。 (1)问句的设计上要注意的具体问题 ①问句必须符合客观实际。问句是通过提问来搜集资料 的。因此,设计哪些问句,必须从实际出发。特别是设计涉及 大范围调查的问卷时,一定要做尽可能详细的研究,使所列的 问句符合当前社会经济现状和科学发展水平,符合大多数人的 思想意识、文化素质、语言习惯、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符 合调查研究的实际需要。这样,其就便于让被调查者理解和回 答。 ②问句的多少必须从多方面综合考虑。问句的多少,决定 着问卷的长度。一份问卷以多少问句为宜,应根据调查目的和 任务,被调查者的情况,调查所拥有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 间等多因素综合研究确定。但经验明,一份问卷控制在 30分钟以内比较合适。 对于那些可要可不要的问句,坚决不要。这就要在保证 相关问句衔接的同时,尽量避免问句之间的信息重复,以用 尽量少的问句取得尽量多的信息。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轻 被调查者的负担。所提问题和占用时间越少,越能免除被调 查者产生的厌烦和畏难情绪,从而提高回答的质量和有效回 收率。 ③问句必须是被调查者有能力回答的。被调查者回答问题 的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记忆和计算能力以及知 识面和知识水平等。设计问句时必须考虑被调查者是否有能力 做出准确回答。应避免在问卷中出现不可能或不太可能正确理 解和回答的问句。尤其要避免向一般的被调查者询问某些理论 性很强或专业性的问句。设计问句时还必须考虑被调查者是否 具有回答问题的条件,即回答问题客观可能性。如向没有看过 某则广告的人询问广告效果、向未婚青年提问什么是幸福婚 姻、向男性消费者询问女性化妆品的使用效果等,都很不恰 当。对于超出被调查者回答能力和条件的问句,被调查者因不 知如何回答而可能予以拒答或随便回答,这就必然降低调查资 料的可信程度和调查质量。 ④问句设计要考虑人们的心理因素和心理承受能力,不提 或少提隐私和敏感性问题。例如,“您每年工资外的收入有多 少”、“您是否有过偷漏税行为”等问句,都不应在问卷中直 接出现。因为对于这样的问题,被调查者并不情愿做出真实回 答。但是,有时对一些敏感性或隐私性问题的了解和调查又是 必要的,这就要求注意问句出现的方式,同时作好必要解释和 落实保密措施。 (2)问句表述方面应注意的具体问题 问句表述应在问卷设计中引起重视,不正确的表述能引起 结果的很大变化。 ①问句的语言要通俗易懂、简单明确、标准。问句 中不要使用复杂、抽象、过于专业化的术语或缩略语,使用 的词语、概念、指标等,都应是得到了社会公认或符合有关 规定的,不可以随意杜撰或新造,也不可随便用简写语。如 “你的消费观是什么”,就太抽象、笼统,不易回答,特别 是要让文化程度低的被调查者也能理解(文化低的人心理上 有自卑感,害怕被瞧不起,会不懂装懂,影响问卷调查资料 的质量)。 问句也应尽量不使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或容易引起误解 的词语,如“好像”、“大概”、“可能”、“也许”等,都 是模棱两可词,都应尽量避免使用。如果不可避免则要予以限 定。对于“经常”、“有时”、“许多”、“很长”、“相当 长”、“某种程度”等词语,在非使用不可时,为避免不同的 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必须有明确的说明,如“经常”指每周 至少一次等。对于容易产生异义的概念,则就在使用时给出明 确定义或进行具体解释。 另外,陈述问题时最好不用长句子,文字应简洁,使问题 尽可能清晰、简短,让人明白。 ②问句的内容要具体、单一,避免双重问题。双重问题是 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合在一起提问。如:“你的父母都 是教师吗?”就包含两个问题,即“你父亲是教师吗?”和 “你母亲是教师吗?”这类双重问题难用一个答案做出回答。 例如,上述问句中若父亲是教师,母亲不是教师,就使被调查 者不知如何回答。因此,应使比较复杂的问题具体化和单一 化,对多重含义应分别提问,这样才能使被调查者做出具体、 准确的回答。 ③提问的态度要客观,不能带有诱导性或倾向性。问句若 带有诱导性或倾向性,就会影响被调查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从 而不能反映其真实意向,最终使回答失去客观性。例如“×× 牌啤酒泡味丰富、口味清纯,你对它印象如何?”就带有明显 的倾向性,客观上引导被调查者朝好的一面回答。如果问“难 道你不考虑⋯⋯,不是这样吗?”会使人倾向于否定的回答; 而问“难道你不愿意⋯⋯?”会使人转向肯定的答案。因此, 提问时应保持中立态度,使用中性语言,以便获取客观、公 正、准确的资料。 ④提问方式恰当,不要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避免使用否 《浙江统计》2009年10期 工作实务 25 定句。提问方式要使被调查者接受。特别是敏感性问题,如果 直接询问往往引起很高的拒答率,因此最好采取间接询问的方 式,并且语言要特别委婉。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释疑法:即在问句前面写一段消除疑虑的文字,或在问卷 的说明词中表明将对被调查者绝对保密,并说明采取的保密措 施。如在美国一项关于信用卡的问卷调查中,在一个关于透支 现象的问题前加上这样一句话:“最近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美国 人是负债的,这是因为人们往往会透支”。这就会提高被调查 者回答问题的情愿程度。 假定法:即用一个假定性条件作为问题的前提,然后再询 问被调查者的看法。例如在了解人们的生育意愿,直接问“您 想要几个孩子”是不妥的,应改为“假如国家取消生育政 策,你愿意要几个孩子?”。 转移法:即把本就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填答的问 题转移到由被调查者根据他人的情况来阐述自己的想法。 我们可以在这类的问题之前加一段开场白:“对同一问 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每一个 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和观点。”也可以用下列方式表述问题:一 些人认为⋯⋯,另有些人持有相反的意见,而你认为如何? 另外,在问句中不要使用否定式,因为对否定形式的提问 人们往往不习惯,容易把句中的否定词漏掉,结果造成错误回 答。例如“是否有许多食品商不愿意不在标签上注明保质 期?”就会使人不能一下子明白其真实意思,从而造成错误的 理解和错答,况且这种误答又往往难以发现。因此在设计问句 时最好不要用否定式提问。 在表述问题时,还要注意每种语言都有带感情色彩的词。 在问题的表述方式上要注意下列情况: 是否给人以过重的感情负担?(会产生焦虑心理) 是否使用难懂深奥,语法结构复杂的问题?(会产生自卑 和烦躁心理) 使用的是不是老一套的程式?(会产生厌烦心理) 包不包括享有威望或权威的名字?(会产生崇拜或不安全 心理) 是否利用了旨在使被调查者倾向于某个方面的鼓励性号 召?(会产生顺应心理) 问卷中的所有问题在表述时应考虑上述五项要求。这样可 避免产生如下几种错误,从而提高问卷质量: 一是动机性错误。问题表述有提示性质、犯有动机性错误 的问卷,能引起被调查者或是企图猜想研究人员“想要”从被 调查者那里得到什么答案,或者被调查者打算回答得对自己有 利; 二是结构性错误。这类错误是因为向被调查者询问他可能 不熟悉的题目或事件时,就有损害他的威信和自尊心的危险, 这会降低被调查者提供使研究人员感兴趣资料的动机; 三是解释性错误。这类错误是在问题中有不明确或多义性 的词和用语,以及问题的语法结构复杂,这些都会使被调查者 不理解其目的和内容,并且对问题做不同的解释和回答。 (3)具体在答案设计上要注意的问题 ①问题后列出的答案应包括所有可能的回答。只有这样, 才能使每一个被调查者都有答案可选,不至于因所列答案中没 有合适可选的而放弃回答。如果不可能把所有的答案一一列 出,那么应在若干答案后面,加一类“其他”,这样就可使在 前边所列答案中没有适当答案可选的人选择这一答案。 ②不同答案之间不能相互包含。每一个问句后所列出的答 案之间必须互不相容,互不重叠,否则被调查者作出有重复内容 的双重选择,就会对资料的整理分析不利,影响调查效果。例 如:你喜欢阅读哪类图书?A文学艺术类;B自然科学类;C社 会科学类;D经济管理类;E会计类;F统计类。备选答案中会 计类、统计类图书都可属于社会科学类或经济管理类的图书,对 于喜欢这两类图书的人来说就可以有几种答案可以选择,因此不 符合答案唯一性的要求,也不便于资料的整理分析。 ③答案的表述必须简单易懂、标准规范。答案应尽可能简 单明确,不要使用晦涩难懂的词语,语言应标准规范,分类应 符合已有的各科(统计)分类标准,例如行业分类就应符合行 业分类标准。 ④对于敏感性问题的答案可以采用模糊理论来设计。例 如:“你每月收入属于下列哪个范围?”A500元以下; B500-1000元;C1001-1500元;D1501-2000元;E2000元 以上,由于每一个答案都有一定的区间范围,回答者不用担心 被人知道其确定收入,因而一般愿意做出回答。这样虽然得不 到确切数字,但总比引起拒答或错误的资料要强。 此外,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有很多问句的答案是可以应 用模糊理论来设计的,被调查者只需回答模糊数量就可以了, 不需要回答具体数量。例如:“今年与去年相比,您的生活水 平有何变化?”被调查者只需回答提高了或降低了或差不多即 可。这种模糊数量的答案,被调查者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记 忆、计算,也不必思考答案如何表示,只需从已给的几个模糊 数量答案中选择自己赞成的答案就行了,十分迅速方便,调查 者也不需要花很多时间、人力去进行整理、计算,而调查的结 果同样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因此调查效率比较高。 [1]唐学文,陈本和,孙延庚,杨雯.前苏联科学院社会学 研究所,社会学手册[M](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2]柯惠新,丁力宏.市场调查与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 出版社,1999. [3]蒋剑辉.民意测验与社会测量[M].北京: 中国物价出版 社,2000. [4]王瑛.问卷调查的质量控制.商业经济与管理 [J],2003(4).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高姗) 26 《浙江统计》2009年10期工作实务
/
本文档为【问卷调查难点问题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