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毕淑敏生命意识

毕淑敏生命意识

2020-07-07 2页 doc 106KB 4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xxj7584

暂无简介

举报
毕淑敏生命意识哈尔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目录摘要………………………………………………………………………………&hellip...
毕淑敏生命意识
哈尔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目录摘要……………………………………………………………………………………………………………………2ABSTRACT………………………………………………………………………………………………………3前言……………………………………………………………………………………………………………………4一、独特的生死观………………………………………………………………………………………………5(一)快乐地生…………………………………………………………………………………………………51.生活要有理想与追求……………………………………………………………………………………52.生活要有质量与尊严……………………………………………………………………………………6(二)尊严地死………………………………………………………………………………………………61.对尊严的诠释…………………………………………………………………………………………62.主动的死亡…………………………………………………………………………………………7(三)生死相通…………………………………………………………………………………………71.生与死的双重变奏……………………………………………………………………………………82.将“生”与“死”整合,直面生命的意义………………………………………………………9二、多层的生命意识………………………………………………………………………………………………10(一)医学中感悟生命……………………………………………………………………………………11(二)军旅中感悟生命……………………………………………………………………………………12三、女性的生命悲歌………………………………………………………………………………………………13(一)对女性生存的关注……………………………………………………………………………………14(二)强烈的母性意识……………………………………………………………………………………15结语……………………………………………………………………………………………………………16注释……………………………………………………………………………………………………………………17参考文献………………………………………………………………………………………………………………18后记……………………………………………………………………………………………………………………19摘要毕淑敏的小说创作,在当代的文学创作中以其独特的创作特色成为一道绵长而亮丽的风景线。在她的小说创作生涯中,她以中国人的禁忌话题——死亡作为其创作的主题,以此来唤醒人们的死亡意识。同时,毕淑敏对生命意识和女性意识也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从而共同构成了她小说中独特的生命关怀。由于毕淑敏在生死观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理解以及由此所体现出来的对人类生命的关怀,所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试从三方面阐述毕淑敏的“生命意识”小说创作的演变流程,归纳其独特的生死观,并且透过她的生死观体会到她由此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第一部分为独特的生死观,从快乐地生、尊严地死等几方面来阐述毕淑敏对生命的理解,向人们传达关于生命的全新思考。第二部分为多层的生命意识,根据毕淑敏特殊的人生经历从医学、军旅两方面表达出作者的生命意识。第三部分为女性的生命悲歌,从对女性生存、母性的关注两方面来阐述作者对当今女性不同角色所引起的思考。关键词:生死观;生命意识;女性生存;母性意识ABSTRACTWomanwriterfullyShuquicknovelcreations,theliteratureinthecontemporarycreationsinbecometogetherextendingfarbutbrightscenerylinebyhis/herspecialcreationsspecialfeature.Athernovelcreationscareerin,sheusesthetabootopic-deathofChineseasthetopicofitscreationsandwakespeople'sdeathconsciousnessupswiththis.Atthesametime,fullytheShuwasalsoquicktoexpresstolivesconsciousnessandfemaleconsciousnesstremendousconcern,constitutedspeciallifecareinhernoveltogetherthus.BecausefullytheShuisquickthespecialcomprehensionexpressedisatthelifeanddeathviewandfromhereembodyoftocareofthemankindlife,soarousedpeoplebiggesttopayattentionto.ThistexttriesfromthreeaspectsandelaboratesfullytheShuturningintoofquick"lifeconsciousness"novelcreationsprocessandinducesitsspeciallifeanddeathview,andrealizesthroughherlifeanddeathviewshefromherelifeconsciousnessforexpressing.Thefirstpartisspeciallifeanddeathview,fromhappilylivinged,dignitygroundthecomprehensionthatwaitedforeverseveralaspectstoelaboratefullytheShuandisquicktothelives,informanallnewthinkingconcerninglifetopeople.Thesecondpartexpresseslifeconsciousnessofanauthorsformulti-layerlifeconsciousness,accordingtofinishingShuquickspeciallifeexperiencingfromthemedicalscience,troopsbothside.Thethirdpartissombersongforthefemale'slife,fromexistedtothefemale,theconcernbothsideofmaternalinstincttoelaborateauthortonowadaysthethinkingarousedbyfemaleanddifferentrole.Generalize,induceandemphasizedfullytheShuisquickatlifeconsciousnessexpressofspecialrealisticmeaning.Keywords:Lifeanddeathview;Lifeconsciousness;Thefemaleexists;Maternalinstinctconsciousness前言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不停地苦苦探寻和追问生命的价值、意义,并不断地汇集了对自身本体的积极把握的经验。文学创作中的生命意识也随着人们尊重个性、表现自我、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的这种声势浩大的思想潮流而浮出历史地表。毕淑敏于1952年出生于新疆,是一个极具社会责任感及独特经历的作家。毕淑敏十六岁离开北京,到我国的西部边陲参军,多年的军旅生涯及她的医生职业,让她目睹了比一般人更多的死亡,使她不停地思考和探寻死亡背后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些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与体验,在毕淑敏的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她在文坛初露头角时创作了一系列以军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如87年的处女作《昆仑殇》,《阿里》,《补天石》等名作,以及90年代以来发表的中篇小说《预约死亡》、《生生不已》、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毕淑敏毫无例外地选择了死亡作为创作结构的脉络和生命关怀的切入点,对于中国人历来都忌讳的话题——死亡,给予了无限的热情与关注,试图借对死亡本质的诠释,不断追问人类历史上古老而又弥新的问题——生命的存在意义。用浓厚的理性色彩和厚重的现实关怀,为我们带来了艺术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毕淑敏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充满了深切的关怀,希望以悲悯的情怀描述死亡,以此唤醒人们的死亡意识,从而更加珍视生命,重视生命的意义,体现了她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因而,人们把毕淑敏的小说定位为“生命关怀小说”。本文力图在已有的对于毕淑敏作品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和具体的作品解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毕淑敏在生命意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理解。在本文中,笔者从生死观、多层的生命意识、女性悲歌三个方面探究毕淑敏文学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力图在研究内容上加以丰富,在深度上加以挖掘,尽量丰富和完善有关研究主题。一、独特的生死观(一)快乐的生毕淑敏是一位具有独特经历的作家。52岁的她,以其不同的人生历程对生命有着独特的理解。她说:“死亡像一把利刃悬挂在天空,时不时抚摸一下我们年轻的头颅。没有身临其境的人,是无法想像在那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人自身的生命力是何等软弱。”[1]这种全新的死亡体验,是昆仑山呼啸的风雪卷走了毕淑敏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后留给她最珍贵的馈赠,使她的生命感悟充盈着一种平实和朴素。所以她认为快乐的生活才是智慧。那么怎样才算快乐的生活呢!1、生活要有理想与追求活着要有理想、追求要努力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本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没有新意。不过,在当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里再来看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没有使人们的精神追求同步增长。在《红处方》中毕淑敏笔下的主人公简方宁就是一个富有理想和追求的人,她虽然出身工人家庭,却一直想成为医学权威,想让自己的一辈子过得更有意思,名字像旗帜一样飘扬起来,一辈子做个好医生,治病救人。这对现实社会中相当一部分混天过日的人是一个当头棒喝。毕淑敏关注现实社会生活,超越性别视角,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我们看到了她对现实人生的执着探索和不倦追求,对理想与实现人生价值的热切呼唤。2、生活要有质量与尊严毕淑敏的小说分为军旅小说和新体验小说。军人和普通人的死亡是毕淑敏小说的重要内容,而这些人的死亡都是因为人的尊严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损害,他们都到了必须用生命来捍卫尊严的程度,他们的死亡都具有不可逆转性。对尊严话题的一贯关注表现了毕淑敏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的生存本质的关注,这也是毕淑敏不同于其他女性作家的典型区别。简方宁对生命和生活倾注了满腔的爱,她生存的意义就是要做一个优秀的医生,只要病人快乐她心里就充满快乐。她做到了,她由于自己精湛的医术和精卫填海般的奉献精神,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所有人的尊重,包括医生、护士、病人及其家属的敬佩与尊重。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她活得非常的尊严,活出了生命的质量。可是,她受庄羽暗算中了剧毒,她美丽的外表、从容自信的风度、典雅的气质,高贵的人格将不复存在;她很快会和吸毒者庄羽一样毫无分别,脸是银杏绿色,眼眶是茄子蓝,面色枯槁,骨瘦如柴,变成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残缺而病态的人;她再不是美丽生命的象征,她再也不能非常艰苦但却是非常自豪非常荣耀地活着,她再也不是庄羽眼中“太高尚、太尊贵永远攀不上”[2]的院长,她会无法控制自己吸毒的欲望,她会变得谎言飞舞,尊严扫地,人格沦丧。简方宁选择自杀舍弃了生命,不是她不热爱生命,恰恰是她对生命曾经美丽存在的最后证明,是她对个人尊严的最后捍卫。毕淑敏通过简方宁的死,呼唤现实社会中那些醉生梦死、灯红酒绿、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而浪费生命的人们重视生命的质量,活出人的尊严。人生有许多事情难以选择和把握,但有一点人是可以把握和选择的,那就是人生的态度,只有积极地、向上地、努力地、乐观地去对待生活,人生才会有亮色。快乐作为一种生活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生活质量。毕淑敏不少作品给我们展示了苦难和死亡,然而作者并不是单纯地把有生命的东西撕碎给我们看,在她的作品中实际上也处处流动着对快乐的追求。她认为,快乐不仅是生理现象,也是精神现象,能够获得快乐,依赖精神条件也依赖生理条件。衰老、病痛、现实困境都会抵制人们快乐的产生。快乐是肉体问题,更是形而上的问题,每个人对快乐的理解不同,但是都应该达到这样一种共识:“克服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困难,有意识地去追求快乐”。[3](二)尊严地死生命是向着死亡的存在,从思想上正视死亡,理性地接受死亡,应该是我们对待死亡的一个基本态度,但是当死亡真正来临时我们会很恐慌,我们从思想上该如何应对呢?毕淑敏提出了有尊严的说法。她指出:“尊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人类对自己生命整个过程的一个呵护”。[4]死亡是人人不可回避的事实,虽然中国人历来忌讳甚至拒绝谈论死亡,但仍然要面对这如同生一样令人无法抗拒的最终结局。值得庆幸的是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的生物,可以选择文明进步的死亡方式,缓释或消除死亡时精神上的恐惧与肉体上的痛苦,从而让我们保持着人的尊严平静地迈向死亡,这种人道的死亡意识的确立与培养,对于我们这个缺乏宗教传统而只有混乱的天命观念的民族来说,显然具有超前和挑战的意义。在毕淑敏的预约死亡中,作者以一个医生严谨客观的态度为读者描述了真实的死亡过程,更以一个女作家的身份为我们塑造了充满爱心、为维护人的尊严而尽心竭力的人物形象,富有事业心的院长,后悔选错职业却又尽心尽责的齐大夫,在肮脏与死亡的映衬下越发体现出生命的美丽与优雅的员小白,正是他们精心捍卫垂死者,把人道的精神铺到个体生命的临终舞台。1、对尊严的诠释尊严大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它是有别于物质享受的精神满足,它不是对金钱物质之类初级层次的追逐,而是一种因自身完善而心灵愉悦的高层次需求;第二,与那种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无视社会和他人的极端利己主义不同,尊严尊重的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注重社会对自己的评价”。[5]尊严意识作为生命意识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当它不能在生中体现时,有时候是在死中表达的,所以卑微者们用死亡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就显得尤为可贵。《女人之约》里的郁容秋就是一个执着追求自己的精神价值,积极维护自己尊严的一个人物。郁容秋是一个名声不好的女人,当厂子陷入三角债的困境时,她却毅然同厂长约定,如果她为厂里要来欠款,那厂长就在众人面前给她鞠一躬。最后,当郁容秋冒着一次次醉酒的危险为厂子要来欠款时,她的身体也因此而病入膏肓。但是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没有忘记要求厂长践约,仍然在为实现她人生最后的价值和尊严期待着女厂长的到来。然而,女厂长却以她名声不好为由失约了,郁容秋终于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人间。低矮的人其实更渴慕高大,曾经失去尊严的人其实更需要尊严。“我是个普通人家的女儿,偏巧生得心比天高,我想做一个出类拔萃的女人,可我没有这个机会。没想到三角债给了我一个扬眉吐气的好机遇,我从来没有这么舒心过,从来没有这么被人尊重过。这回不是靠哪个男人的抬举,这是自个儿挣回来的面子。”[6]郁容秋在弥留之际如是剖白,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没有对厂里的抱怨,没有对女厂长失约的怨恨,有的只是靠自己奋斗终于赢得了自尊的死而无憾的满足。郁容秋怀着一颗失却尊严的破碎的心走进荒凉的墓茔,她敢于与现实抗争,即使用生命也要赎回做人的尊严,这种勇气多么令人敬佩!所以说,不要以为普通的小人物就没有尊严,不要以为曾经失去尊严的人就一定不再珍惜尊严。这就是毕淑敏对人类精神尊严的宣言:“对于人类而言,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社会地位低贱还是高贵,精神的东西永远不能丢,精神是永远要坚守的阵地”。[7]2、主动的死亡自杀是一种个体主动选择结束生命的行为,是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取得自我否定的极端方式。自杀在中国通常被视为不光彩的行为,这一词也常常作为贬义词在日常生活中流行。中国文化是一种重生文化,把人的生命看得很高,因此,自杀被视为禁忌,讳莫如深。毕淑敏是一个容不得任何人轻视生命的作家,她对生命的热忱超乎寻常,那她为什么让笔下的人物放弃生命选择自杀呢?当个人的合理需要、人身自由、人格尊严、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受到社会的剥夺、践踏和扼杀的时候,自杀也应该得到理解和同情。鲁迅就说他是不赞成自杀,自己也不预备自杀,但是他的不预备自杀,不是不屑,却因为不能。自杀其实是很不容易的,绝没有我们不预备自杀的人们所藐视的那么轻而易举,倘有谁以为容易,那你倒试试看。在《红处方》中,毕淑敏对小说的主人公简方宁倾注了满腔的热爱,她有典雅的气质,精湛的技艺,正直崇高的人格,高贵的奉献精神。作为戒毒院的院长,简方宁无疑时时刻刻与病魔做着精神上的较量,她从容镇定,指挥自如,连最顽劣的瘾君子也都被她折服。她还有精卫填海般为事业献身的精神,为了戒毒事业,她付出了家庭幸福仍矢志不渝。然而不幸的是她被瘾君子张羽陷害染上剧毒。由于毒性的强大与罕见,要戒毒很难,但有一招险棋可以试,用手术的方式切除脑部快乐感觉中枢的蓝斑。那也将意味着病人永远丧失对快乐和痛苦的感受力。热爱生命的简方宁不愿失去对人生的体验和感觉,不愿成为一个生命荒芜的人。她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具备高尚的情感,假如这一切都不存在了,生命又有何意义和价值?她坚毅而果决地选择了自杀,为了维持生命意义的完整,为了契合自己对生命本真的诉求。她说:“我是一个捕蛇的人,我被蛇咬了。我要用自己的生命向这种罪恶抗议。我要证明,人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毒品可以使我中毒,但无法使我屈服。活着,或者植物人一般的痴呆,或者证明一个阴谋得逞,对我都是无法忍受的刑罚,我和敌人在战场上同归于尽,我渴望安宁。”[8]谁又能说简方宁的自杀是怯懦者的表现?她用死亡战胜了毒品,给那些苟且偷生的人敲响了警钟:世界上善良的人们,请热爱生命!同样自杀的还有小说《阿里》中的游星,当游星事件成为高原师不齿的话题时,面对剑戟般的目光,游星高傲而敏感地缄默着,因为内心深处的光辉给了她力量。然而爱人的背叛彻底粉碎了她。对父亲深深的敬重,使游星感到负了父亲送自己到阿里的使命,最后促成了她的死。游星以死的方式向所有人,向昆仑山交了洁白的答案。她的投井自杀,不是她的软弱,更表明她那种士可杀不可辱的刚烈之气。“自杀”作为一种个人向社会斗争的最后手段,是对社会黑暗现象的公开抗议,也是对自己悲惨命运的一种解脱。(三)生死相通作为两种人生状态,生和死是截然分开的。但在哲学本源上,两者又是和通为一的。在生命的繁衍过程中,我们一步步逼近死亡。生与死同在,生因死的必然而显出其珍贵,死也因生的可贵更具备丰富的意义。生和死的相依相融关系就决定了人类一面张扬生命意识、追寻理想人生,一面也无法回避死亡这一天然宿命。特别是那些对生命有深刻体验的作家,必然会把视线投向死亡这一神秘领域。毕淑敏就是一位经常把眼光投向死亡的作家。从她的处女作《昆仑殇》到《补天石》、《阿里》,到近期中篇《生生不已》、《预约死亡》,再到长篇力作《红处方》,毕淑敏无一例外地选择死亡作为结构的精神脉络和艺术关怀的焦点。对于死亡—这个中国人历来都忌讳的话题,毕淑敏却投注了极高的热情。她以自己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对世界的独特把握,不厌其烦地倾诉着生命的毁灭,又辩证地拆解着人生的神秘,企图借死亡来认识人类的处境,来不断追问那个古老遥远却又日久弥新的问题那就是生命的意义。1、生与死的双重变奏生死是人的生命的两个端点,死是成长的最后阶段,是人的必然归宿,“只有死亡才是使生存得以实现的条件”,[9]她的《拯救乳房》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的:程远青博士将本来害怕病魔惧怕死亡的乳腺癌病人集中到一起,通过墓地闲聊等方法,终于使他们彼此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经历,在死亡的恐惧与抗争当中慢慢地成长起来,珍惜起自己的剩余生命了。在小说中作家以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世界的独特把握,不厌其烦地倾诉着生命的毁灭,又辨证地拆解着人生的神秘,企图借死亡来认识人类的处境,来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而她的《预约死亡》、《生生不已》就最能代表其生命观。《预约死亡》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的母亲几乎失去了知觉,而他要去德国留学,由于母亲的病一再推迟行期,别无他法时他想让医院采取措施,即实行所谓的安乐死,但女院长不同意,他最终把他的母亲转移到了另一个医院;“皮肤癌”病人的子女也将他送到医院希望能采取些措施,因为他们实在不愿意亲手结束老人的生命。这里很显然存在着伦理道德和社会道德的矛盾:因为中国人相信天命,觉得人的生死是由老天来决定的,任何人妄图改变都是有违天命的,从而盲目地延长生命的数量,带来的就只是更多的疾病的痛苦,包括家人。作家在这里指出:“人类可以选择更为文明的死亡方式,缓解或消除死亡之时精神上的恐惧与肉体上的痛苦,让他们保持着人的尊严平静地迈向死亡”。[10]这样较为人道的死亡意识的确定和境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缺乏宗教传统的社会而言是具有超前和挑战意义的。因为虽然对个人来说死亡是悲哀和可怕的事,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却是必然的,因为社会要发展,人类要更替。同时,《生生不已》又是另一种生命寓言,它讲述的是乔先竹在女儿患病死了以后,凭借自己的坚强的意志重新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但当她把孩子生下来之后,自己却在血水中死去。这是一个典型的生命传承的故事,主人公完成了对死亡的超越,在死亡中得以涅磐,得以永恒,作家在这里不仅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而且肯定了主人公面临困难时的勇敢、乐观和坚强的精神。而她也正是通过这些普通人的死亡,传达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独特的审美特征。生虽然短暂,但在短暂的一生中,个人完全可以实现其价值,毕淑敏的《红处方》中的简方宁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作为戒毒医院的院长拥有优雅的气质和美貌令病人和医生为之折服,又具有为医学殉道的精神,怀揣着普救苍生的博大情怀,这么优秀的女性,却遭到了恶魔的陷害,染上了毒瘾,要切除“蓝斑”控制人痛苦和快乐的器官,于是在给朋友的遗书中她写到:“我热爱生命,但当我不可能以我热爱的方式生存时,我只好远行。”[11]就这样她最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对这些瘾君子进行无情的嘲弄,也完成了对个人的人格的提升,所以她是用死亡界定了生命的宝贵,也显示了崇高的人格力量。2、将“生”与“死”整合,直面生命的意义毕淑敏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她曾在苦难的夹缝里生活过,这使她非常明白日常生活的核心:就是如何善待每人仅有一次的生命。这种“善待”绝不是苟且偷生,贪图享乐,而是更加积极地为生命的发展做贡献。她在高原服役十一年,她凭自己的努力上大学,她从医生到作家,她从文学硕士到心理学博士,她所走的每一步都扎扎实实。她当医生时,是受人欢迎的白衣天使;她当作家时,是被人青睐的灵魂工程师,这一切都缘于她对生命的承诺,她为生命的发展做着正面的贡献。她写《昆仑殇》是想向读者传达她对生命的体验:亘古的大自然与生命本身相比,人生许多不可逾越的痛苦都变得根本不算什么了,人们应该好好地珍惜生命,好好地“生”。她写《红处方》也是提醒人们,追求快感不是罪恶,但只有通过艰苦劳动获得的幸福,才是道义上的。而通过化学追求的只是伪幸福,实际上是把自己引向地狱。毕淑敏在直面“生与死”两大生命形态的过程中,对“死”的思考亦是深刻的。《昆仑殇》里写了女兵肖玉莲、男兵金喜蹦、号长李铁的死,可以说他们是政治和权力的殉葬者,让人叹惜,尤其是参谋郑伟良的死更令人扼腕。郑伟良是一个非常理智的参谋,从一开始就反对在高寒地区“拉练”,更反对进入“无人区”。他的理由是:“军人不惧怕牺牲,但不能据此漠视军人的生命!单纯追求苦难而忽略军人生命的价值,正是对传统的背叛!”[12]还有那无数士兵的死亡。但是他无法说服被“创奇迹”立功勋冲昏头脑的“一号”,他只有服从。可叹的是他未死于“无人区”而是死于为“一号”速送“立功”稿件的途中。在这里毕淑敏为不负责任的政治权利欲熏心的人感到羞愧,悲愤,更为这样一个成熟干练、英俊又充满活力的年青参谋——她的战友早殇于无谓而异常痛惜。《女人之约》、《源头朗》、《教授的戒指》都没有离开“死亡”,却都着意于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女人之约》中的郁容秋因女厂长失约,致使她的尊严受到严重的伤害而郁郁死去。她为工厂索回大笔三角债款项的工作成绩,自始至终没有得到回报,她的尊严被女厂长欺骗、辱没了。郁容秋的悲剧,在较深的层面上揭示了我们民族不尊重个体生命价值、尊严的某些陋俗浅见,而女性彼此之间的拒斥,更加重了这种偏见。《源头朗》中的夏导,以癌症之身,在“三九”寒天深入塞北贫困地区采访录制广播剧节目,她却未能看到节目获奖的辉煌结尾便去逝了。夏导殚精竭虑制作的节目表现了她对人类日益加剧的文明与愚昧的冲突的人道主义关怀,尽管她无意中伤害了那个贫困孩子的自尊使他感到极度的自卑,但夏导却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工作到最后,让贫困孩子上学。带有科幻色彩的小说《教授的戒指》同样宣扬人文精神。陶教授是一位诊病无误的“神医”,而真实的内幕却是他手上带着的一枚微型人体生物电流传感器的戒指。教授用它诊病时,病人的病痛会通过戒指传递过来,陶教授根据对病痛的感受,分析症状,给予治疗。当他的学生屈侠接过戒指,体验了癌症、心肌梗塞、气管痉挛等不同痛楚后,才真正体会到了陶教授诊病时的肉体痛苦,真正领悟了陶教授博大的爱心和他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陶教授死了,作者正是以他的“死”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相信了生命具有无限价值和尊严的时候,才可能达到陶教授那种自觉自愿牺牲、自我拯救他人的超越道德的普爱境界。作者竭诚地呼唤着这个正在流失的忘我的献身精神早日回归。二、多层的生命意识(一)医学中感悟生命毕淑敏在不到17岁时就去藏北高原当卫生兵,她看到了太多的死亡,她不得不在花季的年龄开始严峻郑重地思考死亡和生命,这使她成为一个从本质上对生命持悲观态度的人。她对生命具有强烈的悲悯之情,但对生活并不厌倦,这就是她的生命哲学。而作为行医20多年的医生,她胜过鲁迅、郭沫若虽学医出身,但极少有医疗实践的几位文学大师。她能冷静地体察人的生理器官及其变化。因此在作品中她能维妙维肖地摹塑人物由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而引起的感觉世界的波动与平静,使读者真切地感觉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在她自称为“生命寓言”的小说《生生不已》里,毕淑敏写了生命的传承,她对女孩甜甜患恶性脑瘤而亡以及对甜甜的母亲乔先竹孕育小生命历程的叙描,都是精致而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毕淑敏对人体及其感觉的描述和把握,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在《昆仑殇》中,作者再现了身处生命禁区的军人们如何与死亡抗争的情景。在高寒缺氧的情况下,精神的强盛终于未能创出生命的奇迹,那样多的战士倒下去了,那个用号声唤醒兵士低迷精神的号长,那个单纯圣洁的美丽女兵,那个为救他人而坠崖的大个子,都倒在了生命极限的边缘上。毕淑敏以此告诉读者。什么是缺氧、寒冷,什么是美的灵魂。新作《血玲珑》中的母亲卜绣文,在她42岁的时候,为使患白血病的女儿有一个相同骨髓的配型者,不顾自己已步入生育年龄的黄昏,毅然两次怀孕,为“血玲珑”签下了生死契约。作者将她的人物置身于一个极其危险的情况中:由于是高龄孕妇,卜绣文由先兆子痫已发展为完全子痫,几个小时就发生一次惊厥与抽搐。每一次抽搐都会造成母体极严重的缺氧,必须立即引产。作者以医生的直觉和作家的敏感,将另两位人物推到了这个紧急关头。一位是德高望重、成府极深、讲究理性的医学泰斗钟先生,一位是钟先生的学生,年轻气盛、学术精湛、不够冷静的医学博士魏晓日。为了“血玲珑”计划——挽救夏早早的生命,钟先生绝然要保住孩子(那个被看作“药物”的孩子),而魏晓日则宁可违背师训,甚至不惜导致“血玲珑”计划流产而要先保住他心中的爱人卜绣文。结果是在医学博士娴熟精湛的医术操作下,母子平安。作者把医生和作家的眼光重叠起来,使肉体感审美化,从而使人物具有了真切的生命气息。长篇处女作《红处方》更是毕淑敏生命意识的集大成者。其中点睛之笔是戒毒医院院长简方宁的自杀,作者在铺陈她内心世界的时候,以同样娴熟的医学知识浸濡她的感觉世界。简方宁被病人庄羽陷害,不自觉中染上毒瘾。当她自查出这个残酷的化验结果时,百感交集。简方宁向景教授请教有关治疗剧毒品感染的,结果被告知必须切割大脑“蓝斑”。蓝斑是主管人的痛苦和快乐感觉的中枢。切掉了蓝斑,就无法分泌F肽脑黄金,人的心灵也就再不会产生快乐和悲伤的感觉。面对这严酷的情势,热爱生命的简方宁实在不愿因之而失去对人生的感觉,成为一个心底荒凉无味的人;实在不愿因之而失去对事业的感觉,沦为一台铁脸的白衣机器。毕淑敏对人的感觉世界的钟情,在此可见一斑。此外,《红处方》的知识性和资料性令人瞩目。医学信息与审美的融合,不仅使小说增添了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含量,形式上又别具一格。假如作家没有如此丰富的医学知识,就不可能演绎那么生动的动物实验和人体治疗的悲喜剧;同样,假如作家没有关于“蓝斑”和F肽脑黄金的知识,那么简方宁的自杀悲剧,也不会产生如此惊心动魄的震撼力。毕淑敏塑造了一系列的医务工作者形象,《血玲珑》里的钟百行、魏晓日,《红处方》里的简方宁、蔡冠雄、景教授,《教授的戒指》里的陶教授以及《女人之约》里的卫生所医生等,她以娴熟的医学术语表现人物的工作、生活。她还喜欢描绘人物的面容、躯体、肌肉、皮肤,又不乏对人物人体器官真实的快感和痛楚。但她对人的本质的把握,却不仅仅局限于纯生理的描绘,而是采用一种“全面的方式”,既是社会的、心理的、又是感性的、生命的,鲜活而蓬勃。毕淑敏交织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整合医学和美学的经验,在当今文坛上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二)军旅中感悟生命毕淑敏16岁离京,参军到西部边睡。11年的戎马生涯和医生的特殊身份,使她目睹过太多的牺牲和毁灭。因此,曾经在死亡边缘徘徊的毕淑敏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理智,更能用客观的态度来对待生和死的问题。纵观其创作,从早期描写军营生活的“昆仑系列”,到后期关注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篇什,再到体验性的先锋文本,毕淑敏对死亡的理解和阐述,经历了一个由外向内、由浅人深的演变过程。在“昆仑系列”中,毕淑敏开始了对死亡的首次巡礼。《昆仑疡》讲述了年“文革”期间一场残酷的野营拉练酿成的悲剧。为了执行上级命令,以“一号”为首的领导者不顾现代战争的特定方式和部队的实际承受能力,强行穿越五千公尺以上的冰冻无人区,致使许多年轻的生命被强大的自然力量所吞噬,而美好纯真的爱情也随之被扼杀。《补天石》则展现了昆仑山上第一批女兵的遭遇。严酷的自然环境、铁一样的部队纪律,加上男女两性比例的严重失调,共同将女兵们推到了一个尴尬的生存环境中。在这里,人的正常欲望被无情地压抑着、扭曲着,所有来自生命深层的要求也被畸形化,终于上演了一幕幕不该发生的悲剧。《阿里》又一次把焦点投向阿里山区的一群女兵。让她们在异常残酷的环境中经历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女兵游星坠人情网,等待她的只能是身败名裂。为了不给自己的父亲—即将进驻阿里统帅全军的游司令丢脸,她选择了投井来结束生命。上述几篇作品都是以昆仑山为背景的高原军营生活故事。在毕淑敏笔下,高原的粗犷、荒蛮的原始风貌、强大的自然力量,构筑了一个异常残酷的生存背景。毕淑敏让我们领略了庄严雄伟的昆仑山所具备的阳刚之气和悲壮的力度美,同时又借此展示了自然界对人的挑战。这些较之普通人的日常生存景观来得更真切、更实在、更能突现生存的艰难和死亡的恐怖,也就更易深刻地激起读者对生和死的思考。在强大的无法改变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征服自然的一大奇迹。不管是昆仑山上那一批穿越无人区的野战部队,还是阿里山区一群被囚禁的女兵,无一不是挑战自然的强者形象。在这里,生存被毕淑敏摆到了首要位置,人和自然的对立冲突也成为第一要素。从而使人物的死亡更带有浓重的悲壮色彩和强烈的震撼力量。抛开毕淑敏对生存酷景的浅层展示不谈,我们来考察死亡形态背后隐藏的深层意义,或者说由死亡折射出来的价值内涵。在毕淑敏笔下,我们很难发现严格意义上的生命的自然死亡。深刻的反思精神和现实意识使得作家不断地把眼光投向“文革”那段错误的历史,力求从历史的深处来看取生命的毁灭意义,并在深广的历史背景中进一步探求人的生存问题。因此,对于主人公们来说,他们的生存悲剧首先体现为一种时代的悲剧和政治的悲剧。《昆仑疡》用凝重之笔呈现了美好生命的被毁灭的过程,英俊聪慧的作战参谋郑伟良、朴实憨厚的炊事班长金喜蹦、机智灵活的号兵李铁、美丽善良的女卫生员肖玉莲,许许多多年轻的生命都成了这一场荒谬透顶的军事拉练的牺牲品。《补天石》中机要参谋尤天雷的死亡、炊事班长安门栓的变态、化验员徐一鸣的违心选择乃至女兵朱端阳的内心痛苦。《阿里》中游星的自杀,哪一个不是巨大的政治背景下特定的悲剧。在这里,死亡的惨不忍睹既直指错误方针对美好人性的扼杀,又暗含着历史屠戮的血淋淋的事实。他们用青春的毁灭来暗示对荒谬年代流血的批判意义,又用深痛的死亡悲剧震撼着读者的灵魂。借此,我们不难体悟到作家冷峻的语言外壳下一颗火热的“痛心”,以及用死亡来增强批判力度的自觉意识。正如我们不否认毕淑敏借死亡来反思和批判历史一样,我们同样肯定她借死亡来升华人格、强调人生价值的努力。在毕淑敏的早期作品中,她往往赋予人物以浓重的理想色彩和英雄气质,让人物用高昂的政治热情、彻底的牺牲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来对抗残酷、不近人情的生存环境。面对高原无人禁区,这种英雄气质越发显示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昆仑疡》中号兵李铁,为了完成“一号”交给自己的任务,不惜用生命吹响激昂僚亮的号声,直到满口鲜血扑倒在地,停止呼吸。金喜蹦在拉练中用自己强壮的身体阻挡住了甘蜜蜜的下跌,但他自己却横着坠下了悬崖。在这儿,死亡就像是道具一样,让我们看到了个体生命的毁灭有时竟会如此轻易就发生,几乎容不得有任何思索的余地。毕淑敏通过对死亡的正视和恐惧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珍贵和人性的壮美。而随着死亡的如期降临,个体的人格被不断升华,个体的价值也就不言自明了。纵观毕淑敏的早期创作,死亡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被她纳人思维空间和审美视野,在对个体生命进行审视、思索时,她总是习惯于将个体投人整个社会、时代甚至人类的大背景中,借死亡的瞬间性、不可抗拒性及其对人生的毁灭性来表现生命的尊严,肯定死亡的价值。死亡固然是一种不幸,是难以承受的人生痛苦,但它与生存的对立却又标志着真实的生命存在。在毕淑敏笔下,它体现为一种有穿透力的精神力量,可以孕育军人的坚强,可以培养战士的刚毅,更能为他们换取更高的理想追求。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那些殉道般的英雄主义情怀了。尽管如此,我们还应该承认,这个时期毕淑敏对死亡的透视并没有摆脱传统的社会意义、人生意义的制约。其对生存酷景的展示,社会历史的批判,以及人格精神的升华,都没有超越从认识角度上对死亡之外在价值的探讨。也就是说,这种死亡描写的作用仅仅在于强化作品的主题意蕴,让读者在英雄人物的毁灭中感受到一种人格的震撼力量,品尝到由此而折射出来的崇高的美学价值,而不具备作家对死亡之本体意义的思索,也缺少对生命作为个体存在的独到感悟。这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地方。但是,随着毕淑敏创作的渐趋成熟,死亡的启示越来越清晰,她对生命世界所作的哲学思考和审美欣赏,也进人了一个新的高度。三、女性的生命悲歌(一)对女性生存的关注毕淑敏从未标榜过自己是一种女性写作,但在她的创作中却时常闪现着女权主义的光辉,她把目光始终“盯”在中国女性身上,小说主人公也大多是女性,如《女人之约》中的郁容秋和女厂长、《一厘米》中的陶毫、《红处方》中的简方宁、《血玲珑》中的卜绣文、《拯救乳房》中的程远青和乳腺癌病人,她们作为新女性,有主见,有个性,豁达刚毅,聪明能干,但也在生存当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矛盾与苦难,而毕淑敏也正是通过自己的创作展示了女性艰难的生存状况。女性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就如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阿德里安娜·里奇所说:“在此体系中男人通过强力和直接的压迫,或通过仪式、传统、法律、语言、习俗、礼仪教育和劳动分工来决定女性在起什么作用同时把女性处置于男性的统辖之下。”[13]而毕淑敏在自己的作品中正是通过关注现实社会给人带来的变革的同时也会带来人的尊严的沦丧以及受到的践踏,呼唤社会对人格尊严给予生命的关怀众所周知,尊严乃人格的确认,作为一个母亲要在孩子跟前维护自尊其实不易,如《一厘米》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由于免票线不准相差一厘米,被管理人员误认为是企图逃票者,导致儿子对她的人格产生了怀疑,后来公园负责人弄清真相要给她经济利益赔偿时,经济并不宽裕的她却不未所动,只求把真相告诉儿子,以换回她在儿子面前的尊严。在中国,由于传统观念的残留,使得部分女性的自身尊严受到歧视,她们在维护自己的尊严时有时候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在《女人之约》中作家设置了小女人与大社会环境相悖的环境,郁容秋过去行为不检点,被人们称为“大篷车”,但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在全厂由于“三角债”而处于困境中时却大胆地承担起讨债这个重担,结果到头来闹了一身病,目的只是想让厂长给她鞠个躬,可最终厂长都没有这样做,只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可死时手里还拿着给厂长买的纽扣,这是一个平凡女工的真诚心灵的体现,显然作家在这里既看到了中国女性身上那种可歌可泣的优秀品质并极力颂扬它,同时又看到了中国女性身上那种悲悯的劣根性而严厉批评之,可最主要的是作家是勇敢的,她敢于在常规的道德规范的社会中为郁容秋乃至为千万个象她那样企图重塑人格的女人们鸣不平,对价值与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不和谐进行了叩问,厂长与郁容秋的失约是社会与弱势女性的失约,命运是这么的不公平,付出了整个生命都不能赎回一个女人的人格和尊严。在中国,虽然有许多成功的女性,但我们不能否认女性面临的压力,在奋斗途中她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简方宁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作家在《红处方》中讲述了一个女性自我体认、身亡的故事,戒毒医院的院长简方宁这个真善美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她在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中举步维艰,她忠与职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时,丈夫却在跟保姆偷情,真是让人悲痛,从而想到现代职业女性在面临事业与家庭时两难选择的尴尬:新女性为了独立首先要经济上独立,这样就必须去工作,对简方宁所在的戒毒医院这个事关人的生命的大事,就更要特别谨慎,另一方面人一旦成家就该承担义务,相夫教子,全身心地工作的话,很自然不能真正做到贤妻良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的丈夫却耐不住寂寞,经不起诱惑,在妻子遭人陷害染上毒品之后,又来了一个致命的打击。在奋斗途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事业与家庭相矛盾带来的烦恼和痛苦,如今的社会象他这样背信弃义的男子还是挺多的,《拯救乳房》中的程远青博士,当时跟丈夫不远万里来到国外陪读,换来的却是丈夫的一纸休书,简直太让她伤脑筋,作家显然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希望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女性的关注。(二)强烈的母性意识人世间割舍不断之情莫过于亲情,而亲情之最爱莫过于母爱。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崇高、最无私的爱;母爱,给我们每个人以成长的庇护、幸福的摇篮。可以说,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作为人的本能的母爱,更成为女性爆发潜在能力的内在动力。毕淑敏曾把母亲们在生死抉择之际的母爱比作是不可理喻的。母爱对爱做了最好的诠释,虽然它不是爱的高级阶段,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而已,却被千古传唱着。读毕淑敏的《生生不已》,我们看到女主人公乔先竹作为一名母亲,得知自己的女儿得了脑瘤之后,与丈夫的过激表现恰恰相反,看着丈夫的疯狂举动,她反而平静了下来:她强迫自己吃饭,平静地要求医生把自己的头割下来缝给孩子。在她的世界里,住的只有她的女儿小甜。爱女死后,乔先竹虽生犹死,精神与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当医生告诉他们,只有再生一个孩子才能拯救她的精神与生命时,她就像一棵虬髯的老树一样,竭尽全力地挣扎结果,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孕育这个赋予她希望的新生命。虽然对乔先竹来说,这个新生命的孕育是她生存的全部意义,更是她庄严而神圣的信念,但这一次怀孕也使得她自己的生命走向了衰竭,在这个蕴含了无数希望的小小的新生命诞生的一瞬间,乔先竹却死去了。生的喜悦联结着死亡的恐怖,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以孕育新生命来抗拒女儿的死亡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让生命在向死而生的选择中实现了“生生不已”的生命寓言。创造出这一切奇迹的,正是这份神圣的母爱,它使女性变得伟大而自豪。而在毕淑敏近作《血玲珑》中,我们更是感受到了她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母爱。作为一名接受过现代化教育的知识分子,商场女强人,卜绣文为了救自己身患重病的女儿夏早早,不顾自己的年龄,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用尽一切手段让自己怀孕。她先后同三位男人发生性关系,不是为了在爱欲中沉沦自己,完全是服从于为女儿治病这个终极目标:为了换取女儿主治医生对自己孩子全力以赴的救治,她利用年轻医生魏晓日对自己的好感,把自己作为礼物呈现给他。她的行为充满着欲望的气息与挑逗,可她的“眼睛里并没有扑朔迷离的情欲,而是极冷静淡漠的神色,甚至,有一种残花败柳的自暴自弃。”为了顺利实施自己的“血玲珑计划”,卜绣文不惜将房间布置成与丈夫夏践石新婚时同样的场景,只为了孕育一个和早早一模一样,拥有同样血脉的孩子。为了让“血玲珑计划”能够继续下去,卜绣文不惜与早早的亲生父亲,当年强暴她的流氓匡宗元进行了“借种”的交易,这个她最讨厌、最仇恨的人给了她生的希望,她抛却了心中的恩怨,忍受身体与精神的折磨,为了女儿,超脱了寻常的廉耻和羞辱,弥漫着献身的勇气。通过卜绣文的一系列行为,作者呈现给我们一个坚毅、顽强,具有强大母爱意识的新时代的女性。毕淑敏对这种女性所特有的孕育新生命体验描写的细腻入微,使身为母亲的女性又一次重温了那段充满了等待与希望的时期,也让没体验过这种生命美好的人们对女性多了一份敬意。母爱在这一阶段的文学创作中,体现的仅仅是初级阶段的爱,作者用非常理性甚至是动物化的角度来写女人的这种生物的本性,在肯定了这种母爱的同时,也对其中一些女性完全遵从于原始的无意识的感情进行了善意的提醒:母爱是盲目的,它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在《母爱的级别》中,作者认真思考了母爱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却又赋予了它新时期新阶段以新的内涵。如果母亲只遵照自己的本能意愿盲目的去爱自己的孩子,而无法清晰地界定孩子是另外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与孩子不能健康平等的相处,最终这种所谓的伟大的,无私的母爱,会导致孩子的人生悲剧。《红处方》中,两个地位悬殊,贫富极端分化的母亲,却都是对孩子一味溺爱,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不去尊重他们个体生命的选择,导致两个孩子走上了吸毒的道路。《天衣无缝》中,一位兔唇儿童患者的母亲,仅仅以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母爱为前提,勉强为孩子提前做了整形手术,却让孩子永远的沉睡了……“世界上的好多母亲可以把属于动物本能的那一部分做的比较好,就是可以完成对子女的衣食住行的补给维护,但是对高级部分,就是超越一己,博爱人类,就未必能合格以至优秀。”而在博爱,这一母爱的高级阶段,作为一名具有深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毕淑敏以全天下母亲的重任为己任,对母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在作品《爱怕什么》中,认为只有那些能够高度尊重生命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帮助一个新的生命走向灿烂和辉煌的母亲,才能完成爱的本质的升华。而这一道门槛,却将无数的母亲隔离在了门的这一边。毕淑敏在儿童教育上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作者曾多次考察国外的儿童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比照中外儿童教育的差距,关注儿童个性的塑造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将写作的笔端深入孩子的内心深处,概念化了“现代母爱”。这种母爱,以意识上的现代化和知识上的现代化对母亲做了新的要求,将母爱由最初的盲目的、本能的爱,升华成了一种“人类所有最美好最无私最博大的爱的总命名”。结语在毕淑敏的创作生涯中,笔者认为,作者出于对生命的思考、女性意识的思考和母爱的探寻,将“生命意识”作为小说创作的主题。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生与死的极度关怀。毕淑敏直面人生,在探寻人生真谛的同时,将死亡这一生命中最脆弱的部分集中的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希望唤醒我们的死亡意识,从而更加珍视我们的生命,重视生命的质量,表现了她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在毕淑敏的作品中,她往往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对女性的生存现状进行深入的思索,在这个男女不平等的世界里,寻找女性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女性自我意识得到苏醒,女人不再只是男人的附庸品,而是具有独立意识与自主意识的生命个体。应该说,军人和医生的生涯让女作家毕淑敏的小说体现的是对生命的极度关怀,对生命意义或生命灵魂的关注和质问,是“生命意识小说”的具体体现。注释[1]毕淑敏:《毕淑敏小说精品集》第56页,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1月。[2]毕淑敏:《红处方》第37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年2月。[3]姜波:“毕淑敏、余华小说生死比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第3页,2001年第8期。[4]毕淑敏:《预约死亡》第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5]高丽华:“试论毕淑敏的生死观”,《长江大学学报》第4页,2009年第10期。[6]毕淑敏:《女人之约》第19页,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年5月。[7]毕淑敏:《女人之约》第23页,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年5月。[8]毕淑敏:《红处方》第42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年2月。[9]王蒙:《作家——医生毕淑敏》第17页,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年3月。[10]毕淑敏:《预约死亡》第1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11]毕淑敏:《红处方》第57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年2月。[12]毕淑敏:《昆仑殇》第21页,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年5月。[13][美]阿德里安娜·里奇:《生来是女人》第39页,徐大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5月。参考文献[1]孙利天:《死亡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3]林丹娅:《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4]刘自觉:《解析死亡—走入神秘幽暗的世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3月。[5]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6]段德智:《死亡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7]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8]西慧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8月。[9]林丹垭:《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10]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0月。[11]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5月。[12]李小江:《文学、艺术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后记生与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无法逃避的问题。也正因为它的不可回避性,所以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当中,它们都是离不开的话题。不同的是,在各个时期的描绘不同,侧重点不同。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更多地侧重对生命本质与生命意义的探究,而对于与生相对立的死,却因它是对生命的否定与存在的消解而被人们所憎恶。本人也一贯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但是自从接触了毕淑敏的作品,我却被作者笔下的“死亡”深深地震撼了。读毕淑敏的作品,感触最多的就是她对于生与死态度的与众不同。所以,当准备论文选题的时候,我毫不迟疑地选了她的生命关怀作品作为我的研究对象。论文的研究从去年的12月份开始至今,本人搜集了不少的资料,这时才发现关于对毕淑敏小说的研究有很多。基于大家一致的看法,本人在这方面做了梳理归纳,但是也还欠缺完整,所以还望看到论文的人,给予包涵。在论文资料收集期间,本人受到了老师与同学很大的帮助,刘老师在本人论文的指导方面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经过刘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帮助,叫本人受益匪浅,对于理论的研究又上了一步,在此也向刘老师和同学表示深深谢意。除此之外,还有我的那些关心我的同学、朋友,以及本人在论文的写作期间,还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对于文献的作者也表示一并的感谢。-1-
/
本文档为【毕淑敏生命意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